
《爱因斯坦谈人生》是一本由(美) 杜卡斯 (H.Dukas) / 霍夫曼 (B.Hoffm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0.46,页数:1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因斯坦谈人生》读后感(一):愿他永生
在科学上神一般存在的爱因斯坦,提供给了我们一个真正可以崇拜一个人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在他那里我们可以
毫无顾忌的
惊讶和
自豪于人类的理性
智慧所能达到的高度。像爱因斯坦一样
伟大的人物往往都有共通的地方。并不是说他们的
聪明、
勤奋,和通向伟大的过程中的种种
艰辛。我想说的是,伟大的人物,不管是从事何种
事业,在他到达伟大以后,往往都会随之对整个的宇宙人生有了某种深刻的洞见。这种洞见在各种不同的伟大人物那里可能并不全然相同,但其中的深刻却是共通的。这种深刻的
见解,也就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的宝贵
财富,让你我何其有幸,可以借由他们来扫除蒙昧。
所以就有了这本小书。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不谈物理,来跟我们聊聊
社会人生,同样
振聋发聩。
>
相信自然界存在一种
包罗万象的根本规律,这种
观点本身也是建立在某种
信念之上。
> 当这个世界不再能
满足我们的愿望,当我们以
自由人的身份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和观察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艺术和科学的领域。如果用逻辑的语言来描述
所见所闻的身心感受,那么我们所从事的就是科学。如果传达给我们的印象所假借的方式不能为
理智所接受,而只能为直觉所领悟,那么我们所从事的便是艺术。两者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对于
超越个人利害关系和
意志的事物的热爱和献身
精神。
> 如果一个人不必靠从事科学研究来维持生计,那么科学研究才是绝妙的工作。一个人用来维持生计的工作应该是他确信
自己有
能力从事的工作。只有在我们不对其他人负有
责任的时候,我们才可能在科学事业中找到乐趣。
> 你我这种人虽然同所有人一样到时候都会死亡,但不管我们活多久我们都不会衰老。我是说,在这个我们所降生于其间的伟大的神秘世界面前,我们
永远是充满好奇心的
孩子。这就在我们同人世间所有那些不能
令人满意的东西之间隔开了一定的距离。这并不是什么
微不足道的小事。
> 瓦尔特 怀特:“通向人类的真正伟大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历尽剑仙
苦难的道路。如果这种苦难是由于囿于世俗传统的社会的盲目和庸俗所造成的话,那么它往往使弱者产生盲目的
仇恨,而强者则因此产生高尚的到的力量,这是一种人间罕见的巨大力量。“
> 自古至今,领袖们之所以能够掌权并不是凭借他们的思维和决策能力,而是凭借他们的号召力、说服力和利用同伴们的缺点的能力。
>
宽容就是对于那些
习惯、
信仰、趣味与自己相异的人的品质、观点和行
动作恰如其分的评价。。。。。。最重要的宽容就是国家与社会对个人的宽容。为了确保个人自身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安全,国家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国家变成主体,个人却沦为唯命是从的工具,那么所有好的
价值就全部丧失了。必须先砸碎磐石然后才能长出树木,必须先松土然后植物才能茁壮
成长。同样,只有在人类社会达到足够的开放水平、个人能够自由发展自己能力的时候,人类社会才能取得
有价值的成就。
大约每个人都想要
长生不老,不过说句讨人嫌的话,大多数人可能都不太必要。智慧这东西并不是就一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
更何况我们的后代们还都在那里
虎视眈眈的等着我们腾出位置。不过假如有这样长生不老的机会而这机会有限的话,我愿意投爱因斯坦一票--有了他,这个世界才会更明白些,而有我,大多也就是多吃碗饭而已,实在是没有太多益处。
《爱因斯坦谈人生》读后感(二):有趣的老头,但书的结构太松
全书的内容其实很少,能凑成一本书,这就是出版业的能耐吗?
另外老书的翻译都不错。
摘:
虽然
失去上下文可能会费解有歧义,anyway
肉体与
灵魂并不是两个东西,而只是观察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方法而已。同样,物理学和
心理学只是试图用系统思维把我们的经验贯穿起来的不同尝试而已。
如果用统计学作为逃遁的办法,那可能只是一种
权宜之计,它不可能触及问题的本质。
道德之所以沦丧到令人
恐惧的地步,主要是因为我们
生活的机械化和非
人性化,这是科学技术
思想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
人类真正的进步,
依靠技术进步的并不多,而更多的是依靠像布兰代尔这样的人的良知良能。
专业化总是
自命不凡的通过有角质架的眼镜来观察,把事物原有的诗意全都破坏了。
“我们”这个字眼我总信不过,没人能指着另一个人说:“他就是我”。
不管什么时候都得把自己当成在火星上生活,周围全是一群怪物。
《爱因斯坦谈人生》读后感(三):瓦尔登湖边的日子
如果可以选择,是否人们都会远离江湖这片是非之地?我想答案是绝对的否定的,由于早先沉迷于金庸武侠,所以对于江湖隐士那种洞琴吹箫的日子极为向往,我不评论这种想法的好坏,因为答案本来就没有标准。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徐克的《刀》中结尾
耐人寻味,"人们来了,不久又走了,定安走了,铁头走了,但我知道,江湖还在”什么是江湖?人就是江湖。
自知是决策的基础,在清高之前,我需要想明白,我能不能活下去。
我是个疯子,一如我死二死二的脾气。
文人是一种诗意的群体,不排除附庸风雅之辈,他们具备别人没有的理智与冷静,可以洞察事物的真相,渴望一种乌托邦式的天下大同的
理想社会,除非是爱因斯坦,一般骚客还是难免落俗。
人应该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这是最重要的,且不谈肉体的灭亡。正如你说过的,“我没有灵魂,我本身就是一个灵魂,我有一个肉体。”
《爱因斯坦谈人生》读后感(四):笔记
P20
下面是爱因斯坦于1898年在苏黎世读书时写给
妹妹的一封信的摘录(他在信件开头总把她称为“亲爱的妹妹”,如同他后来称比利时伊丽莎白王后为“亲爱的王后”一样):
当然,使我最感
压抑的就是我可怜的
父母所遭受的(经济上的)灾难。我已
长大成人,可是仍然
无所作为,一点忙也帮不上,这真使人肝肠欲断。我只能加重
家庭的负担。……确实,如果当初根本没有生我,情况也许会好一些。唯一使我
坚持下来、唯一使我免于
绝望的,就是我自始至终一直在自己
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竭尽全力,从没有荒废任何
时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读书之乐外,我从不允许自己把一分一秒浪费在娱乐消遣上。
P22
1936年爱因斯坦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
每天我都收到许多来信,但我无心回复,因此人们
不无道理地对我深感不满。但一个中了魔的人还能干些什么呢?如同我
年轻时一样,我现在无休止地坐在这里
苦思冥想,希望能够发掘出深埋地下的
秘密。那个所谓的伟大世界,也就是那个喧嚣杂乱的人间尘世,对我越发没有吸引力了。因此我日复一日地
发现自己越来越象一位隐士。
P55-57
爱因斯坦迁居普林斯顿之后不久,一份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杂志《丁克》就向爱因斯坦约稿,下面是他的回信,这封回信于1933年12月
发表在这份杂志上,
我
很高兴能同你们这些
快乐的年轻人在一起生活。如果一位老同学能对你们说上几句话,那他要说的就是:千万别把学习视为
义务,而应该把学习视为一种值得羡慕的机会,它能使你们了解精神领域中美的解放力量,它不但能使你们自己
欢乐无比,而且还能使你们将来为之工作的社会
受益匪浅。
1951年9月21日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大学生写信给住在普林斯顿的爱因斯坦,询问他是否记得曾出席过那里的一座小天文台的落成仪式。她接着就向爱因斯坦求教。长期以来她一直对天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并渴望成为一名职业天文学家。但她的两位
老师对她说,天文学家已经过剩,并且她在这一领域里也不足以有所成就。她承认自己在数学上并不出色,她问爱因斯坦,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学习天文学,还是应该另选一门她能够从事的学科。
爱因斯坦用英文写了这样一封回信:
如果一个人不必靠从事科学研究来维持生计,那么科学研究才是绝妙的工作。一个人用来维持生计的工作应该是他确信自己有能力从事的工作。只有在我们不对其他人负有责
任的时候,我们才可能在科学事业中找到乐趣。
虽然这一忠告看来只是爱因斯坦给一位
素昧平生的学生提的,但他自己认为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适应性很广的意见。他深深懂得外界亟盼一个人搞出新名堂来的那种压力。当他被邀请去柏林时,他曾把自己比喻成一只人们希望它不停地下蛋的母鸡。他经常敦促那些
未来的科学家或学者去从事诸如鞋匠之类的
轻松工作以谋生,免得受那种“要么出书成名,要么
默默无闻”的压力,这种压力经常破坏人们创造性工作的乐趣并导致人们发表一些空洞肤浅的东西。爱因斯坦所崇拜的伟大
哲学家斯宾诺莎就是靠磨镜为生的。爱因斯坦自己也经常喜爱
回忆自己过去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以维持生计的情景,他的一些最伟大的理论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下面这封信更加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1953年7月14日,一个印度人从德里给爱因斯坦写来一封絮絮叨叨的长信向爱因斯坦求援。来信大意是:他是一位32岁的
单身汉,他希望把自己的余生全部用来研究物理和数学,虽然他承认自己在这些方面十分陋劣。他
一贫如洗,即如这封信的邮票也买不起。在他年轻时,生活拮据使他无法在科学和数学领域里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他一向对这蜂学科十分爱好。迫于家境,他不得不求职以谋生,而这与他的
内心是
格格不入的。好在一年多以前由于一次小口角他被解雇了,所以他现在可以自由地去从事自己真正的使命了。但可悲的是他连维持温饱的收入都没有。他
下定决心,不管能否得到帮助,都将继续
努力,
死而后已。可是如果有人能够略尽微劳助他
一臂之力的话,那么生活就会轻松多了。他希望爱因斯坦能够帮他一点忙。
1955年7月28日爱因斯坦用英文写了一封篇幅较长的回信,这封回信写得不仅彬彬有札,而且饶有趣味:
来信收悉。你继续研究物理的炽热愿望使我深为
感动。但是我必须指出我不能同意你的观点。我们的
衣食住行都是同胞们辛勤劳动所创造的,我们应该
诚实地回报他们的劳动。
我们不仅应该从事一些能使自己满意的工作,而且还应从事公认为能为他们服务的工作。不然的话,不管一个人的要求多么微不足道,他也只能是一个寄生虫。贵国的情况更是如此,在那里受过
教育的人应当加倍努力工作,因为大家都在为改善经济而
奋斗。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即使你生活富裕,有选择自已从事的事业的自由,那也必须考虑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即使是天才,要想取得一点真正有价值的成就,也是机会极少的,因此很有可能在你精力旺盛、工作状态最佳的年华已经过去的时候,你会
感到失望。
出路只有一条,选择教书或者其他与你的爱好不相违背的实际工作,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工作上,把余下的时间用于研究。这样你即使得不到缪斯女神的恩赐,起码也能度过正常而
和谐的一生。
P70
我现在试图解决的问题同十年前的那个问题完全一样。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我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无法达到真正的
目标,尽管有时似乎已快要
大功告成。工作很艰苦,但我却得益匪浅:艰苦是指要实现这个目标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得益匪浅则是指这项工作使我忘却了日常
生活中种种令人分心的琐事。
P71
离别这么多年,我还能够在这里欢迎你,这真是我的一大
幸运。我过去强迫自己
默不作声,因为住在巴伐利亚的人只要收到一张出自我手的纸条都有遭殃的
危险。你那位敬爱的叔本华
曾经指出,在痛苦中忍受煎熬的人总是无法演出悲剧来,而是注定要陷于悲喜剧之中。诚哉斯言!我自己就常有这种感受。昨天被奉为偶像,今天遭人痛恨唾弃,明天被人遗忘,再过一天又被封为圣徒。只有靠幽默才能解脱。只要我们一息尚存,那就得千万保持这种幽默。
P80
一位英国人在给住在柏林的爱因斯坦的信中向他询问一个原先由爱迪生提出来的问题;当你躺在床上行将去世的时候,如果你回顾自己的一生,那么你依据什么来判定自己的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1930年11月12日爱因斯坦写了这样一封回信:
无论在我弥留之际还是在这以前,我都不会问这种问题。大自然并不是什么工程师或承包商,而我自己则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P89
下面摘录爱因斯坦于1949年12月27日写给一位艺术家朋友的信:
究竟是什么东西使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极端认真负责?这真是一个谜。这一切都是为了谁?难道说是为了自己?——一个人不用多久就会弃世而去的。是为了同辈人吗?还是为了子孙后代?都不是。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
P93
1957年有人在了解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产业管理局将欢迎任何有关爱因斯坦的材料之后,就给管理局写来一封信,信中回忆起七年以前曾有人建议举办一次题为“我将怎样度过最后两分钟”的电视节目。接受采访的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这两分钟是指临死前的那最后两分钟。他们准备采访象埃莉诺·罗斯福和阿尔伯特·施魏策尔这样的著名人士。此人当时也给爱因斯坦寄去了一份邀请。这个电视节目的题目乍一看颇引人人胜,但这仅限于第一眼。爱因斯坦看得比较透彻。他于1950年8月26日用英文写了这样一封回信:
我无法参加你们准备举办的电视节目“最后两分钟。人们怎样度过他们归天之前的最后两分钟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似乎无关宏旨。
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此人还在信中写道:“无需说,这大大地改变了我的生活。”
P100
1933年初,爱因斯坦收到一位可能住在慕尼黑的职业音乐家的来信。很明显,这位音乐家找不到工作,处境困难,悲观绝望。但同时他在精神上必然同爱因斯坦有共同之处。他的来信已经丢失,只留下爱因斯坦的回信。回信上的日期标明是1933年4月5日,因此读信很可能是从勒科奇发出的,下面摘录回信中的几段。信中谈到的缠绕不断的绝望情绪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只是爱因斯坦自己本人从未放弃过同黑暗的搏斗,这才获得宽慰。请注意第一句中爱因斯坦是怎样小心地隐去自己的姓名的——这样收信人就比较安全了:
我就是你写的那封经由比利时科学院转交的信的收信人……不要读报,找几个同你有共同思想的朋友,读一些早期大作家如康德、歌德、莱辛等人的著作,再读一些其他民族的古典作品,欣赏慕尼黑郊外的自然风光。不管什么时候都得把自己看成是在火星上生活,周围全是一群怪物。对这些怪物的任何行动都不要产生任何浓厚的兴趣。同一些动物交交朋友。这样你就会重新欢乐起来,再也不会有什么东西烦扰你了。
千万记住,所有那些品质高尚的人都是孤独的——而且必然如此——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享受自身环境中那种一尘不染的纯洁。
致以诚挚的同志般的问候。握手。
E.
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但世界在他眼里竟然是这样,以致他在信上署名时只写了一个孤孤单单的E,而不是他的全名AlbertEinstein。
《爱因斯坦谈人生》读后感(五):自疑
现在认同和他无缝对接。
然完全认同的对象也曾包括:
亨廷顿(九几年,一省干部子弟大本营,未来吏员养成所——指点江山,爱他天下大势在咱家掌中,吾辈贵族之意态),
王蒙(零三零四,民工,饥寒无告,见黑夜僻静河段微映远处灯光,目光吸引,胸中有勃发之怒,而世事自我皆一无所知——自以为若保无瑕德行,全能的“天”必召回良玉出璞之物),
沃勒斯坦(零七零八,略有不解经历,但仍不解意义。——有老老实实承认为下层,并以此自我视角认同的社会改良意图,而才识不足以知其尚不能有为),
自疑对求真道理的爱,不过是境遇利益影响下的选择性注视。若父选另一种人生,我也大有可能发育为狂妄自大,视他人为低贱物种的衙内形态,已曾自幼如此嘴脸向人多次,今能静静忆“我信奉斯宾诺莎的上帝”的美,抬手自看,基本干净,目视全体,不曾多吮膏血,这点能救命,因曾想过为什么要继续无理性无光明的受苦,除生物自我保全本能外有什么,终想,自己的罪行在一只手数得过来之内,这样的生命,有权利站在土地之上,阳光之下,耻辱更多不是我自已的。
现代物理学,斯宾诺莎著作,皆智力不能解,今生已矣,此为大憾。
《爱因斯坦谈人生》读后感(六):书摘
<原文开始>
海面上呈现出一幅非语言所能描绘的壮观景象,日落时分尤为壮观。人好像已经解体,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人比平时认识时候都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这使人感到非常愉快。
我不知道是谁把我降生于世,也不知道世界是什么,也不知道我自己是什么。我对万物一无所知,我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感官、灵魂是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指挥我说话、思考万物、思考其本身的那部分器官是什么,这部分器官对它自己的了解不会超出其他一些器官对它的了解。我看到四周可怖的宇宙空间,我发现自己被缚在这个广袤浩淼的宇宙之一隅,不知道为什么把我放在这里而不是那里,也不知道为什么分配给我的这段短暂的时间属于此时此刻而不属于永恒的另一个时刻——在我之前或在我之后的时刻。极目四望,我只能看到无限,而我象个原子被困在中间,如同稍纵即逝的影子,一且消失就再也不会返回。我只知道自己必然死亡,但我最不理解的正是这个我无法逃脱的死亡。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和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这就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
探索越深入,越广阔,在决定理论时,经验知识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小。
只有热爱并了解世间万物;男女老幼,飞禽走兽,树木花草,星辰日月,只有这样你们才能与人同甘共苦,同舟共济?
政治如同钟摆,一刻不停地在无政府状态和暴政状态之间摆动。其原动力则是人们长期的,不断重现的幻想。
我不相信个人会永垂不朽。我认为伦理道德全是人类自己的事,其背后并没有超越人类之上的权威。
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身不懈的追求。
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不会产生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对于人类和对于客观事物的热爱与献身精神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作为一个人,人所具备的智力仅够使自己清楚地认识到,在大自然面前自己的智力是何等地欠缺。如果这种谦卑精神能为世人所共有,那么人类活动的世界就会更加具有吸引力了。
莫扎特的音乐过去是,将来也永远是优雅,温柔而流畅的。
千万别把学习视为以为,而应该把学习视为一种值得羡慕的机会,它能使你们了解精神领域中没的解放力量,它不但能使你们自己患了无比,而且还能使你们将来为之工作的社会受益匪浅。
只有在我们不对其他人负有责任的时候,我们才可能在科学事业中找到乐趣。
不管一个人的要求是多么地微不足道,但他只能是一个寄生虫。
人类最重要的努力莫过于在我们行动中力求维护道德准则。我们内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全都有赖于此。只有按道德行事,才能赋予生活以美和尊严。
教育的首要任务可能就是把道德变成一种动力,并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道德的基础不应该建立在神话之上,也不应该同任何权威联系在一起。否则,对神话的怀疑或对这一权威合法性的怀疑,都有可能危害作出健全的判断和行动的基础。
宽容就是对于那些习惯,信仰,趣味和自己相异的人的品质,观点和行为作恰如其分的评价。
人类最重要的努力莫过于在我们的行动中力求维护道德准则。
千万记住,所有那些品质高尚的人都是孤独的——而且必然如此——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享受自身环境中那种一尘不染的纯洁。
通向人类的真正的伟大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历尽艰险苦难的道路。如果这种苦难是有囤于世俗传统的社会的盲目和昏庸所造成的话,那么它往往使弱者产生盲目的仇恨,而强者则因此产生高尚的道德力量,这是一种人间罕见的巨大力量。
</原文结束>
《爱因斯坦谈人生》读后感(七):哈哈哈,这个说实话、有意思的老头
书摘
尽管如此,我们都认为,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我看来,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和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这就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不容否认,在这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里,开明的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东方贤哲们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学校和大学。
我必须坦率地告诉你,对于孩子们所作的、将左右他们的生活方式的决定,我不赞成父母对之施加影响。这种问题必须由自己来解决。然而,如果你所作的决定得不到父母亲的允许,那你就必须扪心自问:我是否从心灵深处真正独立于世了,是否真的能够违反父母亲的意愿而又不破坏自己内心的平静?如果法对此没有把握,那么你所计划采取的步骤似乎不应受到鼓励,这是为了姑娘的利益。这是你采取行动的唯一依据
当我心头浮现出你们在圣诞灯光的照耀下济济一堂欢庆佳节的情景时,无限欢乐之情油然而生。请你们想一想大家举行盛典庆贺其生日的那个人的教导,这些教导都很简单,但近两千年来这些教导却未能在人们中盛行。请学会通过使别人幸福快乐来获取自己的幸福,而不要用同类相残的无聊冲突来获取幸福。如果你们心中能够容下这点天良,那么你们的生活中的每一个沉重的负担就都会变得轻松,或者至少是可以忍受的,你们就能耐心而无畏地找到生活之路,而把欢歌笑语带到各处
如果一个人不必靠从事科学研究来维持生计,那么科学研究才是绝妙的工作。一个人用来维持生计的工作应该是他确信自己有能力从事的工作。只有在我们不对其他人负有责任的时候,我们才可能在科学事业中找到乐趣
你那位敬爱的叔本华曾经指出,在痛苦中忍受煎熬的人总是无法演出悲剧来,而是注定要陷于悲喜剧之中。诚哉斯言!我自己就常有这种感受。昨天被奉为偶像,今天遭人痛恨唾弃,明天被人遗忘,再过一天又被封为圣徒。只有靠幽默才能解脱。只要我们一息尚存,那就得千万保持这种幽默
四行诗:
“我们”这个字眼我总信不过,
没有人能指着另一个人说:“他就是我。”
协议背后总有些事情不大可靠,
外表的一致掩盖着鸿沟一条
究竟是什么东西使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极端认真负责?这真是一个谜。这一切都是为了谁?难道说是为了自己?——一个人不用多久就会弃世而去的。是为了同辈人吗?还是为了子孙后代?都不是。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我觉得一个人认真工作,要么是为了自己,要么是为了后代(听起来更高尚),但爱因斯坦否定了这两种想法,要我想,如果还有原因的话,或许是对某种东西纯粹的热爱吧,不知道能不能说成是精神上的洁癖)
1936 年 5 月 4 日爱因斯坦十有八九在那张可以保存很久
的特别纸上打了这样一封回信:
亲爱的子孙后代:
如果你们还没有变得比我们现在(或者说过去)更为正义、更为爱好和平、更为理智的话,那么就请你们见鬼去吧!
这是我怀着无比尊敬的心情所作的虔诚的祝愿。
我是(或者说曾经是),
你们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哈哈哈,爱因斯坦挺有意思的
《爱因斯坦谈人生》读后感(八):科学家别样的人生观-什么是最可宝贵的
爱因斯坦总是对人们倍加珍视甚至视为不可或缺的物质类东西缺乏兴趣
“没有特别的问题占据我头脑的时候,我就喜欢重新验证早已熟知的数学、物理定律。做这种事没什么目的可言,仅仅是为了沉浸在思维的愉悦中......”
“我从事科学研究完全是出于一种不可遏制的想要理解大自然奥秘的渴望,除此别无其他”
“人得对自己严格要求,应当尽可能的把不重要的东西全都删去,不然就不要指望别人来阅读自己的作品”
“当我们探索的愈深入,理论愈包罗万象,决定理论的所必须的经验知识就会愈来愈少”
“物理学家不能满足于遵循现象、单纯从现象来思考问题;他必须运用推理,探究事物的深层形式”
“智慧并非来自学历,而来自终生不懈的探寻追求”
“学习是个令人羡慕的机会,使你们能够领略精神领域中美的解放力量”
爱因斯坦不喜欢要求出学术成果的压力,也厌恶为了晋升而激烈角逐,“我总觉得掺和这档子事儿(晋升)是可怕的奴役,邪恶程度不亚于热爱金钱或权势”
《爱因斯坦谈人生》读后感(九):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对人生有什么看法?
旅途中看完了这本书。它实际上是其家属和研究者收集的这位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的书信和
文章片段摘录。原文是英文,书很短,只有100页,翻译的还可以。所以很快就能看完。
爱因斯坦可能是上个世纪最喜欢思考的地球人,并且真的思考出了很多了不起的物理理论。我之所以看这书,是因为想看看,这样的一个人他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结论是什么样的。
如果只以行为和结果来看的话,虽然说淡泊名利,但爱因斯坦其实是很喜欢结交名流、权贵的(当然他也花了不少精力来给小学生回信)。因此说他喜欢隐居、远离权势、跟上流社会完全绝交,至少我是不信的。不过,从这书里有篇书信,我更加了解了这个逃亡国外、流落美国的科学家的行为举止的求生存层面的原因:“离别这么多年,我还能够在这里欢迎你,这真是我的一大幸运。我过去强迫自己默不作声,因为住在巴伐利亚的人只要收到一张我的纸条都会遭遇不幸。你那位敬爱的叔本华曾经指出,在痛苦中忍受煎熬的人总是无法演出悲剧来,而是注定要陷于悲喜剧之中。诚哉斯言!我自己就常有这种感受。昨天被奉为偶像,今天遭人痛恨唾弃,明天被人遗忘,再过一天又被奉为圣徒。只有靠幽默才能解脱。。。”
下面是一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摘录:
当然,使我最感压抑的就是我可怜的父母所遭受的(经济上的)灾难。我已长大成人,可是仍然无所作为,一点忙也帮不上,这真使人肝肠欲断。我只能加重家庭的负担。……确实,如果当初根本没有生我,情况也许会好一些。唯一使我坚持下来、唯一使我免于绝望的,就是我自始至终一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全力,从没有荒废任何时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读书之乐外,我从不允许自已把一分一秒浪费在娱乐消遣上.
--1898年在苏黎世读书时写给妹妹的一封信
当我自问,宽容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使我想起天生幽默的威廉·布什给‘禁欲’所下的饶有趣味的定义:‘禁欲就是我们从各种得不到的东西那里得来的乐趣。’
我也可以作类似的说明:宽容就是对于那些习惯、信仰、 趣味与自已相异的人的品质、现点和行动作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宽容不意味着对他人的行动和情感漠不关心。这种宽容还 应包括谅解和移情......
任何一种伟大高尚的事物,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 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只是在文艺复兴使个人有可能不受束缚 地发展自己的时侯,欧洲文化才在打破令人窒息的停滞状况方面取得了最重要的突破。
因此,最重要的宽容就是国家与社会对个人的宽容。为了确保个人自身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安全,国家当然是有必要的。 但如果国家变成主体,个人却沦为唯命是从的工具,那么所有 好的价值就全部丧失了。必须先砸碎磐石然后才能长出树木, 必须先松土然后植物才能茁壮成长。同样,只有在人类社会达 到足够的开放水平、个人能够自由发展自己能力的时侯,人类 社会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就。
《爱因斯坦谈人生》读后感(十):你不必成为伟人
前段时间翻看的,全书由爱氏的言论和书信组成,没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书中不谈高深的专业知识,通过爱氏原话,让我们认识一代伟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给人以一次思想的洗礼。
爱氏不但在物理领域取得非凡成就,也获得诺奖,更难得的是,他在世界观领域的修养更是值得人们敬佩的,因此我叫他伟人。
伟人是积累出来的,大多伟人从小就有当伟人的潜质,来看看爱氏十六岁在给老师写的一篇作文《我对未来的计划》:
一个愉快的人满足于现状,而不大为未来着想。但是,另一方面,年轻人却喜欢作出种种大胆的设想。此外,对一个严肃认真的年轻人来说,尽可能准确无误地为自己确定所追求的目标,这是十分自然的事。
如果我有幸通过考试,我将到苏黎世的联邦工艺学院学习。在那里我将用四年时间学习数学和物理。我设想自己将能成为一名自然科学某些学科的教授,我的选择是其中的理论性学科。
我制订这样的计划理由如下:首先,本人爱好抽象思维和数学思维,缺乏想象力和对付实际的才能。再说,我有自己的愿望,它们激发我作出同样的决定,加强了我的毅力。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一个人总喜欢从事一些他有能力干的事倩。另外,科学工作还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一点使我很喜欢。
十六岁的年纪能有这样想法实属不易:知道目标对于责任心的重要性;知道目标的不完美性;知道能够结合自己很好的分析自己选择的目标。你十六岁在干嘛呢?思想达到这样的高度吗?能开始为自己的未来事业分析和探索吗?
伟人是有信仰的,我相信,信仰是支撑人类走出苦难的毅力,更是伟人承受凡人无法承受的压力时的动力。全书很多处体现爱氏对于科学的一种宗教情感,如同他本人所说:
在宇宙的种种规律中间明显地存在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远远地超越于人类的精神,能力有限的人类在这一精神面前应当感到渺小。这样研究科学就会产生一种特别的宗教情感。
这其实是对浩瀚宇宙的一种敬畏及其规律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支撑爱氏在科学领域不断深入。科学成了一种宗教,爱氏成了教徒,用自己的虔诚参悟教理,阐明教义,散播人类。你的信仰呢?丢在了哪里?在越来越浮躁的环境中你是否迷失了自己?
书中有一处提到爱氏一篇日记记录了他经历的一场海上大风暴:
1931年12月10日:我从未遇到过象今天晚上这样的风暴,……海面上呈现出一幅非言语所能描绘的壮观景象,日落时分尤为壮观。
人好象已经解体,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人比平常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这使人感到非常愉快。
这一段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别人遇到灾难是惊慌是恐惧,而爱氏却是愉快的,他很超然,忘了生死,因体验到大自然壮观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酣畅无比。我反复地读这几句话,我也感到无比舒畅和愉快。在大自然灾难面前,可能你我都无法做到超然,但至少我为存在这样一位伟人,说出这样一番话语而感到愉快,我似乎能感受到他的那份愉快。
活在这个世上难免忧伤脆弱,伟人也不例外,但伟人知道排遣,或者至少知道承受。爱氏如此描述人类的无助:
我们人类总是以为自己的生活很安全。在这个似乎是既熟悉又可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很自在。可是一旦日常生活的正常进程被中断,我们就会认识到,自己就象是在海上遇难的人一样,只知抱着一块无济于事的木板,却忘了自己来自何方,也不知自己将漂向何处。但是只要我们能全盘接受这一点,那么生活就会变得轻松,我们也不再会感到
失望了。
希望我们这些漂浮着的人在不久的将来又能相逢。
希望你能明白这句话,好好生活,生活是不欺骗任何人的,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学会承受自己,就学会了承受无助。
伟人注定了孤独,因为他站在人类队伍的前端,背后是整个人类的繁华喧闹,前面是地球之外的黑暗无限,爱氏如此说道:
我已无法适应这里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我来时年纪已大,很难改变了。其实说实话,当初在柏林时我也是这样,更早些时候在瑞士我也是这样。有些人生来就是个孤独者。这一点你很清楚,因为你自己也是这样的人。
后来又仿佛安慰别人道:
千万记住,所有那些品质高尚的人都是孤独的——而且必然如此——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享受自身环境中那种一尘不染的纯洁。
这种孤独不是自命清高,而是真正的孤独,是人类集体的孤独,不需要每个人去承受,但伟人,必须去承受。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伟人,这不是颓废不上进的借口,也不是自卑的掩饰,而是一个我推想的事实。伟人是需要有过人之处,不但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创新者(注意创新,有创新才有所成就),更应该在人格心灵的世界也是超乎凡人的,他可能也有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有这样那样的人类本能的劣根性,但至少有一点,有着对全人类负责的使命感,及时能力有限,但心胸已经开阔到宇宙,在享受孤独的同时也要孜孜不倦埋头苦干。我想后者重于前者。此书也不是什么励志书,不是教你如何成为伟人,伟人不是教出来的。
所以,在宇宙中,作为地球村一名平凡的村民,你应该是幸福的,你不必成为伟人,不必承担带领整个地球村走出宇宙困境的使命,你应该很轻松,很轻松去体验凡人的快乐,虽然难免庸人自扰,但是你心里迟早会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