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明朝那些事儿(陆)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陆)读后感10篇

  《明朝那些事儿(陆)》是一本由当年明月著作,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页数:33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陆)》读后感(一):帝国没落之前的几个身影

在看明朝的间隙看了几本言情小说换换口味,再回头看一本“六”,还是如此振奋。终于看到我印象中的明朝了--明朝晚期,皇帝成天不上朝,阉党一手遮天,锦衣卫东厂为所欲为,无数忠良(包括东林党)被奸邪所害。当年明月大抵也是这样描述的,但,还是看得耳目一新
王锡爵、杨涟、袁承焕,是我看完此书印象最深刻的三个人。
王锡爵其实篇幅不算多,记得他纯粹因为他是太仓人。此书中提到了两个太仓人,也是令我眼前一亮打起精神的原因。前面一个是王锡爵,官至首辅,太仓历史上官职最大的一位,《明史》称他为人性刚负气,耿直得有点过了头,虽然处世不够圆滑,但他和他的儿子孙子的等亲戚众人都是大官,而且个个擅长书法绘画,有“四王”之称,还开辟了娄东画派,直至清朝后影响甚远;后者为张溥,《五人墓碑记》的作者,高中语文还学过这篇课文,描写了苏州民众自发地为五位君子之死自发组织的反抗阉党行为,其中“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这样的语句仍是如此熟悉,但高中时候没有详细阅读过明史关于阉党这一段,仅凭老师的寥寥数句背景介绍,是断然无法理解张溥的情怀的。
从小起就一直把王锡爵故居和张溥故居当做两个地名来听,丝毫没有意识到其实这是太仓老街上明清建筑中最知名的两座老宅。还记得小学时候老街还没改造,上小学会经过王锡爵故居门前的那条石板路,两三米宽窄窄的巷子两边是两层的木结构民宅,而我还要穿过老街前面一条老得已经长满野花野草的石桥才能到达学校。上中学以后这些都被拆掉了,只留下孤零零的一两所老宅和一两条旧桥,两所古宅现在都被修葺一新,变身陈列太仓史料的小型博物馆。读过史书以后才会对每天都在身边却一直忽视的东西重新审视,嗯,最近有人回家的话征人去逛王锡爵故居和张溥故居还有新落成的天下粮仓--太仓博物馆去。
好吧下来说说杨涟。魏忠贤那一段,我多少知道一点,但一直觉得太过黑暗不想了解,现在终于完整过了一遍,没想到,这么惨。其实要论官位,大概杨涟根本入不了明史;但论气节,绝对可以排前三。我真的不适合看太阴暗的东西,一下子就被带进去了,不想多评论带给大家更多负面情绪,想知道的自己去看书吧。
袁承焕,这本书里已经出现了,下本书应该还是主角之一。最早知道他其实是在《碧血剑》,大家原谅我的无知吧。。。从一开始就知道是悲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从某种程度上比杨涟更悲剧,至少杨涟屈死,赢得天下人敬仰;而他被污蔑处死之时却是被全天下人误会,直到一百多年后他曾经的敌人的后代为他平反,还有人比他更冤么。。。
然后是虽然印象不是很深刻,但是评价有两个极端的下努尔哈赤。之前刚看过阎崇年的一些关于努尔哈赤的观点,也是正史上比较普遍的看法,他统一了女真部落,清朝的创始人,军事天才,等等。当然,作为北京满学会会长,对于满族人的英勇善战肯定是加以突出,对于他们的烧杀抢掠肯定是予以无视,认为成大事者必定不能拘此小节。明月一反主流观点,在肯定努尔哈赤的机敏善战的同时,批判了一把他的反人类,走到哪儿抢到哪儿,生灵涂炭到哪儿,估计会被很多人不齿说是妇人之仁,但到目前为止还比较有道理。可以预见第七本中明月还会继续沿袭他的反人类之说,但我那时天下大势已定,从他的角度来说明朝应该尽快投降,避免战争,以防止民不聊生,不知届时明月将如何解释。
最后说一下无为而治。明朝中后期开始大多数皇帝都不爱上朝,明月称他们无为而治,个人认为有点抬举他们了。虽然这个时间官员忙着政治斗争,成天相互弹劾(再次感慨一下明朝的言论自由,跟现在西方国家差不多了),基本不管事,于是民间赋税轻了,国内国际贸易如火如荼,国外先进技术引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如果不是满清入关,接着闭关锁国,可能中国就此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看到这里,成天想着清穿的童鞋们是不是开始痛恨万恶的某族了。。。
好吧,书快看完了,一切都只是如果。袁承焕也撑不了多久了,第七本就是明朝的大结局了。

  《明朝那些事儿(陆)》读后感(二):张居正的天下

看书到这本,对我的政治素养是有所提高的。以前吧,觉得能为老百姓做事的一定个清官。贪官就一定不是个好东西。而张居正正是两者的结合体,他确实是为国为民做了很多事情。第一,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鞭法,就是规定税收一律用钱,不能再以实物抵,同时他也不忘留点油水给地方官吏。第二,实行官员的考核制度,不及格就降级,这样也使官员做事更加积极。张居正为了明朝确实付出了太多,最后是劳累而死。但是同时他也并不是两袖清风的,他是贪官,有经济问题、作风问题,总之贪官的问题,他都有。
与张居正对比的是大清官海瑞,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清官,受人民爱戴敬仰。但能为这个国家做的事却是非常有限的,就如皇帝评价他“他是个好人,但确没什么用。”
我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想实现你的抱负,不能总是一根筋,所谓适者生存,你等先让你自己生存的很好,再来谈理想,这样似乎更容易实现你最初的梦想,当然,前提是你不忘初心。

  《明朝那些事儿(陆)》读后感(三):明朝那些小破事儿

很多人向我推荐这套书,于是乎,闲暇时翻开来看,没想到竟欲罢不能,一口气看完。这本书还挺有意思。看着别人的事儿,想想自个儿,人生起伏跌宕不过如此一桩小事。
当你还沉浸在徐阶离去的悲痛之中时。高拱已经要下台了。刚刚还在敬佩于谦,能干的张居正已经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人要怎么活着才是最好的,为自己,为别人,还是如果你有能力的话,为整个国家。柯景腾说,希望我的存在能让这个世界有一点点的不一样。我想,大部分人或许也是这么想的吧。
不管是让人敬佩的人生,还是渺小而不为人知命运,活着,就要有活着的意义,就要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能够证明自己的存在。

  《明朝那些事儿(陆)》读后感(四):陆

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
万历皇帝朱翊钧长达四十八年的统治落幕,这四十八年里,各路英雄各种奇葩事件轮番上演,高拱、张居正、申时行、李成梁、东林党、朝鲜、倭寇、三大征、萨尔浒、资本主义萌芽、不上朝、太子、贵妃、争国本、打闷棍。他厌倦了吵吵闹闹的生活,他抗争过、妥协过,却还是失败了,最终理解了这个世界,成为这个世界的牺牲品。
朱翊钧史称明神宗,确实是神。逝世后,他的长子朱常洛继位。心疼这位明熹宗,因为他只做了一个月皇帝就死了。还是被一个心狠手辣女人害死的。
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屁股还没坐热就死了,他的儿子朱由校继位,国号天启,史称明熹宗。明熹宗在位期间充分验证了一条真理:他是皇帝中最会玩木头的,他是木匠中派头最大的。随着东林党和浙、楚、齐三党的下台,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逐步掌握国家的生杀大权,惨无人道的“六君子之狱”,袁崇焕和努尔哈赤的“宁远之争”,明朝已经奄奄一息了,在等着救命的稻草。
晚明三大疑案的确可以拍电视剧或电影了。明末三大案,指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这三起事件本身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却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故有"三大案"之称,精彩悬疑指数五颗星。
历史,真的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陆)》读后感(五):【书评】明朝那些事儿

       话说这两日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看的我是天昏地暗。“成果”比较显著,第6部、第7部搞定。总的说来这两部出场的人物比较多,文官、武将、太监、强盗 、土匪、骗子、老兵油子......然后明朝灭亡了,被这些人搞的破产了,专业的话说两百七十多年“气数”尽了。
       说说我的感受吧,不想写什么读后感,虽然当年明月写的相当精彩。
       一是,东林党。实在觉得这个党被灭简直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的事,不失败反倒是没天理了。不用拉上什么“一代巨监”魏忠贤同志,没有他,换个张忠贤、赵忠贤之流,这个党照灭不误。“天道有常,或因人势而迟,然终不误。”这个“天道”就是他们被灭的主要原因。那属于他们的这个“天道”是什么呢?据我领悟分析后得出结论,很简单的结论:自命不凡,自恃清高。换言之就是过于党同伐异,再换言之就是搞的水太清,清到有一粒沙子都嫌脏的地步。具体表现为入党标准极高,最次的标准也要进士出身,没在翰林院呆过的,您哪里凉快来的回哪里去吧;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决排除齐、楚、浙几党成员,赤裸裸明晃晃的党同伐异,不否认这几党里面确实存在大把败类二混子,但也不至于绝对到一棍子拍死吧,人家抱着谦虚求学共同进步的理念向你们低头示好,你们赶将出去不说还要极尽讽刺之能事,这不是明白着伤人伤到骨髓里吗?你把自己都标榜成了老子天下第一党,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清高到如此高度。那人家还不群起而诛之?正所谓,物极必反,水满则亏,太过了,那不是找死吗?看来最后殉难的"六君子''实在不懂太极阴阳之道,气节是有,但激怒了“一代奸雄”魏同志,后果很严重,你们又承担的起吗?所以说这些人是封建士大夫的代表,确不为过。
       二是,努尔哈赤。这个人名气很大,不光因为他是清朝创始人皇太极的老爹,还因为他老人家征战一生很能打,很勇猛。对于这个人物,不了解或是被电视剧哄骗的人,定会对此人印象极好,但历史的真相被还原后就不一定了,我看来看去,就只剩气愤和反感。概括说来,他老人家也算是一代枭雄,怎无奈英雄霸业是建立在烧杀抢掠的基础上,所到之处皆是哀嚎遍地、尸横遍野,这就说明他不光抢,还杀,除了需要掠回去当奴隶的,剩下的通杀。这是什么行为不消多说了吧?定位成土匪恶霸都显太过小气,因为凭他老人家的实力,应该是“巨匪”、“巨霸”才是!要不是遇到袁承焕,估计他老人家还要祸害下去。当然在这里也要为枭雄努老爷子辩解一下,谁叫咱出生原始、无文化、无资源、连造个锅的技术都没有,你不让俺抢,还叫咱全家老小等着活活被饿死不成?所以只能抢,吃完用完就去抢,抢完回去享受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朝廷老百姓可以消停一下,等吃完用完了,俺又出山,继续抢。你让俺自己自足,那您真是太不懂得成本核算了,种地?又累回报又慢。发展工业?实在是没有技术人才啊,一群文盲,学都学不会,从认字学起?那么累那么苦,不干。所以研究来研究去要生存下去,最省时省力的方法就是一个字:抢。谁说努老爷子原始?这种超前思维,那年头谁有?辩解完毕,最后用当年明月的话来总结,"遍览努尔哈赤的一生,我没有看到进步、发展、只看到了抢掠、杀戮和破坏,我不清楚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我只明白,他的马到之处没有先进生产力,没有国民生产指数,没有经济贸易,只有残屋破瓦、尸横遍野、农田变成荒地,平民成为奴隶......马刀下的冤魂和马鞍上的得意,没有丝毫区别,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无故剥夺的权力"。没说的,对于此评价我举双手双脚赞成。
       三是,李自成。这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人物,按说应该把他和努老爷子放一起说,同样的烧杀抢掠,行为大相径庭,不放一起说可惜了,但实在他们和努老爷子又有些实质上的差别,差别不大,前者是枭雄,后者充其量就一草寇,寇,有贼寇,草寇,倭寇、流寇等,总之就是寇,寇是什么?难登堂入室者也,这是我的理解。因为这种解释放在李自成之流实在是有过之,无不及。在明末,崇祯的内忧就是这群寇,内耗极大,直接导致明朝灭亡。提到李先生,不得不提高迎祥,张献忠二人,提起这二人,我真是反感至极。作为造反三人行,这哥仨捣乱行,打仗却不那么行,主要靠搞人海战术,带着一群流民东躲西藏,尤其是高、张二人,打不赢就跑,多年来的主要任务就是跑,手下人可以不要,亲友可以不要,但我自己要跑掉,不光跑,还诈降。这可坑苦了朝廷,为了他们崇祯把私房钱都拿出来给他们花,可这群寇太没做人的底线,花光了又反,毫无诚信而言。只能派出一干明将镇压之。相较之下李先生就显得有气节多了,就不投降,跑到深山老林里只剩十八个人了也不投。历史证明,有气节的人不会白有,明朝灭了,李先生都还没灭。但没灭不代表就是英雄。英雄不是那么好当的,你得有实力外加不怕输的气概,这两样李欠缺,高、张二人是根本没有。努老爷子是雄,即便是枭的那也是雄,为什么?努老爷子,遇敌光明坦荡,主动进攻,宁远之战,面对袁崇焕的红衣大炮,面对孙承宗的关宁防线,从未退缩过。那种未战先跑,诈降耍诈的活努老爷子是不干的。打不赢了也是撤军,回去休整了再主动来。而且人家几十万的大军是真有战斗力的,不像李先生他们靠着牺牲没有作战能力的流民保全自己。这注定他们只能是寇,一世为寇,打着替天行道的幌子也是寇。
       历史是残酷的,现实的,不容改写的。明朝亡了,悲壮、凄惨、触目惊心。纵使勤政为民的好皇帝崇祯也不能改变亡国的命运,但这里面还有一群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猛将是值得铭记的,他们是孙承宗、袁崇焕、卢相升、曹文召、杨嗣昌、孙传庭、祖大寿、祖宽、左良玉...... 但愿我没记错。(2013-3-10)

  《明朝那些事儿(陆)》读后感(六):7.5


摘要
做人,要厚道。
历史的发展证明,老实人终究不吃亏。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
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最痛苦的惩罚不是免职,不是罢官,而是遗忘。
要想在这个冷酷的地方生存下去,光有同党是不够的,光有后台也是不够的,必须亲身经历残酷的考研和磨砺,才能在历史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许多你曾无比熟悉的人,其实十分陌生;许多你曾坚信的事实,其实十分虚伪。
很多人说过,最好的老师,不是特级教师,不是名牌学校,而是兴趣。
但我要告诉你,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在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是生存。
实力,这就是失败的真相。
士为知己者死。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史没有正恶,只有成败。
角色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会不会抢戏。——陈佩斯
战争,是这个世界上最神秘莫测、最飘忽不定、最残酷、最困难、最考验智商的游戏。在战场上,兵法没有用,规则没有用。因为在这里,最好的兵法,就是实战,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
把复杂的问题弄简单,是一个优秀将领的基本素质。
在战场上,求生者死,求死者生。
社会垃圾(俗称混混)是从来不会自卑的。
最装牛的傻人,与人接触时,一般不会被识破。
而最装傻的牛人,在与人接触时,一辈子都不会被识破。
以前曾有个人问我,在整死岳飞的那几个人里,谁最坏。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秦桧。
于是此人脸上带着欠揍的表情,微笑着对我说:不对,是秦桧他老婆。
我想了一下,对他说:你是对的。
女人比男人更凶残,信乎。
政治的最高技巧,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妥协。
魏忠贤能拉人,因为他实在。
嗟乎!大阉之乱,以缙绅之身而不改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东林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样一点:他们或许狭隘,或许偏激,却不贪污、不受贿、不仗势欺民,他们的所有举动,都是为了百姓的生计,为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有人曾质问我,遍读史书的你,所见皆为帝王将相之家谱,有何意义?
千年之下,可有一人,不求家财万贯,不求出将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国家、以百姓为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视死如归?
我答: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概然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
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
凡事太尽,缘分必定早尽。
纵观东林党的失败过程,其斗争策略,就是毫无策略,除了愤怒,还是愤怒。
所谓封建士大夫,如王安石、如张居正、如杨涟、如林则徐。
所谓封建士大夫精神,就是没落、守旧、不懂变通,不识时务,给脸不要脸,瞧不起劳动人民,自命清高,即使一穷二白,被误解、污蔑,依然坚持原则、坚持信念、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他们坚信自己的一生与众不同,高高在上,无论对方反不反感。
坚信自己生来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怀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无论对方接不接受。
坚信国家危亡之际,必须挺身而出,去捍卫那些自己不认识,或许永远也不会认识的芸芸众生,并为之奋斗一生,无论对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
坚信无论经过多少黑暗与苦难,那传说了无数次,忽悠了无数回,却始终未见的太平盛世,终会到来。

  《明朝那些事儿(陆)》读后感(七):好的句子。

纯摘抄了一些看了来感的句子,如下:
P18
主战者未必勇,主和者未必怯。
P75
决定政治动向的最终标准是利益,以及利益的平衡。
P149
正义和道德是值得景仰的,值得膜拜的,值得三拜九叩的。但是,正义和道德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服穿,更不可能掌控朝廷。
P155
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经历残酷的斗争,无休止的吵闹,无数无效的抗争,无数无奈的妥协后,最终理解了这个世界,理解了现实的真实意义,并最终成为了这个世界的牺牲品。
大致如此吧。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八(1620年)逝世,年五十八岁。
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面前,他还不够勇敢。
P160
纯粹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人。他们的一生,往往只有一个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他们无法被收买,无法被威逼,他们不要钱,不要女色,甚至不要权势和名声。
P166
士为知己者死。
P184
有人曾对我说,原来,历史很有趣。但我对他说,其实,历史很无趣。
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史没有正恶,只有成败。
P233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要会来事,朋友和敌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P238
社会垃圾(俗称混混)是从来不会自卑的。
因为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在混,对这些人而言,打架、斗殴、闹事,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抢小孩的棒棒糖和完成一座建筑工程,都是人生意义的自我实现,没有任何区别。
P255
成功是不能得意的,得意是不能让人看见的。
P258
政治的最高技巧,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妥协。
《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好句摘抄:http://book.douban.com/review/5596611/

  《明朝那些事儿(陆)》读后感(八):这本读的很艰难。。。

        到了第六本,读的好艰难啊,拖拖拉拉,总算完成了,想想虽然到了这个时候出现了魏忠贤、东林党、努尔哈赤等大人物,但是总觉得这本读起来没有那么吸引人了,出场人物一个接一个,战争也到处打,看完了,真记不住,更像流水账了,不过想想当年明月当时写这本书的时候得多不容易啊。。。明实录可比这个枯燥多了。。。大家都不容易,坚持!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明朝那些事儿(陆)》读后感(九):皆道痴愚儿

《明朝那些事儿6:日暮西山》

皆道痴愚儿

跟着阅读计划看了快一个月,《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转眼也看完六本,只剩最后一本了。短短数日看完一个朝代从起步到兴盛,衰落、复兴、再衰落、最后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说不感慨是假的。史书寥寥几笔下,白驹过隙,人生也就到了尽头。你看得到好人不一定做得了好事,坏人也不一定就不会做好事,而所谓的邪不胜正,邪道也常压着正道,正义来得也不是总那么及时。

(一)

这本书的开始还要回到上回我们讲的万历年间,万历十年的时候张居正死了,这位明代第一政治家在死后了遭到清算。当时的内阁首辅是张四维,张四维还没把首辅的凳子坐热,父亲就去世了,张四维回家守孝三年,服丧即满之际,却暴病而亡。内阁首辅的位置转来转去轮到了申时行。申时行的学问是没问题的,嘉靖四十一年殿试第一,状元出身,入翰林,任东阁大学士,当太子讲师,可以说是个技术过硬,左右逢源的牛人。《万历十五年》里对这位首辅大人也花了一章的笔墨进行描写。申时行应该算是张居正带进内阁的,平时两人关系也不错,至少在旁人看来是这样的,所以这场轰轰烈烈批判张居正的清算当中,他能逃过一劫,不得不说申时行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不过申首辅在历史上最浓重的一笔,不是废除考成法,也不是和言官斗争,而是“争国本”。申时行还是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的,他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学生——万历想要废长立幼,立朱常洵为太子。他上疏劝万历早立太子,以定国家之大计。而这场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才拉开序幕。

这还要说回万历十四年的时候,万历册封郑氏为皇贵妃,明朝后宫妃嫔等级名称并非一成不变,不过大致的划分都是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昭仪、婕妤、美人、才人、贵人等名分来排,所以皇贵妃相当于是除了皇后之外,后宫最尊贵的妃嫔,而郑氏正是朱常洵的生母,子以母贵,将来立朱常洵为太子也更为名正言顺。不得不说万历这个算盘打得很好,但大臣们也不是傻子,上疏的奏折一本本往上递,大臣被撤职了一批又一批,但最终万历最宠爱的郑氏还是成为了皇贵妃。接着消停了四年,万历十八年君臣之间关于皇储册立的互弈刚刚开始。先是内阁劝立,又是以退为进的要告老还乡,留下个王家屏膈应万历,接着是言官,堪称是赤膊上阵,今天你上一本,明天我上两本,充分发挥了奋勇争先的精神。这也体现了明朝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言官明枪不好档,内阁不时再来个暗箭更难防。不过万历也不甘示弱,大臣如潮涌般的上疏,他就来一个打趴一个,短短数日免掉了十二位当朝官员,有人被革职为民,有人被降职发配,可是明代的官员前仆后继,君臣都疯了,官职乌纱到处扔,你说这些官员们是不是读书读傻了?寒窗苦读数载,在朝廷混个一官半职,有的好不容易才干到部级,说免就免,更惨的是降职发配荒蛮之地。在我看来,却是他们在实践“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这些痴愚儿,他们的气节和尊严,就算是拥有生杀大权的万历也无法用权力让他们屈服。

这场耗时十五年的争国本,无数大臣因此被贬被训斥被杖打,共逼退了四位内阁首辅,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三百余人,这也造成了明代官员缺编严重,而万历怠政,又导致官职基本上走一个人就是少一个,极大破坏了明代政治的正常运行。这里还是交代一下结果,最后万历终于让步,立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为福王。而东林党与楚、浙、齐三党的党派之争,这里就先搁下不提。

(二)

在这里先简单说下背景,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这还要从顾宪成建立东林书院算起,东林党已经从东林书院为中心讲学而形成的小团体变成了可与楚浙齐三党抗衡的政治势力。而东林书院现坐落于江苏省无锡市,内有顾宪成所著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这副心怀天下的抱负,至今振声发聩。而我们所要说的“六君子”正是践行这个理念,以身许国。

这里还要提到一个重要角色,在史书、影视作品里永远是大反派BOSS的典型代表——魏忠贤。这时候他已经不是万历四十五年时的李进忠了,而是朱由校的奶妈客氏对食对象,大字不识的他居然还成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之前对太监一词还有点误会,并不是所有的宦官都可以叫太监。在明朝宫里,太监算是宦官的最高职称了。太监以下分别是少监,监丞、长随、当差、火者。史书里对客氏的评价记载,基本以淫毒凶狠来描述,但是这位木匠皇帝对他的奶妈依赖至深,甚至在登基一个月不到,就封她为奉圣夫人,让她要留在宫中相陪,野史对两人的关系也有不少揣测,但这不是我们的重点。重点在于客氏和魏忠贤颇受朱由校宠爱,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赶走魏朝,还阴谋杀害了王安,基本上坏人怎么坏他们就怎么来。王安虽然是个太监,但是他为人正道,与东林党合作甚深。魏忠贤曾经想拉拢东林党,可东林党一再拒绝他,这个恶人终于恼羞成怒和东林党撕破脸,而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和东林党的斗争也为明王朝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接下来要讲的是“东林六君子”,他们的名字分别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

杨涟在“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中都有他坚定的身影,反阉党以正宫闱,这是一个让魏忠贤都为之颤抖的敌人。天启四年,杨涟上疏弹劾东厂提督太监魏忠贤,列二十四项大罪,这篇檄文历数了魏忠贤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图谋不轨、杀害无辜种种罪恶,可谓世间万象,无所不包,且真实可信,字字见血。然而这篇檄文并没有扳倒魏忠贤,东林党反而遭到了魏忠贤为首阉党的疯狂反击。许显纯严刑拷打汪文言逼迫他制造伪供,汪文言没有屈服被害狱中。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东林党人被逮捕,罪名是受贿,而行贿者是已经被处决的熊廷弼。许显纯用他伪造的供书质问杨涟,每五天拷打一次,打到不能打为止,杨涟的下颌脱落,牙齿打掉,却依旧无一供词。许显纯还用钢刷,史料有记载:“皮肉碎裂如丝”,杨涟体无完肤。但是杨涟骂不绝口,死不低头,他回到监房写下《告岳武穆疏》“此行定知不测,自受已是甘心。”“涟一身一家其何足道,而国家大体大势所伤实多。”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杨涟用被打得几近残废的手,写下了两千字的绝笔遗书,他可以死,但不想死得不明不白。这封绝笔书他交到了顾大章的手中,麻烦的是看守查狱的时候发现了这封绝笔,将其藏在牢中关帝像后面,被埋在牢房的墙角下,杨涟被杀后,那位看守将其取出,公告天下。

许显纯用铜锤砸杨涟的胸膛,几乎砸断了他所有的肋骨,用布袋压身,用铁钉钉入杨涟耳朵,可是就是这样杨涟也还没有死。杨涟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他咬破手指,写下了最后的血书,将血书藏在枕头里。许显纯明显慌了,天启五年七月二十四日夜,许显纯用一根大铁钉钉入杨涟的头顶,杨涟当场死亡,年五十四。

魏忠贤下令要严搜杨涟的遗物。杨涟的血书被牢头发现了,他原本打算把血书拿去请赏,当他看完这封血迹斑斑的遗言后,他藏了起来。三年后,当真相大白,他才拿出这份血书,昭示天下。

“莫非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年终可见先帝于天,对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看到这里的时候笔者不禁动容,在这样绝望的时候,饱受酷刑,被折磨得不成人样,杨涟仍记得坚持自己的信念。

“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此等痴愚儿,闻者皆落泪。

左光斗也是被许显纯“重点照顾对象”。听说当时左光斗的一位学生使劲浑身解数,买通一位看守,进入了监牢。这时左光斗腿已经被打没了,只能坐着,脸被烙铁烙坏,连眼睛都睁不开。他的学生惊呆了,抱住老师师生痛哭,左光斗听到哭声怒道:“蠢人!这是什么地方,你竟然敢来!国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死就死了,你却如此轻率,万一出了事,将来国家的事情谁来管?!”左光斗愤怒越发激烈。“你还不走?再不走,无需奸人动手,我自己杀了你!”这位学生含着热泪,快步退了出去。

二十年后的扬州,南明政权的头号重臣史可法,站在城头眺望城外的清军,这时候是二月,雪很大,史可法却一直站在外面,安排部署,部下几次劝他进屋避雪,他的回复总是同一句话:“我不能对不起我的老师,我不能对不起我的老师!”史可法最终做到了,他和他的老师左光斗用行动证明:一个人应该坚持信念,至死也不动摇。

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也先后被害了。

只剩下顾大章,顾大章熬到了刑部会审。审讯的宗旨无非是要他承认受贿,结交疆臣。顾大章不承认受贿,但他还是“招供”了,招供内容包括杨涟的死因,左光斗的死因,许显纯的刑法操作方法;绝笔,无人性的折磨、无耻的谋杀。刑部知道了,朝廷知道了,全天下都知道了。他忍辱负重活到今天,不是心存侥幸哪天魏忠贤会放过他,而是他知道自己有义务活下去,等来日世道清明,不放过任何一个奸人,还他们一个公道。最后顾大章用他残废的手写下遗书,当晚自缢而死。

至此,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六人全部遇害,史称“六君子之狱”。

教科书里对这些封建士大夫的评价并不算太高,他们墨守成规、不懂变通,瞧不起其他阶层,自命清高,好高谈阔论,缺乏实干能力,但是不能抹灭掉他们为了坚持原则、坚持信念,去捍卫那些连自己也不认识的芸芸众生,坚信那个到死也可能没有机会见到的太平盛世终会到来。

皆道痴愚儿。

明王朝到这里,皇帝不理政事,内阁被阉党垄断,以天下为己任的东林党垮台,孙承宗也走了,关宁防线名存实亡,努尔哈赤的铁蹄声已隐隐而闻。

这是最坏的一个时代。最后一部见。

  《明朝那些事儿(陆)》读后感(十):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第陆部:日暮西山
重读这本书,与这次的出行地有关。
几年前读到《明朝那些事儿》。从同事处借得,读了一本就无法停下来。是第一次读到如此通俗、有趣的历史书籍,夜不成眠,手不释卷。跟着作者幽默的讲述笑,也跟着历史人物的悲壮一生叹息。
可惜同事的书散逸,一系列中的七本缺少几本,没有读完整。实在是遗憾。有了kindle图书馆之后,借阅了没读的,补完了一系列。也算了却一桩心事。
书里的人物太多,除了有名的几个帝王,记下来的人实在不多。印象最深刻的是袁崇焕。起初听到他的名字大概是在某一部金庸武侠剧里。及至看到《明朝》里有真实的人物袁崇焕,格外留了几分心。
明朝开疆辟土第一人 明太祖朱元璋像(藏于国家博物馆)
袁崇焕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出身平常,四次落榜,35岁终于提名,排在三甲靠后(据说国子监进士题名牌上比较靠后的位置有他的名字),险些再次落榜。担任三年县令之后,他受人栽培,做了京官,驻守辽东。与努尔哈赤交战,取得“宁远大捷”。之后大挫皇太极,取得“宁锦大捷”。然而,袁崇焕的结局悲凄,被凌迟处死。前往刑场的路上,民众围观,骂声不绝。
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也许在那时,好奇心驱使我想去看看袁崇焕曾经战斗过的土地吧。
宁远,今辽宁兴城,县级市。在努尔哈赤带领的后金逐渐兴起时,明朝的孙承宗部署辽东防线,以山海关、宁远、锦州组成稳固的“关宁锦”防线。袁崇焕先负责宁远防卫,任“宁前道”,取得“宁远大捷”。后负责辽东地区,任督师,取得“宁锦大捷”。
袁崇焕是很好的将士,但在处理部将的问题时不够冷静恰当,擅自杀了总兵。在皇太极计划攻打北京时,没有及时采取恰当方式解京城之围。他想像在宁远一样,守住北京城,让皇太极攻不下来。但他没有考虑到京城不是宁远,在外的士兵不能进入京城,因为有挟持皇帝之嫌。最终,袁崇焕成了党争的牺牲者。
矛盾和复杂都在这个人身上。
作者当年明月说:袁崇焕很复杂,他极聪明,也极愚蠢,曾经正确,也曾经错误,其实他被争议,并不是他的错,因为他本就如此。他很简单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复杂,他很复杂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简单。
重读这本书,因为要来看看古城,看看袁崇焕曾经修筑的卫城。这样一个充满争议,几乎被淹没在历史长河的人物,打动了我。
《明朝》第六部,主题为“日暮西山”。经过了两百四十多年的明朝已有顽疾,魏忠贤当道,朝政黑暗。后来的崇祯虽然卖力,但已无法恢复国家元气。袁崇焕是这段历史里闪着微弱光芒的一颗星。
兴城火车站很小。候车厅一层,能容纳两百人左右。大屏上滚动播放途经此地的火车班次。过了山海关就是东北的地界,山海关的下一站是兴城,再往下有锦州。出入东北的每一列火车几乎都经过这几处。关、宁、锦是曾经明朝的咽喉,今天也是出入关的必经之地。出了兴城火车站,对面是巨大的袁崇焕雕像。气宇轩昂,如曾经战场上的样子。这个小城的历史里,有他的一笔。
整个古城形状方正,东西南北各有一个门。四个门设计呈“山”字形,不过中间部分略短,两侧略往里凹。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一旦敌人进攻到城门下,他们将会受到前(上)面、左面、右面的反击。而且敌人可能被分成两截。
东门城墙上的红夷大炮
古城墙保存完整,周长约三公里,高8.5米,宽约3米。比我想象中小得多。古城的中心点,如今叫做钟鼓楼,是古城的高点。书中说“宁远之战”时,袁崇焕坐镇中楼,正接见朝鲜翻译,听到炮声,他轻松地微笑,说了三个字:“贼至矣!”
等待离开兴城的火车,读到《明朝》第七部,也就是大结局里对袁崇焕这个人物的总体评述,作者用了深情的句子:
越过几百年的烟云,我看到的袁崇焕,并没有那么复杂,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保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即使这理想永远无法实现,即使这注定是个悲剧的结尾,即使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也永不放弃。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遗言
离开的时刻读到这些话,别有一番滋味。
读书、读史有着共通之处,会有一些人让你看到人性的光辉,对真理的抱持。也让自己不禁思考,如今的大时代我会如何选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明朝那些事儿(陆)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