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帝国战争史》是一本由李湖光著作,28.00元出版的2010-10图书,本书定价:280,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明帝国战争史》读后感(一):一部与西方接轨的书
反复
阅读此书,可以看出作者把重点放在描述明朝军队的火器装备系统,及其曲折发展的全过程。在这个基础上,让人信服地剖析了这支军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装备的不断更新而不停地
改变自身的战略与战术,以适应时代潮流。从而令到整个帝国战争史显得有规可寻、条理分明。
这种写法很西化,因为它尽量回避那些传统文人
津津乐道的谋略、避免叙述那些
不可捉摸的因素,目的是为有效把握战争的脉络而
另辟蹊径。全书读罢,不禁让人联想到
中国的历史——它绝非
停滞不前,而是螺旋形上升、从进步走向进步的。
《大明帝国战争史》读后感(二):書中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這本書可以說讓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不過閱讀中也發現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此提出與大家分享。
內容按原書頁碼排序,有些算是勘誤性質,有些屬辨析討論,有些則是個人存疑。
頁18,行4-5 “命令轄下將領……郭子興駐軍于婁門”
看到這裡會產生疑惑的可能不止我一個人。因為元末為人熟知的名叫郭子興的人物乃是朱元璋的紅巾軍老上司,早在1355年就去世了。1366年的平江之戰中怎麼又會冒出一個郭子興, 還成了徐達的屬下呢?原以為作者寫錯了,但去查《明史·徐達傳》發現確有“郭子興軍婁門”之說。再仔細一查,才發現這裡的“郭子興”乃是明初一位重要將領郭興的別名。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明史·郭興傳》原文。《徐達傳》放著人家常用名不使,非要用別名,不是有點故意給讀者找麻煩么……
頁23,行3 “士氣大震”
錯別字,應為“振”。
頁24,行1 “每一個100多人的百戶”
感覺百戶一般應正好是100人吧,這個“多”字有必要嗎?存疑。
頁37,行19 “斬首六萬餘具”
“具”字似不太合適,應改為“級”。
頁67,行28 “造船強渡金沙江”
第三次麓川戰役的戰場主要在今緬甸境內,與作為長江上游的金沙江相距甚遠。查歷史地圖發現,所謂“金沙江”實際應該是指“大金沙江”,乃今伊洛瓦底江之古稱。而後文又提到“伊洛瓦底江”,讓讀者感覺這是不同的兩條河,也是不正確的。
頁68,行10 “不能隨便渡過金沙江”
與上條相同,亦為“大金沙江”之誤。
順便插一句,作者在《南疆烽火》一章里花大篇幅寫了雲南、緬甸之役,卻完全忽略了早些時候的平定安南之役(此役中火器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堪稱精彩),實在有些遺憾。
頁72,行72 “穩妥的應付辦法是在原地固守待援”
一般而言,步兵在與騎兵對峙、局勢被動的情況下固守待援是沒有問題的。但考慮到土木堡之役明軍精銳主力已盡出,如固守待援,誰還能來救援呢?感覺當時局勢很像明末的松山之戰,不可能指望援軍,只能拼死一搏了吧。
頁74,行3 “史稱‘景宗’”
作者此處混淆了廟號和諡號。明景泰皇帝朱祁鈺,諡號“景帝”,廟號“代宗”,不可混淆。
頁77,行17 “御磨殺驢”
錯別字,應為“卸”。
頁77,行27-28 “殺死了都禦使孫燧及按察司副使李逵等人”
這個錯誤有點搞笑了。寧王之亂里被殺的那個按察司副使叫“許逵”,可不是黑旋風李逵啊!
頁78,倒數第4行 “官兵八萬餘人”
寧王之亂爆發時,王守仁所能徵調的各地正式官兵極其有限,他能在短期內擁有一支八萬左右的軍隊,主要是臨時招募的民眾,嚴格來講,不能歸為“官兵”之列。
頁89,行10-11 “遺孀滿都海福晉扶持達延汗即位……
夫妻兩人……”
這裡必然會讓讀者產生疑惑:滿都海福晉既然是滿都魯汗的遺孀,怎麼又和達延汗成了夫妻呢?查相關史料才知道,是滿都魯福晉再嫁給了達延汗。作者應該提一句再嫁這一情況嘛,有點高估讀者了
理解力了吧~
頁95,行24 “封建騎土”
犯“士”印成“土”這種盜版書中才常見的錯誤,出版社實在有點不小心了。
頁102,行24 “朱元璋在明初建立了一支數以萬計的水師”
似為病句,應該說“兵力數以萬計的水師”。
頁104,行6 “神飛火鴨”
應為“神火飛鴉”之誤。
頁108,行18 “先後數位繼任者均沒有突出表現”
看到這裡很是疑惑,總督張經領導王江涇大捷是1555年,次年胡宗憲就成了總督,怎麼中間還能有“數位”繼任者呢?查了下相關史料,發現還真的有周琉、楊宜二人插在中間。這人事變動還真是頻繁啊。不過如果只有周、楊二人,說“數位”也不是很合適。而且這二位打醬油似的總督根本沒機會有什麽表現嘛。
頁118,旁注行10-11 “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紀錄”
戚繼光一生中,其所部真的先後獲得這麼多首級么?不知作者依據為何。存疑。
頁122,旁注行5 “保靖士兵”
這裡還真應該是“土兵”~
頁123,旁注行8-10 “然而,……他歷任明代三朝……”
病句。“然而”一詞多餘。“歷任”改為“歷經”比較合適。
頁125,旁注17 “戚繼光帥至漳浦”
病句。應為“率軍至”。
頁151,行16-17 “小早川景隆……喜宇多秀家”
應該是“小早川隆景”和“宇喜多秀家”才對。作者似乎對日本戰國史瞭解有限啊……
頁153,行24 “朝鮮軍隊在李益……”
這個人應該叫“李溢”才對。
頁154,行1 “李隘……攻擊含球門”
“李溢”又成“李隘”了……
另外“含球門”應該作“含毬门”。平壤這個城門有的書裡寫成“含毯門”。至今我也搞不清楚哪個才是正確的。
頁164 行18 “喜宇多秀家”
亦應為“宇喜多”。
頁164 行21 “蔚山之北的順天”
查朝鮮歷史地圖,順天在蔚山西南。
頁164 倒數第5-6行 “陳愚聞……擺罷……”
這兩個將領應為“陳愚衷”和“擺賽”。
第164頁問題還真多……
頁167,行23-24 “擺寨、楊登山……好戰的擺寨”
擺賽將軍真慘,這裡又成了“擺寨”……
頁176,行5 “他臨死前叮囑身旁的兒子要注意保密”
李舜臣將軍臨死前,並沒有兒子在旁,在他身邊的應該是侄子李芫。
頁179,行18 “身為人質的楊可棣”
查相關史料,那個作人質的楊應龍的兒子叫“楊可棟”。
頁186 行9 “塔世克”
努爾哈赤的父親叫“塔克世”才對。嗚嗚,作者還挺愛把人名字搞反的。
頁187,行7-8 “憑爾幾路去,我只一路來”
應該是“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吧。“來”犯的是明軍,“去”迎戰的是後金軍嘛。
頁195,行10 “將都城從藩界西遷到了薩爾滸”
只知道後金的都城先後有佛阿拉、赫圖阿拉、遼陽、瀋陽、北京。薩爾滸啥時候成了都城了?另外那個“藩界”(或是“藩界西”,有點不知道怎麼斷句,是從藩界“西遷”到了薩爾滸呢?還是從藩界西“遷”到了薩爾滸呢?)又是怎麼回事?
頁199,行1 “並無後進軍隊駐防的河西走廊”
一般意義上的“河西走廊”是指甘肅那個,這個還是稱“遼西走廊”為妥。
頁227,行26 “蒙古諸部盡皆哄然”
“嘩然”吧……
頁230,倒數第3行 “關內四城的丟失使皇太極悲憤異常”
不知作者是怎麼從史料里讀出皇太極“悲憤異常”的。一直有種皇太極明知關內四城守不住,故意派阿敏去守以借機除掉他的感覺。當然,這也只是個人猜測。存疑。
頁239,行24-25 “從此,宣府、大同這兩處明蒙之間重要的市口就被後金所掌控”
此時(1632年左右)宣府、大同顯然還應該在明朝手裡,後來李自成還從明朝手裡攻佔呢不是么。
頁247,行27 “長達370年的明朝滅亡”
這個數錯得離譜,應為276年。
頁248,行10 “孫承宗當時已經卸任回鄉,正巧居住在城中”
說法有問題。高陽本來就是孫承宗的家鄉,孫承宗並不是“正巧”在那裡。而且有記載說,孫承宗的友人不止一次勸他往他處避難,孫承宗都婉言謝絕。他是矢志與家鄉共存亡的。
頁252,倒數第6-7行 “于1645年……6月守城抗清”
江陰抗清,按傳統農曆計算,是在1645年1645年闰六月初一到八月二十一日,按公曆計算,則是在7-10月間。無論按那種曆法,說“6月”都是不准確的。
頁268 “欲血奮戰”
錯別字,應為“浴”。
水平有限,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大明帝国战争史》读后感(三):看此书想起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
好书,书中很多内容是前人未有说过的,例如明军领先
世界的火器三叠阵、还有防御火炮的棱堡等等。
看此书,使我脑海中不断
回忆起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作品。在黑泽明拍摄的《乱》、《影子武士》等名片中,日本战国时期的军队无论是布阵、还是作战都
训练有素地展示、并操作着大量精良的火器,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日本战国时期相当于明朝的中后期,而当时明军装备的火器与这个一衣带水的岛国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出现中国的黑泽明,拍出一部在电影中反映明军火器的
传世之作。
到那时,中国的导演可以把《大明帝国战争史》作为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