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从大王到天皇》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7-13 09:22: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从大王到天皇》读后感摘抄

  《从大王到天皇》是一本由[日]熊谷公男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大王到天皇》读后感(一):如何走向神坛

  从“大王”到“天皇”,对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的改变往往意味着国家性质/体制的变化。从“大王”这一带有鲜明氏族共治色彩的称谓,发展为“天皇”这样蕴含着“神格”“唯一性”的至高名,既代表了权力不断集中的过程,同时也是国家性质改变的缩影。

  这本书相较系列第一本而言更为生动,第一本多是考古资料,门外汉看起来未免吃力,到了这本,作者的逻辑很鲜明,就是按照称谓(表)/政体(里)的变化进行分析拓展,行文非常流畅自如,一口气读下来也毫无滞涩之感。

  其中有几点是之前没怎么注意到的:

  1. 遣隋国书上自称“日出处天子”或许不是因为无知的傲慢,而是因为中日两国不同的“天下观”。中国的天下指的是“普天之下”,是“天理”赋予君主的无上权力与无边疆域,而日本的“天”是八百万天神所居之地,倭王自称“天子”,更多是自认“天神子孙”的缘故。

  2. 日本政权延续更依靠“血缘”关系的延续,因为天皇家族是“神之子孙”,因此天然具有合法统治性,这也是其“万世一系”的原因之一。而中国古代的政权更替所选择的合法性基础在于“德”。

  3. 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任那)拥有复杂的历史、地理环境,作为中日早期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日朝关系其实同样充斥着极多、极重要的要素。在关注中日关系时,朝鲜半岛的存在决不能轻易忽视。如日本一直拒绝进入中国的册封体系,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在于不愿意接受低于朝鲜的爵位。

  《从大王到天皇》读后感(二):听《从大王到天皇》

  日本史的第二集,聚焦公元3世纪到7世纪的这300多年,对应中国的是三国到隋唐的历史时期。假如说日本的最主要的符号是什么?天皇和“日本”这个国名可以说就是最主要的符号了,而这两个符号,都诞生于上面的300多年的历史时期。如同第一集所说的,日本这个民族,在这300年里面和中国相处的过程中,既想向中国学习,又想保持一定的独立自主,解读者说,“日本的心态有点想青春期的孩子”,听到这话,我差点笑出声来,这里面是在暗指中国是家长么?这个阶段,又可以被分成古坟和飞鸟两个小的阶段。

  首先,邪马台国,在日文里面,也可以被翻译为大和,这应该就是大和民族的由来。大王和天皇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大王是王中之王,而天皇是日照大神在人间的真身显现,有本质上的不同。在古坟阶段,倭国的大王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和地方的一些士族进行了分权,表现之一就是地方的士族,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修建很大的古坟,那种前方后圆的古坟。但是,渐渐地,这种权利被逐渐收归大王所有。大王开始了集权统治。作者在这里讲了两次倭国大王和中国打交道的故事,听着比较有意思。

  第一次,公元600年,那个年代,朝鲜半岛的北面是高句丽,是唐朝的属国。朝鲜半岛的南面是一些小国,倭国想成为他们的宗主国,于是想获得唐朝的正式承认,于是派遣使者访问唐朝,没想到,唐朝给高句丽和朝鲜半岛南面的小国,都封了“大将军”的头衔,却只给倭国封了“将军”的头衔,相当于倭国的资历还不如南朝鲜的小国,这着实让倭国不爽了一番。

  然后7年之后,607年,倭国又派遣了一个名叫小野妹子的使者来到了唐朝,这位使者带来了倭国大王的书信,信中写了一段“日出大王和日落大王的交流”这样的话,其中日出大王指的就是倭国,日落大王指的就是中国,因为倭国在东面嘛,这个容易理解,意思就是我倭国和中国是平起平坐的。结果,唐朝的皇帝跟倭国的使者说,你们大王是不是头脑坏掉了,让他不要胡思乱想了,再次被羞辱一番……

  倭国终于不再寻求中国的认同了,决定自己给自己编故事,当倭国大王集权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一个叫做“天武”的大王出现了,并且自封为第一个天皇,从那以后,他的后代就都是天皇了,而且他编写自己的历史。自此,他之前的大王也都被冠以天皇的名号,他之后也都是天皇。天皇是日照大神在人间的显现,而这块土地,也就是日照大神的土地,所以称之为日本。作者在这里有过一个对比,受到儒教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皇帝在中国统治的合法性依赖于“德”,皇帝有德就可以继续统治,假如无德就会被推翻;而日本天皇在日本的统治,依赖于血统,后世日本的大臣即使再权倾朝野,也不可能推翻天皇,因为他没有天皇的血统。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日本的姓氏里面,有很多姓氏都有一个“藤”字,什么“佐藤、藤原”之类的,据说这个“藤”字是天皇赐给某一个士族的。

  《从大王到天皇》读后感(三):《从大王到天皇》:揭露天皇的成神经过

  这套“讲谈社.日本的历史”一共有二十六卷,讲诉从旧石器时代到平成年间的日本历史,各卷单独成书,是由日本史学界各领域的一流学者所写。引进中国的时候选取了其中十卷,这本《从大王到天皇:古坟时代-飞鸟时代》是本套书的第二卷,讲诉的是从古坟时代到飞鸟时代,日本最高统治者称呼从“治天下大王”到“天皇”的演变以及其间的历史。这里的“天下”仅指日本列岛本身,而非中国的全世界的意思。

  这段时期有记载的文献史料少,由于年代久远,发掘出来的考古遗迹也不多,可以参考的文献是日本古代史中最有名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本书引用最多的史料便来自于《日本书纪》。

  那么《日本书纪》的专业度如何呢?作者熊谷公男认为,《日本书纪》秉持着日本古代国家的政治立场到处篡改原始史料(见文中第19页),就比如书中对朝鲜任那的记述。《日本书纪》说日本于公元4世纪在朝鲜半岛的伽倻诸国设置了任那日本府作为统治机构,像殖民地一样统治和管理这片地区。(P18)但实际上,倭国(日本古称)是在政治、军事方面影响着伽倻诸国,而它们本身是一直保有政治独立性的。(P19)所谓任那只是基于倭王权独尊的立场被创造出来的,并非是事实。

  那这本政治色彩如此浓郁的《日本书纪》是不是完全不可信?也不是。《日本书纪》了大量现已无法查阅的珍贵史料。我们应在了解其书立场的情况下,对其史料批判性地进行参考,利用可用的材料。

  本书常能看到作者熊谷公男对《日本书纪》的批判,对某些现如今仍没有结论的东西,他也只是把自己和其他学者的研究与据现如今材料的推测都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加以区分与判断,而不是只罗列那些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史料。秉持着一个史学研究者的专业态度,并没有任意打扮缺乏考古发掘与可信史料的那段历史。对于《日本书纪》为了维护天皇的神权和日本天下观的自尊所创造出来的东西,也毫不留情地戳穿,并不想陪着他们把这场把戏演下去。史学首先是如实、客观地把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记录下来,虽然由于记录者是人,难免带有个人思想,但这就考验史学者本人的素养。史学家应该是“才、学、识”三者兼具,最基本也是最基本的当是秉笔直书,不虚美,不掩恶地记录历史,而不是畏惧王权,为了“圣意”甚至去捏造历史来满足王权的自尊心,请问,这和写小说有什么区别?

  天智天皇就是大化改新的主导者中大兄皇子。大海人皇子就是最终把天皇神格化的天武天皇。

  回到本书最核心的主题上,日本的最高统治者是如何从“治天下大王”变成“天皇”的?代表着什么?其实是日本王权的神格化。不管日本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是谁,大王一直是日本民众心里的最高权威,是日照大神的子孙,直到天武天皇登基之后,大王被神格化,成为“天皇”。随着《飞鸟净御原令》的颁布,“天皇”这一名称被固定下来。直到二战后,日本战败,昭和天皇发布《人间宣言》,“天皇”的神性被否定。“天皇”不再是最终权威,仅作为日本的国家象征。

  在读本书的时候,有的事让我颇为惊诧,这种惊讶尤其表现在看到从钦明天皇到皇极天皇的系谱的时候。天皇的婚姻实在让我惊讶不已,别说是现代,即使在古代这样的情形也会遭人诟病的吧。

  让人吃惊的天皇婚姻

  如图P226,用明天皇娶的是穴穗部间人皇女,他俩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妹(姐弟),他们的母亲都是苏我稻目的女儿,也就是说,不止父亲都是钦明天皇,母亲还是亲姐妹。如假包换的近亲结婚。同样的,敏达天皇和第一代女皇推古女皇都是钦明天皇的子女,同父异母的亲生兄妹(姐弟)。而用明天皇的儿子厩户皇子娶的是用明天皇的亲表妹刀自古郎女,也就是他的表姑。这几个人不论从父系还是母系都可以追溯到苏我稻目。也许就是为了维护苏我氏家族的势力,才会出现这种亲兄弟姐妹互婚的情况。

  甚至敏达天皇与非苏我氏皇妃的孙子舒明天皇依然娶的是苏我马子的女儿法提郎媛。当时得势的是苏我马子,朝政由他操控。而发动“乙巳政变”的中大兄皇子恰恰没有苏我氏的血统,所以想让苏我氏在有自家血统的古人大兄皇子尚在的时候支持中大兄皇子继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而中大兄皇子想要顺利继承皇位,就必须推翻苏我氏贵族的势力。

  苏我氏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一直以来都是阻挠改革的顽固派。相反的,在很早的时候,苏我氏是作为革新派出现的。当有新事物,新理念出现在日本列岛的时候,苏我氏是最早接受并想加以推广的。如佛教刚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时候,物部氏和中臣氏都是极力加以反对的,认为日本人不遵从自己的古老宗教而信奉外来宗教会受到神灵的惩罚,只有苏我氏是极为赞成并捐出自己的院子来修建佛寺的。

  只是在以后的政治斗争中,物部氏等都败下阵来,苏我氏一家大权独揽,权倾朝野而不知检点,甚至狂妄到试图干涉大王的废立与继承。苏我氏家人也以皇家为己家,朝廷为自己后院,言语无忌,做事专横,生活奢侈,这当然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深深不满。这一切矛盾都在朝鲜三国进宫这一天爆发,结果,中大兄皇子方胜出,苏我入鹿当场被诛,苏我氏势力被清除。中大兄皇子和母亲皇极天皇商量后,让其叔孝德天皇即位,但实权掌握在太子中大兄皇子手中。之后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大化改新。革新派目睹了盛唐的强大,决心把唐的律令制度也移植到大和的国土上来,当然是和大和自身的实际相结合之下,经过改变的政策。

  作者熊谷公男强调,日本早已脱离了中国的“册封”体制,走上了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重新派遣隋使到中国之前,日本和中国断交了一百多年,一心放在治理本国及把势力扩展到朝鲜半岛上。即使大化改新学习借鉴了唐朝的律令制度,日本也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择其可用者用之。且之后逐渐脱离大唐文化圈,独自摸索自己的发展模式,希望建立日本的天下,而非需要被中国册封之后才能彰显其重要地位的属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从大王到天皇》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