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传》是一本由陈玉福 / 程琦 / 任玲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5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掖传》读后感(一):《张掖传》
为大中华张国臂掖的张掖终于有传了!
《张掖传》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值得一读!
感谢著名作家、金牌编剧陈玉福先生为我的家乡张掖倾情打造的经典力作《张掖传》!
身为张掖人,当然应该了解张掖!那你还犹豫什么,赶快读读《张掖传》吧!
一册在手,张掖的方方面面应有皆有!是张掖人及热爱张掖关注张掖的人的必备床头书!
《张掖传》读后感(二):《张掖传》是陈玉福先生长篇《八声甘州之云起》出版后的又一部力作
丝路古道,大美张掖,从驼铃声声的历史中走来,看到湖光山色,景色宜人的“塞上小江南”,《张掖传》展现了这座古城的历史全貌,这部书语言生动,读来令人兴味盎然!《张掖传》是陈玉福先生继长篇小说《八声甘州之云起》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是以传记的形式系统讲述张掖历史的一部力作!阅读《张掖传》,你会被张掖精彩的历史故事所深深打动!千年卧佛,木塔风铃……都会成为你魂牵梦绕的地方!
《张掖传》读后感(三):《张掖传》
岁月流失,沧桑更替,追思千年文化历史,重新踏上丝绸路,《张掖传》描绘出了大西北不一样的雄壮之美!这是一种震撼,一部来自祁连山下最深处的灵魂触动!
当我第一次看到《张掖传》时,瞬间就被封面插图所震撼,那一道道因多年遭受风雨而留下的历史痕迹,无时不在彰显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高贵精神,它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的历史的沧桑。
在此,非常感谢陈玉福教授为我们大美张掖,精心创作的这部旷世佳作。身为一名地道的张掖人,我们是否都应该认认真真的去了解自己家乡的那些雄伟、博大的历史呢?
《张掖传》读后感(四):《张掖传》
岁月流失,沧桑更替,追思千年文化历史,重新踏上丝绸路,《张掖传》描绘出了大西北不一样的雄壮之美!这是一种震撼,一部来自祁连山下最深处的灵魂触动!
当我第一次看到《张掖传》时,瞬间就被封面插图所震撼,那一道道因多年遭受风雨而留下的历史痕迹,无时不在彰显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高贵精神,它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的历史的沧桑。
在此,非常感谢陈玉福教授为我们大美张掖,精心创作的这部旷世佳作。身为一名地道的张掖人,我们是否都应该认认真真的去了解自己家乡的那些雄伟、博大的历史呢?
《张掖传》读后感(五):为什么会是这座城市?
迄今为止,在“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已出版的城市中,南方城市占据了大多数:上海、湖州、成都、绍兴……但我们熟悉的丝绸之路,本就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身处祁连山脚,地处河西走廊最中段核心位置,我们又怎会错过这座有着“八千年历史看甘肃,甘肃历史看张掖”的城市呢?
许多我们熟悉的故事在这里发生:走下昆仑之巅的西王母在弱水河畔建立起强大部落;玉石之路早于丝绸之路开启东西文明交流;甘州大曲与胡姬歌舞装点着盛唐宫廷夜宴,见证了玄宗和贵妃劳燕分飞;杨家将的后裔们用鲜血诠释着精忠报国的意义;《西游记》中的高老庄、流沙河、通天河、牛魔王洞都与此地有关……它们像一张张历史名片,演绎过和正在上演着属于张掖特色的精彩故事。
今天与你分享《张掖传》作者的后记,在多次实地踏访新甘州八景后,他从各个侧面深入张掖的历史,详叙从大汉王朝建立张掖郡开始到成立张掖市2000余年的兴衰更替和发展变化,在东来西往的驼铃声里,张掖乘风破浪铿锵而行。
文/陈玉福
接受创作《张掖传》的任务,使我感到既欣喜又胆怯。怕自己的文笔和思想不足以刻画这座城市的厚重之万一,但又急于要将自己满心满肺的话语诉诸笔端,期待更多走出去的人回来共同坚守家乡,也希望外面的目光聚焦这方山水令她夺目生辉。总之,是带着丝丝功利之心的。及至后来,正式开始创作,研究城市历史的过程中起初的浮躁竟荡然无存了。人与城市早已在轮回的宿命中许下死生契阔的誓言,她给予你思想,你也在装点着她的容装,彼此牵绊相互维系,一如河西走廊与“四郡”之间看似有别实为一体的亲密。
河西走廊作为一个整体,不仅仅体现在称谓上,好多人物、故事、方言、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横贯走廊多个城市,城乡山野的角角落落里它们都是互通的,写张掖历史与文化就难免与左右邻居城市有所重叠。譬如祁连山的传说,西游记里的故事,还有那些在河西建功立业、开拓江山的文臣武将,宣扬佛法舍利长留河西的大德高僧,赶着驼队长途载运货物的行商,以及沿着走廊东西串联的乐舞诗词,等等。正如江南的苏杭,河西走廊的甘凉也气息相同、韵味一致,两者形同孪生。因此,一个出生成长在凉州的人定居甘州,并没有半点客居他乡的疏淡,对这座蓝天厚土黑河之畔的城市的热爱与留恋之情完全不输当地任何人。
张掖,粗犷中折现着柔情,细腻里宣示着豪放,还有些桀骜不驯野性外露,城市性格因此而矛盾复杂,时而温柔多情,时而暴躁易怒,让人总是难以捉摸不好亲近。城市的性格就是人的性格,河西走廊上大多数男人、女人都具有类似的矛盾性情,这是来自血脉中不可磨灭的印记,汇聚了多民族融合的象征。河西走廊最值得称道的城市就是张掖了,这里在很早时期就被誉为“塞上江南”,固然气质硬朗风骨铮铮,其实最能包容万相,纳得下山川湖泊、沙漠戈壁,也受得住风沙遮望、冰雪长天。
©️Marcus Hsu
张掖的复杂多元包括民族构成,汉武帝攫取河西开启了张掖历史上的移民先河,中原文化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冲,不亚于弱水之于黑土地的冲积,沉淀下来的不仅仅只是耕地墩堡、百家诸姓,还有多元合璧的历史文化底蕴。上马杀敌、下马耕种,能够茹毛饮血也可以精烹细饪,张掖的饮食都带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张掖在某种角度论也属于移民城市,从汉代到近当代,从未停止过接纳移民的脚步,她敞开怀抱广纳四海,以最大的兼容之心赋予这里的人们一种独特的语调,江浙话、山西话与土语杂糅融合,就变成了张掖话。他们习惯走路背手,把入厕称之为“解手”,延续着大槐树的传承;他们喜食牛羊肉,需要借助高热量的食物来增加肌体免疫力抵御风寒,继承着边兵随时准备上阵杀敌的勇武;他们性格耿直豪爽,反感弯弯绕绕,尊崇实事求是,骨子里保留了草原民族的单纯质朴;他们善于经营,可以种地也可以行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始终丢不下驼铃声声的旧梦......一曲八声甘州传唱天下,骨头上烙印了张掖的标志,走到哪里都能舒展臂掖,顶天立地。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气象,小城市有小城市的格局。洗尽铅华、脱去盛装,张掖依旧还是最初的样子,可婉约亦可豪放,在八声甘州里低吟浅唱,在长河落日中琵琶弦动。“不忘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盛夏的夜晚仍需棉被加身的是她,春风光顾羞涩遮面的是她,子规一夜啼明朝杏花满枝头的是她;晚来天欲雪畅饮何须提的是她,围炉听卷弦弹春秋的是她,灯火阑珊中风雪夜归人的也是她。张掖气候多变昼夜温差极大,早上还是春光十里柔情江南,夜晚有可能就北风萧萧雪花飘飘,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的就是她了。
百里不同天,十里不同音。张掖的方言也很有意思,发音永远高开低走,总要以第四声来做收尾,且几乎用不到第三个声调,直来直去非高即低,似乎想要以此来证明他们不会拐弯抹角一根筋通到底的爽直干脆。而所有这些性格特点,我身上全都具备,所以选择回到家乡一定是冥冥中自有安排,来到张掖写《张掖传》,既是我的宿命,也是张掖的宿命。城市是有生命的,通过追溯她的前世今生就知道了人的来处与归处。
本次创作《张掖传》,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以及新星出版社给了我一个创作原则,是为“史学精神文学表达。”因此,我要创作的不是一部史志,也无意越俎代庖去抢史学专家的风头和史志工作者的饭碗,只是基于对历史的严谨态度,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加以文学化的叙述与加工,并融进了自己的思考,以及一些浅薄的见解。希望当这本书与读者见面时,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历史是通俗化浅显易懂的,是能引起阅读兴趣的具有故事性的一本历史读物,可以让读者通过《张掖传》来重新认识一个面目可亲的城市,让城市变得鲜活灵动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名称。自然,一座拥有八千年文明沉淀的城市,仅凭数十万字是远远不能描摹出其深层次内涵的,本书中所展现的故事和梳理出来的历史脉络,只是对张掖细密如织的网状历史进行了一次素描般的临摹,撷取了她丰满骨肉中有棱有角的部分来进行还原,一些毛细血管般的细枝末节并未顾及,框架式的内容比较多,并没有追求面面俱到。《张掖传》是我创作中的新尝试,也是张掖作为传记文学主角展现自身魅力的开端,这绝不是结束,也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不尽完美处还有待更多写作者来查漏补缺,更希望后来者一代接一代续写下去。因为中华长存,张掖长在,生命长续,文学就必然长青。低调中盛放的张掖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的一份子,必将在新时代重放光芒,开出团结幸福、文明和谐的绚烂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