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南京传》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18 01:20: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南京传》读后感摘抄

  《南京传》是一本由叶兆言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5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京传》精选点评:

  ●不尴不尬的写法,起势很足,末了草草。流水账般的把事情了了。文中好几次说到:百度里面如何说、把自己降到流量推文档次。

  ●1.南京的底蕴始于东吴,并随着六朝的北人南渡越来越完善 2.南京人重视王气,怀有一统中国的目标 3.因为无数次的杀戮,所以南京人心中最重要的是和平 4.南京极易被摧毁,但拥有快速复原的能力 5.南京在东吴建都后,对历代统治者来说都有巨大的引力 6.历史的种种原因使南京在繁荣中总带着一丝凄凉 7.总之,南京传不仅是南京的历史,更是中国的浓缩史

  ●用了494分钟看完。本以为自己不那么爱读历史,看《南京传》却可以用废寝忘食来形容,南京南京,从此再也不是一个空洞的名字,因为更加详细确切地知道了这个名字背后深厚苍凉的历史。

  ●叶兆言先生在南京出生,对于这座城市有着深挚的情感,他说,“南京这个城市,向来有个特点,越是乱世,越会获得机会,东吴是这样,东晋是这样,南唐包括后来的元朝末年,都毫无例外,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金陵王气。”确实,在中国历史上的两大高峰时期(秦汉和隋唐),南京是沉默的乃至受到刻意打压的(始皇泄金陵王气,开皇更是荡平建康),三国乱世中孙权大帝定都建业,从此三百多年间的绝大多数时间,纵然北方五华乱华,北朝更替,南朝中心始终是南京;元朝末年群雄逐鹿,洪武大帝驱逐鞑虏,建都应天,不仅让南京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更是让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大一统王朝的首都。六朝、十朝、十二朝,多少朝代兴衰,时间都已经过去了,时间还将展开,呈现更多的成为未来历史的画卷。

  ●作者阅读面很广,关于南京的史料信手拈来,按时间线描述南京亦合情理,然写的过于发散…

  ●喜欢历史的人一定会喜欢这本书!完整有趣的介绍了南京城动荡曲折的传奇历史,推荐阅读!

  ●国破钟山在,城春草木深。叶先生把南京的历史掰开了揉碎了后捏起来,要告诉我们的是,谁拿一把刷子,都能把任何小姑娘画成美颜博主,况且她又是有着那么厚重基础的,有你牵挂人的,一座城。

  ●南京的历史在大家的手下栩栩如生

  ●三星半,和作者无关,太难写又总被催促着写,乃至自身有写的巨大冲动,但真的太难写。书中刻意提南京人,但南朝兴起覆灭二十五次皇帝等级,和南京人,即平民有什么关系

  ●有点意思

  《南京传》读后感(一):还未读书有感

  书买来了,还没有去阅读,近一年一直用Kindle读书,所以一下子捧着着个大部头反而有点不适应,叶先生的作品从年少时就开始阅读,最早的秦淮系列,一个个熟悉的地名伴随着旧时南京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身为一个离开了南京半生的南京人,回到南京了,很多变成了记忆,更多的是陌生和无所适从,甚至觉得南京已经不是老南京人们的南京了。很喜欢封面叶先生的装扮,眉宇间很像那些老辈的中国人,大概他的祖辈叶圣陶先生也是这样的吧,希望我老的时候也是这样,能够闲适和淡然地过好每一天。

  《南京传》读后感(二):南京人写的南京传

  八月底从南京回来的时候,恰好赶上《南京传》出版。一直到国庆假期才读完。

  全书的框架是以南京建城为起点,随着中国王朝的兴衰递进,描绘着南京城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一直至新中国建国,南京不在作为首都而止。

  南京史很大一部分就是中国史,能看得出来叶老师在书写时的克制,没有一不小心就脱离南京这个主题继而放大到描写某某王朝的背影,这很难得。

  南京城从汉末民风彪悍的吴地兴起,经过南朝的浸染演化,渐渐变得温文尔雅又似乎若不经风。历史的洪流裹着着这个身不由己的城市,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书中有一段话我印象极深,大意是南京就像所有文人墨客的命题作文,谁都可以来打点一番,而其中的翘楚甚至是和南京不沾边的外地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时却道不清一方水土。难得的是,作者叶兆言却是个地道的南京人。

  最后,南京人写的《南京传》,值得一看。

  《南京传》读后感(三):从金陵到南京

  

南京一直就是我最爱的城市,我对它有种特别的向往,在我心里这个城市神秘、厚重。读完叶兆言的《南京传》后,也算是对南京有了大概的了解。这本书是2021我读的第一本书,从1.1到1.3,废寝忘食读了三天,有些囫囵吞枣,因为急切地想看完,也因为书中的大量引用和生词影响阅读观感。

南京有过很多名字,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门、白下、江宁、昪州、上元、蒋州、集庆路、应天府、南京、江宁府、天京……从公元211年孙权建都于此,十二朝成称都,六次毁城又重生。南京就是这样一个饱含深重苦痛的城市,数番夷平又重建,只要给一点机会就能崛起。从吴人血性到求稳平和,南京随世而安,倔强又不曾丢掉那点懦弱。南京的经济也逐渐从务实到风流,我想这也是江南地区的共性,“ 烟笼寒水月笼纱 ”,秦淮河的夜景和美人真有如此迷人吗,我真想看看。

除了隋唐刻意被打击,南京从来都是江南地区最有文化含金量的城市,有过不少文化的盛世使南京的骨子里带点文人的清高和傲慢。我觉得很有趣,南京跟我很像,经历磨难后依然能抚平一切重新出发,也带点文艺青年气息。我没有去过南京,却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个城市,我答应自己,总有一天我会来这个城市,用自己的脚去丈量那每一寸土地。

  《南京传》读后感(四):闲读《南京传》慢品一座城

  “新鲜有趣、适宜闲读”。这哪里只是一本单纯的城市传记?这分明还是一本值得雅俗共赏的历史作品。

  原因很简单,《南京传》是由一位文学家写成的,还是一位早早通过媒体就表达过心声的文学家。“没有一座城市能够孤立地发展和成长,南京实在是很特别的城市”;“南京曾经历太多跌宕起伏的城市命运:十朝建都、人世兴废”;“南京的时代沧桑本就是中国历史沧桑的缩影”,“要透过南京的历史看到中国的大历史”。 全书所有引用文献均指明出处,引经据典、反复考据,力求向读者提供南京城各阶段的真实概貌。叶兆言捧出的这本《南京传》也同时达到了历史书籍的标准。

  《南京传》中,城市在历史演变进程中留下过的每一片鳞爪,都被精心收藏,并加以悉心研究,认真取舍,充分描述。叶兆言向读者详解“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金陵等南京古名称的历史意义;回溯山、水、城、林的周遭变化;记录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等名人在南京留下的传奇故事;赏析描绘南京诗词歌赋的经典作品;甚至分析出南京人老实本分,木讷无趣的性格成因。…

  无论是“历史深处的浓墨重彩”,还是“历史背后的灰头土脸”,都被作者化作顺畅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仿佛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却经得起反复吟读、感叹、体会。

  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文字功底,是文学家才能赋予《南京传》的精妙语言,恰如妙笔在纸上绘出的一朵花。

  《南京传》读后感(五):南京,一个基于想象构建的城市

  

从开篇讲述东吴开始,对南京城环境的描写和这里发生的大事就频繁引用了《三国演义》的文学性描述,似乎从一开始,在这里建都的历朝历代都是基于一个想象的“王气”才认定这里,对于人口、地形、交通等方面原因的描述微乎其微。

叶兆言是土生土长的文学名家,对于文学掌故信手拈来,在本书里,六朝时期的南京总离不开《三都赋》等夸张的文学想象,唐代和宋代的南京风貌则主要依据大量诗词对南京的描写,就连史料极其充分的明代南京,居然还要用后世《明史演义》、《儒林外史》的记述。南京就这样成了文学想象的附着体,要么是虎踞龙盘帝王州的磅礴意象,并以此规划城市格局,要么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前朝历史悲叹。

南京最重要的高光时刻是六朝、南唐、明初和民国,本书也在此着墨最多,国史、人物故事和城市建设情况还能融合,在叙述的次序上也有技巧:先说在南京建立政权等大事,再介绍关键人物的经历,例如李昪、朱元璋,最后补充一些时人对这一都会的观察记录。不过最精彩的故事还是在南京城被攻破的时候,每一次都是血和泪,“何因不享百年祚,酖毒山川是建康”(张之洞诗),每一次都带着人们回顾之前历次的历史转折,都充满了文学张力。

苦难和荣耀都属于南京人民,有意思的是,作者试图用南京普通市民的角度来介绍每一段历史中的关键事实,但又极少能从史料中找到市民想法、行动的描述,就用一句“当时南京人肯定不知道XXX”来敷衍过去:唐代人不知道王昌龄又称“王江宁”是因为他到南京当过江宁丞,明代人不知道有个中都凤阳……近代以前唯一明确记载的南京市民举动,却是清初投充旗人为奴的丑陋风气。

另外一定要指出,“随便”,“反正”,“讲不清楚”这些词太多,少了很多严谨,对于不熟悉南京的人来说,可能就统统当野史逸闻来读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南京传》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