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风雅大宋》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7-05 09: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风雅大宋》读后感锦集

  《风雅大宋》是一本由王佳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雅大宋》读后感(一):故事和正史的融合

  《风雅大宋》之前看过了第一部,作者虽是用轻松甚至调侃的语调讲述赵宋王朝的故事,但这故事是可靠的。有现代文学的痕迹,还具有幽默感,对于我这样没有宋代历史基础的人来说,也是容易读明白的。 所以在第二部《风雅大宋 庆历党争》出来之后,没有过多思考就拿下来了,它在正史的基础上,参阅了多部古代笔记小说,对宋代历史进行了梳理,既有文学性也有权威性。多读一读历史总是好的。 莫名地想起高中时代,学习历史特别有兴趣,还和好友一起挑灯夜读,明明对文学感兴趣,因为叛逆心理选择了理科,而后的学习,就不太如人意了,似乎在告诉着我叛逆的后果。然后年少轻狂,不会往深层次思考。现在却不得不反思历史,我也是有孩子的人了。 还是回到历史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管何朝何代,既有一生忠君爱国的忠臣,也有时刻谋权篡位的奸臣,有与生俱来的,也有因为各种因素转变的。 也正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谋划,不同的立场,必然就会存在党派之争,有争斗便会有牺牲,我们在宫廷剧中看得也不少,后宫争宠,前朝争权都是紧密相连的。 这本书自宋真宗即位写起,到宋仁宗执政结束,讲述了北宋王朝统一天下之后,稳定政权,并开启统治的过程。涉及了刘娥听政、庆历新政、宋辽斗争等历史时间,以及寇准、狄青、丁谓、苏轼、欧阳修、晏殊等历史名人的生平与故事。 北宋时期,有“五鬼”,也就是五名奸臣: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其中王钦若和丁谓最为著名,在本书中也有展现。 王钦若有三个显著的特征:投机取巧,挑拨离间,迎合帝意。作为奸臣,挑拨离间就不多说了。书中有个小故事,王钦若投机取巧,迎合帝意可谓随手拈来。也因为这个事件,给宋真宗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王钦若听到同僚说打算和新皇帝建议,把旧日的赋税免了。他回去后立刻召集手下连夜整理多年拖欠的赋税数据,编成条理清晰的册子,次日一早交给宋真宗,请求免除天下旧税。在宋真宗吃惊赋税之重后,王钦若引用了唐代的典故,说:先帝之所以不解决赋税的问题,是想留给陛下来收拾人心的吧。 本书读来并不像正史那么枯燥,就像是一个个小故事,一幕幕小电影,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值得一读。

  《风雅大宋》读后感(二):大宋天空的阴云

  近期《梦华录》的热播,让宋史成为当前热点。前年,也有一部古朴雅致的热播剧《清平乐》,剧中凭其再现的仁宗时期大国风貌吸引了大量关注。

  从这部剧开始,我对仁宗时期大宋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近读到一本书《风雅大宋2——庆历党争》。书中同样讲述了真宗和仁宗时代发生的很多重要历史事件。

  这本书以事为纲,串联起其中的历史人物,使得人物性格丰满、形象立体。堪称近期极有特点的一部历史作品。

  众所周知,“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出现于仁宗时期、“唐宋八大家”中“宋六家”在仁宗时期初露头角,可见当时已近盛世,即使如此,仍有些阴云在大宋的天空中飘荡。

  当时大宋和辽国有“澶渊之盟”,尚可稳定。而西夏方面则长期缺乏有力的防范措施。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王李元昊悍然称帝,建立西夏。公元1040年,西夏元昊单方面撕毁协议,开始向大宋发起进攻。可惜三川口一战,宋军全军覆没。可惜当时这个消息却被压下,没有到达仁宗的耳边。直到偶然间,仁宗才得知边境危急,于是求将出征,可惜无人应答。仁宗于是指定起居舍人韩琦担当大任,而韩琦又举荐范仲淹领兵出征,同行的还有夏竦。范仲淹负责鄜延路(今延安)的防务,韩琦负责泾原路(今甘肃平凉)的防务,夏竦作为统帅,驻扎在永兴军(今西安市)。三方成犄角之势,一起经略陕西,抵抗李元昊。当时夏竦和韩琦拟定了攻守两种方案,而仁宗急于一雪前耻,主张积极用兵。范仲淹在此时却反对仁宗做法,提出坚守为主,加固城池、打牢基础、以逸待劳。

  在经历了任福的好水川之败后,韩琦、夏竦也无法再组织有利进攻,也只能采用固守方案。范仲淹通过研究西夏来使,知道他们国力不强,无法支撑长期消耗,更坚定了以守带攻的策略。其中关闭榷场等举措,在经济上对西夏造成很大打击。

  在人力资源上,范仲淹还陆续选拔出狄青、种世衡、郭逵等一批有才干的将领。

  在稳定战线后,范仲淹又开始实行稳扎稳打、逐步蚕食的策略,派兵陆续夺回了塞门,修复万安城,攻破白豹城,使战线逐步向西夏国土延伸。

  庆历二年(1042年),元昊进攻泾原路防线,可惜葛怀敏上万人大军兵败定川寨。得知消息后,范仲淹亲率六千精锐前来驰援,元昊惧怕范的威猛,主动撤军,边境危机得以解除。

  当接到范仲淹的捷报后,宋仁宗高兴地大笑道:“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庆历三年(1043年),李元昊看到宋朝边关防守严密,他无力再战,便请求议和,向北宋称臣。作为赏赐,北宋除食盐外,允许两边开展正常的边贸,以此在宋与西夏的经贸关系中占据主动。

  对西夏战争的失败,深刻刺激了北宋王朝,随后北宋为了富国强兵,开始了“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

  读罢这本书后,我对北宋这段时期的历史了解更为深透,对很多历史人物更是唏嘘不已。“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可变法依然是明君心中永远的期待,希望在《风雅大宋》的下一册中能看到大宋的再一次崛起。

  《风雅大宋》读后感(三):宋之风雅:文字编织的交响诗

  北宋,在我印象里,是有一些文化名人和文艺大家的,比如北宋的三大画家董源、李成和范宽,三大书法家黄庭坚、苏轼、米芾,还有一些文人士大夫,本身是政治家,在文学上也有造诣,如范仲淹、欧阳修、蔡襄等,蔡襄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对于研究者来说,历史上的北宋,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点,比如北宋的名相取得了哪些成绩,北宋的一些制度和改革有哪些可取之处?北宋与周边国家的盟约是怎么签订的?又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不是契合?历史铺陈大多是线性叙事,如若故事有趣,再加些风雅的文字与笔墨渲染,是不是更有可读性?不如看看浙江人民出版社的这套《风雅大宋》,宋佳新作,封面配色如青绿山水一般,极具风雅之趣。我手边这本是第二本,有关庆历党争的。

  文字编织的交响诗

  《风雅大宋(二)》共十五章,每章一个标题,几个事件,一群人聚散形成各种各样的故事,这种叙事的线索不是历史叙事的时间线,而是由主题和人物构成的类似音乐乐章的交响诗。这篇文字交响诗写的是庆历党争,主要跟北宋两个皇帝有关——宋真宗和宋仁宗,真宗时的历史事件主要有澶渊之盟的缔结和真宗封禅等,这其中的大臣主要有李沆、王旦、寇准、王钦若、丁谓、陈彭年等。

  庆历党争发生在仁宗时期,仁宗支持谏官,当时的谏官有范仲淹、欧阳修、富弼、韩琦还有王素,主要的事件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新政遭到夏竦等保守派的反对,庆历党争出现后,仁宗开始对谏官有所忌惮,范仲淹等人接连被贬。党争落幕,书中还交代了一下新政之后的众生相,范仲淹被罢免,宋庠、宋郊接替他的位子,欧阳修虽在外地,但还在写奏疏,政敌找到欧阳修的污点使其被贬。这些人物事件跟主题结合,形成了围绕庆历党争的交响诗,除了这些主要人物,最后还提到了柳永,只因其是落榜考生,又总写艳词而一直不被仁宗赏识,但是他写的词却得到歌伎传唱,而史上留名。

  活泼的语言风格

  一般历史叙事语言风格都比较严肃,注重史实,《风雅大宋(二)》的语言却比较活泼,而且加入对话,使叙事非常的生动。比如文中说林特“特别喜欢在办公室工作”,就一下子让语言有了现代感。再比如寇准给真宗告密,说王旦的公文不合格,但是王旦却不会挑寇准的毛病,寇准觉得惭愧,但是“惭愧很快就过去了”。这样的叙述既让寇准的性格显得鲜明,语言也非常的轻松可读。

  文中还有不少白话文和古文穿插的段落,如丁谓给寇准和李迪处罚时,宋绶问丁谓,“如何给二人定罪?”,丁谓说:“春秋无将,汉法不道,皆其事也。”后文还对这句话用白话文做了解释。书中还有类似《三国演义》这种对于人物的奇异形态的描写,比如“杜衍眼中有黑光径直射出,直达纸面。”这种类似科幻的人物描写,很有表现力,这不是历史严谨叙事的模式,是小说的写法。

  真实的人物性格描写

  一般历史读物,人是历史的一部分,文中并不注重人物的刻画,更不会有人物性格的呈现。我在《风雅大宋(二)》却看到了细致的人物性格的呈现,甚至还有人物的内心独白,这些描画让历史更加立体。身为帝王的仁宗对下人很好,有仁慈的一面,也喜好美人,台谏大臣曾上书提议裁减后宫嫔妃,仁宗甚至因为美人离开而掉眼泪,这些都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性情的皇帝。

  “三光宰相”范仲淹,因三次被贬而得此名,文人称其做了三次光荣的事。第一次被贬,是因为请求太后还政于仁宗,这是在维护天子的皇权,坚守大义。第二次被贬是因为范仲淹反对仁宗废后,这是尽职尽责。“第三光”是范仲淹画了一张《百官图》献给仁宗,并写文章指出吕夷简任人唯亲,是朝廷的祸患,所以被贬。范仲淹不怕得罪人,并且心系国家。

  还有一个人物性格鲜明,就是寇准,在“城下之盟何惶惶”一章中,作者通过一些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寇准的性格特征。寇准有魄力,有决断,在辽军入侵之时建议真宗御驾亲征,并用智谋逼迫曹利用给辽国最少的财帛。寇准雄心壮志,不听他人劝阻,执意当宰相,后来有起有落,树敌而不自知,因小人谗言所害,这也与他的性格有关。

  《风雅大宋(二)》用细致的笔法描画了真实的人物性格,用富有现代感的词汇表现了活泼的语言风格,用主题与故事编织了交响诗般的文字。这本书有人物有对话,有性格描写,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北宋的历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风雅大宋》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