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共治时代》是一本由吴钩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页数:5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仁宗:共治时代》读后感(一):你
我。嗯嗯哈哈哈哈你你就这样一直开心幸福生活忙碌奔波劳碌。将男男女女男男女女们都说好了。你你你你你你知道我你你你就说叫我们实际上就是你睡觉睡觉睡觉睡觉就睡觉就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就睡觉睡觉睡觉姐姐睡觉睡觉睡觉就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就睡觉睡觉睡觉睡觉资金紧张紧张紧张紧张姐姐再见再见再见再见再见再见难受难受难受难受你那是你的你在哪在哪找你你想那些对你你都能对你的本本大男大女
《宋仁宗:共治时代》读后感(二):乱世,狠折腾,才有出路,治世,不折腾,便是功绩
不少人批评宋仁宗软弱,是“靖康之耻”的源头。还说什么,宋重文轻武,后患无穷。重武轻文,或者文武并举的朝代,也只能辉煌一时,汉,往矣,唐,往矣。难道宋朝不是个辉煌的时代吗?如果是,那么重文轻武就没有对错。宋仁宗,跟成吉思汗之流相比,确实没什么历史功绩,不过对我而言,请别把“共治”硬说成为软弱”,请别把“无为”错认成“无能”。我宁愿在宋仁宗治下,风花雪月,安稳一生,也不愿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马革裹尸。
《宋仁宗:共治时代》读后感(三):揭開宋朝的面紗
相信很多人同筆者一樣,於未讀此書之前,提起宋仁宗都是一臉懵逼,畢竟這位君主雖然「待機」時間超長「42年」,存在感卻很低,這完全與出現於他在位時期的名人數量不成比例。作者吳鉤鉤沉史料,條分縷析,為我們緩緩解答了這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讓我們走近了這位生活於千年前的皇帝。
我不禁又聯想到一位美國人曾寫過的一篇文章『從東京到紐約——見證千年的繁華如過眼煙雲』,亦說明了北宋時開封的繁榮。然此時彼時,今日的開封早已於市場經濟的潮流中湮沒無聞,很少有人記得它曾是北宋的都城。
另外,書中提到的仁宗時代的政治體制類似於今日的君主立憲製,頗能引起筆者的興趣。若然,則此一赫赫有名的憲政體制早於千年前即於我國成熟完善過,又為一大快人心事。
《宋仁宗:共治时代》读后感(四):《宋仁宗:共治时代》——吴钩
宋仁宗,在后世有一个很高的评价:“仁宗”是其庙号,用了儒家思想里排在第一重要位置的“仁”来形容,而世人对其评价是“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这主要是因为他对士大夫非常友好,并涌现了一批有名文人,出现了历史上很少见的“共治时代”,这主要因为两点: 一是宋仁宗的掌权经历比较坎坷:他很小的时候就即位了,但是都是刘太后垂帘听政,并且刘太后对其教育非常严格,所以他养成了很依赖的性格;同时,因刘太后不方便露面,而宋仁宗又无实权,所以官僚士大夫就是国家政务的实际打理人,君臣权力向大臣这一方偏移。 二是在官僚士大夫的影响下,宋仁宗时代实施了几个影响深远的制度:(1)经筵制度:宋仁宗从小接受儒家文化教育,提倡“在朝廷则尊君,在经筵则尊君”;(2)台谏制度:御史台和谏院并行;(3)祖宗之法:士大夫群体参与形成的不成文规范。
《宋仁宗:共治时代》读后感(五):42年的无尽沧桑造就了一代帝王的“仁”
在假期前,看完了这本。虽然作者引用较多,且多为文言文,稍稍有些晦涩。但对于宋仁宗的一生研究还是颇深的。宋人有云: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他没有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也没有宋徽宗赵佶的“风花雪月”,看似平庸憋屈的一生,其实也是有着“仁政”,诞生了诸多名家,甚至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出现在仁宗朝。晏殊,范仲淹,欧阳修,“三苏”,包拯,富弼,韩琦等等都在仁宗的执政生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他很努力的做“官家”,渴望改革给百姓谋福利,但又被谏官,御史中丞等官员限制。他没有“自己”,连夜里想吃个羊肉都没法得到满足。他惜才爱才,却又难以忍受每一次在朝堂的争吵。也许他晚年会失掉“庆历新政”的改革热情,采取的“垂拱而治”算是一种难得的“放肆”吧。虽仍有“嘉佑之治”而没能“晚节不保”,但毕竟错过了升华宋朝和他自己名声的时刻。
“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吏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过,东风吹泪洒昭陵。”不如大清王朝吹出来的“贤君”,尾声中提到的这首诗道尽了宋仁宗赵祯42年帝王生活的无尽沧桑,“仁君”之名也是名副其实了。
《宋仁宗:共治时代》读后感(六):最优秀的帝王,就是时刻明白自己是帝王的人。
宋仁宗,文治武功在历代帝王均不算佼佼者,可是他的王朝,他的时代,却佼佼者辈出,他的人民,也许是封建时代,过的最幸福的时候。
此书严格尊重史实,从仁宗自己的一生到当时时代特点,完整的分析了为什么,会是仁宗。
作为皇帝,他的成长过程造成了他温和的性格,他的时代造成了他的臣子以天下为己任,与君主共治国家,这一切是多么完美的组合。
虽然作为人,仁宗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在那座孤城里,万事不自由的他,只得将自己塑成一尊完美的傀儡。所以,他对温成皇后的爱,甚至放肆,更多的是对自己内心那份渴望已久的自由的爱吧。但他是克制的,始终记得,自己的底线,就是不能打破那个泥塑的壳,也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觉得,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更显,他的可贵。
“万事不会,只会做官家”,这个是给仁宗的评价,看似批评,实则最高的褒奖。
这个时代,不需要全能的人,只需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做最合适的事情,就好。
他的成功,来源于时代,更重要的,他深深的明白,自己的位置,时刻记得,自己的身份。
《宋仁宗:共治时代》读后感(七):被夸大的好皇帝
首先宋仁宗是個好皇帝。克己,寬容。在仁宗一朝,名臣無數,甚至延綿到了之後幾個皇帝。范仲淹,歐陽修,晏殊,富弼……還有司馬光,王安石等等,稍差一點點的,都排不上號。 但是真的那麼厲害嗎? 因為對文官的縱容,致使文官勢力無限做大,而且,仁宗還在時,西夏獨立,早就表示了以文治國的弊端。可是仁宗仍然繼續寵倖文官集團,除了狄青,似乎幾十年就沒有拿得出手的武將。看看狄青的下場,就知道,在這種氛圍下,武將有多難施展才華。 往後幾朝,得到甜頭的文官從不放鬆權柄,致使宋朝從源頭就兵弱將寡。再好的裝備,也不過是羊帶的一群獅子。靖康之耻,不得不說從這裡埋下伏筆。如果把仁宗放到北宋後期才掌權的話,他和徽宗又有多大不同。 宋太祖因為自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所以怕武將專權,打壓武將勢力,種種限制武將。但他和後來的宋太宗有能力壓制文官,而文官真正能掣肘皇權,就是宋仁宗開始的,劉太后掌權時,寇准是名相,但僅僅因為和劉太後的政見不同,就被流放了。這足以說明,仁宗前面的皇帝,抑武但不重文(指的事也沒有給予文官太多權利),甚至到仁宗廢後,文官集團也沒有實力撼動皇權。其實他是有機會進一步加大集權的,但他沒有這麼做。 仁宗幾十年執政後,整個北宋就不一樣了。文官勢力做大到沒有一個皇帝再能打壓他們。整個北宋,也再難出一個狄青。 為什麼仁宗這麼推崇,文人啊,文宣到位了啊。後世文官,無不以仁宗盛世作為文人治國的典範津津樂道,與君王溝通過程,也要求君王如仁宗一樣,一樣什麼,一樣對自己好唄。 盛世,從來不會是一代君王的功勞。文景之治,康乾盛世。別拿貞觀之治來強,因為我也不知道怎麼反駁。但不管撒治,總是需要幾代皇帝都不是昏君。 看看仁宗生平,廢掉無過的皇后,放任西夏做大到獨立。獨寵張貴妃,後宮一塌糊塗,最後連個兒子都剩不下來。前朝雖算清明,但除了留下些全文背誦的文章,開疆拓土,沒有。萬邦來朝,沒有(我是那他和明成祖對比了)。幾次政改都不成功,就是文官打了幾場口水戰。(但是文官重民生,這方面真的不錯)封建君主的政改,不以加强中央集權出發,本身就是錯。 不說了,他是好皇帝,但文人的文宣誇大了他的功績。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
《宋仁宗:共治时代》读后感(八):宽仁之下的共治时代
宋朝是士大夫阶级在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时代。从前我们学习的很多古诗词、古文的作者都曾在宋朝任官职,有些甚至官拜宰相,而在宋仁宗时代文人参政尤为昌盛。在仁宗时代,政治上有范仲淹、韩琦、富弼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界则有欧阳修、晏殊、三苏、曾凡、柳永等大文豪;科技界里沈括、毕升等大师,可畏是人才济济。也难怪北宋大文豪苏轼感慨说“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
经常在一些影视剧中仁宗皇帝表现出来均是平庸的酱油角色,然而就是这一个“平庸之主”衡宇的时代,为何会涌现如此多的杰出人物?通过此书,我并没有看到太多宋仁宗英明决断的时刻,更多的是他在对于自己手中权力的释怀、他的隐忍及他的仁爱之心,在于他的谦抑、不逞强,不与臣下争胜;在于他任宰辅,用台谏,守法度。他并不是一个宏才伟略的君主,丰功伟绩上无法与唐宗宋祖相提并论,但是他统治的四十多年里确是北宋经济、科技、文化均达到封建时代的顶峰。在他所统治的时代,集体议政制度都得到空前发展,中书省、枢密院、谏台官互相牵制,国家机器有条不紊的运行着,加之在宋辽“澶渊之盟”下,无战事边境困扰,仁政之下体恤百姓,“不杀士大夫及上言书者”的良好政治生态,士大夫和皇权得到权衡,到后仁宗时代的“垂拱而治”,是士大夫最推崇的治国之道。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他所统治的时代人才济济、百姓安家乐业、经济科技超前繁荣。
宋仁宗十三岁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10年,23岁开始亲政,共立郭、曹两位皇后,均非其喜欢之人,最爱的张氏温成却很年轻就逝世,一生无子。就是这样一个极其重感情的人,却也未能绕过士大夫阶级提拔心爱的后妃亲属,未能重用自己曾经的老师。他把一生都奉献给这个国家,甚至都未曾离开过都城,在位42年间先后开创了“庆历新政”“嘉祐之治”。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对待臣僚、侍从宽厚,无疑是最配的上“仁”字。
我一些题外联想:在仁宗朝里很是重视在人事任免上的“避嫌”伦理和出现了分权制衡、集体决议的方式,同时重视法律的修订,初现了“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而在经济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品经济发达、还出现茶引、盐钞的期货交易。看到这些我们可以想象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就已经很“现代化”。因而我有个设想,如果不是横空出世的蒙古帝国灭了宋朝,是否是中国会比西方更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呢,我很同意作者在书里最后写到:宋朝之后,由于改朝换代,“仁祖之法”失去了政治效力,意味着宋朝式的“辉格史观”出现中断。晚清的立宪派士绅一直想说服清廷实行“君主立宪”,但终究失败。我有时候忍不住会想:如果将清朝换成宋朝,“君主立宪”的转型也许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宋仁宗:共治时代》读后感(九):以仁治国的宋朝
耗时四天,每天大概读4个章节,终于在10月的最后一天把这本《宋仁宗共治时代》给看完了,我一直认为读史,会发人深省,因为不论时间的潮水如何流逝,人性总是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从古人的身上,总是能学到好的为人处事的方法,看到不太妥当的做法,可以引以为鉴。 没画什么重要的红线,但是觉得好的地方有一些批注。整本书,我觉得要分成四部分来讲述。第一部分是1-3章节,主要讲述真宗皇帝到仁宗皇帝的过渡,中间穿插了刘太后。刘太后也是一位非常有政治觉悟的女性,她有着像武则天一样当皇帝的梦想,却明白阻力之大,藏好了自己的野心,留一个后世好名声。对于刘太后而言,政治上比较出彩的地方有两处,一个是打倒政治敌人丁谓,稳固了自己的政权。同时,对于从丁谓家搜出的来往官员的书信,她将其全部烧毁,以此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还有一件则是,当仁宗皇帝生母杨美人去世时,她听了吕夷简的劝告,给其办了皇后规格的葬礼,这也保全了她们刘家一族后世的命脉。这个例子令我印象深刻,不要觉得自己大权在握之时,就可以随意为之,生命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受生命所束缚,没有哪个家族可以长年累月的富贵,为什么古人常说,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意思,穷苦使人勤劳,所以一个家族的创始人,一般比较厉害,但是再厉害的人,如秦始皇也抵不过生命的凋零,一经入土,后世又有谁能将其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呢?刘太后也一样,大权在握,但是再大的权力,再多的金钱,也阻止不了生命的流逝,人总归是要死去的,死后权力和金钱都将化为泡影。 第4-7章节讲述的仁宗皇帝开始掌权后的时光,面对刘太后时期布局在朝中的官员,他进行重新洗牌,将所有刘太后的亲信外放至首都之外,重新安排自己的亲信至重要岗位。面对西夏的叛乱,以及辽国的威胁,他果断调派优秀的干部到前线进行调和。仁宗的思想,更偏向和平政治,所以他所治理下的宋朝,文化科技水平提升速度非常的快,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就是宋代科学家毕昇发明的,同时,该时期涌现了非常非常多的文学艺术家,范仲淹、欧阳修、柳永、曾巩、三苏等等。这个时期,我觉得整个宋朝发展的都非常的好,这里我比较喜欢当时的宰相吕夷简,他作为刘太后的心腹,被仁宗下放至权力中心的外部,却又靠着自己的能力,回到了相位,回来后,又因为下属官员们对其的嫉妒,再次罢相。但是,因为其突出的工作能力,又重新从外省回到了权力的中心。政治虽然玩的是钩心斗角,但是能力确实是确定自身命运的关键。上级领导再喜欢你,没有能力也是不行。有了能力,就算受到他人的诽谤,波及自身,但是领导只要还需要你,你就仍然有机会再次展现自己。培养自身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第8-12章节,主要讲述仁宗皇帝想要改革宋朝制度体系的弊端,而开展的庆历新政。庆历新政,由范仲淹主导提出,最终却以失败告终。改革其实就是将一部份人的利益取出,放入另一部份人的口袋中。因此,改革特别容易遭到强烈的抵制。确实范仲淹的改革,这剂药有点太猛了,而且,在选拔人才方面,没有具体的评判标准,这个在现代也是个难题。朋党的概念,自然容易被人提出,放在现代,依然正在朋党的概念。老乡会,校友会等等,这些都将决定领导的用人处事,这个是几千年下来都无法改变的事实,因为这就是人性,人不是机器人,没法冷血的处理所有事情。 第13-16章节,讲述了仁宗皇帝在生命的尾声的执政故事,包含了嘉祐之治的改革新举措。后期的改革策略相对于前期的庆历新政,会好了许多,包括取消政府对茶叶的垄断,允许私人售卖茶叶等良好的政策,让政策更加缓和,有效。但是,仁宗依旧抵不过岁月的流逝,在他的后期,他和大臣们吵的最凶的就是子嗣问题,仁宗没有自己的儿子,最后只能立英宗继位。宋朝也就在此告别了仁宗的时代,开始走下坡路了。 近期看了《万历十五年》、《宋仁宗共治时代》、《宋仁宗与他的帝国精英》等历史书,我是真的同情古代皇帝了,一点自由没有,国事被人管、人事任命被人管、私生活也被人管,君主制的制度体系下,皇权与大臣们权力之间的矛盾,真的是非常非常的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将越来越深,更加无法通过人事的变换、制度的改革来解决。就像一根打了无数死结的绳子,解起来将费心所有的精力,但是你的精力往往来不及解开所有的死结,你的生命却已经结束了。厉害的皇帝,要么非常强势,如秦始皇、朱元璋、康熙等,能够树立威信、掌控权力,让手底下的大臣不敢质疑你。要么就是像宋仁宗、乾隆一般,懂得与臣下搞好平衡,让社会平稳的发展。较差的皇帝,就是个性太过鲜明,身在帝位,却想过自由的人生,可悲可叹呀。所以,皇帝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收拾收拾好念想,继续读下一本书去吧!
《宋仁宗:共治时代》读后感(十):君臣共治——北宋政治制度的权力制衡与纠错机制
今年正午阳光的大剧《清平乐》掀起了一股宋朝热和宋仁宗热,电视剧试图展现宋仁宗的“仁”和宋仁宗时代文士的风骨,几乎每个有名的臣子都有了过场和镜头,每个人历史上为人津津乐道的轶事都要提及。虽然电视剧想要勾勒一幅宋仁宗和他的朝臣们的完美画卷,但因为篇幅太过散漫,毫无重点可言,最终变成了一地拼图碎片。
虽然人们对于宋仁宗的政绩不甚了解不了解,他的庆历新政也远不如孙子神宗时代的王安石变法有名,但宋仁宗绝不是在史上无名的皇帝,因为人们往往会在小说中发现当作背景板的他。而宋仁宗的留名,也是因为他的那些大臣们——范仲淹,富弼,吕夷简,韩琦……本该是众星捧月的画面,最终因为星星太多光芒太耀眼,宋仁宗这个月亮也往往被人忽视。在臣子们的光芒胜过天子的时代,必有其背景和原因。
是什么原因让仁宗一朝出现了如此多的历史巨星?
吴钩在自己的著作《宋仁宗:共治时代》中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仁宗时代能够人才辈出,其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是由于北宋的政治制度,二是宋仁宗的个人魅力。
北宋实行分权制衡的制度,避免皇帝或宰相权利过大。北宋的政府分为两个系统:中书门下处理民政事务,由首相和次相负责;枢密院负责军政事务,由枢密使或知枢密院领导。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两府。为了平衡权利,北宋的台谏官是与政府平行的独立系统,不受两府管理,宰相也不能干预台谏官的人事任免,“以杜绝台谏私于宰执”。
如果宰相们不能影响台谏,那么皇帝本人又能对台谏官有多大的影响呢?似乎也不能够完全左右。仁宗的父亲宋英宗曾经想罢免三司使蔡襄,但是又没什么理由,就暗示台谏官傅尧俞参奏蔡襄,但是被拒绝了。皇帝的权利还受到知制诰和封驳司的双重限制,如果知制诰认为皇帝的诏书不合理,可以“封还词头”来拒绝草诏;封驳司则可将已经成文的诏书封还并且加以驳证。如果皇帝绕过这两个部门,直接发诏书,则可以认为是不合法制,拒绝执行。
北宋这些政治制度的建立,追求的是分权制衡、国家和社会平衡的政策倾向,以及有效的批评纠错机制。但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没有皇帝的配合,这些平衡制度也只是空谈。
无论是《宋仁宗》一书还是电视剧《清平乐》,都不约而同的描述了宋仁宗的几个小故事:因为怕镣子被责罚,虽然口渴了可是硬忍了几个时辰都没开口要水,回到后宫才喝了个够,可谓慈民爱物。还有一次,宋仁宗因为半夜想喝羊肉汤,但是一直忍着不肯吩咐人去做,结果一夜都没睡好,就是因为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成为惯例。一千多年后的人们,可能已经习惯了大权在握的皇帝,独自做所有决定,而无法想象一个皇帝竟然会如此克制自己的私欲。
赵祯的庙号为仁,苏洵的《谥法》中对仁的解释为: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又《经世大典·君谥》:利泽万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宋仁宗可以称得上是克己复礼,慈民爱物了。
当然,作为一个拥有至高权力的皇帝,作为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宋仁宗也有“任性”的时候,例如废后和追谥张贵妃为温成皇后。前者是宋仁宗亲政不久,年轻的皇帝还有着对刘太后的逆反心理,以及年轻人激情澎湃的雄心和抱负,并得到了宰相们的支持,将一众持反对意见的台谏官贬出京城。后者是对至爱的逾礼,得到了台谏官的强烈反对和抗议,这一次他固执己见不肯让步,终于任性了一回。
宋仁宗的时代,朝堂的空气整体是比较宽松的,这是皇帝与士大夫共同作用的结果。宋朝立国,因为汲取了唐朝和五代十国军阀乱政的教训,而且宋太祖本身即为军人出身,所以制定了尊文而抑武的国策。他曾说:“朕今选儒臣……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而儒家士大夫则认为教育、引导、规谏皇帝是他们的职责。虽然庆历曾有所谓“党争”,但这些士大夫们总体的道德标准比较高,以道德标准为“党”,而非以利益为“党”。所以等到至和、嘉祐年间,也就不再有人提及什么党争问题,人才鼎盛,各得所用。
台谏官们可以听风就是语,不问来源可靠与否,即抨击参奏朝中大臣;执政官们也不害怕做错什么事而被贬官或是杀头。当时的士大夫们认为,直言切谏才是正道;只知道顺应上意,阿谀奉承之辈最让人瞧不起。比如宰相陈执中、刘沆,因为支持宋仁宗追尊温成皇后,总是为人诟病,多年以后此事还被台谏官拿出来非议。
仁宗皇帝对于士大夫们也是宽容的,他没有因为内降屡屡被拒而发怒,没有被包拯的吐沫沾到脸上而不快。嘉祐六年的制科,“小苏”苏辙参加“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洋洋洒洒写了六千多字,把皇帝、宰执、三司使骂了个遍。等考试结束后,苏辙觉得自己骂的太凶,肯定要落榜。但考官们对于苏辙的这份答卷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苏辙答得妙极了,一派认为苏辙胡诌八扯,文不对题。最后两派争论不下,请仁宗定夺,仁宗说:“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最终录取了苏辙。
北宋的制度并不完美,这种制衡的保持也并非易事,需要皇帝和士大夫的完美配合。然而这种制度毕竟是脆弱的,仁宗身后,宋朝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