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宋仁宗:江山美人两不误
图片
原创:伊人婉韵雅致
【读史明理 。博古论今】
图片
【揭秘:宋仁宗身世之谜】
(1023年—1063年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
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3岁。
在位四十一年。藏于永昭陵,
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宋仁宗在位时,宋朝面临官僚膨胀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
但边患危机始终未除。后来虽一度推行“庆历新政”,
但未克全功。总体而言,仁宗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关于宋仁宗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
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清末成书的小说《七侠五义》称刘氏、李氏,
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攻于心计,
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
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
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
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
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
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
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
图片
而且戏曲和小说中情节也不尽相同。
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
仁宗究竟是真宗皇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
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
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事实也大体如此。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
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
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
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
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
左右随从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
也是真宗无奈之余求助神灵降子的真实写照。
虽然不尽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后来的确产下一个男婴。
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由刘氏和杨淑妃一起抚养。
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
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乾兴元年,13岁的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
将刘后比作唐代的武则天,而对她当政非议甚多。
加上宋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
而真宗又确有一个能干的弟弟泾王赵元俨,
便出现了许多传闻,说刘后在真宗临终时,
图片
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称,在真宗病逝前最后一刻,
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
以示意叩榻问疾的诸大臣。后有人臆测,
当时真宗是想让自己的弟弟,
也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
但刘后于事后派人对大臣解释说,官家所示,
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元俨闻听此事后,
发现自己已成为刘后当权的障碍。
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后去世,仁宗亲政。
然而,传闻毕竟不是事实。据可靠资料记载,
真宗病危时,唯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
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了大臣们,
天下太平,四方归服。臣等若敢有异议,
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
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
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
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
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
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
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
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顺容李氏,
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大概与刘太后有直接关系,
毕竟她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
告诉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
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
至于是谁最早告诉仁宗实情的,
据宋史列传第一后妃上记载:
后章献太后崩,燕王为仁宗言:
「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
仁宗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
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壮懿。蒙受了20年的欺骗,
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
当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
图片
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
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
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
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
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
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
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
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
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
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宸妃死后,
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
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
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生母虽然厚葬,
但却未能冲淡仁宗对李氏的无限愧疚,
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
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
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
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
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
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
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
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阴影。
图片
【江山和美人】
专宠多年,此人就是贵妃张氏。宋仁宗对她恩宠有加,
短短几年间,就把她从小小的才人提拔成仅次于皇后的贵妃,
甚至动过废掉曹皇后改立张贵妃的念头。
可惜,张贵妃30岁出头就一命呜呼。宋仁宗悲痛万分,
不顾曹皇后的冷眼和朝廷众位大臣的反对,
在皇后在世的情况下,
就追封张贵妃为温成皇后,痴情得有些过头。
不过,宋仁宗既非只爱江山不爱美人的冷酷皇帝,
也并非爱江山更爱美人的荒淫皇帝。
就算他对张贵妃再怎么宠爱,可一旦牵涉江山社稷、
官员任免的大事,宋仁宗还是很有分寸的。
张贵妃出身寒微,在宫中难免受人歧视,
于是总盘算着拉自己娘家人一把。
只有伯父张尧佐还算争气,虽然关系疏远了一点,
被顺利调到中央。可是担任什么官职好呢?
张贵妃看中了“宣徽使”一职。这是皇城各衙门的最高负责人,
是皇帝的大总管,权力极大,油水多多,
一般都是由国防部副部长(枢密副使)兼任。
可是,张贵妃枕头风吹了很多遍,宋仁宗总是迟迟没有动作。
张贵妃每天都哭哭啼啼,宋仁宗招架不住,答应试一试。
临出门,张贵妃拍拍宋仁宗的肩,说:
“官家今天可不要忘了提宣徽使的事啊。”
宋仁宗连连说:“得了得了。”很是无奈。
宋仁宗上朝后宣布这项任命,可是包拯极力反对,
说话慷慨激昂,唾沫都喷到皇帝脸上了。
皇帝很无奈,只好放弃。
图片
这个故事一般被认为表现了包拯的刚直敢谏,
和宋仁宗的仁慈虚心,可是原文后面还有一段奇怪的文字:
“温成(张贵妃)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
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
按照常理,一个人被人把唾沫喷到脸上后,
会在第一时间擦去,可是宋仁宗没有。
他不但没有在朝堂上立刻擦去,就算是在散朝之后,
也没有擦去,而是一直从朝堂退出,
走到后官,来到张贵妃面前,才“举袖拭面”。
很明显,他在施展“苦肉计”。
宋仁宗就是要告诉张贵妃,不是我不把你放在心上,
而是阻力实在太大,看看,我都被人吐口水了,
绝对不是骗人,有口水为证。他还借题发挥,说:
“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
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果然,看到宋仁宗为自己受了这么大的委屈,
明明他并没替自己办成事,可张贵妃不但没有责备他,
反而主动迎上前去向他道歉。
面对大声嚷嚷、一脸愤然的宋仁宗,
张贵妃小心翼翼,很久都不再提给家人封官的事情了。
张贵妃身为大宋帝国的第二夫人,自然少不了人来巴结。
宋仁宗富有天下,他的宠妃自然也啥都不缺。
大臣王拱辰(李清照的曾外公)因为反对庆历新政,
刻意打压苏舜钦和范仲淹,被宋仁宗贬到地方担任知州去了。
他想调回京城,便千方百计搜罗了一个定州红瓷器献给张贵妃。
定州瓷本就是宋瓷中的珍品,红瓷更是定州瓷中罕见的变种,
张贵妃见到后爱不释手,
但知道宋仁宗不喜欢后妃和大臣来往、
干预朝政,只是偷偷赏玩。
有一天宋仁宗突然到来,张贵妃来不及藏好定州红瓷,
被宋仁宗发现了。宋仁宗一看大怒,生气地问:“安得此物?”
张贵妃看到仁宗大怒,也不敢隐瞒,供出了王拱辰。
图片
他不但是嘴上说说,还抄起柱斧
(宋朝皇帝经常拿在手上的一种装饰品,类似玉如意),
一下子把珍贵的瓷器砸碎了。张贵妃一脸愧色,
连忙下跪请罪。王拱辰自然也没有被调回。
可是,就算张贵妃宣扬自己绝不收礼,
出身名门、位高权重的名臣文彦博也不能免俗。
张贵妃的父亲和文彦博的父亲早年相识,
文彦博想借张贵妃之力拜相,就费尽心思找了一匹,
珍稀的用金线编织的蜀地灯笼锦献给张贵妃。
张贵妃大喜,做成一件华丽的礼服,
并在上元佳节宫廷大宴时穿上,一时艳惊四座,
连宋仁宗都频频注目。
可是,当宋仁宗听说这匹灯笼锦是文彦博所献后,
就算宴会上人多嘴杂,易惹是非,
宋仁宗还是顿时沉下脸来,给了张贵妃一个大大的难堪。
不过,宋仁宗还是很注意分寸的,
要让自己心爱的女人斩断和所有人的人情往来,
不大现实,也没有必要。王拱辰献上定州红瓷,
宋仁宗一斧砸掉;文彦博献上灯笼锦,
宋仁宗只是给点儿脸色。
关键在于,王拱辰是因为反对朝廷新法、
且恶意陷害朝臣而被贬的,这种人绝对不能轻易赦免,
所以宋仁宗态度强硬,而文彦博和张贵妃毕竟算是世交,
互相有点人情往来,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一个是后妃,一个是朝廷重臣,并且是呼声很高、
即将拜相的朝廷重臣,两人一旦勾结,很有可能操纵朝政,
所以宋仁宗必须防患于未然。
于是,按照正常程序,宋仁宗仍然任命文彦博为宰相,
但当御史提出,文宰相曾经献给张贵妃灯笼锦时,
宋仁宗趁机发难,将文彦博罢相,以警醒自己的女人们。
为了安抚贵妃,
那个提出弹劾的御史随后也被罢官,算是平衡。
图片
当然,如果宋仁宗只是一味强硬,总是使用家庭暴力,
动手脚、甩脸子,那也算不得艺术。
他在处理江山和美人的关系时,还注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当时的大宋宫廷,常常是国家流行时尚的发源地,
宫中发生的大小事务不但关系到大宋的政治、军事,
还关系到大宋的经济、生活。像金橘,本是江西的特产,
因为出产地太偏远,开封府的许多人都不认识,
可是有一次江西的官员献上金橘,张贵妃一吃就爱上了这口,
于是京城都流行吃金橘了,金橘价格一下暴涨几十倍。
好在金橘不是什么贵重物品,价格比较低廉,
对百姓的生活影响比较小,可是珍珠就不同了。
宋代的珍珠,价格多是黄金的十倍。
有一年,广州有一个外国商人非法携带一批珍珠进入,
被官府抓捕充公。珍珠运到京城,
宋仁宗带着后官嫔妃集体观赏。
张贵妃一看到硕大且无瑕的珍珠,就走不动了。
看到心爱的女人如此喜欢,
宋仁宗自然大方地将珍珠赏赐给她。
可是其他嫔妃不干了。
平时皇帝就经常赏赐一些好东西给她,
现在又给她珍珠,实在太偏心了!宋仁宗也怕烦,
就答应让人去集市上购买类似的珍珠,
结果搞得京城的珍珠价格暴涨。
宋仁宗为什么一生没有儿子?
早年经历
宋仁宗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喜怒不表现于外表。
大中祥符七年封为庆国公。大中祥符八年封为寿春郡王,
讲学于资善堂。天禧元年兼中书令,次年进封瘅王。
九月初八,册封为皇太子,任参知政事李迪兼太子宾客。
十四日,朝拜太庙。天禧四年,下诏五日一开资善堂,
太子手握手板,南向站着,听辅臣参决各司事务。
乾兴元年(1022)二月十九日,宋真宗逝世,
遗诏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代行处理军国事务。
登基即位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继帝位,年仅13岁。
初由太后刘娥垂帘听政,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死,
1033年开始亲政。1022年-1063年,宋仁宗在位41年间,
曾多次更改年号,是两宋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
刚刚即位以后改年号天圣,后来改年号明道,
刘太后死后,宋仁宗又改年号为景佑,
之后又先后改年后为:
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他在位几十年,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
使宋朝达到一个发展的顶峰。宋仁宗知人善用,
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
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仁宗皇帝当政期间,
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
(相对于“私交子”而言)。
图片
善于纳谏
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包拯屡屡犯颜直谏,
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
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然没有怪罪这个铁面无私的人。
有一次包公要拿掉三司使张尧佐的职务,
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尧佐是仁宗宠妃的伯父,
仁宗有点为难,想了办法,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
包拯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带领7名言官与仁宗理论,
仁宗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
7人中排名最末的唐介不客气回答道:
“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
张尧佐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仁宗回到后宫后,
对张贵妃说:“汝只知要宣徽使,
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以上两例,表现出这位帝王,
确实具有相当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
这在封建时代,也算是很难得的了。
因此,以往历史学家们称誉他为“守成贤主”。
仁宗的善于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
包青天实在是政治清明的产物而非其他,
因为皇帝的清明,有了包青天产生的政治环境。
不管是遭到反唇相讥,还是被喷上一脸唾沫星子,
仁宗都很清醒、很民主。他不认为这样会龙威尽失,
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时不能接受的,他就不理不睬。
但他对提意见者绝不打击报复,有时甚至会安抚有加。
一个惧怕大臣的皇帝,
一般来说是会赢得他的人民的热爱的,
这个王朝的天也会比较清亮。
仁宗一朝不仅出现了包拯,
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
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
而仁宗庆历初年实施的“庆历新政”———
由范仲淹主持的那场社会改革,
更为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
好不容易才通过了考试。但在仁宗看来,
他不适合做官,还是填词的好,就给划掉了。
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柳永于是反唇相讥,说自己是“奉旨填词”。
讥讽仁宗的柳永不但没被杀头,填词也没受影响,
且填得更加放肆,这就非同寻常了。
也因此,柳永非但不生仁宗的气,
还“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意思是: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仪仗,
瞻仰到宋仁宗的风采,天下百姓都拥戴宋仁宗。)
图片
驾崩去世
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后,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
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
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
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
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
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
没有一个帝王能以“仁”为谥号或冠以“仁”。
尽管没有多少人喜欢当战争的牺牲品,
但人们总愿意记住那些会打仗的皇帝,
而忘却仁宗这样以“仁”治国的“仁主”。
宋仁宗在位期间西夏对宋发动战事,双方损失都很大。
最终达成和议,西夏对宋称臣,宋“岁赐”西夏以银、绢、茶。
宋中期土地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
仁宗起用范仲淹等进行改革,但最终失败。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
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
“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
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
“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
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
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宋仁宗为什么一生没有儿子?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一共生育了三个儿子,
十五个女儿。
但是这十八个孩子,只有四个女儿长大成人,
其他都在出生后不久就死了,包括三个皇子。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