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文明的比较》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5-19 09: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文明的比较》读后感摘抄

  《文明的比较》是一本由[英]艾伦·麦克法兰著作,精装出版的2022-1图书,本书定价:236,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的比较》读后感(一):太有现实意义!在复杂环境中,理解文明的差异

  文明可以是被理解的,如果能做到尊重彼此的差异,不同的文明和国家也可以成为彼此的朋友。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动荡、多极的世界里,一处起涟漪,处处是波澜。 拥有不同文化和历史烙印的人们所组成的社群正在世界各地形成。尝试了解如何应对这种情形,并应当抱有多少宽容,是我们的时代中最大的问题之一。

  当我们目睹了从北非到阿富汗这些地带的Z体无可挽救地接连崩溃,看到东欧边境冲突的危局,真切地感到我们这些人正处于一次旧秩序大解体的时代。 而另一方面,我们生处的是一个属于互联网、电子邮件、社交媒体、智能手机和24小时直播报道的时代,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在市场、时尚领域还是政治舞台上,所有事情都在以光速前进。 面对文明的共通与不同,我们该如何相互欣赏、如何求同存异,又该如何面对多元文化? 不同于古代四大文明,本书作者探讨了导致中国、日本、欧洲和英语文化圈形成不同发展路径的因素。

  尽管我很不能理解作者把日本也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与另外三种文明相提并论。在我看来,日本的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当然,作者在书中自然也提到了这种历史关联性,但最终两个国家却走向了不同的制度体系,在作者的分析和探究之下,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可讲。 面对不同文明的共存,探索冲突与和谐之间的平衡,显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里,作者做了2种比喻还挺有意思: 以树作比喻。中国就像银杏,日本是竹子,欧洲就是欧洲栗树,英语文化圈则为橡树。强迫一棵树变成另一棵树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它们共存。因此,世界作为一个不被过度干预的森林,有其合理的共存模式。 把和谐的隐喻想象成音乐和声,不同的乐器都有自己的旋律,但融合起来就能成就一曲和谐且相互丰富的韵律。 理解文明可以减少恐惧和无知,或许还可以令这个我们还要生活数个世纪、面临一系列复杂问题的世界变得更趋和谐。

  《文明的比较》读后感(二):太有现实意义!在复杂环境中,理解文明的差异

  文明可以是被理解的,如果能做到尊重彼此的差异,不同的文明和国家也可以成为彼此的朋友。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动荡、多极的世界里,一处起涟漪,处处是波澜。 拥有不同文化和历史烙印的人们所组成的社群正在世界各地形成。尝试了解如何应对这种情形,并应当抱有多少宽容,是我们的时代中最大的问题之一。

  当我们目睹了从北非到阿富汗这些地带的Z体无可挽救地接连崩溃,看到东欧边境冲突的危局,真切地感到我们这些人正处于一次旧秩序大解体的时代。 而另一方面,我们生处的是一个属于互联网、电子邮件、社交媒体、智能手机和24小时直播报道的时代,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在市场、时尚领域还是政治舞台上,所有事情都在以光速前进。 面对文明的共通与不同,我们该如何相互欣赏、如何求同存异,又该如何面对多元文化? 不同于古代四大文明,本书作者探讨了导致中国、日本、欧洲和英语文化圈形成不同发展路径的因素。

  尽管我很不能理解作者把日本也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与另外三种文明相提并论。在我看来,日本的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当然,作者在书中自然也提到了这种历史关联性,但最终两个国家却走向了不同的制度体系,在作者的分析和探究之下,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可讲。 面对不同文明的共存,探索冲突与和谐之间的平衡,显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里,作者做了2种比喻还挺有意思: 以树作比喻。中国就像银杏,日本是竹子,欧洲就是欧洲栗树,英语文化圈则为橡树。强迫一棵树变成另一棵树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它们共存。因此,世界作为一个不被过度干预的森林,有其合理的共存模式。 把和谐的隐喻想象成音乐和声,不同的乐器都有自己的旋律,但融合起来就能成就一曲和谐且相互丰富的韵律。 理解文明可以减少恐惧和无知,或许还可以令这个我们还要生活数个世纪、面临一系列复杂问题的世界变得更趋和谐。

  《文明的比较》读后感(三):多元文化环境下,求同存异的前提

  随着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身处的世界俨然已是一个「地球村」,各种文明的轨迹交织在一起,形成奇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可是,行走在其中的你我他,却总因为自身历史文化背景所塑造的「狭隘」认知,而迷失了双眼,形成较单薄的世界观,看不清其他文明的多元世界。但,也有一些人,穿梭在不同文明之间,观察各文明的异同处,努力让我们看到这个多元的世界,比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教授在《文明的比较》为我们展现的四大文明的异同。

  封面

  《文明的比较》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教授,面向中国读者而写的,一本基于人文层面的通俗文化文明史著作。在这本书中,艾伦·麦克法兰教授将他阅读、旅行及跨文化交往中长期观察所积累的阅历,融入其研究中,就汉语文化圈、日本文化圈、欧洲文化圈以及英语文化圈等四种文明进行纵向与横向对比。透过四种文明发展的不同路径,将它们共通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一 一点出,诱着我们思考:该如何欣赏对方的优点、又该如何避开可能产生的摩擦,真正做到面对多元文化时的求同存异。

  文化圈的根源分析

  艾伦·麦克法兰教授与他的祖先一样,出生在英国殖民地阿萨姆,并在5岁时被送回英国,学习如何成为一名英国人。这样的经历,决定了艾伦·麦克法兰教授无法在一个封闭式的文化圈内成长。某种角度上讲,这也让艾伦·麦克法兰教授更能客观地观察各种文化圈,包括他生活了20年的英语文化圈。

  当然,作为一本面向中国读者而写的书,艾伦·麦克法兰教授在《文明的比较》的开篇,先讲述十六次中国之旅给他留下的印象,并跟随这些印象的足迹,对汉语文化圈进行详细且深层次结构的探究。随后,艾伦·麦克法兰教授以同样的方式对日本文化圈、欧洲文化圈,以及他熟悉的英语文化圈,都进行探究与解读;其中,包括各文化圈的起源、民族、制度、文化以及诸多局限之处。

  文明的差异与包容

  汉语文化圈与日本文化圈,欧洲文化圈与英语文化圈,彼此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与联系。无论是在第一章各文化圈的介绍分析,还是在第二章各细项类别的解析,艾伦·麦克法兰教授都非常重视展开「对比」解说,特别是其他文化圈与汉语文化圈的比较及说明。通过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到四种文明之间的差异:比如日本与英国的岛国心理,比如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比如各文化圈中的社会等级设定......

  随着「地球村」的日益缩小,人口大规模流动、思想技术和物质文化的快速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各文明交汇之处,产生抗拒、恐慌甚至被威胁等情绪。这些情绪的滋生,非常不利于多元化文明的融汇。所以,急需我们在充分认识文明差异的基础上,适当地舒缓甚至化解这些情绪。正如我们的老祖宗一样,海纳百川包容外来文化,通过教育、贸易、群居、通婚等方式,把其他文化圈的人们以及处于各文化圈边缘位置的外来者(比如蒙古人、比如女真人)变成「自己人」。

  目录

  这段时间,我看了一些海外学者解读中华文化的书籍,但这类书籍大部分成书于早年,局限性非常地明显。而这本《文明的比较》则写于2018年之后,无论是观察角度、还是观察的广度与深度,艾伦·麦克法兰教授都比他的前人们拥有更为强大的优势。当然,作为一位外来者,艾伦·麦克法兰教授获取的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他对这四大文明的解读与把控,已属非常难得!虽然,书中有些内容,我无法苟同,但仍然非常喜欢这本书:喜欢作者笔触下真实与鲜活,也喜欢他展开对比分析时的客观与中立(当然这些都是相对而言);但更重要的是,阅读的同时我也扫除了不少知识盲区。非常高兴遇到这本书,更由衷期待阅读更多这类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文明的比较》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