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食客》是一本由黄磊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炊烟食客》读后感(一):炊烟袅袅,乡愁点点
这是一本关于美食,关于味道,关于记忆……的书,一篇篇文章,一道道食物,一段段回忆……令人不禁想起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以及各种关于美食的美好回忆。一道菜,一座城,关于江南的味道与传统,人文与习俗,通过这本书带你用新的视角去感受梦里江南……从文人墨客,到名著古籍,与这些美食的羁绊,不禁令人感慨作者的博学与专研,也令这些美食更具历史感,文化感,引起读者的互动与共鸣,爱了爱了……
《炊烟食客》读后感(二):就是这味道,没错
有食物,对于文人而言,意味的除了饥饿,还有缺乏灵感。在美味的加持下,文人可以写出优美的篇章,把一道道看似普通的菜肴化作了东西南北交汇的文化。 这一天早上,太阳升得很快。晨曦中阅读黄磊著《炊烟食客》,感受着故乡与心灵的碰撞。尽管不是每篇文字都能让人神清气爽,但至少有一两道菜与你童年的记忆相关联——或酸或甜、或苦或辣的滋味由远而近、由轻而重地让人欲罢不能。
有色、有香、有味,是我们评价一道菜肴的基本要素。色无须五彩斑斓,香无须出鼻入口,味无须清淡浓郁,只须有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境,哪怕是菜根,也能嚼出幸福感。与其说黄磊带给读者的菜肴是色香味俱全,不如说他的文字很柔软、很亲和,他知道你此时此刻最向往的感觉是什么,然后以平中见奇的叙述让你感觉他是最懂你的,懂你的脾胃,懂你的心境。 黄磊讲,家的记忆、故乡的牵挂往往与吃有关,毕竟一屋二人、三餐四季,在绝大多数构成了从早至晚的生活轨迹。由此可见,吃,不仅是生理所需,也是文化所系。 或许读者想从《炊烟食客》找寻一道美味的制作方法,结果无疑是失望的。作为食客,基本要求并不是会挑选食材、掌握烹饪技巧,而是通过“最终产品”去想象它的前世今生。即使咬文嚼字,将一系列相关的、不相关的文字罗列出来,也会让读者觉得并不是在果腹,而是在享受。
《炊烟食客》读后感(三):温情不过人间烟火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上至宫廷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少有人能禁得住美食的诱惑。
受了再大的委屈,回家,妈妈的一顿饭就能治愈你所有的委屈和不甘,天塌下来也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本书作者是著名演员、编剧黄磊,作为荧屏常客,也在综艺《向往的生活》中大展厨艺,让所有人见识到他荧幕背后的另一面——以美食抚慰人心。
然而,在你眼中美食是怎样的?
通常意义上讲,只要吃下去对人体无害,又是可口而美味的便可称之为美食。
食材的来源或许会成为一桩美谈,但来处并不必太过计较,你相信吗?路边不起眼的野菜,只要经过用心烹饪,也能成为餐桌上的美食,水里的菱角,发霉的豆腐,八月果、红花草,鸡头米,很多很多我们见过,却不知道名字的食材都能带给我们味蕾上的享受。
像文明一样,美食也伴随历史的继承,经受洗礼,融合不同地域特色,保留下来,而其中不乏名人趣事。
谈起吃,怎么也不能不提苏轼。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得太后赏识,也在朝堂争斗中一次次落败。落败的下场就是被贬被贬被贬。
被贬的次数多了,也学会了苦中作乐,在不同地方发现新的美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惜吃到上火。东坡肉也算是他的得意之作了,并持续保留了下来,至今还是一道名菜。
董小宛与玫瑰酱的渊源令我大吃一惊,可仔细想想美人与名花却是绝配,在美人手里变成美食,也算不得辣手摧花。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诸多江南名菜和各色糕点,但是看书中描述,便已垂涎欲滴,只恨不能亲身去尝。
友情提示:千万不要在深夜或者不饿的时候读此书。
《炊烟食客》读后感(四):味笼江南美了谁的家
从概观到细读《炊烟食客》,我对主角的确定,有一个肯定——否定——肯定的过程。乍看题目,给人感觉是以写人为主。打开目录一看,美食当家。细读文章,人却为主角。人是美味的咂摸者、发现者、实践者、记录者、共享者,此书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静谧享受的不疾不徐的一种状态。看美食,更是看生活的状态,所以我还是认定此书的主角是人。
每天美得不可或缺。从呱呱坠地到行将暮色,吃是每天的必须,人是每天的必行,味是每天的必觉。普通的一日三餐里,家常便饭、传统美食、各家特色......更有零食糕点的补充,或酸或甜或咸或辣......《炊烟食客》里多味杂陈,是怀旧的、难忘的、留恋的、......这些绕梁三日的美味不负食客人生。 每地美得入乡随材。此书写的是江南美食,自带江南水乡的韵味,萦绕着若云若雾、或浓或淡、似断还连的袅袅炊烟,以及与炊烟相伴相生、互相夹杂的各色美味。让江南人产生回忆、思乡之情,让江北人产生向往、朵颐之行。水中的“菱角菜”、发起的“毛豆腐”著名的“东坡肉”......随着南北交通的便捷快速、科技的迅猛发展,江南物产中“鱼”的直接运输、“渔”的间接输出,有些于江北人、定居或旅居江北的江南人,也会或多或少的不那么稀奇。但诸如“红花草”、“水蜡烛”等陌生的名字以及所有美味的原产地的生活情趣,对于江北人还是陌生,并产生探知求味欲。定居江北的江南人的味蕾,终生会被牵引在风筝轴线的手柄里,或远或近的离回。 每人美得独一无二。美食有别,品味各异。人们在传承传统美食技艺的同时,各家各人都会有自己的入家随人的区别,在技术水平、用料选择、口味轻重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此书让读者丰富品味美食,细咂品鉴人生,通书品读作者。美食各美其美,书籍各辑其文。著者黄磊通过美食这一窗口,向读者展示了江南的风味、个人的口味、文字的墨味。 此书美得清静温暖。诚如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琼在书序开篇所写,黄磊“是一个多产的编剧,一直笔耕不辍,作品不断,动辄便是四十多集大体量作品。应该说是勤奋而忙碌的,真没想到,他竟然还会有时间和清静的心,写出这样一本温暖的书来......”在工作繁忙、宣泄热闹的世界里,还有如此的闲情雅致,形成“大隐隐于市”的如此小品文集,怎能不让读者将此书作为闹中取静的“安心丹”。 此书分为素食雅心、田园霁月、江南盛宴、点于匠心、巷弄风情等五部分,可在闹中读其静,静中读其心。
《炊烟食客》读后感(五):炊烟食客:乡食装点旧时光
炎热的夏日午后,于忙碌喧嚣的短暂空闲间,暂时抛却琐碎繁杂,动手做一份记忆中裹挟着旧时美好时光的乡间小菜,难得的清爽闲适便从入口的乡食中沁出。随着清爽温润的熟悉滋味滑入喉间,全身的疲惫也会随之涤荡而去,随之被唤起的则是被我们深埋在内心深处的最温暖人心的、熟悉到只要回想起就忍不住露出笑容的,来自家乡的味道。
《炊烟食客》就是这样一本饱含如此柔情暖意的,用旧日美好时光书写而成的美食之书,也是一本可以尝出味道的食物之书。作者黄磊,编剧、作家,曾用笔名黄小刀,江南人。编剧作品有电视剧《局中人》、《破茧》(第一部)、《锋刃》等,作品曾入围“华鼎奖”。已出版图书《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他用细腻舒缓的笔触描摹了他记忆中的故乡滋味,用食物的味道将故乡勾勒于纸上。由心而发,由味而散,从书中的字里行间,我们不仅跟随着作者的脚步,细细体味了各具特色的带有浓重风土人情的地方小吃,同时也能够从这些美味菜肴当中品味出独属于当地的厚重情感和美食文化的渊源。这些美味菜肴当中,既浓缩了人们对于记忆中旧日时光那纯粹质朴的怀念,又不禁透露出人们对于承载了记忆中最美好时光的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人们怀念故乡记忆中的美味,同时更是在怀念那已经走过无法追寻的曾经,那一段仍旧依偎在故乡怀抱中享受温暖的最美好的旧日时光。那是午夜梦回的灵魂安心之地,是徘徊在记忆深处安抚我们躁动心绪的一缕清风,是哪怕过去这么长时间依然残留在唇齿之间的来自家乡的美妙味觉,是写入字里行间用充满真情的文字铺就的充满故乡回忆的动人画卷。
品味故乡的美食,是回味曾经记忆中的美妙滋味,又是回味那充满美妙熟悉味道的来自故乡的那一缕乡愁。旧日时光早已与记忆中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融为一体,与记忆中的那一抹熟悉滋味不分彼此了。再次回头,来自故乡的温情也融入那充满熟悉味道的记忆中,流淌在《炊烟食客》的文字之中,带我们品味属于江南食物的温暖味道。
《炊烟食客》读后感(六):黄小厨的美食红楼:《炊烟食客》风雅颂,色香味
作者说,这是一本可以品尝味道的食物之书。
我觉得这“品尝”二字,不单单指的是味蕾,更多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美食浓浓的依恋情怀。
书的名字叫《炊烟食客》,作者是大家都熟悉的黄磊黄老师,是那个在《人间四月天》里帅成一幅画的徐志摩,是电视剧《局中人》、《破茧》、《锋刀》的编剧,是众多演员的老师,还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厨子”。
因为被黄磊老师在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高超的厨艺圈粉,所以在没拿到书之前,我以为《炊烟食客》是一本菜谱。
而拿到书之后,我发现这是一本关于美食的抒情散文集。
食物当然可以写,而且还可以写得很美。你看《红楼梦》中的美食几乎可以独成体系,诸多美味佳肴的描写令人馋涎欲滴。
《炊烟食客》里对江南美食的描写中,也提到了一些《红楼梦》中关于人物和食材的情节。
比如作者由菱角想到了《红楼梦》里甄士隐的女儿香菱。
香菱原名英莲,那时“她是莲,是水中翘楚。”至薛府后,宝钗送她新名字香菱。此时,“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她是其中一缕芳魂。”再后来,薛蟠的老婆夏金桂为其更名“秋菱”,作者说:“秋天的菱花时日无多,那是一种凄凉的美,淡雅芬芳,却又落寞孤寂……”
你看,一种美食,愣是让作者浮想联翩想出这许多文学情景,赋予美食本身一种生机和情趣之美。
再来看作者写梅干菜扣肉。
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梅干菜扣肉,让作者品出了“一个江南老艺人缓缓在巷口唱的那段戏曲——时光遗落下来的味道。”标准的一枚文艺男。
作者的朋友把梅干菜与茶叶放在一起,结果“反而失去了它们本身应有的仙气——茶叶是云山雾绕中的清丽脱俗,梅干菜却是大隐隐于市的淡定……”
“梅干菜经日晒,蒸煮,焖润,腌制,搓揉……最终成就了这道独特的美味。”
“灶上开的小火,心不甘情不愿地燃烧着……我将五花肉细细煮来,再涂上酱油,炸好,切片,放置碗中,再放已泡好的梅干菜碎,压实,放汤料,将其放到蒸锅里静静等待它香味的释放。”
平平常常的一道菜,被作者写成了诗,写成了散文,写成了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
作者不但看到了梅干菜的食用价值,更看到了它的生命价值。因为梅干菜没有肆意生长成野生的植物,而是成了人们口中的一道美味,所以作者感叹:“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幸福吧!
读这本书,让人想到一个能写文又会做饭的男人,才能赋予美食生命的灵魂。
世间万物,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