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活史》是一本由[英]约翰·亚瑟·汤姆森(John. Arthur Thomso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一):万物有灵且美
图片来自书中插图: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二):动物时空:这次是宇宙邀请赛
↓
动物时空:这次是宇宙邀请赛
↓
欣赏书影请戳
《动物生活史》
↓
本书再版精装啦
在这里:《动物生活史》精装版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三):用一本书看整个动物界的纪录片
以前看到别人讨论"人们在阅读时,内心是否会有一个声音在朗读原文,又是以什么样的音色,语调朗读"这个问题时,会觉得很难回答。仿佛每一本书都有各自的灵魂,各自声音,难以描述难以形容。
然而,在读这本书时,这位"朗读者"的声音异常清晰,非常明确——没错,就是赵忠祥老师的声音。就像看到"在辽阔的非洲大草原上"脑海中就会神经反射地出现老师的配音一样。这本书俨然就成了一本在脑海中生动跳跃动物世界。
我想,这种反射性投射应该是很难发生的才对。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从没如此真切地体味过。也学这要归功于这本书的作者。他常常就用一两页的篇幅描绘出一副动物生活,玩耍,捕猎,繁衍的景象。其画面感之强,让你感觉如同坐在电视机前。他从不用艰涩难懂的语言描绘动物们奇特的习性。在他笔下,动物们如同有灵性的表演者,在平常的举动中显露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
但其实,只把它当作纪录片式的生动影像,又远远低估了这本书的专业价值。尽管作者的书是年便已辞世,这本书算是祖爷爷辈的超级老人家,在这个科技迅速更新换代的年代,显得有点"不那么科学"了。然而,却又正是在那个科技不那么发达的年代,人们才会更关注生活。才会花长年累月的时间与动物们作伴,细细观察漫漫体会它们的聪慧灵敏,甚至才会有机会见到现在已经从地球上消失的动物……哺乳纲、鸟纲、昆虫纲、甲壳纲,甚至还有单体动物,这里俨然装下了整个已知的动物世界。
最后,不得不说,时间之海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不是珍珠又是何物呢?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四):万物都一样 需要一技之长
博物学是探究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一门古老学问,如今已经随着学科的分化与纵深而衰落,但它在人类科学文明史上的地位是很重大的。很多博物学著作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如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法布尔的《昆虫记》、布丰的《自然史》、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苏格兰自然学家约翰•亚瑟•汤姆森的《动物生活史》,也是位列其中的博物学经典巨著。
汤姆森爵士的观点受进化论影响,认为动物越演进越精致、自主、自由,“智力越敏捷,仁爱越深厚……直至最后人类出现“。但是读罢此书,我们发现作者更加强调的是万物的平等合作与共生。人类虽然智商优越,却没有天赐权利去虐杀别的物种,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即使我们已经这么做了。
通过观察描绘各种动物的日常生活,探究它们如何解决“觅食、寻偶、地盘、种族“这四大问题,作者为我们开启了一个”万物有灵且美“的世界。在这里,每种生物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存在理由,不管它们在人类眼中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因为在作者看来,如果想了解动物的生活,就必须”学习他们的立场观察,而不能用我们自己的固有观点。“马鹿走过田地,极端浪费,损害的远远超过吃掉的,可它们却是那么的庄严优雅;狐狸虽然偷鸡摸狗,却依然是世上最美丽的动物之一;鼠类繁殖速度快容易成灾,却伶俐可爱。
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有动物从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终极的问题,如何保全生命?作者用生动详实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动物世界的一技之长,保命法宝。猴与猿聪慧敏捷,有着强烈的对外探求热情,记忆力强,智力水平高。狐狸食物单子超长,善用诈术假死做最后一分钟的逃遁,还会在河面上漂流。野兔人畜无害却天敌众多,任何凶禽猛兽都能把它虐成渣渣,它们却有着善于避开敌人的本领,视觉、听觉、嗅觉超灵敏,我逃我逃我逃逃逃,我心脏强健跳的远。鼹鼠懂得贮藏食物以地下蛰居,刺猬毛演化成刺做铠甲,而白鼬靠的是性格的耐苦与无所畏惧。
作为世间一份子,动物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如何存在?向动物致敬!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五):动物王国,每时每刻演绎生命传奇
很早以前看《狮子王》,尤记得小辛巴在太阳升起的时候,问狮王木法沙为何守护着动物王国,却还要吃羚羊,木法沙解说这便是生命的循环。如今捧着这本《动物生活史》,让我有幸跟着作者的视野、观察和解说,了解动物世界自己的生命王国。
这本书偏重讲动物在野外生活所过的生活,记录它们世界里的丰富精彩。译者胡学亮也把内容翻译得精简易懂,使得本没有相关知识的读者我,很容易进入一种快乐的阅读状态,随书欣喜大千世界这些奇妙的生命存在。比如任何动物都可以伤害他们,他们却不会伤害任何动物的温和流浪者野兔;比如非常热爱吃蜂蜜,寻觅蜂巢却要忍受着被蜂蜜攻击的孤单棕熊;比如并非大象亲戚,却长着长长鼻子的呆萌跳鼩;比如仲夏时千百成群,长的滑稽模样却有着可爱名字的至善鸟;比如一生一直往前砖木的番死虫……这些平时我有所知或者无所知的动物们,在作者如同讲述自己朋友般亲切的笔法下,开启了我对动物世界的热爱之心。再加上书中可爱的动物插画,使得这本博物学科普读物温馨生动。
充盈的动物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也谱写着它们传奇的意义。它们承受着自然选择和环境的影响。达尔文曾言“自然选择不过是差异的幸存者或优惠变种的产生,这个过程每一代继续下去,使得有机体逐渐对环境能够适应的更好,当环境改变了其特性也跟着变,这种改变必具有生存的价值。”动物在不断繁衍的过程中,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规律,也残忍地接受着部分动物的灭亡和变异。如今我们看到的动物,它们的存在都经历过许多尝试与斗争,它们的繁衍生息和延续生命都是一次次与自然环境对弈的结果。这种生机勃勃的力量,是令人震撼的。
然自然选择是动物史演化的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则是我们人类。当人类还没有意识到和动物的相互依存关系时,也许很难做到尊重动物,尊重这些有着自己生命意义的物种。它们的存在,不仅是世界上美丽的景色,更是整个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我们感动动物王国的生命不息时,也应该真诚地和动物和谐相待。在动物的演化中,倾听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的生命传奇,感受它们伟大与渺小的不停转变。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六):世界这么大,好想去看看
关于动物的科普,追溯到最早要属小时候看的《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一个个问题配上精美的彩图,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再大些,便开始看赵忠祥配音的《动物世界》,只觉得动物的世界远比我想象得大,幻想一天走遍世界去看看真实的动物。现在已经成人,走遍世界看动物的梦想没有实现,甚至已渐渐淡忘,唯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读到了这本《动物生活史》。
《动物生活史》的作者约翰•亚瑟•汤姆森是苏格兰著名的自然学家,英国王室为表彰他在博物学领域的杰出成就,授予他爵士爵位。作为自然学家的汤姆森写作《动物生活史》,自然也带着学者的严谨,对各类动物的评述不靠自己的臆想,而是依靠研究本类动物的其他专业学者的大量实验来论证。他从不轻易下任何一个结论,每一个结论都是通过大量实验进行推理,处处体现严密性和逻辑性。如在写大猩猩约翰把报纸垫在坎宁汉女士腿上的行为,换做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大猩猩聪明的表现。但是作者却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继续细究“大猩猩是否见过坎宁汉女士把报纸铺在衣橱的抽屉底下,或用隔板垫过,更要细究细问的是坎宁汉女士用刷子给约翰梳洗时是不是常常穿围裙”,读完这段,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耐心,他不仅仅看实验的表象,还要做仔细的推敲深究。
可喜的是,作为博物学著作的《动物生活史》读来并不枯燥,作者以一种平视的眼光讲述动物的故事,文字中渗透着作者对动物的热爱,使本书变得充满文学艺术性且饶有趣味。如在讲述云雀时,作者引用了雪莱、梅雷迪思、莎士比亚等人的诗句;在讲述龟时,作者用“小心开慢车的生活规则”来形容龟的“审慎”;在讲述鹦鹉时,作者引用了鹦鹉比赛说话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
同时,《动物生活史》并不单单是动物生活的罗列和陈述,作者通过描写各类动物的日常生活,试图揭示生物演进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世界是一个大舞台”,人类也不过是这个“舞台”上的一个小角色,上百万年来,植物、动物不断繁衍生息,我们所知也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世界这么大,好想去看看。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七):生生不息
我自小就对昆虫动物敬而远之,也从来不喜欢看《动物世界》,没想到却看这本书看到手不释卷。
因为很少有科学书籍会有这样好的文笔,寥寥几笔勾勒出动物的形象以及它们的生活场景,很多拟人化的描写不仅可见作者的幽默,也能看出作者对于动物深深的的热爱,作者不愧是著名的博物学家,科学知识、文学典故信手拈来,兼顾了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看书的过程让人如沐晨风,让读者在了解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作者在这本书中犹如展开一张卷帙浩繁的画卷一般,涵盖了所有动物属性门类的主要代表,却又工笔细描不厌其烦的对每种动物食、住、行、繁衍进行了描述。力图让我们对于动物生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这些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千世界中无奇不有的生物,似金刚经所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的种种,皆可在本书中找到相对应的生物。我想看到这些,首先会让人感动于这世间万物之美,那些经过自然变化的简洁而惊人的美,原不是我们所能想象之万一。
接着便会令人生出敬畏心,原来在地球上波澜壮阔的进化之路上我们人类也许只是很晚才进入的一个配角角色,原来在人类之外有如许多的生物有多样的生活方式,每一种都精巧奇诡让人感叹造化之功,人类虽然在智慧树的顶端,但是在生物进化与适应性方面却是十足的弱者,并且在进化的路上被远远甩在了后面。看了这本书我想也会令人对于世界观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事实上我实难赞同作者动物进化是为了智力的发展,人类是生物跃进更高级的产物,生命最初的意义与智慧也许都隐藏在每个细胞中,每条DNA链条中,在一代代繁衍过程中传递下去,虽然我们有智慧的头脑,但是也许对于真正的智慧却始终无法触及。在自然造化面前,我们也许不过还是小学生。
同时这本书对于动物总体生活的描述也让我们看到了进化的脉络,看懂了动物最基本的本性不过是生存与繁衍,“食”与“性”罢了,我想这是作者最想表达的一条不易的真理,且对于社会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都有助益。因为抛除掉所有文明的外衣,人类何尝不是一种动物,也具备这两种最基本的本性呢?
博物学这一学科伴随人类着人类探索的脚步不断向前,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以及中世纪时期,个人觉得博物学侧重于对大自然的观察探索,而且包含的学科门类众多,似可回溯到更早的人类时期,现今这一学科已经式微,因为随着分支学科不断发展,更细致更精确的研究方向不断前进,研究这一学科似乎失去了意义,也很少被人提及了。但是看过这本书的人总会内心被点燃一种对于了解博物学了解自然界的一种激情吧,这也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我想对于自然界的总体性观察与总结在任何时候都有其现实意义,博物学在现今社会也依然值得探究与学习。因为这种描述,可以让人类充满了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与想要了解的兴趣,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更宽广的视角,一种更具哲学性的思考。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八):《动物生活史》: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作为诗人瓦莱里在长诗《海滨墓园》中的名句,“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因在宫崎骏的《起风了》一片中出现而再度为人们所熟知。人的一生,总是一段需要“努力生存”的过程,而在英国博物学家约翰•亚瑟•汤普森的巨著《动物生活史》中,作者以自己详实的观察与记录,向我们呈现动物们有趣的“生活之道”,也同样充满了艰辛与努力。
虽然我个人不太喜欢把书以分类的方式进行划分,毕竟一本好书可能会具有“多重身份”,但《动物生活史》其实是可以看做是一部典型科普作品。对于科普作品而言,若要评定好坏,往往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内容与写法。内容上总是要充实且具有价值的,但在内容保持水准的同时,如何做到“普及”——深入浅出,真正带给大多数读者以愉悦和收获,才是一部科普作品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其实乍一看,《动物生活史》这书的题目有些“略宏大”,似乎并不容易驾驭。但作者自身对于这一话题的研究和领悟,使得作品的写作,始终紧紧围绕动物生存的“目的性”为中心进行阐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动物生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这一观点在今天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的观点了,但在《动物生活史》成书的二十世纪初叶,关于“进化论”的争论余音尚未平息,人类对于自己“高贵的地位”仍然恋恋不舍——“目的”这样充满智慧的字眼,配给“动物们”似乎并不恰当。但作者通过自己的考察与思索,以一个个极具说服力的事例,将动物生活的全貌——他们的“食、色、地盘、种族”四大“永久性问题”进行了论证,从而让人们在了解的同时,更新人们对“动物世界”的看法。
理性地看待动物生活,其意义在于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人自己。只有愚蠢的人才愿意把“动物们”在认知里“物化”,并且以为以这种方式可以保全自己的高贵,让自己凌驾于万物之上,却不知这样做,可能会导致怎样的悲哀。盲目导致愚蠢,而愚蠢的人总会在伤害别人的同时自掘坟墓。地球本应是个欣欣向荣的所在,所有动物都在努力生活,共同守护这个美丽而唯一的家园。如果愿意离开自己那你自以为高尚且重要的生活,将目光投向或许平凡,但绝不卑微的动物们的世界,你会发现世界的界限其实更为宽阔,而自然世界则更为神奇。
“这是一个一再重复的故事,个体会数百万只,数百万只地消失”,约翰•亚瑟•汤普森这样写道,“但自然总会护佑着它的种族,而不使之灭绝”。这世上的确有什么是值得万物敬仰与膜拜的,那便是自然本身,因为它总是温柔且有力,主宰着腐朽与神奇。正因为它的护佑,这世上的每一个生命,才能拥有属于它自己的奇迹。
参透世界和了解自己同样都是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两件事,都需要人们以理解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他者。《动物生活史》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毕竟远离自然的现代人,很难近距离观察蚂蚁们的采集,或是信天翁笨拙的求偶技巧。好在已经有人以优雅的笔触,把它们记录下来。在每天的睡前翻上几页,对疲惫空乏的人们而言,也许会是有益的放松和启迪。
“试验所有的事,选择其好的而坚持下去,它们所得到的报酬是由创造而生存。”创造换来更好的生存,这世界也因创造而更加美妙。而人自己,实在不该对这欣欣向荣的美好视而不见。
当自然之风吹拂大地,世间万物都在努力生存。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九):让我们与动物和平共处
《动物生活史》是一本诙谐幽默的讲动物的书。从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介绍到鱼、昆虫及蠕虫,以及它们的体态特征,生活方式、食物、环境等等。由苏格兰著名自然学家约翰•亚瑟•汤姆森所著。
比如人类印象中凶神恶煞的鳄鱼,是从三叠纪至白垩纪的中生代由两栖类进化而来的,是迄今发现仍在当世存活及繁衍的最原始动物之一。它们大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河流,湖泊和多水的沼泽,也有的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浅滩中。演化至今仍是半水生且性情凶猛的大型爬行动物,由于它是肉食动物,具有天生的攻击性,很多纪实类的节目都有鳄鱼袭击人类的事件。约翰•亚瑟在书中说:“犀牛也依赖它的探子—小的捕虱鸟,一旦忽然飞起,也给犀牛一种警示。”如此看来鳄鱼还很“仁慈”哩!从总体来看,鳄鱼非但没有威胁到人类生存,还给人类带来了具大的贡献。它的存在给人类对远古时期的地球环境、生物的结构等研究带来了真实的依据。而且它本身也对人类医学发展有着巨大研究价值。当年我做实验时,一位从美国回来的老者告诉我,现在美国已经开始研究鳄鱼蛋白以及鳄鱼血,它能够抗病毒,甚至可能治愈艾滋病。虽然鳄鱼的生活环境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们却能想方设法的把它们引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鳄鱼皮带,鳄鱼皮包遍布各大商场百货柜台。现如今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捕杀等原因,使鳄鱼的种类逐年减少,像印度食鱼鳄、马来鳄、菲律宾鳄等种类濒临灭绝,虽然人类设置了法律保护,但仍然无法杜绝偷猎行为。年初媒体曝出,孟加拉百岁鳄鱼因祈愿者投喂过多食物而胖死的新闻,不免惹人唏嘘。
另一种对人类研究生物进化提供基础的原古生物是鲸类。近几年来,不断听到有世界各国对日本的捕鲸的谴责。日本有捕鲸的传统,是因古时没有商业贸易,只能捕大型鲸鱼,以补充营养。尤其在二战前后极端困难时期,鲸鱼肉一度大大缓解了日本的粮食危机,并为当时的日本人提供了宝贵的蛋白质。但现在由于过度捕猎导致鲸类物种有灭绝的可能。书中描述鲸鱼,从构造和习惯都是极有趣的,它虽然居住在海中,但是它的祖先是一种陆地上的龟。它出水面喷气时,仿佛那里有一股蒸气,柱一般地升到空中。而这也给人类的军事发展带来了生物学启示,解决了潜艇发射导弹的难题。然而,对人类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鲸类,从18世纪中期开始,陆续出现了多起集体自杀的事件。关于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有的动物学家们认为是病因,有的认为是环境,还有的认为是它们的一种习性,听到某种声音,保护同类,不顾自身安危。但直到现在,对于鲸类如此“悲情”的行为,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人类威胁其他动物生存的事件不绝于耳。根据约翰•亚瑟的描述,仅“在英国,人类为了食物、衣服以及安全,开始猎杀牛、羊以及狼、熊等,使很多哺乳动物食物链被破坏而大量减少;砍伐森林、耕地造田,让动物无家而归,喜欢在野外生活以及隐蔽处生活的动物受到很大的影响,使得几十种动物绝种”。不同于犹太一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你们要生养许多儿女,使你们的后代遍满全世界,控制当地。我要你们管理鱼类、鸟类和所有的动物。”受佛教影响深远的国人,更易接受“一切众生(包括一阐提)皆可成佛”的平等思想。看着封面上猩猩乞求的眼神,顿时心升一股怜惜之情,回想起《生命之灵》(BBC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作品集)带给我的震撼,不由得反思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关系。
其实保护动物,与动物和平共处,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该从了解开始,这本《动物生活史》无疑是个不错的起点。
:特别感谢小R_优雅的刺猬的修改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十):赞美生命的纸上纪录片
我曾经在纪录片《天地玄黄》中写下短评:“天地有大美,静思甘如饴 ”。而读到这本《动物生活史》我曾经写下的话再次跃入我的脑海,《天地玄黄》是一部伟大的纪录片,而《动物生活史》是那个电影电视还不发达年代的纸上纪录片,记录着动物日常生活。我们这一代的人童年记忆里都有一部《动物世界》,直到现在听到赵忠祥老师“冰河解冻,彩蝶纷飞,狗熊撒欢。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这是交配的好季节”我都会会心一笑,观看《动物世界》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而读到这本《动物生活史》也是一件让人感受生命美好的事,这个世界不仅是人类的世界,这个地球也是各种动物生物的地球。一花一叶一草一木,清晨的蝉鸣晚霞中归巢的小鸟都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动物生活史》就是赞美生命的诗,就是忠实记录动物日常生活的纸上纪录片。
在读《海底两万里》时我们乘着鹦鹉螺号跟着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去往大洋深处,让我最惊诧的不是他们惊险奇遇,而吸引我的却是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和那神奇的鱼群和海底生物。而读到这本《动物生活史》让我似乎找到了阅读《海底两万里》那样的快感。阿龙纳斯是凡尔纳虚构的博物学家,而《动物生活史》的作者,约翰•亚瑟•汤姆森爵士是一位真正的英国博物学家,自然学家。他通过对动物细致入微的观察、用生动优美的笔触真实的还原了动物的日常生活,不像一般科普著作那样乏味和古板,汤姆森爵士的文字更贴近于描写动物的优美散文。同时新星出版社非常用心的配以65幅手绘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本书记43万字,是公认的媲美法布尔《昆虫记》与布封《自然史》的科普经典。之所以之前没有在中国获得与另外两部作品比肩的声誉,是由于之前并未译介到大陆。新星获得版权之后是根据英国出版的《动物生活史》1930年版进行的翻译。
汤姆森爵士开篇点题,在序言中即表示:“研究博物学有许多有效途径,而最容易成功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观察动物的日常生活,并研究它们个字是怎样解决觅食、寻偶、地盘、种族这四大永久性问题的,同时这也是这本书的研究主题。”,本书不像一些科普类著作由于作者的经历科研水平等问题往往夹着着一些臆想猜测和杜撰。汤姆森爵士是通过大量的实地观察、调研以及严谨地生物学思维方法为我们呈现了不亚于现在BBC、Discovery Channel那样细致忠实地对我们一起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的伙伴动物们的记录。
本书重点讲述了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和鸟类,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和蜘蛛。因为它们是我们最常见也最常接触的生物种类。当然读这本书注定是个长知识的过程,有太多太多我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动物通过作者的笔触烙印进我们的脑海。例如眼镜猴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只有9~12厘米长,150克重,长着圆溜溜的大眼睛,以蟋蟀为食。讲到“潜鸟是一种最勇敢的鸟,在北方多冰的水面上,它毫不在意;它的潜水是一个急促的筋斗;潜鸟是海鸟中最美丽的一种。”有棋盘格的花纹。然而提到我们熟悉的动物时,汤姆森爵士又会通过细致观察,生动的讲述一些不易察觉的特性,水獭能够保持年轻是因为“水獭是上帝创造的最会嬉戏的生物”。大象虽然温顺聪明,但是它也“有认识人的好记性,若人们虐待和伤害过它,即使隔了很久之后,它依然能认出来,并加以报复”。
《动物生活史》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动物百科全书类的科普经典。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敬畏生命,发自内心地去赞美生命,更加珍惜我们这个千疮百孔的自然环境,更加和谐地与动物相处。动物有它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我们只要不去伤害它,它一般也不会对我们有攻击行为。个人非常喜欢这本书,推荐大家阅读,多花一点时间去欣赏这部赞美生命的纸上纪录片。最后还是开篇那句,天地有大美,静思甘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