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28 01:24: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感锦集

  《银元时代生活史》是一本由陈存仁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5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感(一):关于回忆

  我是刚看了《往事并不如烟》的评论又过来的,因为其中看到有朋友怀疑这本书的真实度,因为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记忆力和判断力可能都是障碍。

  而假如你看这本也类似回忆片段的书,就可以放心了,因为作者本人是有很多年日记经历的人,也正式如此,你会看到所举很多范例是那么的明确,也正是看了这本书,使我又拿起笔重写日记的,我要让我老了以后有明确的回忆。

  《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感(二):《旧日故事有新唱》

  开场白,先说一个老故事:

  “初期法币贬值,有一个故事,传说纷纭: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有兄弟二人,哥哥勤勤恳恳地积了许多资财,弟弟有钱就买啤酒喝。常常囊中空无一文,可是他饮罢啤酒之后,总是把那些空樽堆在后花园旷地。后来马克跌到不值钱,哥哥的积蓄化为乌有,那位一味饮啤酒的弟弟,拥有啤酒空樽二三千个,反而可以用这些空撙来换取食物,继续生存下去。这个故事,大家都付之一笑,认为这祗是海外奇谈,谁知后来在上海也发生了类似这般的情形。”

  这可不是当今时下流行的那个逗笑段子,前几天,有那么一个改编版,到处广为流传,竟然在同一日里,我就听了三回。当红作家毛尖,也立刻将其写进了自己的专栏文章《生死由人》,大凡,她逮住了要发挥的东西,总是颇值一读的。

  这里所录的,是陈存仁先生大作《银元时代生活史》里的一段文字,看来历史或会重演,故事自然可以有新唱了。是的,一张一元面值,被不经意留在抽屉角落里,或是遗忘,或是纪念收藏的老股票,拍卖场上也许可以喊价成千上万了,可是,万亿计数现金扑进去的股市投资,却已是腰斩过半再过半,甚或裸奔街秀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那德国兄弟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1914年8月—1918年11月),究竟遭遇了怎么样的经济变化:

  “一瓶矿泉水1914年卖0.75法郎,1921年卖出价1.75法郎;土豆1公斤0.20法郎变成了0.60法郎;面包从0.40法郎涨到了1.25法郎;黄油原来3.75法郎1公斤,涨到了18.30法郎;牛奶0.25法郎变成了0.95法郎;白糖从0.75法郎涨到了3.25法郎;牛肉3.50法郎变成了18.15法郎……”

  这是那个背运而又荒唐的莫里斯.萨克斯在日记里(1919年7 月14日-1929 年10 月30日)所记载的一段数字,其时,马克与法郎,堪称一对难兄难弟。

  是的,时下,东线西线无战事。祗是,那一场疯狂的金融狂赌引起的经济危机,又将我们带到了旧日的场景里,我们目睹着,楼房价格,被放纵到断线风箏一般肆无忌惮;我们目睹着,股票市值,狂飙到金融能力难以承受的规模……岂不知道,经济规律是有底线的,所以,旧日故事有新唱。

  从繁荣到衰退到萧条到复苏,一如那春夏秋冬,其中,节奏越违背常规,也许,磨难也越多。

  可以砍柴烧炭生把火,取取暖,可以折一叶芭蕉,扇扇凉。但是,切莫以为,那就可以没有暑夏寒冬,祗是春秋三百六十五日,天天可以乐且陶然了。

  时下,各国央行降息潮起,耳边声声,貌似有识之士,呼吁不绝,降息,降息,再降息!殊不知道,国情有别,倘若社会体制不同、民情不同、消费与储蓄比率不同的国家,都一味去过份降低银行的储蓄利率,违背资本的真实价格,其所承担的道德风险,也是不一样的。

  投资拉动经济,消费拉动经济,都对。祗是,不要盲目扩张投资,过度鼓励借贷消费。

  没有去过印度,但是多次去过新加坡,那里亦有上好的印度风味小饭铺,经常饶有兴趣地看那印度厨师摊薄饼,看多了,似乎看出点名堂来了,那薄饼要摊大,就要不断揩油,可是,再揩油,到一定的限度也不能再摊大了,因为,再摊大摊薄,饼是要破的。摊薄金融业风险也一样,这绝对不是一个意愿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还是请适可而止吧。

  ***《银元时代生活史》陈存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印,印数5100册,399千字,定价30.00元

  ***《充满幻觉的轻浮时代-巴黎日记(1919.7 .14-1929 .10 .30)》莫里斯.萨克斯著,张香筠译,三联书店2008年4月第1版,第1印,印数10000册,153千字,定价18.00元。

  《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感(三):旧时医生的回忆录

  这书的作者对物价极其敏感,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书中所涉的各种价格细目,让人难以想象这是一位中医医生,而不是商人。当然,他开篇即提及他父亲原本是开绸缎庄的,对算术的敏感也可能是遗传。作者对商品价格的记录的详细程度远远超过了我读的银行家日记的记录。银行家先生只对欧洲之行做了详细的支出记录,在国内生活当中极少提及物价。也可能银行家先生不需要自己亲自上街购物,或者应酬付款。不过说这些真是完全没有贬低的意思,事实上这些细节的记录让我极为欣喜,甚至觉得这些还不够,我想要知道的更多。比如医生先生没有去过汉口,而我很想要知道汉口的日常物价。

  本书渗透了一大宗旨,就是强大的关系网络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作用。从他幼时失怙受到亲属照顾,拜不同的老师学习医理、旧学。在章太炎身边的经历更是为他自己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作者的回忆中,章太炎不是我印象中那个涓狂孤傲的样子,还挺天真有趣的。)

  另外,比如作者到北京探亲访友,大舅子提醒要去拜见曹汝霖(曹的妻子王氏是作者夫人的族人)。曹氏虽然在五四运动中受到了青年的打击,但是这种打击对曹氏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亲戚中仍然很重视这一份关系的存在,而作者还特地强调的是,曹夫人王氏当时已经去世,曹氏已续弦,作者和夫人去拜访曹氏时,曹出门,续弦的太太接待了两人,对王家的亲戚“格外重视”,并下拜帖,曹氏重新宴请二人。席间曹汝霖取出自己的名片交给作者,以便于作者在琉璃厂购书时打折,最大折扣可以打到四折。而且事实证明曹汝霖所言不虚,这张名片给了作者购书极大的便利。

  后来作者在购书时,遭遇了一个骗局,差点不能把所购三千多银元(巨额啊!)旧书运回上海。也是出手的卖家萧龙友名医帮忙,给了警察局局长的签单,才顺利过关。作者在北平差点遇上牢狱之灾,也是通过这位卖家的帮助,才因祸得福,非常传奇。

  另外,这书里对访问北平一事作了大篇幅的记录,这是很有趣的,因为他常年生活在上海,那种细水长流难以察觉的生活并不那么特别,倒是突然到一个陌生地方,就觉得一切都很新奇,反而着墨很多。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讲到北平商业区的服务业,服务态度极好,他跟夫人挑选皮草,店家小二端茶倒水送蜜饯,但即使他们挑上百来件皮草,最终不买,掌柜仍然客气地送到门口,抱拳告别期待下次光顾。作者自己挑旧书,书店的服务更是贴心,帮主顾四处寻找旧书,誊抄副本,打包寄送,并请主顾吃饭。作者丢了装有三百元的钱包(也是巨款啊,店小二的工钱不过每月六元),掌柜让送到作者住店。小二从晚上七点一直等到十一点多,还坚决不肯收钱,让人感叹不已。小二还特别提醒作者保留好曹氏和萧氏的名片,后来这两张名片也救了作者一次。当时社会的传统道德非常强大,虽然也有骗子混混,但是社会本身的价值观对人际关系的维持,是非常稳定和有效的。

  想想现在的服务业,都是年轻小孩,从小家里也惯坏了。客人发个脾气,服务员先给脸色看,我就不止一次遭遇前面的客人刁难服务员,结果服务员顺便也对我耍脾气,真是倒霉的很啊。

  作者还提到,他父亲去世时,家道中落,来参加葬礼的人经过提醒都在丧事送礼时送来钱物。而葬礼后,作者家的一位“债权人”主动承认对他家收太高利息,又催促赎回抵押的地产而导致作者家遭挤兑(旧时商店接受亲友存款收息),催化了作者父亲的病逝。因此这位债权人自己拿出八百多两白银的庄票对作者家进行补充。这种事大概在现在也匪夷所思,叹为观止了。

  还有亮点总是在最后啦,作者记录的北平祭药王的仪式真是太重要太令人印象深刻了,比他讲自己领导的全国中医请愿运动更有意义。整个仪式的过程,领头的祭祀者,在药王前跪拜的位置排列,以及中间摆酒宴、包银、听戏的规矩都让我激动不已。我要去认真挖掘一下银钱业在这方面的仪式,肯定也有,只是记录不多见,这个写到书里,真是太有意思了。

  另外就是作者能成为名医还是有道理的,他讲述事件的过程,语言极为平实普通,毫无华丽的描述,这点上我觉得银行家先生的文采要好一些,但是本书引人入胜非常好看,讲到精彩处真是让人激动不已。很有趣,读完我立即去下了他的《抗战时代生活史》。希望这样口述史的书能多一些,对我太有意义了。

  《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感(四):民国生活一瞥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Freshcouple,欢迎阅读。

  作为民国时代的一位出名的中医,陈存仁先生以其丰富的阅历和平实质朴的语调,记录下了那段七八十年后罕为人知的生活经历。我搜索过很多关于他的照片,是那种民国时代知识分子的气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由得想起儒学提倡的那句“温良恭俭让”的教诲,民国遗风仿佛活跃在眼前。一部《银元时代生活史》,结构严整,四字一句,八字一节的标题,有条有理,足见民国时代知识分子良好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一本书就是一条轨迹,从过去某一刻开始,到过去某一刻结束,有始有终,于是,一幕栩栩如生的生活经历过程呈现在眼前,风貌如斯。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值国民政府统治的前、中期,政治上基本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经济上实行一系列有力政策,国民经济渐渐复苏,一直到抗战时这一过程被打断。陈先生笔下记录了诸多这段时期普通人的生存现实。银元的流通在中国是有相当时期的历史,远至清末,经历民国政府银元收回,实行纸币,直到抗战胜利后,经济通货膨胀,银元又开始在黑市、市面上流通。它的出现,伴随着普通百姓生活的起伏,生存之艰,及达官贵人之享受奢靡,一掷千金,各种不同的世态炎凉无声展现。倘若一幕话剧,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是其中的演员,找得到自己的位置。

  细读该书,也能发现若干民国时期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人情世故。国民政府虽然统一了国家,但是国民政府由于自身的原因和客观的因素,不可能做到组织严密,对社会控制严格。于是,我们就能发现在民国社会里,生存着不少的社会组织、媒体刊物。这些社会组织的互动能力和对社会的整合作用是非常之大的。往往政府管的比较少,民间资本和舆论就会越自由,在某种程度上还能替代政府的某些职能。陈先生年仅二十余岁,就通过恩师的一些社会关系,办成了自己的报纸《康健报》,而且获利颇丰,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方面不得不欣羡陈先生能在年纪轻轻遇到这么多贤达,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他不怕吃苦,敢于从点滴做起。我往往相信,很多事情都是积于忽微,成于勤奋,一点一滴努力,一砖一石做起,于是罗马城也就能建成了。

  陈存仁(站立者)与启蒙恩师姚公鹤

  1928年,汪精卫国民政府提倡废除中医,以西医取而代之,意图进行西化。为了减少社会阻力,汪政府并没有直接取缔,而是承认现有中医的存在现实,颁发执照,但是断绝了中医的后继之路,不允许办中医学校,不允许新的中医产生。作者当时竟能首倡发起请愿活动,随恩师一起到南京向国府请愿,并且得到了全国中医界和各地群众的大力支持。火车到苏州,欢迎的群众为了见到“请愿五代表”,竟然挤破了栅栏,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件。请愿代表团沿途都受到了各地的热情招待。读到此处,我不得不为之而动容,感到民国时代,整个社会还存在着那种纯洁的激情,也就是相信公道在人心。对年轻知识分子来说,其实也就是一种书生意气。那么容易激动,容易为某些公益的事而欣喜。在往后的历史风云之中,江山改颜色变,时过境迁,这种纯洁激动的感情也就成为了历史,不幸一语成谶。

  如果说只有建国之后历史运动时期,人民才具有那种陶醉于梦幻般的激情,我更想看到的是民国时代这种激情。这种激情至少是无害。它们看起来不得不让人觉得可爱。不是一个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肥皂泡沫,看起来如此美丽,等稍微飞起,“噗”的一声破灭,留下的是残留的历史口水和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

  谁说民国时代不是一个理想主义化的时代?自清末以来,知识分子遗风仍在,社会启蒙缓慢滋生。谁说民国时代人民苦不堪言?当然,这是分阶段的,在黄金十年,物价相对稳定,稍有藏富之家,埋入地下窖子,水缸里的银元数以千计,还要说没钱度日,日子艰辛。抗战后,物价疯长,实因抗战消耗巨大。用作者的话说,战争前线用的是武器枪炮,后线拼的就是金融和物质。

  在当时的社会阶层,陈存仁先生算是一个比较幸运的成功人士了。这些成功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得到。毕竟每个时代成功者都是一部分人。但是一个普通的中医能够获得较大的成就,不也说明这个社会有着那么多机遇吗?只要头脑灵活、善于交际,还是有着成功可能和立足之地的。这点往往令我感动。我对这样的社会也抱有感激。

  读完陈书,感受也不是一句话或者一段文字所能完整表达的。更多的东西,还值得自己去深思。我总觉得,不管在哪个社会,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定成就和尊严,这个人就是成功的了,这个社会就是一个美好的社会。读罢该书,对民国时代的认识逐渐有了些思绪,不再朦胧若现。

  银元时代生活史是一本好书,好就好在语言的平实、阅历的丰富、情感的自然。

  更多原创敬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Freshcouple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