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巧的杰作》是一本由迈克尔•基默尔曼著作,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碰巧的杰作》精选点评:
●好视角。“碰巧”,并不仅仅只是妙手偶得,而是长时期对于艺术专注而深情的基础上。“碰巧”,即使偶有固执,是需要天真的艺术之眼,和博大的艺术情怀。
●博学而雄辩、深刻且轻松的小书,所谓碰巧的艺术,作者关注的不是艺术品本身,而是作为动词的艺术,一种怀着艺术之眼和由爱好激发的热情冲动,所产生的生活的创造。总之,这是一本向怀有创作热情的艺术爱好者致以敬意的书。
●写得通俗易懂,翻译得也很顺口。其中不乏闪光之处,是本不错的书。
●扩展你头脑中的艺术边界。
●我为什么要买这种东西,脑子被门夹了
●太通俗了
●很好看,有故事有想法,有新东西。
●写得真好翻译得也真好
●拓展类文本吧,可惜插图实在糟糕、缺少。讲艺术装置、绘画,讲再多都不如一见
●恩,去方所的时候逛到的,这版的封面设计不错,一眼就抓住了,书提供了个有趣的角度来看待艺术和艺术创作,艺术来源于日常生活,值得一读
《碰巧的杰作》读后感(一):碰巧的时间和碰巧的视角
这个无聊的活动,学校要求申请助学金的必须去……比起“党员演讲”,我更喜欢手上的《碰巧的杰作》,我正好读到了“艺术就在哪儿,等着人们去捕捉”。所以随手拍了一张相片。这张相片表达了我和叛逆吗?可能是的。演讲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我觉得真正的演讲不是在大礼堂中,而是在街头的即兴演讲。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在一个地方停下来讲学,刚开始只有几个人停下来听,后来是十几人,再后来是一大群人…上面的老师讲的结结巴巴的,也许他是为了挑战自己才上台的。他的演讲对我没有任何影响,也不会让我产生共鸣,我还不能走。算了,还是看书吧。
《碰巧的杰作》读后感(二):碰巧的长书评
01.筑造一个艺术的世界:博纳尔和玛丽亚
02.无艺无术的艺术:画布是我的世界,在其他任何地方我都不堪一击,但在画布上我就是独裁者,在这里纵容本我安抚自我
03.高瞻远瞩的艺术:“一切山洼都要填满,高高低低的要改为平坦,崎崎岖岖的并成为平原”我曾经的个签,竟然出自于圣经!
04.创造艺术却不需要动手的艺术:小野洋子
05.收藏灯泡的艺术:收藏家与博物馆
06.最大限度扩充时间的艺术:德费奥《玫瑰》夏洛特《人生?还是戏?》勒维特告诉黑塞:“要学会时不时对世界说「滚蛋」”
07.迷途知返的艺术:道格拉斯·莫森,他最好的作品得益于极度窘困的条件所带来的捉襟见肘的无奈。
成功的机会越小,投注赔率越大,回报也就越高。毕加索在被占领的巴黎画出了他最忧郁感人的一些画作。
在赫利探险的年代里,船还在使用桅杆;等他去世时,人类已经进入了太空。
08.富有成效地凝视裸体的艺术:菲利普•珀尔斯坦每天凝视着赤裸的男女人体,面无表情的人物就是他创作的主题。
大多数艺术家的生活和普通人没有差别,他们的灵感是习惯的产物。
新奇的创造通常来源于惯常的程序——你必须要先熟悉一样事物,才能知道什么是新奇的。
克洛斯:“有一套惯常的程序,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生性懒惰。日常惯例让我心平气和。有了它我才不至于疯掉。我的工作方式可以说是富有禅意,就像是在寺庙里用耙子耙平沙砾。”
裸体有一份抽象的美,在西方,至少从表面看来,艺术家也通过裸体来表达某些精神和思想上的崇高。《新约》说道:“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
这是现代艺术震撼人心的地方:在摈弃艺术传统的同时,它能让这份传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09.朝觐艺术的艺术
二十世纪初期,瓦尔特·本雅明预言机械复制会摧毁原创艺术品头上的灵光,因为大众“一心想克服现实的独特性,也就不会介意现实的复制”。然而结果却和本雅明的预测截然相反。原创作品的魅力不仅没有减弱,反而随着艺术品复制的扩散与日俱增。
《碰巧的杰作》读后感(三):偶然的艺术
1、这本书讲了作品、收藏、欣赏、审美、评论以及创作的题材、条件和过程……艺术(尤以美国现当代艺术为代表)的方方面面展开在眼前,展现了一个“丰饶而陌生” 的世界,但和一般的艺术史著作不同,它毫无学院派的正统,它没有按照编年或是流派罗列艺术家的经典名作,没有讲述诸如粘合剂从蛋清变为油的技术进步,没有分析波普、达达、超现实、立体、极简、偶发之间的异同,也没有梳理影响艺术家的社会思想脉络——换句话说,基本没有专业术语。作为一个美国作家,基默尔曼就像KK在《失控》中做的那样,除了似是而非的“佳作偶得”,全书找不出一个明确的中心,在每个章节的主题下,他娓娓道来的是一个个艺术家具体的生平故事,有些(如对珀尔斯坦和海泽的探访)还掺杂了他自己的体验,他讲到了塞尚、布列松、安迪沃霍尔、小野洋子,但更多是那些我们不熟悉的名字,夏尔丹、博纳尔、约翰逊、赫利、夏洛特、贾德、珀尔斯坦、蒂博……他引用了丹托和本雅明,甚至是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但他的落脚点,始终是普通人的视角、观察和经历,他描述、且只描述我们能感同身受的一切,既包括平凡、庸常的生活经验,也包括由作品激发的、深沉而美妙的情感,那丰饶而陌生的艺术世界带领我们上天入地、游目骋怀,最后让我们以艺术的眼光重新发现自己的生活,重新获得惊奇,“让普通的事物得到升华”,我想,他最终讲的是生活,或者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如同苏格拉底在对话中追求着爱智求真,基默尔曼在他耐心、平和而细致的讲述中,传递了一种感化内心的力量。
2、这样的书,你能明显列出它的局限,从援引的艺术家来说,作者的视域似乎过于集中在美国了,就我浅薄的认知,没有克利姆特、康定斯基、蒙克、达利,也没有森山大道或者荒木经惟,前面说过,作者也无意深入探讨20世纪各项艺术运动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我不止一次地设想,作者若能对1950-1960年代的反战、嬉皮、摇滚、LSD等社会文化潮流加以阐释,在时代背景下去理解那些艺术家个体,也许能得到一种更为全面的视野;作为一本艺普书,作者自始至终也没有构筑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去系统地摆置他那些生动的个例,他总是在微观的层面聚焦、凝视甚至用文字摩挲那些作品和那些人,然后漫不经心地宕开一笔,适时地述及一些形而上的见解,然后回来,像连续剧那样继续那些人事的POV,这种写法有点像最近读的卡尔维诺《新千年文学备忘录》,既散漫又亲切,你能感到那种灵活、开放的氛围,在他描述博纳尔、珀尔斯坦或是海泽的作品时,你能感到文字中充沛而致密的情感,仿佛回味某种高峰体验的余韵,作者并不试图以光怪陆离、难以捉摸的概念压倒你,而是尽可能以质朴的文字,传达作品本身的魅力,这种魅力深嵌于作者切身的感受中,正是这样的魅力,超越一切理论,惊奇你、打动你、征服你。
3、因此,读这本书的体验是愉悦的,这种愉悦既来自对人类艺术精华的巡礼,也来源于某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心理状态,如果说创造是人类固有的意愿,那么我相信,它是无处不在的,甚至包含在阅读和欣赏中,它属于“静谧的激情”,既神秘又简单,只需要专注投入,你就可以抵达,或深或浅。我特别喜欢博纳尔、珀尔斯坦和大地艺术的那几个章节,我喜欢博纳尔绚丽柔曼的色彩“暗示了一个迷失的桃花源……弥漫着一份沉默和温存”,我喜欢珀尔斯坦画裸体时“对象在时间中细微缓慢的变化”,我喜欢作者在那些空旷、广袤和寂寥的装置中凝视一朵云投下的影子,作者将个人品味化入对场景的还原中,使得那些真实的光线和乍现的灵光,透过作品,透过纸张,透过语言和时间,照耀在我们身上,唤起我们内在的欣喜。正如作者所言,这一切是“为了更深刻地体验你观察事物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你所观察的内容”。回到书的主题The Accidental Masterpiece,这种“偶然”根植于我们生命的短促与单向,所以那些回忆、希冀与幻想的产物才如此弥足珍贵,艺术作品是时间与命运的幸存者,它所指向的,恰恰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我似乎更能理解贡布里希的那句名言:世上并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
:翻译圆润、通达,能够感到译者对作者的理解,并把文字转化为兼具美感与流畅的表达。
《碰巧的杰作》读后感(四):关于这本书内容的整理
筑造一个世界的艺术 主要谈论了画家博纳尔因为他的妻子玛特古怪的性格而长期不与外界接触,妻子就是他绘画灵感的来源的故事。他们就这样与世隔绝的生活着,因为爱,筑造出了一个世界的艺术。 约翰·伯格:“凭着他对她至真至诚 奉献,又或是凭着他身为艺术家的机敏,也许两者兼而有之,他成功地将表面的真实升华成远为深沉的,更具普遍性的真理,将这个半隐半现的妇人升华成热烈的爱的化身。艺术源于冲突,这便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又或者,艺术源于爱,而爱从外界看来有时像是冲突。 无艺无术的艺术 一张不太专业的照片,对陌生人来说毫无牵连,但是对于参与摄像、或者与该相作内的人或物有联系的人而言却可能带有不同的意义。照片总是带有故事的,偶发情况下产生的一些照片带有的艺术价值又是很重要的品质。譬如托马斯·袄尔瑟收藏的佚名快照,它可能只是无意的摄影快照,却经过几番周折落入了摄影家的手中,原本一张普通相片却因为巧合的趣味变成了艺术品。(如果这是一个专业人士的摆拍,反倒变得刻意五味了) 高瞻远瞩的艺术 那些难看、缺乏品味的画我们要如何欣赏?——了解现代艺术。 在现代艺术中,美和鉴赏力被认为是中产阶级的平庸乏味概念,它们过于强调肤浅的享乐。好的鉴赏力着眼于让人愉快,而真正的艺术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感官享受,它有更高层的理性上的诉求。要觉察这种深刻的方面不仅是感觉和抽象的思考,而是完整的理性和坚实的活泼心灵,而鉴赏力只是涉及外在的浮面,各种情感也只是在这种外在的浮面上活动…… “所谓好的鉴赏力一碰到艺术的较深刻的效果就张皇失措” “渴望将美彻底毁灭是现代艺术的基本冲动”——巴内特·纽曼 可以参考几个作品:马赛尔·杜尚《泉》、卡斯伯尔·大卫·弗里德里希《雾海中的流浪者》 创造艺术却不需要动手的艺术 生命本身可以是一件艺术品。这是现代艺术最激进的主张之一。 沃尔特·惠特曼就表示:“一个人的所思所行皆有其意义。”“世界上的庄严与美丽都潜藏在这世上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之中。我毫不怀疑,在琐碎之物、粗野之人、昆虫、奴隶、侏儒、野草和废料身上有太多我料想不到的东西。” 艺术可以是被想象成一种心态,一种也仅仅存在于我们思维中的东西,不一定是一味的专注于“断裂、破损、孤独、贪婪、贫瘠不育”这一类主题。艺术家也是可以抱着乐观态度创作(这让我想到村上隆) 收集灯泡的艺术 收集也是一门艺术。人们为什么有收藏的爱好?艺术的慰藉以多种形式出现,对有些人来说在于创造,对其他人则在于拥有。对收藏灯泡的希克斯医生来说,艺术的慰藉在于猎寻、收集这些闪闪发光的纪念品。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艺术的慰藉可能只是去欣赏像希克斯医生这样的人收集而来的物品——可能仅仅是去观看别人荟萃一堂的珍奇。 对本雅明来说,收藏帮助他去理解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 收藏家们“和收藏品的四处流散进行斗争。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处于四处流散、一片混乱的状态。这种状态让伟大的收藏家灵魂深处受到震动”。收藏家收藏生命东西各有他们收藏的理由。他们努力从混乱中建立秩序。(就比如收藏灯泡,记录灯泡下的故事;收集报纸图案进行拼贴重组,又是不同的意义) 最大限度扩充时间的艺术 伟大的艺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能永葆青春,而我们却不能。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作品展出没过十年,就变得像一个新出现的艺术家一样。那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在变化,一代一代的人也在变化,但是能从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里不断发掘出新的内涵。 我们接近艺术,是想分享一些比我们自身更重要更持久的东西。 迷途知返的艺术 在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逆境中创造卓越的艺术总是比那些因技巧装饰的作品来的更有意思。 《1915年1月14日》弗兰克·赫利、《拉“詹姆斯·凯尔德”号船》弗兰克·赫利 富有成效地凝视裸体的艺术 1960年代早期,一些美国艺术家开始创作不带感情色彩的人物画。菲利普·珀尔斯坦是其中一位,他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凝视裸体男女人体。 菲利普·珀尔斯坦的绘画方式与过往理想化的裸体是不一样的。对菲利普·珀尔斯坦来说,人体素描就像是智力游戏。他把身体看作是构图上的问题,和他以前画的抽象画不无相关。 朝觐的艺术 现在欣赏艺术对于我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现在的艺术仿佛从来都是是为我们拱手送来,而不是应该由我们去虔心观瞻。 但是有的艺术不一样,有的艺术需要创作者,协助创作者的人,选择来观看它的人做出牺牲。 口香糖球机的艺术及其他简单的快乐 有的艺术家喜欢拥抱伟大的艺术,而有的艺术却宁愿探索和亲近常见和卑微的东西,关注这个世界的平凡,也可以创作出不一样的感觉。(让-巴蒂斯特-西梅翁·夏尔丹)要知道,很多平凡的细节,总是能为人带来感动,而有的艺术家,就是帮助我们去锁定那些因为现实与欲望之间的差距勾起了心中莫名伤怀的画面——有些画,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不完美而存在,然而,那些画有时候又会在一个想象中的角落,让你找到完美。(韦恩·蒂博)
《碰巧的杰作》读后感(五):艺术,就是这样吧。
碰巧在KINDLE上看到碰巧的杰作,咬着牙分了几段时间才读完,却隐隐地感觉自己的艺术细胞在分裂。每一段都有感悟,留在这里,算是矫情的证明。
一、我并不喜欢博纳尔似的人物,只是囿于环境,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取材。他自己也说不惜一切代价想要的,是逃避生活的单调,明显的前言不搭后语,矛盾非常。真正的艺术家,不该囿于原地,应该向上、向外,发现多元,回归简单。这样的生活状态和创作状态,只是源于自身的无奈和认命而已。那个隐瞒身份和年龄的玛特,是他最不讨好的选择。说起来,差了断掉孽缘的勇气和基础而已。博纳尔是个悲剧的艺术家,艺术的最终形式是无法在他身上体现的。
二、杜尚小便池的杰作,达达主义的随意性,都是艺术评论家的炒作而已。艺术形式,我认为应该是表象——没得体现——内涵——不以美为最终目的。虽说和达达主义有重叠部分,然而否认美和艺术的融合,是违背了艺术的初衷。换言之,艺术是一种愉悦身心、享受自我的东西,有人认为美是艺术,有人认为杜尚的艺术是艺术。无可厚非,艺术的定义,无非是人眼中的哈姆雷特。现在的中国鉴赏,被嘲笑的。唱的好高,弹得好快,画得好像,确实如是。基于13亿人和60多年的历史来看,是有原因的(和农耕文明起源一直未断绝有密切关系)。中国艺术的出路,一是放开官方管控,二是减少电视媒体的通俗化导向,三是出台培养储备人才政策,方可有真正的艺术!除此之外,只能寄希望于出一两个引领风潮一呼百应的天才了。
三、艺术对于山、水、天、地都有不同探索和观点,对于固化物的艺术表现,很难有人一眼看得出统一标准的内涵所在,就像中国基础教育的语文提炼中心思想一样可笑。
四、雷。约翰逊是一个堂吉诃德似的人物,就像他的拼贴画。他想出名又想表现自己不在乎,典型的当了婊子又立牌坊。可是画倒是对人有启发,用现成的材料完成自己想要的,是个偷懒的好办法。也可说,是一种艺术的新形式。沃霍尔想必能够和他有共鸣,但要沃霍尔像雷一样以自杀为艺术,他一定做不出来。雷这般刻意的艺术,只是低档的艺术。
五、收藏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收藏品是艺术的表象,收藏行为是真正的实锤。当然和暴发户们为了收藏而收藏有区别,就像今天很多有钱了就买很多书放在书房里从来不看的“大富翁”,只是一种虚荣心作祟,算不得艺术。哪些因为着迷,所以收藏的人,如希克斯收藏灯泡,是够得上艺术的称谓的。收藏夹的艺术也分两种,一种是自给自足的,一种是为了大众观赏的。除以盈利为目的的展览外,我觉得给大众观赏并不是什么能指责的事情,艺术诞生于经济基础。
六、夏洛特的图画日记,德费奥的《玫瑰》,因为创作时长和最终得以保存而受到关注。创作的时间线越长,就像现在某些坚持拍照的作品一样,虽然说并不算顶尖艺术,但至少有连贯性,且水平随着时间有增长,也算是一种进阶的方式。保存下来,是得以传世和被关注的关键,当然,说白了,其实都是屁话。没有名家的站台推介,再好的作品也是烂在你自己的抽屉里。艺术要出名,终归还要推介和炒作,这是每一个貌似清高的艺术家都不能否认的。
七、探险和艺术,是人类活动的巅峰。探索未知之地,记录未发掘的影像,是人类得以保持长盛不衰,得以延续生命的最佳方式。赫利的作品,哪些惊世骇俗,大都诞生于南极探险的途中。其实,只要有一个稍微有艺术素养和基础美感的人,只要在探险中真实记录日常的影像,应该都会有这个效果。艺术,在此时,不是迷途知返,而是随遇而安。它只青睐于和它有缘的人。领导,赫利的后期创作,如果真的多有嫁接,也算是PS的先行者之一。因为大众就喜欢看没看过的,所以艺术的悲哀也诞生了。为了支持艺术继续,必须迎合大众,可一迎合大众,艺术就失去了独立的可贵品质。
八、围绕裸体的艺术品似乎永远都有争议。及时伯尔斯坦的“三不”原则让他的画作人物不带感伤色彩,没有情绪。但我相信,还是会有人看见这裸体就口干舌燥,下体勃起。鲁迅曾说过看到白胳臂就想到性交,这是人的原罪。艺术家所表现的只是记录了,当然,也不排除荒木经惟和米原康正这样的为了拍色情而情色,这是表现形式,可算作记录,但不是艺术。凝视裸体,感官的刺激再到思想的轰鸣,要有真正的独立意志才可以。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走的,是无法欣赏艺术真滴,也不能成为真正艺术家的。艺术之魅力,在与坚持,在与独立,在与破除桎梏,有新的东西。裸体还可以怎么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
九、朝觐艺术的艺术,户外艺术家们的艺术品。通过大体积的户外展品,得到大空间的艺术回馈和赋予。对户外艺术品的远离尘世,真正向往艺术那一瞬间震撼的人,总有一颗不惧千难万险,跋山涉水也要去到那里的心。我们对他们的追寻和考究,不仅仅是为了初见的惊讶,还包含了我们去往过程的风餐露宿、月明星稀。艺术家们的追求是永恒的,取于自然又迥于自然,让朝觐者们能够感同身受自己创作历程的东西。
十、我们身边的小处,形成的艺术相比较遥远的卢浮宫和无尽之柱来讲,更为熟悉,更能被大众接受。当然,也更容易被大众所诋毁。文化层次越低下,越欣赏不来夏尔丹、蒂博的身边艺术。艺术欣赏,简单快乐,如少了平静充实的心,断不能看到那份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