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本能》是一本由[美]史蒂芬·平克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9.90元,页数:4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言本能》读后感(一):很有价值的一本书
本书读完,一本了解人类语言本能的好书,印象深刻的描写小孩子的语言形成过程,从出生就带着语言、语法,有些话父母没教,但都能很神奇的掌握。另一个感觉,本书涉及的面很广,所跨的学科也多,这或许也是作者的实力所在。略微遗憾的是,受环境影响,作者所描述的以英语为主,对咱汉语言参考性感觉不太强;
《语言本能》读后感(二):全书
嗯,读一半弃一半。
对于走向社会和非专业人士来说最好的阅读是有选择的读。因为全部一字不落是一种浪费时间。如果能买到二手书最好,挑读very地合适。
语言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部代表个人的思想。
人们只是注意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忘了语言的发动机。
对于选择性的接听别人的话语,可能也是进化的结果,或者说是胎里带的。
《语言本能》读后感(三):請看歐陽明亮翻譯的版本
翻譯水平很高,行雲流水,非常難得。
裡面很多語用學例子是英文的,需要一定英文能力才能理解其中含義。
涉及的知識和學科比較廣泛。
很多生活中的特別是嬰兒的語言現象,特別有意思。
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這幾十年進步少,沒有形成穩定系統的趨勢。認知科學家Pinker在這本書中,通過認知科學的各個分支的大量例證,向我們證明,兒童的語言天分,就是一種本能,而非條件反射(reflex)。
除此之外,沒有發現這本書有什麼別的用處。
《语言本能》读后感(四):我们天生能说话
一位导师和一群人利用20天时间终于通读完这本科普巨著。语言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司空见惯的交流工具,我们是否思考过它的起源,是人的先天本能还是受文化环境影响所后天习得;如何描述语言器官和语法基因;为什么儿童和成人学习语言的能力有很大差异,母语和二语习得的原理;表面不同的各种语言是否具有普遍性,语言与心智,人性的关系等。作者集语言学、认知神经学和进化心理学研究之大成,提出自己语言本能的观点,并以大量的例子和科学实验案例层层递进进行了论述。如果对语言起源,生物演化,认知神经方面感兴趣的,此书不容错过。但如果不足够热爱,建议绕行,部分章节还是需要下功夫研读,但这种突破舒适区式的阅读,过后会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只想再读一遍会有更大收获。也是阅读的痛和快乐吧。
《语言本能》读后感(五):语言与进化
记得在大学本科的时候,人工智能的老师说过,乔姆斯基范式是人工智能的基础,而乔姆斯基却是语言学的鼻祖。这个阴差阳错的跨界促成了我对语言本质的好奇。更进一步,在进化论和人类史中,语言作为一种本能的研究更是已有历史。作为人类重要的特征之一,语言能力对于区别人和其他生物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史蒂夫.平克是全球最顶级的语言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语言的本能》这本书对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升华。不仅如此,平克还将语言习得的思考与进化论进行关联,从此打通了人类进化,语法天赋和语言习得等看似孤立却深刻相连的命题,让人们对语言的行为表象有了更深邃的认知。除此之外,一些有意思的论点,如6岁前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最强,人类为什么会衰老,还有乔姆斯基的玩笑“在外星人看来,人类只有一种语言”等等,虽不是书中的重点论述,却也让人感悟颇深。
《语言本能》读后感(六):《语言本能》笔记
不记得怎么买了这本书,只知道一直放在书架,一直没有读完。直到这一次长时间宅在家里,终于一次性读完了。
几个收获:关于单词,词根—词干--单词关于句子:对句法分析有了不同的感受对一些生理上的构造有了了解:声门、左脑、边缘系统、大脑皮质——真正的语言区坐落于大脑皮质,主要位于左脑的外侧裂周区;人类非语言的发声行为,例如啜泣、大笑、呻吟或者痛苦地哀嚎,都是由皮质下中枢所控制的。关于人必然衰老的有趣的进化论的解释语言学习的几个关键点:单词、句法、发音改变了一个看法:一直以为语言是思维的方式,现在相信,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方式
《语言本能》读后感(七):语言 - 心智/差异
- 语言本能,详实地描述了人类语言作为自然选择的本能进化而来的,因此能在更深层意义上探讨人类的“心语”。也正如结语所说将人性的内容拓展成了两本书:一本《心智探索》,探讨了构成人类本性的其他认知本能和情感本能;另一本《白板》,分析了人类本性的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在政治、道德和情感上的各种表现。 - 说实话,这本书读完是深受煎熬的,因为对达尔文、乔姆斯基、心理学等一众学术类理论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地论证语言是人类本能,这个过程相当耗费精力去顺着作者的想法去思考,也顺带印证了语言本能背后的逻辑:天生的心智;再通过旁征博引,介绍马克吐温、爱因斯坦、美国俚语、爱斯基摩词语大骗局等等,为了就是更通俗易懂地讲述了语言的第二个特征:它的差异性,才构成了不同文化、气质、性格、秉性。 - 相当费时费力的一本书,看的时候云里雾里,略有所获便如发现珍宝般狂喜。最后全篇看来,是一本建立一个人世界认知的好书。
《语言本能》读后感(八):《语言本能》读后感
这本书看完了,在最后几章实际是跳着看的。不明白书的简评上说,这是一本专业与非专业人士都能看懂的书,明白了大千世界确实有太多未知的领域,哪怕是天天在用的语言。
说说自己对本书的看法:
1、语言是与生俱来的本能,7岁之前的儿童在大脑中都有一个学习装置,可以学会任何语言,但这个装置耗电太大,所以成年之后逐渐卸载。这个观点还蛮有趣,至少我们一辈子没必要学习那么多语言,大脑的生物性似乎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
2、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人类的大脑拥有语言能力确实非常伟大。书中提到的一个比喻,就像垃圾场的一振风,把一堆垃圾吹成了一辆宝马,这几乎是零概率的事情。可是,自然就这样不断地“吹着大脑”,不断地排列重组,塑造了当今人类的语言能力,这确实是一个进化奇迹;
3、语言不分高低贵贱,既然人类的语言是一种本能,便不存在说话上的高低贵贱。表达这个事,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种内容的产生渠道,而不应该成为形式上的奴隶。试问,再华丽的辞藻,再工整的对仗,如果不能使听众明白,那和废话有什么区别?
《语言本能》读后感(九):《语言本能》之梳理、理解与疑问
本书讨论的即是,每个人类身上都具有学习、理解与表达语言的本能,这是属于生物性的结果,从婴儿时期的咿呀学语,以及即使没有受过正式的教育的人,也不妨碍语言的表达等这些例证也许能一窥。人类的大脑具有天生的语言的能力,即语言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说明了无论语言表面的形式是纷繁复杂,人类的大脑具有先天的被乔纳斯吉称为“普遍语法”的这种东西,它符合所有的语法原则,可以让我们不用刻意教授,就能学会语言。另外,既然语言属于生物性的,那么他是否满足进化论的要求呢?语言为什么是一种本能呢?
《语言本能》读后感(十):储存在基因里的精华词汇
人类有一些共同的词汇。例如:无论什么国家、什么方言,对妈妈和爸爸的读音都基本一致。这让人不禁猜想,是什么在千变万化的语言中,选择了这些基本词汇?这就要从基因说起。
基因是一份简要而独特的菜谱。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提到:每个人都按照基因去成长,就像厨师按照菜谱去做菜,但菜谱只能记录精华内容和关键步骤,所以人类的语言基因只保留精华词汇和关键语法,包含着最简单的语法规则和精华的单词。
精华的单词,对人类幼小时性命攸关。基因根据储存空间的限制,只能保留少数几个单词。进化中,在基因里保留了爸爸和妈妈两个单词的幼儿,可以在危险时发出警报,在有需要时召唤父母,因此在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下来。而选择其它词汇的婴儿,被各种原因自然淘汰。因此“爸爸”“妈妈”的声音储存在人类的基因里,成为全人类的自带词汇。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人类也许能改变算法,将更多的单词甚至知识点储存在基因中。未来的婴儿也许一出生就可以流利表达想法。未来人类对语言的运用就会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