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伎回忆录》是一本由[美]阿瑟•高顿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伎回忆录》读后感(一):是回忆也是告别
“对于离我们远去的东西,我们我们总会留个纪念品”
一开始知道这个电影,是在云村被take me hand的视频吸引,只想说小千代好美,准备这个学期的专业考试,学不进去的时候就看这本书,考完试又来看,所以!终于算是了结了。
书中有些篇幅历史性很浓厚,特别是二战的大背景下,战前战后分水岭的意味很重,她说,在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少男少女都有些不苟言笑,也是那个时代不允许,在生死扑朔迷离的那个时代,活着成为了最可望不可及的东西。“除了过去,没有什么能比未来更渺茫的了。”
人类在生死面前就是那么渺小。
她喜欢的是会长,而且坚定不移。也像她所说,她投入会长的怀抱,正如引力般万物掉落地面。
《艺伎回忆录》读后感(二):关于结尾
最后两章让我有点心情复杂。
一开始被卖到艺妓馆,一门心思想要逃离,浑浑噩噩度日的小女孩,因为遇到会长,感受到他的温暖,所以开始努力学习做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艺伎,经历了种种变故最终和会长互诉衷情幸福的在一起。
这个故事怎么看都挺动人的。
如果没有延……
在战乱人人自危的时候,想方设法保护小百合,这一点我永远被打动。所以看的最后小百合一门心思想摆脱延做自己的旦那,设计和大臣上床让延看到那里,我真实地感到荒谬和悲哀,以至于最后圆满美好的结局也让我很难相信。
《艺伎回忆录》读后感(三):《艺伎回忆录》评论-2分
一种文化逐渐衍生出的一种职业,是全职滴,收入很高!备受推崇!由于只产生于日本,大大增加了她的神秘感。在我以往的印象里,艺伎就是脸上抹的阙白阙白的,口红就涂中间一小点儿,头发很复杂,衣服更复杂,走道很费劲,然后弹弹琴跳跳舞啥的,陪着一帮大老爷们儿喝酒,往死喝,再然后具体干啥,我就不知道了。
这是日本著名的艺伎小百合口述的回忆录,由美国人来撰写,真实度比较高,但毕竟是小说,适当润色是理所应当的。艺伎这个职业啊,也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的,谁家好人去当艺伎啊,家长也不能同意。艺伎有专门的学校,就像啥啥艺术学院似的,就像现在很多人去什么日本韩国当学员,练唱歌跳舞,准备当明星似的,可能我老了吧,对这种举动很是奇怪。艺伎也有专门的师傅,岁数大的带着岁数小的,天天跟着混圈子。然后混的差不多了,就把自己的“初次”拍卖出去!发家致富就靠这一击呢!这个我以前不知道,然后再找个有钱有势的对象,大概就是被长期包养的意思,再然后就等着年老色衰光荣退休。
具体的情节现在看来,其实挺俗套的,小百合之所以能有回忆录,说明她的艺伎生涯是很完整的,很顺利的,虽然也有些波折。这个故事,让我对艺伎有了更多维度的了解。
《艺伎回忆录》读后感(四):Geisha
酣畅淋漓地读完整本,惊叹于作者对女性内心揣摩之细腻,以及信手拈来的各类巧妙修辞。整个故事虽然没有太多支线,主要围绕着主人公和她身边的几个男人女人展开,但情节发展自然而然的顺畅而又悬念横生,非常地引人入胜。透过朴实美妙的文字你能旁观小百合的一生,如同楼上楼下地参观完一座极具年代感的精妙建筑,而她那双异艳的眼睛始终透过书页凝望着你,能想象出是一种悒郁、潮湿、绮丽的灰蓝色,仿佛灌满了整座日本小岛连绵的海风。那便是开启她的命运之门的钥匙。从摇摇晃晃的醉屋和阴云密布的海岸线开始,一路行经到华灯高照人潮熙攘的祇园,再到衰败萧条的战后场景,最后谢幕时是一位身着和服的苍老妇人孑孓徘徊于高楼林立的异国他乡。小百合的故事结束了,似乎也象征着日本艺伎这一时代的产物也在逐日消亡,或许是消亡于车水马龙日渐摩登的新日本,也或许她们只是换了另一种身份和名称继续,毕竟从古至今,权力和金钱交缠的地方就少不了某种交易。小百合在故事里作为给客人陪酒做乐的艺伎,先后纠缠过的男人大都已有婚配,最后也是背着会长的夫人和会长在一起。评判文学作品自然是不能纠结于普世道德观,况且看故事时深深代入小百合的感情,也知道在那个年代艺伎们大多如此,但看完之后还是会有些唏嘘,能感受到女性的地位在那个时候是很低的,陪酒陪笑供有钱人赏玩,即使她们比起同时代的其他女性已经有很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其实在哪个时代不是一样呢,就算是现今社会,距离女性群体真正的独立自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艺伎回忆录》读后感(五):一个有点特别的玛丽苏故事
20200531 之前只是听闻过同名电影的我偶然间翻开了这本书,起初只是对日本的艺伎文化很好奇,看到后面则大概可以猜到结局。 非常奇怪,整个故事的基调让我有种熟悉感,这种懵懂无知的少女在世事磨砺中成长的套路并不罕见,配以艺伎这样独特的文化现象,才使得这部小说在众多“玛丽苏味”的作品中更有区分度。严歌苓的某几本小说也有类似的味道,只不过更为冷峻。 个人最喜欢小千代在渔村的生活和成为艺伎前的挣扎的部分,大概是因为叙述人此时年纪尚小的缘故,这一部分的文字更加柔软浪漫,充满了新奇童趣的比喻,更像是被海浪淘洗的沙粒。 所有在“念念不忘”后“终有回响”的结局都使得看书的人感受到了幸福感。从初遇开始千代走向会长的路充满了坎坷,最后的结局才让人松了一口气。书中对于他们后来的生活虽然着墨不多,可充盈着“岁月静好”的温馨。 小千代终究是幸运的啊,漫长的暗恋得到了相称的回应,求仁得仁,永不后悔。但是现实中往往并非如此,那些在感情中只付出不求回报的傻孩子,经常都是如愿以偿,得不到任何回报。故而“人间值得”的议题,实在是因人而异。 这本书的一半都是我在从兰州到成都的动车上看的,回学校以后夜读完了剩下的部分 。到没有特别多的感触,唯一的收获就是了解了日本独特的艺伎文化。有时间还是想补一补电影,毕竟我已经看到好几个男同学把电影里小千代的照片设成屏保/聊天背景了…东亚各国的审美果然有共通之处… ———————— “小小年纪的我,从不相信生活会是一场搏击。但如今我知道,我们的世界潮涨潮落,并无恒常。无论是怎样的奋斗和成功,无论何等的痛苦和磨砺,都会很快渗入浪涛中,就像水墨颜料泼洒在纸上。” 我们奋力拼搏,依旧回到往昔岁月。
《艺伎回忆录》读后感(六):我们都有这一生
“我在学校的花园里站了很久,看着与我同龄的年轻女孩互相聊着天鱼贯而过。她们可能只是回去吃午饭,可在我看来,她们是做完了一桩重要的事情,又要接着去做另一桩,过着有意义的生活;而我却只能回去擦院子里的踏脚石。当花园里的人都走光后,我开始担心这或许就是我一直等待的暗示——祗园里的其他年轻女孩都回奔赴她们的前程,只有我一个人被大家抛在后面。”
不知为何,这段话让我想起初中高中时代,我也是做完了一桩重要的事情,接着去做另一桩,过得辛苦但从未觉得自己虚度,那时老师对我们说:“你们有无限可能。”我真的觉得只要我够努力就有无限可能。
有时候看见大街上背着大大书包的小学生,也开始羡慕她们年纪小真好啊,还有十几年的时间可以充实自己,可以有机会走上自己喜欢的生活轨迹。
可是她们真的懂自己想要什么吗?
恐怕我也只有带着现在的记忆回到过去才能改变过去吧?这世上有多少幸运儿是小时候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又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当意识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后,已经到了追赶时间不敢轻易放慢脚步的年纪了?
我想我永远也不会知道人生正确的道路是什么。就像千代终于跨过重重困难,成为的艺伎小百合后,她也会望着火车出神,想起那个改变她一生的时刻,幻想那个岔口上还有一个叫千代的小女孩,她走向的是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
于是我只能抓住我渺小的梦想,继续走下去。
还好作者给了一个温暖的结局,让小百合一生的期望得以实现,就以书的最后来结尾:“如今我知道,我们的世界潮涨潮落,并无恒常。无论是怎样的奋斗和成功,无论何等的痛苦和磨砺,都回很快渗入浪涛中,就像水墨颜料泼洒在纸上。”
《艺伎回忆录》读后感(七):不知道取什么题目好
这本书谈不上有文学性,详实的记叙。情节有点冗杂,若她是坂本千代真实的一生,不论读者作何评价,故事里的一言一语、一笔一墨都有意义。 女性谋生、发展之路依仗男性。记忆深刻的是,豆叶教小百合如何倒酒,自然而然地露出白嫩的手臂。以及头饰上刻意显露的血红色布条、半露的后脖子之意。这个时代,定然是“嗤之以鼻”的,我们会批判,回到那个时代,女性无法用其他形式摆脱命运,命运早已经被注定,就充满“理解”。 只能宽厚的理解,去化解故事人物本身的悲凉。她们在生命里自我说服,自我欺瞒,抓住一丝一毫的救命稻草,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小百合最初对田中一郎的喜欢,后面对会长多年的喜欢,是慰藉她内心的东西了。因为没有更好得了,那些细小的甜蜜,足以让她记挂着很多年,她要靠一些希望和期待活着,这也是为什么她不愿意成为延俊和的但那(情妇),若这样,由于会长和延深厚合作伙伴的关系,她和会长再无可能了。田中先生和会长是身份比她尊贵很多的人,只有他们两人在最初给予了她尊重和连他们自己也没放在心上的随风而逝的一点关怀。文章最后两章打动人,过去二十多年,会长才向小百合表露心意,小百合拥有了她心里的真正一吻。这样的感情不值得歌颂,我不怀好意的认为,会长只是在时机可以之时顺遂做了无伤大雅的事情,这时候不用在意延了,过去的年岁他内心里多么喜欢她,不见得。也许延是真的喜欢多一点小百合的。可我依旧充满了困惑,毕竟可以解救她。这种想法很幼稚,这不是纯美真挚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艺伎平凡却丰富的一生,至于和爱情有多大关系,我不清楚;她心里有的,是会长,男性对她,我不知道是否存在。爱情这个词语在我心里太纯粹了,所以我才会心存芥蒂,不会有丝毫赞赏会长和延俊和的想法。 据说日本社会对美国描绘的日本文化并不赞同,于是影片的主要人物并非由日本演员出演。由美国人写作,此书或许带有西方人意识不到的错会与偏见。此书的真实性不可知,对作者高顿不甚了解,看过言论批评他有优越民族自豪感和歪曲历史,真假不知不做表述,日后了解再言。 想成为内心温和善意的人,不论如何,改名为小百合的坂本千代,在她这丰富的漫长一生里,她都用尽力气活过了,无论世人如何看待与剖析她的一生。 看完书,就去看电影啦。
《艺伎回忆录》读后感(八):小百合的爱是对神的信仰
很有荣幸读到这本书。
首先注意到的一点是,
里面的人物每个都性格鲜明,尤其是反派初桃光辉灿烂存在感极强,但不得不说男主角会长却存在感极弱,就算出现也总是匆匆而过,他一直都是神一样的存在。
会长这个人,大部分只活在小百合的思念里,会长是小百合黑暗中的一道光。小百合喜欢美的事物,对爱有着执着的追求,她可以说是不得不掉入红尘凡事,心里却一直保留着一份纯真。她说这是因为她的心里有希望,而希望就是她一直暗恋的会长。我认为是她这样的一个无助的女孩在各种悲惨境遇下的一种心灵出路吧。
可以说是会长曾经的一份善良,让小百合认准了这个所谓完美的男人,直到文末我似乎才对会长的个性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形象一直那么模糊,只有递给小百合手帕的那个场景挥之不去,那一刻他是悲天悯人的神。我本来是想小百合心中的希望其实不是会长这个人,而是那天把她拉出绝望的那份关心那个手帕那道光。可是不仅仅是这样。
爱情总是在无数的牺牲之下才显得那么绝美,衹园中的大多数人都不相信爱情,聪明如豆叶也会说在小百合问她心中有没有爱过一个人的时候,发怒起来。就像现代人说的那样爱情能当饭吃吗?能支撑豆叶、南瓜等活下去的或许是她们生存的渴望,而能支撑小百合活下去的却一直是她心里的希望,那份默默的爱。
小百合对于爱的渴望超越了一切。她在会长面前是极其卑微的,而她坚定的守护着心里的卑微,再成功再失败风起云涌大起大落就像她最后说的都会渗入浪涛中就像水墨挥洒在纸上。唯有爱,这默默的专属自己一人的暗恋,才是无处可以放逐的,只有存在心里越来越深沉。
所以看到会长对小百合的那一吻我都觉得穿越了好几个世纪,小百合也觉得自己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吻”,就好像长这么大第一次被好好对待、尊重。
所以说小百合心中的爱,并不是普通人的爱。是一种信仰。如果爱是唯一支撑你活下去的东西,这绝对是一种超越了生存的信仰。可以为这种信仰去生去死。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会长这个人总是这么模糊,他的感受想法在文末才表现依稀。
因为如果神一直都活着你的心里,由你赋予他生命和光环,他还需要那样强的存在感吗?
《艺伎回忆录》读后感(九):祇园迷梦
①请注意,是“艺伎”而非“艺妓”。 ②探究真相请看《真正的艺伎回忆录》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一个日本小渔村中的女孩千代,与她的姐姐佐津一同被父亲卖掉。妹妹被卖至京都的新田艺馆,姐姐做了妓女。在艺馆,千代与同她年龄相近的女孩南瓜交了朋友。为了找到姐姐,她忍受着艺馆台柱初桃的欺凌和诬陷。她找到了姐姐约定逃跑,但姐姐逃跑了,她却被抓回受罚。之后她又过了两年无望的生活,直到她被初桃讥讽,她偷偷哭泣时遇到了会长岩村坚,确立了自己成为艺伎的决心——“为了再一次和会长相遇”。 祇园里最著名的艺伎豆叶主动来培训她,大家都以为她要借千代打击竞争对手初桃,但事实上她是受会长之托。千代学习非常努力也卓有成效,她学成“亮相”时,艺名是小百合(正确翻译是佐酉理,但小百合这个译名更广为人知)。在豆叶的安排下,小百合得到了许多男人的垂青:延俊和、医生、男爵和鸟取将军。后面的情节就像“爽文”,是的,小百合和豆叶赶走了初桃、她们挺过了战争、小百合得到了她爱慕的会长的回应,成为了他的情妇,又去美国度过了余生。 从小百合美丽的灰色的眼睛看去,祇园的兴衰、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悲欢离合爱与恨,都像一杯水,融进时间长河里了无痕迹。 猎奇性足够,但极不真实,也少有慈悲。 小百合的原型,日本传奇艺伎岩崎峰子痛斥作者不守诺言,还抹黑了艺伎的清誉。想要探寻真相,请看岩崎峰子所著的《真正的艺伎回忆录》。美国人阿瑟高顿以他侵略者的傲慢态度,写出了一个雌竞世界:爱情无用、女子卑微乞怜、没有尊重也少有希望。小百合幸运,但其他艺伎并不是,“她们的命运,像是徒劳地等待着晚宴的散场”。 事实不是这样,艺伎训练很苦,工作时也经常被刁难欺负,结婚了就不能再做艺伎。但是,祇园是女子的世界,互助比打压多得多,艺伎是“屈心抑志,忍尤攘诟”,也凭借自己的工作水平获得尊重。 但仍然有动人的地方。 千代逃跑前在房门口看着艺馆里的奶奶,一个脾气极坏的老艺伎,想着她是否也是被父母卖到异乡,受过多少年的苦;南瓜被初桃支使得团团转,疲惫的她同千代谈心,满怀憧憬地说自己大概要被收养,终于要有一个家了;初桃真心爱过一个厨师,两人情事被发现,对方不再来找她,她哭着请求那男人一定再来。 这些正是是多少傲慢粉饰不住的东西。 正是迷茫自欺的日本男人们、傲慢荒唐的美国人以及咀嚼着她们痛苦满足猎奇心的我所缺失的——一个好灵魂。
《艺伎回忆录》读后感(十):艺伎小百合的戏剧人生
这本书我将之概括为:日本艺伎文化外表下重复的人生故事。
初到艺馆被恶毒的初桃针对、逃跑不成自毁前程、遇到贵人相助、飞上枝头变凤凰、和最倾慕的人共度余生。这样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
小百合是一个幸运非常的艺伎,她与众不同的蓝灰色眼睛轻易能够引起男人们的注意。她能够在绝境中重获新生,在绝望中重觅希望,得到两个男人的真爱与保护:岩村会长让她重新成为艺伎而不是低人一等永无出头之日的女仆,延给予她一方安身之所,使她免受二战时期去当工人的苦难。这个延,不就是都市言情小说中令万千少女向往的高冷总裁吗:地位高、能力突出、看上去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他看透了艺伎的把戏和庸俗,但唯独认为小百合不同于其他艺伎,他的眼里心里只有小百合,他的情绪失控全是因为小百合,他会遵守对小百合的承诺。二战时那个万千艺伎挤破头皮也想要的拯救机会他只留给小百合,即使小百合不主动找他。我想如果延未曾断臂,未曾被烧伤,小百合是否能够接受他。哦,爱情呀!你真自私,你使那个爱别人者如此卑微。哦,小百合呀!你不配拥有延,他的心已经被你伤得千疮百孔啦。
除此以外,在小百合的心路历程变化中也可窥见艺伎女子们悲惨的命运。接受万般辛苦的训练只是艺馆赚钱的工具、男人的玩具和附属品,关键时刻只有男子才能拯救女子。对于友情,南瓜和小百合只有你赢我输,小百合可能还是以前的千代,但是南瓜不是以前的南瓜了。对于爱情,只有当延主动放弃小百合,会长才有可能和小百合在一起。
艺伎什么都不属于自己,身体、爱情、灵魂。她们的“水扬”成为竞价物,而“水扬”价的高低影响她们的地位。她们连起居都无法自顾,连男朋友都不能私下拥有。她们就是赚钱的机器,任何时间如果不用在赚钱上就是浪费。当豆叶说最终能够脱离艺馆,实现独立自主的权力的艺伎才是成功的,但途径只是找到一位愿意持续供养自己的旦那。艺伎女子丝毫没有独立人格和独立地位可言。她们的获救还是得依靠男人。我不得不叹息那时女子命运的无可奈何,这也是当时亚洲女子的普遍生存困境。小百合因为会长成为艺伎,她成为艺伎就是为了一步一步接近会长。所以她固执、她主动,她宁愿背叛延的信任也不放弃最后一丝希望和挣扎。最后她成功了,会长成了她的旦那,厮守后半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