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法国女人》是一本由戴布拉·奥利瓦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是法国女人》精选点评:
●喜欢。
●有点乱,而且啰嗦。
●面面观。站在道德高地上冻得发抖的女人,不无嫉恨去看那些懒洋洋的,毫无顾忌的,极其迷人的左岸巴黎人。
●一个观察过一群知道如何保持性感的女人的女人写的关于如何保持性感的目录学。
●及时行乐
●浏览而已
●不知道是作者的问题 还是翻译的问题 文字絮絮叨叨 读的很累 本书主要是比较法国女人与美国女人 两种文化都是一知半解 读来是在费劲
●我真的怀疑自己上半辈子是个法国女人
●长篇大论絮絮叨叨,没有一个实例,看过就忘的打发时间的书
●对“时间如梭,及时行乐”的观念印象深刻,但总体上略浅显,浮于表面。
《为什么是法国女人》读后感(一):美国人眼中的法国人和我们眼中的美国人
这本书还是给我对法国人和美国人的固有认知起到了一些颠覆作用的。
作者是一位嫁给了法国人的美国女人,在写作时不免将自己的美式思维代入法式生活中。我惊讶地发现,在美国人(不知道作者是否可以代表这一群体,姑且这么称呼吧)眼中的法国人,正如我们眼中的美国人。
去年在加州待过一段时间,所接触的人在我面前所展现出的都是淋漓尽致的自我和自由,尤其是,看到一些在我看来已是肥胖的人依然可以穿着紧身衣,显得自信乐观,而不用担心被人说三道四。这种"自由",即"以自己开心的方式生活",在我看来是值得羡慕的。作者在书中却站在法国人的角度,对自己放弃了身材管理的同胞们进行了一番批判。
然而作者却提到,美国人不像法国人那般"自由"。她在书中强调了法国人对伊壁鸠鲁主义的追求,他们对性和爱持有开放态度,拒绝"任务繁重",享受生活。同时,法国人追求的是自我认同,从不追求"被所有人接受和喜欢",甚至认为"被所有人都喜欢,只能说明这个人太没有个性了"。我觉得吃惊,因为在我眼里这些label本属于美国人。
作者还提到,美国人将"幸福"视为迎合社会的任务,这里面甚至包含有虚假成分,这种幸福是形式化的。但对于法国人的幸福感,她并没有说得具体和明白。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挺有意思的。一直以来,我对所谓的"西方人"都有一种stereotype,忽视了即使同为"西方人",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巨大差异的事实。带着一种固有偏见去了解一个国家的时候,若带你了解这个国家的人恰好也对它有着和你不同的偏见,这种冲击感强烈,也更让人印象深刻。
《为什么是法国女人》读后感(二):没有格式的魅力
嗯……书本身有“以偏概全”之嫌。
但切合书的主题,暗线展现了法国女人的变迁史。
前半段还不错,通过法国女人对待男性、规则的“反传统”,对自然的顺从和倡导,展现了女性追求自由,遵循天性的实践效果。
展现了,【美国女人视角下的法国女人】
或者说,展现了【作为法国杂志撰稿人,眼中的法国女人的魅力】
后半段,仿佛是在做“加强重复”……采用“美国女人如何如何”,而“法国女人如何如何”,所以美国男人能在法国女人身上找到,他们在美国女人那儿找不到的东西……
嗯???? 说出这个论据,没问题。 但是所做的论证,是不是有些过于纸上谈兵。
作为“部分”美国女人和法国女人能拥有的东西的异同,导致了她们对规则、性的区别? 或者是,国家个性?
个人感觉缺乏具体的整体性论证。
全是,“我”的认为,和“我身边的某个人”的表示。
再加上,相关基础书籍和文艺作品的展现。
在毫不起眼的地方提到了“因为法国的基础医疗保障、基础劳务保障,设施齐全,导致法国人能够悠然自得地生活。”
又因为二次大战,导致了法国女人对自由和自主意志的渴望。
而“美国大兵”实现了这点。
(是不是反证了,美国人真的发了战争财呢?)
国家基础设施、生活化水平和环境是否安稳才是国家个性的关键吧?
这完全是历史因素造成的可能性更大吧。
个人觉得,作者下断言的整体论据并不充足,一味认为法国女人悠然自在地生活优雅、杂乱且平和,固然有点“文化崇拜”嫌疑,但是通过只言片语的“暗线”,对战争、国家政策的变迁史,形成了法国人、法国女人独有的“魅惑”“自然风骚”的特色,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和意义。
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变迁史和文化基础,没有必要认为“哪种格式下的人更有魅力”,而应该思考,如何发挥独特的魅力”。
这大概就是法国女人变迁带来的启示吧。
《为什么是法国女人》读后感(三):有趣
本质上也是对于稳定的渴求,对于不确定性的抗拒吧。
在这里命运还有其所指的话,那就是要放手和拥抱位置的能力——不要精心设计对于法国人来说,两人关系中,感情的完整性存在于体验之重,仅此而已,不必追求结果或最后的结论(他爱我/他不爱我)最近总是会在考虑买房的问题(虽然完全买不起),是不是我的稳定的心理在作祟。本质上我还是想要稳定的。
法国人喜欢自己的秘密。他们喜欢若有若无、神神秘秘的感觉。大多数美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相信,说出秘密才能与对方创造亲密。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我们看待是否需要结婚问题的不同。
《为什么是法国女人》读后感(四):就从性别谈一谈
谈到法国女人你会想到谁?奥黛丽•赫本咯。啊不,是奥黛丽•塔图!这姑娘照片在我家出现的频率最高。除此之外呢?玛丽昂•歌迪亚,朱丽叶•比诺什,可可•香奈儿,当然还有女权主义代表人物,《第二性》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多亏了她还记得一位法国男士萨特。这些响当当的法国女人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三个字:不!一!样!她们之间不一样,风格各异;她们和其他国家的女性不一样,拥有无法忽略,一眼辨别的法国范儿。
那么什么是法国范儿呢?《为什么是法国女人》一书给出了一种答案。这本书出自黛布拉•奥利瓦,这位美国女人,嫁给法国老公,在美国生活超过10年,目前与家人轮流居住于洛杉矶和巴黎。拥有两地生活体验,作为美国女人,既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又能够近距离观察法国的家人朋友,所以作者通过从美法两国女性对比的角度出发,来具体描述差异是很有说服力的。
作者分七个章节从男人、神秘、规则、反思、自然、生活艺术和身体的角度,主要采用对比的技巧来阐述法国女性的特殊性。这个论点往深了说完全可以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研究方向,尤其是法国女性和女权主义千丝万缕的联系(注:早在1791年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发表《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的时候,女性主义运动就已拉开了序幕);往浅了说,只需聊聊几部法国电影,几个法国广告,几则法国笑话,就能够对法国女性的特点有个粗浅的认识了。
摘两个书中的片段感受下:
各位读者,让我们用下面的话狠狠咬一口卡芒培尔大奶酪:其实在法国,男人和女人是相互喜欢的。很喜欢。两性之间不存在美食战争。法国男女都想在一起。他们从相互陪伴中得到乐趣。他们吵嘴。他们辩论。他们挑逗。他们在不同的社交场合都寻找对方的陪伴。凡是与法国人吃过饭的人都被男女主人强加的座次安排吓了一跳:男孩—女孩—男孩—女孩,这可不是简单的礼仪,法国人当然是礼仪专家了。
法国女人不会发胖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的,我们知道,她们择食很理智,既不失乐趣,又能做到节制。但是,女士们,开门见山地说:法国女人不会变胖是因为在法国肥胖是确凿无疑绝对不能接受的。社会舆论无处不在地像法国女人灌输女人味和性感观念。这些舆论在她们心中是那样的根深蒂固、广为认可,所以当她们发现任何发胖的迹象时绝对会口下留情。
以上两段文字一不小心就暴露了天性自由散漫的法国人莫名其妙的规则,想想吃饭的时候不能和姐妹聊八卦,想想穿不进42码(美国的12至14码)就得去特卖店里,也是蛮憋屈的。但是也往往是这些我们不理解的法国人日常塑造了法国女人的无与伦比的性感美丽。如果可以我也希望当我胖一点的时候,就有人狠毒的批评我,这样我也吃不下中午的那顿海底捞了,省钱又塑形,棒棒哒!
坦白讲,这本书我是以翻看的形式看了50%。当我以为这是一本幽默的小品文的时候,发现其实这是一部社会学作品,但是当我卯足精神仔细研究的时候,又发现就是通俗易懂扫盲文。最终只能选择性阅读,也颇为有趣。
《为什么是法国女人》读后感(五):为什么是法国女人?为撒哩?
提到法国女人,潜意识第一反应是“优雅”,接下来是配套的“知性”,读完这本书,又多了几个词,但是考虑到不想为任何人贴上标签而授予局限,所以不一一列举了。
作者是美国人,不乏有点抱法国人大腿的感觉,可能作者是真的喜欢法国女人,看完此书,如果我是男人,也一定要找法国女人谈一次恋爱。
最近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泥潭,不能客观的看待自己,读完这本书更是比比受挫,未有一丝崛起之意。活得小心翼翼,畏手畏脚,懦弱,想表达又词穷,自己憋着成内疾。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同样是女人,我差在哪了?
书中很多话还是蛮不错的,不一一分享,列有二三,以供消遣。
“我是不是真的尽我的所能来迷你了?我敢肯定我一定是自发的,因为你是个相貌英俊又有活力的男人。能引起你的注意我很开心,但是目的何在?没有目的。为了片刻的快乐,刹那间能吸引另一个人的快乐。我必须坦白我一生里都喜欢这种快乐。”
我为这句话倾倒。
gt;> 这些法国女人好像从根本上理解男女的不同。她们在心底知道何为男人,既有身体的又有精神的。如何将驯化稀有动物的方法用于丈夫身上,成绩斐然,方法之一是,肯定好行为,忽视坏行为。你无法改变人性,但你可以用蜂蜜吸引更多的蜜蜂。男人如同小狗。喊叫是没用的,要是你把他们惹急了,他们就咬人。要是你冷落他们,他们就钻回自己的洞里。要是绳索太紧了,他们就想挣脱。要是你以更微妙的方式使用你的情感智慧,你的男人最后将像个可怜虫听你摆布。如果他还不就范,那你可能真的选错了人。
gt;> 有些事是不必说出来的。或是过于强烈,或是过于痛苦。知道这些对对方并没有好处。结婚之后见心理医生,并非为了合二为一才说出所有的东西,而是要学会作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如何生活。
gt;> 法国人喜欢自己的秘密。他们喜欢若有若无、神神秘秘的感觉。秘密对他们来说具有隐形的诱惑,这些秘密都是私人的东西,其诱惑力是不可触摸的。你可能看不见或碰不着这些秘密,同理,你能看见或触摸魅力吗?
gt;> 一个人不容易满足一生里的个人欲望,他们为背叛所深深吸引,想从中找出裂隙,借以窥探人类灵魂那不驯服的领域。
gt;> “情人有助于完善个人成长,而且比心理医生更省钱!”
gt;> 著名的法国儿科学家阿尔德在其最近推出的《通奸》里,对尝试婚外恋的人提出严厉批评(是的,在繁忙的法国家庭花园里确实有几个孤单的贬低者),但是,被采访者追问之下,他承认如果通奸确实能使女性维护婚姻,进而使家庭免于毁灭,他将第一个为他们开绿灯“。我的建议是‘,跟着你的激情走,不要告诉别人,等待发生的事情’。如果通奸确实能维护婚姻的话,我要说的是‘,那就做!' ”
gt;> “个人不为失败的婚姻负责。婚姻制度本身才是问题所在。”
gt;>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谁也不想被每一个人喜欢。与此相反,如果你被每一个人喜欢的话,这说明你很平庸。你身上没有原创的东西,更不用说性感。
gt;> 法国女人刚好相反,她们接受冲突,她们根本不顾你对她的意见。她们并不苛求被人喜欢,她们就是自己,而且要把这一点表现出来。
gt;> 女人“从孩提时起就要不停地思考怎样才能为自己谋取利益”,免得变成“日本鱼缸里游了一圈又一圈的漂亮金鱼”。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一想法几百年来越来越强烈了。法国女人因其性感为世人所知,但精明总是性感不可缺少的要素。
gt;> “希望在默默无语中被男人理解,所有的想法都被男人实现,这等于请他扮演母亲来理解我们、对待我们。”如此处理感情很快就能吹灭激情之火,最后导致失望。
gt;> 对于每个女人来说这一时代已经来临,“她要做的不是别的,就是丰富她的自我”
gt;>在法国,很少有人关心“如何修理”大自然或人性,因为在法国你不必“修理”自己。你要做的是如何照顾自己。你不必因寻找“正确的”方法而小题大做。你与真实的自我合作,创作出属于你的生活。一边承认时间如梭是无法回避的,一边将最大的快乐塞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