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荡两千年》是一本由吴晓波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一):值得反复读反复思考是一本好书
近年来反复阅读此书,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每一次都感觉站的高度更高了。可惜,周围读过此书的人甚少,没法讨论。
读着历史,思考当下,说不尽的沉重,道不完的唏嘘。当西方世界一路向前时,我们只是在重复几千年的历史。每思至此,岂不令人感慨万千!
写个读后感都要字斟句酌,生怕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作者在撰写本书时的小心翼翼可想而知了,书写得好是一方面,读者能否认真思考书的真义是另外一方面。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二):小贺读书时间--浩荡两千年
我一拖再拖实在不知道这书评怎么写好。一来他梳理的是历史,从商人的角度;二来跨度太长,不知从何说起。从管仲、商鞅、桑弘羊、王莽、李隆基、刘晏、赵匡胤、王安石、朱元璋到清朝落寞,一一数来,沿着历史的印记,跌宕起伏。商人一直被“鄙视”,直到王阳明、顾宪成始为其正名,商人开始有了独立意识。但终究逃不脱依附国家的依赖性。现在回过头来看,明明那样做完全不会有今天的问题,可是放回历史,身在其中的人是看不清未来的。统治者思考如何长治久安,如何平衡各集团的势力,在放放收收中走出了独步天下的制度模型。致使今后的每一步局限都很大。其实可能是有希望改变这一切的,答案在《跌荡一百年》里。我无法给你一个高度概括,不如去看,真的。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三):林黛玉父亲的巡盐御史是个肥缺
读过《红楼梦》的各位小伙伴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疑问: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被钦点为巡盐御史,这个官职听起来只是个管理卖盐的小官,跟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比起来太寒酸了吧?
如今超市里的一袋盐也就三四块钱,历史上关于盐有哪些故事?看历史上关于盐政的种种制度,不免感叹:曹公给黛玉父亲林如海安排的巡盐御史真是个肥缺!
看完这本书终于明白为何总把盐铁合在一起说,盐铁是历史上各朝国库的重要来源。
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商人走不出官商一体的漩涡,俗话说的“富不过三代”通常理解为子孙后代骄奢淫逸,没有保住前人辛苦创业积累下来的家业,也可以换一种理解方式,三代之后被收了一波韭菜,官府特权经营带来的巨额利益是没有保障的,终究会以一种合法的形式被收割。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晓波老师宏伟的视角和恢弘的格局让人敬佩。这本书是除了《激荡三十年》后,我认为的他第二好的书!从中可以看到他学识的渊博和见解的深度!
本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种创作形式:
1.梳理并探究了封建社会中华各朝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多个朝代的更迭都没有跳出吴老师划分的3个阶段。
2.在梳理的同时,类比了西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史。有了对比,探究才有深层次的意义。
3.在梳理古中国的时候,借古讽今。暗示了现在我们社会还存在的古中国的一些弊病,当然这部分说的很隐晦。需要读者去细细体会。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五):千年大变动之下的不变动——读书札记
吴晓波从经济视角回首了两千年来大一统王朝在经济上的磕磕绊绊,大一统下成熟的政治体制以及永远落后政治体制的财政管理模式。中国传统社会的弊病就在于过于早熟,这使得外部人士和西方学者难以看到千年不变下的大变动,所以他们认为中国历史循环往复,无法逃离王朝周期性规律,民间也将其概括为“一放就乱,一统就死”虽然这种说法过于潦草,但也是传统社会的一大特点。但是历史仍有其继承性,比如我们详细审视汉代与清代的乡村和农业生产,除了若干农具的进步,其他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颠覆性的变革,甚至生产方式相比汉代也无巨大变革。在盐铁论中桑弘羊与士大夫辩论国家专营事业的优点与弊端的言论,放置当下国营企业中许多也是可以一一对应,就像桑弘羊质问儒士,不搞专营经济,那么国家收入从何来?放权于地方那么政令不出中央又如何办?对于这一问题无人可以好好回答,史书记载的是“大夫默之,儒生也无法回答”。那么今天我们又如何去回应大一统体制下种种矛盾呢?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六):中国经济发展简单想法
本书是以经济的视角去解读中国的历史,但通篇看下来,竟没有被某一种经济模式所震撼。相反,强烈的官商经济模式倒是贯彻始终。
商人,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是一个不被认可的群体。因为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并不需要更多的经济规律来驱使人们去做更多的群体联盟以及新的制度创新,在这之中,只有政府唯一一个参赛者,其他人都是在为这个参赛的人加油鼓劲。
当掌权者通过武力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后,这个国土上的资源就自动归属于当权者。政府可以制定比赛规则将有利可图的资源都划归国有。然后以一种制度,让整个国家的人民都为它出力,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所以,一个国家的民间经济发展如何,完全取决于掌权者持有怎样的态度。
自己其实挺反感为什么政府对资源拥有绝对的权利,可是又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了政府,那这个国家就无法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让我们需要一个政府来维系国家的稳定,然后在稳定的环境下,去做一些探索与发展。这是难以突破的规律。
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
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四个方面完成制度的建设: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在国家主义的政策之下,国强易得,民富难求。致富之道在于谋略,不在于身体的辛劳;利润的获取在于积聚效益,而不在盲目地蛮干。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七):补全中国经济史的最后一块儿拼图
2016年的9月,我拿起了吴晓波老师的《激荡三十年》,直到2017年3月终于经过半年的光景学习了“中国经济史”三部曲。
《激荡三十年》至今仍然让我惊叹,《跌荡一百年》让我叹息,这本跨越两千年中国经济的《浩荡两千年》让我和吴老师一起,思考中国的经济变迁和看历史车轮的前行。
有对历史深刻的分析、思考和探讨,也有对历史中细节处的简单平实的描写。每当读吴老师的书必须静下心来,在一个有wifi的地方学习,因为有很多的人物、事件需要查询和思考。这也深深的让我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但也很庆幸让我知道我的漏洞。
学习历史就是这样,有些枯燥,需要静下心慢慢学习,对比学习和交流。自己这么喜欢历史竟没有读过一本史书真是惭愧,虽然现在学习了吴老师的中国经济史,但有太多的知识等待我去学习。但看这些书不是一两天能一口气读下来的,这也是我床头翦伯赞老师《中国史纲要》迟迟没有读的原因。对宣传中“平均3个通宵读完”的《巨人的陨落》这本历史小说的漠视也是我不能接受的,太浮躁了,读历史需要辩证,需要沉淀。
我一直认为补短板是看吴老师书的主要目的,我还不能像其他一些分析那样有能力对吴老师阐述的观点提出建议和异同。但是我相信有一日我可以和吴老师一起隔空“碰撞”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牙牙学语。我相信这也是吴老师所希望的。
这半年也是个总结,有吴老师这套书相伴起码能让浮躁的我在看书的时候静静的享受时间的沉淀和穿越时空看历史的沉沦。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八):是经济史,也是国运史
买来吴晓波的经济史三部曲,我首先读了最晚成书的《浩荡两千年》。从春秋齐桓公时期管仲变法,到闭关锁国的晚清被鸦片打开国门,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舞台上,众多工商界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散场后却多数面目模糊、事迹难考。
正如费正清的发问:“一个西方人对于全部中国历史所要问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
以中国人的聪慧勤勉,擅长经商的自然不在少数。然而历史的一个循环是,商人一旦积蓄起财富,便往往被国家以“均贫富”的名义“合法抢劫”,生杀予夺总在顷刻间。至于盐铁等暴利产业,或是由国家直接垄断,或是必须拿到国家特许才能经营;于是商人往往需要花费大量财力精力打点政府关系,或干脆直接成为官员。加之儒家传统对商人极度轻视,在这样的政治和文化土壤下,商人从未获得过真正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费正清的一句话读来甚是凄凉:“中国商人最大的成功是,他们的子孙不再是商人。”
在这样一个自秦汉以降,中央集权制度根深蒂固的国家,我们看到一位位志士主持“变法”,从商鞅、桑弘羊、王莽、刘晏到王安石,其经济思想一脉相承,核心却脱离不了与民争利。每个朝代自建立伊始,便往往陷入宽松——过度——管制——凋敝的轮回,两千年的历史呈现惊人的相似性,这个国家从未能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经济模式。
在我看来,《浩荡两千年》不只是经济史,也是国运史。在书的第一部,我们震撼于从春秋至魏晋间一个集权帝国的横空出世;在书的第二部,我们自豪于从隋唐至宋元间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这是帝国的黄金时代;而在书的第三部,我们痛心于中国的封闭,当西方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中国只是执拗地背过身去。
当统治者认定维稳压倒一切,几百年间一成不变地要求人民“男耕女织”;当君权神圣不可侵犯,人民从未意识到他们的私产应当得到法律保护;当现代民主法治从未萌芽,国家对人民毫无契约精神……生产关系的落后,终于导致了生产力的落后。相对于西方现代科技的愈加发展,明清时代的中国实际上是愈加倒退,离世界愈加遥远。
缠绕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官商经济,可以说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了。那么两千年之后的今天又如何呢?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本经济时评,说来惭愧,在看这个书以前我对中国历史知之甚少,甚至都串不起来历朝历代都有哪些?这本书按照时间纬度列举中国历史上发展比较有特色的朝代,从公元前一千多年开始说起,细数历史上那些留名的商业大咖,从齐国的管仲说到清朝的伍秉鉴,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国家的盛世靠经济设计,衰败也是因为商业发展。伍秉鉴所发展的商业帝国也引进了历史著名的鸦片战争,从而造成了中国的闭关锁国长发一百多年并且导致割地赔款的结果。 本书通过细数两千年的商业经济总的来说是为了通过历史变迁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而这个问题是:中国作为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但是在商业角度来看,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历代创新蔚为壮观,最终形成了四个基础性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支撑起集权政体“大厦”的四根“支柱”: 郡县制度:为了保证帝国的稳定,在政治上必须保证中央的人事任命权,避免地方割据势力的滋生; 尊儒制度:封杀“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以实现全民在意识形态上的大统一; 科举制度:通过公平的考试制度,将优秀人才吸纳到体制之内,为我所用; 国有专营制度:在经济上,实行重要资源的国营化垄断,以控制国计民生。 这正是这四大支柱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四个非常具备中国特色的“经典困境”。 其一,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楚河汉界”,前者垄断上游的资源型产业,后者则控制中下游的消费生产领域,中国的市场经济出现“只有底层,没有顶层”的奇特景象。 其二,政府与民间没有形成对等的契约关系,民间资本的积累缺乏制度性保障。在皇权制度及其法权体系中,人民的财产合法性建立在“皇恩浩荡”的前提之下,因此,政权对人民财产的剥夺带有不容置疑的正当性。 其三,权贵资本横行,寻租现象历代不绝,财富向权力、资源和土地猛烈地聚集。社会资产不是在生产领域积累放大,而是在流通领域内反复地重新分配,技术革命几无发生的土壤。 其四,在国有资本和权贵资本的双重高压之下,民间商人危如累卵,惶惶不可终日,出现强烈的恐惧心理和财富幻灭感,产业资本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移,经济成长从而失去创新动力。 所以最终也得以回答之前的那个问题:如果没有获得政府的特权,再高效的商业能力都无法工作。而特权在谁之手?政府也。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十):《浩荡两千年 中国企业 公元前7世纪—1869》读后感
摘录: 1、在世界工商文明中,中国无疑是最早慧的国家之一。 2、中国早在唐宋时期,就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长安、洛阳及临安都是人口过100万的超级大城市;同时期的欧洲,人口最多的城市不过10万人。这里还发生了最早的农业生物革命,宋代水稻的普及和明代棉花的普及造成了人口大爆炸。中国是第一个人口过亿的国家。元代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宋代出现了第一批合股公司和职业经理人阶层,清初则出现了粮食期货贸易。此外,中国还有非常健全的乡村自治体系,有世界上最富有、人数最为众多的商帮集团。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称:“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 4、中国的社会职能分工比欧洲早了至少1000年,主要传统生产技术(工业革命前的非机器生产技术)比欧洲早800-1000年。 5、商鞅变法中的军爵制度,彻底抹杀了贵族与贱民的界限,人人可以用过战争获取功名富贵。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最早打破贵族制度的国家。宋代的数学、天文学、冶炼和造船技术,以及火兵器的运用,都在世界上处于一流水准。宋人甚至还懂得用活塞运动制造热气流,并据此发明了风箱,它后来传入欧洲,英国人根据这一科学原理发明了蒸汽机。 6、宋代企业规模之大,超出了之前乃至之后的很多朝代。 7、在1080年前后,中国的铁产量可能超过了700年后除了俄国之外地区的总产量。在11-12世纪,中国的煤贴产量甚至比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还要多。 8、宋代日趋精细的工商体系的完善是世界第一的,具有比同时期欧洲更高的发达程度。 9、宋代出现了中国企业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其中包括: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已有分离,第一批股份合作制公司诞生,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出现,定金制度得到广泛的运用,以及职业经理人阶层的萌芽等。 读后感: 1、对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达还是知之甚少,只隐约知晓我国曾在某些方面长久地居于世界之巅,但具体是哪些方面,如何居首的,并不知。所以摘录上述文字,想字字句句牢记于胸。那是我们应当传承下去的荣耀与骄傲。 2、对管仲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以前只知道他这人对朋友很是有些不可理喻,是作为一个反面陪衬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的。但今天读后才明白,那应当是瑕不掩瑜吧!书里说,在《管子•乘马数》中,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以做,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增加人民的就业,尤其要雇佣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增加就业,平衡经济。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增加就业的做法,在当今之世并不罕见,可是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这样的智慧,确实是让人惊叹的。除了管仲,只有宋代的范仲淹曾经有过类似的思想。不知现在的语文课本有没有改,如果没有,那实在遗憾,如果小孩不是一个好学的人,那么“管仲是个奇葩”的印象怕是这一生都挥之不去了。 3、我似乎有个感觉,在中华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仿佛只有元和清两代外族统治的情况下,中国出现了倒退。作者想知道为何在如此高度发达的工商体系下,中国竟会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相信本书并没有给他解答这个问题,因为作为读者的我,也依旧不明白。所有的回答都在说因为清朝落后与同时期的西方,但为什么落后,为什么会造成落后,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说法。可能是因为我们距离清太近,所以无法以后人的眼光来看,又或者,这清造成的落后,只不过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道曲折而已。 吴晓波《浩荡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