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名流》是一部由从连文执导,葛建军 / 任伟民 / 孙才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巷名流》影评(一):不错不错
感觉挺真实,用幽默回避了文革的残酷和尖锐。想想那个年代,人们对文革还记忆犹新,也许这个方法才能让人们回顾过去。顺便说一下,刚看完的《爱情的牙齿》看得这个,感觉那叫一个清新啊!故事讲的多好,多顺溜!!
《小巷名流》影评(二):笑著哭
笨拙的鏡頭,粗糙的剪輯,不能掩蓋該片的光芒。對司馬二哥的知識分子刻畫還算到位,小心思,救人與水火。牛三最光輝,有當年趙匡胤千年送京娘的風範。卓春娟母女最悲涼。高風編輯還是文革思維,只是換了個情景而已。
《小巷名流》影评(三):情节动人的老电影
恰巧看董桥的《旧时月色》,第一页就提到了这部“文革”伤痕电影也动人。
买来看了,情节果然精彩。全片用一种冷静对比掺杂黑色幽默的手法描述几个小人物的悲剧。情节悲喜交集,有让人能笑着哭出来的力量。看完后的心情用语言很难描述。特殊年代小人物们的悲剧命运,更衬托出时代的悲凉。
篇末牛三与干部们对卓寡妇女儿所为的对比,震撼!牛三,一个好喝几口小酒的粗人,也许真的不“伟大”,但他临走留下的那封朴实的,连写带画的信,简单的内容和用意却真实地打动了我许久。尤其看到后来,单纯的卓寡妇女儿还是悲剧了,倍感悲凉……
荒诞的年代,人就有荒诞的行为,片中时时穿插多种令人深思的对比,比如:故事内容与“真实中”作家司马与编辑冷静对话的对比;老何等干部前后生存状态的对比……很多小细节,刻意为之,都颇有寓意。总能发人深省。 总体感觉这部《小巷名流》是部有内容有灵魂的好电影,很值得一看!
《小巷名流》影评(四):不那么老的朱旭,不那么熟悉的年代
导演借助朱旭饰演的司马二哥的一个小说来讲述发生在古城时期文革的故事。文革对于经历过那一时期的人而言都意味着一种隐痛,导演在“书写”这段历史时显然美化了知识分子(司马二哥)、无产阶级(杀狗的牛二)等在特殊年代的责任。在影片中知识分子在自保的同时还救孤儿寡女与水深火热之中,实际上很多知识分子在文革时的形象未必如此光彩。坦诚如陈凯歌者说出少年对于父亲的“划清界限”,直白如李沧东者道出:如果我们社会变成了这个(可怕的)样子,我们每个人都逃不出责任……
结尾之时,影片些微透露出中国经济大潮将来之势。广州的假发、国外的游客、“宇宙环球公司”的名片等现代元素纷至沓来。没有任何踯躅,在我们来不及回味阶级斗争大潮的时候就被卷入了经济波涛之中。省城来的编辑建议司马二哥将结局改成“大团圆结局”,每每的大团圆映衬的其实恰恰是生活中的支离破碎和碎砖破瓦。
司马二哥不知道“小说”怎么改,如今远离文革三十余载了,未必我们现在就知道了?
《小巷名流》影评(五):我看《小巷名流》
国产片也不全是垃圾。1985年的《小巷名流》,就让我拍案叫绝。
从连文导演,朱旭、孙才华主演。如此精湛、深沉的国产片,只能出自知识分子之手。
对白鲜活,俏皮话比比皆是。反观今天的网络语言,虽纷繁有趣,但味儿不够,越来越像世界语。汉语自有其本来面目。至于这是好是坏,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恭录几句台词,解救一下整天被“最新国产片”折磨的大家伙儿。
1.“我犯了错误,围棋盘里下象棋——路线不对。”
2.“有屁就放。不要穿靴戴帽”
3. “他们这些人呀,有权就是理。”
4. “他发酒疯时是狗咬月亮——不知高低。”
5.“她确实是菠菜煮豆腐——一清二白啊!”
6.“有几个流氓在敲丁香的门。我去文攻了,不管用。你快去武卫!”
7.“我坦白:那时候我耗子别手枪——起了打猫的心。”
8.“苏联叫人民演员,朝鲜叫功勋演员,那美国叫好莱坞演员,香港叫明星演员,至于我们国家嘛,叫文艺工作者。”
9.“对我批判的越狠,就是爱的越深。让我体无完肤,才能让我健康成长。”——我记得,王小波李银河研究解释SM的快感,就是这样,所以才有人乐此不疲。
《小巷名流》影评(六):“东风劲吹传捷报,胜利凯歌冲云霄。我们向阳镇的革命形势一派大好,不是小好……
“司马寿仙必须端正态度!好~下面继续揭发批判”~“好~我再报点材料,点你一下!你经常挂在口头上说‘悲剧啊!悲剧!’你说悲剧的罪恶用心是什么?难道我们社会主义有悲剧吗?说!”…“不是…我…哎~我这个人的悲剧就是自视清高又爱表现,见景生情胡言乱语…”“那你怎么不说喜剧呢?!”“我…”~~~
“爸爸~吃饭了。爸爸,快起来吃吧,一会都凉了。爸,快起来吃饭呐,爸爸~爸爸~~爸爸~~~爸爸你怎么了~爸爸你怎么了你~” “你哭什么~哭啥子,没有阶级立场。”“我~我以为你~”“你以为我死了?”“嗯~”“告诉你,我就是真的死了,也要咬紧牙,不准哭~”“那我~”“要狠狠的批,狠狠的骂,跟老子划清立场,懂不懂”“嗯!”“那好,再重新来过~”“司马寿仙~黑心肝!妄想复辟资本主义卖花圈!今天~我要和你划清界限,老子反动儿好汉!你,你这个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自绝于人民,罪该万死!我要把你批倒批臭!叫你永世不得翻身!”(喂~你干什么?)“介个反动家伙死了,我要和他划清界线” ~~~
《小巷名流》影评(七):【422】《小巷名流》——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小巷名流》 年代:1985年 / 国家:中国 / 导演:从连文 / 主演:朱旭、葛建军、孙才华
适宜人群:60后和70后
聊到这部电影时你可以谈论以下话题
60年代末到70年代的那场浩劫,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运动结束之后,关于它的反思在文化艺术领域全面展开,催生了“伤痕文学”、“反思电影”等多种类型文化。
提到反思电影,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天云山传奇》《芙蓉镇》《小街》,而这部《小巷名流》则被长久地忽视,其实它对文革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反思,绝对不输那些响当当的经典。
影片聚焦于文革运动中的三个底层角色,卖花圈的司马寿仙,裁缝卓春娟以及卖狗肉的牛三。司马寿仙就给周县长的父亲送了花圈和挽联,而后来他才知道,周县长的父亲在旧社会是地主,还有海外关系,所以他被批“为地主唱挽歌”。
卓春娟在旧社会曾是军官的姨太太,自然成为重点批斗对象,连女儿也都受牵连。至于没什么文化的牛三,他不过就是就是喝多酒了闹事,也被纠察队抓走。他们被关进所谓的学习班进行改造,于是三人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
影片对于文革期间那些荒谬的阶级斗争,都有十分直接的表现。要开黑白交待大会主动坦白,就连跟多少人发生过关系也要说,父亲要跟儿子划清界限,有时也免不了一顿毒打,逼得卓春娟要上吊自尽。
司马寿仙一语道出所谓革委会能横行霸道的原因:“他们这些人,有权就是理。”而当何癞子被罢免权力之后,学习班也就解散了。事后何癞子还得跟司马寿仙道歉,可是道歉又有什么用呢?
电影并没有就此停住,而是继续关注这些人的命运走向。牛三保护卓春娟母女,让她们深受感动,卓春娟想把女儿嫁给牛三,但耿直牛三远走他乡,去找他的河南女人了。
司马寿仙后来将这段经历写成了小说,结尾则是一出悲剧,然而编辑觉得这样不妥,要让他改成一个光明的结尾。这一幕颇意味深长,如果连这样的灾难也要美化,甚至避而不谈,那么是否还能避免类似的错误不再犯呢?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是这两处
笑点1
第18分钟,司马寿仙被批斗,要求上台做坦白交代。由于他是文化人,所以说出来的话总是一句一个歇后语:“我是黄牛吃草帽——一肚子的烂圈圈儿”、“我现在还是围棋盘里下象棋——路线不对”。
他用极快的语速说:“我知道对我批判地越狠就是爱得越深,批得我体无完肤才能促使我健康地成长。学习班的领导同志们、同学们,让我们以最最最最崇敬的心情高唱《红色电波传喜讯》。”然后他掏出红色语录,率先唱起来,气得造反头子骂道:“滚下去!”尽管现在看来十分搞笑,但正是那个疯癫年代下的常态。
笑点2
第35分钟,司马寿仙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儿子叫他吃饭也没动静,儿子以为他去世了,哭了起来。结果司马寿仙一下子坐起来,扇了儿子一耳光,说:“哭什么,没有阶级立场。”司马告诫儿子,要跟自己划清界限,必须要对自己狠狠地批、狠狠地斗。然后他又重新躺下,让儿子来一遍。
这一次儿子立刻不一样了,指着父亲骂道:“司马寿仙,黑心肝,妄想复辟资本主义卖花圈。今天,我要和你划清界限!老子反动儿好汉,你这个无耻的狗屎队,自绝于人民,罪该万死,我要把你批倒,批臭,叫你永世不得翻身。”亲情泯灭是这场运动中最悲剧的人性沉沦。
《小巷名流》影评(八):最深刻的反思电影
看《小巷名流》这部电影,我是冲着朱旭去的。
很多人不熟悉这部电影。这里“很多人”,指的是如今主要通过商业宣传或社交媒体来决定看不看电影的观众。看看简介,网上的版本还是很清晰的,这是一部“小成本”的“小众电影”。因为,一,它是1985年上映的;二,它的主题是反思文革。
现在哪个导演“敢”拍摄近现代史题材,哪怕其叙事或视听手法均不过尔尔(更不说什么思想深度了),就能赢得大家的赞扬。冯小刚拍《一九四二》、张艺谋拍《归来》,已经令人抛却具体的电影而来谈“情怀”和“勇气”了。在这种情况下,看到三十年前的《小巷名流》,恍然不知今夕何夕。
电影上映时,距离文革结束仅十年,我相信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对此皆有鲜活生动的回忆,估计连道具都是现成的,自然在表演和布景上都非常逼真地重现了文革的场景。一个有历史传说的小镇,当年卓文君下嫁司马相如后当垆卖酒的地方,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文化大革命。有夸张的标语,有语录体的对话,有热闹的游行,有喇叭有讲台有自我检讨大会,有仗势欺人的红小兵,有威风凛凛的革委会委员;随时安排罪名,随时破门而入,随时有人以手中的权势来威逼“成分不好”的“xx分子”--哪怕只是排队加塞,也因为尽可以对被插队的小女孩儿说“你也不看看你是个什么东西”而获得合法性,更不用说半夜敲寡妇的门、样板戏后台强奸女演员这种下流事了,无论多么下流,总有正当理由。这些时代现象已出现在一些历史照片和影视作品里而令人知悉了,并不新鲜。电影中的人物,即其名中的“名流”,才是影片的灵魂。
文革期间被批斗的三个“学习班”成员,一个是有点书呆子气的底层知识分子,一个是做过国民党长官姨太太、如今是美丽寡妇的裁缝,一个是“仗义每从屠狗辈”——浪荡无依的杀狗屠夫。第一个第二个被批斗当然是因为“地主阶级孝子贤孙”、“资产阶级反动派”,第三个作为“三代贫农”的“根红苗正”的“无产阶级”,因为酗酒闹事而“扰乱革命斗争”,也被关进了“学习班”。知识分子司马二哥对待批斗的态度是“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让干啥就干啥,认错态度极好;裁缝卓大姐,显然对于批斗有点茫然无措,无论怎么被批,都无法检讨出自己有什么错;而屠夫牛三,从头到尾都游离在文革运动之外,他既不凭自己的无产阶级成分去造反争权,也不抗拒卖狗肉给红卫兵,和他们一起吃吃喝喝。这三个人的反应,简直可以说是无权无势的中国老百姓,面对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所能够做出的最本真的反应。
知识分子姓“司马”,而裁缝姓“卓”,回应着历史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传说。而以司马相如后人自居的司马二哥,认为卖旧衣的裁缝怎么能是卓文君的后代呢。一方面是典型的小镇文人的小清高小骄傲,但另一方面,他在面对革委会和红卫兵的时候,极为配合和顺从,主动拿起自己的“道具”--一根涂黑的棍棒,象征着“黑笔杆子”--去参与(被)批斗游行,只是为了早日从“学习班”“毕业”,回到儿子身边。卓大姐就是最普通的街道妇女,善良无助,受人欺凌也难以反抗,最为无奈的反抗就是上吊自尽,所幸被司马二哥和牛三救下,只有和女儿丁香在一起的时候脸上才有笑容,因此最后得知女儿被强奸后精神崩溃,在精神病院里了却残生。牛三顶着一头脏乱差的头发,穿着一身脏乱差的衣服,拿起一把尖刀快稳准狠地专业杀狗,时不时在餐馆里烂醉如泥,还把老婆孩子都打跑了。他完全不理会文革,不理会样板戏,同样也不愿意被“教化”--不刷牙不洗脸不洗澡。这些都超出他的认知思考范围和生活经验。他行事全凭意气和义气,不爽就骂人,管你是什么领导什么委员;为保护卓大姐而被革委会委员鞭笞辱骂,整夜守护在她门前以震慑来此骚扰的流氓红卫兵,最后因为怀着对被打跑的老婆的愧疚,拒绝了以身报恩的丁香,孤身一人找老婆去了。
这三个人互帮互助,共同忍受着文革对他们的打击和折磨。无论是小镇文人,还是柔弱女子,还是屠狗之辈,反应各不相同,却始终抱有对家人朋友温情的信任,对朴素民间道德的坚持。
如果影片就这样完结了,好像就是一个正能量的片子嘛,虽然也有悲剧(卓大姐精神崩溃,被强奸的丁香的演员梦破碎,生下非婚生子,变成悍妇),但最后毕竟还是改革开放了嘛,春风嘛,解放嘛!当年被批斗得惨兮兮的司马二哥如今也变成准作家了,将文革中的亲身经历写成了小说,还有城里的编辑高老师前来交流指导,修改之后就可以发表处女作了。看起来是个Happy Ending了。然而,影片的最后却是他徘徊在“文君井”前,念叨着“我该怎么改呢?这才是影片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对文革反思的再反思。
城里来的编辑高老师,与小镇文人司马二哥相比,无疑代表着当时文艺创作的方向,他们的反思和批判,正是被广泛认同的。那么他又是如何做的呢?他对司马二哥反复强调:要在小说里突出人物有意识的反抗;要在结尾写“丁香成了著名的川剧演员,卓寡妇随着女儿搬到省城去住”。反抗什么呢?四人帮。但显然,这一点是司马二哥不能认可的。如前所述,他们所做的事情,与反抗四人帮有半毛钱关系吗?无论是四人帮还是五人帮,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是罪恶的根源;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孰是孰非;无论是逆来顺受还是仗义执言,他们也从来没有想过这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是不反抗还是反抗。他们只是为了家人和朋友,为了自己那么点良心,好死不如赖活着,忍着熬着就过了那么几年。而如今,却要为了反思而反思,为了批判而批判,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的事情说得特别义正词严铿锵有力,这和文革时期的种种事迹,是不是本质上就没有什么不一样呢?而“文君井”,令人联想起卓大姐及其女儿丁香此生的悲剧,就这样被“有意识的反抗”和“改革开放的春风”所遮盖了吗?
这就是司马二哥颇犯踌躇的地方。
这也是我们久久没有深刻反思的地方。
导演给了这条承载着历史传说又见证了文革时期的小巷很多个镜头。好几个镜头中,深夜大雾,小巷既暗暗又茫茫。窄窄的小巷,暗指为何,已经不言而喻。“小巷名流”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一个镜头是熙来攘往的人群,阳光灿烂,已不见当初的模样。司马二哥“怎么改呢”的喃喃自语一直作为画外音回响着,我觉得,这就是导演想表达的——“该怎么记录那段历史呢?”
在同期的电影中,《小巷名流》的思想深度也比其他电影要高, 这部电影已经解构并颠覆了早期对“文革”的定性话语——林彪四人帮。借老何的忏悔说出了问题所在:你不整人,别人要整你。革命在一些野心家看来,就是夺权的时候,不是你上就是我上;文革在一些出身好的人看来,就是压迫另一部分成分不好的人,形成新的既得利益,光明正大的获得插队、招工、欺负、侮辱、戏弄乃至抢劫、杀戮、强奸的权利。政治动员到做一个只知杀狗喝酒的人身上,无处可逃,可见思想控制的严密,对社会肌理伤害有多深。
影片的结尾其实在预示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小巷修的整整齐齐,司马书店和其它店铺生意都很好,牛三还是在街头卖肉,他的河南老婆又傍上了暴发户,到处都是商品经济兴旺蓬勃,除了看到已经疯了的卓大姐和因孩子被骂杂种的丁香,那个小巷似乎已经消失不存了。主流政治意识的大团圆宣教和商品经济的侵蚀,没人在意那段真正的历史了,小巷名流只是一个传说了。
《小巷名流》影评(九):荒唐的年代,荒唐的故事将人性掩埋
八十年代的国产片一直是诸多影迷们怀念的时代,因为那个时代的导演们真敢拍。不管是什么题材,都会大胆的拍摄。而那个时候轻松的创作环境,也给予了太多导演们得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再加上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一切都是新的气象。在这种大环境冲击下,人们面对社会变迁而展现出来的不同风貌,给予了创作者充分的自由。因此,在我们回首八十年代的作品的时候,那种崇敬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而那个时代的作品大都不负众望。中间的很多导演们的诸多作品,放到今天是万不能通过审查的。因此,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些带有特殊印记的作品,都毫无例外地成为了绝唱。天时地利人和占着其中之一,就会产生很不错的作品,而那个时代,占据着这三种的创作者大有人在。因此,时至今日,我们再回首那些经典之作的同时,也都无一例外的感叹,一个好的创作环境,带给人们的何止是好作品。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作品就是产于1985年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反思那个特殊年代的作品,这同样是一部具有先锋意义的作品。片中采用回忆的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同时用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不同的观影人群获得不同的体验。究竟什么才是对,什么才是错,导演没有明说。最后统一由我们公论。
这部影片叫做《小巷名流》。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作家,他出版的一部反应动荡年代期间,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该小说发表后,省报社的一个主编过来与他见面。期间,两人对于小说的故事性和影响力进行了讨论。同时,该作者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地回忆曾经经历过的特殊年代。而在作者的讲述中,故事中的主人公们都迎来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但就这个题材而言,就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今天的大部分创作者们都知道,这样的题材属于灰暗地带,如果说今天有导演对于他感兴趣,也就只能是感兴趣罢了。别说拍摄,就连普通的立项都没有可能。但是在崇尚创作自由的八十年代,这样的作品不胜枚举。
我们所熟知的杨延晋导演的《小街》就是一部和本片类似的作品。同样是由主人公回忆当时的片段,然后构筑一个清晰可见的故事。同样是开放式的结尾,同样是没有迎来一个开心的结局。两者的相似程度可见一斑。如果说非要找出不同点,那么本片中的主人公,显然更加命途坎坷。本片并没有将那个动荡的年代一笔带过,转而是用一种非常写实的描绘方式,来为我们还原了那个荒唐的年代。
斗争是可以理解的,每一个特定的阶段,人们面对的斗争或者是社会矛盾都是存在的。但如果斗争是以一种非常荒唐的形式存在,那么这一切就显得荒诞了。一旦当权者丧失了公平的属性。转而是以一种压迫的方式来对于弱势群体进行高压统治,那么这个斗争就已经失去了意义。
本片为我们着重的描绘出来了三种不同的人群。而他们在那个年代的表现,则生生的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荒诞环境。
司马二哥虽然是一个被陷害的人,但是却活得很乐观,他知道怎样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存。他能屈能伸,面对领导,他能百般讨好,面对自己的孩子,也能及时的进行教育。面对着弱势群体,他能施以援手。面对着自己曾经的敌对方,最终也能冰释前嫌。因此,在动荡的年代,他能得以存活,且最终笑到了最后。
卓春娟则是普通的善良百姓的真实写照。她谨小慎微的活着,却最终没能逃脱苦难的命运。她待人以诚,活得小心翼翼。她不知道变通,每一回都被人欺负不敢吱声。就这样的环境下,依旧是没有让她丧失对于生活的信心。看见落难的人,她还是会伸出援手去帮助。对于死命维护自己的牛三,卓春娟甚至能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他。但是命运却是如此的不公,即使是这样的活着,卓春娟一家最后依然是身世凄惨。
牛三是广大劳苦大众的真实写照。他不撒谎,不惧权势。对于弱者施以援手,对于强者不畏强暴。在那个年代,人人自危之时,对于众人嘲讽的对象——卓春娟一家,他不计前嫌的帮助,本身就能让他的形象无比的高大。最后,牛三拒绝了卓春娟女儿的示爱。更加能说明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种品质尤为珍贵。
修桥补路绝户,杀人放火儿多。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发展从来不会遵循某一种既定的原则的。结束了十年动荡之后,影片为我们展现得结局确实让人唏嘘的。好人们并没有得到好报,而那些作恶者却活得很是滋润。与之形成对比的就是片名——《小巷名流》而这些“名流”背后,却是一代人对于痛苦回忆的尴尬自嘲。那个年代过去了,但愿不再来。
《小巷名流》影评(十):怀念朱旭的表演
朱旭的电影里是一定有离别的,不是生离就是死别,有些就像拂去的历史尘埃,有些则像回眸中的人世沧海。
《红衣少女》陆小雅导演的《红衣少女》中他是一位开通明理的父亲,但大女儿非要跟她爱上的有孩子的男人走时,猝不及防且冲撞了世俗价值观的“离别”让他像被侵犯的帝王一样暴怒;
《洗澡》相比之下,张扬导演的《洗澡》中朱旭作为两个中年儿子的老父亲时,更表现了中国式父亲的温和与宽厚:
一座旧式老北京澡堂子维系了自己与老主顾邻里、智力障碍的二儿子之间经闲碎岁月沉淀下来的朴实感情,同时也让“梦想在别处”的大儿子重新理解他,并在血脉人伦的感悟中子承父业。
《心香》(孙周导演)里的外公大概是朱旭演绎得最好的家庭长者形象:
老伴儿早逝、女儿离家数十年不联系,孜然一身靠京剧打发时间,忽然接到女儿由于离婚而不知如何安置的从未谋面的外孙……
《心香》在外公温厚和煦的为人处世的熏染下,一段从陌生到熟悉、从抱怨到疼爱的祖孙情感转变诉尽了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悲与喜。
在北方人的语意里,外公是“姥爷”,蒋雯丽在吕乐导演的《赵先生》中饰演的一位不速之客说出那句跟她现实身份相符的台词时,我竟被猝不及防地感动到:“我来自蚌埠,自来水厂。”
《赵先生》缘由或许更多地来自于蒋雯丽导演的自传性质的《我们天上见》:
朱旭饰演的姥爷严厉而又可爱,他把所有的爱和耐心给了这位父母因“政治原因”被下放边疆的“留守”外孙女
《我们天上见》他伪造父母来信告诉外孙女要听姥爷的话,他请求邻居大婶帮助外孙女应对少女生理的变化,他仪态安详地看着外孙女长大,他去了天上,他们约好天上见
蒋雯丽怀念她的姥爷,而朱旭的动情演绎,实际上总是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某位久逝长者的怀念,尤其是当我们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刻溯源地说起“我来自**”的时候。
《变脸》是吴天明导演作品中豆瓣评分最高的电影,不知有多少人会自觉地把注意力分散一点给这位第四代导演,恐怕更多地是记住了饰演一位丧偶丧子面临衣钵传承困境的变脸王的朱旭:
变脸王的手艺“传男不传女”,本想买下一个孩子传授技艺,苍天弄人,事后才发现买来的竟是一个被当成“牲口”一样多次被转卖的孩子求生心切之下自扮男孩的小丫头
《变脸》变脸王在朱旭的演绎下成了真正的“变脸王”,前番还是疼爱有加,知道真相之后,咬牙切齿般地恨与无奈让人胆寒心悸
小女孩对其称呼从“爷爷”到“老板”再到“爷爷”的转变历程沉淀出一段毫无血缘关系的祖孙情的质朴情感
这一段祖孙情在中国电影史浩瀚的星空中必将永久地闪耀着动人的光芒,关照着中国人的人情、人性和人道。
相较于以“变脸”为载体探讨传统传承观念,另一部同样以中国传统手艺为叙事点的《鼓书艺人》则将目光更多地停留在了那个“一辈子作艺,三辈子遭罪”的旧社会艺人生存困境
抗战流离失所,李雪健饰演的大哥凭借唱大鼓的手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圆滑、卑躬地跟各色人等打交道,而朱旭饰演的二哥却如看破一切的闲人不问世事、不触世情,最终死于炮火中。
看遍朱旭的电影,我最享受的还是他在从连文导演的《小巷名流》中的表演,山雨欲来而不惊、大难临头而不惧,困难中有几分自得其乐,愁闷里留得几丝了然明了
《小巷名流》《小巷名流》是少有的大段情节直接反应批斗“黑五类分子”的文革电影,乱扣帽子、非友即敌、划清界线的荒唐场面极大地冲击着观看情绪:
杀狗为生的牛三酒后闹事就被抓去交代扰乱社会主义秩序的问题,从良的卓寡妇被抓去交待暗娼问题,朱旭饰演的卖花圈为生的司马寿仙则被扣上了“牟取暴利”的罪名抓进了学习班
《小巷名流》司马寿仙似乎从来不担心自己的处境,还耍着小聪明地配合交代问题、耍着小计谋地帮助受迫害的“同班同学”
朱旭的表演妙不可言,在批斗会上,给他一个话筒似乎就能说一场单口相声:“我交代我的问题,我巴不得文攻武卫多打几次,多卖几个花圈,发运动财,真是心都黑透喽。”
《小巷名流》最讽刺有趣的莫过于当他的儿子来“牛棚”里送饭时,见他躺着一动不动还以为他死了而嚎啕大哭,这时朱旭猛地坐起来给他一巴掌,说:
“我就是死了,你也不能哭,要咬紧牙,狠狠地批,狠狠地骂,同老子划清界线,再重来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