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地道风物004·黔东南》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4-18 01:33: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地道风物004·黔东南》经典读后感有感

  《地道风物004·黔东南》是一本由范亚昆 主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道风物004·黔东南》读后感(一):雷公山、都柳江、清水江

  雷公山、都柳江、清水江。

  山间水边的那一片片黛瓦干栏。

  针线锤錾,灿烂的苗银苗绣,锯铲刨凿,灵秀的侗寨桥楼。

  走过,深爱。

  雷公山苗语称“方别勒”,意为雷公居住的地方,人称“山有连天之高,峰是雷电之源”,故有“雷公山”之称。

  雷公山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清水江和都柳江从雷公山南北萦绕而过。

  雷公山向东南,黎平县境内,特别是堂安-岩洞-地扪一线美伦美焕,是百里侗寨的精华,而雷公山核心区的高山巨壑间则铺排着不事张扬的苗寨。应该说,整个区域是非常典型的那洞文化——那为田,洞为小流域。如果一定要加以区分,或许侗寨更秀丽,而苗寨更朴拙。

  《地道风物004·黔东南》读后感(二):彩云之旅

  林亦霖

  上学的时候曾遇到一位苗族的学姐,她长得很水灵,言谈特别优雅;然而最让我惊叹的是,在她们独特的节假日,学姐一身民族服饰颇为让我震撼。

  从那个时候起,黔东南一直让我魂牵梦绕,那亮闪闪的苗银,那色彩亮丽的衣着,无一不向我诉说着那片神奇的土地。看书的时候,仿佛融于其中,也到那里走了一遭,听着他们讲话,看着他们唱歌。心情竟是异样的欢畅。

  《地道风物004·黔东南》读后感(三):尝试理解 开始猎奇

  我喜爱旅行 更热爱有人文温度的旅行 我走过的地方越多 行走过越多的风景 我就越加的感动万分 你问我为什么热泪盈眶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020年伊始 疫情爆发之前 一月中旬 我和朋友去了贵州 穿越十万大山 回来后就爆发了疫情 很早就买了这本书和孤独星球的旅行攻略 一直没有机会翻开 贵州也一直不在我的近期旅行范围之内 但是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人和人的相遇就是这么偶然 我这一次踏上了贵州的土地 梵净山 镇远 黄果树 贵阳 西江 我行走在贵州的一寸寸土地上 感觉到我对它的认知是那么的贫乏 于是在这个漫长的假期 我翻开了这本地道风物 带着我所热爱的人文情怀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对于我这个感性思维的人来说 地是最不好阅读的部分 这真是很特别的一本书 让我们抛开常规旅行者的眼光 更深入的了解一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以及历史流变和日后的发展趋势 如果热爱有温度的人文旅行 这本书一定要看 它可能给不了你旅行的衣食住行攻略 但是一定能给你其他千篇一律的旅行攻略里所没有的一切

  《地道风物004·黔东南》读后感(四):地、道、风、物黔东南

  在旅游风盛行的时代,在日本、韩国、台湾能够随意往来的时代,还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把目光聚焦在黔东南这样落后,但依然保持着最淳朴风俗的地方。虽然因为旅游,“表演”的成分悄然加入,但这些作者能够亲身走近中华这处依然保留着“本色”的地方,并以最真实的“面目”呈现给读者。为这些作者的呕心沥血点赞。

  本书从“地”“道”“风”“物”四个方面,将黔东南的人文地理,风俗文化,传统文化等一一道来。你跟随着这些作者的文字,去感受着这里的风土人情,有时候有穿越之感,仿佛回到了以前的生活时代,就这样和那里的人一起品尝稻谷,一起建造鼓楼,一起唱起“大歌”。你会看到那些民族服装的精致,你知道了苗族为什么佩戴白银饰物,你也知道了为什么这个地方依然种有糯稻。你还会知道,外面的世界与黔东南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想走出大山,想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有些人就属于本土,他们守候在自己的土地,无怨无悔。

  交通不便,成为多少人羁绊,那里的人往往贫穷,落后,但有很多时候,我们真要感谢这交通不便,因为如此,很多原始的东西得以保存,让我们了解到多少年前,多少世纪前的风俗人情。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进步,不过进步与保守之间,有矛盾,有冲突。进步了,开放了,却有很多值得保存的,容易破碎的文化不能传承。于是在哀叹文明消失的同时,我们急切地要保留现存的文化。能用身体,精神写成一本独特的风俗人情,让我们了解更多的,存在于世的那些精髓,这样的书,就可以称为好书。

  《地道风物黔东南》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反复阅读的书。如果你有一天真的想去贵州看看,走走,想去那些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的村落里感受一下比较原始的生活,那这本书可以成为你的指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无法行走的时候,读读书,在文字的世界里领略不同的风光,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地道风物004·黔东南》读后感(五):美丽黔东南,一定再去玩!

  以前,我对贵州没有一点概念。有一次,在一个旅游的论坛上看到一篇别人在黔东南游历的帖子,一下子就被那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给迷住了!于是,在2014年的夏初,我请了一周的年假加上两个周末去了趟贵州,其中的镇远、凯里和西江千户苗寨便是在黔东南,给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证,所以当我看到有关黔东南的书籍的时候,自然也是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冲动,希望以后再去看看那些自己还没有去过却十分向往的风景。

  《地道风物-黔东南》这本书是按照地域(地)、文化(道)、风情(风)、物产(物)这四个部分来介绍的,除简洁的文字和大量精美的图片之外,还附有一张地道风物大地图,方便读者更直观地去了解当地的风貌。对于喜欢旅游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不错的指南,可以了解更多的民族风情,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以自己的方式,按图索骥,制定自己想去的行程和要看的景点。当然,暂时无法去的朋友也可以先跟着作者的视角,神游一下美丽的黔东南。

  前些年去黔东南的交通的还不是很方便,近年来,随着沪昆高铁和贵广高铁的逐步开通,去那些大山深处的美景也变得更加方便了,当然也可能会因为旅游和商业化而把那的原始风貌渐渐改变,不过无论如何,那些独特的建筑、地貌、风俗、服饰、生活或者食物,依然对大家有很强的吸引力。要是自己再去黔东南玩的话,一定会选择书中提到的肇兴侗寨去看看,听听侗族大歌,看看附近的层层梯田,亲身体会下不一样的风情。

  其实、现在市面上有关旅游的书比比皆是,网上免费的攻略与介绍也铺天盖地,但是黔东南的迷人之处不仅仅是其自然风光,更多的是民族的特色与风情,此书真是以介绍这样的独特之处入手的,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导游解说。至于我曾经去过的苗寨,如今读来,更是有一种亲切感,毕竟那是自己走过的山水,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同一个地方,有时候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发现自己不曾留意的风景,解答存在心中久久的疑问……

  读完这本书,只能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一个意愿,那就是肯定还要再去玩!

  《地道风物004·黔东南》读后感(六):领略黔东南的美

  《黔东南 地道凤物》是中国国家地理出品的原创Mook系列,地道风物发现之旅。黔东南,是正宗山地部落的当代生活,是《纽约时报》上的最新推荐之旅。

  以前,我比较向往山水柔情的江南,之后有幸去领略,后来听朋友提到贵州也是一个不错的旅游之地,却一直也没找到时间去,现在,有幸通过这本书先初步领略一下黔东南的美。

  本书分了四部分,一是地,地生万物,讲述了苗疆腹地的曲折蜿蜒 ,介绍了侗族分为南北的缘故锦屏,当然南北侗族的差异不仅仅在看得见的“符号”上,还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服饰,民歌种类等。给我们讲了两座山,一是雷公山,孑遗生物的避难所,文中讲述了许多生物的习性,配上它们的图片,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二是梵净山,苗疆走廊上的弥勒道场,这一带集结了土家、侗、苗等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十分复杂,就是这样梵净山依旧以“佛教名山”、“弥勒道场”的称号驰名中外。

  二是道,道法自然,讲述了黔东南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等,侗族是将用歌声珍藏往昔的灵魂,苗族的记忆与日常,针线中的苗族等等。

  三是风,风化成典。讲述了枪手部落的恪守与变迁,岜沙的田野再报告。岜沙在今天的中国旅游版图上,是赫赫有名的,枪手的部落已成为她的代名词,荣登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当地人会自豪地说:“岜沙是贵州民族文化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嘞。”还讲了一些黔人的故事。

  四是物,物华天宝。介绍了黔东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讲述了他们独特的吃的,用的,装饰生活的等等。比如饭桌上的图腾——糯禾,一种让外人望而生畏的菜肴,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奇特的美食——瘪,还有手艺世家的纸,花草纸便是其中一种,是在抄好的一层纸浆膜上放上新鲜花草,再浇一层纸浆将其封装固定,晾干即成。书中拍摄了其中一张照片,很美丽。还讲述了苗族华服,蜡染等。

  看完整本书,让我对黔东南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地道风物,都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赞叹造物主的伟大,也欣赏黔东南人的智慧,等以后有机会,一定回去黔东南领略独属于黔东南的正宗山地部落的当代生活。

  《地道风物004·黔东南》读后感(七):游走黔东南----评《地道风物004•黔东南》

  素以推出旅游资讯文作的中国国家地理出品着一部部的精品分享给一众的读者的阅读盛宴。类似于前不久我刚读过的《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 广西》介绍着广西的故事。而此刻的《地道风物004•黔东南》则开启着重塑黔东南旅行视觉的深度旅行。

  书如其名,这本《地道风物004•黔东南》之中将黔东南的地道风物逐一分享读者的面前。于爱旅之人的我而言,更是足不出户地尽享着一次别开生面的视觉旅程。相较于市面上同类的旅行类读物,我觉得于这本地道风物中更可以收获着别样的景致风情。透过地道风物的切入点,推陈出新地着重塑旅行的视角。于我而言,我更是借此机会走入黔东南深处发掘其中的美景。

  黔东南,亚洲仅有的两个“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旅游胜地之一。我们无疑可以从中领略到不少的精彩看点。《地道风物004•黔东南》便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逐一细数着多角度,全方位的景致来。地,道,风,物四大版块将黔东南各种别致风情隆重推出。穿行于苗疆腹地;锦屏,侗族自此分南北;雷公山 孑遗生物的避难所;梵净山 苗疆走廊上的弥勒道场 ----- 作为一名生活在大都市的读者而言,我很是喜欢这里细细道来的关于异域、遥远、纯净、原始、陌生特色的黔东南。远离城市的喧嚣,走入少数民族的世界,感受着中国地图版块中的某一个个性角落,这里着实有着数不尽的回味之景。编者很是有心地将风景,人物的彩色图片穿插入书中正文的各个角落。引领着书外的读者看文的同时更欣赏最为直观和生动的真实画面。这样的设计无疑很是容易引发读者们阅读时候的共鸣。尽管我并没有踏上黔东南的土地,但是我觉得这本书无疑已经给我带来了未尝不是最为直击的生动共鸣。尤其是现如今很多的旅游景点因为游客的蜂拥而至缺少了很多的灵气,那么《地道风物004•黔东南》一书却通过着另一个角度减少了游客的惋惜。虽然身未至,但是心已行。尤其是有着本书编者这些资深旅客们的介绍解说,我觉得黔东南的奇妙之处早已经尽展眼前。这里没有匆匆忙忙的走马观花,这里有的则是细致入微的生动解说。赏鉴美景的同时,我更是在不知不觉地了解着美景背后的那些隐藏着的风土人清。不仅让我对黔东南有着一个深入的认知,更让我哪怕在未来去那一带旅游有着方向性的走访。

  闲暇之时读一读这样既有着休闲性,又有着知识性的旅游读物,我觉得这样的感觉真的很好。游走黔东南-别样的风情,生动的味道,精彩的回味。

  《地道风物004·黔东南》读后感(八):山水黔东南

  我对于西南山野也算是神往已久了,距离最近的是今年夏天去了昭通市的水富县度过严酷夏天的一日一夜,纵然是川滇交界,也得以一窥大山里的岁月。

  本书关于黔东南,关于我们未曾知的“山地部落”,关于原生态与纯净。书里黔东南和读者间的距离恰好,观之有物且有趣,醉人隐秘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

  不知道现如今这里可不可以算得上是原生态的净土,但或许,这里漫长岁月对传统的敬畏终归值得我们的敬意。这个世界新旧杂糅,时间与空间相持,舞出一段独有的瑰丽。

  行者无疆,书里行走游动的视角带领我们在路途中看到更广阔的空间,去领略清水江、风雨桥、侗族大歌的风采,也为我们探秘种种风俗节日,如苗族的吃新节、姊妹节,侗族的赶歌会、过冬节等。酸汤、糯禾、苗银、蜡染……手工的精致令习惯机器大生产的我们大开眼界。

  村野里孕育着朴素的生活方式,山村的至诚至朴,离不坦诚质朴美好的人性之光。  

  当山村日益沾染到城市的烟火气,他们有了什么不同。人、山村与城市之间无论添加什么关联词语,都将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包涵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及灵魂归属的终极拷问。书中介绍了现代化的种种,却也并未遗忘传承的力量,我们的乡村有了不同的风貌,人们骑着摩托车穿梭其中,而我们的传统也将继续走下去。那种在经年累月而成就的格局,暂时未曾被新世界全然改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野况味,美得纯粹。与自然相处的时光,才是自然爱悦者的赞歌,世间散发出雨后初夏的花的清香,世界清丽而透亮,满怀草木清香。

  书中附赠黔东南地道风物手绘地图,重塑别样的旅行视角,发现更广阔也更真实的黔东南。配图真的是大美,看了不禁产生被自然感动的动容。看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很容易和电影《路边野餐》里的镜头重叠,不知道这种形式的注目是否为当地人所喜呢?毕竟居民才是一个地点的主人。

  《地道风物004·黔东南》读后感(九):发现中国少数民族之美

  中国国家地理、中信出版的“地道风物”真是好书,是我喜欢的类型。有它在手,不出家门,也知天下风情。

  《地道风物004·黔东南》是这个系列图书中一本专门介绍黔东南风情的图书。从目录看,按地、道、风、物分类文章。地,可以理解为与地理有关的,介绍了黔东南的地理环境、山河由来等;道,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迹,在这里,指示黔东南少数民族的源起、发展的规律、规则;风,民俗风情;物,产物。按这四个章节,再一篇篇细读,图文并茂,字里行间了解那些我不曾熟知的少数民族的人文历史、风情地貌。

  主要介绍黔东南两大少数民族,一是苗族,二是侗族,其他还有亻革 家、东家、西家、绕家等有待识别的族群。这里的黔东南应该不单单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而是指贵州省的东南一隅。据书中介绍,那里虽已不是原生态的净土,但是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民俗,现代化的旅游业把世界各地四面八方的游客带到了那里,但是旅游学家希望看到的那些能静静踏入这方土地,静心地聆听观察当地人生活、尊重他们的习俗、不破坏他们生态的旅行者,而不是那种一大拨哄地一下被拉过来围观,留下垃圾、又带走许多资源的猎奇者。

  黔东南的少数民族生活对我们而言,神秘而神圣,苗族、侗族或是其他的未识别族群,他们有自己的信仰、风俗。各种节日,苗族的吃新节、姊妹节、龙船节,侗族的赶歌会、过冬节,从这些节日的节目中我们看到了这些民族民众的能歌善舞,对先祖、鬼神的崇拜,应该说他们的传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民族已渐渐地失去了传统的发扬,但是在这些看似固步自封的深山民族里,却一直保留着传统,但事实上他们并不是真的固步自封,从书里的一些文章中,我们也看到他们渐渐地汉化,年轻人走出大山,到中国发达的南方城市打工、安家。而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民把他们的技艺带出来,教给我们更多的人。

  侗族的鼓楼建筑独特、美观且实用,传经的侗族木匠技艺精湛,单看他们描绘的图纸设计精良、专业,若他们将这些技术传道授业于其他木工,堪称精华。侗族人喜食糯稻,他们种植糯禾时,在糯田里养鱼养鸭,形成稻鱼鸭生态互利系统。匠心民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苗族那些银饰的打造、各种美仑美奂的刺绣,让人惊叹天上尤物。

  一张黔东南地道风物地图把旅游路线做了标识,可供一心想前往的游者参考,地图上还集合了苗侗的节日、物产,简洁但实用。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地道风物004·黔东南》读后感(十):深山里的净土世界°

  ——评《黔东南》

  文/蓦烟如雪

  “原生态”是很本原的词汇,它指的是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包含着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歌手、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等。原始是未经雕琢,是净土,在满是游人的地域,已经是少见净土之地了。

  而在翻阅到《地道风物004·黔东南》后,我是欣喜的,也是感叹的,“一百年前的旅行者离开故乡时,随处可见参差多态的地域文化,而今,人们似乎只能在某些遗漏之处才能找到渴望的原始景观。”云贵高原边缘处的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他在今年1月被《纽约时报》推荐为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云贵四面环山,多群居少数民族,他们在九十年代就被列入“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最佳旅游胜地,是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确认为全球18个“人与自然保护圈”之一。

  它是人们眼中的“山地部落”,是旅行者眼中的未被侵扰,未曾改变的文化,这里有异乎寻常的服饰、纯粹而原始的手工艺、丰富的节日传统、神秘的祭祀场景……大部分时候我们仅能在书中看见皮毛,而作者却是摒弃了猎奇的心态,不做表演式的作品,他们用“在地者”的视角观察深入内里,为读者打开别样的云贵世界。

  本书从地理坐标、文化名片以及异域风情和传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析来步步解谜苗疆腹地。书中有详尽的地理介绍,甚至多民族融合的“大混居,小聚居”的特点,我很喜欢这里传统谚语和当地文字的再现,这是正在流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黔东南,山高林密,溪涧纵横,此书不仅用详细的古籍寻找踪迹,还用大量的精美图片去再现云贵的与众不同。

  对于爱旅行抑或者喜欢看地理书籍的人来说,这本书是非常有自我特色的,这本书有大段的历史来源,有各种详尽的地理数据,甚至是对当地民族特色进行了细致跟踪和解析,这本书没有那么散文性,却让人想到了国家地理图书,比起看过的那些游记,这本书不仅仅是指南,更是一种解剖式的观察书。

  行走在时光的边缘,找寻“七十二寨”的侗寨,看一看山路弯弯,风景秀丽的月亮山区,想听一听芦笙节里的曲调,见见姑娘给芦笙队送酒水的场面。云贵的生活是神秘的,不仅仅是苗族侗族抑或是其他族群,他们的信仰,节日,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关节日都数不胜数,最喜欢的还是鼓藏节,花炮节,甚至是姊妹节、吃新节等等,这里的民俗也独具特色,比如抬棺人,他们诡异的装扮,体验“官人”的独特都是很稀奇的。

  这里的建筑在各地都有所不同,传统的侗族技艺配上精美的绘制图案,不仅仅是实用可以概括。这里的糯田也是与众不同,皮纸的技艺都匀毛尖的馨香,大血藤果的突出,甚至是琵琶歌的余音都是让人想一睹为快,一听为实的诱人源头。

  这本书,包罗万象,涵盖了很多我们很少见过的事物,不仅仅有故事,有典故,还有许多的未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地道风物004·黔东南》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