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地道风物009·苏州》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09-11 23: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地道风物009·苏州》的读后感10篇

  《地道风物009·苏州》是一本由范亚昆 主编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地道风物009·苏州》读后感(一):解开苏州的语码

  在中国文化审美语境下,任何事物都具有语码,语码是包含着固定文化场景与意涵的词语、事物,如“杨柳”表离别,“菊花”喻隐士,“风雨”明处境,在这个语境中审美,如果读不懂语码中所含的文化背景,便看不清事物的真样貌

  苏州是中国审美的极致,一林一草都是一种语码。但因为不懂语码,我虽然曾到过一次苏州,游了园林,进了古镇,但是苏州的印象记忆中仍然模糊。这本mook一一把那些看得到、读不懂的苏州语码打开,看着书,再偶尔在记忆中翻阅一番,才慢慢在脑中显现出那座极致审美的苏州。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种视角深度解读,书和其他“地道风物”mook书系一样,分地、道、风、物四个方面呈现当地文化,这次的《苏州》尤其从“道”的几篇文章分布中,可以看出这种全视角的解读:文人昆曲、园林、苏锦、版画方言,它们不仅是苏州的一种风俗特产,而是苏州塑造过程中的一个面。 “物”版块惊喜。一直很喜欢王恺写吃的,他的《浪食记》被贴满了各种标记纸条。物的前两篇“吃”文都是他写的。 但是总觉得纸质减少了书一半的精彩

  《地道风物009·苏州》读后感(二):苏州里的中国

  “苏州是一颇名贵之大城。”13 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这样描述中国的苏州。无论他是否真的到过中国,苏州大城早已在欧洲到中国的漫漫旅途上成为一个关于“名贵”的传说

  在马可·波罗之前,苏州城已经在东方的土地上矗立了一千八百多年,是古代中国最古老城市之一。从春秋时代吴国建立都城至今两千五百年,苏州城的位置几无改变,如今的城市中心区,依然沿用着宋代的街道格局

  之所以“名贵”,是因为苏州乃江南的苏州。唐代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自北方逐渐移至江南地区大运河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长江与太湖流域的水系交通使众多江南城市组合为相互影响的城市群落,在城市群落中,苏州的丝织业繁盛财富长期累积市民社会高度发达

  然而,与其说苏州是“名贵大城”,毋宁说,苏州为中国开辟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使“江南”成为一个文化意象影响力日益凸显。

  这个文化空间,包含了园林、昆曲、书画饮食家具刺绣……这些最初源于文人阶层趣味,继而被士绅和商人追捧,之后扩展至市民生活,成为一种潮流。当文人趣味变成时尚消费潮流时,趣味的领导者通过变化来寻求更多的自由独立优越性追随者开始新一轮的仿效——精神追求与消费主义漫长年代中相互博弈,其结果大大拓展了这一地域的审美空间,使明清时期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文化成为时尚,北上影响了宫廷文化的发展同时成为上海的文化源头

  苏州城所建立的这种审美传统,使之成为中国时尚的引领者。苏州的乡土,则在美学诠释了“江南水乡”的意象,又在近代经济变迁中成为江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代以降,风尚变幻,无有定法。而苏州仍是诗里的苏州,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地道风物009·苏州》读后感(三):苏州的趣味与韵味

  苏州是个大题目作为一本书的主题自带来些许难度,这难度倒不全在于其内涵,反却在于其外延。地道风物选择了“苏州里的中国”这个线索,想来也是看重这种充满思考趣味外延的层面,这体现在了第一部分“地”的四篇文章中。

  前几日与朋友闲聊,谈到大运河在经济文化沟通上与地中海的相似性。当然就空间来说,运河是线,地中海是面,但就水道延伸广度来说,运河的辐射力是不输于地中海的。通过这种辐射力,运河上工商城市也如同北意大利和黎凡特的同类一样具有着强烈的“天下特质。明清苏州作为运河财富的集散地,成为北方宫廷帝国政府全国地方有力者的博弈场;另一方面,士大夫的文人雅趣与市民繁华情趣的共同滋长,造就了天下向往优雅欢愉的城市生活。在中国的背景下考量苏州,无意间有一种崭新的趣味。

  除了运河之外,苏州还有一个更古老,同时也更现代的外延,那就是江南。江南既是运河兴起孕育苏州的文化场,也是运河衰落后苏州跻身的经济场。在江南这个外延中,苏州并不是绝对的中心。这里有自古繁盛,并称“天堂”的杭州,也有后起之秀,国际大都市上海。苏州与此二者又有怎样的碰撞渊源?这是“地”的后两篇文章带给我们的趣味。

  不过,本书编者也并没有在外延的趣味中过分着墨,而是反求于内:苏州独步于江南、流布于全国的影响力是如何从其自身的文化土壤中溢出的。为了展现苏州内涵之韵味,本书的第二部分“道”收集了八篇从不同角度切入苏州文化传统的文章篇幅也几乎是其它三部分的两倍,这点也是尤其令我惊艳的。要理解苏州这样一座古城,不从其文化传统的流溢性着手,显然是难以寻出真味的。

  关于文化流溢的重要性我也是最近才有所体会。上个月在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中心偶然撞看了一个“莫兰迪与博洛尼亚”的展览。在我原来的知识里,“莫兰迪灰”的宁静和性冷淡典型当代特质的。然而展览中的文艺复兴早期油画壁画雄辩证实,莫兰迪的色系无疑受启于幼时家乡市政厅和小教堂的徜徉。十五世纪博洛尼亚禁欲运动的独特审美就这样在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东方的清宫戏。

  如果一种美,她的初衷深刻的,而你却用浅淡的方式品尝她,那你品尝到的必定不是她的真味。对于苏州这样一座古城,文化的韵味同样连接历史传统的根脉。一花一木,一堵矮墙,如今苏州的风闲物美无不回荡着苏州历史的盛衰起落。得其大者兼其小,“道”的几篇文章打捞出苏州韵味的几个重要层面,从书画昆曲、园林器物民风民俗承上启下,值得细细品味

  当然,我个人喜爱的还是“风”、“物”两部分,毕竟这是作者们实地采访。实感的文字精美插图把读者带入到亲身实地的体验中,是本书的精华所在。总之,“地”“道”让我感到的是“奇”,“风”“物”让我感到的是“实”,古今大小,四下照应,值得品读

  《地道风物009·苏州》读后感(四):画不尽皮肉,便画骨。 ——关于苏式生活场

  晚时收到书,便漏夜翻看起来。对于这本《地道风物•苏州》,是有着一种别样期待,像以是一种冷眼旁观姿态,想看看你们怎样讲述事实上,关于苏州的各色讲述方式实在是太多了,端看这选题就实在无法让人念想起来。提起苏州想到什么?园林、碧螺春、苏绣、苏式点心、苏帮菜…太多,太笼统亦太琐碎了! 但这本《地道风物•苏州》却是深入肌理,它是懂得、也是讨巧的,以一种四两拨千斤之态,处处着眼却又不着一物,拎出一个由头便就提挎而出了全部。 关于苏州最大的想象是什么?此书开宗明义给出的答案,中国人理想生活方式…然所谓生活,便就是要有一个“场”在的,这关乎时间与空间感的秩序。 先说时间感。我挑书有个习惯,先看目录,大致目录做得好的,一本书亦就八九不离十了。而一眼扫过去的目录,需要以一种秩序感存在,其背后就是该书的纵向肌理、成书逻辑。而支撑这本书的,正是时间。好,从头往下捋:从最初的“江南”之历史地理概念,春秋时期苏州的形成缘由,唐代坊市制废除和两宋战乱对于苏州的兴废,明清时期大运河对苏州发展的推动,及至近代上海与苏州的相互作用,并将苏杭两地因缘际会、地缘性的比较研究进行了一个横向穿插,以及民艺、工业繁荣兴起与苏式生活方式相互作用的断面剖析…整本书拉出了一张网、再不是各点触面似的跳跃,由此便打造出了一个场域似的时空感。 而空间感的打造,则是横向展开的。 苏州人的仕途经济(科举、船运),苏州人的休闲娱乐(昆曲),苏州人的饮食起居(苏帮菜、丝绸、缂丝、苏造家具)…每一个专题看起来都无甚新颖,却好在每一个的切入点都更与“人”、与“故事息息相关,更富于一种“场域”之感。讲苏州的贤达人士,是从移民世家、家班、文社出发,追根溯源至每一个人、每一个行当的存在依据产生根源;在这里,有状元亦有狂生,有戏班有票友有名伶。人生往往是多面的,但是全书拎出一条线、画出一个场,让他们交汇,让各种场域里的各色人等在这里风云际会,勾勒出苏州的底色与多面性。 再说物的选取、缂丝,为什么是缂丝?而不是苏绣…其选择依据我相信并不是前者比后者更为生僻、夺人眼球一些,但带着这个疑问的确促使我阅读下去。同样,它亦是服务于一个相同的场域,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方式。文章很巧妙地拎出了一个点,缂丝与文人画的契合,这便将这个题材与人、与所谓理想的生活方式统一了起来,也显现出了它一个与众不同的切入点和打量方式。 时空与场域的存在感综合体现在比本书的方方面面封面亦是一改该系列之前的实景拍摄风格,而是将关乎苏州的各个点,高度抽象概括出来,再在平面上进有效排列组合,让人耳目一新关照文本里的苏州亦是如此,既是具体又是抽象的。 要说改版后的缺点、也有,就是页码的所处位置往往让我迷失,总得在这独特的时空感里寻寻觅觅良久、而后却乐而忘返哎。 《地道风物•苏州》是新颖的、其间讲述的苏州也是以一个新的视角去打量的。然事物的讲述通常都万变不离其中,但怎么与我们、与人产生一种时空上的连接,使之可以感同身受身临其境,而不再是隔岸观火冷眼旁观,我想这会是此类书稿文章阐述的一条好路径。 在此,不得不夸赞该书的编辑心思精妙,既然画不尽皮肉、便就画骨。

  《地道风物009·苏州》读后感(五):当成苏州文化总入口也不为过

  苏州旅游,从现实层面上来说,确实没什么新意可说。即便没有各种攻略,在“苏州旅游总入口”挑挑拣拣,总不至于太差。而这本书,是一个精神文化层面的总入口。

  苏州似乎经历了一个失落的十年,特别是在与杭州的赛跑中,账面数字虽还胜一筹风头上却有些败落了。当读到书中“名贵大城”“富甲天下”乃至“天选苏州”这种大词的时候,多少是会有些心虚的。好在这本书的落脚点更多在历史与民间。这两处,要说苏州独步天下大概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去年,苏州的旅游总收入是2609亿元。加上一千零几十万的常住人口,四时苏州的风土人情大约不是什么小众的体验。而这本书,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人间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数以千万计的人来来去去,想全面了解苏州,抓住苏州的精髓所在太难了。这些年,依附于苏州的标签网红越发多了。好比这个季节,如果没有来吃过三虾面,好似不配行走江湖。可是三虾面终究只是一时一地一群人的享受

封面没有勒口,已经翻成一卷海带

  这本书,把苏州的来龙去脉天时地利城乡好物讲得清清爽爽。这里的内容,如果自己一样一样去寻来,需要的恐怕不仅仅是时间、精力财力,更多的是机缘。读这本书,按图索骥,读到的都是最地道的苏州,和苏州的风骨

毕竟是带着中国国家地理logo的,图片大美

  另提一笔,如今的苏州,远不止姑苏的概念范围。这本书里,就有很多吴江的篇幅。吴江从一个县级市成区,已7年。7年同城苏州,吴江不可谓不努力。可大家都是千年起跳的历史文化故地融合更多的是丰富。吴江的吴风越韵,赋予苏州更开放包容的内涵;苏州的崇文雅致,赋予吴江更斯文气质行政区划的调整,很多地方都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发展走向。倒是苏州,特别是书中所呈现出的苏州,走出了比较理想的路子。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苏州这座城市的智慧,确实令人感佩,未来也终究是可期的吧?

  《地道风物009·苏州》读后感(六):瘠薄的想象外,仍有不思议的天堂

  《地道风物》MOOK的“格式”是拆解法,地、道、风、物四字自然成章,从地理历史文脉等溯源出发,兜底式地去深挖一座城市的古今流变,因此再慢慢走到民风、物产时,很多特产的前世今生就变得昭然若揭,即便是从未去过的地方,读者也能体味欣赏偏见之外的城市之美。

  假如汉语也有阴性词,很多人肯定觉得“苏州”会进入这一栏,《地道风物》的讲述,在不经意始终在打破这样的成见

  我很喜欢楼学在文章里对苏州的一个评价:“天堂”不是一种过誉,只是人们想象力抵达了尽头。

  读完这本MOOK,会觉得它的创造者,就是在表达一种更真实的苏州,一种在想象力尽头外,甚至更不可思议的江南。

  整本MOOK粗翻只觉编排精美,文字量充沛而不压迫,图片夺目而不抢戏。再细读,会讶然,书里有太多意外之言,即便我算是个“表面江南人”,也看得频频蹙眉,惊异。

  譬如许君达写苏州和运河的关系,古代多少城市梦寐以求,渴望被眷顾的运河之选,为什么会拥抱苏州呢?他从等高线的现代思维剖析,表明了那个“拥抱”并不是苏州受到格外的恩泽与垂青,而是早已“落座”的苏州让运河只能取道此处,苏州没有有求于谁,“它就在那里”。

  再譬如,如今长三角地区诸多城市都在明里暗里地“攀附”上海的盛名,无论是“小上海”“北上海”又或者是听上去甚至有点歧义的“上海后花园”,多少都有些闻者心酸。其实在1860年之前,上海是逊于苏州的,彼时苏州才是五彩璀璨的,那时候的上海,倒叫“小苏州”。

  更常见的一个误解也来自于“天堂”连带的“温柔乡”想象,这甚至遮蔽了苏州历代文人名士之多,状元之多,忠义勇猛之士也不遑多让的事实。前朝树在文章里提醒我们:战国时的著名刺客要离和专诸就是吴国人;项羽八千江东子弟兵,多数来自吴越;就连魏蜀吴三国,也是吴国最后消失。吴越之地,其实也是侠气和肝胆并重之地。

  读这本MOOK,还发现那个著名的“花生米与豆腐同嚼有火腿味”的典故源头,是金圣叹临刑前的遗言。原话是:“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但前朝树写金圣叹不为写美食,他写的是这个故事无论真实与否,背后流露出的是苏州士大夫的复杂心态:抗议、戏弄、无厘头的幽默感在血腥杀戮的背景下直接转化为了讽刺。苏州文人,有一种不卑不亢的集体自尊。

  日本东洋史学者宫崎市定认为苏州是可以代表中国的城市。这一说简而化之一定会惹来非议与诸多不满,但他还有详细展开的叙说理由:苏州拥有的好,未必他处没有,但江南其他地方没有的好,在苏州却也还会有,苏州因其地理、历史、文脉乃至心态的流变与积淀,实质是一个熔炉型的城市。无论都城或强势叙说者定调在何方,中国文化的核心特质与审美倾向是江南,而苏州,在广度和深度上,则站在江南顶端。

  其实并不是要写出某种文化背书下的鄙视链,MOOK里谈到的重访开弦弓村后发现的凋敝,以及昆曲、民艺,乃至传统打渔及买卖方式的式微,都是对苏州爱之深的警示与关切。都说长三角乃至泛华东六省一市的人民每年总要去苏州几趟,吃三虾面、喝冬酿酒,但除此之外呢?或者读此书,能重新激发我们细品苏州,再读苏州的热情,即便不能都去苏州长居,也能渐渐懂得口腹之欲以外的,无穷天堂之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地道风物009·苏州》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