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色彩列传:蓝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4-14 03:03: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色彩列传:蓝色》经典读后感有感

  《色彩列传:蓝色》是一本由[法]帕斯图罗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色彩列传:蓝色》精选点评:

  ●蓝色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颜色,对它的历史挺好奇,刚好在这时候上网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作者的学术性较强,重点介绍蓝色在中世纪和近代欧洲的社会文化变迁,涉及到宗教政治方面,对蓝色的认知一开始很漠视,慢慢不再讨厌,越来越喜爱。虽然对颜色讨论局限于欧洲,但比较值得考究,增广见闻。有意思的地方是,文艺复兴那会儿,蓝色被视作暖色,更是所有颜色中最暖的颜色,直到19世纪它才真正变成冷色。欧洲人非常喜欢蓝色,因为它没有攻击性,给人安全感,和平。所以它的意义很大。

  ●学术性较强,叹服于作者的涉猎之广。

  ●帕斯图罗建构的颜色认知体系的核心乃是,色彩是社会学而非心理学范畴,它是流动的,泛流至物质肌理和意识形态的多层褶皱中,且几乎不能被全面地深入分析。“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建筑,它不服从于任何一概而论的总结,亦或任何分析。”…“颜色首先是一个社会现实,不存在一个跨文化标准。”我想问题在于,帕斯图罗所批判的对色彩(可能)产生影响的神经学原理也只是色彩在社会意识层面的反应过程的一个典型的当代切片而已,(在现代工业化学制配色谱廉价便利的保证下,对颜色的选择似乎愈发向社会心理学的领域倾斜,对颜色的选择更多变成一个私人喜好问题,虽然毫无疑问这个喜好仍然受着并将持续接受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一系列色彩潜规则支配。)除去开篇过于武断的立场评判,不吝为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

  ●Z送 关于蓝色的感官史。描述视角的呈现 主张颜色首先是一个社会现实,是社会创造,进而确定了法规和价值,为其提供用处,决定其厉害——这个可争议 但是创意和系统呈现好值得推荐。

  ●为了写个东西翻了翻 一直对于色彩的文化史艺术史很有兴趣,特别是蓝色。是一个很好梳理,也有一定的观点。脉络虽然很清晰,不过内容其实有点杂乱。

  ●喜欢蓝色。它从一个小透明变成了颜色界的大佬,也是不容易,如果拟人化,肯定是韬光养晦的理性人,和感性的红色就绑在一块吧。全书的文笔挺不错的。

  ●挺好的书,为何评分偏低?

  ●一套三本,深入浅出,但并非仅是“趣味历史”。材料、叙述上有些地方自然还可补足,但五颗星是给予这一感官史写作的开创性设想和角度,尽管在作者之前也有人研究过色彩,但无人如他这样系统地论述,并给人许多启发

  ●期望太高 部分重复模糊 说到出于种种原因的时候也没再展开 跳跃随性 权当系统了解一下吧 内容还不够一堂课讲

  ●从颜色角度整合最近看的绘画版画,普鲁士蓝!

  《色彩列传:蓝色》读后感(一):把罪疚感投射到服饰上的记忆

  《色彩列传:蓝色》读后感(二):越看越迷茫

  本书作者认为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实,因此认为对于颜色的感受评判不存在一个跨文化的标准,也不存在一个一概而论的总结。比如当下大众会认为蓝色给人的感觉是寒冷清凉,但是作者认为是社会灌输了这一思想,因为蓝色在中世纪反而是温暖的颜色,所以他认为我们对颜色的感受是社会赋予的。

  三部曲看完感觉以上这段话就是全系列的中心思想。

  另一本色彩书籍《颜色的性格》却对此呈相反意见。作者认为每种颜色都会对人产生心理效果,比如蓝色,人类从带有某种颜色的自然事物中得到了对此种颜色的心理感受,比如蓝色在自然中是大海,蓝天的颜色。那么在看到蓝色时人类会不由自主的将蓝天辽远,海水清凉的特性联系起来。所以蓝色给人的心理感受是辽远,清凉。且这种心理效果是跨文化,跨地域,跨时空的。因为大海,蓝天,火,血液等事物特征特性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看了很多色彩方面的书籍,大部分书籍都持第二种意见,感觉此书非常独特,另类解读色彩感受,总的来说有点儿意思

  《色彩列传:蓝色》读后感(三):优雅的蓝,你也卑贱过?

  

在古埃及和近东地区,蓝色是一种吉祥的颜色,被视为可以驱邪招福。它常与丧葬仪式联系起来,用以保护天上的逝者。

在古代西方(希腊和罗马),白色、红色和黑色占主导地位。在古罗马,蓝色被认为来自亚洲,是低级的,甚至对其抱有敌意。事实上,对他们来说,蓝色尤其代表了野蛮人,也就是凯尔特人和日尔曼人。古罗马人若是生了一双蓝色的眼睛,则几乎是身体上的耻辱。在女人身上,蓝眼睛意味着有伤风化;在男人身上,蓝眼睛则代表着娘娘腔、野蛮或是荒唐可笑。

无论古希腊人还是罗马人几乎都不认为彩虹里有蓝色。

西方直到13世纪开始,蓝色才作为贵族与王室的颜色与红色抗衡。随着宗教改革及其相应价值体系的产生,蓝色成为威严道德的颜色,而它的对手红色则不是。蓝色由此在众多领域扩展其影响,使得红色四处败退。但直到浪漫主义时期,蓝色才最终永久地居于最受欢迎之列。自此,它再也没有离开这个行列,甚至日渐拉开与其他颜色的领先优势。

在20世纪,蓝色在西方几乎成为人们最钟爱的颜色。一般100个受访者中,在欧美,一半以上的人会将蓝色作为首选,排在其后的是绿色(略少于20%),接着是白色和红色(分别约为8%),其余颜色均无法望其项背。

不过,10岁以下的儿童最喜爱的颜色一直都是红色,尾随其后的或是黄色,或是蓝色。

西方之外也有不同。如在日本,最喜欢的颜色分别是白色(占近30%)、黑色(25%)和红色(20%)。

在日本文化的认知中,有时候一个颜色是亚光还是亮光,要比一个颜色是蓝、红还是其他更为重要。因此日语里有好几个表达白色的词语,从最亚光到最亮光都有各自的名称。西方人的眼睛则与日本人不同,未必能区分出其中的细节,而欧洲语言在白色方面的词语也十分贫乏,无法对所有白色进行命名。

  《色彩列传:蓝色》读后感(四):颜色之间的战争:蓝衣服是怎么打败红衣服的?

  颜色秩序的背后是世界秩序

  1

  “自古红蓝出CP”,这话其实不准确。严格来说,至少要到13世纪之后,红蓝两色在人们的感知地位上,才基本对等。

  这是因为,各个时代的人们对颜色的认识,有很大差异。

  19世纪的学者一度认为,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在视觉能力上是“看不见蓝色”的,因为古希腊语和拉丁语中,一个专门指称“蓝色”的词汇也没有。

  其实,古罗马人并不是看不见蓝色,而是鄙视和回避蓝色。他们认为蓝色象征丧葬,也代表野蛮人,也就是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这些家伙喜欢在身上涂蓝,来吓唬敌人,还喜欢用菘蓝把衣服染蓝,这在古罗马人看来非常低下、可笑。

  更宏观地看,在中世纪之前漫长的古代社会,红、白、黑在主流用色中三分天下,很可能是因为这三种颜色符号性强,易于表达、传递观点,激发强烈的情绪,形成规章制度,帮助分类、关联、比较和划分等级——而分类功能是颜色在任何一个社会的首要功能。

  ——而蓝色几乎完全不具备这些优势,它在历史中缄默不言,少说也有两三千年。

  它需要一步步逆袭。一直隐忍到12世纪,蓝色终于开始打翻身仗。

  2

  从12世纪开始,教堂的彩绘玻璃窗上开始使用新发明的“圣德尼之蓝”,而绘画中则开始出现蓝袍服丧的圣母,以体现光明、纯净、诱人的视觉效果。

  其次要感谢法国皇室。12世纪下半页诞生的法国纹章,主要元素是蔚蓝底、金色鸢尾花。蓝色成为法国皇室用色,随后英格兰国王等其他国王相继效仿,王室、贵族纹章常以蓝色为基调。而被尊为“圣路易”的法国国王路易九世(1226—1270年在位),经常身穿蓝衣,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就这样,白、红、黑三色为尊的旧的三极体系,在11世纪末期到13世纪中期逐渐崩塌,而蓝色迅速崛起,成为主流用色之一。有了圣母和皇室的广告代言,蓝色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从宗教用色、贵族时尚,尽快广泛覆盖各阶层人群的体表。

  随着蓝色在市场上需求大增,红色感到了威胁。于是爆发了持续三四百年的洗染大战。

  3

  13-16世纪,红色洗染商和蓝色洗染商各出奇招,为争抢干净的水源和织物市场,打得不可开交。洗染大战背后的经济冲突,涉及的洗染商、织布工、皇室和地方政府,以及法律政策与税赋等各个层面复杂而尖锐的冲突。

  红蓝对抗中,来自印度和美洲的靛蓝染料,为蓝色阵营的胜出立了大功。靛蓝的染色效果是传统菘蓝染色的十倍,也不需要媒染剂,是洗染效率惊人的“魔鬼的颜色”。乃至于欧洲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者,用死刑都无法把靛蓝阻在国门外。

  就这样,蓝色在占领人类体表的征程中一路急行军,到17世纪,已将红色远远甩在身后。

  除了新航路带来的新型染料这一因素之外,蓝色在更广泛意义上的获胜或许也有一些侥幸,侥幸地避开了一大波“颜色灾难”——这就不得不提宗教改革运动。

  4

  16世纪前后,宗教改革家新教徒,搞过很多次圣像破坏运动和色彩破坏运动。他们往往对教堂里丰富的颜色不满,认为颜色帮助雕像成为偶像,有碍于人的简朴和对神的认识。“教堂最美丽的饰物是上帝的话”,所以新教徒给教堂脱色,倡导穿黑色衣服。

  很多颜色被“污名化”处理,比如红色不再是喻示耶稣的血,而是象征着人类欲望的疯狂。

  蓝色则比红色幸运得多,成为唯一一个躲开了污名化的主要颜色。这是因为在过去旧的宗教秩序(尤其是礼拜仪式规章涉及的色彩体系)中,蓝色曾是被长期排除在外的,所以它此时不但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在“道德意义上”得到推广,并且大规模占领了画家的色板。

  5

  再往后,蓝色又是一路高歌猛进。

  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歌德,写了蓝衣的少年维特,竟然使得维特的蓝色燕尾服风靡整个欧洲。

  从纹章到帽徽,法国蓝陪伴法国经历了大革命的风风雨雨。

  从制服到牛仔裤,蓝色在18世纪以来进一步征服了全人类,至今不衰。

  它在书名、歌曲名中的出场频率,远超其他颜色。

  它高据人类普遍钟爱的颜色榜榜首已经300年,还被称作“和平蓝”,是联合国的代表色。 6

  对法国的米歇尔·帕斯图罗这样的颜色史学家来说,颜色首先是一个社会现实,颜色的问题首先是并且永远是社会问题。各种颜色的地位升降,背后是颜色等级制度在社会规章、思维体系和情感模式中的彻底重建。

  本着这一基本认识,他写了三本“色彩列传”,分别是《蓝色》《黑色》《绿色》。

  在《蓝色》中,他细致讲述了蓝色的千年逆袭史,将蓝色一步步走向人类活动前台的艰难过程,作了有趣的梳理。

  他关注面非常广,不止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领域,连颜色在军事领域的变化也写到了。

  ——1914年,一战爆发,法国士兵依然依照传统,穿着红色长裤。他们是欧洲最后一批可以远远望见制服的军队,这一点造成死伤无数,所以法国人不得不紧急赶制“天际蓝”制服,以替换掉红裤。

蓝衣记者白眼红衣记者

  所以蓝色魅力大,穿蓝衣服的力量大。即使中世纪的白衣上帝,到近代也熬不住向蓝色屈服。

近代才出现的蓝衣上帝

  2017年3月

  《色彩列传:蓝色》读后感(五):每一种色彩都有它的历史

  不同时代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现代人由于生活在一个空前视觉主导的时代,常常难以体会到,我们所习惯的五光十色,对于我们的祖先而言无疑会是晕眩般的体验,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没有这样强烈的视觉刺激和色彩对比,没那么多过剩的色彩和色彩种类(须知,第一种化学染料苯胺紫直到1856年才被发明出来的),因而也就没必要发展出对色彩的细节区分。

  这在语言中可以得到最鲜明的反映:几乎所有语言的早期词汇中所能界定的色彩都只有黑、白、青、红、黄这最基本的五种颜色,而这些词在极其漫长的时间里所指称的与其说是“一种”颜色,倒不如说是“一组”颜色,往往包含了在现代人看来是光谱中相邻的许多种同类颜色。这其中,古人最难区分的似乎就是蓝绿色系了,因而汉语中的“青”长期以来泛指蓝、绿、苍、碧乃至青白(如“青山”)、青黑等所有属于这一系列的颜色。

  这在很多词汇中都留下了痕迹:唐宋以来读书人的家常服饰青衫也称蓝衫;中国人惯称的“绿灯”,在日语中却作“青信号”;法国民间传说中的“蓝胡子”,法语Barbe bleue和英语Bluebeard对应的都是“蓝”,但日语却译为“青髭”,而国内也有一种译法称之为“青须公”;也别忘了,我们现在惯于说的“蓝天”,古人却习惯说“青天”、“苍天”。我们如今常用蓝色表示水的颜色,这其实是受欧洲影响的结果,但欧洲也直至17世纪之前才开始固定使用蓝色表示水体颜色,此前更多使用的是绿色。在西方的早期历史上,蓝色甚至根本不存在,虽然自然界不乏蓝色,但无论是绘画、织物还是文学作品中,都极少看到蓝色的存在。

  这就不仅仅是因为传统社会中人们所处环境的相对单纯了,也因为对古人而言,要提炼并复制蓝色实在是极为困难的事。在现代化学染料工业发展起来之前,人们通常只能从植物(菘蓝)或矿物(青金石)中提取蓝色,而相比起来,黑、白、黄、红这些基本色彩的提炼制造要容易一些。即便如此,正如《色彩列传》中反复指出的,直至中世纪,要提纯一种颜色都是极其困难的事,纯正的黑色就很难得到,那是只有特权阶层才能享用的。如果按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早先的颜色往往都是缺乏清晰界定的——如果看看清朝留下的正蓝旗、镶蓝旗旗帜,你会发现,它们虽然都号称是“蓝”,但颜色似乎从鲜亮的宝蓝到暗黑的藏青,存在着种种不一的色差。

  了解这一点后,也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古人所用于指称色彩的概念,不仅常常是宽泛的一组颜色,而且相比起我们对不同颜色的敏感,他们更注重的却是颜色的明暗与纯度,认为那才是更本质的特征。正因此,英语的“蓝”(blue)在最初的印欧语词源中可指泛指蓝、金、黄等现在看来完全不同色调的亮色。这在黑色、白色而言尤为重要,甚至到了对色彩差异不予在意的程度:语源学的证据表明,古英语中的亮黑色(blaek)和亮白色(blank)具有相同的词源,其原始意义都是“发光”,因而看来不可思议的是,如今英语中的黑色(black)和法语中的白色(blanc)最初竟然源自同一个词!《色彩列传·黑色》中着重指出,拉丁语中“存在大量的前缀和后缀,用于体现色彩的光泽(亮/暗、反光/亚光)、感(饱和/不饱和、平滑/粗糙)或面积(纯色/杂色)。对黑色而言,拉丁语并没有把黑色系与其他色系(棕、蓝、紫)的词汇完全分开,却把哑黑(ater)与亮黑(niger)区分得非常清楚”。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现代人虽然对色调的感知高度发达,但却是以牺牲对光泽、浓度等感觉的敏感为代价的?

  这些并不仅仅只是“趣味历史”,事实上,一代代感官史学者专注于此,都不是为了某些“有趣的知识点”,而是为了证明感官体验(尤其是视觉、听觉)不仅有自己的历史,而且那无疑是人类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即便是一种颜色,在它背后也隐藏着无数观念的变迁。不过确实,长久以来人们很少把色彩作为单独研究对象,法国学者米歇尔·帕斯图罗抱怨“鲜有以颜色为主题的严肃专著,而从历史视角对其进行谨慎而专门的研究的书籍则更为少见”(《色彩列传·蓝色》导言),如今是时候予以应有的关注了。帕斯图罗最初的专业领域是中世纪纹章学,但却在解读纹章的符号意义的过程中,逐渐转向了对色彩的研究。近十余年来,他的《色彩列传》系列已陆续出版了蓝(2000)、黑(2008)、绿(2013)、红(2016)四种,且都在面世一年内被迅速译成英文,中文版的问世说起来已不算快了。

  由于他的本行是纹章学,解读图形、符号、色彩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是顺理成章之事,他主张从历史遗留的物品、图像和文本中提取出意义、逻辑和系统,并强调“是‘社会’创造了颜色,为颜色赋予了定义与含义,确立了它的法规与价值,为其提供用处,决定其利害”,因而“颜色的问题首先是并永远是社会问题”。基于此,他写的每一种色彩的历史,实质上是这种色彩的社会史、观念史,涉及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如何认知、看待、运用这些色彩,如何在技术上制造和提取它们,又赋予了它们什么意义——看上去是颜色的象征发生了变化,其实当然是运用这种颜色的社会及其观念发生了变化。

  一种颜色的“命运”与它的象征性往往有着莫大的关联,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人们看到的不是颜色本身,而是这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如果一种颜色所表达的是低下的、歧视性的、侮辱性的含义,很难想像它会被社会上层接受并流行开来。更复杂的是,正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曾指出的,很多事物都有所谓“喻之二柄”现象,即同一事物可以表达完全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含义,这一点上颜色也不例外:红色既可以象征激情、革命、高贵,却也可以象征暴力、血腥。这在黑、白这类绝对性较强的颜色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而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文化的人们往往取舍轻重不同,从而形成完全不同的社会心理——最突出的例子之一,就是西方婚礼上新娘常穿戴象征纯洁的白衣,但在中国传统婚丧习俗中,白色却是丧服的主色;同样的,黄色在西方多具有贪婪、色情等负面象征含义,但在中国却曾是皇家专用的最高贵色彩;欧洲流行的蓝色,在中国则是平民之色,多见于工艺,也不入高雅艺术,和富贵、神圣、喜庆或和平的象征均无缘。不同文化对象征色的设定也可以完全不同:中国五行学说中,黑为水,黄为土,但西方传统中却以黑色代表土,而绿色代表水。

  这可能也是《色彩列传》的缺憾之一:帕斯图罗聚焦于色彩在欧洲的历时性变迁,但几乎未做跨文化比较。当然这对一个学者而言似也太过苛求,毕竟就算有人能具备这样开阔的知识面,可能也会牺牲深度挖掘,不过,补充一些不同文明的比较研究,对于我们丰富对色彩的认知,其意义无疑不可低估。

  如果把中国对照观看,这种差异是十分明显且颇具启发的。西方基础颜色词的词源多取自光泽、矿物、植物,但汉语中有大量颜色词却并非源出自然物,而是来自人工的织物:绿、紫、绀、红、绯、绛、缃、綦(青黑色)、幽、玄、缟素、褐,从偏旁即可看出都从丝织物而来;不仅如此,像彩(綵)、纯、纹这类表现色彩特性的概念,在造字上也从“丝”,古文字学甚至认为“色”的本字也是“绝”(断丝)。汉语仅有“白”(本义是“明亮”)、“黑”(与墨、昏、冥、灰等同源而均有昏暗之意)、金/银/碧(矿物)、乌/翠(鸟羽)、蓝/橙/橘/藕(植物)等少数词取自自然物。英语的“紫”(purple)取自贝壳类,“绿”源出青草,但汉语却都取自织物——这一点不可小觑,正因汉语的“绿”源出织物,所以现代之前的中国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样惯于把绿色作为生命、机遇和希望的象征。进而言之,这些不同语言中的概念其实也不能完全精确对应,紫色在欧洲早期偏向蓝黑,直至15世纪后才偏红,但汉语中的“紫”却一向偏红,故有所谓“恶紫之夺朱”、“万紫千红”、“红得发紫”、“朱紫”、“大红大紫”等语,表达的含义也比欧洲文化中正面得多。

  这样的比较不仅可以增加一个视角,也可以使我们看到中国文化某些差异所在:手工纺织业的早熟以及人文色彩对文化的更强渗透,由此影响了文化系统中色彩象征意味的取舍和表达,进而更可反思《色彩列传》中那些源于欧洲的色彩含义何以能流行于全世界。一如帕斯图罗强调的,一种颜色不是单独存在的,只有在与其它颜色进行关联或对比时,才能体现其全部意义,因而“决不能孤立地看待一种色彩”;那如果是这样,或许也可以说,一种色彩的社会文化意味也不是单独演化的,只有在不同社会之间进行相互关联、相互映照时,才能更好地体会到它在人类文化中的丰富内涵,我们同样不应“孤立地看待色彩在单个社会文化中的意义”。

  已刊2017-07-03《三联生活周刊》 ------------------------------------------------------------------------------------ 勘误:

  《色彩列传:蓝色》

  《色彩列传:黑色》

  .144:14世纪下半叶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似应是“15世纪” p.278:莫里斯岛、留尼汪岛、好望角:从这些地名看,此处的“莫里斯岛”应是“毛里求斯”(Mauritius)

  《色彩列传:绿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色彩列传:蓝色》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