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色彩构成》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19 03:2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色彩构成》经典读后感10篇

  《色彩构成》是一本由约瑟夫•阿尔伯斯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出版的83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色彩构成》读后感(一):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翻译太渣,全书铜版纸,看得直晃眼,配合渣翻译,挑战耐性

  书中呈现了很多视觉错觉混合色的对比,提供了很实用实践方法。从实践入手是本书一大特色效果见仁见智个人看下来觉着利弊参半,不过还是有用处的工具书。同其它书一样,第二遍读下来会比第一遍思路清晰

  再说回渣翻译,生晦不易懂,很多地方有自说自话的感觉容易云里雾里。书中还有图片放反的情况,相应的出现上是下,左是右的情况,增加阅读难度

  两星全部是给原著作者的。网上查了下关于中文译版的讨论解释云云,信息量很少,如果只是想通过网上搜索交流和解疑的话,应该不是很方便

  《色彩构成》读后感(二):大师经典却毁在翻译上!

  怀着激动心情,我购买了中文版首发的《色彩构成》(包豪斯经典课程,色彩构成开山之作,包豪斯大师、黑山学院的开拓者、耶鲁大学设计主任毕生力作。可是这样一本书,我却读的磕磕盼盼,雾里云里,感觉完全像在做英文试卷里的阅读理解!!定睛一看,这可是一个个的中文字呀,我怎么就读不懂了呢!!

  下面把在阅读中有歧义的地方列出来,http://www.douban.com/note/268391018/

  希望能和喜欢这本书的朋友们共同探讨,用我们的方式,把这本好书读懂!!!(哎~~~我一定要好好学英文!)

  《色彩构成》读后感(三):摘录

  色彩的共性特性

  1.色彩的轻重

  色彩的轻重感一般由明度决定高明度具有轻感,低明度具有重感。白色最轻,黑色最重。色调中,低明度的配色具有重感,高明度具有轻感。

  2.色彩的冷暖

  红、橙、黄常常让人联想到太阳与火热。蓝青色让人想到碧海蓝天。色彩的冷暖也与明度、纯度有关

  高明度冷,低明度暖

  3.色彩的强弱。高纯度强,低纯度弱。有彩色系比无彩色系更有强感,对比度高的有强感,对比度低有弱感。

  4.色彩的软硬。主要和色阶的细腻程度有关。

  5.色彩的明快感忧郁感。与纯度有关。明度高而鲜艳颜色具有明快感,深谙而浑浊的颜色具有忧郁感, 低明度的色调易产生忧郁感,高明度的色调易产生明快感;强对比明快,弱对比忧郁。

  6.色彩的膨胀感和收缩感。同一面积, 同一背景物体,由于色彩不同,给人造成大小不同的视觉效果。凡色彩明度高的看起来面积大些,有膨胀的感觉,明度低的色彩看起来面积小些,有收缩感。

  7.色彩有前进感和后退感。暖色和明亮色给人前进的感觉,冷色和暗色给人后退的感觉。

  《色彩构成》读后感(四):重要的是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其他的色彩构成书籍是从理论角度入手,很少有实践的部分。这本包豪斯教师阿尔伯斯的构成书则刚好相反,整本书里从未提及色彩的物理特征,波长,反折射效果等等。从开始就着手实践,在我而言,还是比较习惯倾向于理论性的色彩构成。

  毕竟这些实践有时候让人无从下手

  以下是摘抄书内几条我比较看重的结论

  1.视觉感知事实心理效果之间存在差异

  2.与我们的听觉记忆相比较,视觉记忆非常贫弱。

  3.色彩是艺术中最具相对性的媒介

  关于波长:这里我补充一下

  1可见光的波长是700纳米——400纳米 之间

  2从长到低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3七种光通过三棱镜汇聚到一处呈现的就是我们通常见到的白色光。

  4物体本身是没有颜色的,我们的看的颜色其实是吸收反射折射了光之后的样子

  5

  黑色:物体将照射到其自身的光全部吸收

  白色:全部反射

  灰色:物体对白光没有特殊性的选择性的吸收

  6

  红色:则是上面提到的七种有色光处红色被反射之外其他全部吸收。

  其他六种颜色如是。

  《色彩构成》读后感(五):自己翻译的序言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买个包儿(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45645050/

  本书记录了如何用实验的方法学习教授颜色知识

  从物理上讲,视觉感知到的颜色并不真实。这一事实让颜色在艺术创作富有弹性

  高效使用颜色,有必要逐步识认颜色如何欺人。为此,本书不以研究颜色系统开头。

  首先应当了解,同一种颜色,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解读。通过识认颜色间的相互关系制造独特的颜色效果,比如让2种截然不同的颜色看起来很相像;而不是机械利用颜色协调规律章法

  通过亲身试错来加强对颜色的鉴赏也就是说,了解颜色的不同功能,体悟颜色间的相互关系。

  作为一门基础训练课程,目的提高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本书并未遵从“先理论后实践”的学院派观念。相反,先实践后理论,将理论视作实践的结果

  另外,本书并不打算介绍视觉感知方面的光学和生理学知识,也不打算介绍物理学上的光波。

  音响学知识不能提高人音乐素养,这些知识既不能让人生产音乐,也不能让人欣赏音乐。编曲理论本身不能生产音乐,同样地,颜色系统本身不能提高人对颜色的感悟

  通过颜色感知(错觉)相关的实用练习,来阐述颜色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这些经验教会学生,在视觉感知层面,心理感受和物理事实存在不一致

  重要的完全不是所谓的事实知识,重要的是视觉,是用眼睛看。看暗含着看法,因此伴有惊奇想象

  对颜色间相互关系的考察,将让人意识到颜色间的相互依赖:颜色形式位置的相互依赖,颜色量上的相互依赖(计算总量,依次为颜色的范围和/或不同颜色的数目,包括重复出现的次数),颜色质上的相互依赖(光线强度和/或色调),颜色展示上的依赖(通过颜色间边界分离或接触)。

  目录顺序明了习题如何统领我们的研究。

  每一道习题的解释说明,不是为了给一个具体答案,而是为了展示学习方法。

  《色彩构成》读后感(六):【推荐】色彩基础知识梳理

  学画画,上轻微课(www.qingwk.com)原创教程适合无美术基础或者没有经过正规专业基础培训人群. 最齐全、最系统的高清网络教程!由基础、色彩、人体场景职场高级系列组成,涉及到素描. 基础、人体结构、透视、肌肉画法、五官画法、手脚画法、人体体块、毛发的画法、衣着设计、头 饰设计、色彩搭配、色彩原理、上色技巧、色彩系统、场景气氛、场景构图、场景道具、场景透视 等一系列完善的教程。

  色彩是一个网站情绪表达方式或者说是性格特征的体现,每种颜色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声音。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色彩是很难被量化被衡量的,也很难用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和阐述它,我现在试着用另外一个角度去试图衡量网页的色彩,一种尝试。从最基础的色彩本质、色彩搭配形式、及色彩对用户的潜在影响和心理暗示等着手,去分析色彩,读懂色彩,让色彩帮设计师说话。

  一、色彩的基础知识

  色彩的三大要素 1.色相 我们最常见的色谱“虹”就是把颜色按照“ 红 橙 黄 绿 青 蓝 紫 ”依次过渡渐变,色相两端分别是暖色、冷色中间为中间色或中型色。

  2.明度 明度就是色彩的明暗差别,如深红、大红以及粉红等。

  3.饱和度 饱和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称色彩的纯度。

  二、不可思议的色彩魔力

  1.色彩有魔力,选色需谨慎快餐店给我们的印象一般是座位很多,效率很高,顾客吃完就走,不会停留很长时间。有人喜欢和朋友约在快餐店碰面,但其实快餐店并不适合等人。这是因为很多快餐店的装潢以桔黄色或红色为主,这两种颜色虽然有使人心愉悦兴奋以及增进食欲作用,但也会使人感觉时间漫长。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等人,会越来越烦躁

  请两个人做一个实验,让其中一人进入粉红色壁纸、深红色地毯的红色系房间,让另外一人进入蓝色壁纸、蓝色地毯的蓝色系房间。不给他们任何计时器,让他们凭感觉在一小时后从房间中出来。结果,在红色系房间中的人在40~50分钟后便出来了,而蓝色系房间中的人在70~80分钟后还没有出来。有人说,这是因为红色的房间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感觉时间特别漫长。确实有这个原因,但也不尽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的时间感会被周围的颜色扰乱。同样道理高血压的人忌红色。

  再举个例子,在时下非常流行的休闲运动潜水中,人需要携带氧气瓶。一个氧气瓶大约可以持续40~50分钟供氧,但是大多数潜水者将一个氧气瓶的氧气用光后,却感觉在水中只下潜了20分钟左右。海洋里的各色鱼类漂亮珊瑚可以吸引潜水者的注意力,因此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这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海底是被海水包围的一个蓝色世界。正是蓝色麻痹了潜水者对时间的感觉,使他感觉到的时间比实际的时间短。(部分资料来自-《每天懂点色彩心理学》)

  2.听见色彩的声音 以上故事和实验都证明了,颜色是可以左右用户的情绪,也可以影响用户判断的。既然色彩潜意识在影响这着我们,那设计师必须学会善用色彩,在设计的时候,用色彩去正确传达产品的本质和内涵。当色彩被正确传达后,便能与用户产生心灵共鸣,产品也就能更深入人心

  黄色:青春乐观豁达。常被作为点睛之笔。 红色:活力速度紧迫感,常用于促销打折甩卖等。 蓝色:信任安全、有底蕴,常用于企业银行、安全中心行业机构绿色生命力轻松、天然、无污染,常用于保健品等行业。 橙色积极、进取、活力,阿里巴巴色也是橙色,常用于唤起行动,如button的颜色也常用橙色。 粉色浪漫女人,常用于女性消费行业,女性产品等。 黑色:影响力时髦严肃,常用于奢侈品营销等。 紫色:安抚、冷静神秘,常用于美妆或抗老的女性产品设计中等。

  当我们了解了颜色后,就能更加准确的掌握我们的页面风格定位,用颜色去阐述你的产品。经常做“脑部运动”,联想游戏等。

  《色彩构成》读后感(七):翻译勘误

  译者差评。这种译著可怕的地方就是,不对原文的话,乍一看译得像模像样言之凿凿,在书店匆匆翻阅一下可能就买了,回家真的精读起来,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其错漏百出前言不搭后语逻辑不通,有些句子甚至因为译者根本没读懂原文,导致没有真正的意义,只是辞藻的堆砌。如果对比一下原文,更是惊得汗毛倒竖,因为很多意思完全不对,甚至由译者来造词,造句,造意思。翻译最忌画皮不画骨,尤其是翻译学术著作,这样不负责任的翻译不如不翻,大家啃原著,省得误人子弟

  翻译的信达雅这一点上,该译本谬误和硬伤俯拾皆是,完全没有达到「尽可能准确地用不同语言传达同样的信息」的「信」,此外译者连中文都写得病句丛生,与「达」相去甚远,更遑论「雅」了。严厉地说,我觉得这是一种不敬业头脑上的懒惰

  看到中文36页看不下去了,对一些显而易见问题的地方做了些勘误,属于我个人觉得「这样说可能更好」的那种,所以不尽准确,欢迎探讨。此外因为是从36页开始订正,所以不包含前面的内容。页数格式为「英文 | 中文」。第一段原文,第二段译文,第三段是我觉得更好的译法,第四段是我的废话

  25 | 36 【原文】 In the drawing on page 26 the hatched parts belong to each of the overlapping shapes and are therefore the logical place fot the mixture. 【李敏敏译】 上页图B中,阴影线部分分别属于两个重叠的形状,因此是混合色的逻辑位置。 【参考译文】 上页图B中,两个形状重叠出了阴影部分,它们的混合色从逻辑上说出现在这个位置。 【注】 「重叠的形状」在这里直接翻译成中文有歧义:是两个形状重叠,还是有两个重叠的形状?此外,直接把「logical shape」翻译成「逻辑形状」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个专业词汇事实上在这里logical这个词略去不翻亦可。因为这里主要论述了色彩主观上的错觉与实际的偏差,所以翻译成「逻辑上来说」这样的意思更贴合。

  27 | 37 【原文】 When he mixes his colors, he projects them on a screen, 1 on top of or overlapping the other. 【李敏敏译】 在混合色彩时,我们会将色彩投射到屏幕上,一种色彩在另一色彩的末端或与其重叠。 【参考译文】 在混合色彩时,我们将两种色彩投射到屏幕上并使它们重叠。 【注】 不能理解什么叫做「色彩的末端」。事实上overlap和one on top of the other在这里是一个意思,即两种色彩重叠。

  27 | 37 【原文】 Also, the psychologist, who mixes colors of reflecting colorants optically on the rotating wheel, is not able to arrive at mixtures lighter than the lighter color parent of the mixture. 【李敏敏译】 另外,在转轮上混合反射着色剂色彩的心理学家得到的混合色永远不可能比混合母色中较亮的母色更亮。 【参考译文】 同理,因为色盘上的色彩也是反射光,当心理学家旋转色盘制造色彩混合的视错觉时,得到的混合色也不会比色盘上最浅的母色更浅。 【注】 首先在中文里其实并不存在色彩的「亮度」这个说法。当我们说一个色彩「亮」的时候,往往是指该色的明度和饱和度都比较高。原文里的「light」是指「接近白色」,所以翻译成「浅」可能比「亮」更不容易造成误解。 此外「colorant」在字典里的意思是「着色剂」,但是此处指颜料,作者在原文上文也提到这一点,所以直译为「着色剂」不当。这句话看原文不难弄懂,但是翻译过来的话将「reflecting colorant」直译为「反射着色剂」实在晦涩。

  31 | 41 【原文】 By exercising comparison and distinction of color boundaries, a new and important measure is gained for the reading of the plastic action of color, that is, for the spacial organization of color. 【李敏敏译】 通过色彩边界的比较与区别,获得了读取色彩塑性动作(即色彩空间组织)全新的重要测量工具。 【参考译文】 对色彩边界的比较与区分为我们研究色彩造型上的变化(此处即色彩在空间上如何组织)提供了全新的重要手段。 【注】 这句话可以说是翻译得非常狗屁不通了。译文在中文语法上是否合规且不提,plastic action一词在此翻译成「塑性动作」简直莫名其妙。plastic本身还有「造型的,可塑的」的意思,而不是「塑料」本意,因为后文指的是色彩在空间内如何组织,所以应取「造型的」。此外「色彩空间组织」也容易被误解为是专有名词。事实上说白了就是两个色彩之间的前后及远近关系。前文说到原文的写法晦涩,而译者机械的翻译给阅读增加了难度,这句话可以说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32 | 42 【原文】 As a consequence, a middle mixture appears frontal, as a color by itself. This is comparable to the reading of any symmetrical order and the middle mixture will behave unspatially, unless its own shape, or surrounding shapes, decides differently. 【李敏敏译】 因而中间混色会如同色彩本身一样表现出正面性。这点可与任意对称顺序的读取相比较,除非中间混色自身形状或周围形状另有不同,否则中间混色将不具有立体性。 【参考译文】 因此,中间混色作为一种颜色本身会显得很平面。这就好比当我们在审视任何一种对称的结构时,除非中间元素本身的形状或者它周围的形状有所不同,否则中间的元素总是显得缺乏空间感。 【注】 这句话我并不很确定自己有理解对。我个人的理解是因为后文提到了unspatially(并没有查到这个词),这里的frontal应理解为「因为正面所以显得缺乏空间感」,即平面的,缺乏纵深感的。在这里「正面性」是一个很奇怪的翻译。译文中还出现大量「影响性」,「复杂性」,「准备性」,「帮助性」,包括前面提到的「塑性」这样的词,也许是想要翻译出某种论文腔,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性」字是不必要的,甚至对理解原文是有害的。

  32 | 42 【原文】 He was the first to develop color areas which produce both distinct and indistinct endings - areas connected and unconnected - areas with and without boundaries - as means of plastic organization. 【李敏敏译】 他第一个创作出作为塑性组织并具有明显及模糊边界的色域——相连及未相连区域——有或没有边界的区域。 【参考译文】 在色彩的造型组织上,他首度利用色块创造了明显的衔接和模糊的链接,连续的空间和不连续的空间,有边界的区域和没有边界的区域。 【注】 这段话接前文作者谈到塞尚是对色彩在空间上的应用的典范。这里译者再次用了「塑性组织」这个可怕的词,此外中文本身的语法也是有问题的。我觉得这段话可以用塞尚的一张画来理解:

The Bathers, Paul Cezanne, 1906

  明显的衔接和模糊的链接,连续的空间和不连续的空间,有边界的区域和没有边界的区域,这些在这张The Bathers里都有所体现。在打断空间的连续性上,塞尚甚至直接用上了黑线。而在描绘远景时,色块的衔接是模糊的,缺乏边界的。这张画里主体与背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前后空间关系得到了充分(甚至夸张)的强调。

  34 | 44 【原文】 Colors and hues are defined, as are tones in music, by wave length. Any color (shade or tint) always has 2 decisive characteristics: color intensity (brightness) and light intensity (lightness). 【李敏敏译】 如同音乐中的乐音一样,色彩与色调也由波长确定。任何色彩(色相或色度)均有两大决定性特征:色彩强度(亮度)与光强度(深浅)。 【参考译文】 如同音乐的音调一样,色彩和色相也由波长决定。任何色彩(明暗或色调)均有两大决定性特征:色彩强度(饱和度)与光强度(明度)。 【注】 hue专指色相,而非译者笔下的色调。而shade指的是色彩里黑白的比例,即其明暗,而非译者笔下的色相。tint指的是色彩的色调,由色相决定,不知译者笔下的「色度」又是什么。总之这里译者将这些名词乾坤大挪移了一番。全书对名词的翻译非常不统一,light这个词一会儿翻译成「亮度」,一会儿是「光度」,一会儿是「光亮度」,「光强度」,之后又译作「深浅」。「色相」,「色调」,「色度」这些词也是按需乱用。然而这些概念不可互换,有些甚至不存在,这样做是非常不负责的。此外「音乐中的乐音」这个翻译略困扰我。 注1:HSB色彩空间自1970年开始使用,而原文首著于1963年,因此在原文里出现的lightness, brightness等词汇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 注2:后文还出现了大量对「色相」「明度」「饱和度」这三个概念胡乱使用的情况,因为实在太多,不一一指出了。

  35 | 45 【原文】 As has been learned from gradation studies done at the beginning, it is poor "psychological engineering" to present the gradation steps unconnected, that is, separated by black lines. 【李敏敏译】 如开始时进行渐变研究所了解到的那样,由贫乏的「心理工程学」来表现无关联的渐变梯度,即通过黑线来划分。 【参考译文】 如本书开始时(p25)我们对渐变的研究所揭示的那样,展示不连续的渐变——也就是被黑线隔开的渐变是一种糟糕的「心理学构造」。 【注】 首先看原文,没有任何一处表现出「由……来做……」的意思。本句的上一句作者提问「如何证明相似性」,之后在这句中否定了「使用不连续的渐变」这种手段,而在译文里意思恰好相反,成了回答上述问题:使用贫乏的「心理工程学」。此处「贫乏的」可谓机器翻译的典范了,简直无力吐槽。而engineering此处也不可以直译为「工程」,因为engineering广义上有「打造,构造」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心理学领域进行色彩研究时使用的糟糕的实验构造。不过我觉得对于这个词应该有比我更好的翻译,但是暂时想不到。

  38 | 48 【原文】 ... is the cause pf all color deception. 【李敏敏译】 ……是所有色彩欺骗的原因所在。 【参考译文】 ……是所有色彩错觉的原因所在。 【注】 欺骗你妹。 其次吐槽下该章表题:原文是The middle mixture again,翻译成「再次中间混色」有歧义,会让人误以为是「对中间混色再次进行混色」。应为「再谈中间混色」。

  41 | 50 【原文】 ... complementaries, split complementaries, triads, tetrads, and octads. 【李敏敏译】 ……补色、补色分割、三色组、四色组、八色组。 【参考译文】 ……互补色,分裂互补色,三角对立色,四分色,八分色。 【注】 分裂互补色是约定俗成的翻译,指一个色彩和它的互补色的相邻色的配色,这个明明查一下就知道的。三角对立色指色环上构成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色彩组成的配色。同理四分色指色环上构成矩形的色彩搭配。八分色的具体规则没有查证。「补色分割」不知道是什么鬼,而三色组什么的会让人误解为「是三个相邻色也可以」。

  41 | 50 【原文】 In principle, a complementry is a color accompanied by its after-image. 【李敏敏译】 原则上,补色是有余象伴随的色彩。 【参考译文】 理论上说,一种色彩与它产生的余象构成一对互补色。 【注】 前文作者已经说到当我们注视一种颜色良久以后闭上双眼,会因为对该色视觉疲劳而作为余象看到它的互补色。而从这句译文看,译者似乎连「互补色是一对色彩,而不是一种色彩」这个基础的概念都没有理解,该句译文传达的信息与原文相去甚远并且是错误的。

  53 | 63 【原文】 The resulting false and misleading smoothness, even slickness or sweetness, and the dramatized brightness of so-called high-key color reproduction are easily and pleasantly counteracted and corrected by paper colors. 【李敏敏译】 最后会获得一种平滑度,甚至是一种愉悦感,以及所谓亮色调色彩复制的夸张亮度,这些效果是错误且具误导性的,也很容易被彩纸抵消、纠正。 【参考译文】 (中间色的混合)会带来一种虚假的、具有误导性的错觉,让人觉得成品是平滑的,甚至是又光滑又漂亮的。这种过高的亮度和所谓的高色调色彩重现可以轻易被彩纸所修复和纠正。 【注】 前文说到因为中间色,也就是半色调的混合本身具有透明度(作者在前几章也有提到),彼此融合带来的混合不是会使明度减低的颜料混合,而是保有明度的视觉混合。再加上中间色印在白色的底色上,明度又会进一步被加强,使得成品比起纸片拼贴来虽然看着光滑漂亮,但是它的明度和饱和度是不真实的。这里reproduction指复制画作上的色彩,「再现」比「复制」更能够消歧义。

  61 | 71 【原文】 Or sometimes this vibration presents just a duplication or triplication of the boundry line. 【李敏敏译】 有时这种振动代表了边界线的双重或三重复制。 【参考译文】 有时这种波动会使得边界线出现重影甚至三重影。 【注】 present没有「代表」的意思。「代表」是represent。此外「双重复制」有歧义——是复制了两份,还是4份?这段说的是当两个并置的色块的色相相反而明度接近的时候,会变得刺眼难以直视,边界线会产生的波动感,比如鲜红配鲜绿,钴蓝配桃红,非常地辣眼睛。

  ==========

  到这里正文结束,中文版图板没有页码,所以格式为原版页码 | 中文图板序号。此外,不知是不是因为版本的原因,中文版相较原版缺失了不少图板,大概只有原版的2/3那么多。 88 | VI-3 【原文】 The question is: What color relatedness makes 3 colors look like 2? 【李敏敏译】 该研究提出的问题是:哪种色彩能在一次展示中发挥这种补色的作用? 【参考译文】 那么问题来了:色彩之间怎样的关联性可以使3种色彩看起来像2种色彩呢? 【注】 这段译文不知道是从原文哪句翻译过来的。此外译者对于「补色」这个概念似乎不理解,因此在译文中滥用。补色是指色轮上位置相对的色彩,而本例与补色无关。

  98 | VII-5 【原文】 As to color, the deep red and yellowish off-white grounds at top are reversed in the second pair. 【李敏敏译】 关于色彩,上部的一对矩形为白色底色上的深红色与米黄色,第二对则刚好反向。 【参考译文】 在色彩上,上面的一对矩形的深红色和米黄色在第二对中位置相反。 【注】 这里off-white指的是不纯正的白色,而不是译文中的「在白色底色上的」。yellowish off-white,发黄的不纯正的白色,即图板中所示的米黄色。off指的是偏差的意思,比如off-key是「走音的,跑调的」而不是「在键上的」。

  98 | VII-5 【原文】 But they are precisely the same as the horizontal stripes beneath them, and therefore factually as different as the colors at the bottom, which are ochre and Naples yellow. 【李敏敏译】 但是它们与下方的横条完全相同,因此与底部的颜色不同,底部为赭色与拿浦黄。 【参考译文】 但是它们与下方的横条完全相同,因此它们色彩的差异就如同底部所示一样悬殊,分别为赭色与拿浦黄。 【注】 这段之前作者提到在图板上面的一组里两个颜色因为视错觉所以看起来很相似,而下面一组里两个颜色看起来差异悬殊,而实际上上面一组的颜色和下面一组的完全相同,因此它们实际上就是存在如此悬殊的色差的。「与底部的颜色不同」是没有理解原文意思才会有的翻译。

  98 | VII-5 【原文】 Reading the study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 upward - the quite different Naples yellow and ochre, when seen on the contrasting grounds of the middle pair, appear even more different. 【李敏敏译】 以相反方向(向上)读取研究结果,在中间一对矩形的对比底色上反向看去时,极其不同的拿浦黄与赭色会差别更大。 【参考译文】 以相反的方向自下往上读图的话,在中间一对矩形上,原本就差异明显的拿浦黄与赭色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底色上看起来差异更是巨大。 【注】 「在中间一对矩形的对比底色上反向看去」,这个句法太糟心了,而且没有实际意义。

  100 | VII7 【原文】 ... the left and right center as horizontal neighbors in parallel optical conditions (equal placement, shape, and quantity relationship) ... 【李敏敏译】 ……左、右中心为光学条件(相同位置、相同形状、相同数量关系)类似的横向相邻色…… 【参考译文】 ……将左右的中心点水平并置,并使它们出于相同的视觉环境下(相同位置、相同形状、相同数量关系)…… 【注】 译者在全书中都将optical翻译为「光学的」。对于一本色彩学的书,稍微用点功就不该犯这种错误的。此外,「横向相邻色」是一种危险的造词,因为相邻色特指色环上位置相邻的色彩,不能用来指代在这个例子里被并置的色彩。

  112 | X-1 【原文】 ... a gradual increase in light at the left but a decrease in light at the right. 【李敏敏译】 ……左边为深浅的逐渐增加,右边为逐渐降低。 【参考译文】 左边明度逐渐升高,右边的明度则降低。 【注】 前面提到light在这里应该指「明度」,译者这里终于没有翻译成「光度」或者「光亮度」,译作「深浅」意思是到了,但是「深浅增加」到底是变深还是变浅?

  112 | X-1 原本以为这本书只是翻译不及格,看到这里才真切地觉得审校也是不及格的。原版这个例子的图板左上角有一个小圆点,是示例用的红色,原文写到「with the little dot in the upper left corner」,译文里也翻译了「左上角有小点」,然而在中文版的图板里,这个小点却不存在。明明译文有写到,图里却没有,更让人觉得中文版从译者到审校没有人真的在乎Josef Albers实际想要展示和说明什么。 如果说一个小点还不说明问题的话,那更严重的问题是,这张图在中文版被上下颠倒了,而译文居然依旧照着原文翻译,导致译文里所有的关于垂直方向的描述都与图示是反的(比如当译文提到「向上逐渐增加的深浅」——姑且将深浅替换为明度,即向上越来越浅时,右边图示里是向上越来越深)。这种颠倒导致只看中文版根本不知道这堆文字在说什么。

  118 | XI-3 同样的问题——图上下颠倒了,而译文居然还是可以对着一张颠倒的图一本正经说胡话。

  118 | XI-3 【原文】 As a result, the harder, louder boundaries of the lower bar are horizontal, which means separation upward and downward, and moving sideward. 【李敏敏译】 因此,下部横条更明确的边界为横向发展,这意味着向上与向下移动分离,而向侧面移动。 【参考译文】 因此,下面的横条上显得更硬朗而明显的是水平方向上的边界,这意味着混色在上方与下方被分隔,从而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注】 前文提到边界确定混色在视觉上的移动,这里的移动在我的理解里指的是视觉上的倾向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看原文,horizontal一词前后没有意为「发展」的词,separation一词前后也没有意为「移动」的词,不知道译文的「横向发展」和「移动分离」是怎么得来的。 134 | XIV-2 【原文】 ... in diffused daylight (indoors and outdoors), in full sunlight, and also in warm and in cool artificial light. 【李敏敏译】 在漫射的太阳光(室内与室外)、充足日光、人造冷光或暖光中。 【参考译文】 在室内或者室外漫射的自然光(室内与室外)、充足日光、人造冷光或暖光中。 【注】 daylight可以翻译成「日光」,「天光」或者「自然光」,指的是白天的光线,未必特指太阳光。但在中文上为了防止与后文的sunlight造成混淆,翻译成「日光」就有歧义,所以可以翻译成「自然光」。一般理解上,自然光比阳光色温高,看起来更冷。

  190| XXIV-2 【原文】 Within the 2 dimensions of an equilateral triangle - subdivided in 9 similar triangles - are 3 primaries, 3 secondaries, and (unexpectedly) 3 tertiaries. 【李敏敏译】 在等边三角形的两个层面上再分为九个类似的三角形,三个一级三角形,三个二级三角形,以及三个出人意料的三级三角形。 【参考译文】 一个二维的等边三角形被分为9个类似的三角形:3个原色三角形,3个二次色三角形,3个三次色三角形。 【注】 读中文版的时候在图板上(如下图)找瞎了都没找到文中所说的「二级三角形」,直到看了原文大跌眼镜——指的是颜色呀!primary这里指的是原色,即下图三角形3个端点,中间的橙色,紫色和绿色是原色混合出的二次色,最后三个红褐色,黄褐色和绿褐色的三角是二次色混合出的三次色。 色彩学书籍的译者不知道primaries这里指原色可以说是令人发指了。

图板XXIV-2

  到这里勘(tu)误(cao)完毕。 总的来说,译者中文底子不过关,做不到基本的语法正确,英文基本功不论是词汇还是句法上都不过关,审校也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一整本中文版看下来的感觉是中文版参与编写的人员没有一个人真的理解——甚至没有一个人在乎原文的意思,导致中文版说白了就是一本垃圾。原著是用于色彩教学的经典著作,这样的编译在教学上非常误人子弟

  这套书是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包豪斯经典译丛」,还翻译了康定斯基的《点线面》和他以及保罗克利的其他著作。说实话Josef Albers这本书短小精悍,通篇读下来没有生僻词,没有长难句,之前读《点线面》原著和保罗克利的文章痛苦非常,相比起来《色彩构成》应该是包豪斯时期一系列教学著作里最好读的了。然而就这样一本简单的小书尚且如此粗制滥造,难以想象重庆大学出版社的这个系列其他译本的质量。

  搜了下译者,除了这本书没有别的信息。该系列和出版社拉入黑名单。

  ====

  1月30日更新读书笔记:

  0. 色彩敏感性及意识是对付迟钝以及冷漠的有力武器。 1. 色彩是主观的,因此在不同环境下对色彩的认知会产生偏差。(你怎么知道花是客观的红色,还是只是在你眼里是红色?) 2. 因为色彩是主观的且易受影响的,因此任何教条式的配色理论都是邪教(包括我自己前不久写的一篇)。 3. 色纸比起颜料不会存在明度随着混合被降低的问题,也比较均匀,适合用来做色彩研究(但是反光比不一样啊,现在有软件了,或许在软件里做会比较好?) 4. 色彩的明暗,冷暖,灰艳都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的值。有更暖的蓝和更冷的红。 5. 色彩的余象呈现为它的补色。(因此大面积色彩里穿插它的补色可以让眼睛获得休息) 6. 通过混色可以取得透明度的假象。 7. 加色混合明度变高,减色混色(机械混合)明度变低。 8. 明度/饱和度相近的颜色之间的边界较「软」,反之则比较「硬」而「crispy」。相应地,判断一个中间混合色像爹还是像妈,可以比较它与parent color的边界,它事实上会比较像边界较「软」的那个。此外,明度和饱和度相近的色彩并置会很辣眼睛,边界看起来像在振动。 9. Bezold Effect贝措尔德效应:视觉的光学混合效应。相邻色远看会显得像是它们的混合色。(印象派的手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相应地,如果改变一副画中的某个主要颜色,整幅画在HSB上给人的感觉都会截然不同。 10. 泛色:没有透明度。容量色:有透明度。随着叠加而变深。 11. The Weber-Fechner Law 韦伯-费纳希定律:从感知上说,阶梯式增长(+=1)的色彩渐变不会给人「线性」感,反倒是线性增长(*=2)的色彩渐变会给人这种感觉。(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也就是说人们在审视渐变时其实期望的是线性渐变。而无知的设计师在设计时总是会用阶梯式渐变。但是线性渐变到0.4之后会一下子变到0.8,此时看起来又不「线性」了。到底怎样的渐变看起来才「线性」依然让我迷思。) 12. 使用色彩终归还是要靠训练对色彩的感性上的感知的敏感度——没有味觉的厨师不可能是好厨师,菜谱再好也没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色彩构成》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