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序言就觉得作者莫名其妙,你怎么就不能坐中间的位置啦?别人在睡觉,非要把别人叫起来去占靠过道的位置,被骂之后坐到一对夫妻旁边靠过道的座位上。人家本来旁边可以有个空位,你非要去占了把别人夹在中间。读下去之后发现这个作者实在太自以为是了,毫不尊重别人的信仰和习俗。她认为穿黑罩的女性是不为自己抗争的男权主义拥护者,认为犹太家庭因为宗教原因不借给她盘子阻碍了人之间形成亲密关系。她在心里“咒骂”给她女儿吃甜食的好人,因为丈夫在异地工作想用出轨来“报复”他。一定是儿时的黑暗经历让她心理变态了吧,赶紧去看心理医生吧。这书我是看不下去了。
●记录一段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
●有趣的一本书,完美地展示了,欧洲教育制造的左派知识分子,如何为了自以为是地正义,处处与真正关心他们的国家与民族为难,把自己及家庭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幸好还有以色列政府在保护他们。
●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了很多中东的客人,第一次有点明白了“巴以冲突”这个,以及犹太复国运动和以色列立国种种。关于伊斯兰信仰主体的阿拉伯世界和这个被西方扶植的政体之间的对抗,得以知道一二。女主角狗血的感情婚姻生活实在无法引起共鸣。
●刚开始真的很喜欢作者用细小的角度来反映巴以冲突中不同人的看法。也很佩服这个孟加拉国的国际女记者有勇气选择一段跨国、跨宗教和种族的爱情。但是读到中间发现这并不是一段美好的感情:男方是典型的白左,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梦想改变世界、毫不顾忌家庭;女方虽然说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却一次次放弃工作妥协于家庭和男人。两个人缺少沟通、甚至不了解彼此的生长环境和背景,一段段争吵看得我很疲劳。
●三千年沧桑历史凝成的一滴眼泪,数百万失根灵魂化成的一句告白。
●为什么要买纸质书,钱就是这么溜走的……关键是没什么意义这书读的
●不错的书!作者已一个被巴以冲突裹挟的异乡人的视角,写出了这片土地中很多的无奈
看到大概1/2时在想,作者的丈夫里欧可真是个直男癌,为什么作者不能摆脱这样的生活呢?
一个优秀的BBC女记者放弃一起随丈夫来到以色列,陌生的国度,养育着两个孩子同时没有放弃追逐自己的事业,与此同时她的大男子主义丈夫从不退让,从不安慰,从不试图理解妻子;任何事情都以自己的工作为最优先,可是以读者的角度来看,试图以己之力解决巴以问题的丈夫所做的工作不过是徒劳,甚至没有妻子在沉重的陌生生活之中发现并拍摄的纪录片更具价值。
于是在整本书里我也试图寻求作者是怎么想的,当最终看完并明白作者的想法时,却感到无比失望,作者最后表达,自己将对家庭和丈夫的期许向后放置,因为丈夫有着对中东地区更崇高的目标,私人愿望理当退后。甚至再也没与为自己抱不平争取正当权益的朋友欧莉说过一句话,我:???
所以很遗憾,试图对作者的理解并未达成。我在想的是,即使是这样优秀的BBC总部记者,纪录片荣获各种奖项,出版书籍并被拍电影的女性,也要自愿受困于丈夫的“永不理解”并不再奢望得到安慰,真是让人唏嘘。不过这或许与作者的出身紧密相关,出生于印度孟加拉交界的小山村,从小在父权社会长大,甚至受到性侵后求助于父亲,得到的都是冷漠的旁观。很难想象一个活在(追求)平权社会的现代西方女性会如此处理家庭问题吧,大城市的中国女性应该也不会。
为作者感到惋惜,她本来可以有更多更厉害的成就。
全书通过冲突来表现内容,也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父亲的伊斯兰教信仰到丈夫的犹太民族,从儿子基兰与女儿玛亚不同的世界观,从犹太人的以色列到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从朋友塔玛与菲妲的争论,从自己与丈夫里欧关于信仰关于工作关于琐碎地争吵,感觉全书成也冲突败也冲突。
但通读下来却感觉非常疲劳,因为作者与丈夫的争吵视乎贯穿于始终,不休止的争吵分居,不免让人感觉出于一种家庭妇女的抱怨,很多时候也是太过于敏感太有抱负太过相似,过多之后难免让读者有厌烦之感。同时很多笔墨至于他们搬迁居住的房子,子女的教育(这一部分儿子与女儿对于宗教的好奇和反差倒是蛮值得研究),只愿能如作者最后说的那样,在这样不断地交战中寻求缓冲区,找到属于自己的和平吧!
如果说一本书下来能够给我留下些什么,我想大概是对于这两个民族历史的好奇,对于和平的渴望,anyway,对于这个世界一个神秘地方的多点点了解总是好的!
“巴以冲突”这四个字在我小时候每天晚上和父母一起看新闻联播的时候听过太多太多遍,和它一起的词语还有“自杀式爆炸”、“约旦河西岸地区”、“伊斯兰”等词。一直以来对这些名词所代表的事情都晕晕乎乎,只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好像并不是那么太平。
作者自己说,想要用写作的形式,记录下来自己一家人在“这个国家”所经历的一切。她想要带着读者和她一起,穿梭在这个国家的大街小巷,和她一起经历这十五年来所有的一切。
虽然这个国家至今为止冲突不断,但是在作者身上体现的尤为强烈,因为她有一个复杂的宗教背景,自己却不信教,并且嫁给了一个犹太丈夫。从这一点开始,就为以后的不断冲突埋下了导火索。
在这个国家,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的关系一直很紧张。以色列人怕巴勒斯坦的报复,所以以几近严苛的方式去限制他们。在机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被区别对待。学校给孩子不停地洗脑,政府军的亲戚其实并没有通过除了手枪之外的方式去了解这些巴勒斯坦人……菲妲和塔玛的事情也是由于这种种的历史问题所衍生出来的小小插曲,即使两人因为性格不合做不成朋友,但一个仍然欠着另一个的人情:获得了蓝色的居留证(虽然只为期一年)。在学校里的孩子们也受到这种影响,也许因为一个犹太中间名而感到负罪,也许因为是巴勒斯坦人就不能走那条专为以色列人开通的公路。机场安检居然用一个人的肤色、宗教、甚至是姓名来划分三六九等!最感动的是作者在BBC巴勒斯坦办事处找到了新的方向,重燃起了对工作和所追逐事物的热情。目前的我恰恰需要这一点。
另一方面,这本书带给我的是关于对婚姻的疑惑和想法。两个相爱的人当面临工作的选择时应该怎么取舍?当有了孩子之后又要做什么妥协?一方强势的时候另一方是不是很不甘?婚姻真的比自己奋斗要来的可靠吗?
这应该是我读书进度最慢的一本书了,当然中间莫名的中了全职高手这种毒也是无奈,但其实也反映了本书确实有一些问题。
如果是一本优秀的外文书籍,好的作者和好的译者一定是相得益彰的,但如果不好的话确实也很难说哪方的问题,主要我是没有能力能贯读一本E文小说的。从书名的翻译来看,译者还是相当成功的,但里面的有些字句确实很值得推敲,基本的意思确实都翻译出来了,但是许多过长的句子带来了比较糟糕的阅读体验,加上一些希伯来语或是阿拉伯语原文放在对话中可能并没有实在意义,却要后面用括号再解释这种奇怪方法来说的话,个人感觉译者这边还是有一定问题的。
其实我本来是想读基本关于犹太人的书,了解下以色列、了解下犹太人的,正好看到kindle商店在折扣,就直接买了电子书。
这本书在反映犹太人生活这边只做到了一些,或者说只是反映了近几年在以色列的犹太人社会的一角。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乏出彩的小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思考。但作为一名记者,这本书在许多地方能感觉到作者对于长篇作品缺乏掌控力,不少多余的语句,乏味且难以串起来的主线,小节间缺乏合理的连接,使得这本书很难作为一本“书”,想来这就是记者与作家最大的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