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4-10 02:15: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的读后感大全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是一本由迈克·戴维斯著作,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大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精选点评:

  ●这本书里都是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案例和描述,想起了以前新村旁边的棚户区,破败的墙面上画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拆”,似乎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和“贫民窟”划清界限。

  ●讲大便的那章一定要看

  ●人类团结的未来取决于新兴都市贫民对他们全球资本中的最终边缘性的激进反抗。一切的美化也无法阻挡,想到在大一针对城市边缘群体的志愿,城中村的生活现状,里面的人充满着梦想的活着,其实也不错。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贫民密集的挤压在狭小空间内,新贵们的豪宅散落在城市的优越地带。从居无定所到随时可能死亡,贫民们的生活成本远高于富人。新贫民阶层悄悄诞生。贫民的“文明与生活方式”被看作时代发展的阻碍。病毒、天灾、污染区成为贫民面临流离失所的救命稻草。达尔文主义下,贫民窟背后的不平等被悄悄掩盖了。公共服务无法触及的地带,贫民在加速走向死亡中勉强生存。想起《扫地出门》一书中,美国贫民也是从被扫地出中死死卡在望不到头的贫困中。

  ●蔚蓝星球上的阴暗地带 现代社会中的畸形角落

  ●侧重于从城市地理和城市生态学的角度,展现全球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之中,遍布城市之中的贫民窟,对于城市贫民生活境遇和城市和谐生态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作者立足于左翼的社会平等与正义思想,对上述现象进行了富含个人情感的控诉与批判,融强烈的人文关怀于学理化的分析与论述之中,引人深思。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第三世界人民水深火热的客观处境(但也有很强的情感带入,作者是创意写作系教授)。从书名上看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本批判市场经济的书,但其实第三世界的窘境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国家政治层面的衰弱和腐败(书里很多第三世界政治情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独裁者手册这本书),所以作者的批判点有时候一经思考后就会显得很游离,甚至连非政府组织在作者这里都要批判一番,感觉有点故意追求左翼的姿态而逃避“弱者”本身巨大的问题。有很多案例还是很触目惊心,会让人感慨丧钟为谁而鸣。大量陈述的事实和数据可以看见作者非凡的写作功底,这一点还是不错的。

  ●不只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本身论证不严谨,读起来没什么太大收获

  ●講大便的那一章你們一定要看!(第六章)

  ●泛泛而谈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读后感(一):被噤声的反抗

  看书期间北京正值“消防大清理”,大大小小的城市边缘地带一夜消失,我个人在此期间经历了一次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里给了大段材料,里面王大爷喜出望外的发现自己住了很多年的小区要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张大爷住在前门好多年终于迎来了绿化改造后青山绿水的前门社区,还有节能低耗这些现代化的词语正在描绘一个尤为美好的盛世未来。题目让考生概括北京市就人居方面都有哪些成就,那瞬间我满脑子都是楼下快递小哥来京十年,被要求三天内搬出所住公寓,大兴区某某小饭店老板的家被人砸惊坏了生病的父亲还有一对夫妇带着他们仍在襁褓中的孩子在北京南站留下一张照片对采访他们的记者说应该不会再回到北京了,这里让人寒心。一时间铺天盖地的断水断电强制措施的消息让人没法相信这是个无比美好的城市。

  几年前上本科的我参加了一个志愿项目,是以一对一的方式与一位来京农民工的进行互动,和我互动的孩子叫波波,他所在的住所和学校位于北京东六环的一个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社区,在公交车上,我经过了正在举行婚礼,城市儿童在草地上雀跃奔跑的朝阳公园,经过了城市里巨大的娱乐景观—欢乐谷,然后公车突然进入大片空旷,和刚才的热闹恍若隔世,然后来到了孩子所在的社区,小武基桥北。我去了他们的学校,平房校舍,据说不可名状的公厕环境还有一个个正在上学却告诉我,读完初中就要子承父业的做“二代农民工”的稚嫩面孔。那时候我们这些志愿者被要求对他们进行社会融入的指导和支持,如今想来,笑笑罢了。

  要感谢新媒体的崛起让正式媒体缺席之下的现实仍能透过大大小小的自媒体/公众号为众人所识。在光鲜亮丽的表面下,贫民窟这样一个丑陋又不体面的词汇切实存在着,这里的人们承接着这座城市里所有的罪恶和不平等,在生物链的底端苟且存活,拯救他们的唯一方法是驱赶是连根拔掉是莫名消失。序里有段话让我很是感动,它说知识分子是社会中具有特别公共角色的个人,不能只化为面孔模糊的专业人士,在意见与言论自由上毫不妥协是世俗知识分子的主要堡垒。舍弃此一堡垒或容忍其基础被破坏,事实上就是背叛了知识分子的职守。望,周知。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读后感(二):【转】迈克·戴维斯谈城市贫民区问题

  

迈克·戴维斯(Mike Davis)1946年出生在美国加州,为当代知名的社会评论家、都市研究者、历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现为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创意写作系教授、《新左派评论》(New Left Review)编辑,并为一些刊物,如《国家》(The Nation)和英国的《新政客》(New Statesman)有关专栏撰稿。他获得过诸如“麦克阿瑟奖”(MacArthur Fellowship Award,1998)和“兰南非虚构文学奖”(Lannan Literary Award for Nonfiction,2007)等多个奖项。有趣的是他没有完成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史学博士项目。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读后感(三):布满贫民窟的星球,但发达国家不属于这个星球

  最近要写一篇和贫民窟有关的文章,看了一下这本书。作者是一个美国社会学家。按理说欧美作家很会批判自己所在的社会和国家,这位作者看来没那个胆量,不敢把洛杉矶、纽约和底特律的贫民窟写得清晰些,甚至伦敦巴黎都没什么笔墨,整本书可以说是布满贫民窟的第三世界。

  这本书有几个优点:

  1 一个非常全面的第三世界贫民窟参考目录。引用非常详尽,如果是要写一个印度研究论文,或者墨西哥研究、或者非洲研究,或者研究写中国城中村(在国内尽量别像书中写成贫民窟和棚户区,大家更喜欢城中村这样更温和的词,而且中国的状况确实比其他地方略好些),可以当成一个很好的索引。

  2 对中国底层社会的描述谈不上抹黑,有许多是事实。只要不带着偏见,还是可以看看这些,多了解一些人的处境,有利于对他们多一些理解。但是不要演变成对于国家的仇恨,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即使是美国、英国也没有做得比中国好,但文中没怎么写欧美国家的情况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国外的月亮更圆的错觉。

  然后就是这本的缺点非常非常多。

  1 几乎不怎么写发达国家,偶尔涉及到洛杉矶和纽约,但是篇幅不多,特别是底特律这种破产的工业城市,贫民窟很多,但是根本没怎么写。谈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主要是东京和首尔,但本质是还是东亚的城市。

  2 对中国的描述确实不少,数据比较老,不能直接当结论,要知道中国的发展一个十年就可能完全不同,这本出版于011年的书还大量引用1995年左右中国的数据来论证中国贫民问题。而且和印度放在一起比较,并且得出结论,印度在贫民窟问题上比中国诚实,因为他们官方发布他们贫民窟数据很真实,而中国,看起来和印度一样,所以中国官方的好看数据必然有着许多作假成分。这个逻辑好笑到让我想起最近的新冠状病毒,西方媒体说,我们资本主义世界的美国和意大利医疗这么发达都控制不住病情。中国,一个第三世界的国家,医疗落后,怎么可能控制得住,现在中国的数据必然是作假的!

  3 书中引出了“殖民主义”带来的问题,但是不敢展开这个问题细讲。第三世界的城市贫民危机有很大一部分是殖民规划带来的问题,作者明显是知道的。

  4 纯粹的数据报告书,描述了当下第三世界的现状,但对于贫民窟形成的逻辑没有什么深刻的见解,更没提出什么解决方案,对于研究城市发展和经济学的人来说会感到失望。

  所以这本书是很尴尬了,作为一本以描述画面和现象为主的书,文字不优美,也没什么图片,只是罗列了一些惊心动魄的数字;你看它那么多数据和引用源,想当然觉得这应该是一本揭示本质规律的书,结果它纯粹就是一本索引。

  如果是为了研究发达国家和城市贫民窟的形成和本质,就不用看这本书了。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读后感(四):被政治力量裹挟了上百年的贫民窟

  根据2020年4月纽约时报报道,日前,在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孟买(Mumbai) 、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卡拉奇(Karachi)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Manila),城内贫民窟中均发现新冠确诊病例。另一份来自联合国的统计数据表明,全球共有10亿人口生活在贫民窟中——将近世界总人口的八分之一。那里普遍缺乏足够的安全水源,人口密度大,卫生设施和住宅条件恶劣。因此,流行性传染病一旦进入其中,往往会如野火般传播和扩散。

  这些贫民窟通常分布在何处?它们的兴起有何历史渊源?为何如此庞大的群体仿佛常常被人忽略?美国学者迈克·戴维斯指出,在20世纪更早时期,欧洲殖民主义者强迫当地的劳工居住在城市的边缘或者外部,并限制其租赁权和财产权。同时,他们拒绝改善公共卫生状况或者提供最基本的公共设施给当地居民,这给在20世纪后半叶宣告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留下了不少城市的贫困问题。随后,城市及其贫民窟在一连串的政治化进程中极速发展,并随之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宗教和外交至少一项因素的集中表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贫民窟的发展周期总是与选举周期同步;在南越,被动城市化成为了美国军事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阿尔及利亚,七年殖民战争使得半数乡村人口流离失所。而在我们最为熟悉的国家,市场经济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造成了以珠三角、上海和北京为首的城市内部“流动的贫民窟”。

  另一份来自印度德里的研究数据表明,如果贫民窟的健康问题被持续忽略,那么流行性传染病在城市的感染率将会上升10%到50%,而为之研发的疫苗效率将会降低30%到55%。也许,对于同样居住在城市的管理精英来说,是时候将目光放回到那些曾经被忽略的人身上了。

  参考资料:

  A Billion People Live in Slums. Can They Survive the Virus?

  https://www.nytimes.com/2020/04/08/opinion/coronavirus-slums.html

  DG11:Make cities and human settlements inclusive, safe,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

  https://unstats.un.org/sdgs/report/2019/goal-11/

  Disparities in spread and control of influenza in slums of Delhi: findings from an agent-based modelling study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780711/

  (本文首发于三辉图书公众号)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读后感(五):未来:布满贫民窟的星球

  2016年里约的奥运宣传片了,有美丽的海岸线,有发达的富人区,也有色彩斑斓的贫民窟。贫民窟里的孩子撒欢快跑,愉快踢球——宣传镜头下,贫民窟里的穷人是快乐的,但是这并非贫民窟里的真相!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一书,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繁华掩盖下的大疮疤——“城市,不再是光彩炫目的天堂,而是充满污染、腐烂、贫穷与哀怨的噩梦。”关于城市,人们关注点总落在经济发展文化创新等命题上,又有谁会切身感受生活在现代社会畸形角落里的“城市贫民”的苦痛呢?

  根据联合国人居署2006年报告,单是英联邦国家的贫民窟就住有3.27亿人,“接近当地人口的1/6。在1/4的英联邦之中,超过2/3的人口居住在贫民窟,其中很多国家仍在加剧城市化。预计2030年全球将有约20亿人口沦为贫民窟居民。”

  有着1000万人口的大城市金沙萨,却没有任何的下水道系统。整个内罗毕大陆,经常出现着仅有10个厕所供4万人使用的事实。在“一种或多种与饮水供应和卫生设施不足相关联的疾病的折磨”下,在巴格达的大型贫民窟萨德尔城,肝炎、伤寒传染病盛行,完全无法控制。“尽管清洁的水是世界上最廉价和最重要的药,但公共水供应——正如免费厕所一样——经常与有权势的私人利益相冲突。”无力或不愿以天价向商贩们买水,一些内罗毕居民求助于饮鸩止渴的权宜之计,包括“使用下水道里的水、不洗澡不洗衣服、用井水和雨水、从破管子里舀水,等等”。

  内罗毕贫民窟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比城市整体高出2到3倍,是贫困乡村的一半。在基多,贫民窟婴儿死亡率比富人区高出30倍。40%的惊人总体死亡率主要源自水污染和糟糕的卫生状况所导致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贫民窟里的孩子被当做低成本的“城市佃农”或契约劳工。在太子港,每周工作90小时,每月只休一天的七八岁仆人并不少见,他们和他们父辈,就如牲畜一样,重复着一样的生活。被称为“肾脏村庄”的巴哈蒂村,估计每户一人曾把肾脏卖给当地的移植手术机构或出口到马来西亚;大多数出卖器官的是妇女,包括“许多被遗弃的妇女……她们被迫卖掉自己的肾脏来养活她们自己及其孩子。”

  金沙萨人均年收入下降到100美元以下;2/3的人口营养不良;中产阶级消失不见;1/5的成人是艾滋病携带者。3/4的人不能负担正规的医疗费用而不得不求助信仰疗法和本地巫术,穷人的孩子正在变成巫童。

  ……

  梁文道曾在《开卷八分钟》说到:“如果贫民窟不再异常不再例外,而根本就是一座城市的全部面貌?这时还有谁来为它写下最后的挽歌?这正是迈克•戴维斯在《布满贫民窟的星球》里为我们描画的一幅全新的都市图景。”贫民窟不是城市可自行愈合的伤口,它正在不断溃烂,流脓流血,它在不断蚕食城市机体,最终,可能与城市同归于尽。如《独立报》所说的“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悲剧”。“贫民窟布满星球”,并非危言耸听,而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的未来。

  无视它?掩盖它?医治它?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那谁该会为贫民窟的快速蔓延负责呢?

  最主要的应该是政府!但现实就是政府为了求发展,经常以类似“进步”“美化”“对贫民的社会公义”等名义,重新划定空间边界以保护土地所有者、外国投资者、私房房主精英和中等阶层上班族的利益。数以百万计的的贫民被定义为“人类的拖累”,被驱逐到城市边缘,在充满犯罪、毒品、违章建筑、垃圾、重度污染中,自生自灭……

  在这一语境下,对第三世界施行殖民主义的既得利益者,对种族进行更大规模的隔离与压迫;开发商、城市中产阶级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又陆续成为强有力的推手,把城市贫民逼成流浪者,“处在一种永恒流浪状态中的短暂过客”。而警察更成为了帮凶:“不管房里还有没有人,住房都一样被拆毁;准军事部队胁迫和恐吓人民以迫使他们放弃自己的家园。家里的东西被任意破坏或偷窃;驱逐公告在一个家庭被赶出去那天才贴出来;人们被绑架;孕妇孩子遭受身体暴力;贫民窟的公共服务被切断——一种高压策略,家庭被羞辱和威胁;警察就是法官。”

  贫民窟的贫民,是城市统计中被忽略的群体,是一切美化数据中的绝对牺牲品。众多隐藏在贫民窟里的社会问题,是否会像火山一样在某天突然爆发?我们从《布满贫民窟的星球》一书中看到迈克•戴维斯理性分析下焦虑却又无力的面孔。作者对世界城市贫民灾难性困境的忠实描绘,不仅是为了唤起愤慨,还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这就是实践了萨义德的论点:知识分子一定要令人尴尬,处于对立,甚至造成不快。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