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山河袈裟》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10 01:59: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山河袈裟》读后感1000字

  《山河袈裟》是一本由李修文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河袈裟》读后感(一):山河袈裟,人生修行

  山河袈裟,一眼就被书名吸引。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一开始我特别特别纠结于他写的那些东西到底是真的还是杜撰的,因为感觉有些传奇,但是后来我就觉得,那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些感悟,对人生,对生活,与死亡的感悟,才是最重要的。 这书说的是“活着并不比死去容易”,想说的是“十五年了,我当然没有忘记我朋友的叮嘱,他要我好好活”,给我们讲的故事是情义是苦行路上的安慰。

  《山河袈裟》读后感(二):明明你很平凡

  都说爱笑的女孩运气好,被《山河袈裟》吸引的恰是她略带棉麻的包装,一种厚、纯的舒服感。里面的小篇章多则20页,少则7、8页,读起来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字字品尝,怪。如同每一个小故事都可以在你的生活中找到那个样本,可偏偏那个样本又没有作品中那么倔强和平凡至伟岸。让我想起来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这些年,习惯于去追求一些功利的阅读,总想着学点什么、懂点什么,却每每吃力的找着、读着,早已经忘了5年级暑假时将一本《鲁滨逊漂流记》翻透了的快感。《山河袈裟》是不是一本好的作品,一句“每次醒来,你都不在”就够了。谢谢你,修文。

  《山河袈裟》读后感(三):烟火传奇

  笼统讲,李修文写的是烟火传奇。

  如果他写的仅是烟火,那或许失于平淡;如果他写的仅是传奇,又或许失于奇崛。

  烟火不是传奇的修饰,传奇也不是烟火的拔高,不是烟火加传奇,也不是烟火和传奇,他是把它们放在一起使之发生化学效应。它们的底色不是庙堂,不是现代,也不是形而上,而是民间、古典和血肉。在求新求异的当代写作中,这样的书写方式或许并不讨得满堂彩,这一点李修文应该明白,但他更明白的是一个寄养于戏曲、词章和传统的自己观照那些困厄者、凄苦者和荒寒者命运时的电光石火。从这个角度说,我十分愿意理解他这种兼具传统文体和主题色彩的随笔写作。当然,不传统的地方是他在随笔中加入了虚构性和小说性的笔法,这是在为随笔文体扩容。

  《山河袈裟》读后感(四):李修文《山河袈裟》读书小记

  一月二十九日,李修文《山河袈裟》。 先前对这个作品期待很大,是李修文去年拿到鲁迅文学奖的散文集,读过后感觉同我的期待略有些差距。字里行间,是很中国、很当代中国的散文。我不太欣赏新近作家叙事性的散文作品,总是写成故事集。我的感受是李修文这个作品也不免落入此流。 但另一方面,这本散文集仍然表现出非常好的文学品质,即对“人民与美”的致意。大约也称得上“文学是以情感性的想象显示具有丰富差异性的生命之美。” 其中行文触角抵达旁支提到戏曲之类的,叫我想起白先勇。但不能做同层次的比较。 我亦不欣赏90年代及之后的文化散文。非常标致的体式,似借景咏物以怀古叹今,然而、然而,文章中的文学文化错误也是饱受诟病。 总之,我心里最好的散文仍然来自胡兰成先生。

  《山河袈裟》读后感(五):情深不能承~

  据说这本书曾受余秀华推荐,想来必是生命感十足的诚朴之作,而我接触到它是源于一位佚名者的文字向安利。情感充沛、文字精妙大抵可以视作对这本散文集最直观的评述了。作者一开始便立志要“寻找和赞美人民这个久违的词”,尽可能地把自己放置在一个“羞惭和惶恐”的位置。目光所至皆为小人物生活的难堪与破败,并试图以同样的苦难沉浸涤荡自己的灵魂。无论是困于船坞之义、震后之恸、情爱之丧……都是人生的遭逢与反抗,他便借山河隐喻极写这人生的大热烈、大荒凉,愿每一个人都窥见生命长河中的粼粼波光,其野心不可谓不大。但这种外在的强迫干预显然破坏了故事的自然流淌,过多地抒情与感叹使作者的权利泛滥到故事框架之外,许多庞大的意象和言词压的读者喘不过气来。作者佛心诚挚,而袈裟不见得人人愿披。就好像人们通晓平凡之光,却无法相信现实可以碰撞出这么多完美,哪怕只是一种情感上的圆融,也宜淡不宜浓。

  《山河袈裟》读后感(六):《山河袈裟》短评

  (11.28) 李敬泽曾评价李修文的文字说:“他的文字苍凉而热烈,千回百转,渐迫人心,却原来,人心中有山河莽荡,有地久天长。”这本书细细读来,是有真切的感受到情感真挚动人。作者与他的故事相遇于十余年间的游方途中,火车上,剧院里,小巷,医院,荒岛,家乡……他在自序里说:“如此种种,是我的山河。”“山河”里的奔忙,路过的一个又一个的未曾接触过的世界,其人其事,不仅是经历,更是一种自我剖析。他写普通的人物,写平凡的故事,“在许多时候,他们也是失败,是穷愁病苦,我曾以为我不是他们,但实际上,我从来都是他们”。或许正是作者持有这样的认识,才能在一个故事里,写进去让人猝不及防的震撼与感动。这也是我钟情于这本书的原由之一。 作者写的很多故事里,主人公都执迷于对命运对毁灭的抵抗。他也是主人公,他在字里行间也表现有迟疑和停滞,但他终于说服自己继续上路。 看到故事里不轻易低头认输的他们,看到行走在风不止雨不歇的路上的他们,我沉默,但内心波澜盘旋而起。

  《山河袈裟》读后感(七):且披一方袈裟看尽山河

  还愿。《山河袈裟》。 寒假伊始读起这本书。不得否认我是个"颜控",除了粗粗的内容简介,更多的是因为名字对了味口才起了心思。于是也没抱着多大的想法,只是就着电子版,粗粗地读起。 谁料刚划开开篇的自序就不由怔住了,在雪夜里蜷在沙发上读,在晴天里躺在藤椅上读,在雨日里倚在窗边读……由此读下去,不禁再次感叹起文字的魅力。每一篇都像是信手拈来,又是那样独具匠心。 烟火气扑面而来,却又覆了一层冷霜。从好奇到郑重,本以为作者是个老头,搜了资料未曾想又是这般年轻。书中穿插着他十年来的各种遇见与故事,或细微或茫茫,还有各式各样的引用与典故,不禁感叹于其的人生阅历与阅读量,还有天赋。 大概取源于真实再修饰于艺术手法的产物才最动人吧,明明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与物,却如同画卷展开铺在了眼前,让人没发忽视跳过。每一篇都能引起共鸣,如鲠在喉,每每泪目。没法一口气读下去,得缓缓才能翻开下一篇。 这样的书,也必是得买来纸质版才能细细读下去了。 "无情面对的是山河,山河亦袈裟。"

  《山河袈裟》读后感(八):从自己的世界路过——评《山河袈裟》

  知道这本书,是在微博上一个值得信赖的大V说读子之后感动的流泪(大意),于是找来看了。 可能是我太过麻木了,没有流泪,用时尚一点的话说,是奇幻,形容的普通一些则是,从未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 作者描绘了一个很少被触及的世界——不是因为没看到,而是很少有人用亲身经历的体会,而书之于文。这不是小说创作,而是人生经历,所以读来更让人觉得汗毛炸立,如临冰窟。 荒野乡村的戏台,病房里绝症的“师生”,被困孤岛的小孩,同样被困绝境时邂逅的侠风高义,夜宵摊上唱黄梅戏的三陪女,救命之恩而终身报答的猴子,东京偶逢的他乡过客,以及自己的祖父,姑母。 这些“人”,在作者写下文字之时,要么已经阴阳永隔,要么山水不再相逢,而他们所处的世界,并不见得会变好或者变差。作者的文字让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时代 ,都有这样一个世界,不被主流所关注,生死存亡还不如明星的一声叹气权力者的挥一挥衣袖更有威力。他们的人生全是失败,他们的世界是所有负面词语的集中地。他们与金钱无缘,但是保留了真情和义气。他们玩不了世上的诈术,但是紧守了心头的纯真。 不可否认的是,作者的笔再如何的巨大,也只能写出其中一二,点滴的记录,都只能是雪泥鸿爪。更不可否认的是,作者所写的这个世界,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走过路过,一再错过,却不知道自己就是这其中的过客。

  《山河袈裟》读后感(九):山河所见,均藏于袈裟之内。

  偶然遇见是因为第一篇《羞于说话之时》在单读里放了,一下子就觉得“我应该去买这本书”。

  所谓山河,是作者游历中的“山林与小镇,寺院与片场,小旅馆与长途火车”;而“唯有写作,即使困顿里的正信,也是游方时的袈裟”。我常常所想,困于一处是必定难言丰富的。来来往往看见的不过井口之景,遇见的不过三两友人,不可否认生活细微处必有精彩,可更多精彩是在远方。我们为什么如此憧憬远方?因为一旦开始走出来,心里面就变得磅礴。这就好像我一坐上飞向别的城市的飞机,就瞬间冒出三五千字的慨叹。你去翻翻自古的文人,有谁困囿于一处?哪一个不曾壮游江湖?而他们都把山河所见,藏在酒里,藏在诗里,藏在歌里,藏在文里,藏在袈裟之内。

  读李修文,很难读得太多太久。这里记的故事虽处山河却多着眼于人,因为我们这一生大多数情况都在与人交往,有时候是参与者,有时候是旁观者。在各种各样的情景里,我们被各种意外突袭,也收获各种惊喜。悟出些道理供自己消化,却仍不能拉着别人脱离苦海。每个人这一生都是要自己过活的,所有道理也不能由别人来告诉你。即使在同一条道路上走也可能会殊归。太苦了,可却不知道这苦的尽头有没有值得期待的东西。我知道众生皆苦,却往往选择看见那些甜蜜的,好让回忆变得不那么艰涩。可李修文,却偏偏要深入那苦痛,深入那沉默,仿佛坚信着沉默能开出花来似的。

  “未着袈裟愁多事,着了袈裟事更多。”可还是要这么过下去,尽管最后我们紧赶慢赶只是为了在目的地成为一个废人,也要尽力走完这一生啊。

  《山河袈裟》读后感(十):人民是诗一样的故事|彤阅读

  人民是诗一样的故事|彤阅读 2017-04-02 瑛彤 彤话空间 彤阅读/2017/34 《山河袈裟》 一如世间众人: 不甘心,不忍心, 上梁山,下扬州, 忙了一场, 只证明了“悔恨”二字确实存在, “一种行动的存在, 就像存在本身一样毫无用处。” ——《山河袈裟》 这本书是友人推荐,第一次知道作者李修文,第一次看他的文字。 书是一部散文集子,书中的人物是作者所说的人民: 有小商小贩,有修伞补锅的,有乡下的疯子傻子,有其他各色人等。 作者称他们为人民,为他们作着记忆中交集时的记录。 他描写的这些人和事,离我的生活很远,文字运用得丰富巧妙,但始终孕育着黑暗悲怆的底色。 这部书,于我而言,真是很难评价,有些句子,有些故事,特别是讲述动物的故事,极其喜欢。但很多时候,却不喜欢这一直延续下去的对生命存在的阴沉之感。 也许和我的个性有关,不喜回忆过去,永远期盼未来,坚定的认为未来总比过去的岁月要欢喜和幸福。 正因为如此,我不太受得了这浓郁的悲伤的底调。 还有那些令人悲伤绝望的所谓人民。 即便如此,无法否认这本书的每一个篇章的文字都如此有韵味,作者的每篇文章行文都如诗歌般回旋。 比如,我最喜欢的两篇写小动物的结尾—— 《堆雪人》: 它轻悄地躺卧在了同伴的身边, 等待着命运向自己展示, 接下来的造化和要害, 其时情境, 就像儿子躺在了父亲身边, 就像大雪躺在了山河的旁边, 就像万千生灵躺在了菩萨的身边。 《义结金兰记》的结尾: 它重重地坐下, 大口喘息, 暂时闭上了眼睛, 就像老僧禅定, 就像山河入梦, 就像世间所有的美德上, 都栽满了桃花。 如诗般的文字,还是值得一看,即便故事的悲伤会让人心下沧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山河袈裟》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