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这就是奥斯维辛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7-07 18:28: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这就是奥斯维辛读后感1000字

  《这就是奥斯维辛》是一本由[意] 普里莫·莱维 / [意] 莱昂纳多·德·贝内代蒂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就是奥斯维辛》读后感(一):这只是奥斯维辛的一部分

  关于奥斯维辛,一个埋葬和焚烧无数尸骨的集中营,一处纳粹法西斯屠杀证据的遗迹,一场人伦道德匪夷所思的沦陷,一段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的历史。那段历史无需赘述,饥寒疾病鞭笞还只是肉体上的折磨,囚禁谩骂羞辱更添心理的创伤,所有的摧残还只是走向毒气室,绞刑架,焚烧炉的适应……这些血淋淋的证据和控诉幸免于难,更多的暴行被掩盖被销毁甚至被否定和篡改。希特勒及其信徒们借由纯正血统,优化人种来残杀犹太族,这只是独裁主义妄图在世界建立帝国的第一步,若不是帝国瓦解,谁知道又有哪个民族惨遭灭绝,哪片土地遭受践踏,哪个国家丧失主权,毕竟侵略的借口也只是用于引燃出兵的导火线而已。

  《这就是奥斯维辛》读后感(二):正在编辑,回头补发

  【作者简介】

  普里莫·莱维,意大利犹太人,作家,化学家,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1919年,莱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43年,他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后被遣送至集中营。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故乡都灵生活。在此后的人生中,他从事工业化学这一行当30年,同时作为一位作家,写作了“奥斯维辛三部曲”(《这是不是个人》《休战》和《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以及其他建基于其化学家身份和大屠杀幸存者经历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1987年4月11日,莱维从他出生的房子坠落身亡。

  作为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莱维的文字具有一种与其他受难者不同的特质,他秉持一种化学家的冷静与节制书写记忆,同时,又如菲利普·罗斯所说,“本该充满悼念情绪和无尽的绝望,相反却充满活力”。他的文字,让人们更理性地思考人性。

  ···

  《这就是奥斯维辛》读后感(三):点燃人性的火焰

  奥斯维辛真相究竟是怎样的?来过奥斯维辛、见识过人类黑暗的人更应该活下去,代替这些沉寂的无名者发出自己的声音。于是,在莱维和贝内代蒂笔下有了这本纳粹集中营见证实录。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奥斯维辛已经撕破了西方文明温情和理智的外衣,把个体人性以及社会群体最丑陋野蛮的一面展示给世人,不看这本《这就是奥斯维辛》,恐怕你永远不会想到,竟然还有这样一群人没有丝毫的安全感。

  集中营里囚犯们的非人生活就如一场噩梦,囚犯工厂、宿舍、医务室、死亡淋浴室与焚尸炉,这些无不让人提心吊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大规模屠杀犹太人,是人类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暴行之一,600万犹太人扶老携幼,命赴黄泉。这本书并没有提到二战历史,而是把奥斯维辛幸存者证词汇集到一起,在这真伪互相交织的两个世界之间,揭露谎言,戳破奥斯维辛真相。

  死难者与施暴者,灵魂与肉体尽失,对于死难者囚犯而言,那一个个蹒跚的身影足以让大众惆怅,他们可以为了苟活而失去了为人的尊严和个性,只求能生存下去。对于看守者而言,为了一份谋生的工作,只剩下轮鞭子的胳膊、开枪的手和践踏人的皮靴,毫无怜悯地夺取他人的生命。

  奥斯维辛催人泪下,也让人迷茫,即使如此生命仍将继续。莱维把这里埋葬的故事和真理通过文字形式展现给世界、还以它们应有的样子。奥斯维辛之后,天真淳朴的田园牧歌或许不能继续,但是经历过真理洗礼的人应该懂得去破除罗网,不断为获得独立思想和个性而抗争——这就是让读者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最终点燃人性的熊熊火焰。

  文/阿晨

  《这就是奥斯维辛》读后感(四):自我修正与寻真

  普里莫·莱维,意大利犹太人,作家、化学家,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1919年,莱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43年,他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后被遣送至集中营。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故乡都灵生活。在此后的人生中,他从事工业化学这一工作30年,同时作为一位作家,写作了“奥斯维辛三部曲”(《这是不是个人》《休战》和《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以及其它基于化学家身份和大屠杀幸存者经历的小说、散文以及诗歌作品;1987年4月11日,莱维从他出生的房子坠落身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如此评价普里莫·莱维:“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伊塔洛·卡尔维诺更是将普里莫·莱维称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有天赋的作者之一。”

  作为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普里莫·莱维的文字具有一种与其他受难者不同的特质,他秉持一种化学家的冷静与节制书写记忆,同时,又如菲利普·罗斯所说,“本该充满悼念情绪和无尽的绝望,相反却充满活力”。可以说,莱维的文字,能够让人们更理性地思考人性。

  莱昂纳多·德·贝内代蒂,意大利犹太人,外科医生。1944年2月被纳粹关入奥斯维辛集中营;1945年1月被解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与集中营狱友普里莫·莱维共同写作了一本《奥斯维辛报告》(Auschwitz Report),详细揭露了集中营内的生活状况。

  《这就是奥斯维辛》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的证词合集,由身为化学家的普里莫·菜维及其在奥斯维辛的狱友、外科医生莱昂纳多·德·贝内代蒂共同整理撰写,堪称最真实、最震撼的纳粹集中营见证文本。1945年至1986年的这些证词来源各异,既有莱维和贝内代蒂自己所叙之事实,也有其他被囚禁、迫害者乃至施暴者家属的现身说法,它们都真实有力地反映了集中营里囚犯们的非人生活。诚如莱维所言:“人的记忆是一种奇妙却靠不住的工具……执着地修正自己可能出的差错,常常会赋子搜寻真相的人一种身份,而它胜过单纯的证人身份”。这些证词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记忆,更成为了我们反思历史和人之价值的依据。

  《这就是奥斯维辛》读后感(五):曾经的奥斯维辛

  《这就是奥斯维辛》是由外科医生莱昂纳多德贝内代蒂博士和化学博士普里莫莱维共同拟写,这里记录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的证词。当我们翻开这本书,不仅仅是看到证词,过去的种种恶行,更多是看到那段历史。揭开是血淋淋的痛,但是不揭开,便没有人知道这个伤,这个痛要让所有人记住,深思历史。

  本书中《关于莫诺维茨犹太人集中营的医疗卫生机构的报告》,之前还发表于医学杂志上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囚犯在集中营冬天的全部行装,一件上衣,一双拖鞋,一顶便帽,一件条纹大衣,一件衬衣,两条厚布内裤,两块裹脚布,一件毛衣,一双大木屐。到了四月,厚衣服和毛衣却都被收了回去,裤子和上衣全换成单薄的,只在近十月底时,才再次分发冬天的衣服。作者用“全部行装”来形容了囚犯的衣服,平淡的表述,让我们想象到这群囚犯是如何在冬天冷冷发抖,衣不裹体,不保暖,支撑下去的,是勇气。

  没有人不怕死,哪怕是豪杰。作者以万达为例,万达的游击队经历是短暂的,万达被当场捉住,因为是犹太人,被押往名声赫赫的集中营。在这里遭受了最为可怕的摧残,熬过一个月又一个月,对她的结局,我们都知道,几乎都知道,我们知道她是怎么从医务所的病床下来,又怎么前往了毒气室......如同作者所言,毅力是不断,逐渐孕育起来的,没有天然的豪杰。而在这里作者没有去回忆列出哪些酷刑,却依然让我们从万达的样子里看出,她所遭受的摧残。

  莱维曾在奥斯维辛呆过,因为他是那里囚犯,编号174517。每一次被列入名单的时候,他都记某人对他说过的话:证明自己是医生。于是他就大声说出来。正是这样得以活下来。如果不是看到这一经历,根本无法想象他曾经经历的,但是他的文字却出奇的冷静,仿佛置身于肉体之处,用灵魂来书写。他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

  奥斯维辛是一个营中集,一天烧掉的死尸就将近三万,容纳3000人的毒气室几分钟就可以让人死掉。穿不好,吃不饭,每天艰辛的劳动,精神上肉体上被摧残,而这种地方,有好多好多个。曾经的历史如此残酷,曾经的过往,还需要他们再次揭开来回忆,再次揭开伤疤来讲述,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痛,灵魂深处的痛。

  这本书里1945-1986年间的证词来自这些幸存者,有作者本身的,也有被囚禁被迫害,或是家属的现身说法,它们真实反映了他们曾经的非人生活。这些证词将历史述说,将曾经的罪行曝光,成为我们需要深思和反思历史。

  《这就是奥斯维辛》读后感(六):奧斯維辛的记忆

  莱维是在作为反法西斯的游击队成员被捕之后才暴露自己的犹太人身份的,而莱昂纳多则是逃难瑞士被拒后被捕。他们于莫诺维茨相识,共同度过了艰难的一年集中营生活,并最终幸运地回到了义大利。而其他许多的人因各种缘由在异国他乡去世。 在二战后对纳粹的审判中他们也成为发声的重要证人。而此书则主要收录了莱维他们在参与审判证据搜集与提供中的重要证词文本。前前后后的文章因为当时审判时间的及两个人的书写,会有些重复的部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的理解,反而有助于加深了我们对奥斯维辛的认识和印象。

  私以为书中的内容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对从被捕到“开往奥斯维辛的列车”的环境和境况的细致描写,一是对隶属于奥斯维辛的莫诺维茨的医疗环境及集中营的报告,一是在集中营惨无人道的事件过去的今天,作为当事人及后人,我们如何对待这段记忆。前两部分的呈现主要以作者写给苏联和审判委员会的证词为主,而第三点便涉及莱维更深一步的思考,对人类历史记忆与反思的关注,这部分的文本呈现在书中主要是莱维对义大利及德国等地区关于集中营及其公开后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于“为何会发生如此惨无人道的事件”等等问题和讨论的回应。如果说对莱维和莱昂纳多提供的忠实证据的阅读让我们更加了解奥斯维辛的真实,那么在这本集子中较少的关于集中营中的磨难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的探讨对我们而言至今仍旧值得思考,不论是时间上的跨度还是空间上的跨度,在这一点上,私以为都是可以跨越的。

  《这就是奥斯维辛》读后感(七):你看,我这里受伤了

  把曾经有过的伤口一次次撕开来,展示给旁观的人,这要忍受多少疼痛呢。又或者说,这种反复去面对伤痛的勇气,需要有着无比坚强内心的人才能够去面对、去经受。

  普里莫·莱维做到了,身为奥斯维辛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他在离开牢笼的第一时间就开始着手撰写相关的材料和记录,并在此后的生命中,他反复以不同的方式述说那近一年时间里他所经受过的苦难,有时是以受害者的身份,有时是以研究者的身份,有时是以记录者的身份,除此之外,他还是控诉那些苦难最有力的证人,是遭遇过非人磨难的受害人,是大多数已经不能发声的受害者们最有力的代言人。他是在为自己发声,也是在为那些苦难的同伴们发声。

  《这就是奥斯维辛——1945-1986年的证据》是普里莫·莱维与他的狱友、伙伴莱昂纳多·德·贝內代蒂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书中所记录的一切,都是他们在奥斯维辛的亲身经历。那个地狱般的集中营被苏联军队攻破后,他们获得解救并得以回国,在那之后的时间里,他们都不能够满足于肉体上的救赎,而是愿意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让应该受到惩罚的人遭受惩罚、让应该被铭记的历史被更多人看见、让应该被人所唾弃的丑恶人性曝露在世人面前。人之恶,竟然是可以做到那样的程度。

  更多的,我们应该按到的还是《这就是奥斯维辛——1945-1986年的证据》对那段经历的控诉,在作者看来,那段历史是丑恶的、是令人不忍直视的,但是它却又是真实存在过这个世间。所以他应该被所有人知晓,让千秋万世来共同唾弃,所以他愿意一次次书写和倾述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它的副标题不是已经清晰的写下这本书最核心的东西了吗,“证据”,我们所有看到的一些,都真实到带着血腥的味道。

  在我看来,这种行为无异于一次次撕开自己正在慢慢愈合的伤口。他早已经离开了那个罪恶的地方,甚至在离开的时候他还很年轻,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遗忘、去自愈、去远离,但是他没有。应该说,那样的经历没有人能够轻易让他成为过去,就像是PTSD患者那样,那些发生过的事情,会成为他们一生的梦魇。

  既然梦魇已经存在了,再去逃避似乎也并不是什么明智的决定了吧。普里莫·莱维选择的方式是去面对,无论是报告、证词、新闻、悼词还是别的什么,只要是需要的地方,他都愿意把那处伤口重新撕开,鲜血淋淋的摆在众人面前,好像是在回应人们心中发出的疑问,他在说:你们看啊,这就是那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曾经遭受过的苦难,它们都是真的。你们要知道在人类高度文明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页残忍至极的黑暗时刻。

  《这就是奥斯维辛》读后感(八):若是忘记你,奥斯维辛

  读这本书时有关新历史教科书的讨论正沸沸扬扬,网友摘取一些年轻人的观点做成了图,其中有位女生的说法想来令人后怕,她说"我觉得修改挺好的呀,因为你看,它即使是错误的一个发动,最终我们中国也不是走向一个好的道路了吗?如果说,不强调它是个错误的话,就可以让历史更完美一些了吧"对于那段历史中个体的苦难知之甚少,共情感缺失,还有对“螺旋状”前进上升的大历史深信不疑都体现在这段谈话中。这个姑娘应该和我是同龄人,我们看的是老版的历史教科书也就是wg被单独放在一节的那一版,经过这一次改版,历史教育对下一代的影响似乎更不容乐观,完美的、与历史隔了几层的“历史”滋养了民族自豪感,但表面与肤浅的历史反思更可能让人缺乏判断力,而在危机来临时心安理得处于“灰色地带”。

  莱维这本书的价值便不仅在于其作为亲历者对奥斯维辛罪行的呈现与指控,也在于其告诉一遍遍告诉我们对历史沉默总是错误的,逼迫我们对不想面对的历史或真相进行真正透彻的追寻与思考。 集中营里令人发指的罪行让我想到加缪说对人类未来有信心的是疯子——焚尸炉与毒气室,狭小的生存空间,差到极点的衣、食、卫生条件与超出极限负荷的劳动,以各种方式被戕害的尊严,几百万人带着极大的痛苦死去。生存下来的人背负上讲述的义务,他们一遍遍回忆沉重的一切,有时也会面临人们或自己的怀疑。“你们为什么还要谈论那些残暴的行径,事情不是都过去了吗?如今的德国人不是已经表示要与他们的过错决裂吗?为什么还要散布另一次仇恨呢?为什么要搅得我们儿女们局促不安呢”

  面对沉默与怀疑,莱维是坚定的,他笃信自己在证词、书、演讲中坚持不懈的意义,既与人性之恶斗争也号召人们不要逃避平庸之恶。他带着“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奥斯维辛”的问题精确校准证词,力求客观,竭力避免由“了解过去”变成“了解自己的过去”,他说:“如果我们真的想提高免疫力,不受蛊惑,那么在真理面前,我们不应该停滞不前,我们不能因那些溢美之词而宽容原谅。” 官方对历史向来是“选择性原谅”,而不幸源于错误的时代与错误的人的互相选择,我们从不缺少对时代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原因分析,然而在那样一个混乱不堪的时代"人"的因素又要承担多少责任呢?我们又在什么时候才能勇敢正视莱维一直在思索的“人究竟是什么?人究竟会做出什么来”呢?我们总强调集体,但我们又有多少发自自觉的,和他人一起向善避恶的信念呢?

  希望那位女生也来读读本书。

  《这就是奥斯维辛》读后感(九):面对人性之恶,我们不能沉默

  唯有亲历过家国之殇的人,才最真切地感受到因异族入侵而不得已惶惑偷生的屈辱与悲凉。时至今日,我们还依稀能从年逾八旬的老人口中了解到二战时期日本入侵给普通个体生命带来的身心折磨。随着时间的流逝,亲历者越来越少,没有他们讲述,后辈很难了解历史的细节。同理,如果亲历二战的各方都出于各自不同的考虑对已经发生过的可怕事实真相缄默不语,那么年轻一代对历史的无知可能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在欧洲,二战发生过的最令人发指的莫过于纳粹对犹太人残忍大屠杀,后来诞生过不少以此为题材的经典电影作品,它们中有以真实事件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的,给观众带来思想上的冲击,但没有什么比亲历者的文本阐述更能真实地揭露纳粹的丑恶。

  意大利化学家、作家普里莫·莱维与他的朋友莱昂纳多·德·贝内代蒂将他们根据被关押在集中营一年的所见所闻形成的客观报告和证词收录在《这就是奥斯维辛》一书中,从1945年到1986年,这些文章的时间跨度长达41年,也是作者和公众对犹太人大屠杀这一历史不断思考与认识的过程。

  《这就是奥斯维辛》没有普里莫·莱维的另一部作品《再度觉醒》那样的故事性和情节性,它是各种报告和证词的文章合集,从亲历者的角度却冷静客观地看待集中营的一切,是有怎样强大的内心和理性的头脑才能做到。在本书第一篇《关于莫诺维茨犹太人集中营的医疗卫生机构的报告》中,两位作者详尽描述了从被抓到集中营生存、劳动的诸多细节,令人作呕的居住环境、不堪忍受的体力劳动、严重短缺的医疗设施……他们没有苦难者情感宣泄的姿态,这样理性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也许正因遭受过无数苦难,莱维和贝内代蒂的文字才有一种渡尽劫波后的平和与冷静。但对于战争中那些不幸逝去的正直善良的生命,普里莫·莱维还是不吝赞扬的笔墨,写下他们存在过的痕迹,让后来人看到在人性最疯狂最丑恶的年代,美好的人性光辉仍微弱却永久地存在着。《被囚禁的一位难友的证明》记录下那个永远停留在24岁的年轻女孩,用坚强与正义书写着高尚者的墓志铭。

  历史的血腥与残酷令人难以置信,因此有普通人不愿相信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父辈可能曾经是战争的帮凶,做出过残酷的暴行,这样的心态不难理解。然而如果对历史残酷的事实保持沉默,是对逝者的漠视,也是对生者的不负责任。“沉默是一种过失,在这种情况下,简直就是一种犯罪”。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来说,他们从幸存下来的那一刻开始就明确意识到自己有“把以往的经历讲述出来的义务”,而我们同样有对恶行不能沉默的义务。新时期面对新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历史不能被遗忘,亦不能被禁言。

  《这就是奥斯维辛》读后感(十):聆听和讲述一样重要

  在奥斯维辛的幸存者中,普里莫·莱维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他讲述集中营里令人发指的暴行,不时提醒读者勿忘历史。然而在纳粹铁蹄下历经艰险的莱维却在享有自由的岁月自杀了,如同一个怀着信念突破极限的长跑选手,在冲到终点后力竭而死。

  《这就是奥斯维辛:1945~1986年的证据》一书收录了莱维书写的集中营医疗报告、战后刊于报章的文章、公众讲话及证词。它或许不如莱维其他作品中的细枝末节那样触目惊心,也时有重复提及的证据,更着重于诉说集中营生活的概况,但读者就像目睹了长跑选手奔驰的观众,因陪伴、因倾情投入,更能理解他的全力以赴。

  大多数的证据在首篇《关于莫诺维茨犹太人集中营的医疗卫生机构的报告》一文中皆有体现。时不时的大规模屠杀是最大的威胁,暂时活下来的人还要面对其他考验:繁重的体力劳动、体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别说医药了,他们连基本的卫生保障都没有,不得不共用餐具、挤在狭小的空间里,被传染疾病是大概率事件。当然,他们也毫无尊严,褡裢——犹太人祈祷时披在身上的圣洁的斗篷——被裁成了裹脚布和内裤,以示轻蔑。人之价值,除了劳力,便是其物化的用途。金牙最先不存,骨灰也成为营地和菜园里的肥料。

  由是,幸存者身心俱损,回忆既残酷且羞耻,而莱维说,“无辜者的羞耻和沉默会掩饰责任人有罪的沉默,并延迟和使其逃避历史对其作出应有的判决”。活下来是信念,讲述是恩赐。事实上,莫诺维茨的囚犯相比海尔姆诺、索比勃尔的集中营还算幸运些,因为前者是“劳动营”,而非“灭绝营”。莱维判断,倘我们不知道“灭绝营”的情况,很可能是根本没留下活口,也因此,莫诺维茨的囚犯要争取生机,至少有一人幸存,为的是不让真相被掩埋。

  我们又如何能够漠视这样留下的信息呢?在多年后、在其他国度,我们又怎能以事不关己的态度轻看过这段历史?莱维有生之年——集中营解放十周年时——有人便将这段历史忘得差不多了。它已经过去了,何必纠结旧疮疤?但遗忘真的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好吗?莱维时刻在反思,一次次的公开叙述并没有让他变得淡漠或偏执。有时候,他就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聆听者,站在历史的对面认真又固执。集中营的残酷不是它曾经流了多少血,而是它隐含着怎样的机心:它实际上有灭绝整个东欧犹太民族的企图,而得逞后,焉知不会以相同的伎俩推及全世界?在相似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文明,不会令人感到前路难卜、束手束脚吗?不担心疯狂会传染吗?而读者诸君不会忧心真实的声音为虚伪、矫饰所掩盖吗?

  聆听和讲述一样重要。因善于聆听方可予讲述者更大的包容,那很可能是微弱却不该被淹没的声音;再者,也当将历史置于新语境下,不断反思,生命浴血换来的,是不当被轻易遗忘的。

  ——己亥年读普利莫·莱维《这就是奥斯维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这就是奥斯维辛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