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是一本由托德罗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读后感(一):这世界没有两个相同甚至说相似的大脑
我们看到的个体模板并不是随机噪声,而是个体在完成任务时的系统化表现,每个人的记忆系统都是一个独特的神经模板。这些模板的差异之处并不是细微的,而是广泛存在。由米勒发现的这种广泛存在的差异,不仅限于人类大脑的语言记忆方面,这种差异在面部识别、心理意象、知识习得、情绪发展等各种研究中也均有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如果你在标准大脑的基础上创造了关于思想、感知或个性的理论,那么你的理论将不适用于任何人。神经科学研究几十年来所基于的指导性假设是不成立的,因为根本就没有标准大脑。
所以说没有人的大脑是一样的,所以说导致认知上的差异是必然的 而没有高低之分。令人震惊的是人类居然在这基础上还有那么多共识。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读后感(二):认知
这是一本有点颠覆认知的书,没有所谓的标准身材、标准智力、标准性格、标准学生等看似非常合理的概念。那这些到底是怎么来的,这本书给了答案。 本书第一部分平均主义的产生讲起,到后面逐步的发展,最后运用到各个领域,比如学校,公司等。接下来讲到了个性原则,关注自己的个性。从锯齿原则(全方位了解自己)、情境原则(一个人在不同行为中有不同表现)、途径原则(没有固定的一条路)分别进行了表达,更好的去辩证的看待自己。第三部分是现实里不走平均主义的成功例子,在呼吁和期待,更多的人和公司和学校能够重视个性,走自己的路。 阅读过程中不断有理念刷新自己的认知,这种感觉真的挺好。以前觉得自己已经拥有批判性思维,但发现还远远不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呀。非常喜欢最后一句话,我们可以在尊重并珍惜传统的同时,仍然质疑一切。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读后感(三):事关美国梦
我原先低估了这本书,直到第3章以后,书的精彩才展现出来。一种可以思考的、新的关于人的成长的模式跃然纸上。我想,我们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平均主义的受害者。
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谈到了美国梦。什么是美国梦?是指“即便是最底层的公民也可以爬到经济阶梯的最顶端”吗?大多数人会说,是啊!难道不是吗?
可是作者说,美国梦一词来自James Truslow Adams 在1931年出版的《美国史诗》一书,里面说的美国梦其实是指——一种社会秩序的梦想,在这里,每个男人以及每个女人,无论出身或者地位如何,都能以自己的天赋能力取得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并得到他人的认可。
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不幸的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要求我们成为更好的别人。
好在,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让个性的释放成为可能。我坚信,特质主义终于会胜出。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读后感(四):个体
读书笔记402:平均的终结
对于托德而言,他是平均主义的受害者,在很多年里挣扎在贫困线上,但是即便如此,他依然把摈弃平均主义的希望寄托给未来。
平均主义最早来自天文学,应用于工业化,为了节约成本,个性化被抹杀,工人被标准化作业所改造,进而现代教育也要适应工业化需要。打个比方,平均主义好比裁缝做衣服,如果十个顾客身材都不一样,她要做十种尺寸,但是如果使用平均主义,她只需要做一个尺寸,但是顾客会很难受,没有一个人穿的是完全贴合身材的,所以校服工装这类东西往往穿起来就不怎么舒服。
个性化理论显然是对平均主义的一种反弹,它固然弥补了平均主义的缺点,但是它显然也不具备平均主义的优点。作者列举了一部分企业抛弃了以前的招聘方式,把学历工作经验智商等等不作为主要考量指标,给其他一些人机会,但是这个标准是什么,作者含糊过去了,只是说了一些成功案列,显然无法使人幸福。
我想,某些领域可以实行个性化培养,但是主流显然还是平均主义更便于操作,毕竟它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读后感(五):差点错过的好书《平均的终结》
我是自考生,专科本科一口气考完。
原来在一个工厂里当工人,因为出差去了一些地方,知道自己缺知识,就玩命学习。初中同学读高中、大学,跟我同时毕业。后来去试了一下考研,真的是很轻松考上,目前初中同学中我学历最高。如果故事就到这里,也许大家会笑我了。没有结束,我后来考了各种资格证书,考公务员,都上了。现在创业中。
这本书就是我的路。如果平均下来,我初中成绩最差了。如果平均下来,我只能当一个工人。如果平均下来,我根本不可能会意识到自己还有路。感谢自学考试!网络大学!各种上升的通道和帮助我的人。
第七章,当企业服从于个体,里面有个印度的软件企业,在贫困地区招生、用人。我想说我今后也会往这样的方向发展。我在办教育企业,发现社会上给穷孩子们的机会太少了,给穷人家的孩子的关心太少了,给像我一样的人的教育机会太少了!好多苗子真的给平均掉了。我以前有些同学都是个顶个的聪明,但就因为缺少教育的机会、缺少教育的意识,逐渐变成很普通的人,真的很可惜!
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力量!与各位共勉!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读后感(六):个体的价值vs平均主义
平均主义和标准化,等级主义
企业,工厂和学校(教育)的殊途同归
平均主义的经营模式
记住情境原则,本质主义是一维的,没有可分析性
从A点到B点的路径绝不是固定的,从A点可以有无线条可能的路径到达B点。这个情况适用于任何目标,孩子的成长习惯,医学,教育,学习等
每一个模式里都存在优秀者,没有单一的人方式。
“尊重个体,把个体当作个体,你的收获就会远远多于付出。”
“我们不是任何形式的慈善组织,每一位员工都必须在这里赢得自己的位置,但是,晨星公司给了每个人赢得自己位置的自由。”
MOOC慕课
美国梦的实现,初衷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而非现在的变种的物质价值观。
“这并非仅仅是拥有小汽车和高工资的梦想,而是对于一种社会秩序的梦想,在这里,每个男人和每个女人,无论出身或地位如何,都能以自己的天赋能力取得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并得到他人的认可。”
“我们不是要成为更好的别人,而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读后感(七):跳出标准化的瞭望
1. 本书的主要观点异常简单:没人符合平均标准。
三个个体科学的原则——锯齿原则、情境原则和途径原则。
什么是锯齿状呢?锯齿状特征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必须由多个维度组成;第二,这些维度彼此之间的相关性很弱。
2. 平均值最接近真实值。20世纪初,大部分社会科学家和决策者都以平均水平为基础进行决策。
3. 基于平均主义的一个关键概念:标准化。泰勒将关于标准化和管理的思想写进了他的《科学管理原则》(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一书里。这本书出版于1911年,成了美国乃至全世界企业管理的畅销书。
4. 平均主义年代的两个最典型的假设前提。一个是凯特勒的论点:平均标准就是理想状态,个体即是错误;一个是高尔顿的论点: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方面表现优秀,那么他很可能在其他方面都很优秀。分类型和分等级都是基于个人与群体平均标准的比较。而且,凯特勒和高尔顿均明确而强烈地表明,任何特定的个人只有在与群体比较后才能真正被了解。
3. 平均主义的数学运算被称为统计学。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读后感(八):个性化无错,但作者逻辑混乱、思路不清晰、主观色彩太浓厚,差评
作者打着平均主义导致的各种矛盾来推翻“标准化”,但逻辑混乱,案例与结论牵强,且措辞偏向性太刺骨、眼光狭隘。
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每个人都是其中一部分,就单个环节而言,需要有标准指导、绩效考核等,没有激励与约束,怎么优胜劣汰,实现社会进步;但对个人而言,的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未来有着无限的发展和想象空间,但这也离不开自身的学习、锻炼、成长,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这是两个不同的维度,你不能期望在系统这个维度里去主动匹配个人,否则效率不敢想象;但也没说在个人维度就完全限制你的发展,不能说因为某个标准没有考虑你的个性,你就死磕这个标准,现在社会化分工这么细化,现在不适合只是你没有找到合适的而已,不能因为这个就全然否定,而且现在的标准也没有说不考虑个性问题,作者反复以工厂工人简单、重复作业来讲工作标准化多么泯灭人性,这个论据太没有代表性了,老感觉作者是以某些极端、让人很反感的素材来挑拨读者对标准化的抵触、反感情绪,从而达到认可作者的理论。
任何理论不能背离时代背景,标准化与个性化在不同社会时期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现在工业化这么发达,类似重复劳动的,很多都已经实现的智能化、全自动化生产,人类已经逐步解放出来了。在放在工作2.0之前,的确需要工人去实现生产,需要简单、重复劳动,否则社会怎么进步?也无法发展到3.0、4.0时代。
教育方面,无可否认,的确应该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个性化,毕竟孩子的未来更加充满无限可能,应该因材施教(个人也认可)。但同时,大家也要考虑现实,即公共资源的局限性,如何在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实现更大的价值,这个是任何领域都面临的问题,所以理论、目标大家都知道,只是如何实现而已,在不同的情景下,努力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我觉得就已经很满足了。至于说,怎么让更多的资源投入其中,那就是另外的话题了,但不能因噎废食。
总体而言,这本书强调个性化没问题,但逻辑混乱、极端化,感觉以各种低劣伎俩来支撑自己的理论,让我看着实在索然无味。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读后感(九):正确认识个体差异
这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群体与个体”。
首次将平均标准应用到社会中的是凯乐特,他认为“平均标准人是模板,而每个个体是模板的复制品”。随后高尔顿将标准人认为是群体的典型代表,并以偏离程度作为优秀程度,我对此观点并不反对。但是他默认优秀者在所有方面都优秀,即认为各个维度之间存在相关。最后泰勒将他的观点应用于工业,桑代克将他的观点应用于教育。由是造就了平均时代。
然而,平均标准人的基础在于“遍历性成立”,因而通过否认遍历性也否定了平均标准人的存在。而后“锯齿原则”进一步打破了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否定了一维评判标准。“情境原则”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性格、智力依赖于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情境会表现不同的性格、智力”,还原了个体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最后提出的“途径原则”则表明了同一结果下的不同路径等效,即英雄不问出处,不存在“正统出身”。
虽然我对作者大多数观点表示赞同,对其有关于“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的论述感到论点清晰、论据坚实。但是,有的内容应当对适用条件进行强调。第一,锯齿原则仅局限于多维且无关的情况,有的维度是单一的或者相关的,在有的情况不排斥一维的方法。由此产生的一维附属于多维的分析中。第二,根据平均标准人的分级制度。这是统计的直接推论,在以上拆分出的一维中,高等级的人比低等级的人优秀,但须注意这个优秀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第三,在符合遍历性的群体中。对于有的情况,可近似认为遍历性成立。比如血红蛋白数,是个体间近似相同的,且在一定的时间内变化可以接受。但是如何在实际情况下应用抽象化的遍历性概念,我仍没有非常透彻的想法。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读后感(十):你面前的道路不止一条,而对你来说胜算最大的是人迹罕至的那一条
第一部分,作者讲了平均主义是如何出现的。一个是凯特勒(Adolphe Quetelet)的论点:平均标准就是理想状态,个体即是错误;一个是高尔顿(Sir Francis Galton)的论点:平均意味着平庸、粗糙、毫无特色,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方面超出平均水平,那么他很可能在其他方面都很优秀。也就是给人分出等级。而在目前的时代,“几乎每个社会成员都不自觉地相信这两个假设前提”。而且普遍观点是“任何特定的个人只有在与群体比较后才能真正被了解”。而将这些理论在工业和教育领域付诸实践的就是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按照泰勒的格言,“一个全是平均标准工人的系统要比一个全是天才的系统运转得更高效”。泰勒主义教育者认为,学校应该为平均水平的学生提供标准的教育,而不是培养伟人。
然后作者介绍了彼得·莫勒纳尔(Peter Molenaar)的反驳论点,他认为平均主义的一项最重要的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假设是:用一个群体的分数来取代个体的多次分数是有效的,即多次测量同一个人与一次性测量很多人是可互换的。
平均主义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先集合,后分析”:首先,将许多人聚集起来,找出这个群体的模式;再运用这些群体模式(比如求平均值或其他数据)来对个体进行分析和建模。
与之相反的是,个体科学要求科学家“先分析,后集合”:首先,找到每一个个体的内部模式,再用合适的方式将个体模式集合起来,进行群体观察。
第二部分,作者又介绍了能力、性格的一些特征。例如人的能力是锯齿状的,这个看图就能明白。而人的个性是会随环境而变化的。只有在既定情境中,人的性格才是具有一惯性的。因此,发展不是爬梯子,而是一张网,“每前进一步,我们的面前就会根据我们自己的个性特征展现出一系列全新的可能。”“你面前的道路不止一条,而对你来说胜算最大的是人迹罕至的那一条。”
最后一部分是在企业和教育领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