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穿世界:折叠的太阳系》是一本由[美] 阿瑟·约翰·霍梅迪厄著作,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对裱卡书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洞穿世界:折叠的太阳系》读后感(一):让我们一起穿越这无尽的星系,去亲手触摸每一颗独一无二的行星吧!
相信许多小朋友对我们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会想象着站在地球上仰望满天星空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带着神秘感的世界。
看!这颗像四喜丸子一样的大火球就是太阳啊!它和我们平时抬头看到的太阳不一样哎,火红火红的,像烧着的火球一样。那它是不是特别烫啊?
想知道吗?就让浪花朵朵为小朋友们打造的这个洞洞书《洞穿世界:折叠的太阳系》中的大太阳告诉我们太阳系的秘密吧!
太阳的中心温度高达约1500万摄氏度,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而我们知道最烫的水才100度而已,太阳这么高的温度会把所有东西都融化掉吧!那和它在一起的那些行星们会不会感到很热呢?
从这个洞洞中看过去,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那它会不会被太阳晒干呢?洞洞书上说水星白天的温度可以达到427摄氏度,而夜晚则会下降到到零下179摄氏度,冷热差距真的好大。上面还有许多精确的数据可以让我们看到水星与太阳的关系,只是为什么水星一天长度为59天,一年长度为87.97天呢?
哈哈,下一个不是我们的家——地球吗!难怪我们不会像水星一样感到又冷又热的,我们距离太阳最远的距离有1.521亿千米呢,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水,是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唯一适合生命生存的行星,不知道其他星系会不会有外星人的存在呢?
在太阳系里还有许多的小行星,组成了一条小行星带,据说第一个发现小行星的还可以向国际天文联合会提出命名建议,也许有一天会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小行星也不一定哦。
从洞中看行星真的好漂亮,一眼望去就可以看到那颗五颜六色的土星,它的英文“Saturn”来自罗马神话中的农神萨图恩,对应希腊神话中的克罗诺斯,是“众神之王”宙斯的父亲,好高大上的感觉。
咦?好像丢下了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地球的行星——火星,它在太阳系中真可以称为平平无奇,不过倒是最像太阳的一颗行星,也是火红火红的。虽然科学家伯伯们都说火星也许可以成为第二个适合生命生存的行星,但是洞洞书中记录的火星氧气含量才仅仅0.15%,这么少的氧气哪够我们用的啊!二氧化碳高达95.3%,难道我们要边呼吸边打嗝吗?这样好难过的,会不会像在可乐里泡着一样?
小朋友们看完这本洞洞书,会感觉自己成了藏着十万个为什么的小不懂,满脑子的好奇,看来还需要好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
太阳系里面的每一颗行星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它们按部就班地围绕着太阳转动,包括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拉开《洞穿世界:折叠的太阳系》折叠的书页,从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出发,一直到最远的海王星,让我们一起穿越这无尽的星系,去亲手触摸每一颗独一无二的行星吧!
《洞穿世界:折叠的太阳系》读后感(二):《洞穿世界:折叠的太阳系》陪孩子探索神秘的宇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孩子喜欢问太空、宇宙、黑洞这类太空问题,对于我来说这类知识超纲了,你又不能告诉孩子不知道或者你别问了这种消极回答,只能边看书边带着孩子去了解。
《洞穿世界:折叠的太阳系》从书名就能看出书中以洞的形式展示太阳系中的各种行星。这本书是一页一页折叠起来的,延展开来可以打开一个长达3米的长书,厚版纸的设计即新奇有有趣。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阿瑟.霍梅迪厄,本书以太阳为中心依次从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到最远的海王星,作者用严谨的数字向我们科普了宇宙中的神秘世界。
太阳是太阳系中心的一颗巨大恒星,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八大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转动。作者也是把太阳作为宇宙旅行的第一站。我国自古就有后羿射日的传说,但是你知道吗,太阳的中心温度高达约1500万摄氏度,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相对于地球上水的沸点100摄氏度可以忽略不计了,更不用说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了,只怕真有九个太阳的话会直接把地球上所有生命直接烤糊了,只能说古代的天文知识太太不精确了!
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水星白天的温度高达427度,夜晚温度下降到-179度。太阳光到达水星所用的平均时间为3分15秒。这本书厉害的地方是数字可以精确到秒真的是特别严谨了。
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一个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还记得小学课文中关于天狗吃月食的文章,看到这本书关于地球的讲解才知道,因为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并且月球自转一圈和绕地球公转一圈所用的时间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有一颗像带了帽子的行星叫土星。孩子在看太空图时经常指着土星说它带了一顶帽子,其实这是土星的环系统,这些环中颗粒主要成分是冰和岩石,所有环都以不同的速度绕土星旋转。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土星的光环数这一栏写的是成千上万,要知道别的星球几乎都是个位数或者是零,土星名副其实的带了一顶“帽子”。
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海王星,海王星距离太阳最远的距离达到45.37亿千米。海王星上的风速约2000千米/时,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最快的。
《洞穿世界:折叠的太阳系》这本书打开以后可以看到中间有一个大大的圆洞,相当于太阳,其它行星的位置也不是随便排列的,全部是按照真实的转轴倾角标注的,对于给孩子科普太空知识既严谨又有趣。
不同的打开方式——这本书跟平时看到的书打开方式不同,你可以直接展开一页一页的找数字对着下边的标注来认识动植物;也可以按照书页左右翻开按照顺序打开;还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加深亲自关系。
《洞穿世界:折叠的太阳系》读后感(三):如何让孩子站在上帝视角,洞穿世界?
孩子喜欢什么呢?小鱼、恐龙、星星、月亮、小动物。
孩子还喜欢什么呢?喜欢玩,喜欢有意思的东西。
如果能够利用好孩子的喜欢,寓教于乐,那么一定是最事半功倍的办法。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本书,既能够介绍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又能够用有意思的方式,那就皆大欢喜了。
最近,让我眼前一亮的书是《洞穿世界》系列,总共有三本,分别为:《洞穿世界:折叠的太阳系》《洞穿世界:折叠的生命史》《洞穿世界:折叠的海洋》。
三本书分别介绍了太阳系、海洋、生命史。都采用扇面折叠的形式装订,并非常规一页页翻的,所以每本书完全打开的长度都将近3米,并且做了镂空设计。也就是说我仿佛是四维空间的高等级生命体,一眼洞穿地球这个世界。
下面来讲讲,这套书为什么让我眼前一亮。
拿出任意一本书,展开是精美绝伦的宇宙、海洋和生命史,合上只是一本书册,便捷轻巧,携带方便。
完全拉开折叠的书页,全书长近3米,正反面印刷,每页都有不同的镂空设计,工艺精细复杂,层叠遮掩中,将巨大的知识浓缩在不足0.01立方米的小小空间。直观堆叠的画面,不仅是它们本身排列的方式,也更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
《新华字典》方便对比大小我们来说说《洞穿世界:折叠的生命史》,打开立体书,地球上的生命史在你面前徐徐展开。这本书从地球生命最早期的前寒武纪,介绍到距离现在最近的第四纪,时间跨度足足达到了5.7亿年。因为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从第一页看到最后,就仿佛从地面一直看到地底化石。这本书做到了把抽象的时间概念摆在读者面前,让孩子明白生命的进化。
我们小时候上语文课,语文老师都讲过“介绍一个人,要从整体介绍到细节,比如他高大魁梧,眼神明亮,鼻梁高挺”。孩子们学习知识也一样,一定要先有一个宏观的印象,然后再学习细节。
这套书对宏观印象的展示方式,是超出我的预期的。《洞穿世界:折叠的生命史》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从如今到古代;《洞穿世界:折叠的海洋》从海面看到海底;《洞穿世界:折叠的太阳系》从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介绍到最远的行星。标题加上翻页的顺序,就是对内容的宏观了解,再加上镂空的形式,这种宏观印象就更加直观了,真的一眼洞穿世界。
这套书做了特殊形状模切的镂空设计,也就是说,读者可以一眼“洞穿”这本书。可能有的家长会担心图书质量,会不会很容易被撕坏?家长们大可放心,这套书采用纸板印刷,结实耐翻。
在这里,我们用《洞穿世界:折叠的太阳系》作为例子。每页配有不同星球的单独剪影,读者合起画册时,把太阳系尽收眼底;从中间的镂空望进去,仿佛站在太阳系的中心,旁观各个星球绕着太阳旋转。身临其境地观赏星星,享受超独特的阅读体验。这种创意的科普方式,好似把迷你太空馆带回家,又仿佛已经进入太空。
这种互动的形式,不仅仅是提高趣味性那么简单,更是在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和对知识探索的兴趣。
这种视觉艺术的运用,要感谢这套书的三位作者。
阿瑟·约翰·霍梅迪厄,毕业于美国设计专业首屈一指的普拉特学院,代表作有《蝙蝠》《蜘蛛》《蝴蝶》《蛋、蝌蚪、青蛙:变态系列》等动物科普系列,以及《我们的太阳系》《时空隧道》等。
苏·贝克,英国作家,著有《蜻蜓》《蛇》等科普童书。
理查德·哈特菲尔德,英国画家。他对动物和自然非常着迷,先后创作了《变色龙》和《蛇》两本科普童书。
从他们的代表作中不难发现,他们的擅长领域都是科普童书,也就是说这三本书正属于他们的专业领域,专业度是能够保证的。
不只是视觉冲击,这套书中还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尽管这套书的内容跨度极大,但是对细节内容的展示,也绝不含糊。
我们用《洞穿世界:折叠的海洋》来举例,这本书从明亮的海洋表面介绍到到黑暗的海洋深处,包括岩池、海洋表层、海藻森林、光合作用带等,让读者认识海洋的同时,还了解了生活在海洋中的不同生物。
书中介绍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不同深度海域的特点、上百种动植物和这些物种的奇妙之处。每一页动植物的旁边都有一个小小的数字,下面会对应介绍这种生物的名字。
这套书样式新颖,设计精巧,但是仅仅有趣是不够的,有趣只能作为形式,不能作为唯一的目的。在有趣的包装中,让孩子在内驱力的推动下,学到知识,才应该是所有外在形式的目的。这套书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洞穿世界》同时做到了外在的精巧设计和内在的海量知识。它在打开孩子想象力的同时,也承载着知识和人文关怀的传递。世界很大,值得每个人去探索,更何况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生命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