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大乐透》是一本由[美] 菲利普·迪克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kd是科幻小说里的心理大师,他没有大刘那样的硬核科技感,也没有阿西莫夫那样的宏大世界观,更没有那些三流科幻作家动不动就外星人穿越什么的,他只是探求人心而已也许这就是未来的趋势。
随机抽取太阳系领导,真刺激!顺应了人类的“猎奇”心理,领导人不好还可以刺杀,刺杀过程全程直播,还能成为大众娱乐的综艺节目,真“娱乐致死”,枯燥的工作把人限制成为机器。漫无目的地搬砖,做着不知结果的项目,为的只为给个评级(类似于公务员),没有评级的人可以随便被高评级杀死,而有评级的人就可以无法无天像极了“某国”,有评级的低级米虫们迷迷糊糊地一天一天地过,顺便找另外一个迷糊米虫结婚一起吃饱了混天黑,未来的很多人也许会沦陷到这种地步。
而那推动社会的人肯定是会打破规矩的人。男一号本特利绝对是这种人,他起初也怕失业,但发现自己只是棋子的时候,他反击了。他说了本书最最核心的一句话
“一个人不应该成为另一个人的奴仆”。 这句话进入我眼后激起一股电流窜遍全身。你是谁的奴仆?是甲方?是老板?是霸道对象?还是你的父母?还是这个社会?有没有做自己的主人?本书说的就是这个主题。人为何要成为另一人的仆人?因为什么?为什么你要做?这么做你喜欢吗?为什么喜欢?不喜欢的话为什么不离开?多问问自己。就会成为更理智的人。 驱动人类的力量并不是盲目的。让我们不得安顿永不知足并非野蛮的本能。我们的终极渴望是进步与成长,并渴求下一个进步下一个成长,至死方休。那些做了米虫的它们已经不配称之为人了。
《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二):《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
剧透警告——剧透警告——剧透警告!
简要地评价菲利普·迪克这部长篇处女作,就两个字:好看。畅快淋漓,可以一口气读完那种好看。一贯印象中PKD的风格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世界一反常理的运转法则,等级森严、压抑人性的社会,紧张刺激的追逐、枪战,嗑药般迷乱的桥段,突兀跳跃的过度……当然还有接二连三、让人称奇的科幻点子。
其一便是书名——“太阳系大乐透”——通过“瓶子”摇奖来决定太阳系的最高掌权者“测评主持”。在这个世界里,生产力充足但消费力不足,商品堆积而面临被销毁的命运。一套随机赠送商品的规则被建立起来,以满足那些渴求它们的普通人。这套规则发展到极致后,送出的赠品便成了太阳系的最高权力。PKD就这么不由分说地把有悖常理的规则摆到读者面前,让你不得不接受。
虽然大乐透摆在书名的显要位置,但在故事中仅仅作为一个引发剧情的开端事件:“瓶子”摇出了新的测评主持,新任主持走马上任,但前任并未善罢甘休,派出刺客刺杀继任者。在剧情中真正扮演重要角色的设定是:新任主持的亲卫部队“探心军团”,和前任主持用来与之抗衡的仿生人。
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述这两者之间针锋相对的过招过程。PKD的其他作品里也有跟探心军类似的设定,他们通过心灵感应窥探别人的心思,从而在交锋中占据优势。对抗他们的办法,是一具仿生人空壳,不同的人的意识被随机地接入到这具空壳中去控制它,从而混淆探心军的视听。“随机”的概念再次出现,这一次它狠狠地煞了探心军的威风——似乎“随机”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导,是在这个混沌社会中的生存法则。
除了这些设定,本作中一如PKD许多作品一样,存在三六九等的阶级制度,财阀掌握实权的政治形态,以及上下级之间效忠与奴役等。值得一提的,是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太阳系第十行星——“火焰碟星”。
我不太喜欢PKD把火焰碟星作为一条故事线嵌入这部作品,它始终是一个跟主线剧情无关的存在。即便去掉它,本书仍然剧情完整,精彩纷呈。但妙就妙在,火焰碟星的存在,让弥漫在本作中PKD标志性的黑暗、阴郁的气质在结局时转向了阳光。这颗星球是一个独立于混沌、荒诞、腐朽的旧太阳系之外、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承载着人类未来的希望。
也许我读的PKD还不够多,但以我对他作品的阅读经历来看,这实在是一个难得一见、充满光明的结局。
《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三):随机真能带来自由吗?
随机真能带来自由吗?
有些人认为决定论会令我们失去自由意志:如果我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脑中的每一个想法都是粒子运动的产物,而粒子的运动是可以预测的,那么我们的思维也就是可以预测的,这样我们怎么能有自由意志呢?
也有人反驳说:由于量子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此决定论已经被否定,所以我们还是有自由意志的。
这两种观点都把自由意志与随机性挂钩,其实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试想,如果自由意志就是随机,那么一个人只要依靠掷骰子来做出所有决定,就可以摆脱决定论,获得自由意志了?卢克·莱恩哈特的小说《骰子人生》就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并不觉得该书主人公比别人更有自由意志——如果你觉得掷骰子的结果其实也是被决定的,也可以把掷骰子想象成利用粒子衰变之类的真随机现象。
这个设想还可以更进一步:菲利普·迪克的科幻小说《太阳系大乐透》当中,有人要暗杀太阳系最高掌权者,为了防止探心人军团发现暗杀者,他制作了一个机器人来实施暗杀。这个机器人有24个控制者,某一时刻由谁来控制是随机决定的(你也可以将其想象成利用粒子衰变之类的真随机现象来决定)。那么,我们能说这个机器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吗?
菲利普·迪克的小说的妙处在于,不仅谁来控制实施暗杀的机器人是随机决定的,它所要暗杀的太阳系最高掌权者也是通过类似乐透摇奖的方式随机决定的。万一摇奖摇上去的是个傻子怎么办?游戏规则允许合法地实施暗杀。如果暗杀成功,暗杀者或者其保护人就能成为最高掌权者。这看起来很符合达尔文进化论:随机突变+优胜劣汰。
这个故事让人想起博尔赫斯的《巴比伦彩票》,不过《巴比伦彩票》当中抽签的范围更广,涵盖生活的一切领域:
正如所有的巴比伦人一样,我当过总督;正如所有的人一样,我当过奴隶;我有过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受过屈辱,蹲过监狱。瞧:我右手的食指已被剁掉。瞧:从我袍子的裂口可以看到一个橙黄色的刺花:那是第二个符号贝思。在月圆的夜晚,这个字母赋予我支配那些刺有吉梅尔记号的人,但是我得听从有阿莱夫记号的人,而他们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则听从有吉梅尔记号的人支配。拂晓的时候,我在地窖的一块黑色岩石前面扼杀圣牛。有一个太阴年,我被宣布为无形:我大声呼喊,却无人理睬,我偷面包,却不被抓住砍头。我经历过希腊人所不了解的事情:忧惧。那是一间青铜的秘屋,面对默不作声的披着头巾的绞刑刽子手,希望始终陪伴着我;不过在欢乐的长河中也有惊慌。赫拉克利德斯·本都库斯赞叹不已地说毕达哥拉斯记得他前生是派罗,是欧福尔波,再前生是另一个人;我回忆相似的沧桑变幻时却不需要投生轮回,甚至不需要假冒欺骗……
这个故事也让人想起《金枝》中所说的古代习俗:暗杀国王成功者可以合法地成为国王。
我国左派学者王绍光写了一本名叫《抽签与民主、共和》的书,不知他有没有读过《太阳系大乐透》和《巴比伦彩票》?
本文标题中问到:“随机真能带来自由吗?”这里可以再问一下:“抽签真能带来民主共和吗?”
一个熟悉科幻小说的读者为什么会去读《太阳系大乐透》这样一本算不上经典之作的书呢?对我来说,翻开书页前,它最主要的吸引力,无非是“菲利普·迪克(Phillip K Dick,下文略作PKD)的第一部长篇”这个无关其本身质量的噱头。
之前看到《科幻世界》在网络上发布的一篇对此书译者的采访,其实心中略有疑虑。PKD难译,人所共知。我也曾对照读过几部经典长篇的原文和中译本,不难发现一些模糊和疏失之处。然而此书译者在采访中说,其师所译的《尤比克》读来不知所云,却未免有些夸张——考虑到原文的曲折晦涩,那版译本总体还算清晰流畅,这未免叫人有些怀疑译者在这方面的阅读经验了。所幸读完后发现,虽偶有瑕疵(比如一些术语的误译),但理解无碍,可读性颇佳。
此前,PKD已经发表过一些短篇作品,这是他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本书完稿于1954年,经科幻编辑唐纳德·沃尔海姆要求修改后,1955年在美国出版。(另有一版本在英国出版。)彼时,世界大战的废墟犹在目前,冷战的铁幕在全世界落下,人类正踏在太空时代的门槛上。从这本书中,不难看到时代的印记,而且,许多经典的“PKD式的”科幻元素,也都已经出现:作为“利维坦”存在的大公司、仿生身体、超验感受、意识迁移、心电感应、以及由这一切构筑起来的灰暗未来。在长篇的体量下,PKD第一次向读者全面地展示了一个他所构建的世界。写作手法上,利用繁琐、凌乱、反直觉的景象引导读者情绪、以及“真实转变(reality shifts)”这些熟悉PKD的读者会经常见到的结构也都被广泛地使用。读者可以从这部作品中,看到PKD此后一系列经典作品的影子。
仅就作品本身而论,被沃尔海姆相中发表的《太阳系大乐透》,也是一个足可符合“SF小说”读者期待的冒险故事。虽然发生在一个以概率和算法为权力逻辑的荒诞世界中,人物的迷茫、冲突、背叛被带有强烈动态的剧情组织起来,给人以刺激的阅读体验。【剧透警告】不同于PKD的一些后期故事的是,这场冒险大抵以主角们的“胜利”告终。
当然,对比后期经典作品的老辣笔力,这个故事还有些许稚嫩之处。基于概率和“极大极小值”算法的决策逻辑,是本书的核心设定之一。但是,它的“装置化”并不是非常成功,设定与主要情节之间的联系,比较依赖于说明性的交代,或者需要读者脱离阅读的联想,作为长篇小说的核心设定,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可能不是最佳的处理。【剧透警告】另一个明显的问题在于故事的副线,那支寻找火焰碟星的船队。它与主线联系相对松散,而且随着故事发展,也未有足够的收束,更是在结尾处突兀地转为说教(谕示)性的口吻。在长篇的内容综合上,年轻的PKD所做的,还没有他后期那么成熟。
一个有趣的小设定是,故事中太阳系政府总部所在地是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在这里,“东方”的色彩也许只是一个随手为之的修饰,而在PKD后期的一些作品中(比如《高堡奇人》),他对东方思想的理解(例如《易》),显然影响了他对“变化的真实”的表现。巧合的是,他的高中同学,同时代另一位伟大的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古恩,则在《黑暗的左手》中借用道家阴阳相生的理念来描绘一种不同的性别结构。本书中的这个小设定,是否预示着六十年代对“不同道路”的探寻呢?我们不得而知。
总得来说,《太阳系大乐透》对于科幻迷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了解PKD创作历程的材料,也同时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合格故事。期待SFW早日出全PKD!
《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五):对腐朽世界的态度,以及未来
太阳系大乐透这本书设定要看上相当一部分才能完全了解。23世纪的人类已经遍布九大行星,中心政府选址赤道小国,依靠一个赌博机器一样的东西决定全人类的统治者,不仅结果随机,机器的运作规律也是随机的。人人都有权力卡当作身份证,并需要接受测评以评估自己能做什么工作,但是工作的话就要宣誓效忠并交出权力卡,效忠和被效忠的人都有对应的权利和义务,违反者即违法者。统治者有一支神奇的探心军团,他们的能力来自天生血缘,可以看到别人的心灵想法……这样的背景设定催生了社会的现状:上下级等级森严,工作枯燥乏味,人们生活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性关系和别的关系一样混乱,所有人都迷信护身符,女人把N个护身符挂在裸露的双乳之间……这让我想起银翼杀手电影里的情景,而且相比之下更混乱随意、更令人厌弃、更像垃圾堆。社会上甚至还出现了财团,主人公即财团下员工之一,不知何故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不想继续这种枯燥混乱的生活,于是辞职转投统治者麾下,结果统治者瞬间下台了,他由于已经宣誓而不得不跟随这个下台者,新统治者又因为一个见鬼的所有人都可以刺杀统治者的设定而担心自己会被前任统治者谋杀而一命呜呼,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在即位前夕他刚刚推动了这个组织最伟大的任务:开船出发去寻找前人所说的太阳系第十行星。主人公的经历、新旧统治者的互斗和寻找行星这三条线同时进行,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基本情况。
通篇主人公都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赌博本质及其催生的种种的厌恶和忍受,但也坚持着宣誓就要遵守的信念,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能够脱离他以为的腐朽财团、腐朽机构,到头来却发现腐朽在这个世界上无处不在(书中的许多细节也表现了这一点),因而在刺杀行动终止之后,他终于还是决定在这个世界里生存,同时也再度适应着世界的腐朽(他说:我觉得这个世界一定会崩溃,但是我不想加速这个过程)。在结局里,旧统治者以及他身边的主要人物都没有好下场(秘书被他亲手杀掉,技术核心掌控者在宇宙中自爆——这是我唯一不太理解的情节,怎么就自爆了),而主人公可以开始新生活(虽然可能和以前一样无聊),开始新恋情(泡到了新统治者的侄女),甚至还被新统治者利用在赌博系统中几十年的偏差布局推上了统治者的位置,可谓人生巅峰来了。但是他已经说过,并不想改变世界现状,只想看着它的崩溃,因而这个世界还是继续腐朽下去,就像赌场厕所里脏乱黑暗的角落。另一边,飞船上的人终于找到了第十行星(在未知外星人的“引导”下),并见到了变成了录音机一样的先驱者,但是无论如何,他们决定在新行星上安家落户,开始一个真正全新的生活。
一个是甘心在腐朽黑暗的世界里继续过自己,一个是在完全未知,甚至还可能接受着外星人监控的星球上求生,他们代表了两种态度:得过且过和追求未来。其实并不能评论二者孰优孰劣,原文说了:人类需要开疆拓土去体验新事物,也需要领悟变化,以更迭求生存,两种都是出路,也都充满了艰辛与困难,凶险和可能,而人类同时选择了这两条路,可能都有未来,也可能都会灭亡,不过更有50%几率是有一边保存下来,并成为新生代的人类,建立起一个不一样的、稳定的文明,这样的文明,相对于过去,必然是进步的。作者大概有这个意思吧。
我对作者知之甚少,接触过的作品直接的是这本书,间接的是银翼杀手,好像他是赛博朋克的创造者或推动者这个级别的?听起来很厉害,也很科幻,而且这本书也确实有这样的影子在里面。虽然我还是不太习惯西方小说的语言风格,但是情节带给我的阅读体验还是很不错的,节奏有点紧张,恰到好处,两节课,一个半小时就看完了,感觉很好。
《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六):PKD是黑暗时代的预言家——读《太阳系大乐透》有感
作为一个大俗逼,我是看到“PKD长篇处女作”几个字才下了单。
读PKD的小说还是有好些年了,以缓慢的时而重读的节奏翻看着他的作品,到如今也读了个七七八八。PKD于我而言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是我困顿疲惫无路可走时会下意识拿起的作家。读《太阳系大乐透》时,我一直在听惘闻乐队的歌,把他们的专辑翻出来一张张听下去,发现《黄泉水》跟这本书很搭。《太阳系大乐透》里的世界就是《黄泉水》里的小号声,疲软地亢奋着,涌动着悠扬的狂躁。
作为处女作,这本书算不上完美,自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不完美的地方在于,PKD在完成这部作品的时候,还背负着类型文学的包袱。通过他后面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同样是困顿的世界观,《死亡迷局》《尤比克》显然放下了许多不必要的要求,专注于挖掘设定的美感和张力,故事就信马由缰地跑着,写到哪儿算哪儿。但《太阳系大乐透》里,PKD还执着于故事的起承转合,追求设定细节的自洽,创作一些不那么难以理解的人物,甚至为了结尾的转折,毁掉了整个设定的美感。但这些东西,在他后来的作品里是越来越少见,哪怕是获得了星云奖的《高堡奇人》,故事和人物也只是过度,着眼点依然是那个万花筒般层层嵌套的时空结构。当时,故事、人物、自洽这些类型文学的基本标准,尚且妨碍着PKD的创作,这些原则让他趋于理性,无法深入感性世界甚至潜意识之海里追波逐浪。
可为什么哪怕有以上问题,这本书依然值得五星?因为PKD在《太阳系大乐透》里建立了一个惊艳的世界观——整个世界的权力不在由身世背景、资本、博弈来确定,而是通过随机抽选的方式,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一场权力盛宴,每个人都有可能走上权力的巅峰,每个人都有六十亿分之一的几率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需要获得评级,只有获得评级才有可能享有公民待遇。可是,获得评级的方法是宣誓,这种手段充斥着蒙昧时期的人类行为特征。权力巅峰为了保证权力不动摇,建立了探心军团,这些读心者拱卫着权力中心。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权力中心是合格的,世界范围内有着一种类似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挑战制度,这是一个合法的刺杀制度,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挑战制度去杀死至高权力者,只要他做得到。然而,这个世界依然是被大财团控制着的,财团把世界搞得纷繁复杂,复杂到无人能懂世界的运行机制,复杂到没人能够明白自己所作工作的意义。
由此可见,这本书是珍贵的,这本书的成功出版对他来说或许有着不同的意义。这本书的出版或许意味着,他所塑造的那个情绪世界,以及这套创作方法论是成立的。
在PKD的笔下,整个世界从策略游戏,转化为了一个随机游戏,游戏制度保证理论上的绝对公平,保证了制度层面的参与度,而且因为无人能够打破规则,人类只能在规则里行事,摒除一切的阴谋诡计,只能用逻辑来进行有限对抗。除了在物理层面和体制层面对人进行限制,探心军团还会在思想上钳制,保证没有任何颠覆性的想法存在于权力中心的周围。
KD构建了这样一个社会系统后,并不只是为了写一个猎奇故事,他是在用这样的一个社会系统进行隐喻。他用自己的想象力,揭露了人类文明的底色——那些美好的原则不过是钳制个体的工具,将世界随机化,并没有保证个体的自由,并没有去中心化,反而迅速形成新的权力中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被进一步剥夺,人类除了依附、服从和狂躁外,唯有利用消费主义满足欲望。
《1984》和《美丽新世界》是被说烂了的两部反乌托邦作品,前者构建了专制世界,后者构建了一个消费主义世界。然而,《太阳系大乐透》的世界观显然更有超越性——一个不得不出卖生而为人的种种权力的公平自由世界。最有趣的是,PKD显然没有反乌托邦的意愿,他依然在表现小人物的困顿,依然在表现狂躁,表现与女人的纠葛,表现所有人的焦虑,将所有的社会特征上升了生物特征,乃至于性征,就好像人类这个物种就是如此。
这样的世界观影响了之后的作品,虽然他之后的作品更完满,设定更加惊艳,但气质跟这本长篇处女作是如此相似。哪怕他在之后的作品里进行了“深陷迷幻”“超越荒诞”等诸多尝试,可最核心的气质一直生发延续了下来。
在我看来,PKD用这部长篇处女作证明了自己的时代预言家属性。有趣的是,他预言的不是这个时代或者下个时代,而是那个黑暗时代。不论人类怎么进步,不论人类如何进化,人类终将一次次不可避免地陷入那个纷乱的黑暗时代。
而PKD的作品因此保有永恒的价值。
《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七):真有那么多人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评菲利普•迪克处女作《太阳系大乐透》
(没有剧透,因为书不在手边,内容我已忘记大半)
当今这个时代的人们,在看到天文数字时可能没有什么感觉。即使那些数字代表着无辜的死者,但也与自己朝九晚五、节假日外出旅行寻求心理释放的生活毫无关系。或许这样的人应该感谢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城市,能让自己在百无聊赖的午后躲进某个放着轻爵士的咖啡馆,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慢慢读下去。我本该在这样的情况下读完这本书。
但实际上我那时正无比担忧自己的祖父。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可能撑不过未来三个月。他放弃了继续活下去的念头,拒绝起床活动、减少每餐的摄入量、很少喝水,医院检查没有明显病症,活力却每况愈下。我专程回家,尽力劝说,但毫无效果。为此我焦虑、失眠,只好不停地喝下土产啤酒、吃掉身体并不需要的食物,一个月前好不容易控制住的躁郁症症状重又出现……或许,这让我在精神上与PKD有某种相似之处。而我所能做的只是打开电脑,尽力写下书评而已。
当那些数字化成你无法忽略的具体的人的时候,当你要在意这些人的行动具体感受的时候,事情就不那么易于忽略了。
古希腊城邦只有数万人时,可以很好地实现民主投票;而相似的举措在英国脱欧和希拉里-川普竞选中丧失了可靠性。人类的有限思维没法处理那样巨量的信息,并以此做出可靠的推测。事后的解释则不足为凭。面对人数的增加,人们能做的似乎唯有不断地抽象、抽象、再抽象,以至于汇聚的数字和选项失掉了太多原始信息。隐匿心中的念头、流失于环节间的财富、无法传达的公平正义、政策与措施的阳奉阴违……这些都很难在事发前被察觉。而这就是当今负责决策的人所面对的情况。
有人会问,“大数据”不是能解决这个问题么?还有人说AI最终会帮助人类解决这类问题。然而,真的有人能理解大数据和AI的决策机制么?人们倾向于对无法理解的事情保持怀疑,我是其中之一。
挣扎在社会底层的PKD写作这部小说的时候一定已经体会到了这种信息的缺失带来的问题,而他在书中给出的办法——如果真的可以称其为办法的话,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对所有人进行评级,让广阔到整个太阳系的人类社会能够在等级森严的结构下运作起来。这与集权政治之下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自然会激起不满、引致反抗。于是他设置了另一个出口,一个完全随机的“抽奖”机制,所有人都可以凭身份卡参加,中奖者将成为整个太阳系人类社会的决策者。这就给每个人带来了超脱的希望。而如果中奖者快速死亡的话,就要进行新一轮抽奖,于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其他人的获奖概率就将增大。所以暗杀决策者简直成了一个例行活动。
决策者于是组织了“读心军”作为自己的护卫队。这些异能者能够了解人们的思维,从而预先做出反应。暗杀者为了防止被识破,用了两种手段。其一是从若干操控者中选择一人,控制实施暗杀的人类躯体;其二——我觉得更有意思的——是通过与抽奖一样的算法,以完全无法预测的随机性决定暗杀者的下一步行动。对,“抽奖”的公平性,依靠的就是这种无法预测的随机算法,它稳固了那时的人类社会,让人们安于命运,并向概率祈祷。
于是故事成了随机性与随机性的博弈。这是一种反讽,因为人类从最原初的生命进化至今,依靠的是(至少是自以为的)自主性和理性,并在恼人的量子理论出现之前对此笃信不疑。然而,至今也少有人认为量子尺度的概率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吧?而PKD在书中让完全的随机性决定着人类文明的走向。
读着PKD的书,就像追逐着一场紧盯细节的噩梦。直到故事最终看到有人出乎意料地理性行动,我才松了一口气。我想,这才是人类所为。PKD就此延伸,少见地在结尾处展现了他对人类未来的热切期望。他变了一个戏法,让关键的动作在读者注意力之外发生——这或许才是人类社会进化的真实情形。
所以,人那么多的时候要怎么办呢?要知道我身处一个为了回避这个问题而实施了三十几年独生子女政策的国度,这里并不缺乏奇思妙想和超越科幻的现实。但我此刻能想到的只有一点:独立思考,不要泯灭为那些“关键事件”的附属品和传声筒,因为你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转变的触发点。我想这就是“无法预测的随机性”带给我们的希望。
至于我的爷爷,他曾无意识地影响过中国近代冶金工业的发展;但正因为这种无意识,他陷入了随波逐流、自我放弃的晚年。我所能确定只是,现在他还活着。
190519
《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八):人生如赌局
我不记得,是在哪年的除夕饭桌上,听人闲谈起烧“头柱香”的习俗。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竟然有许多人,愿意彻夜排队,一掷千金,只为来年的一个好兆头。听说烧头柱香的人中,做生意和当官的人尤多。大概商场如战场,伴君如伴虎,其中波谲云诡,在升斗小民眼中,是坊间八卦,供人一叹;在精明的当局者眼中,如纵横棋局,有了城府,还需要些运气;在糊涂的当局者看来,却是混沌如泥塘,身家性命不过都系在那些“宁可信其有”之上。社会越是无序荒唐,越是需要一点道不清缘由的寄托。
在香港读书时,我有一位老师说过这样的话,english is a weapon(英语是一种武器)。大概是因为当接线人听到她流利的英语时,态度都会好很多,办什么事(,也较为顺利。在那个不同国家来人杂居的城市,通过语言,人们被划分成了不同层级。英语地道而流利的,是居住在港岛上环中环的白种人;粤语英语流利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香港本地人;不会粤语,英语流利的,大概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外来者……以此类推。创造语言的目的本是为了沟通,而最后,语言成了制造隔阂的第一步。而语言背后隐藏的逻辑,仍旧是阶级。是的,时至如今,人依旧被分为三六九等。而阶级的流通渠道,似乎并未比过往畅通多少。无序社会中的荒唐求索和森严阶级前的苦苦挣扎,自人类社会出现,便一直伴随人类左右。
而生活在上世纪的PKD早已看穿了一切:2203年,人类遍布整个太阳系,九大行星,一个政府,情形仍旧如此。这就是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太阳系大乐透》,一个荒诞不经的“老套故事”。要说我跟PKD的缘分,我自己大概会用“孽缘”来形容。我喜欢情节流畅曲折、逻辑完整自洽的故事,喜欢做被一步步引入故事之中的读者,一本书读下来,酣畅淋漓,仿佛同书中人物是多年知交,也仿佛是自己经历了一场传奇,完成了一次成长。只可惜,我不只是一个单纯的阅读者,也是一名苦逼的小编辑,得学会去咂摸不同文本的可贵之处。PKD的长篇情节确实曲折,但往往转折突兀,称不上流畅;逻辑更是剑走偏锋,不能以常理度之,而想要读通他的故事,又必先接受他的逻辑;至于代入感,我都不想提了……我记得似乎是在约翰·布鲁纳的评论文章中,曾提到他的文学特色之一在于创造的异世界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疏离感,而这种疏离感加重了读科幻小说的惊奇情绪。校对完《太阳系大乐透》,我仍旧无法爱上PKD,但却不能否认,这真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在这本书中,旧有体制摇摇欲坠,让人啼笑皆非。资本游戏明目张胆地顶替了政治团体,各大财团成为社会运行的支柱,曾经的德国已经变成了法本财团,英国则是皇家财团,曾是东方的土地扩张为宋氏财团,世界充斥着金钱交易的铜臭气息;而唯一剩下的政治机器——九星联合会总局,它的最高领导人是谁竟然取决于一台形状像瓶子的乐透机。整个星系六十亿人,每个人出生时就会得到一张“彩票”(P卡),标志着六十亿分之一成为全星系最高政治领袖的机会。有评论说太阳系大乐透的世界是建立在数学和逻辑上的(建立在极大极小值算法之上),然而《太阳系大乐透》的在英国出版时的名字却是world of chance(偶然世界)。当然,赌博的背后定有数学的身影,统计学和概率论或许能帮我们捕捉偶然的逻辑,但它的混乱和运气成分才是使人恐惧又着迷的根源吧。所以,在我眼中,世界背后的数字逻辑更像是一种反讽。人生如赌局,混沌不可知,社会混乱又多变,对普通人而言幸运护身符是必须的,而不甘心的人则企图破解所谓M博弈游戏的规则,不过所做的一切研究基本是徒劳。既然整个太阳系的运行,不过是一场中奖几率六十亿分之一的彩票游戏,所有的崇高与伟大都在权利与利益的博弈中被付之一炬,人类又能依仗些什么,从而有信仰、有追求、有意义呢?在这个时候,求神拜佛终于褪去了神圣信仰的颜色,变成了混乱中的骆驼稻草,变成了荒唐的求索。
KD是在虚构未来的世界,然而阅读的同时我会不断地用身边的现实世界与之比较,甚至相互印证。当然,世界远没有那么糟糕,但也并不见得能好出多少。人的出发点往往单纯明晰,比如追求美、追求意义,又或是追求价值。可一旦进入这个叫做社会的大染缸,你会被他人的观点、社会的评价、自我的虚荣、利益的驱动所左右,你开始分不清是非对错,被搞得晕头转向。你不断地挣扎,想要找到某样寄托,能将你拉出泥沼,找回被人叫作“初心”的东西。少数的人真的找到了,而更多的人,自以为找到了,却其实是更大的混沌、更深的沼泽。
而随着故事的推进,你会发现,九星世界,也不只是乐透游戏。社会还有一套叫作评级系统的运行规则。人们不仅被明目张胆地划分为三六九等,还会庆幸自己有了等级。因为社会有两大群体:有评级的人和unks(即 unclassified,没有评级的人)。有评级的人是从事脑力工作的人,金融、科技、法律等等,类似于现今社会的中产,靠着自己的评级在各大财团或是总局工作,物质生活稳定安逸,但精神世界却仍旧茫然无措。unks基本上是从事体力工作的人,工人、维修人员、服务行业等等,如果让我用一个不够准确地说法去定义,可以说是无产阶级。虽然这种划分简单粗暴,但我们至少假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大部分的人可以这样被划分。评级人员至少还保存着一点希望,基本上人人都留着自己的P卡,怀着自己就是六十亿分之一的渺茫希望;而非客们则在黑市上胡乱交易起了P卡,反正即使被抽中,凭借着自己的资源,也不可能在那个至高的位置上待太久。据说人人生而平等,而人的社会权利,就是这么泾渭分明地不平等着。在小说中,PKD是这样形容unks的:
这些人掌握的技能来源于双手而非头脑。他们的能力来自多年来的实践和工作,来自与与器物的相处。他们可以种植植物、挖掘地基、修理漏水管道、维护机器、纺织衣物、做饭。但根据评级系统的评估,他们都是失败的。但显然,PKD更爱这些实践者们。在小说中,他让他们组织了一个叫作普雷斯顿的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社会团体。这个小团体,最终搭载上一艘破旧的星际飞船,在太阳系的边缘寻找尚未被人类踏足的“第十行星”。在旧有制度行将就木之时,一群旧有制度制造的“失败者”,终究踏出了开创新制度的第一步。《太阳系大乐透》结稿于1954年,联系前十年的社会背景,我很难不去联想小说背后的隐喻。开玩笑的时候说,这本书描写的是资产阶级社会日益腐朽,内部却还在以荒唐的方式争权夺利,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社会已经踏出了迈向新世界的第一步。有评论家认为PKD在创作中其实体现了他的左倾思想(然而他的小说还是经常因为政治问题遭到删改),我确有另一种感觉,他只是在那个资本横流的世界中郁郁不得志,他厌恶旧有的体制,这种体制造就了人类历史上不可思议的扩张、压迫、极权和战争。所以他对新生的东西抱有天真的热情和美好的希望,可又小心翼翼地避免这种希望带给自己更大的绝望。小说的结尾,是我在所读的PKD所有作品中,从未见过的慷慨激昂:
人类需要开疆拓土,踏足不同地域,体验新鲜事物;也需要领悟变化,在更迭中求得生存。人类必须摒弃常规和重复,摆脱千篇一律,勇猛精进。人类将不断前进……这让我觉得,他虽然看见了生而为人的荒诞,现实世界的荒唐,甚至在作品中刻意模糊真实与虚假的界限,不停追问存在的缘由,但内心深处,一直对人类以及未来抱着巨大的希冀。只是不知道他潦倒而荒唐的一生结束时,这样的希冀还在不在?
《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九):瓶中小人
在迪克的书中没有英雄事迹,但有着许多英雄,其中曾被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提及的就是那些诚实、仁爱、坚忍的平凡人们。 ——厄休拉·勒古恩
作者:钟天意
作品的取材与天才的形成无关,天才能使任何材料增辉生色——普鲁斯特如是说。按照这个观点来看,菲利普·迪克是历史上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多变的创作题材,近乎病态的思维,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令人赞叹的创造力,使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不可复制性,因此被称为“科幻作家中的科幻作家”也实在是名副其实。
从视觉世界的层层假象到幽暗纷繁的心灵深处,迪克的创作无论是对历史命运的整体把握还是对细微人性的深刻洞察,都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文学母题,上升到了普遍人性的思想高度。他的小说并非写给自己的时代,这一点从他生前的不得志中便可证实;而反过来说,今天迪克的小说正在受到广泛的认可,亦未尝可说是好事。
《太阳系大乐透》是迪克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但并非迪克最优秀的作品。我个人认为,它在技法上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结构失衡,这使得它在迪克的创作生涯中只能算作中下品(其下则是《死亡迷局》这样故弄玄虚,言之无物的作品)。
不过,作为迪克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太阳系大乐透》不失为研究其创作的一个好切口。这部小说中围绕“瓶子”塑造的几个主要人物,事实上在后续迪克的创作中都有迹可循,将这些人拆散重组,作些复杂化处理,就构成了后续《血钱博士》《泰坦棋手》等作品中的人物群像。这不是说迪克的创作有套路之嫌——恰恰相反。迪克在人物塑造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往往被其病态而强烈的美学风格和数不胜数的奇思妙想所掩盖。
在迪克早期的小说(尤以《太阳系大乐透》为代表)中,迪克的主题是易卜生式的,即以社会欺诈或个人为寻求真理而做出的斗争为主题。在写作《血钱博士》(Dr.Bloodmoney,1963)之后,其主题才逐渐转向毁灭与创造。但无论迪克笔下的世界如何变化,一以贯之的都是其中旗帜鲜明的二元对立情节。而小说中的人物,也正是在无休止的对抗之中逐渐丰满的。重新认识一下《太阳系大乐透》中轮番出场的角色们,或许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故事。
《太阳系大乐透》意大利语版插画,作者Karel Thole泰德·本特利
泰德·本特利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他是个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精英,也是一个有操守的知识分子。滑稽的是,在迪克笔下,往往这种人是最无法认清自己处境的,他们的才能无用武之地,终生都生活在惶惑与折磨之中。所以你会看到在小说中,本特利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发怒,不在大声咆哮(在其他小说中,这种反应的另一个极端是自怨自艾,软弱无力)。
本特利是这样一种人的代言人:他们在自己的专业上强而有力,政治上却孤立无援;他们往往比自己的雇主更聪明;他们对当局总有一定的不满,甚至会成为野心家。他们是向上移动的中间阶层,最大的资本便是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所以曾为大财团效命的本特利会最终抱怨道:
我的时间、忠诚和技能,让我拿到了钱……但是我不知道我所做的工作的最终结果是什么,也不知道它最终用来干嘛。我想知道它到底用在何处……财团应该是单独的,独立的经济单位,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装货、虚报开支,还有伪造纳税申报表。本特利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不仅如此,他还希望自己成为自己创造力的主人,而并非某个财阀的高级附庸。所以他与韦里克注定水火不容。他宣誓向韦里克效忠,但始终无法认同其所作所为,仅仅在誓言的约束下维系着微弱的忠诚;当他意识到自己对韦里克来说不过是刺杀计划中的牺牲品时,他立刻行动起来,倒向了里昂·卡特赖特一方,并促成了韦里克的最终失败。
但在这之后,本特利的任务就结束了。在小说的结尾,迪克总是会让这种人以各种方式提前退场。归根结底,迪克不信任他们。他们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更无法带来更光明的未来。
韦里克
韦里克是迪克世界中最坏的一种人。众所周知,迪克的小说世界往往被分成表里两部分,表层的世界美好却虚假;里层则阴暗而真实。韦里克属于里世界,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迪克世界中的真相。
从迪克的早期创作开始,其小说中的里世界便主要由两种人所控制:其一是复辟的军国主义或独裁者(见《高堡奇人》《血钱博士》),其二则是大资本家及财团首脑(见《帕莫·埃德里奇的三处圣痕》)。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心狠手辣,工于心计,残忍而疯狂。
而韦里克是后者中的典型。他暂时在摇奖后失势,但他善于经营,早在在任时就通过逼迫属下向自己个人宣誓效忠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以至于竟能轻易把“瓶子”选出的新任统治者一口气逼上绝路。在小说中,当佩里格的刺杀计划因为本特利的捣乱而失败时,他选择直接去月球与卡特赖特对峙。这是个高明的情节,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只猛兽露出獠牙时的威慑力。
韦里克眼中并没有“人”这一概念。对他来说,本特利只是一个好用的“8-8”级精英,其余的则是趁手或不趁手的的工具。在迪克的世界中,韦里克这样的人处于食物链的绝对顶端;但他们也往往会因为过于自负而在微小的细节上垮台。
里昂·卡特赖特
卡特赖特是一个“电子维修工,一个有良知的人”。用小说原文来解释,他这种人“掌握的技能来源于双手而非头脑”。他们是一个社会运行的根基,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牺牲,被抛弃,被无视的一群人。
卡特赖特是可以看见“人”真正的处境的。与本特利对财团、对社会空泛的抱怨相比,在小说中,只有卡特赖特能通过自己的生活亲自观察并注意到,无论是“瓶子”系统还是精心设计,用以划分社会阶级的评级系统,都对大多数人没有任何好处。“瓶子”倒是可以不断地用摇奖的方法送出面临相对过剩的产品,但大多数人都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卡特赖特与本特利之间的对比,暗示着迪克对劳动者和精英知识分子不同的态度。
从阶级的角度考量,似乎也就到此为止;但这还不够。在小说中,卡特赖特是由底层一夜间飞升的“测评主持”继任者。也就是说,他被突然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抽离,并赋予了重要的、远超自己能力的使命。这一类人的代表还有《流吧,我的眼泪》中的杰森·塔夫纳,或《血钱博士》中的宇航员瓦特·丹菲尔德。
这一类人代表着迪克对人类的试探。大多数时候,这种试探会以理想化的结局告终:卡特赖特将测评主持的职位让渡给了更有能力的本特利,而丹菲尔德也完美地在太空中担任了全人类的心灵疗愈师。这些人的存在是迪克小说中的一抹亮色。
佩里格(或赫伯特·摩尔)
佩里格并不是人,而是一具人造的躯体。为了对抗探心军团,赫伯特·摩尔设计了佩里格。十几个人同时用意念操纵着它的行动,每隔一段时间便随机调换一次“主驾驶员”,以此便可完美避开探心军团的搜捕。
佩里格背后的赫伯特·摩尔代表着迪克对人类最悲观、最糟糕的想象。无论是《血钱博士》中的畸形儿霍皮,还是《流吧,我的眼泪》中的毒瘾女孩艾莉丝,都象征着人类堕落的极限。人——无论是从身体意义上还是从诗学意义上的人,都成为了这些畸形者前行的累赘与阻碍。如果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仿生人是在努力接近“人”,那么他们便在尽可能地远离人。他们是人形的怪物,由无数种复杂的负面情绪——仇恨、欲望和恐惧——支配着,折磨着,驱动着。
关于佩里格,小说中最富有讽刺意味的一个场景发生在刺杀行动的中段:在佩里格戏弄探心军团,最终轻松抵达里昂·卡特赖特的藏身之处后,发现他已经早早逃到了月球。于是,佩里格继续自己的追杀:
合成身体面无表情地沿着弧形轨迹弹射出去,穿过了裂口。过了一会儿,他飞出了建筑,并不断地加速,直指午后天空中若隐若现的月球轮廓。这不是梦。这具身体是摩尔的反应堆实验室打造的一艘微型飞船。如果说超人(superman)肌肉发达的身体在太空中飞行时,象征着人类的力量与勇气;那么佩里格飞向太空的姿态则充满了邪恶的意味。如果单个的佩里格还不算什么,那么这种人和韦里克之流相遇时,便会引发最危险的化学反应。
约翰·普雷斯顿
当小说整体围绕着“瓶子”与刺杀行动进行时,迪克却打从一开始便埋下了约翰·普雷斯顿这条暗线。乍看之下,他的存在与否对小说的影响并不大;但恰恰是普雷斯顿寻找火焰碟星——一个太阳系外的新星球,可以让新人逃离太阳系中愚蠢而腐朽的人类世界——的漫长计划,为小说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如果不能改变世界,至少可以逃离它。这是仅属于科幻小说的,独一无二的高尚想象。
约翰·普雷斯顿是迪克笔下的先知。与佩里格相似,这一类人往往以某种超现实的形态存在于小说之中,如《血钱博士》中的比尔·凯勒;但他们象征着人类新的边界和自由。正如迪克在小说结尾的安排一样,普雷斯顿最终独力找到了火焰碟星。他也知道一定会有一艘船驶过那些殖民地行星,驶离总局的控制范围。尽管他早在找到火焰碟星之后便死去了,但他为后人留下了无数航标。如果卡特赖特是韦里克的宿敌,那么普雷斯顿就是佩里格的宿敌。
——●——
米兰·昆德拉说:“小说应该阐明,在‘终极悖论’的前提下,所有的存在范畴如何突然改变了意义。”在《太阳系大乐透》中,由“瓶子”主宰的世界在根本层面是一个自洽却又无限荒谬的“终极悖论”,而迪克的任务便是以小说特有的方式揭示出在意义与荒谬间浮沉的人之存在的不同状态。这是有关人生永恒命题的体悟,也是对存在之根本意义的思考。
归根结底,文学是对人之生存境遇的关切;科幻文学亦不外于此。《太阳系大乐透》是一首由这样一群“瓶中小人”共同奏响的协奏曲,在这些“瓶中小人”的故事背后,是世间所谓“真理”的自相矛盾,以及生命中那些永恒纠缠、不可解的“终极悖论”。而通过高度的抽象,他们的奋斗与挣扎不再仅仅指向自身,更是在一个荒诞扭曲的世界中取得了象征意义。
作者 | 钟天意
编辑 | HeavenDuke
本文为科幻百科独家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科幻百科」(微信号: scifi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