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遗民》是一本由[美] 刘宇昆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4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点遗民》读后感(一):不是乍见之欢,却是久处不厌
这是一个短篇小说集,科幻和奇幻共存。喜欢《奇点遗民》里的冲突、《折纸动物园》里爱的心痛,更喜欢的是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反思。
《折纸动物园》里母亲的遭遇、《造访》里面人类在外星人面前的表演在东南亚黑暗的性奴面前被戳穿、《机器护工》里面的美墨冲突,这些不公平和黑暗,都在作者的故事背景下徐徐展开,令人印象深刻。
根植于现实的软科幻如醇酒,不是乍见之欢,却是久处不厌。
《奇点遗民》读后感(二):2019.8.26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当时在杭图顺手拿它就是因为觉得长得酷炫(当时外皮已经没了直接是一本裸线装本 封面上还啥都没看明白哈哈哈)但是当我看了之后真的觉得幸运捡到宝了
不是我想象的传统的气势恢宏的科幻 它的“科幻”并不遥远 脑洞不大 我甚至觉得这书中的过不久就会发生 但正是因为这和我们真实社会的发展轨迹太吻合了 以作者“从爱的角度”写就格外合适 格外有代入感 引人深思
很喜欢书里的一句话“度量生命意义的方式正是死亡本身” 我们现在就在不停的发展云端 发展机器智能 若是真的有一天我们都去了云端 我们是否会“靠着对现实生活的回忆而保持不疯掉” 而我们的后代是否还会有机会真实的活着
《奇点遗民》读后感(三):泰罗斯人的十字路口,互联网,科幻,和乔纳森苹果
泰罗斯人的记忆存储于身体的每个肢节。但有限的肢体无法存储无限的记忆。成年之后,泰罗斯人的肢体长度不再增长,如果需要新的肢节来存储记忆,就必须同时脱去尾部旧的肢节,过去随之烟消云散。
很多泰罗斯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就会停止发育新的肢节,他们不愿意让存储于尾部的某段回忆消逝。其中有一些甚至是成年之后就停止发育了——他们从来不曾丢失从诞生起的任何故事,但也不会对成年之后的事情有任何印象。
停止生长的泰罗斯人的肢体会随着时间而老化,会不可避免地迎来全部肢节的衰老,和最终的死亡。不过,还有一些泰罗斯人选择永不停歇地脱落旧肢节、长出新肢节。因此,这些泰罗斯人从不遗忘,但也不曾铭记。据说他们永生不死,但人们怀疑他们是否真正活过。
我就在泰罗斯人的十字路口上。
《奇点遗民》读后感(四):《未来三部曲》是披着科幻外衣的哲学问题
看了几篇,比起科幻作家刘宇昆更像一个哲学家,以科幻载体探讨灵魂,思维等问题。 这三部曲算是中规中矩吧,没有瑰丽的想象和出人意料的情节,感兴趣的仍然是立意,讨论人何以为人,人的身体和大脑思维间的关系是什么? 未来三部曲算是意料之中的科幻吧。关于人类不再以肉体承载思维,而是代之以芯片,脑电波等等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无论代之以何,核心就是我们不用再费心维护一具脆弱的躯壳,而是仅保留思维。如今席卷而来的AI应用如此迅猛,似乎在不久的将来真得可以量化模拟人类感知和思维。思维上载后的人类还是同一个物种吗?我们这种可以尊称为古人类了。 尽管都是思考人的本质,然而比起两百年前雪莱夫人的《弗兰肯斯坦》划破天际的惊天一问,刘宇昆的思考还是弱了很多,尚未脱出人切分为肉体和思维、思维不灭的窠臼。文尾引出了真实与想象模型的感受差异,但未有深入探讨,如一羽拂过,飘飘无着落。
《奇点遗民》读后感(五):作者简介
打卡#科幻#《奇点移民》#刘宇昆#90%#该书为华裔刘宇昆作品集,收录了一部分刘宇昆的作品
刘宇昆,华裔,科幻小说作者,业余翻译.
主要成就:
1. 刘宇昆的小说《手中纸,心中爱》(The Paper Menagerie),获得了2012年雨果奖的最佳短篇故事奖
2. 将科幻小说《三体1》翻译为英文后,《三体1》获得世界科幻协会2015年度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三体1》,成为中国,也是全亚洲第一部获得雨果奖的人
3. 2016年,刘宇昆翻译并推荐了科幻作家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该作品又获雨果奖!
:有人说《北京折叠》的英文版比中文版更精彩,我看过中文版,也觉得是一部特别惊艳的科幻短片小说
4.短篇小说《good hunting(祝有好收获)》被改编为网飞的《爱,死亡,机器人》里面第八集,完美地把中国元素与蒸汽朋克结合起来,非常有看点.
(可以去豆瓣上搜索,有原著小说全文)
总结:刘宇昆对中外的科幻小说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让更多的外国人人了解到了中国美丽的现代科幻
(部分截取于百度百科)
《奇点遗民》读后感(六):文字版《黑镜》
喜欢作者的风淡云轻、气定神闲,没有锋利,没有刻薄,细腻温存的揭示不曾想过的未来,并有种写意的美感。
犹如书中提到过受到特德.姜的启发,本书就让我想起《你一生的故事》,精悍、洗练、深邃。不是通过建立一个宏大的未来世界,来体现科幻的玄妙和神往。只是写写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如水家常,只不过这个家常是建立在未来。是的,也许谈到科幻最多的是技术、是改变、是飞跃,但很少从生活层面,去聊聊那些不曾想过的变化。比如道德观,比如对“生命体”三个字的定义。你能想象自己是一种意识生命体,而你的妈妈确是一个实体的生命。
全书共22个故事,印象最深刻的是《机器护工》。因为它和现实的联系很让人心痛,甚至可以说是科幻的悲哀。我相信是有反讽在里面的,但作者落笔几乎让人察觉不出倾向性,感受只留给读者。《折纸动物园》最让人泪目,有着魔法般的氛围,隐喻着现世中无法逃避的现实。最看不懂的是末日三部曲,满眼都是技术名词,脑筋实在不够用,实实在在的细节,描写的却是需要依靠非凡想象力才能领略到的故事。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你无法展开想象力,但也许在想象力那方,看你也是无法了解的“生物”或者说“存在”。万物都是相对的,在现实,生命就意味着至少是可见的,但在未来或某个未来,生命是不是一定都是物理存在的?又该怎么去定义呐。
天哪,真是好想看到,意识生命体做为一个族群被承认的一天!
《奇点遗民》读后感(七):技术对人性的改变–故事拆解
这里只拆解一些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结绳记事:
这个故事如此现实,以至于我都无法把它当做一个科幻故事,更像一个现实隐喻。科幻的部分在于基因链与结绳记事的类比,三维链式记录信息的联想。但是这里面商业对自然的收割,为了追求短暂的当下利益自我阉割,都是对当今现实的讽刺。
折纸动物:
同样现实关系阐述如此明显以至于无法当做科幻的故事,折纸动物的生命化与其说是科幻,更像是魔幻。而混血后代的身份认同,古老文化被商业文化的碾压,以至于扭曲了人们最基础的感情关系。而这种故事仍然还在继续上演。
猴子:
只能算小品,但是很有趣,是那种会引人会心一笑的故事。在无数的排列组合中,我们选择了我们喜欢的组合认为这是所谓的正确,其余的都是噪音。而是否有可能有无数的平行的文明,都是同样如此认为的呢?每个文明各自选择组合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是否有可能任意一个组合其实都是对某个文明有意义的?
播种:
所有宗教、人类文明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人类是特别的,你看,连神都特别偏爱人类,以自己的外形来塑造人类。这个如同"大脑是全身最重要的器官——这个想法也是大脑发出的"一样,是个无法证伪的悖论。人类很有可能并不受任何的偏爱,甚至——人类在浩瀚的文明史里面,如果只不过是下一个文明的载体呢?
《奇点遗民》读后感(八):透过未来审视当下
刘宇昆的名字在许多领域中都耳熟能详。他广泛地在一些较为少见的专业中皆有所建树,包括在计算机编程和税收法务等相关行业内工作过。而他最为人所熟知的则是在科幻和奇幻小说领域的成就。作为译者,他帮助刘慈欣的《三体》获得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雨果奖;而作为作者,他非常了不起地赢得过星云奖、雨果奖和世界奇幻奖。《奇点遗民》是刘宇昆的科幻短篇集,讲述了“奇点时代”的来临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改变,讨论了身处一个虚拟数据控制一切的时代,人类平凡的生活将以何种形式继续存在。
科幻小说所呈现的以人类为中心的星际大同或各物种恶性竞争引发的星际大战通常被认为是缺乏族裔意识、欠缺现实考虑的表现。但刘宇昆力图在科幻的语境中构建新的种族话语的地图。在《奇点遗民》里收录的22篇作品中,他的思想实验有意识地保留了族裔特色,把人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在科技发展下被动前行的族群,其独特的想象为人类种族问题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想纬度,也带来了尖锐的、模拟现实的思想交锋。
《奇点遗民》读后感(九):爱与科技 变量与变量
《奇点遗民》已有好一段时间没翻了,曾经一段时间,它是放在我书桌左上角首位的书,但较可惜的是,我没能读完。此刻回忆惭由心生——不行,不能做无病呻吟之唱,这篇短评就聊聊《奇点遗民》中的《折纸动物园》吧。
折纸动物园的主题是爱,这也是小刘最擅长的。其与书里其他的作品比起来,略有不同。情节比较琐碎且淡化,人物不是很立体,但胜在叙事方式,叙事流畅,逻辑自洽。作者讲了一个情真意切的通俗故事。最重要的是以小见大,处处流露着真情。这是最直击人心的力量。
但这里就会有一个疑问:是什么导致了刘宇昆如此钟情于与“爱”有关的主题?
当今的生活里,越来越多的焦虑冲慢慢出现——有的甚至成为了习惯性——学习不好时焦躁成绩如何能更好地提升,工作繁忙的时候焦虑进度的问题,资金跟不上的时候焦虑资金的问题,人手不够的时候焦虑人手的问题。越焦虑,越缺乏时间去筹划。而时间也消失得越来越快。在这么一个大的时代性下,“爱”也成为了“牺牲品”之一。人们因生活节奏的无限加快而无暇顾及家人的感受,因此经常产生矛盾,无形中一条巨大的鸿沟便出现了。曾经一度消失的“叛逆”仿佛又逐渐回来了感觉。刘宇昆正是凭着他敏锐的眼光,洞察了这一隐藏在时间之后的真相,而逆流而行。
但此行注定是艰难的。
就科幻小说的创作而言是不断革新的,无论是主题、内容、题材、元素等等。尽管刘宇昆是为高概念作家,但逆行还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与实力的,会与时代格格不入,甚至产生冲突。但若逆行成功便会有巨大的成果。好在,以刘宇昆目前的成绩来看,他显然是后者。 我的感受大抵如是,过度解读之处还望海涵(●—●)。
是为书评。
《奇点遗民》读后感(十):流水账
奇点遗民:有些篇章比较喜欢,比如爱的算法,机器护工,生活的负担,完美匹配,猴子,构思比较巧妙 异世图鉴:宇宙中曾经的文明点滴,你的妈妈为了发现他们,选择离开我们。 人在旅途:假设不是飞机而是飞艇成为现代的飞行工具,从中国到美国的旅途会是个什么样的? 未来三部曲:人类意识进入网络被称为奇点,关于奇点前一代的努力、奇点一代的选择、奇点后一代的生活幻想。 真正的艺术家:其实就是艺术创作的AI。 单比特错误:愣是没看懂。 爱的算法:人类制作出了拥有爱的算法的机器娃娃,人类是否更高物种制作出来的机器娃娃? 机器护工:拥有人类感情与护理技巧的机器护工,其实是个远程控制机器的真实小女孩。 访客:突然而降的未知探测器,提醒人类,宇宙中有观众在看我们。 折纸动物园:手中纸,心中爱。且行且珍惜,莫待无花空折枝。 生活的负担:星际考古学家翻译的传奇故事,实际上是一部税法,这事多么的不靠谱。 天籁之音:严谨的论证与投机取巧的实证,谁才是天籁之音? 结绳记事:绝育的种子,好像在那部小说中看过类似构思。 幻想:幻想类似星际迷航中的全息甲板,发明者与女儿的故事。 完美匹配:推荐系统想你未想,基于潜意识推荐、引导决定,还是你的自主意识吗?并且你永远都摆脱不了它,你是否已经成为奴隶? 末日三部曲:与未来三部曲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识上传到网络,后者主动,前者被动。 播种:地球因为核战而毁灭,身在外太空的她朝地外宜居星球飞去,以为在千百年后残留的身躯还可以带去人类起源的种子。 猴子:猴子胡乱打出的字符,人类认为是无意义的乱码。同时地外文明认为人类只会打出乱码,却无意中做出来伟大之事,让猴子们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 上海48小时:当上海成为水下城后,在上海的2天奇幻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