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祠堂》是一部由阎建钢 / 聂造执导,林心如 / 赵鸿飞 / 王雨主演的一部剧情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祠堂》影评(一):大祠堂
大祠堂 刚刚看完大祠堂,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从年纪小没有那么多时间看电视,有时候有时间却不能正好赶上播放,感谢网络,现在想看什么就可以搜索什么。大祠堂家国情怀,是我这么久以来看的比较畅快淋漓的一次,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舍小家为大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看到的都是正能量。非常喜欢这部剧。
《大祠堂》影评(二):守护一生的挚爱
林心如的角色没有嫁给自己最爱的人,但是那个最爱她的人却守护了她一生,这种感情也是非常令人羡慕的。感谢这部剧让我认识了徽州历史,林心如在里面真是太漂亮了。有两个爱她的男人守护她这样就值得了。赵鸿飞和王雨演的也非常好,让我看到了一个隐忍懂得顾大局的大哥和虽然霸道却也懂事的弟弟。该去再回顾一遍这个剧了。
《大祠堂》影评(三):在牺牲与保全之间的力量
《大祠堂》
@一把木勺儿
《大祠堂》影评(四):形形色色
电视剧像是在我们面前摊开了一幅画卷,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有忠诚老实本分的致城,也有任性的致卿,有堪为古代贤惠妇人的秀云……在平平淡淡的故事中讲述着他们的命运,在各种小的细节中,让我们感受着徽州悠远的历史与文化。最让我着迷的还是里面的建筑,好有特色啊。还有他们的祠堂,以及他们对宗堂的深入骨髓的信仰,虽然其中不乏腐朽的封建思想,但是其中的中华文明几千年留在后辈的中国人深深的烙印,那就是忠诚的,憨厚的,本分的,隐忍的,有担当的,认命的中国人的缩影。
《大祠堂》影评(五):林心如又一次展现温柔善良女人的一面
继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半生缘以后,心如似乎一直都是在走这样一条路线——温柔善良女人,但是却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不能和自己最初相爱的人结合,剧中的她总是宽容、隐忍、大气的女性,却没有胆量和勇气去奋争属于自己的爱情,只能尝到爱情的甜蜜,却得不到爱情的殿堂——结婚。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心如是很活泼的,甚至像小燕子一样莽撞折腾,只是出道时的玉女形象让她只能一路走贤良淑德的戏路,尽管她也在尝试改变,但却没有成功。
不过我仍迷恋着心如,正是紫薇的形象折服了我,博学 聪慧,她和尔康的爱情也是我一直憧憬的。我想人都是反叛的吧,因为我没有紫薇的博学和沉稳,平日里闹腾的很,所以才喜欢紫薇的角色,我渴望一个有勇有谋的男人照顾我,所以他们的爱情才更让我羡慕。
《大祠堂》影评(六):可以用心看到好剧
大祠堂我竟可以从头看到尾,一点不落。整剧服装场景精美,制作用心,主题深刻,演员表演认真精彩。剧中谢族人对自己宗族文化的传承和信仰在当今看来就像给我们自己信仰的一次纠正。善良,凝聚力,气节以及对家国情怀等方面考虑无疑让本剧散发着浓厚历史厚重感,当然对这个时期的封建习俗也有详细的展示。说说人物,女主人公秀云是最主要的人物,善良,勤劳,美丽,坚韧几乎完全完美,致成正直,有智慧,有担当,有气节同样几乎完美,可这并不是我最喜爱的人物,我最喜爱老秀才格文,这个人物最生动立体,我甚至觉得他才是男主,编剧对此人物太残忍了,前半生不得志,后半生多次白发人送黑发人,懦弱,善良,倔强自命清高,甚至老小孩。这种带有缺点的人物更深入人心,也许最打动我“我还有几个三十年",是啊,三十多岁的怎能不被打动 。赵亮扮演的这人物我认为也是整剧表演最好的演员,看的出编剧导演也偏爱这人物,肯定为他加了戏。其他演员表现都不错,特别是几个老演员,为整剧加分不少。
《大祠堂》影评(七):有文化底蕴,但余味不太对
场景全是西递宏村的实景,对于徽州的当时的风土人情重现的也很到位,但是编剧是对那个时代有什么误解吧?玉芬的思想比新中国的时候都先进啊,私奔家里人还都支持她?编剧怕不是小学生吧?还有,朝代更迭那开始灌输清朝取代明朝是多么正义而理所应当的事?WTF?不错,我们从现在的角度看朝代更迭是很正常,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标准答案了,但是对于生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是亡国之耻啊!那是外族入侵,和日本侵华没有区别!任何跪舔侵略者的行为就是叛国汉奸!编剧让人物用现代的眼光想的这么开,你是给他开了天眼洞察春秋百代嘛?你怎么面对扬州和嘉定以及整个中原地区被清兵屠杀的人?他们就活该被杀嘛?如果每个人都认为朝代更迭同胞被杀是理所应当,都不去抵抗,那么哪怕是现在,任哪个国家来都可以再屠我们几次!
讲故事要用心,好的作家会把人物写活,让他们按自己的个性思考和说话,如果强行给人物加上自己认为好的思想,让他们说作者想说的话,做作者认为正确的事,那就难免让人物显得太平面,前后矛盾,甚至精神分裂……
不记得从哪里看到一句话,你在历史书上划过的寥寥几笔,也许就是别人的一生,如果非要拍历史剧,那么请尊重人物和历史!
《大祠堂》影评(八):让沉重轻飘飘
大祠堂这部剧本身还是不错的,场景人物剧情都还可以。但是我本来期待更多。 第一个不满意是这部剧还是脱离环境谈人物,让人很尴尬。比如玉芬这个人物,就像是从现代剧中挪过去的一个不懂事的00后,从小听的是三纲五常的教育,周围是恪守妇节的榜样,她说跑就跑。然后围绕着她离家一事,女主角失心疯一样忘记自己的身份,私放其跟一个戏子姘逃,不说玉芬有什么罪,女主角私放一事也是大罪。然后守寡半生的大奶奶对这个孙女也是完全脱离时代的爱惜同情,封建礼教是人吃人不吐骨头的残酷冷森,这样的罪,千夫所指,为家族蒙羞,大奶奶并没有因此而耻因此而羞,反倒怪儿子不该开除玉芬的祖籍。 编剧不该对人物怜悯,玉芬的悲惨、玉芬的被残害该由我们观众来同情,来掬一把热泪。其他人超越时代身份的情感是不恰当的。 其次是对徽州的刻画不够深刻。 主题曲唱: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徽州七山二水一分田,全年劳作吃不饱三个月,小小孩儿被迫离乡,离开家跑码头,音讯不通,生死未卜,而徽州的女人因为丈夫外出讨生活独自在家犹如守活寡——一世夫妻三年半,都是这穷山恶水逼迫的人间悲剧。可是剧里没有体现这个必然的悲剧性。 虽然还是好剧,但是这样的题材,一座座贞节牌坊就是一个个的人间悲剧,沉痛没有体现。有点可惜。 此一记。 剧集到后面,前谢后谢的斗争就越儿童化,仿佛乡村爱情故事里面的广坤和那个秃头。
再之后又引入了魏忠贤这个奸人,在这个过程中格非这个角色层次出来了,其他人表现很差,尤其是玉芬!唉!玉芬,她不是招人恨,她是不该出现在剧里,我对魏忠贤都没这么厌弃。
《大祠堂》影评(九):这部好剧,我竟错过这么多年
看完有一点沉重,有一丝唏嘘,还有很多感动。谢家几代人的生死荣辱与政局的变迁息息相关,家族命运的每一次改变看似悄无声息却又轰轰烈烈,历史年轮的推进给大祠堂带来的是恢宏也是沉重。祠堂传统给谢镇人以束缚禁锢,也给了他们凝聚力与团结意。
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是饱满而又立体的。大奶奶明理又仁慈;秀才公迂腐又不失文人骨气;三爷能屈能伸有气节;谢格胜是宁死不屈的君子,是精明能干的徽商;谢格常叽叽喳喳讨人嫌有时却又不失可爱;谢致卿喜欢争强好胜,三分任性里带着一分少年意气,前期的他因疾病而与家庭生出种种矛盾,这种矛盾里有他的无理取闹,也有他的痛苦与真诚;吱溜由街头混混逆袭成为谢家少爷,有点滑稽也有点可怜,看似最不靠谱的一个人却迎来极其悲壮的结局;秀云为人妻为人媳简直无可挑剔,但是过于完美也就有点不完美了;谢格非与谢致相这一对可怜的为官者,他们真的是“叛徒”吗,好像是但好像又不是,会有人真正地理解他们吗;最喜巧珍与谢致成,从最初保持距离的相敬如宾到后来的家常夫妻郎情妾意,一路走来一路撒糖,让人在这沉闷平淡的谢镇日常里寻得到一抹温柔的亮色。只是可惜啊可惜,后来怎么就变成了那样…如果巧珍对致成再多一分信任,如果致成对巧珍再多一分关注,会不会就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可是没有如果,有的只是无尽的叹息。
谢致成带领族人剃发这一段,是让人泪流满面的存在。身为掌祠人,他不能只为自己而活,更要为全族的存续而活。他明白要怎么做才能保住整个家族,更明白一旦这样做了又将意味着什么。一生隐忍且稳重的谢致成在我眼里一直是个成熟的大男人,为人遮风挡雨,可以让人放心依靠。但是这一刻,我对他却只有心疼。他无奈,无力,痛苦,但是为了族人他一定要硬着头皮向前。在族人齐聚的祠堂里,他披散着头发,任剪刀在一片寂静里发出咔嚓咔嚓的击中心脏的声音。所有人都沉默地看着他,看着他向过去告别。但这种告别绝不是叛变,他将带着族人走向新的开始。
谢致成剃发人物形象塑造得真是好,剧情设计也合情理,音乐沉重大气,真的大赞。墙裂推荐《大祠堂》啊,这是一部需要静下来慢慢观看的好剧!
《大祠堂》影评(十):此身虽在只堪惊
这部剧在电视上播到快结尾了我才看到,看见有林心如和神探狄仁杰前传的色子就看下去了。我很喜欢看剧中展现的徽州秀丽风景、古朴建筑和明朝的人物风貌,连带思考了宗法制、家国同构与族权压迫等知识点,啊真是爱学习啊咳嗯……谢家人名字都很好听,复洵格非格常致卿致相,就是修文修武修斌取得有点懒啊这里批评一下2333,怎么现代人取名就张伟李亮王小强了呢。也许是因为我喜欢这个演员演的色子,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谢致相。剃发的清朝官员最后穿着明朝服饰死去,留给最敬爱的嫂嫂一封遗书,一句“致相一生虽然短暂,却经历了世间的荣辱悲欢”让我唏嘘不已多年不忘。我回想他跌宕起伏、波澜诡谲的一生,从代兄成婚回门的机灵孩童到坚毅地说“谁伤害我未出世的侄儿就是我谢致相终身的仇敌”的蓬勃少年,到载誉归来的明朝士子,最后是众叛亲离的投诚官员,也许是他两朝为官的才能、深(恋)情(母)不(情)改(结)的痴心和他嫂子一番为大义而变节的屁话辩解让我不讨厌这个抛弃忠义背叛家国的人。我痛心他的选择,有时候会希望他不然就奔赴国难战场捐躯算了,但我更伤心谢家人绝不屈服宁为玉碎的气节,我还记得前后两谢的长辈不愿剃发慨然自尽的那个晚上,明月朗朗照进宗祠萧萧,两个人一笑泯去恩仇,不再问天意从来高难测,不再争前谢后谢是非多,从容饮下毒酒,只留下盼望子孙生生不息的愿景,与他们一起逝去的,或者还有明前的宝贵文化与千百年来文人士子的脊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道理说了数百年,累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逃不过天命衰微、气数将尽,唯有苦天下久矣的百姓在这如漂萍浮沉的命运中生生不息。一个人的命途已足够令人叹息,国家的存亡和百姓任人鱼肉天下流血漂杵更是国恨难雪又哀怜民生艰难,但是最后我还是难忘致相,他天资过人却名节有亏,他其实脆弱多情但无人可依,他是一甲状元“坐中多是豪英”的栋梁也是两头不到岸的宗族“败类”,是变革中清醒而痛苦的一个矛盾。他明白明朝去势已不可力挽狂澜却不知道,他可以让扬州惨案不在徽州发生却阻挡不了统治者移风易俗镇压汉人的决心。致相着汉人服装手持利剑终结自己在别人看来应该死在战场上的生命时,他在想什么?忆昔谢镇垂髫时,遇到一生中最重要最想陪伴的嫂嫂,兄弟同在各有各的期待与执着,天赋异禀考中状元完成士大夫的理想而他老爹半辈子就混了个秀才,可惜大厦倾覆,活着的人进门是满眼委屈思念声声呼唤老嫂子,出门已是跟着一堆清兵在父亲的斥责下转身, 毁誉参半的一生犹如一场大梦,不再是能说浑话的八岁孩童,只是此身虽在堪惊。 致相的秉性真的没变,嫂子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利禄名声不在意,不回谢家就不回但是老惦记嫂子,嫂子让他死,他也就利利索索地死了,别的人和事情他早已淡然,就是嫂嫂才是他身上成吨的稻草。古往今来他人自己的事,就留给渔唱起三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