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祠堂》观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7-27 02: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祠堂》观后感精选10篇

  《大祠堂》是一部由阎建钢 / 聂造执导,林心如 / 赵鸿飞 / 王雨主演的一部剧情 / 古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祠堂》观后感(一):让沉重飘飘

  大祠堂这部剧本身还是不错的,场景人物剧情都还可以。但是我本来期待更多。 第一个不满意是这部剧还是脱离环境谈人物,让人很尴尬。比如玉芬这个人物,就像是从现代剧中挪过去的一个不懂事的00后,从小听的是三纲五常教育,周围是恪守妇节的榜样,她说跑就跑。然后围绕着她离家一事,女主角失心疯一样忘记自己身份,私放其跟一个戏子姘逃,不说玉芬有什么罪,女主角私放一事也是大罪。然后守寡半生的大奶奶对这个孙女也是完全脱离时代的爱惜同情封建礼教是人吃人不吐骨头残酷冷森,这样的罪,千夫所指,为家族蒙羞,大奶奶并没有因此而耻因此而羞,反倒怪儿子不该开除玉芬的祖籍。 编剧不该对人物怜悯,玉芬的悲惨、玉芬的被残害该由我们观众来同情,来掬一把热泪。其他人超越时代身份的情感是不恰当的。 其次是对徽州的刻画不够深刻主题曲唱: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徽州七山二水一分田,全年劳作吃不饱三个月,小小孩儿被迫离乡,离开家码头音讯不通生死未卜,而徽州的女人因为丈夫外出讨生活自在家犹如守活寡——一世夫妻三年半,都是这穷山恶水逼迫的人间悲剧。可是剧里没有体现这个必然的悲剧性。 虽然还是好剧,但是这样的题材,一座座贞节牌坊就是一个个的人间悲剧,沉痛没有体现。有点可惜。 此一记。 剧集到后面,前谢后谢的斗争就越儿童化,仿佛乡村爱情故事里面的广坤和那个秃头。

  再之后又引入了魏忠贤这个奸人,在这个过程中格非这个角色层次出来了,其他人表现很差,尤其是玉芬!唉!玉芬,她不是招人恨,她是不该出现在剧里,我对魏忠贤都没这么厌弃。

  《大祠堂》观后感(二):大祠堂---鸿飞GG的演技让我失望

  大祠堂终于开播了。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鸿飞哥哥和心如姐姐合作

  很失望。

  这部电视剧算是部好剧了,除了进度太慢了点(嗯,我拉着进度条看的)。对于人物的性格刻画确实相当的成功了。几乎剧中的每个主演,都被树立起了鲜明个性,三爷,致相,致卿、奶奶,秀才公,格常,吱溜..特别是致相,让人印象深刻,从少年时的少不更事,到历经沧桑淡定从容

  还有致卿,从未生病前的意气风发,到生病时的破罐破摔,再到中年时的成熟,每一步的成长,都让人看的清清楚楚,并且性格中唯一不变的任性倔强,却贯穿始终。可以说这个人物是非饱满的。

  只是让人遗憾的是致成,他的性格基本看不出太多的变化,从第一场他坐船回来,一直到他儿子娶妻。我看不出一个与爱人无缘,历经世事的大商人初出茅庐小子,在性格上的深刻变化。

  当然,你可以说编剧没给出一个可以强烈对比事件用以衬托人物。当然,编剧把致成写成了完美的神,无论面对什么问题,都成熟从容。这当然很好~但这决不能意味几十年没有感悟,没有成熟。越是没有强烈的事件对比,越考验演员功力。哪怕一个小小的事情,一个含蓄表情,能透露出的讯息就很多。

  这一点,我仅仅在致成与巧珍的闺房闲聊的时候,能体会出一二。致成对巧珍的感情变化,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表现的很丰满。特别是致成夸巧珍“真可爱”的时候,致成早起与巧珍说他的梦境,致成与巧珍在书房里闲聊的那几个片断,还有致成当爹时的喜悦,逐渐把致成对巧珍的情感变化展示出来,让我几乎羡慕起他们这对夫妻了。甚至在致成说起从商或从政时的意气风发,让我几乎回忆起那只刺猬GG跟他老婆说起那句“天下”时的神情。也许,对于这些得心应手的场景,鸿飞GG还是很能够把握的吧。

  然而在大方向上,比如与秀云的一生爱恋,致成却显得极不自然。不敢揣测,也许是林心如的名气太大,鸿飞GG实在没有放开手。致成陪巧珍回门回来,偶遇致卿和秀云,我完全看不出他们是互许终生的青梅竹马。说好了一辈子的爱人成了别人的,就是这样一个不自然的表情足以概括的么?到后来致成帮秀云劝回致卿,致成与秀云的桥上相遇,致成与秀云间有理有节的谈话,我几乎以为他们是普通朋友而已,好吧,说的好听点顶了天了也只是兄妹之情,离生死相许的爱人,差到不止十万八千里呢。正因为他们俩的表现实差强人意,连带的,巧珍的嫉妒和自杀变得极为的牵强和不合理。巧珍说,我当你是真的一心苦读,谁知你一心想的是秀云吧。她在完全未知情况下,无意间看到致成与秀云谈话的眼神,就能一眼断定他们之前有着深情,我想知道那是怎样的不能自制的深情呀?即使到最后一集,致成与秀云许诺的下辈子,那种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态度,看得出那个一生非卿不娶的执着么?我们亲爱的鸿飞GG,你看林心如的表情即陌生还含着谦卑客气礼貌。你们刚认识吧?

  再说,性格上的变化,实实在在的,我只能说,鸿飞GG对于生活的体会不够用了。整个人物的性格从一开始没什么变化,一贯的冷静沉稳。即没有少年时的轻佻活泼,也没有失去爱人后的痛苦体会,更没有中年时历尽人世的成熟沧桑具体的就不说了。

  我只能说,大祠堂,好看,好看在几个配角的出彩表演。主角,差了~

  《大祠堂》观后感(三):一生的爱——《大祠堂》观后

  最初看到剧照惊讶于林心如的古装扮相竟如此清纯动人,差点没认出来,与印象中的形象完全不同。于是一开始便对这部片子有了相当的兴趣

  看完整部剧才发现,这部片子中可圈可点的人物竟是那么多,除了林心如扮演的秀云,还有奶奶、致卿、致成、致相、秀才公、甚至吱溜,每个人都是那么鲜明,那么让人难忘。而整个谢氏家族的凝聚力,更是让人感动震撼

  尽管如此,在看到最后几集之前,我却一直没有在这部剧中找到真正让我喜欢的人物。

  或许秀云算得上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女人。她美丽贤淑,隐忍坚强,为了整个家族默默奉献。她爱的人是致成,可是父亲把她许配给了致卿。她没有反抗平静接受了。我相信,婚后的她也爱着致卿。致卿生病时,她耐心照顾;致卿不在家时,她数着日子期盼;致卿纳了小妾,她伤心失望;致卿死后,她绝望晕倒。这一切,都足以让人相信,她对致卿的爱也是真诚的。可是,在她的心底,难道真的没有遗憾吗?到老时,她终于承认,“年轻时,我心里想过别的男人”。轻轻一句话,却让人心里堵得难受。可是又能怎样呢?要不留遗憾,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玉芬就走了与秀云截然相反的道路,她反抗了父亲定下的婚姻,和心爱的人私奔了,可是为此付出了太多,而最后,她又真的幸福了吗?我不能说我不喜欢秀云,这是一个让人敬重的女人,可是想起她来,却让人觉得沉重。

  或许致成也算得上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男人。他成熟内敛正直稳重心胸宽广。他爱秀云,但同样的,他也接受了长辈为他安排的婚姻,只是默默关心帮助着秀云。可是当妻子去世后,一直没有续娶的他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他一直深爱着的人是秀云。之前,有传宗接代重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接受了他根本不认识的女人;之后有了儿子,他不需要也不愿意再娶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了。不能说婚后他不爱妻子,但他对妻子的爱却远不能跟对秀云的爱相比,但无论如何,他尽到了丈夫的责任,我们似乎不能从他身上找到什么过错。可是,和致成比起来,我却更喜欢致卿——虽然致卿明显多了很多缺点,他易冲动,常得罪人,会嫉妒,有时小心眼,可是他豪爽直率,对朋友忠诚,冒死保护东林党的遗孤让人钦佩;他对秀云的爱一点都不比致成少,临终托付妻儿的一幕,让人潸然泪下;——他流露出来的是真性情。而想起致成,却始终让我感到压抑

  直到看完最后几集,确切的说,是演到清朝初建,新的徽州知府来到谢镇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这个全剧中我真正喜欢的人物——谢致相。这个在剧中第一集就出现,贯穿始末却上镜不多的人物,随着在剧中的“死而复生”,让我回想起之前的诸多细节。这些细节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连起来竟是那样的璀璨——而在主人公自尽的那一刹那,它们又化作了晶莹泪珠,看似形毁,却已一滴一滴滴入心底。

  这是上天注定的缘分,让还是孩子的他代替受伤的哥哥与嫂子拜了天地洞房花烛夜,尽管奶奶一再嘱咐“新娘的盖头只能让你哥哥亲自来揭”,调皮的他还是趁没人的时候偷偷遛进屋里第一个揭了嫂嫂的盖头——“嫂子真漂亮!”那一刻,已注定了她是他这一生中最最重要的女人。

  俗话说长嫂如母——母亲早逝的他每天吵着要嫂子哄他才能睡觉,全然不顾新婚的哥哥。嫂子也正如母亲一样关心着他,爱护着他,给他做可口饭菜,给他缝衣做鞋,陪他玩耍嬉戏他喜欢嫂子,也许正如喜欢母亲一样理所当然。只是,当有人开玩笑的说等他长大要给他娶媳妇时,只有八岁的他会说:“致相不要长大,致相要永远和嫂子在一起”。当然,那时没人会把这话当真。

  哥哥因为久病不愈影响情绪,拿嫂嫂出气。小小的他已会保护嫂嫂,只身挡在嫂嫂面前大声斥责哥哥:“不许打嫂嫂。”几年后,嫂子怀孕了,可是族人们却置疑嫂嫂的清白。哥哥在外经商尚未回家,已是少年的他又挺身而出:“如果有谁怀疑嫂嫂,伤害我未出世的侄子,就是我谢致相终身仇敌!”

  他以他自己的方式爱着嫂嫂,保护着嫂嫂。嫂嫂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嫂嫂的心愿,他全力完成。“我听嫂嫂的话”,成了他终身的誓言。嫂嫂让他好好读书,参加科举,以后做个好官,光宗耀祖。已中了举人的他,欣然许诺:“嫂嫂希望我考,我一定考个状元回来给你。”几年过后,带着殿试第一,钦点状元的荣耀,他衣锦还乡

  此时的他,已到了成家的年龄。当父亲提出让他赶在回京之前在家乡完婚,他忽然语惊四座——“孩儿在京城已经完婚了……是袁大人亲自做的媒,没来得及禀明父亲。”虽然有足够理由,父亲的失望还是写在脸上。或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不在家乡完婚,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个理由吧——孩童时的话隐约在耳边回响:“致相要永远和嫂子在一起。”

  回到京城,他记着嫂子的嘱咐,要做个好官。无奈大明朝气数已尽,走到了穷途末路。他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在文武百官明哲保身之时,勇敢地担起保卫国家的重任,血洒疆场。所有的人都以为他死了,也许他自己也这么认为。妻子自尽随他去了,嫂子也因他的死讯悲痛万分。

  如果故事就在这里结束,在我心里留下的,或许只是一个普通人影子,有一丝感慨,有一丝遗憾。可是几年过后,他又回来了,回到了家乡谢镇。亲人惊喜万分,再次见到嫂子的他,看似平静的外表下面,掩藏着的是怎样的感情呢?

  “我不再是以前的谢致相了,以前的谢致相已经死了。”他这样对嫂子说。是的,和当年意气风发的状元郎相比,他的容貌已经留下了岁月刻画的痕迹,多了几分沧桑,也多了几份沉重。但很快的,人们弄清了这话的真正含义:此时的他,已是新上任的徽州知府——他做了清朝的官员!父亲愤怒了,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到死都没有原谅他。嫂子也不理解他,要他永远离开谢镇,就当没有过这个家。于是他离开了——“嫂子说什么,致相都照办。”“我听嫂嫂的话”,依然是他不变的誓言。

  他为嫂嫂请了皇上的旌表——在他眼里,嫂嫂是值得旌表的,虽然他早已料到,嫂嫂不会接受这个旌表。果然,嫂嫂得知是徽州知府为她请的旌表,亲自来到徽州府当面请辞谢罪。嫂嫂到来的那一天,他一路叫着嫂嫂迎去,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恰逢端午,嫂嫂请他吃饭。他凝视着座在对面的嫂嫂傻笑。嫂嫂问他笑什么,他说,“嫂嫂还记得吗,我八岁那年,嫂嫂嫁到我们家,还是我第一个揭了嫂嫂的盖头呢。”嫂嫂问他为何妻子去世多年仍不续娶。他笑道:“北方的女人我看不上,这里的女人看不上我。” 是啊,在他的心里,永远记得的是第一个跟他拜堂的女人吧,虽然那时他只是他哥哥的替身

  席间,嫂嫂向他敬酒——喝酒前,他终于说出了久藏于心里的话:“功名荣辱都是过眼云烟,其实人生若是能娶到嫂嫂这样的女人,长相厮守,不离不弃,那才是真正的福气呀。”“致相请旌表的确是为了见到嫂嫂,希望嫂嫂来这和致相一起生活。”

  从小就聪慧过人的他,又怎能没看出这是毒酒呢——嫂嫂想要跟背叛祖宗的他同归于尽。 “我听嫂嫂的话”,是他一生的誓言。这一次,嫂嫂要他死。酒,两个人都喝了。我以为故事就要这么结束了。但是,我再一次低估了他。

  “致相是该死,但嫂嫂决不能死。”他换了酒,酒里放的,仅仅是蒙汗药。他让人把昏迷的嫂嫂送回了家。

  他在留给嫂嫂的信中写道:“致相一生虽然短暂,却经历了世间的荣辱悲欢。从明朝的状元,到大清的知府,尽管在君子的眼中,致相是以变节小人的结局走完这人生旅程;但致相不以为耻,更不后悔,只因致相相信,自己没有背叛自己的良心。”

  是的,谁当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是否生活得好。作为明朝的状元,他为朝廷奋勇杀敌,血洒疆场;他看到了清朝给百姓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归顺清朝,他问心无愧。历史会告诉世人,他的一生,是如此荡气回肠。

  送走嫂嫂,他执行了“听嫂嫂的话”的誓言。嫂嫂要他死,他选择了自尽。此时,已经天下安定,他走得很安详——“上天待我不薄,居然给我个机会让我在临死前见嫂嫂一面。”也许他唯一的遗憾,是最终没能永远跟嫂嫂在一起吧。

  信的末尾,他写到:“致相临别,别无所求,只求嫂嫂好好活着,不要顾忌世间凡俗礼节,嫂嫂若能和钟爱一生的致成哥结成连理,获得幸福,致相会在阴间含笑祝福。”

  看到这里,泪,无声地落下。

  《大祠堂》观后感(四):不易犹见前朝衣冠

  乾隆年间,有朝鲜使者前来拜见清国皇帝,以表达朝鲜君主对大清的敬意与臣服。当时朝鲜使者的正式穿着在清朝普通人看来简直是奇装异服,以至不少人在街上围观惊叹,甚至有清朝汉人官员不停地问使者:“贵处衣服,是尊何代之制?”、“贵处衣冠可是箕子遗制否?”而令人悲哀的是这些汉人早已忘记了,其实朝鲜人的服饰遵循的正是明朝的衣冠服制,这些“蛮夷”身上着的正是早已被替换百年的汉家衣冠。看来,不过百年,曾经让华夏震惊的剃发易服的血泪往事早已随风遗忘。

  本来怀着膜拜之心来到中国的朝鲜使者,却惊讶地发现中华已经变成了“蛮夷”,一个对此既自负又鄙夷的朝鲜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使者遥寻寻秦地界,夷人惊怪漢衣冠”,又说“楚士几轻秦吏卒,蛮儿浑怪漢衣冠。”其实,衣冠也好,华夷之辨也好在强权的威胁下总显得那么无奈苍白,不管怎样,活着就好。朝鲜人不曾经历过汉人那段惨烈的历史,自然无法体会汉人剃发易服后只能在戏台上窥见前朝衣冠的痛楚。而被汉人称为“东夷”的朝鲜人自此对中国产生了鄙夷,他们自负地认为自己才是华夏正统的继承者,明亡后中华已经不复存在,唯有在边鄙的朝鲜岛国继承发扬了中华文化,他们自称为“小中华”。

  两百多年后,当我在电视上看到这部电视剧里的明代衣饰时竟然也大为惊讶:为什么明朝的人穿着朝鲜人的衣服——一如当年不识汉家衣冠的清代汉人。而“小中华”的后人竟然干着剽窃我们古代文明成果的事情暂且不提,令我惊讶的不仅是明代衣冠的重现,还有这部电视剧第一次以正面的角度表现被我们唾弃、谩骂的封建道德观、价值观,而且还表现得如此深情与动人。

  衣冠在古代中国不仅拥有“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等一系列人类通行的实用功能,而且还有着“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等特殊意义。衣冠于华夏,从来就不是一件小事——《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在强调“名正言顺”的华夏文化中,历代帝王问鼎天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正朔、易服色”;而悠悠几千年的华夷大防,衣冠除了标识尊卑等级外,自然也见证了民族更易、文明起落。满清入主汉室,用屠刀砍断了汉室最后的防守,衣冠自此断绝。与衣冠一起断绝的是华夏民族高贵、优美的风姿,“士不可以不弘道而重远”的担当与气度。。。从此有的只是鲁迅批判的奴才相,汉人的精神世界变得猥琐与不堪。清代是中国封建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却是将封建糟粕发扬的最光大的一个朝代。在满目的辫子戏过后,能看到这样一部正面表现华夏民族的三纲五常的可敬可叹,宗嗣文化的庄严肃穆的片子不能不让人感动

  这让我联想到孔子登上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这件事,当孔子三千门人高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一刻我真的相信: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之路上。因为当我们经历了将近百年的失落与迷惘后,终于停止了对我们文明的无止境的谩骂与污蔑,终于愿意正面地看待我们的文明,终于愿意向我们聪明智慧的先人表达真诚的敬意,并且告诉全世界:这是我们的骄傲。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这是汉服爱好者的口号,在我看来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并不一定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普及汉服,但是多希望乾隆年间的悲哀和我们今天对朝鲜服饰的惊叹不再出现——认识自己的历史,认识自己的文明。

  《大祠堂》观后感(五):可以用心看到好剧

  大祠堂我竟可以从头看到尾,一点不落。整剧服装场景精美,制作用心,主题深刻,演员表演认真精彩。剧中谢族人对自己宗族文化的传承和信仰在当今看来就像给我们自己信仰的一次纠正。善良,凝聚力,气节以及对家国情怀等方面考虑无疑让本剧散发着浓厚历史厚重感,当然对这个时期的封建习俗也有详细的展示。说说人物,女主人公秀云是最主要的人物,善良,勤劳,美丽,坚韧几乎完全完美,致成正直,有智慧,有担当,有气节同样几乎完美,可这并不是我最喜爱的人物,我最喜爱老秀才格文,这个人物最生动立体,我甚至觉得他才是男主,编剧对此人物太残忍了,前半生不得志,后半生多次白发人送黑发人,懦弱,善良,倔强自命清高,甚至老小孩。这种带有缺点的人物更深入人心,也许最打动我“我还有几个三十年",是啊,三十多岁的怎能不被打动 。赵亮扮演的这人物我认为也是整剧表演最好的演员,看的出编剧导演也偏爱这人物,肯定为他加了戏。其他演员表现都不错,特别是几个老演员,为整剧加分不少。

  《大祠堂》观后感(六):林心如又一次展现温柔善良女人的一面

  继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半生缘以后,心如似乎一直都是在走这样一条路线——温柔善良女人,但是却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不能和自己最初相爱的人结合,剧中的她总是宽容、隐忍、大气的女性,却没有胆量和勇气去奋争属于自己的爱情,只能尝到爱情的甜蜜,却得不到爱情的殿堂——结婚。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心如是很活泼的,甚至像小燕子一样莽撞折腾,只是出道时的玉女形象让她只能一路走贤良淑德的戏路,尽管她也在尝试改变,但却没有成功。

  不过我仍迷恋着心如,正是紫薇的形象折服了我,博学 聪慧,她和尔康的爱情也是我一直憧憬的。我想人都是反叛的吧,因为我没有紫薇的博学和沉稳,平日里闹腾的很,所以才喜欢紫薇的角色,我渴望一个有勇有谋的男人照顾我,所以他们的爱情才更让我羡慕。

  《大祠堂》观后感(七):再看大祠堂有感

  大祠堂以前看过,是部有历史厚重感,展现中国祠堂文化的好剧。对央视买了该剧首播权却压着不播似乎有了一些见解。但我想先说说里面的人物。秀云是本剧绝对主角,善良,勤劳,坚韧,大肚几乎完美,像个菩萨,事实上剧中也几次点出了她和大奶奶一样是菩萨,可这人物我再看后却不喜欢了在那个时代也许是完美的,以现在来看无疑她是有迂腐的东西,特别是最后想和致相同归于尽,而致相也真的自尽了,我甚至认为是秀云逼死了致相,因为致相听嫂嫂的话,嫂嫂让他死,他会照办的。大奶奶具有菩萨心肠,神一般的智慧,每次对家人说的话就像人生导师,对我们观众也很有益,对老儿子格文的爱是整剧我认为最温馨,最醇厚的情感,母子俩老演员出色演技是本剧表演的最亮点,林心如和他们对戏很多,相信受益匪浅,事实上林在后期表现出人物的坚韧一面做的很好,比前面表演出色。致成的人物性格即使用现在的眼光看也是完美的。诚信,善良,有气节,有担当,特别是有大智慧(知道官场黑暗弃仕入商,清带领族人剃发归清是顺应大势,审时度势)。对深爱秀云却选择隐忍很多人会觉得压抑,不敢爱,我想说这是真爱,是对整个家族的责任,是个以大局为重点好男人。致卿放纵任性一开始有病如此我倒不觉得讨厌,可是看到因致成不愿失气节去巴结格非时和致成分道扬镳时觉得这人就是糊涂蛋,和前面救离娘母子人物性格不符,这应该是编剧的疏忽。玉芬的形象如果是作为一个敢爱敢恨的反封建女性无疑是不成功的,这是一个要批判的人物,这人物我更多看到是任性,自私很盲目,是敢爱,可是跟庆春这样无能又没担当的人私奔放在现代也不可取,她和庆春是我最讨厌的人物。致相是个让很多人痛惜喜爱的人物,我也喜欢这人物,聪明,果敢,忍辱负重,对嫂嫂的不伦之爱其实并不值得肯定,但就是让人同情,是个让人通惜的人物。说说男主秀才公(我是按戏份来看),从人物生动性和角色塑造上看我最喜爱的人物。偏执,懦弱,善良,清高,有点无能,有点老小孩太丰富了,演员赵亮是幸运的,这人物可发挥空间大,演员也出色完成了任务,整剧给我印象最深的戏有三场,赵亮有两场,一是格文参加科考不中后问苍天,二是格文准备自尽前夜向秀云下跪,三是致成责问格非送格非卑鄙无耻四字时。

  我又看大祠堂后觉得该剧想要表达东西很多。做人要善良,诚信,有担当,有气节。对国家也要有个人,家族的担当。可是看到最后我却有点模糊了,特别是清兵入关后,致相的选择是对还是错呢,整个谢族在致城带领下剃发归清是背祖变节吗?都留给我们自己了。而剧中最后似乎是告诉我们老百姓只要有好日子过,不论当朝者是谁,可是忠君爱国有这怎么说。

  大祠堂中很多封建礼仪,习俗比较忠于事实

  用现代观点看是落后的。清兵强推剃头令对汉人的屠杀也许给人看了会激起一些民族矛盾,据中最后透露的只要老百姓日子好,谢族人也就归顺新朝当政者似乎与我们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点出入,所以央视买了首播却不播。只是我想当时央视如果播放了,像王雨,赵鸿飞,赵亮等演员一定会比现在知名度更高,可惜了。

  大祠堂是部文化底蕴深厚的好戏,但适合观看的人群一定要有一些阅历,文化,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大祠堂》观后感(八):有文化底蕴,但余味不太对

  场景全是西递宏村的实景,对于徽州的当时的风土人情重现的也很到位,但是编剧是对那个时代有什么误解吧?玉芬的思想比新中国的时候都先进啊,私奔家里人还都支持她?编剧怕不是小学生吧?还有,朝代更迭那开始灌输清朝取代明朝是多么正义而理所应当的事?WTF?不错,我们从现在的角度看朝代更迭是很正常,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标准答案了,但是对于生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是亡国之耻啊!那是外族入侵,和日本侵华没有区别!任何跪舔侵略者的行为就是叛国汉奸!编剧让人物用现代的眼光想的这么开,你是给他开了天眼洞察春秋百代嘛?你怎么面对扬州和嘉定以及整个中原地区被清兵屠杀的人?他们就活该被杀嘛?如果每个人都认为朝代更迭同胞被杀是理所应当,都不去抵抗,那么哪怕是现在,任哪个国家来都可以再屠我们几次!

  讲故事要用心,好的作家会把人物写活,让他们按自己的个性思考和说话,如果强行给人物加上自己认为好的思想,让他们说作者想说的话,做作者认为正确的事,那就难免让人物显得太平面,前后矛盾,甚至精神分裂……

  不记得从哪里看到一句话,你在历史书上划过的寥寥几笔,也许就是别人的一生,如果非要拍历史剧,那么请尊重人物和历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祠堂》观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