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21 01:36: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精选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是一本由严伯钧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5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一):Paradox,精准且优雅的书名内核词

  对立之美,讲的是艺术流派和艺术大咖以及艺术作品各种二元对立的风格和内在的各种关系,条分缕析坐标式对比来讲解。关于英文书名,严伯钧本人曾明确表示:几经斟酌,觉得还是要用Art in Paradox! Beauty太泛了,不能突出艺术的美感;opposites用来表示对立又太浅表了。所以用了Paradox, 这个词表面看是悖论的意思,但是英文的原意是para+dox para就是平行的意思,dox是理论的意思,所以原意是同时存在且并行的理论,这个从形态上更加贴合“二元对立”的意思,并且本来艺术流派的二元对立风格,是有冲突悖论的意思在里面的。并不是“两相矛盾”那么表层的意思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二):Paradox,最精准且优雅的书名核心词

  对立之美,讲的是艺术流派和艺术大咖以及艺术作品各种二元对立的风格和内在的各种关系,条分缕析坐标式对比来讲解。关于英文书名,严伯钧本人曾明确表示:几经斟酌,觉得还是要用Art in Paradox! Beauty太泛了,不能突出艺术的美感;opposites用来表示对立又太浅表了。所以用了Paradox, 这个词表面看是悖论的意思,但是英文的原意是para+dox para就是平行的意思,dox是理论的意思,所以原意是同时存在且并行的理论,这个从形态上更加贴合“二元对立”的意思,并且本来艺术流派的二元对立风格,是有冲突悖论的意思在里面的。并不是“两相矛盾”那么表层的意思。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三):一根用“二元对立法”拧成的晾衣绳,晒出了半个世纪的西方艺术史

  西方艺术史是人类艺术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批如雷贯耳的艺术大咖更是因为高超的艺术造诣而闻名于世、永载史册、流传至今。他们是西方艺术的杰出代表,以一己之力集腋成裘,推动了西方艺术的兴起、发展与壮大,他们包括但绝对不限于我们耳熟能详的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

  但是,了解了这些西方艺术家,就能准确把握西方艺术的脉络、流派与风格,以及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对整个西方艺术发展史了然于胸吗?

  中国有句成语叫“盲人摸象”,了解少数或部分西方艺术家,就好比盲人摸象,只是摸到了“象腿”“象鼻”“象耳”,并没有触及到“大象”的全部,得到的只是片面的认识。中国还有句成语叫“一叶障目”,认识一个流派,了解几种风格,就以为自己掌握了西方艺术的精髓,就显得更加过于自信了。 西方艺术史上的灵魂人物,让西方艺术这棵大树生长旺盛、枝繁叶茂,虽然“一叶落”可以“知秋”,但凭“一叶”却不能窥西方艺术之“全貌”。如果我们沉浸在一片美丽的叶子中不能自拔,不看树干乃至树根,就会陷于艺术的细枝末节,而对整棵“大树”的壮观失之交臂,进而难以对艺术史展开宏观上的思考与把握。

  因此,对西方艺术史的把握与理解,必须以时间为轴,对整个艺术历史进行全面回顾才能实现。但如果仅仅以时间为主线,逐一列举不同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及代表人物、经典著作,又会淹没于流水账之中。为此,知名科普作家、艺术研究者严伯钧采取独创的“二元对立法”,撰写了这本《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对西方艺术史的大事记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做到了“时间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也是艺术史阐述形式的创新,这当然更体现了作者对西方艺术史的熟稔与精通。

  所谓“二元对立法”,就是找出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点”,再用一条逻辑线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维度”。有了维度,就容易进行大小、强弱、先后等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就像考100分可以被评为优等生,考0分会被评为差等生,两者之间按成绩分别排名,就很容易将学生排列位次一样。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即便不是科班出身的读者,也会无障碍完成阅读,并对西方艺术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理解。

  之所以采用“二元对立法”这种方法,而不是常规的编年体、流派体、国别体等,旨在为读者提供种全新的学习艺术、领悟艺术的方法手段,这种方法不仅方便,而且有效。正如作者在导论中所言:“用二元对立法去理解艺术史,就好像晾衣服一样。晾衣服的关键不在于有多少衣服要晾,而是要撑起一根晾衣绳。了解一个风格时期的‘二元’,就好比撑起了这根晾衣绳,其他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直接挂在这条绳子上就好了。”

  这部《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洋洋洒洒十八章内容,从天主教与新教这两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说起,为我们理解不同的艺术流派奠定了宗教理论基础。然后从“意大利与德意志——西方艺术中的两极”引入,对两种艺术发源地的种族、宗教、语言等客观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艺术创作不同风格的现实必然性。随后,作者进入正文,区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创作对象进行分述,横跨文艺复兴以来五百年,我们熟知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巴赫等大师级人物逐一登场,满足了读者对瞻仰艺术大家的渴望。

  在深入了解西方艺术史的同时,书中穿插了大量的雕塑、名画配图,辅以作者精细专业而又不失通俗的讲解,有助于提高读者的艺术鉴赏能力。而对艺术人物、艺术作品的独到见解,也为我们洞察特殊历史时期的艺术创作现象打开了眼界。

  讲述艺术史,自然离不开具体的人、具体的事。讲事的同时,必然要尊重事实求“是”,又要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寻“奇”。这种“是”与“奇”的统一,决定了一部作品的生命力。所以,作者在选取艺术史事例时,不仅充分考虑了这一方面,注重以奇闻轶事吸引读者眼球,而且更进一步,将“猎奇”式的描述作为历史的碎片,点缀于西方艺术史这件“华裳”之上,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比如巴赫的钢琴音乐乐谱标记为什么总是那样干净,几乎看不到强弱的记号?我们下意识就会想到这可能是作曲家的风格不同。而事实的真相却是,那个时候有强弱的钢琴还没有被发明出来。这就是历史的真相,真相往往比我们猜想的要简单的多。

  略微遗憾的是,这本的艺术史专著限于篇幅,只涵盖了绘画、雕塑、音乐三大方面,对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没有涉及。联想到作者在以上三个方面的精彩论述,我们有理由相信,倘若增加文学与戏剧方面的论述,一定会同样精彩。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四):西方艺术史的真相不在艺术领域而在庙堂

  

世界之初,万事万物原本没有任何标签,狮子不叫狮子,老鼠不叫老鼠,山不叫山,水不叫水……一切的改变来自于人类的出现。

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智慧的生物,为了便于生产、生活、交流,将万事万物贴上了标签,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进化,各种标签也越来越精进,开始了有了分类,越分越细,直到这个世界无论从宏观的角度还是微观的角度,都有了二元对立的区分。

天有昼夜之分、季节有冬夏春秋区别、方向有南北东西之分;人有善恶之分……有了这些区分,人们仿佛找到了起点,有了奔赴的终点。

所以,仔细观察,会发现无论是哪一个领域,都会有两个方面供人参考。但是这种二元对立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只是有了这样的二元对立,方便我们寻找到正确的方向而已。每个人所处的立场不同,区分的角度也会不一样,看待事物的方法也会不一样。

比如一个人想要往东走,他没到达的地方就是东方,而他已经走过的就是西方。如果他这样和别人交流,别人永远都不知道他走到了哪里。因而城市的马路会有明确的标示,有了一个明确的坐标,避免出现这样的混乱情况。

严伯钧的《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将西方500年的艺术以二元对立的方式讲述,让读者在西方艺术史这一堆庞大杂乱的藤蔓枝条中能够清晰明了的按照时间轴找到每个时期的艺术特色以及其所依赖的环境背景。

西方曾经神权和皇权并列

西方宗教的发展时间很早,曾经经历过低谷,但是在中世纪却一度成为政教并列的政权模式。虽说没有高于皇权,但皇权的确立却需要经过神权的授予,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的神权曾经高于皇权。

其实在中国神权也高于皇权,只不过中国的神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起到的是敬畏。而西方则将神权通过宗教的方式显形于人间,并且以实际行为去干预皇权。

西方的艺术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宗教在西方的庞大体系以及权力的延伸,所以对西方的文学艺术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绝对的影响。

我们从中外文学能够看出,每一个国家社会的大环境都会影响其文化艺术的发展。因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或者说生命在于社会的需求。国家如果处于太平盛世,那么必然少不了歌功颂德的赞美篇章,国家如果处于战争动乱中,必然少不了歌颂英雄和悲天悯人以及壮志难酬等的篇章。

而西方作为宗教遍地的地方,其艺术发展自然离不开宗教的内容,尤其能够直观欣赏的绘画雕塑。故而我们在欣赏西方艺术时会发现大量的宗教画和神的雕塑。

西方艺术史的早期起源源自于数量庞大的匠人

因为西方宗教的地位和特殊性,在整个中世纪有很多人以建造教堂、装饰教堂为生。我记得《圣殿春秋》里的那个主角,他一生都在寻找机会建一座能署他名字的大教堂。他带着妻子儿女东奔西走,走南闯北,一是为了糊口生存,二是他有建造一座大教堂的梦想。按照现在人的眼光看,一个自己都吃不饱的匠人如何去谈梦想?但是在西方中世纪那个被宗教统治的时代,这样的人却有着特别大的魅力,他是妻子儿女眼中的偶像,他们跟着他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却没有任何怨言。

西方艺术正是源自于这样的匠人,他们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和信仰,属于现代人眼中的一条道走到黑的人。

但正是这些人堆砌了西方艺术史的基座,使得后来的人能够在原有的基石上造就西方艺术的璀璨高楼。

二元对立论犹如城市路标一样指引我们走进西方艺术史

其实之前阅览过一些关于西方艺术史的书籍,但是因为西方人的名字长,而且名字姓氏有点傻傻分不清,再加上西方的历史、国家的边界有点混乱,所以感觉自己就是囫囵吞枣,没看明白,就只记住了最重要的几个人名及著名作品。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将西方艺术史进行了细致的切割、拆解,然后再一一归类。严伯钧老师将西方艺术史切割成一节一节,再将每一节拆解成两堆,再在两堆里找到最显眼的两个钉在墙的两端,拉起一根绳,然后开始从绳的两端往中间晾晒那两堆中的物件:身份、地位、出身、信仰、风格、特色等等。

说西方艺术史必然绕不开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他们二人可以说是完美的二元对立,但又有某种相同的特质。

达芬奇推崇绘画,轻视雕塑,觉得绘画严谨,像科学一样都是探索;而米开朗基罗则轻视绘画,推崇雕塑,他觉得绘画是虚假的,雕塑才是真实的艺术表现。他们之间明显的对立还在于他们的信仰,达芬奇不信任何宗教,他一生都倾注在各类科学研究中;但是米开朗基罗的信仰力量却十分强大。他们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一个古典一个浪漫。但是他们却不约而同认为自己不是画家,因为他们同时还精通其他多门学科,绘画和雕塑只不过是业余爱好。而在音乐领域必然离不开贝多芬和莫扎特,这又是一对十分有意思的二元对立者。他们的风格一个像火,一个像水。

不仅艺术家之间有二元对立,国家地区间的二元对立也很明显。

要想看懂西方艺术史,必先了解西方宗教史。最为历史悠久且相互对立的当属天主教和新教,而实际上新教是天主教的另一个流派,是通过宗教改革产生的。

任何一个权力绝对的机构和政权都是滋生腐败的土壤,宗教也不列外。当整个中世纪被宗教把控时,教皇的权利就是唯一至上的,所以腐败就免不了从黑暗中破土而出,令信徒困苦不堪。有压迫就有反抗,所以在北方,教皇鞭长莫及的地方,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处处都显示出二元对立的存在。宗教改革有人反对就有人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后,一个新的教体产生了,这就是新教。

天主教和新教南北对立,天主教崇尚华丽,新教则崇尚节俭,所以我们从教堂的装饰画就能看出这个教堂属于哪个教。同时我们会发现英国的文学戏剧很出名,法国巴黎可以说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凭借的却是最初的哥特建筑;南方意大利和北方德意志之间的对立,一个是个体性十分特出的歌剧;一个是整体性标志的交响曲。之所以这样,还是跟宗教有关,因为这些国家所信仰的宗教不同,所以他们的风格和特点也就不同。

读完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以后再去西方博物馆不会再走马观花,能够去细细揣摩一些作品了。还有就是,西方艺术史告诉我们,关于艺术问题的答案,可能并不在艺术领域之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