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陶艺美学录》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16 01:02: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陶艺美学录》读后感锦集

  《陶艺美学录》是一本由张泉/主编 / 马岭/摄影著作,浦睿文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陶艺美学录》读后感(一):品《陶艺美学录》

  从烧瓷中,我们锻炼心性。

这书自有妙处,着重介绍台湾地区的陶艺作品,来源于中国文化,本是同根生,殊途同归而已。本书探讨陶瓷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为读者介绍了一批匠人。

前言是“格物致新”篇,讲述台湾地区的陶艺不困于传统,受多文化的影响,会通其它优秀文化,最终发展为一种现代美学。因此,这本书从台湾地区的陶艺出发,探讨当代生活的美学。

这是一期聚焦景德镇的陶艺专题,创作者们尝试摆脱传统的重负,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该书作者拜访了全国和世界各地云集瓷都的几十位陶艺家,匠人们的年龄跨度超过半个世纪,从他们手中出来的陶艺都有不俗的成就,受到世人的赞许。台湾的陶艺家们究竟在创造的过程中经历些什么步骤,才能创造出众多生动的作品?我们一起踏上海峡彼岸的寻陶之旅。

器物之中,自有天地。我们通过物资来发现精神之美。在欧亚大陆,瓷器是一大物质介质,跨越遥远的距离,促成艺术象征、主题、图案的同化与传播。台湾地区的陶艺嬗变,正是一股全球化浪潮的缩影。台湾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要冲,来自中国内陆、日本和欧美世界的陶艺美学,都在台湾相遇、相融合。

台湾陶艺家们或徜徉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或致力于传统的研究与再造,或前往日本、欧美国家学习,领会美学的另一面,追寻着现代陶艺的理念与精神。通过汲取不同陶艺体系中的养分,融入国际化的语境,他们找到了自己创作的灵感。

瓷器化于土,来自大地的泥土,陶艺家用无数个昼夜,让平凡的土于釉药泛起迷人的光泽,就像点石成金。我们不得不说陶艺家们手下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温度且有魅力。大多陶艺家都不善宣传自己,他们低调,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不参加比赛、不举办展览、不接受外界媒体采访,所以我们才会对他们始终抱有好奇的期待。他们就这样年复一日,孜孜不倦地做着同一件事,不厌其烦,坚持了大半辈子。

不只有陶艺,还有茶道,茶盅为中国台湾茶文化的艺术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可能性,中国台湾茶家和陶艺家这两类大师互相交流,神仙打架的过程。茶道,喝茶之道在于茶具,选茶具一般都会用眼睛去看,但其实舌头的选择才是本质的。茶杯对滋味和香气影响巨大,土质、烧的成熟度,这些肉眼看不到的因素,决定了杯子对茶汤的表现,这做茶杯就是陶艺家的活儿了,可品茶还得茶家真正内行。

烧陶,这其中,还包含着一些辩证法。任何事物的产生,一定有其原因,只要循着结果往回推,一定能找到变化的脉络。一次烧不对,不要气馁,继续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发现烧不成的原因。没有一次成功的烧瓷,我们要持之以恒,做瓷器这活,得耐心。到了最后时刻,更要全身心投入。

走最后一公里路,坡度更陡了,更艰辛了,但还是要坚持,这就是烧瓷器,它能看出一个人的心性。

从烧瓷中,我们锻炼心性。

  《陶艺美学录》读后感(二):陶艺家——遵循本心的平凡人

  王尔德说:“生活就是你的艺术。你把自己谱成乐曲,你的光阴就是十四行诗。” 你会怎样谱写你的光阴?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好的人生?有这样一群陶艺家,他们会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告诉你答案。 那些看似乏味单调冷冰冰的瓷器背后,原来浸透了一代又一代陶艺人的努力与坚持;那些美轮美奂的釉色纹路,原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 通过《陶艺美学录》这本书,我们会发现:“遵循本心,才能创造。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陶艺美学录》读后感(三):原来当代陶艺名家是这样的,让我眼界大开。

  

“陶艺的水准也是社·会文化与审美水平的晴雨表。”

无论是日常器皿,还是典藏之物,都体现一个时代的风貌。陶艺的发展需要知识的积累、文化的滋养,以及足够自由开放的创作风气。

犹记得去到偌大的博物馆里面,惊叹于前人制作的陶瓷艺品,简直令我震撼,每一件陶瓷品都带体现了时代的风貌、文化、社会气息,无不是一段时代历史的印证。

每一个时代都有为艺术献身的艺术家,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才能见证如此辉煌的历史。

由张泉主编的《陶艺美学录》,很详细地介绍了当代陶艺名家的故事,若不是有幸得到这本书,我竟不知道陶艺竟如此之美,陶艺家如此之伟大。

这些陶艺家在强大的传统或者外来文化面前坚持独立的判断,在商业浪潮中保持清醒和冷静,有所为有所不为,一辈子都在追求美、探索美、传递美。

1 有志者事竟成—— 蔡晓芳

晓芳窑早已成为世界陶艺界的传奇。蔡晓芳掌握的釉之丰富与全面,前无古人,或许后也将无来者。

蔡晓芳自幼热爱书画,在他24岁那年,他决定投身陶艺创作,当时这是一个看起来前途难卜的职业。

1962年他参加了第一届窑业工程人员训练班,在训练班里面他一直专注于实验,一丝不苟,进步极快。一年后,经人推荐,他留学日本,在日本国立通产省名古屋工业技术试验所陶瓷部,师从陶艺家藤悦三和金冈繁人。日本老师只教一些基本的釉药配方,剩下的都要靠他自己去摸索了,配置釉药不能使用机器,只能用人工,稍微的配比差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在留学期间,他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做了大量的实验。也让他体会到了陶瓷的奥秘和趣味所在,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在这个行业里面走下去的决心。

蔡晓芳在1975年创办晓芳窑,他希望烧出高温的作品,专注地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整日思索着釉药配方,走路、吃饭、与人交谈的时候,都可能突然走神。有时候一个难题无法破解,他会朝思暮想,甚至做梦的时候都会灵感乍现。他会把这些灵感收集起来,回到工作室做实验。

将各种方案不厌其烦的逐一试来。那些技艺失传的珍宝,在蔡晓芳看来,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他终将会与他们邂逅,他确信,有志者事竟成。

蔡晓芳的技艺在他日复一日的努力专研下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他已经成功还原了很多千年前的瓷器。荷兰女王家族所传的罕见冰裂纹青花磁盘,王室只提供了几张参考老照片,蔡晓芳用自己精湛的技艺还原了荷兰女王的传家之宝,让女王啧啧称赞,众人惊叹不已。

蔡晓芳还应邀为台北故宫博物馆仿制五代、宋、元、明、清的陶瓷文物。他成功续接了中国千年的传统。

对于这些不菲的成绩,蔡晓芳都非常低调。他不侍物自傲,有的只是对这么多年的走陶艺质之路的笃定。他做的这些瓷器,虽然不语,但是却能照亮人心。

他用长达半世纪的坚持,告诉自己,也告诉我们,他的选择和坚持是正确的。其中遇到了太多的困难,都无济于事,因为热爱,因为坚定,也因为努力,时间自然会给他最好的回答。

米南德说:“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

蔡晓芳在试验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无数次的失败没有将他打败,却是让他无数次去寻找方法,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2 情感的传递者——陈九骆

陈九骆说:“陶是我的媒介,是我内在心境的投射,从中能看到我的悲和喜。”

任何东西都是有生命的,这些艺术家做的陶也不例外,每一个心境下做出来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仿佛每一件作品都会告诉你他此时的心情。

陈九骆真正开始做陶艺时,已经近50岁。

生意失败,太太离开他,从此陌路。他舍弃50岁生命之前所有的一切,上山做一个陶人。心中凄苦,见世间万物都是萧索,于是,就有了“樱瓣”“江雪”。

“樱瓣”是陈九骆的第一个志野茶碗系列,取名来自苏曼殊的诗句“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陈九骆将终将难以释怀的疼痛,安放在陶器里。

刚开始烧“樱瓣”时,因为技术不稳定,很多时候一整窑的瓷器都会被烧坏,他便要全部敲掉重新烧。这时候,他会在黑暗中发呆,或者是默默流泪,出去看电影之类的,然后再继续烧陶。

“赢瓣”两年之后,他烧了“江雪”。取名来自于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他对于自己性格和处境的审视,将自己的的情感和语言全部注入陶器之中。

其实,每一件物品都是有生命的,都是会能够表达的。它虽然不语,但是懂的人自然会懂。

之后经济和生活条件好转了之后,陈九骆又烧制出了“花语”和“桐花白”。“花雨”的釉面烧出斑斑点点的铁结晶,生出些姹紫嫣红开遍的烂漫意味。“桐花白”在白色釉杯碗口沿浮出些维维红色,如春天里白色油桐花红色的花蕊。此时,他的心境已经不再那么压抑。

后来烧出“山行”,陈九骆的心境已经完全通透,活得越来越明白。

他说,“山行”的难度不是在于烧,而是在于如何将情感融于器物之中,并且很自然地表露出来。

  《陶艺美学录》读后感(四):《陶艺美学录》:艰难的人生,读懂你自己才能知道路该怎么走

  

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生活对真正的人来说很艰难?

有条戳中痛点的评论如是说:生活需要动力才不会迷茫,而兴趣可以坚定我们的信念;而真正的人,就是那些愿意保持生活的细节,不断探寻自我的人们。

关于理想,关于生活,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但我们都知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条艰难的逐梦之路,到底该如何读懂自己?

为了让大家理清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曾任《生活》杂志主编的张泉,历时一个月,拜访了云集在景德镇的几十位来自全球各地的陶艺家后。携《生活月刊》原创作团队,动身前往宝岛台湾,开启一段寻陶之旅。而这段旅途,探访了16位中国台湾的著名陶艺大师,而他们与陶土的故事,汇集在这本由浦睿文化出版的《陶艺美学录》中。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初衷,艰辛,转折,以及成功烧制理想作品的过程,让读者真正体悟到艺术家杜尚所说:最好的艺术就是生活本身。

作者出版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递陶艺的文化传承,更是要告诉人们,在生活这条道路上,读懂自己才能清楚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而为人,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01 选择一条孤独的路,将它走成坦途

保罗·科埃略在《炼金术士》中有一句名言: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日月星辰也会连成一线来帮助你完成。

现龄79岁的台湾陶艺家蔡晓芳老师,并非出生于陶艺世家,年少时因为家里经济困窘,在父母的期盼下,他报读了电机专业。但,24岁那年,他毅然放弃了工程师的行业,投身陶艺创作。经过一轮技术培训,他的专注得到日本导师的认可,并推荐他去日本留学,学习釉药的配制,而釉药正是陶瓷的奥秘之处。

当他学成归来,不少人前来拜师学艺,可所遇非良人,合伙人学到技术后将他逼走。于是,他开始自己创办工作室,于1975年,成立了今天的台湾名窑——晓芳窑。1981年,日本陶艺家吉田耕三打算在台湾举办一场中日陶艺联合展览,他邀请了很多日本陶艺界的巨匠,结果本地的参展队伍,临时找来展品充数,令日本陶艺家愤然离去。当吉田耕三在台北街头,偶遇蔡晓芳的作品,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将他的作品刊登在杂志上,给予美誉。

随后,蔡晓芳在荷兰女王邀请下,修复家族之宝——冰裂纹青花瓷盘;又将国画大师在花瓶上绘制的岁梅图转印、烧制;更为台北故宫博物院仿制五代、宋、元、明、清的陶瓷文物。正是他的专注,延续了近千年的工艺传统。

有人说,他的技术已超越宋代,他却说一切只是运气。事实上,对他来说,创作虽苦,却能使身心得以净化。这既是他兴趣所在,也是他认定的终身事业。无论这条路走得多孤独,他都能专注投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人一旦有了目标,并且这个目标能为自己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时,生活便能活成一首诗。本书作者给予蔡晓芳老师最中肯的评语:有些成功,无关天赋,无关运气,只是在经历中自我重塑,时间见证一切。

02 世上没有好走的路,只有当下的感觉

有人说,心无杂念才是真正的平常心。可怎样做,才能心无杂念呢?

七十出头的杜辅仁,曾是一名汽车修理工,在他迷茫无措时,陶艺闯进了他的生涯。如今的他,就像隐世的高僧,身穿粗布蓝衣,笑起来豁达圆融。他所理解的陶艺美学,其实就是适合生活的,就是艺术。比如,他喜欢插花,就会制作花瓶;他喜欢食物,就会制作餐具;他喜欢喝茶,就制作茶具。

换句话说,你想要什么,就用心做什么。一个人,只有心思简单了,才能活得通透。与其他陶艺师不同的是,他随性自在。当他想学佛时,他便会去缅甸剃度出家。在这期间,他静坐禅修,放空自己,感悟佛塔的智慧。在他的认知里,喝茶需要正念,才能找到那份平常心。当逆境来临时,学会顺其自然地处理问题。因此,他所制作的茶碗一气呵成。

作者在书中提到,当别人在谈陶艺的制作技术、方法、过程、造型、上釉,以及变化与发展时,他仍热衷于抽象的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任何作品,需要投入感情;任何生命,需要用心经营。在打动他人之前,先感动自己。就像1983年,他离开了机械枯燥的做陶工作,因为那无法勾起他的激情,于是,他加入天母陶艺教室,实实在在地感受泥土的生命力。

或许别人看他,活得潇洒。但,那不过是经历过彷徨过后,有了刻骨铭心的认知。在别人面对负面人生,不断抱怨与自怜时,他却淡然处之。如他所说:这世上什么不好的东西,不好的只是当下你的感觉。换一个角度,没有什么不好。就像台风虽然猛烈,会带来毁坏,却也能产生能量。

人生的路起起伏伏,不存在哪条路特别平顺,哪条路特别坎坷。只有经历不同阶段,遇事学会调整心态,才能接近自然,找到一条令自己感到舒服的路径。

03 所有的路,最后都是为了与自己和解

美国作者霍德华·法斯特曾说:假如你在世界上是孤独的,完全孤独的,你就把这种孤独用作你的安慰和你的力量。

很多人害怕孤独,是因为他们不懂如何与自己和解,独自一人时,便无法与自己好好相处。苦了大半辈子的陈九骆,年近50岁,才开始了做陶。在那之前,他遭遇了人生低谷,生意失败,婚姻破裂。一无所有的他,在三芝山上租了一栋杂草丛生的房子。这一租就是15年。期间还试过一整年没有交房租,实在混得落魄不堪。

不知道该说是生活抛弃了他,还是他放弃了一切,最终,他选择陶艺,想借此重塑自己的人生。他就像一杯苦酒,饱含辛酸。当一个人尝尽了人生极苦,他的气息就会莫名地散发出一种悲戚。正如他用一句诗来形容当时的心境: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陶艺师杨文霞说:泥土是中性的,你给它什么,它就会变成什么样子。而这句话用在陈九骆的身上,再贴切不过。他的内心万般皆是苦,因此,在烧制“樱瓣”的过程中,因技术不稳定,作品全军覆没。因为没有掌握调试的技法,两年后,他的“江雪”系列作品又一次失败。当人们越想解脱,却没有找到解脱之法,那种焦虑与烦躁就会缠绕不散。

但是,无论此时经历了什么,生活都还得继续。他不断尝试,最终,作品有了温度。他这一路的不易,恰恰投射在他的杯具上。虽然里外呈现的是坑坑洼洼的状态,却是反映了生命的裂缝,在经过千锤百炼,变得圆润,烧掉了过去的不幸,也烧出了理想的道路。

他,如同苦行僧,通过修行,遇见了心中的佛。然后,与过去的自己和解,成就了现在与未来的自己。这,或许就是大多数寻找自我救赎的平凡人,他们必经之路。

04 结束语

人生的路,有很多条。像蔡晓芳敢于挑战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他目标坚定,专注而投入;像杜辅仁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摸索前行,闯出了一条贴近内心的自在之路;又或像陈九骆那样,历尽生活的苦仍不妥协,终得解脱,与自己和解。

作者张泉,编写的这本《陶艺美学录》,透过蔡晓芳、解致璋、陈景亮、邱焕堂、叶文、杜辅仁、江有庭、陈九骆、陈正川、张清渊、杨文霓、李宗儒、田承泰、王文德、王宏祥这16位陶艺师面对困苦时的人生选择,如何苦苦挣扎去改写命运。让人们在一杯一壶的制作过程,学会读懂自己。

如果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陶艺家,就有一千种活法,而在他们的眼里,生活无论悲喜,都能创造出美感,而这种美,必然藏着深刻的灵魂。

那么,此刻你读懂自己了吗?

欢迎留言,关注我,一起学习爱与成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陶艺美学录》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