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和未来美学》是一本由赵汀阳 / 李泽厚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184图书,本书定价:2.70,页数:19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学和未来美学》精选点评:
●我老公在评论里说这是赵汀阳的硕士论文,我立马出现了一副尼克扬的问号脸。。。。嗯,牛人都有个牛逼的开端。。。。。
●据说是赵汀阳当年的硕士论文。其时,思想技术已经成熟,写作手法也已十分了得了。牛人都有个牛逼的开端。
●一句评价是中肯的:至少,他是某些哲学家著作的优秀读者,比如康德胡塞尔和维特根斯坦。
●认识赵汀阳,始于此书
●批评与展望
《美学和未来美学》读后感(一):当下美术史研究与美术批评
此书评来源:论文“当下美术史研究与美术批评”
此书评作者:任道斌
……
当今有这样一种时髦的观点:艺术界由艺术家——画廊——艺术评论家——画商共同构成。在市场喧嚣的艺术情境逻辑里,艺术评论家甚至毫无愧色地直接充当着艺术经纪人的角色,从而使匠气之作的价格往往被误认为有价值而存在。制造误导的评论话语似乎罩上了价值的光环而俨然更高于原初话语——真正的艺术品的价值。其实,该情境中真正的艺术品往往匮乏甚至缺席,评论话语往往毫无原创性——毫无历时性价值而仅仅拥有其共时性的实用意义而已。赵汀阳《谁去批评画面》界定了艺术评论的简单标准:描述性的是新闻报道;解释性的是辅助性评论;分析性的才是真正的学术性的艺术评论。信矣!是笃语也。
……
《美学和未来美学》读后感(二):一本理论开凿较深的著作
此书评来源:90年出版的两本美学新著
《哲学研究》杂志 (2)1991 p.35
赵汀阳同志所著《美学和未来美学:批评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理论开凿较深的著作。作者本着严格的分析态度,在审视过当代美学诸理论之后,也力图发现一个连分析美学也忽略了的领域,从而为“未来美学”找到自己的疆土。作者又通过对现有美学理论的批判,肯定了几个必要的原则,从而为所谓“艺术文明这种感性系统”的研究确立了“路标”。作者讨论严肃理论问题的文字也简洁流畅。
……
《美学和未来美学》读后感(三):赵汀阳:李泽厚应是80年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赵汀阳:李泽厚应是80年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此书评节选自书籍:查建英编‘八十年代’
1. 你记忆中哪些人是80年代的风云人物?
赵汀阳:李泽厚应该是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从哲学、历史学到美学,都有当时最突出的成就,在学界和文化界几乎无人不晓。
2. 80年代哪件事情对你的影响最大?
赵汀阳:80年代始终在学习和研究。当时对世界、国家、社会等等大事情还没有想清楚,而对各种小事情又不感兴趣。如果仅就学术研究而言,康德和维特根斯坦的影响最大。
3. 80年代你最大的娱乐活动是什么
赵汀阳:没有什么值得娱乐的。
4.80年代哪一个文艺作品给你的印象最深(电影、书、音乐等)?
赵汀阳:文艺作品的印象都不非常深刻。印象不错的大概有: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卡森. 麦克勒丝、迪伦马特、爱伦坡等人的小说,还有Beetles的歌,还有海子的诗不错。也许还有,记不清了。
5. 在80年代最想去的地方是哪儿?现在去过了吗?
赵汀阳:没有什么地方是“最想去的”。以前有个童谣:“……经过了彼得堡,来到了意大利……”什么的,彼得堡还没有去过,意大利去过若干次。
6. 用一个形容词描述80年代人们的表情。
赵汀阳:没有这样的形容词。
7. 现在的哪一变化是你在80年代最难想象到的?
赵汀阳:都没有预料到。但都不惊讶,没有什么是难以想象的,人类早就想象了所有离奇的事情,但什么时候发生,就难说了。
8. 如果重回80年代,你会选择做什么工作?
赵汀阳:回过头说“如果……”,就不太严肃了。只有当不知道后来的事情,选择才有博弈意义。
9.说80年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你认同吗?
赵汀阳:不同意。这种说法比较不靠谱。也许可以讨论80年代“引进”了什么,却无所谓“复兴”了什么。
10.你认为目前社会整体对80年代记忆失真吗?
赵汀阳:没有调查,不知道。
《美学和未来美学》读后感(四):李琛:谨慎的理由
谨慎的理由
李琛
赵汀阳在《美学只是一种手法》中对美学提出了批评,认为“美学属于那种甚至不值得解构的理论,因为美学一直很空洞,从来没有很完整的思想。”美学的困境,在于其总是试图模仿自然科学建立一套概念规则,“现行美学的根本错误是它太知识化了。” [1] 这是西方自然科学过于发达的后果,所有的人文学科都试图仿效自然科学,海德格尔重新思索哲学的范畴,就是为了在自然科学的吞并之下拯救哲学,被知识论统治的美学同样需要拯救。
美学的困境应该引起法学的思考。现有的著作权理论借用了美学上的若干概念,譬如思想/表达二分法、独创性等,并将此作为自身体系的基础。这些概念在美学上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法学应用的有效性。把作品进行简单的“二分”切割,是典型的知识论的思路。这种切割等于取消了作品存在的独立价值,似乎作品生来就是为了“表达”别的东西。“如果艺术的价值在于表现的话,艺术就只不过是一种可怜的替补手段。显然,对战争的表现远不如亲临战场惊心动魄;对爱情的表现不如经历爱情更震动心灵……” [2]这种“二分法”对于审美指导是无效的。症结在何处?审美不是知识判断,用求“真”的技术来求“美”,必然迷失方向。“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无论是哪一种理论,如果以建立规则为己任,最终都不免陷入困境。” [3] 此无奈之事殃及法学,因为我们恰恰需要规则。
至此,我们很容易理解“思想/表达二分法”、独创性等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难度,作为上述法学概念源头的美学理论本身就是含糊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法学完全无能为力。法律的目的不是求真理,而是求了断。两审终审,而非“不断审理、追求真理”,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生活总要继续,纠纷需要了断,即使美学上的争议没有结论,法学也必须独立地判断“作品”与“创作”。法学是利益之学,当概念不能给予明确的指引时,我们只能通过利益的衡量,维持激励创作机制与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平衡。如何进行权衡?卡多佐给出了一个答案:“如果你们要问,法官将何以得知什么时候一种利益已经超过另一种利益,我只能回答,他必须像立法者那样从经验、研究和反思中获取他的知识;简言之,就是从生活本身获取。” [4]
无论立法者还是司法者,其职责都是提供一种最好的了断方案,为了获得最佳的方案,提供者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怀着谦逊之心了解相关利益群体的真实需求。不是空洞的法律概念指引着生活,而是具体的生活丰富着概念,使概念获得有生命力的内涵。日前读博尔赫斯的《柯勒律治的花》,谈到柯勒律治写过“如果有人梦中曾去过天堂,并且得到一枝花作为曾到过天堂的见证。而当他醒来时,发现这枝花就在他的手中……”威尔斯的《时间机器》中也描写了一个从未来世界返回的人带回一枝凋零的花,博尔赫斯由此探讨了文学的整体性。博尔赫斯在《卡夫卡及其先驱者》中,则“从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辨出了他(卡夫卡)的声音”,甚至追溯到韩愈的《获麟解》。在小说《《吉柯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中,博尔赫斯虚构了一个试图重写《堂吉柯德》的人,结果写出的文字与塞万提斯的一模一样。博尔赫斯以一个作家的声音说出了文学的普遍性,而倾听过这种声音的司法者,在判断作品的相似性与抄袭的关系时,必然会更加谨慎。
法律寻求确定性,而文学艺术追求个性;法律借用了美学的概念,而美学理论本身岌岌可危。在著作权法中,概念的指引作用太薄弱,这就是我们应该谨慎的理由,我们在理论上远远不能“自给自足”,只能向生活寻找答案。在我们没有把握的边界,对创作本身、尤其是后续的创作保持宽容,应当是一种较为稳妥的态度。
[1] 赵汀阳:《美学只是一种手法》,载《二十二方案》,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同上。
[3] 傅道彬、于茀:《文学是什么》,第14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第70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原载《电子知识产权》2005年第10期)
《美学和未来美学》读后感(五):苇河:啸月楼手记——跟赵汀阳提问
啸月楼手记 - 跟赵汀阳提问
苇河 2006-11-27
06-11-26号晚上,赵汀阳作为北大哲学系研究生会学术部系列名人讲座 的被邀请人到电教216做了一场报告 题为《于艺术无关的美学---“艺术”所指的当代变化》
赵的名气很大,以前在本科,在各种哲学刊物,网站,在复考北大美学去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参加读书班的时候,都从各个渠道感受到他在人们中的影响。读书班的程老师比较推崇他,我还从程老师那里复印了一本赵汀阳的《哲学漫画集》。
本科的时候,张斌锋老师在人文思维的逻辑这门课上提到过他,不过是批评地提到的.
后来我记得在南开 西南村的 学苑书店看 《思想的声音--北大演讲录》时候,看到赵汀阳的
关于哲学是什么的一个讲演文字。全部的讲演文字我只记得一句话,或者,只受到一个观点的影,这就是:哲学到现在只剩下语言游戏了。哲学其实不能充当我们以前意念中所充当的那些角色,比如最典型的“科学之科学”。哲学的功能或者能力,发到到现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对语言的处理。这种处理又区别于语言学。它是对语言本身的反思。人类反思到了这一步,在我看来,也就算到头了。
后来打印过一些赵的论文来看。有一些看不懂,比如他的 《论可能生活》
他说他近十几年来都在做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东西;言下之意,美学并不是他的主业。
在送赵汀阳老师回去的路上,有大概20分钟的时间得以和他进行近距离提问。这个提问过程结束之后我心里很沉重,当然是因为美学而沉重。现在把它写下来,备忘吧:
一是 中国美学 作为一个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在哪里。
跟他的谈话让我觉得,“美学”这两个汉字的处境,表面上有多繁荣,有多被人关注,就也许表明,它的内在学术规范,标准,乃至它作为学术门类存在的合理性,就有多稀薄和脆弱。
二是 看书中的困惑 要看就看一流的书。因为不能否认现在的确存在有很多二流甚至不入流的学术书籍存在。要筛选鉴别,否则自己增添烦恼且被误导。赵汀阳这样的哲学小有成就的学者,他比较推崇李泽厚。
三 是我看书还是很少,而且一些经典,代表,重要的书,比如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也许我看的就很不够细致认真!!!枉费了自己还是逻辑学科班出身的人!!唉!……
四 关于实体 他举出了三种实体:reality ,entity,exsistence.前者在物理世界中实在,第二个是在数学和逻辑系统中的真;第三个是文学世界,传说等。如 贾宝玉在《红楼梦》,孙悟空在《西游记》里的真。
我感到这个问题是有很多可以说的:第三种存在,只用一个相对于某个文学世界真的方式来描述,这个逻辑和语言的工具是很不够用的。比如,唐僧这个人物,他既是现实人物,又是文学人物,如何描述?比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白蛇,这样的人物,基本上就是塑造的,非人间的,他们对于所有中国传说都是成立的。那么他们相对于哪个文学世界真呢??情况有若干种,但是工具只有一套。
更深的问题不在这里,想要对文学和传说世界的人物进行逻辑处理, 这样的企图是否是合理的?换句话说,可否不需要对它们进行逻辑的镜片下的观看而用其他的方式观看?
我又想不出其他的镜片的可能。像朱良志老师那样讲中国美学很好,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他是被认为是在讲中国哲学。他的讲课方式是自呈现的,自呈现是极高水平的呈现,但是,我们总要传递,传达啊。一传递,逻辑这个管家就要必然过来了……
五 所有人都可以来说美学 美学走出政治宣泄的幌子的工具身份是必然的,但是走出之后,谁来给美学圈地,划界,正名? 这无论是在技术的层面――――鲍姆嘉通,康德的路子―――还是国情层面;”美”学,都是极度困难的。
可是我喜欢挑战,没有挑战就勾不起我的研究欲和奋斗感。我觉得那种深深大壑般的困惑
对我来说是一种激活生命能量的机会而不是阻碍。我相信我所选择的美学,不是一个海市蜃楼,也不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与幻梦,而是一个真实的圣地,真实的花朵。我的一生,就四要为它的生长而努力。因为它的生长,也就是我的心灵的成长与绽放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