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是一本由【法】 丹纳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哲学》读后感(一):人性的分析
这本书是看戴建业老师的关于陶渊明的解读时,他推荐的一本书。他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这是他当时唯一能够读的进去的一本哲学类书籍。当时他强调一定是傅雷先生翻译的才可以。
我是以一种未知的,全部吸收的心态去读。哇!简直是一部科普读物啊,书内关于历史的描写也十分的壮观,读到后面,感觉就是对人性的剖析,会觉得,所有的人性都是在一定土壤内生长出来的,都是可以接纳和理解的是环境塑造的产物。但是快到最后,有段文字关于爱的分析。一下子好像被击中,心里无法平复,一种无法直视的悲恸感。
可能人需要什么就可以在书里看见什么,我最缺的可能就是爱了吧!被这段文字戳到痛处了!
《艺术哲学》读后感(二):丹纳的《艺术哲学》
今天刚读完的一本书 丹纳的《艺术哲学》。
丹纳采用一些浅显的比较,让人更能容易理解。比如开头丹纳的观点“风俗和时代精神对美术的作用更明显。”,采用一个自南向北出发的假设,发现不同种类、地域、气候,有着不同的植物。以此证明应当研究精神上的气候,以便了解某种艺术的出现。
他在本书中说:“科学同情各种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流派,对完全相反的形式和派别一视同仁,把他们看作人类精神的不同表现,认为形式与派别越多越相反,人类精神面貌就表现的越多越新颖。植物学用同样的兴趣时而研究橘树和棕树,时而研究松树和桦树;美学的态度也一样,美学本身便是一种实用植物学”。艺术是无规则、无理由、不可预料的。艺术的产生与制作虽然表面就像一阵风一样变化莫测,但还是有很多条件和固定的规律。
阅读全书不仅让人明白艺术的本质,艺术产生的条件以及艺术品的评定。更重要的是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尼德兰的绘画,古希腊的雕塑,详细讲述了不同艺术所产生的环境、风俗,宗教,种族等给艺术品带来的特点。读了这本书更能对艺术及美学有更深刻的理解。
《艺术哲学》读后感(三):艺术哲学
艺术哲学,内容为丹纳的讲义,经过傅雷翻译整理,出版人精心策划编排最终形成的一本书籍。经过时间洗礼依然存在,影响着人的知识。
书籍纸质和前后部分的油画插图质量很高。先通过视觉给读者直观感受。然后阅读文字阅读提升自身理解欣赏能力,最后再看看油画,别样收获,独具匠心。书籍定价感受到为传播知识奉献。
丹纳,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读了这本书,再次去了解的一个学者,怎样的经历使他对艺术品有很深的洞察理解能力:行山山水水,游历,读书开办讲座。
艺术哲学,艺术是远离生活?哲学是不切实际?恰恰相反,艺术里有深刻的生活,一幅画就可以带给不同人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许多学科是对哲学的思考中逐渐形成的。
读这本书,看作者分析不同时期绘画的色彩区别,表现区别,和民族和天气和历史等有关。自己没有对美的鉴赏,通过作者的讲述,发现确实存在这种规律,渐渐地去归类,去比较,去感受绘画背后的人,民族环境,通过一些艺术品来拉进自己与历史与景色与艺术家的距离。艺术变得有趣,自己可以看到多一点的东西,多了一些思考。美美的一本书。再次感叹作者的逻辑分析和鉴赏归类能力。有些美好,只可意会,作者言传了美好。
《艺术哲学》读后感(四):艺术,游离于生活却又始终源于生活
在丹纳看来,一种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发展收到了种族、环境和时代三个原则的制约和影响。正如我国唐朝,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自然环境得以平衡发展,经济政治呈上升式的前进和发展,使得整个唐朝社会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因此当时的人们极力追求浪漫的,恢弘壮丽的事物,由此决定了唐代人以胖为美的审美观点,诗歌上的激情澎湃以及雕塑上的丰满随性。与之相反,宋朝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尽管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已呈现出上升乏力并有下降的态势,同时边境异族的侵袭和骚扰,宋朝的整体社会状态已不如唐朝般的积极向上,而是形成了人们以瘦为美的审美观点,诗歌凄美婉转,以及瘦金体书法的盛行。因此本书通篇都在运用种族、环境、时代三原则为我们展开欧洲艺术史的画卷。
《艺术哲学》作为大学课程的讲稿被丹纳整理后出版发行,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到了浓浓的学术气息,尽管丹纳在书中大量运用各类例子为我们进行讲解,帮我们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意大利尼兰的绘画以及希腊雕塑等艺术形式,但仍不免觉得有些晦涩难懂。这就需要我们同时要拥有丰富的欧洲历史人文等知识作为背景,方能更好的理解。因此本书在为我们打开欧洲艺术史大门的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种族、环境、时代三者的重要作用。
《艺术哲学》读后感(五):艺术哲学
花了比较久的时间,认真地读了这本书。回想起来,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值得静下心安安稳稳 地读书了,足见这本书的含金量。
既不是艺术生,也没有做相关的工作,充其量只能算半个爱好者,可以说,要想把这本书的内容很好地理解,是比较有难度的,毕竟它是丹纳给美术学校学生上课时的讲稿,又经傅雷先生翻译的。以前我在这一方面看得书,多半是比较入门、比较初级的,鉴赏类的书籍多一些,并且作者是国人的比作者是外国人的要多。这次读这本书也算是一个挑战吧。
不过,任何努力都是有收获的,这本干货满满的书,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但是对于外行人来说,不是不能读懂。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是我从前从来没有思考到的,能够带领读者去思考,并给人以启发。授 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比于给人以知识,能带动人去思考,是更高层次的事情,也是更难做到的事情。虽然读这本书花费的时间要相对长一些,不能像读小说那样一天啃两本,但花费的时间还是相当值得的。
另外就是想夸一夸这个出版社和编辑哈哈哈,精装的书,封面巨美,里面排版也很舒服纸质也很好,还特别厚一本,运输的时候都是裹在有泡沫的纸袋里,相当高级了。然而,定价还不到60啊喂还不到60!!!简直不敢相信好吧,持续兴奋着哈哈哈哈~
《艺术哲学》读后感(六):好书好书
《艺术哲学》最初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习讲述美术史的讲义,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有大量的欧洲政治、宗教史、地理知识普及、生物学趣味小常识、人文风光陈述和文学、绘画评论。如其名所言,这本书从更深层的逻辑去讨论艺术、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关系,从更深的层次建立起对美学的感悟和理解,与其说这是一本艺术哲思论著,不如说是一部类百科全书。本书书中所涉及专业概念较少,雅俗共赏。对于我们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欧洲哲学起源之一希腊雕塑非常具有指导性。多个翻译版本中,首推傅雷先生的译本,他对于艺术的了解以及他的翻译水准是众多后人所不能及的。 除了序言中介绍的“他虽竭力挖掘精神文化的构成因素,但所揭露的时代和环境,只限于思想感情、道德宗教、政治法律、风俗人情,总之是一切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但是同时肯定“丹纳在他的时代把批评这门科学推进了一大步,使批评获得了一个比较客观稳固的基础”。 如果只读一本艺术史提升你的艺术感知力,一定是丹纳的《艺术哲学》,确是一部值得赏阅的好书。 而版本我最喜欢江苏凤凰出版社,刚拿到书时真的被惊艳到了,厚重大气,前后穿插了多幅名画,就像封底的推介语:丹纳的博古通今、傅雷的严谨治学,成就了这本书的不同凡响。艺术精致的装帧正是我心目中《艺术哲学》该有的样子。
《艺术哲学》读后感(七):当我们在谈论艺术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面对艺术,我们通常痛恨教条和规则,又困于此,如果没有标准,如何知道这是艺术?这是美的?
我们要相信,艺术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而当我们凝视艺术,我也会相信,艺术品会给我们一些异于我们所看到的回馈。
丹纳这本书,厘清了很多关于“艺术”的基本问题。
艺术如果“失神”,便不能称其为艺术。
读丹纳的这本《艺术哲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不管我们看的是什么时候的艺术,它所传递给我,不仅是表象中让我们看到或者听到的,更多的是,蕴含其中的精神,作者想要传达出的,那些美的,也许是超越现实和真实的,但是值得让每一代人去向往和期待的东西,这些才是艺术所要表达给人的东西。
艺术根植于的土壤,正是艺术家所处的时代。
丹纳从来都没有表达过艺术要超越时代这样的观点,相反,他表达了另一种观点,就是艺术所要表达的,和艺术家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因为艺术,也要让人们去感知、去认可,甚至去惊叹。
当我们理解了艺术的产生和艺术要表达的“精神”的时候,我想,这才是我们去欣赏艺术的开始。
不再仰视,心怀美好。
特别想说的是,傅雷的翻译堪称完美,不娇柔造作,又不庸俗拖沓,将那些历史常识、艺术术语用所有人都能听得懂的语言一一道出,从文字的角度,依然是完美范本。
《艺术哲学》读后感(八):艺术不朽
艺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无时无刻不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发现美、欣赏美、提升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艺术似乎有着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特别是对于艺术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更让人望而生畏。而丹纳的《艺术哲学》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艺术殿堂的大门。
丹纳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评家和史学家,《艺术哲学》是他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讲稿的辑录,也是他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对19世纪的文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拜读《艺术哲学》最大的感触是这本书不同于一般艺术理论书籍般艰深枯燥、晦涩难懂,丹纳用比喻、类比、举例等多种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堂生动形象的艺术理论课。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本书通俗易懂,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迈上了更高的艺术阶梯,特别是关于绘画,书中对诸多享誉世界的名画作了分析讲解,醍醐灌顶,大大提升欣赏艺术的能力和水平;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不仅可以窥探丹纳的艺术观点,同时,也可以对西方绘画史、艺术史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这是作为史学家的丹纳的独特贡献。
这本书的译者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先生,傅雷先生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深厚的翻译功底和文化底蕴更使《艺术哲学》大放异彩,是现在很多翻译家无法企及的。
中西方两位文化艺术大师共同为我们奉献了不朽的艺术经典,实为我辈之幸!
《艺术哲学》读后感(九):读《艺术哲学》
我的一位同事很喜欢看画展,认识她这三年的时间里,她去外地看了好几次画展,可惜我只记得其中一次的作品是莫奈的,大概是受我粗浅的艺术鉴赏能力的限制,其他几次的画展着实没记住名字。我并不懂画,中国的、外国的都不懂,却凭着对艺术的一颗敬畏之心,选了一本《艺术哲学》来品读。为什么是这本?原因很简单,既然没有老师教,那就挑一本讲义看吧。
这本书的作者丹纳是一位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本书是他上课的讲义,当然,不是全部的讲义,只是一部分最提纲挈领的内容。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应该已经足够了,毕竟再深刻分析下去也得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了。
大学时我的专业是英语,欧洲历史、英美概况这几门课还是学过的,只是那时全是死记硬背,完全没想到有朝一日还可以用到。看到西方艺术家的画作、雕像、建筑以及文学作品,也许能够明白它们看起来的样子,但总有“为什么会是这种表达”这样的疑问,说白了,程度只停留在欣赏,而完全不能鉴赏。然而这本书里,丹纳在带领读者品味各个时期的画作之前就定下了一条规则:“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他说,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知道了这条规则,便找到了正确品读艺术作品是方向。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你看不懂一个艺术作品,那你一定要去研究一下它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我相信,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很可能会随着对那段历史背景的理解而越加深刻。
《艺术哲学》读后感(十):人本来只是活着 现在会点缀生活了
丹纳的《艺术哲学》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它不像一般的艺术史教科书一样给你提纲挈领的教导,也不像普遍的艺术评鉴指南一样给你高深严密的理论,它就是这样娓娓道来,用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和一组组闻名遐迩的作品,支撑起这一部气象万千的历史。在大量的文学史料的基础上,丹纳深入探讨古希腊、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17世纪的艺术现象,据此提出“只能用诗歌咏叹”的艺术理想。
这本书用鲜活的艺术史实给门外汉如我恶补了一堂艺术课。我们从小真的太缺艺术启蒙和艺术教育了,长大后以为多去几次展览多看几眼作品就是试图在了解艺术了,其实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也是一种科学,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外在条件,需要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去挖掘和梳理。正如丹纳所言:“要以自然科学家的态度有条有理地研究,分析,我们想得到一条规律而不是一首颂歌。”
丹纳对发现艺术规律的重视,与我头脑中“艺术是个人的情绪表达”这种认识相去甚远。在丹纳看来,艺术品不是孤立的,而是从属于一个总体,反过来,这个总体也能解释这个艺术品。这个总体,就是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关键要素。他还用三个方法给艺术品规定等级:特征的重要与否、特征的有益与否、效果的集中与否。这种对艺术规律的发现和阐释,是本书最让我受益、受启发的部分。
《艺术哲学》其实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艺术史,或者社会史。丹纳教授举重若轻,娓娓道来,遥想当年在巴黎美术学校听课的那些同学,该是多么幸福呢。出版物的价值正在于此,即便不能当面聆听教诲,亦能在将近一百年后,以另一种介质阅读并品味丹纳教授上课的精髓,与大师对话,与圣人同坐。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可知未来。在丹纳教授信手拈来的各种典故中,胸中那股不能抒怀之气似乎已随风飘散。我们不是在最好的时代,但也不是在最坏的时代。做好自己,尽好当尽的本分,余下的,自有大能者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