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是一本由丹纳著作,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页数:5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哲学》精选点评:
●道理其实不算复杂,但作者很有耐心做全面细致的阐释,按照我的理解,去除一些华丽的字句也并不影响意思的表达,这本书可以省下一半的篇幅……只可惜我读的这个版本,没有配图。
●值得一看 只是文章涉及的人物名称过多,读着不够流畅
●当时看的还有点不能消化呢。
●经典,衣食住行中艺术无处不在。
●年代久远的艺术史,观点有时代的局限。但丹纳的文笔,傅雷的译笔都极好。随时拿起随时读的进去。这样著译都好的书,现今几成绝迹。0996
●这本书真的可以学到很多很多
●家里这本已经有些年头了,想再找一本插图本。
●读大学时买的书.上次回国的时候感慨重读,不过它已经成了妹妹的收藏.
●这本书有百分之一的干货 剩下百分之九十九是为这些干货做注解 干货告诉了我们作者的思想 注解教会了我们像作者一样思考
●文笔流畅优美,各个时代的社会风俗人情如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以前看到的是世界,如今看到的是自己。看着书中列出的一长串艺术家名字,回想起了从前在纸上默写那些先贤名字的时光,一样兴致勃勃的心情。名留青史的天才只是“一根最高的枝条”,背后还有其他默默无闻的艺术家以及广大的群众,正是那无边的夜空,人类的群星才更璀璨
《艺术哲学》读后感(一):我的枕畔读物
买这本书是97年吧,在学校旁边一家很小很小的书店里。十年了,这本书也跟着我四处飘荡,从四川到河南到山东到陕西,属于随身携带的十几本书之一。
不断地翻起,并非因了其中的艺术理论或具体的作品评论,而是书中关于欧洲历史人文的描写。丹纳认为,艺术黄金时代的出现并非偶然,为什么德国有大批最优秀的音乐家而没有顶级的画家?为什么恰恰在十六世纪的意大利涌现了如此天才的画家雕塑家?某种艺术流派只能在特定的精神气候中产生,黄金时代的到来如同种子的成长一样需要各个因素的完美配合,种族、环境、时代。丹纳拿出三分之二的篇幅,以文艺复兴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与希腊雕塑为例,具体地分析论证了他的理论。
为了完成这个证明,他需要引用大量的素材,地理、历史、人种学。正是这些素材成为这本书最有趣的部分。比如说,在分析拉丁民族与日耳曼民族气质差异导致艺术上的分歧时,他很顺手地分析了宗教改革的结果——所有的拉丁民族都保留了天主教的信仰,而几乎所有的日耳曼民族都成为新教徒(除了比利时,它不曾改宗的原因是西班牙人打败了他们数次,所有的新教家庭不是被杀就是逃亡)。又如他描写十七世纪法国风气:“路易十三一朝,死于决斗的贵族有四千之多。出身高贵的人第一要不怕危险。那般漂亮人物,浮华公子,平日多么讲究缎带和假发的人,会自告奋勇,跑到法兰德斯的泥淖里作战……所有香喷喷的风流人物投军入伍象赴舞会一样踊跃”读完这本书,绝对胜过读一般的欧洲史。因为它令那些已逝的时代由于翔实的细节而生动明丽。
丹纳的文笔很美,傅雷的翻译也非常精彩,很多句子读起来如诗一样美,且充满了音乐感,令人过耳不忘。如同他描写伦勃朗的技艺那样:。。。表现个人的特点和秘密,精神面貌的无穷而无法肯定的复杂性,在一刹那间把全部内心的历史集中在脸上的变化莫测的痕迹,对这些,惟有莎士比亚才有同样的目光。又如他描写鲁本斯:尼德兰的巨人长着那么有力的翅膀,竟然能飞向太阳,虽则腿上挂着几十斤重的荷兰乳饼。
扮成圣保罗的伦勃朗
鲁本斯作品
我的这个版本比较简装些,现在有些版本,是配齐了书中提到的104副绘画作插图的,印刷非常精美。可惜我一直没有找到,遗憾啊。
(以前贴在博客上的评论 图在这里 http://qing007.blogbus.com/logs/10915301.html)
《艺术哲学》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本书名为《艺术哲学》,是作者丹纳的讲课实录,记录了他的思考,包括对艺术的定义,以及艺术是如何诞生的等等。在丹纳眼中,创造艺术品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是人类在保证了基本的衣食无忧之后出现的行为;同时艺术的产生和动植物一样,都受到当地环境气候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艺术品也有高下之分,人物性格塑造越高尚、人物刻画越符合当时人的重要特征,艺术品就越高级。
在全书中,丹纳采用总分总的构架,分别讲解了艺术品的本质及产生,其中包括艺术品的目的、特征定义以及价值;并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尼德兰的绘画和希腊的雕塑三个例子,来论证“艺术品的风格深受其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最后一编艺术中的理想,说明了艺术品的价值有高低之分,并辨析了不同特征的高下。
下面分别叙述各编的主要内容:
【【【第一编 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
在这一编中,丹纳分别讲述了两个主题,一是艺术品的本质是什么;二是艺术品是如何产生。
在【艺术品的本质】这一主题中,丹纳通过绘画、雕塑、诗歌等多种艺术品种类的例子,阐释了自己对于艺术品本质的认识,即——
1,一件艺术品属于艺术家本人及其所属的艺术宗派,以及与其趣味一致的时代/社会。
摘抄:科学让各人按照各人的嗜好去喜爱合乎他气质的东西,特别用心研究与他精神最投机的东西。科学同情各种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流派,对完全相反的形式与派别一视同仁,把他们看作人类精神的不同的表现,认为形式与派别越多越相反,人类的精神面貌就表现的越多越新颖。
2,艺术的目的不是对现实惟妙惟肖的模仿,但脱离了对现实的深刻观察的艺术几无价值。
3,好的艺术品,会强化突出其所处时代的主要特征。
摘抄:特征的行动受着牵制,受着别的因素阻碍,不能深入事物之内留下一个充分深刻充分鲜明的标记。人感觉到这个缺陷,才发明艺术加以弥补。「个人注:叙述影片做的是加法,纪实影片做的是减法,但本质都是突出与故事主线相关的一切“特征”,弱化其余庞杂的支线。」
摘抄:到了这个阶段,人类才开始一种高级的生活,静观默想的生活,关心人所依赖的永久与基本的原因,关心那些控制万物,连最小的地方都留有痕迹的,控制一切的主要特征。要达到这个目的,一共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科学,靠着科学找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用正确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达出来;第二条路是艺术,人在艺术上表现基本原因与基本规律的时候,不用大众无法了解而只有专家懂得的枯燥的定义,而是用易于感受的方式,不但诉之于理智,而且诉之于最普通的人的感官与感情。艺术就有这一个特点,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大众。
在【艺术品的产生】这一主题中,丹纳运用四个历史时期的实例(希腊文化与古代雕塑、中世纪文化与哥特式建筑、十七世纪的法国文化与古典悲剧、现代文化与音乐),将艺术的产生与植物的生长相类比,阐述艺术品的宗派特征与其时代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丹纳认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气候深刻影响着艺术家。但凡一个艺术家企图想向与时代相悖的方向发展才干,都会遇到阻力: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一条发展的路,不是压制他,就是逼他改弦易辙。「个人注:就是zf的赞助你拿不到,市场也不买你的帐」
1,古希腊崇拜健美的形体,因此诞生了雕塑来表现完美人体。
2,中世纪城邦衰落,罗马帝国崛起,人们普遍悲观厌世,哥特式建筑出现了。其庞大的体积、其内部阴暗的色彩与彩绘玻璃窗中透入的光线将人们内心的压抑外化。
3,十七世纪,君主政体形成,宫廷贵族成为模范人物,高傲、勇敢、忠诚、礼貌、规矩变为时代追捧的品质,法国悲剧和希腊悲剧完全不同,法国悲剧的一切布置都精妙,即便有悲痛,也被巧妙的礼仪掩饰住。「个人注:我理解的就是那种“做作的悲哀”」
4,工业革命之后,进入现代社会的人们普遍十分苦闷。由于音乐不表现实物而最容易宣泄情感,因此得到长足发展。
摘抄:这个时代的主角,是郁闷而多幻想的野心家,感情永远得不到满足,只是莫名其妙的烦躁,苦闷至于无可救药。这种人的苦闷有两个原因;——先是过于灵敏,经不起小灾小难,太需要温暖与甜蜜,太习惯于安乐。他不像我们的祖先受过半封建半乡下人的教育,不曾受过父亲的虐待,挨过学校里的鞭子,经过在大人面签恭敬肃静的规矩,个性的发展不曾因为家庭严厉而受到阻碍;他不像从前的人需要用到臂力和刀剑,出门不必骑马,住破烂的客店。现代生活的舒服,家居的习惯,空气的暖和,使他变得娇生惯养,神经脆弱,容易冲动,不大能适应生活的实际情况;但生活是永远要用辛苦与劳力去应付的。——其次,他是个怀疑派。宗教与社会的动摇,主义的混乱,新事物的出现,懂得太快,放弃也太快的早熟的判断,逼得他年纪轻轻就东闯西撞,离开现成的大路,那是他父亲一辈听凭传统与权威的指导一路走惯的。作为思想上保险栏杆的一切障碍都推倒了,眼前展开一片苍茫辽阔的原野,他在其中自由奔驰。好奇心与野心漫无限制地发展,只顾扑向绝对的真理与无穷的幸福。凡是尘世所能得到的爱情、光荣、学问、权力,都不能满足他;因为得到的总嫌不够,享受也是空虚,反而把他没有节制的欲望刺激的更烦躁,使他对着自己的幻灭灰心绝望;但他活动过度,疲劳困顿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远处”是怎么一个境界,得不到而说不出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这个病称为世纪病,以四十年前(1820年代)为最猖獗;现在的人虽则头脑实际,表面上很冷淡或者阴沉麻木,骨子里那个病依旧存在。
最后,丹纳表现一种艺术流派大体表现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总的形式,其次是总的形势产生特殊倾向与特殊才能;其次是这些倾向与才能占了优势以后造成一个中心人物;最后是声音、形式、色彩或语言,把中心人物变成形象,或者肯定中心人物的倾向与才能。在考察艺术品时,可以上下追溯其其他阶段。
【【【第二编 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
第二编到第四编,丹纳详细了分析不同时代的三个地区的艺术体裁和特征,将自己第一编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其中。这这一编中,他研究了如下几个方面:
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特征;
这批艺术家不重诗意和文学气息,创造了一批庄严健美,生活高尚的人体,更活跃,更安静,更完全的人类。
2,产生这种绘画的环境背景(意大利人的性格特点&历史环境);
意大利人的性格刚强、快乐、开朗,具备典雅自然的气息,哥特式建筑(象征沉闷阴郁)传到意大利的时候很晚也已经有所改进。意大利人具备想象力,擅长“布局”,喜欢正规、和谐与端整的形式,对外表的热情大于对内容的热情,偶像崇拜的意味多,宗教情绪少。
3,产生这种绘画的次要条件(出现一流绘画的条件:精神方面的修养,民族自发的形象,民族性格)
欣赏和制作一流的绘画,有三个必要条件:
A,修养。意大利从十五世纪就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从封建时代的风俗习惯逐渐过渡到近代精神,这个转变发生的比其他地区都要早。因而意大利人最早脱离了躬身弯腰俯仰田地之间的状态。
,自发的形象,也即民族文化。意大利民族不像德国对哲学有着非同寻常的偏好,也不像英国被职业生活完全挟持,更不像法国将文学的绘画与形象的绘画完全对立。十五世纪,意大利的城市范围狭小,人们对于生活要求不高,没有太多野心,生活与观念相平衡,人的想象力丰富而健全。
C,环境,促使艺术表现人体的环境。意大利没有法律没有警察,人们全靠武力保卫自己,这使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倾向于偏爱有力和简单的肉体。
最终,丹纳总结认为,环境与艺术的关系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摘抄:要产生伟大的作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自发的,独特的情感必须非常强烈,能毫无顾忌地表现出来,不用怕批判,也不需要受指导;第二,周围要有人同情,有近似的思想在外界时时刻刻帮助你,使你心中的一些渺茫的观念得到养料,受到鼓励,能孵化,成熟,繁殖。
摘抄:君主政体,宗教迫害,学院派的迂腐,把天生的创造力加以正规化和削弱了;风俗习惯变为雅驯,精神上沾染了感伤情调;画家从天真的工匠一变而为彬彬有礼的绅士;铺子和学徒的制度被“画院”代替;艺术家不再自由放肆,诙谐滑稽,不再在泥刀会的饭局中一面游戏一面雕塑,而变做一个机警的侍臣,自命不凡,处处讲礼法,守规矩,存着一肚子的虚荣,对教内教外的大人物逢迎谄媚:这时绘画便开始变质。
【【【第三编 尼德兰的绘画】】】
丹纳认为,欧洲最好的两个民族分别为拉丁和日耳曼,这两民族中又以意大利人和尼德兰人特征最为突出。所以,说完意大利人就说尼德兰人。
荷兰人相貌就不同,比较糙,身材高大,笨重而没有风度,满脸肉疙瘩,颧骨和牙床骨都很突出,谈不上雕塑上那种细腻的美。身体机能也更粗鲁,好吃,近乎于专吃生肉的猛兽,感情一点不细腻,很迟钝,还喜欢喝烈酒(毕竟气候寒冷需要保暖)。虽然他们被法国和意大利普遍认为没有感情,但这种民族性格也使得他们更勤劳、更理性、更忠诚。他们适应自然界和人性的规律,不是与规律对立而是加以利用。
此外,荷兰因为地处低洼,人们一开始生活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之中,为了生存,他们要比生活在温暖地带的人们克服更多困难、付出更多艰辛,才能过上舒适生活,这种压力使得这个民族变得格外努力,习惯于埋头苦干,他们不情绪化,而是非常平静。他们非常擅长实用技术。
日耳曼民族除了在荷兰,都没有孕育出绘画。因为若想产生一流绘画,必须眼睛对形体和颜色敏感,视觉必须敏锐。同时,丹纳认为,真正的艺术,要摆脱哲学意向(这也是为什么德国没有一流画家),不走文学道路,能够运用形体而不受拘束,用颜色而不流于火爆的绘画。荷兰人画的几乎都是安乐知足的人,表现安静的农庄、散步的乐趣等等。此外,尼德兰有很多河流,自然环境使人对色彩特别敏感。
尼德兰的绘画有四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相对于一个面目分明的历史时期:
1,第一个时期,十四世纪的法兰德斯,社会复兴,财富与民智都开始发展,禁欲主义和教会的势力衰退,豪华与肉欲兴起,华丽的形象受到追捧,但法兰德斯保存了宗教情绪和神秘气息,于是涌现出一批歌颂现世生活和基督教信仰的艺术品。
2,第二个时期,十六世纪,思想解放、攻击教会,爱好华彩与肉感的风气。绘画逐渐改变,世俗与人间题材占优势。
3,第三个时期,比利时立国,南方各省开始安于享乐,人们开始苟且偷生,民族的想象力开始衰退,画作中逐渐看不见特色和刚强的精力,色彩不是贫乏便是甜俗。民族的特色丧失了。
4,第四个时期,荷兰立国,改奉新教并成为共和帮,1667年荷兰打败英国后,文化也开始变质,人民过于安乐。到此为止,整个流派完全枯萎了。
【【【第四编 希腊的雕塑】】】
研究希腊文化并不容易,毁灭掉的远比保留下来的多,再加上文献的缺乏,所以丹纳决心从环境开始分析希腊雕塑的产生背景。
第一,种族
自然环境对民族有着重要影响,温和的气候给予希腊人温和的脾性,多山的地貌与贫瘠的土地又培育出他们简朴的生活习惯,因为近海,他们喜欢航海游历,接触不同事物,喜欢猎奇。无所不在的神的观念淡薄,更喜欢与人接近的神。「个人注:丹纳似乎不太看得上教育,认为一切有目的的教育都不如天然的习性更有价值,所以人应该在采摘、狩猎、织布中分辨色彩,在家居琐事、族群争议中识别人性,后天的教育永远比不上天赋的聪慧与机敏」
摘抄:在文明的压力之下,人有时胸襟狭窄,有时兴奋若狂,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他成了一架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或者觉得自己在无穷的宇宙中等于零。——在希腊,人叫制度隶属于人,而不是人隶属于制度。他把制度作为手段,不以制度为目的。他利用制度求自身的和谐与全面的发展,他能同时成为诗人、艺术家、批评家、行政官、祭司、法官、公民、运动家;他锻炼四肢,聪明,趣味,集一二十种才能于一身,而不是一种才能妨碍另外一种。
摘抄:我们从希腊人各种看到的三个特征,正是造成艺术家的心灵和聪明的特征。——首先是感觉的精细,善捕捉微妙的关系,分辨细微的差别:这就使艺术家把形体、色彩、声音、事故,总之是元素与细节,造成一个总体,用内在的联系结合得非常完善,使整体成为一个活的东西,在幻想世界中超过现实世界的内在的和谐。——其次是力求明白,懂得节制,讨厌渺茫与抽象,排斥怪异与庞大,喜欢明确而固定的轮廓:这就能使艺术家把已经限制在一个容易为想象力和感官所捕捉的形式之内,使他的作品能为一切民族一切时代所了解,而且因为人人了解,所以能垂之永久。——最后是对现世生活的爱好与重视,对于人的力量的深刻的体会,力求愉快;这就是艺术家避免描写肉体的残废与精神方面的病态,而专门表现心灵的健康和肉体的完美,用题材的固有的美(即健康的心灵与肉体)加强表情后天的美(艺术家的手腕)。
第二,时代
古代人的精神世界更为简单,进入新时期,过去的文化对近代文明有所影响,人们依旧很单纯,思想感情单纯,趣味也很单纯。希腊人对待肉体与对待精神同等重要,肉体有其本身的价值,并不附属于精神。
摘抄:现在的人有了奇大无比的头脑,无边无际的灵魂,四肢变了赘疣,感官成了仆役,野心与好奇心贪得无厌,永远在搜索,征服,内心的振动或爆发随时扰乱身体的组织,破坏肉体的支持,他往四面八方去漫游,直到现实世界的边缘和幻想世界的深处。人类的家业与成绩的巨大,有时使他沉醉,有时使他丧气,他拼命追求不可能的事,或者在本行中灰心失意,不是奔向一个痛苦,激动,扩大无边的梦,便是受着社会牢笼的拘囚,为了某种专业与偏执狂而钻牛角尖。
摘抄:没有一点儿紧张,一切很单纯,不过写一些日常小景,全部妙处只在于潇洒自然;既不高声大气,也没有锋芒毕露的警句,你读了仅仅为之微笑,可是心中的愉快仿佛面对一朵田间的野花或者一条明净的小溪。人物或起或坐,时而相视,时而谈些普遍的事,和庞贝依壁画上的小型人像一样悠闲。我们的味觉已经迟钝麻木,喝惯烈酒,开头几乎要认为这样的饮料淡而无味,但是尝过数月之后,就只愿意喝这种新鲜纯净的水,觉得别的文学作品都是辣椒,红焖肉,或者竟是有毒的了。
第三,制度
造成完美的身体的制度(譬如舞蹈)和造成雕像的技术同时发展,舞蹈给雕塑提供了模型。体育也一样,奥林匹克的发展塑造了人们对完美形体与姿态的爱好,体育锻炼同样给雕塑提供了模型。除了常人,希腊的雕塑也塑造出了神。
摘抄:人总是先想到现实而后想到模仿,先关心真实的肉体后关心仿造的肉体,先忙着组织合唱队,然后用雕塑表现合唱队。肉体的或精神的模型永远出现在表现模型的作品之前,但先出现的时期并不长久,因为制造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模型在大众心目中记忆犹新。艺术是一个和谐的经过扩大的回声,正当现实生活到了盛极而衰的阶段,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才达到完全明确而丰满的境界。
【【【第五编 艺术中的理想】】】
所谓“理想”,就是艺术家对基本特征先构成一个观念,然后按照观念改变实物,改变过的物“与艺术家的观念相符”。「个人注:其实这和社会学里的理想模型的概念基本一致,就是依据现实建构出一个更简洁更完美的模型」
1,艺术品是使一个显著的特征居于支配一切的地位,一件作品越接近这个目的越完善。条件有二,一是特征必须是最显著的,二是最有支配作用的。理想存在等级之分,经过长久的舆论震荡最终对艺术品的评价会基本归于统一。
2,如何评判一个特征是否显著/重要?从植物学角度考量,即越不容易改变的特征越重要。丹纳认为,这是因为一个特征越接近本质,势力范围就越大,势力范围越大,特征就越稳定。
摘抄:《堂吉诃德》《鲁滨逊漂流记》都是同样重要的作品,他们的通俗性是不可摧毁的,存在的时期是无限的。这是一个证据,证明精神生活的价值与文学的价值完全一致,艺术作品等级的高低取决于他表现的历史特征或心理特征的重要,稳定与深刻的程度。
3,特征有益的程度
在评价特征的价值时,丹纳提出了另一种尺度,即用两种方式评估他:先考虑一种力量与别的力量的关系(是抵抗还是消灭别的力量),再考虑他对本身的关系(使自己消亡,还是使自己发展变强)·。
摘抄:文学价值的等级每一级都相当于这个道德价值的等级。别的方面都相等的话,表现有益的特征的作品必然高于表现有害的特征的作品。倘使两部作品以同等的写作手腕介绍两种同样规模的自然力量,表现一个英雄的戏就比表现一个糯的价值更高。……(讲述不同等级的主人公特点)在最低的等级上是写实派文学与喜剧特别爱好的典型,一般狭窄,平凡,愚蠢,自私,懦弱,庸俗的人物;但伟大的艺术家一方面因为要适合艺术品种的条件,或者因为爱真实,不能不刻画这一类可悲的角色,一方面用两种手段掩盖人物的庸俗与丑恶,。或者以他们为配角和衬托,烘托出主要人物。……往上一个等级,应当列入一批坚强而不健全,精神不平衡的人物。某一种情欲,某一种机能,某一种精神素质或某一种性格,在他们身上发展的其大无比,有如一个畸形的器官,妨碍了其余的部分,造成种种损害和痛苦。戏剧或探求哲理的文学通常都采取这样的题材,因为一方面,这等人物最能提供动人与惊骇的事故,感情的冲突与剧烈的转变,内心的惨痛,合乎戏剧家的需要;另一方面,思想家又觉得他们最能表达思想的作用,生理结构的后果,在我们身上暗中活动而成为我们生命的盲目主宰的一切暧昧的力量。……再往上一级就是完美的人物,真正的英雄了。
4,效果集中的程度
尽管特征显著或者存在,但效果集中才能真正突出艺术品的特征,效果越集中,艺术品价值越高。而效果集中的程度随着一个文学时期的不同阶段而变化:最开始文学由于无知而不够集中(自发的,还没有认识到特征),而在文学时期结束时,由于驳杂不纯而不够集中。只有在文学时期的中段,效果是完全集中的。上述规律决定艺术史的各个阶段,不止在文学时期中有所体现。「个人注:也就是说,一种艺术流派的发展程度,基本呈现正态分布......」
完!
《艺术哲学》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书籍信息:
作者: 「法」丹纳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傅雷译文集》
译者: 傅雷
出版年: 1991-07-01
读书笔记:
本书名为《艺术哲学》,是作者丹纳的讲课实录,记录了他的思考,包括对艺术的定义,以及艺术是如何诞生的等等。在丹纳眼中,创造艺术品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是人类在保证了基本的衣食无忧之后出现的行为;同时艺术的产生和动植物一样,都受到当地环境气候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艺术品也有高下之分,人物性格塑造越高尚、人物刻画越符合当时人的重要特征,艺术品就越高级。
在全书中,丹纳采用总分总的构架,分别讲解了艺术品的本质及产生,其中包括艺术品的目的、特征定义以及价值;并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尼德兰的绘画和希腊的雕塑三个例子,来论证“艺术品的风格深受其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最后一编艺术中的理想,说明了艺术品的价值有高低之分,并辨析了不同特征的高下。
下面分别叙述各编的主要内容:
【【【第一编 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
在这一编中,丹纳分别讲述了两个主题,一是艺术品的本质是什么;二是艺术品是如何产生。
在【艺术品的本质】这一主题中,丹纳通过绘画、雕塑、诗歌等多种艺术品种类的例子,阐释了自己对于艺术品本质的认识,即——
1,一件艺术品属于艺术家本人及其所属的艺术宗派,以及与其趣味一致的时代/社会。
摘抄:科学让各人按照各人的嗜好去喜爱合乎他气质的东西,特别用心研究与他精神最投机的东西。科学同情各种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流派,对完全相反的形式与派别一视同仁,把他们看作人类精神的不同的表现,认为形式与派别越多越相反,人类的精神面貌就表现的越多越新颖。
2,艺术的目的不是对现实惟妙惟肖的模仿,但脱离了对现实的深刻观察的艺术几无价值。
3,好的艺术品,会强化突出其所处时代的主要特征。
摘抄:特征的行动受着牵制,受着别的因素阻碍,不能深入事物之内留下一个充分深刻充分鲜明的标记。人感觉到这个缺陷,才发明艺术加以弥补。「个人注:叙述影片做的是加法,纪实影片做的是减法,但本质都是突出与故事主线相关的一切“特征”,弱化其余庞杂的支线。」
摘抄:到了这个阶段,人类才开始一种高级的生活,静观默想的生活,关心人所依赖的永久与基本的原因,关心那些控制万物,连最小的地方都留有痕迹的,控制一切的主要特征。要达到这个目的,一共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科学,靠着科学找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用正确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达出来;第二条路是艺术,人在艺术上表现基本原因与基本规律的时候,不用大众无法了解而只有专家懂得的枯燥的定义,而是用易于感受的方式,不但诉之于理智,而且诉之于最普通的人的感官与感情。艺术就有这一个特点,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大众。
在【艺术品的产生】这一主题中,丹纳运用四个历史时期的实例(希腊文化与古代雕塑、中世纪文化与哥特式建筑、十七世纪的法国文化与古典悲剧、现代文化与音乐),将艺术的产生与植物的生长相类比,阐述艺术品的宗派特征与其时代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丹纳认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气候深刻影响着艺术家。但凡一个艺术家企图想向与时代相悖的方向发展才干,都会遇到阻力: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一条发展的路,不是压制他,就是逼他改弦易辙。「个人注:就是zf的赞助你拿不到,市场也不买你的帐」
1,古希腊崇拜健美的形体,因此诞生了雕塑来表现完美人体。
2,中世纪城邦衰落,罗马帝国崛起,人们普遍悲观厌世,哥特式建筑出现了。其庞大的体积、其内部阴暗的色彩与彩绘玻璃窗中透入的光线将人们内心的压抑外化。
3,十七世纪,君主政体形成,宫廷贵族成为模范人物,高傲、勇敢、忠诚、礼貌、规矩变为时代追捧的品质,法国悲剧和希腊悲剧完全不同,法国悲剧的一切布置都精妙,即便有悲痛,也被巧妙的礼仪掩饰住。「个人注:我理解的就是那种“做作的悲哀”」
4,工业革命之后,进入现代社会的人们普遍十分苦闷。由于音乐不表现实物而最容易宣泄情感,因此得到长足发展。
摘抄:这个时代的主角,是郁闷而多幻想的野心家,感情永远得不到满足,只是莫名其妙的烦躁,苦闷至于无可救药。这种人的苦闷有两个原因;——先是过于灵敏,经不起小灾小难,太需要温暖与甜蜜,太习惯于安乐。他不像我们的祖先受过半封建半乡下人的教育,不曾受过父亲的虐待,挨过学校里的鞭子,经过在大人面签恭敬肃静的规矩,个性的发展不曾因为家庭严厉而受到阻碍;他不像从前的人需要用到臂力和刀剑,出门不必骑马,住破烂的客店。现代生活的舒服,家居的习惯,空气的暖和,使他变得娇生惯养,神经脆弱,容易冲动,不大能适应生活的实际情况;但生活是永远要用辛苦与劳力去应付的。——其次,他是个怀疑派。宗教与社会的动摇,主义的混乱,新事物的出现,懂得太快,放弃也太快的早熟的判断,逼得他年纪轻轻就东闯西撞,离开现成的大路,那是他父亲一辈听凭传统与权威的指导一路走惯的。作为思想上保险栏杆的一切障碍都推倒了,眼前展开一片苍茫辽阔的原野,他在其中自由奔驰。好奇心与野心漫无限制地发展,只顾扑向绝对的真理与无穷的幸福。凡是尘世所能得到的爱情、光荣、学问、权力,都不能满足他;因为得到的总嫌不够,享受也是空虚,反而把他没有节制的欲望刺激的更烦躁,使他对着自己的幻灭灰心绝望;但他活动过度,疲劳困顿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远处”是怎么一个境界,得不到而说不出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这个病称为世纪病,以四十年前(1820年代)为最猖獗;现在的人虽则头脑实际,表面上很冷淡或者阴沉麻木,骨子里那个病依旧存在。
最后,丹纳表现一种艺术流派大体表现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总的形式,其次是总的形势产生特殊倾向与特殊才能;其次是这些倾向与才能占了优势以后造成一个中心人物;最后是声音、形式、色彩或语言,把中心人物变成形象,或者肯定中心人物的倾向与才能。在考察艺术品时,可以上下追溯其其他阶段。
【【【第二编 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
第二编到第四编,丹纳详细了分析不同时代的三个地区的艺术体裁和特征,将自己第一编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其中。这这一编中,他研究了如下几个方面:
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特征;
这批艺术家不重诗意和文学气息,创造了一批庄严健美,生活高尚的人体,更活跃,更安静,更完全的人类。
2,产生这种绘画的环境背景(意大利人的性格特点&历史环境);
意大利人的性格刚强、快乐、开朗,具备典雅自然的气息,哥特式建筑(象征沉闷阴郁)传到意大利的时候很晚也已经有所改进。意大利人具备想象力,擅长“布局”,喜欢正规、和谐与端整的形式,对外表的热情大于对内容的热情,偶像崇拜的意味多,宗教情绪少。
3,产生这种绘画的次要条件(出现一流绘画的条件:精神方面的修养,民族自发的形象,民族性格)
欣赏和制作一流的绘画,有三个必要条件:
A,修养。意大利从十五世纪就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从封建时代的风俗习惯逐渐过渡到近代精神,这个转变发生的比其他地区都要早。因而意大利人最早脱离了躬身弯腰俯仰田地之间的状态。
,自发的形象,也即民族文化。意大利民族不像德国对哲学有着非同寻常的偏好,也不像英国被职业生活完全挟持,更不像法国将文学的绘画与形象的绘画完全对立。十五世纪,意大利的城市范围狭小,人们对于生活要求不高,没有太多野心,生活与观念相平衡,人的想象力丰富而健全。
C,环境,促使艺术表现人体的环境。意大利没有法律没有警察,人们全靠武力保卫自己,这使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倾向于偏爱有力和简单的肉体。
最终,丹纳总结认为,环境与艺术的关系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摘抄:要产生伟大的作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自发的,独特的情感必须非常强烈,能毫无顾忌地表现出来,不用怕批判,也不需要受指导;第二,周围要有人同情,有近似的思想在外界时时刻刻帮助你,使你心中的一些渺茫的观念得到养料,受到鼓励,能孵化,成熟,繁殖。
摘抄:君主政体,宗教迫害,学院派的迂腐,把天生的创造力加以正规化和削弱了;风俗习惯变为雅驯,精神上沾染了感伤情调;画家从天真的工匠一变而为彬彬有礼的绅士;铺子和学徒的制度被“画院”代替;艺术家不再自由放肆,诙谐滑稽,不再在泥刀会的饭局中一面游戏一面雕塑,而变做一个机警的侍臣,自命不凡,处处讲礼法,守规矩,存着一肚子的虚荣,对教内教外的大人物逢迎谄媚:这时绘画便开始变质。
【【【第三编 尼德兰的绘画】】】
丹纳认为,欧洲最好的两个民族分别为拉丁和日耳曼,这两民族中又以意大利人和尼德兰人特征最为突出。所以,说完意大利人就说尼德兰人。
荷兰人相貌就不同,比较糙,身材高大,笨重而没有风度,满脸肉疙瘩,颧骨和牙床骨都很突出,谈不上雕塑上那种细腻的美。身体机能也更粗鲁,好吃,近乎于专吃生肉的猛兽,感情一点不细腻,很迟钝,还喜欢喝烈酒(毕竟气候寒冷需要保暖)。虽然他们被法国和意大利普遍认为没有感情,但这种民族性格也使得他们更勤劳、更理性、更忠诚。他们适应自然界和人性的规律,不是与规律对立而是加以利用。
此外,荷兰因为地处低洼,人们一开始生活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之中,为了生存,他们要比生活在温暖地带的人们克服更多困难、付出更多艰辛,才能过上舒适生活,这种压力使得这个民族变得格外努力,习惯于埋头苦干,他们不情绪化,而是非常平静。他们非常擅长实用技术。
日耳曼民族除了在荷兰,都没有孕育出绘画。因为若想产生一流绘画,必须眼睛对形体和颜色敏感,视觉必须敏锐。同时,丹纳认为,真正的艺术,要摆脱哲学意向(这也是为什么德国没有一流画家),不走文学道路,能够运用形体而不受拘束,用颜色而不流于火爆的绘画。荷兰人画的几乎都是安乐知足的人,表现安静的农庄、散步的乐趣等等。此外,尼德兰有很多河流,自然环境使人对色彩特别敏感。
尼德兰的绘画有四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相对于一个面目分明的历史时期:
1,第一个时期,十四世纪的法兰德斯,社会复兴,财富与民智都开始发展,禁欲主义和教会的势力衰退,豪华与肉欲兴起,华丽的形象受到追捧,但法兰德斯保存了宗教情绪和神秘气息,于是涌现出一批歌颂现世生活和基督教信仰的艺术品。
2,第二个时期,十六世纪,思想解放、攻击教会,爱好华彩与肉感的风气。绘画逐渐改变,世俗与人间题材占优势。
3,第三个时期,比利时立国,南方各省开始安于享乐,人们开始苟且偷生,民族的想象力开始衰退,画作中逐渐看不见特色和刚强的精力,色彩不是贫乏便是甜俗。民族的特色丧失了。
4,第四个时期,荷兰立国,改奉新教并成为共和帮,1667年荷兰打败英国后,文化也开始变质,人民过于安乐。到此为止,整个流派完全枯萎了。
【【【第四编 希腊的雕塑】】】
研究希腊文化并不容易,毁灭掉的远比保留下来的多,再加上文献的缺乏,所以丹纳决心从环境开始分析希腊雕塑的产生背景。
第一,种族
自然环境对民族有着重要影响,温和的气候给予希腊人温和的脾性,多山的地貌与贫瘠的土地又培育出他们简朴的生活习惯,因为近海,他们喜欢航海游历,接触不同事物,喜欢猎奇。无所不在的神的观念淡薄,更喜欢与人接近的神。「个人注:丹纳似乎不太看得上教育,认为一切有目的的教育都不如天然的习性更有价值,所以人应该在采摘、狩猎、织布中分辨色彩,在家居琐事、族群争议中识别人性,后天的教育永远比不上天赋的聪慧与机敏」
摘抄:在文明的压力之下,人有时胸襟狭窄,有时兴奋若狂,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他成了一架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或者觉得自己在无穷的宇宙中等于零。——在希腊,人叫制度隶属于人,而不是人隶属于制度。他把制度作为手段,不以制度为目的。他利用制度求自身的和谐与全面的发展,他能同时成为诗人、艺术家、批评家、行政官、祭司、法官、公民、运动家;他锻炼四肢,聪明,趣味,集一二十种才能于一身,而不是一种才能妨碍另外一种。
摘抄:我们从希腊人各种看到的三个特征,正是造成艺术家的心灵和聪明的特征。——首先是感觉的精细,善捕捉微妙的关系,分辨细微的差别:这就使艺术家把形体、色彩、声音、事故,总之是元素与细节,造成一个总体,用内在的联系结合得非常完善,使整体成为一个活的东西,在幻想世界中超过现实世界的内在的和谐。——其次是力求明白,懂得节制,讨厌渺茫与抽象,排斥怪异与庞大,喜欢明确而固定的轮廓:这就能使艺术家把已经限制在一个容易为想象力和感官所捕捉的形式之内,使他的作品能为一切民族一切时代所了解,而且因为人人了解,所以能垂之永久。——最后是对现世生活的爱好与重视,对于人的力量的深刻的体会,力求愉快;这就是艺术家避免描写肉体的残废与精神方面的病态,而专门表现心灵的健康和肉体的完美,用题材的固有的美(即健康的心灵与肉体)加强表情后天的美(艺术家的手腕)。
第二,时代
古代人的精神世界更为简单,进入新时期,过去的文化对近代文明有所影响,人们依旧很单纯,思想感情单纯,趣味也很单纯。希腊人对待肉体与对待精神同等重要,肉体有其本身的价值,并不附属于精神。
摘抄:现在的人有了奇大无比的头脑,无边无际的灵魂,四肢变了赘疣,感官成了仆役,野心与好奇心贪得无厌,永远在搜索,征服,内心的振动或爆发随时扰乱身体的组织,破坏肉体的支持,他往四面八方去漫游,直到现实世界的边缘和幻想世界的深处。人类的家业与成绩的巨大,有时使他沉醉,有时使他丧气,他拼命追求不可能的事,或者在本行中灰心失意,不是奔向一个痛苦,激动,扩大无边的梦,便是受着社会牢笼的拘囚,为了某种专业与偏执狂而钻牛角尖。
摘抄:没有一点儿紧张,一切很单纯,不过写一些日常小景,全部妙处只在于潇洒自然;既不高声大气,也没有锋芒毕露的警句,你读了仅仅为之微笑,可是心中的愉快仿佛面对一朵田间的野花或者一条明净的小溪。人物或起或坐,时而相视,时而谈些普遍的事,和庞贝依壁画上的小型人像一样悠闲。我们的味觉已经迟钝麻木,喝惯烈酒,开头几乎要认为这样的饮料淡而无味,但是尝过数月之后,就只愿意喝这种新鲜纯净的水,觉得别的文学作品都是辣椒,红焖肉,或者竟是有毒的了。
第三,制度
造成完美的身体的制度(譬如舞蹈)和造成雕像的技术同时发展,舞蹈给雕塑提供了模型。体育也一样,奥林匹克的发展塑造了人们对完美形体与姿态的爱好,体育锻炼同样给雕塑提供了模型。除了常人,希腊的雕塑也塑造出了神。
摘抄:人总是先想到现实而后想到模仿,先关心真实的肉体后关心仿造的肉体,先忙着组织合唱队,然后用雕塑表现合唱队。肉体的或精神的模型永远出现在表现模型的作品之前,但先出现的时期并不长久,因为制造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模型在大众心目中记忆犹新。艺术是一个和谐的经过扩大的回声,正当现实生活到了盛极而衰的阶段,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才达到完全明确而丰满的境界。
【【【第五编 艺术中的理想】】】
所谓“理想”,就是艺术家对基本特征先构成一个观念,然后按照观念改变实物,改变过的物“与艺术家的观念相符”。「个人注:其实这和社会学里的理想模型的概念基本一致,就是依据现实建构出一个更简洁更完美的模型」
1,艺术品是使一个显著的特征居于支配一切的地位,一件作品越接近这个目的越完善。条件有二,一是特征必须是最显著的,二是最有支配作用的。理想存在等级之分,经过长久的舆论震荡最终对艺术品的评价会基本归于统一。
2,如何评判一个特征是否显著/重要?从植物学角度考量,即越不容易改变的特征越重要。丹纳认为,这是因为一个特征越接近本质,势力范围就越大,势力范围越大,特征就越稳定。
摘抄:《堂吉诃德》《鲁滨逊漂流记》都是同样重要的作品,他们的通俗性是不可摧毁的,存在的时期是无限的。这是一个证据,证明精神生活的价值与文学的价值完全一致,艺术作品等级的高低取决于他表现的历史特征或心理特征的重要,稳定与深刻的程度。
3,特征有益的程度
在评价特征的价值时,丹纳提出了另一种尺度,即用两种方式评估他:先考虑一种力量与别的力量的关系(是抵抗还是消灭别的力量),再考虑他对本身的关系(使自己消亡,还是使自己发展变强)·。
摘抄:文学价值的等级每一级都相当于这个道德价值的等级。别的方面都相等的话,表现有益的特征的作品必然高于表现有害的特征的作品。倘使两部作品以同等的写作手腕介绍两种同样规模的自然力量,表现一个英雄的戏就比表现一个糯的价值更高。……(讲述不同等级的主人公特点)在最低的等级上是写实派文学与喜剧特别爱好的典型,一般狭窄,平凡,愚蠢,自私,懦弱,庸俗的人物;但伟大的艺术家一方面因为要适合艺术品种的条件,或者因为爱真实,不能不刻画这一类可悲的角色,一方面用两种手段掩盖人物的庸俗与丑恶,。或者以他们为配角和衬托,烘托出主要人物。……往上一个等级,应当列入一批坚强而不健全,精神不平衡的人物。某一种情欲,某一种机能,某一种精神素质或某一种性格,在他们身上发展的其大无比,有如一个畸形的器官,妨碍了其余的部分,造成种种损害和痛苦。戏剧或探求哲理的文学通常都采取这样的题材,因为一方面,这等人物最能提供动人与惊骇的事故,感情的冲突与剧烈的转变,内心的惨痛,合乎戏剧家的需要;另一方面,思想家又觉得他们最能表达思想的作用,生理结构的后果,在我们身上暗中活动而成为我们生命的盲目主宰的一切暧昧的力量。……再往上一级就是完美的人物,真正的英雄了。
4,效果集中的程度
尽管特征显著或者存在,但效果集中才能真正突出艺术品的特征,效果越集中,艺术品价值越高。而效果集中的程度随着一个文学时期的不同阶段而变化:最开始文学由于无知而不够集中(自发的,还没有认识到特征),而在文学时期结束时,由于驳杂不纯而不够集中。只有在文学时期的中段,效果是完全集中的。上述规律决定艺术史的各个阶段,不止在文学时期中有所体现。「个人注:也就是说,一种艺术流派的发展程度,基本呈现正态分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