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孩子的大脑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27 01:49: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孩子的大脑读后感锦集

  《孩子的大脑》是一本由[西] 阿尔瓦罗·毕尔巴鄂著作,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2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的大脑》读后感(一):孩子的世界

  因为工作原因要和很多小朋友打交道,很多幼儿的可塑性非常强。对他们来说世界都是新的,各种新的道理,知识一听到就会被采纳。所以成年人在孩童面前,希望能展示出最好的自己,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

  这本书在西班牙的亚马逊上很受欢迎,我就找了电子版来看。很久没读西语类的书了,相比文学类,社科类的书还是很好读的。

  《孩子的大脑》读后感(二):《孩子的大脑》和我们不一样吗?

  孩子的大脑和我们不一样吗?其实在不远的工业时代,还没有儿童心理这一说,孩子就是缩小版的大人,不觉得儿童和成人有什么不同,所以孩子很小就开始从事各种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出重新发现儿童,才发现原来儿童是一个和成人不一样的物种。

  儿童的大脑和成人的不一样,如果把大脑分成三层,分别是最里面位于脑干的爬行动物脑,然后包裹在外面的哺乳动物脑,最外面是理性的人类脑。这也从进化的角度看到了人是从爬行动物进化到哺乳动物,最终进化出了理性,才成为万物的灵长。可是同时也应该知道进化留给我们的痕迹,我们依然是一种叫做智人的动物。尤其是儿童,未满一岁的孩子,其实就是一个爬行动物,其实还没有爬行动物那些技能。但是从大脑上讲,就是吃饭走路满足生理需要。等哺乳脑不断成长,孩子的情感需要越来越丰富,而理性脑,需要经历漫长的学习过程,有资料说大脑完全长成要到26岁。可见想要获得理性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而我们的家长往往却非要用理性的标准来要求儿童。

  当人遇到批评、受到指责,大脑思维马上就会进行退行,所以当你批评孩子的时候,他仅有的一点点理性也会烟消云散,瞬间变成一只哺乳动物,这时候你的批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而如果进一步收到人身的攻击,大脑还会继续推行,变成爬行动物,就好像在战争中经常发生的,受伤流了很多血,可是竟然不知道,在战场上,面对生死,人只剩下爬行脑。就好像爬行动物一样,丢个尾巴都无所谓,这样才可以在战场上活下来。所以当孩子哭得浑身颤抖的时候,你给他一个拥抱,他就会从爬行动物的状态恢复到哺乳动物,然后等他平静下来,你才可以讲道理。所以一个拥抱拥有无穷的力量。

  和孩子相处,教育孩子,前提是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所以学习一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孩子的大脑到底是什么样的,对每一位家长都很重要。想要了解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读一本书就可以成为育儿专家,要把看到的理论和生活结合起来,不断尝试,不断去了解儿童,才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不断成长的父母。

  《孩子的大脑》读后感(三):从大脑科学角度看育儿这件事

  看到这本书时,有点不敢置信的观点是:小孩子在六岁之前的黄金时间里,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小天才,在智力、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视觉能力、自控力和创造力方面都会有巨大的潜能,可惜的是,这种潜能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或者在各种条件制约下,家长们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发挥这种潜力,而这种潜能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消失。这个观点真的很让人震惊,然后问题来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帮助孩子?《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的真相》一书,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大脑,了解孩子的情商和智商,了解到底他们在想些什么,是如何发展的。通过对孩子大脑的了解,从而帮助我们认识如何激发潜能。

  大脑科学是最复杂的神经科学,至今研究人员也没有完全破解大脑之谜。前日看到一则推文说是美国某实验室科学家实现了脑意识控制物体移动,听来也很神奇但是感觉还是很科幻。这本《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的真相》从大脑科学的角度帮助家长们了解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神经元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各年龄阶段的孩子大脑是如何发育的,发育到什么程度,这个时候家长能做些什么——这些知识看起来很科学很深奥,其实作者讲述简洁生动,通俗易懂,读来丝毫不觉枯燥,而这些对家长几乎是空白的知识也正是为人父母最需要、最切实、最实用的指导。

  大脑是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他决定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大脑决定智商,这个已是人尽皆知,然而,从现代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方面看待智商和情商,这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角度和育儿方式,也是父母必须了解的。对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来说,知识多来源于经验和文字的传承,甚至在育儿上更多的侧重于言传口教,但对西方人而言,他们更注重科学基础原理以及喜欢多问个为什么,善于找究竟,这就是差别。

  从这本《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的真相》中看看大脑科学家们如何从专业角度看待育儿这件事,各种突破经验的观点本身便已是非常吸引人。科学育儿,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多问个为什么,知其一,更知为什么成为一,才更棒。作为父母,多学习,多了解,多了解孩子的大脑发育无疑也能正向促进育儿这件事。孩子是宝藏,只有父母努力去“挖掘”,才能最大可能地发挥孩子的潜力,成长为更好的人。

  知识很有用,这本书观点让人恍然大悟,对我帮助很大。

  《孩子的大脑》读后感(四):了解才是养成优秀孩子的基础

  我们都是从有了孩子之时,才开始学做一个爸爸妈妈的,在育儿的路上,我们依靠长辈的经验、书中的介绍、自己摸索等各种方法提升自己育儿知识。我们想要培养出一个高智商与高情商的孩子,那么这本书,就推荐给大家读一读。

  本书的作者阿尔瓦罗·毕尔巴鄂是西班牙权威神经心理学家,欧洲大脑科普类畅销书作者,大脑可塑性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此拥有丰富的经验。本书《孩子的大脑》更是长踞亚马逊网络书店教育类图书销售榜首。

  这本书让我们能够更细致的了解孩子大脑的基本情况,如何运行、如何使用适当的工具提升孩子的大脑发育,从而成长为一个高智商与高情商的孩子。

  一、基础

  想要孩子成长为高智商与高情商的孩子,首先要了解大脑运作的基本原理。在这一部分,书中清楚的向我们介绍了大脑的三位一体,也可以理解成三个部分。使我们心脏跳动、保持呼吸的【爬行动物脑】,分辨愉快和不愉快情绪的情感脑,又称【哺乳动物脑】,和使我们拥有自我意识、互相沟通、进行推理的理性脑,也成【高级脑】。

  我们要知道在发生之时,是哪种脑在起主导作用,对应的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比如当他的爬行动物脑在起主导作用时,你讲道理就是行不通的。

  孩子在成长的时候,就像一棵树,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对他信任,让他充分成长,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二、工具

  “人类大脑有别于其他动物大脑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设计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不例外。我们需要一些工具,来使我们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书中提出了“激励孩子的行为”、“惩罚的替代法”、“设定恰当的限制条件”、“同理心”和“沟通”,这五种教育方式来协助我们更好的参与和帮助孩子成长。

  三、提高情商

  我们常常说,某某某的情商很高,实际上是对ta为人处事方面的一个认可,是说这人非常会处事。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成长的更加茁壮。美国心理学家哈洛进行了一项非常有名的“恒河猴实验”,证明了母爱对于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爱与信任,作为他成长最坚实的后盾,才能让他勇敢的去成长。

  四、提高智商

  智商在过去一度被人们认为是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的标准,然而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智商仅仅只能作为智力发展的一个参考。智力的发育不仅仅是靠学习书本知识得来,更是在生活和游戏中锻炼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视觉智力、自控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大脑基础情况的书,更是一本教会父母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为一个自信、无畏、乐观、且智力优异的育儿书。

  这本书适合每一位父母阅读,想要孩子成长优秀,最先做的当然是了解孩子大脑的基本情况,只有了解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如果不了解,以爱为名只会是一种伤害。

  《孩子的大脑》读后感(五):教养孩子的秘密

  养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婴幼儿、童年、青年、中年、老年一路走来,都经历过被养育的时期,但是,却不是每一个父母都懂得应当怎样正确育儿,帮助孩子成长成为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益的人。现在的父母,比起老一辈人,接受过更多更好的教育,生活环境和条件也越来越好,但是他们养育出来的孩子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巨婴、不具备合作精神和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竞争、心理素质差等等。怎样养育孩子,让孩子获得全面的智力和情感发展,是每一个父母都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能力。

  西班牙神经心理学家阿尔瓦罗.毕尔巴鄂的《孩子的大脑 智商与情商的真相》一书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孩子大脑的构造和作用原理,阐述了父母帮助孩子提高情商与智商的方法,对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育儿误区也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可操作性强,值得每一个父母认真阅读并付诸实践。

  现代教育理念越来越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与父母的行为为孩子展示了一个最初的世界,孩子通过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形成了自己对外部世界最初的认识,可以说,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言传身教的作用大于任何形式的说教,想要孩子成为善良、正直、乐观的人,自己首先应该成为这样的人。

  对于强化孩子积极的行为,应当用情感或社交奖励的方式,而非物质奖励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应当激发孩子的内在行为动力,而非用外在的利益去引诱孩子。比如,在培养孩子学习某项知识技能的时候,应当激发孩子天然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的探索行为,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生活中,很多家长会采取学习成绩提高了,就给予奖励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会促使孩子为了获得奖励而去努力学习。外在的动力常常是不能持久的,而且会使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难以满足。 提到鼓励机制,就不得不提到惩罚机制。很多父母都将惩罚孩子作为纠正孩子不当行为的手段,然而,效果往往并不好,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而且,惩罚的方式往往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阴影,让孩子感到不安甚至恐惧,有的还会潜移默化成下一代的教育方式,贻害无穷。在书中,作者就为父母提供了几种替代惩罚的方式,比如,提前介入,帮助孩子实现目标;为孩子展示后果,从而促使孩子避免错误行为;鼓励孩子弥补错误,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负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条件、经历都各不相同,自然会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待事物的情感反应也会不同。哪怕是出生于同一个家庭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个性,作为父母,要敏感地识别出这些个性,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采取相应的方法帮助孩子成长成才。

  余光中在《日不落家》中写道,“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陪伴孩子成长是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也在成长,孩子的到来给父母更多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帮助父母成为更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珍惜人生中这段不一样的体验,也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

  《孩子的大脑》读后感(六):塑造坚强的孩子与修补破碎的成人

  几天前,和一个朋友聊天,不知道怎么就说到《都挺好》。里面有一个情节是,苏明玉大骂苏大强,在惊骇和崩溃的的瞬间,苏大强喊出了明玉母亲的名字,而这也镇住了苏明玉。其实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这种“发现你最终长成了你最讨厌的人的样子”的瞬间比比皆是。我不是说绝大多数人亲子关系都糟糕,但是我们这一代,绝大多数人都是想活得和父母不同的,当然要活得比他们更好,成为比他们更好的人。很悲哀的现实是,绝大多数人,最终却发现自己还是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比这还吊诡的现象是,我们这一代成为父母之后,却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成为自己的样子。

  或者,我们已经到了“认命”的年龄?就是那种我已经这样了,你千万不能这样的疲惫心态,可是如果回到自己父母的这个年龄,你会发现,他们也希望你不同,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

  你反抗他们强加于你身上的希望的压力,原来代际在遗传。

  在《孩子的大脑》里,作者说,人有百分之五十的遗传基因,遗憾的是,很多东西都是天生。那么,可能说,不管你的希望如何,有很多东西,人是改变不了的。比如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他永远无法成为“别人家”优秀的孩子,当然,还有你就是你父母的孩子,承认与否都改变不了的事实。

  那么,你和我一样都在思考,难道我们就这么认了?因为我们的父母不够优秀,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只需安于做一个平庸的普通人,同时,因为自己的起点不高,所以也无需为教育费心,反正孩子也会变成另外一个你。

  显然不是这样的,就算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也有努力改变的空间。只是,在现如今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更需要选择对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并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你自己。

  法无定法,育儿没有术。尽管书籍都在教你“术”,但是最终的目的是安慰你,稳定你那颗焦躁的心。

  《孩子的大脑》,如果你阅读过类似的书,其实你会发现理论上的东西大同小异,但是为什么我们一而再地读这类书,一方面是求术。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可是,有趣的是,最终你发现孩子的大脑和家长的大脑并无太大的差别。最终也只是一句简单的话,无条件地爱你的孩子,陪伴他,理解他,而所有的教育,不是教育他,而是教育你自己。不想成为当年那个对你大喊大叫的妈妈,不想成为情绪失控需要你去照顾,但是你明明感到无助和无力的那个妈妈,不想成为那个你需要帮助的时候躲出家门的父亲,不想成为那个控制你、谩骂你,让你无数个夜晚就想死去的人……你要做的,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到更多的技能,不是希望孩子比谁谁家考更好的成绩。家长并不完美,犯错可以理解,但是有些错,既然自己的父母已经犯过了,表明无效,为什么我们还要重蹈覆辙。

  或许,当我读完,最终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术”,尽管你可以看到很多方法,也许适用你也许不适用,而是,作为一个人,我们有责任培养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然后再去谈教育别人。错过这个通过孩子“修复”自己的机会,这辈子大概也只能活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为什么我付出这么多你却不能变得更优秀”的痛苦里了。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说,塑造坚强的孩子比修补破碎的成人更容易。其实,两者完全不冲突。

  《孩子的大脑》读后感(七):《孩子的大脑》书评: 了解孩子的大脑,和他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兄弟,哥哥7岁,弟弟5岁,他们不负责任的母亲出门时将两个孩子留在了家里,这时他们居住的大楼发生火灾。当火势蔓延到卧室的门口,两兄弟方才意识到危险。他们设法打开了窗户上的锁,解开沉重的消防楼梯,顺着梯子安全降落到了街上。邻居和路人都非常惊讶,两个这么小的孩子是如何完成这样的壮举的,而消防队长毫不犹豫的说,他们能做到是因为没有大人告诉这两个孩子他们没办法单独完成这件事件。

  这个故事对我触动很深,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以孩子的保护者和教育者自居,却不知道自己也许无意中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孩子所拥有的潜力是无穷的,但我们是否了解他们,并且很好的引导了他们呢。为人父母者如果能够了解和掌握一些脑科学知识,就可以更好的和孩子相处,发掘出孩子的潜力,让育儿的过程成为一段快乐的旅程。

  《孩子的大脑:智商和情商的真相》就是这样一本你所需要的脑科学著作,它曾被翻译成11种语言,长期占据亚马逊网络书店教育类图书畅销榜首。

  作者阿尔瓦罗毕尔巴鄂是西班牙权威神经心理学家,欧洲大脑科普类畅销书的作者。

  他曾经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和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工作过,并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大脑可塑性研究领域的专家,多所大学的特聘教授,他的研究成果为他在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领域赢得了多个奖项。他同时也是3个孩子的父亲,经常在实践中应用脑科学的相关知识。

  《孩子的大脑:智商和情商的真相》是一本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案例的育儿书,难得的是并不枯燥,绝不会让你打开就深陷入枯燥不知所云的学术用语中,可以放心阅读。

  这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用边个小章节介绍了脑科学以及育儿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工具,给出了五种非常有价值的工具,而这两部分是为全书的后两部分服务的,提高情商和智商,这是本书的重点所在。

  现在一个广为人所信服的育儿理论是孩子从0到6岁是性格养成和情商智商发育的关键时期,很多父母亲也非常重视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但是大部分的父母并没有接受过任何关于儿童大脑发育知识的培训,也不清楚孩子的大脑怎么发育的,以及自己在这个过我中可以帮上怎样的忙。

  如果父母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关于儿童大脑发育的基础知识,将会积极的影响着孩子的大脑发育,有数百项研究表明大脑具有巨大的可塑性,而使用了正确策略的父母可以更大程度的帮助孩子大脑平衡发育。 比如大脑的三位一体结构,人的大脑有三个部分组成,爬行动物脑是最原始最底层的,这是生存的本能;第二层则玻称为情感脑,掌控我们的情绪,而第3层是进化最高的一层是理性脑,它让我们具备了思考的能力。

  在孩子一岁以前,起主导作用的是爬行动物脑。如果你知道了这一点的话,那么你就不会对孩子不听你的指令会大发雷霆呢,反而可能会更加专注于他的生理状况,他是吃饱了吗?他此刻的哭泣是不是因为没有安全感而需要拥抱呢?

  了解科学基本知识,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举止行为,分析背后的意义,满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而让他们健康成长。

  相对于普遍重视的智商培养来说,情商的养成在我们身边的重视程度会更加滞后一些。总所周知,中国的父母在培养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惜花费大量地金钱和时间,把孩子送去各类培训班,却很少关心孩子的情绪性格方面的养成。

  其实多年的研究证明,情商较高的人不仅更快乐,而且能够做出更好的抉择,能成为更好的领导者。在与人交往和实现目标的能力中,情商都占距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孩子的情感脑发育关系孩子一生的幸福。

  作者认为自信,无畏,笃定,乐观都是非常重要的情商元素。而在这一切之前,你要让孩子能够对世界造成周围的世界产生牢固的联结。这是因为孩子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需要和父母建立积极和安全的连接,并不是只有把孩子带去迪士尼乐园,给他买昂贵的礼物,才是真正的关照他,满足孩子的需求,建立依恋关系,其实跟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孩子的每一次的生活接触中,比如给他穿衣服,和他一起做游戏,带他一起做运动等等,通过这些举动,孩子就会和父母以及世界建立起一种充满爱和安全感的关系。

  提升智商方面,作者也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方法:在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以及自控力和创造力方面,不断的提升孩子的能力。

  最后作者特别强调的是,育儿的过程最关键是在于抛弃各种教条和方法,用心观察和了解你的孩子,比单纯的掌握某一种方法要来的更有效。

  《孩子的大脑》读后感(八):表扬孩子没有效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得靠正确的奖励方式

  中国人时常会吝啬表达自己的爱,无论是对父母、对伴侣,还是对孩子,习惯婉转地、含蓄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或许你会说,我经常赞美、表扬孩子啊,可是我明明表扬了,却并不觉得能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啊?

  西班牙权威神经心理学家,欧洲大脑科普类畅销书作者阿尔瓦罗•毕尔巴鄂表示,将孩子的行为与获得快乐的奖励联系起来,激励孩子的正确行为,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在阿尔瓦罗•毕尔巴鄂的著作《孩子的大脑》,不仅从多方面讲述了培养自信、无畏、笃定、乐观、高情商的孩子的方法,更告诉父母到底怎样奖励孩子才是正确的。

  1.有效奖励才是对孩子的正向激励。

  说起奖励,你首先想到的是给孩子买一包零食呢?还是和他一起来一场游戏呢?

  大多数父母习惯用物质去奖励孩子,毕竟物质的刺激特别诱人。我有个朋友曾经很骄傲地跟我说,她的孩子4岁就帮着大人一起洗碗。起初,我以为她教子有方,后来才得知,每次孩子洗碗,她都会奖励孩子5块钱。我本就不看好她这样的奖励方式,果然,当孩子6岁的时候,她就开始跟我抱怨很难再让孩子主动去做一些事情,一旦跟孩子提要求,孩子就习惯索取一定的金钱。

  物质的奖励并不是有效奖励,或许它会在一时间,让你觉得效果显著,可是,每次当你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的时候,也在向孩子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行为和金钱是可以挂钩的,可以等价交换的。久而久之,如果没有物质的刺激,孩子自然不愿意做任何的事情。

  我那个朋友的行为看似对孩子奖励了,激励孩子形成了爱上劳动的好习惯,然而这样的好习惯却是短暂的,并不是发自孩子内心的。对孩子来说,奖励并不仅仅只是物质,有的时候,你的一个拥抱,你陪孩子一起散步,都是孩子期望的奖励。现在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总觉得为孩子赚很多钱,是对孩子好,是孩子的喜爱和付出。物质似乎成为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纽带。

  可是,真正能从孩子激励孩子的,还是父母的认可。我曾经看到这么一句话:“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奖赏莫过于来自周围的关爱。”因此,减少对孩子的物质奖励,增加一些陪伴孩子的有效奖励,让亲子游戏、亲子阅读、亲子聚餐成为激励孩子的正向奖励。

  2.奖励不是条件,是行为的肯定。

  父母奖励孩子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奖励就需要始终围绕这个目的,让孩子开心地、自愿的重复那些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而不是为了奖励而不得不做某一件事情。

  同样是奖励孩子较好地收拾了玩具,你觉得下面两个妈妈的奖励,哪个才是正确的呢?

  A妈妈说:“你把玩具收拾得这么好,那么我们晚上一起读几个故事吧。”

  妈妈说:“如果你收拾玩具,那我就读几个故事奖励你。”

  虽然这两个妈妈所表达的意思相差并不大,但是,在孩子眼里,这两个妈妈表达的可不是同样的意思。我们再仔细看看这两句话,我们会发现:A妈妈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感,孩子听后会觉得妈妈肯定了自己的表现,而B妈妈则对孩子是否愿意收拾玩具产生了怀疑,在孩子看来,妈妈是在跟自己谈条件,如果不收拾玩具,就得不到妈妈的奖励。

  如果你想孩子有责任心、有满足感的去践行好的行为习惯,那么我建议你学习一下A妈妈的奖励方式,不要跟孩子谈条件,而是发自内心的肯定孩子的行为,奖励孩子的行为。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他的同事们做的重要研究表明:肯定孩子的能力而非孩子的努力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同样,他们的研究也证实,告诉孩子和能力相比,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因此,父母在表扬孩子的时候,不是单单说“你真棒!”“你真聪明!”这些毫无意义地话语,而应该表扬具体化,比如孩子参加足球赛,你发现他在比赛的时候努力抢球,比赛后,你可以表扬他的传球技术不错,让孩子了解到你肯定了他在比赛中的努力。只有这样的表扬,对孩子才会奏效。

  记住,当你希望孩子继续保持这股积极向上的劲的时候,你一定要肯定孩子的行为,为孩子的努力表现点赞,让奖励(表扬)成为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催化剂。

  3.不要让激励成为变相的责备。

  不知道你是否想过,有的时候,你对孩子的奖励会隐藏着一些陷进,这些陷进会让你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孩子完成一次正向行为后,你又立马希望他做得更好,提出更高的要求,结果打击了孩子的信心。

  比如,有一天孩子把自己的衣服折叠整齐,你很高兴,也愿意表扬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但是,你却多嘴说了一句:“你确实收拾的不错,不过我是叫了你2次之后你才做的。”这个时候,孩子会认为自折叠了衣服还要被说,觉得自己还不如不折叠衣服。又或者,你说:“你今天表现不错,折叠了衣服,不像以前那么懒了。”不要以为你这是在表扬孩子,实际上,孩子听到的是你对他的责备。

  因此,你在奖励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语言,不要多嘴,让激励的话语成为孩子耳朵中的责备,反而失去了激励的效果。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当你对孩子奖励的时候,不要急于在奖励后立马对孩子未来的行为提出要求,比如说,“你今天这件事做的很好,希望你从现在开始一直这样做。”这样的要求,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不满,不仅打击了孩子原有的良好表现,还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疏离感。

  我们要始终相信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好,对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要重视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忽略了孩子过程中的用心。我们要把更多的目光放到孩子的变化上,放到孩子做得好的事情上。奖励只是强化孩子行为的一种方式,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用心陪伴、真诚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大脑》读后感(九):给孩子一个不带伤的童年

  小鸭子刚开始走路的时候不是现在这样一摇一摆。可是小鸭子每天跟在鸭妈妈的屁股后面,鸭妈妈摇摇摆摆,慢慢的小鸭子也变成了这个样子。在童话故事中,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在实际生活中也同样,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延续,不止是在血缘上的,行为模式,语言习惯等等,孩子都会在不自觉的模仿父母双亲或者身边最亲近的人。 《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的真相》告诉我们——为什么孩子会学习父母的行为模式或者语言习惯?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向更好得方向发展。这本书被翻译成11种语言,长居亚马逊网络书店教育类图书销售榜首。《孩子的大脑》的作者阿尔瓦罗·毕尔巴鄂,是西班牙权威神经心理学家,他在这书中从专业的角度解读了,孩子的大脑如何处理他每天接受的信息,为什么孩子会模仿父母,从脑科学的角度告诉我们,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又是如何发展的。作者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好的人生,在书中他把自己应用教育理论的经过和结果,拿来和大家探讨。做为父母如何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话题。 一、专业的事由“专业的脑部”来做 对于大脑我们知道它分为大脑,小脑还有脑干,还从生物书中知道大脑分左右脑。家长们在书店,会看到有关左脑开发,又或者右脑开发的书籍。父母豆极尽所能的想要开发孩子的大脑,总觉得越早开发,孩子才会更好发展。其实父母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沿着自己的真实心意,向上发展,人类的本能意识中没有邋邋遢遢过一生的基因存在。所以对于孩子的父母其实最不需要的就是着急。对孩子的催促,对孩子的成长来讲往往是事倍功半。 孩子在周岁之前都是爬行脑负责,所以这个时候孩子犯了错,讲道理没有用,大吼大叫更会适得其反。孩子在一周岁之后,爬行脑和情感脑共同决定孩子的行为。在婴幼儿时期,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特别是母亲的耐心和拥抱。大多数孩子是在三周岁左右,理性脑开始发挥作用,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和孩子立规矩,讲道理。 《孩子的大脑》对大脑“内部”的专业名词做了完美的解释,比如脑岛,又比如突触。对这些名词的解读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听说,还有六岁以前是养成性格和习惯的关键期。 孩子为什么会突然情绪低落,又为什么会突然想吃某一样食物,这些都是因为什么呢?大脑具体是怎么把孩子的记忆存储下来,又会在哪个瞬间提取给他们?海马体在哪里?前额叶皮质负责什么?多巴胺是什么?如果我们对这些名词深入了解就会更加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发脾气了。所以说,这本书对想要了解脑科学但是无从下手的父母来讲,是本不错的教材,深入浅出的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 二父母学会控制自己,才会控制孩子 为人父母之后有些人会问自己,为什么之前没有努力让自己更好一些,更优秀一点呢,那样的话就能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了?其实在孩子出去以后才开始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也为时不晚!在改变的过程中,有些人会觉得很难,毕竟“秉性难移”,会在改变的路上打退堂鼓。也有人会觉得已经晚了,做什么都来不及了。其实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成为父母最大的“优惠”。 大多数父母都有在孩子调皮的时候,控制不住,大发脾气的经历。在大发雷霆之后,特别是母亲面对委屈的孩子,会在内心深深地自责,觉得对不住孩子。这个时候有一部分父母会想办法弥补孩子刚刚的委屈,有的父母甚至挖空心思,用各种新花样来哄孩子开心。 这是典型的“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吃”。长此以往,会在亲子关系中出现多个后遗症,首先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力会降低。其次,孩子会在这件事中发现自己有利可图,然后学会以自己挨打为筹码,变相的为自己想要而不得的玩具故意惹父母生气,然后换取父母的内疚,从而得偿所愿。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本意是为了让孩子不再调皮,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 父母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绪的能力,对应了父母教育孩子的能力。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大脑,何谈去控制另外一个人的大脑呢? 其实,控制孩子不如去引导孩子。引导孩子就需要父母的情商来做主了。情商在这个离不开沟通,交流的社会,就算写篇演讲稿,情商高的写出来的稿子会让别人感觉如沐春风,情商低的人就会让人如同嚼蜡。提高情商,是成为父母需要做的第一课。和孩子一起成长,学习提高情商。控制自我就是高情商的最佳体现, 如此既帮助孩子,又提高自我。在孩子面前自我控制得当,孩子会给我们一个更好的样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于这句话我觉得,如果孩子学到我们呢优点,体现在孩子身上会成倍数增加,那么同理如果孩子学习了我们的缺点同样也会在孩子身上放大表现。所以阿尔瓦罗·毕尔巴鄂在《孩子的大脑》中讲到——建议你把为人父母当成一次机会,借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重新认识智商 我们要明白,不是所有得优等生都是幸福的,也不是所有的差生只有痛苦。能够考出好成绩的孩子智商一定很好,但是成绩不尽人意的孩子智商也不一定就差强人意。智商不应该只用学习成绩来定义,父母应该戒除用期末试卷的成绩定义孩子能力的行为。 在《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的真相》中,作者对智商给了一个新的定义——智商是解决新问题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这个定义更全面的界定智商在人这一生的作用,智商不是在上学考试时的成绩决定的。同时智商的高低并不是全部来自遗传,作者通过六个方面来帮助父母提升孩子的智商。这六个方面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视觉能力,自控力以及创造力。 读完《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的真相》这本书,突然觉得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责任是爱他,是陪伴他。虽然买给他喜欢的玩具会让高兴的一蹦老高,父母的拥抱她反而表现平平,但是如果没有父母的陪伴什么玩具也不会让孩子兴高采烈。做为父母有些情绪还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尽情的挥洒,也许当时会觉得发完脾气很痛快,但是只要季节轮回,相同气味,相同环境,有些东西会冲破岁月的隔膜然后让一个人情绪失控,所以不要指望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可以在岁月和血缘的攻击下,消失殆尽,还是以减少伤害为首要任务。所有关于岁月的解释,有一点恐怕是错误的,那就是它会让久远的东西慢慢消失,但是有个成语叫历久弥新。 有人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想,身为父母不要让孩子带伤成长是对他最大的爱。

  《孩子的大脑》读后感(十):孩子大脑发育的真相

  

01 简介

如何帮助孩子发展智力、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视觉智力、自控力、创造力?如何培养自信、无畏、笃定、乐观、高情商的孩子?出生后的头六年里,孩子的大脑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这本书旨在帮助我们理解孩子的大脑,告诉我们如何影响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发展,并在为人父母这个巨大的挑战上对我们进行指导。

02 本书亮点

  本书所有内容均以脑神经科学研究作为基础,却阐释得通俗易懂和生动有趣。

  本书包括四大部分:

  一、大脑基础知识:神经元连接、理性和直觉、大脑的三位一体,海马体、前额叶皮质、 脑岛皮质、杏仁核、纹状体。。。。。。学习大脑基本结构、功能和发育秩序,有助于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大脑的发育,从而做好各种准备。

  二、 为了大脑充分发育,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激励孩子的行为,惩罚的替代方法,设定恰当的限制条件,同理心,沟通等等。

  三、提高情商

  情商是指一个人认识和管理自己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情商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成功和幸福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滋养孩子的情感脑、发展孩子的情商的途径和方法,例如,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与孩子建立生命的联结,提升孩子的自尊、自信以及克服恐惧的能力,发展孩子以值得尊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能力,这些品质和能力,不仅有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是孩子幸福感、价值感的重要来源。

  四、提高智商

  智商一直为父母所关注。智商主要反映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办计算能力等,在中国目前所采取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这些能力给恰又是一一个孩子取得好成绩的基础。

  作者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最重要的六个方面分别是:注意力、 记忆力、 语言能力、视觉智力、自控力、创造力,并给出了发展这六种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例如,通过给孩子更多更用心的陪伴、让孩子玩耍放松、当孩子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时不去打扰、创造合适的氛围等方式发展孩子的专注力;通过多与孩子聊天、拓展孩子的世界、与孩子一起玩指令游戏、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等方式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03 个人想法

  本书结构的编排把情商放在智商之前,还是很有道理的。

  在我国目前所采取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孩子取得好成绩仿佛就是智商的结果。而很多成绩好的学生情商不高,导致走上社会以后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就拿前几天高考的事来说吧,每年高考迟到的总是不少,以至于出现午睡过头、在门口傻等、电梯故障迟到等等,虽然有客观原因,但那些孩子从小事情由父母包办,自己情商低是不争的事实。

  本书的结构个人觉得把工具的应用放到最后一部分可能效果更好。

  健康、平衡的大脑是孩子智商与情商得以全面、充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的大脑发育呢?这时候再给出五种有价值的工具:激励孩子的行为、惩罚的替代法、设定恰当的限制条件、同理心、沟通,同时也给出了使用这些工具的指导,包括正面的使用建议、如何强化等等,这样感觉会更好一些。

  年轻的父母更爱学习、更重视育儿是毫无疑问的,但他们也很容易进入另一个误区,就是走极端、本本主义,缺少独立思考和灵活性。育儿需要用脑去思考,更需要用心去感受。读育儿书、听育儿讲座的目的是帮我们更好地思考,而不是让我们不再思考。法无定法,所有的“术”都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更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就是育儿之“道”。

  作为父母,真正的成长是从他人身上寻求一种启示,拓展一种思维,让自己能静下心来,靠自己的思考,结合自己的情况,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能相比较而言,参与孩子的游戏和情感的表达更加重要”,“你和孩子的每一次游戏、 每次歌唱、 每一次散步, 甚至是你每发给孩子喂奶,都给了你机会去帮助孩子进行大脑发育”。

  最后以推荐语结尾:

  育儿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好的育儿书与好的育儿方式一样,都是既有价值观,又有方法论;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案例;既科学严谨,又生动易懂;既有具体的操作建议,有保有开放性。而您正在翻看的这本《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的真相》,无疑正是一本好的育儿书。 ————王人平(儿童教育学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孩子的大脑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