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大脑自由》是一本由(美)约翰•梅迪纳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9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本书写的很通俗易懂,重点也列得很有条理,让人一目了然。因为最近连续读了很多育儿书,所以很多观点都在其他书里和讲座里有所了解。书中对气质和人格有一点论述:气质是指对外部事件作出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特定方式。这些反应往往是固定和天生的,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具有特定的气质。人格是可以改变的。气质之于人格好比地基之于房屋。研究显示,敏感挑剔的婴儿长大后更容易遵从你的意愿,他们更善于社交,而且学习成绩也更好。请各位牢记:气质不决定命运。标注自己的情绪以及教孩子标注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幸福。但我不太赞同本书中关于惩罚的观点。
书中主要写儿童的智力分为多种,从不同的4个角度来说明了儿童的智力的多样性,以及如何培养出幸福、道德的宝宝。
目前国内的育儿书籍种类繁多,读起来却味同嚼蜡。从小在说教中长大的父母,看到说教型的书第一感觉就是反感。空讲一些大道理,然后用一些事例自己证明自己。而国外的这类科普育儿书籍多是从科学研究、设计试验以及分析结果来总结出来的观点,精辟且有真正的支撑,读起来经过大脑思考,也非常有趣。认真读完这本书后还专门将要点信息摘录、整理出来做了读书PPT。在以后的育儿过程中也会多翻看这些要点,培养出幸福的宝贝。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读后感(三):读书随记
智慧的七个种子:存储能力,应用能力,渴望探索,自我控制,创造力,语言沟通能力,解码非语言沟通信号(手语,面对面交流)
聪明的宝宝:有安全感的宝宝更聪明,母乳喂养,夸孩子努力,引导开放式游戏,反向游戏,需要面对面情感交流,不要比较,不能过度培养
幸福:友情,亲情,美满婚姻,助人为乐,列出感激的事情,感恩的心,与爱人分享新奇的体验,宽恕对方
培养出类拔萃的孩子:高要求,高响应,培养情绪调控,共情力,探索孩子的情感世界,估计孩子多交朋友,阅读,理解孩子,说出感受,音乐熏陶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读后感(四):育儿必看
不同于诸多靠理念、靠个体经验写的育儿书,这本书完全是实证主义方式来明确的告知父母们应该注意的事项和一些规律,属于必看推荐。
--------------------要点--------------------
1.孕期
孕中后期:对声音产生反应;妈妈饮食习惯影响宝宝出生后的口味偏好
2.婚姻
幸福婚姻孕育幸福孩子;
夫妻争吵会破坏婴儿大脑发育,要相互理解;
3.培养聪明宝宝
创造力
4.创新者的特质
创造性的联想+习惯问为什么+持续改善+善于结交不同背景的人+善于观察细节;
幸福最重要的是和亲朋好友的关系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很重要:情绪控制能力+共情力
6.教养有道德的宝宝
制定规则(清晰,正向)+及时惩罚(正向引导,不要体罚,有安全感)+解释规则(原因,后果)
不记得是看了哪个育儿公众号推荐的这本书,拿来很快翻完,感觉没有得到预期的收获。
可能因为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育儿知识和情感疗愈方面的内容,而这本书的起点并不高,我觉得最多定位为入门级的婴幼儿大脑开发书籍,所以读起来时常会有,“这个我也知道啊”的感觉。而我所期待的“怎么做”的部分,比如案例分析之类,书中并没有过多涉及。作者更多是在建立基本知识框架,即告诉你“是什么””,然后向上延伸至“为什么”层面。不过另一角度看,这可能算是这本书的特色吧,因为作者本身脑神经专家的身份,所以书中用了不少笔墨从神经学角度来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碰到这部分我是很快略过了。。。
其次,作者的写作有时候读起来会让人觉得很啰嗦,或是扯开去太远。就纯干货部分而言,其实看看每章后面的总结,以及书末的“送给父母的箴言”,基本就涵盖全部了。如果时间紧迫,真是没必要逐字逐句地读。
当然,作为入门读物,作者的理论框架还是比较全面完整的,整体分为四部分来讲孩子的大脑发育和培养,即如何打造一颗健康,聪明,会情绪调节,有道德品性的大脑。特别是第四点,之前我并没有将其与大脑发育联系在一起。在情绪管理上,也指出了两个核心点,共情和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情绪上。我目前的理解,这两点其实也是贯穿整个育儿过程的基本,只有理解了孩子,成功达成和孩子的有效互动,才能更好地“聪明”抚养。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读后感(六):让孩子的大脑更自由
如果只能读一本育儿书,我会选《Brain Rules for Baby》(中文版为:让孩子的大脑更自由) 作者John Medina说,幼儿和教育就像种子和泥土一样。 每颗种子的基因都决定了种子能够长成什么样的植物,以及能达到的高度。 如果没有合适的泥土,那种子会长得矮小甚至夭折。 但怎样的教育才是正确的呢?幼儿期转瞬即逝,如果我们选择了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可等不起。 市面上汗牛充栋的育儿书里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育儿理论。这些书大都是先介绍理念和方法,然后用一两个实例来验证。 我觉得这些书最大的问题是忽略了幼儿的巨大差异性,每个孩子的性格,智商很大部分是基因决定的。在出生之时他们就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一两个例子根本无法证明那些方法会对大部分的孩子有效。 那家长们该相信哪个理论?作者给出了他的答案:‘’ 经科学验证过的教育方式‘’(evidence based parenting)。 所谓科学验证,就是一个理论经过大规模,双盲,有对照的,长时期的实验验证。光理论符合逻辑还不够,必须经过足够数量的实践验证才值得我们信服! 读这本小册子,就像看了一DISCOVERY的纪录片。书里引用近年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展现了0到5岁婴儿大脑翻天覆地的变化。并给了一些操作性强的建议来让孩子长得更聪明,情商更高,进而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书上的每个论点,都有相关的文献和研究做支持,十分严谨。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读后感(七):重点摘抄
引言 破解花钱又没用的教学迷思
1.父母缺乏的并不是信息,而是面对海量信息如何去选择。
2.让我们来看一些流传甚广的谣言。
谣言:
真相:
你的宝贝出生后能够轻而易举地记住莫扎特的音乐,以及其他在子宫里听到、闻到和尝到的东西。但如果你想让孩子未来的数学成绩出类拔萃,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他还小的时候教他如何控制情绪冲动。
谣言:
让婴幼儿看语言学习方面的DVD能够扩充他们的词汇量。
真相:
实际上,看DVD甚至会减少孩子的词汇量;而你与宝宝交谈时所使用的词汇数量和丰富程度,才会实实在在影响到孩子的词汇量和智商。其实孩子更容易在面对面的人际沟通时掌握词汇。
谣言:
为了开发婴儿的智力,应该让他们在3岁以前就开始学习外语,观看早教DVD,练习玩耍各种益智玩具。
真相:
世上最好的婴儿智力开发游戏有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纸板箱、一盒橡皮泥和两个小时的游戏时间,而最糟糕的却可能是你崭新的液晶电视。
谣言:
真相:
这样他们会变得容易知难而退,而不是努力克服困难。如果你想要孩子考上好大学,不如一直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而非一味表扬他们“聪明”。
谣言:
孩子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真相:
让孩子感到快乐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拥有好朋友。他们是如何交朋友,并维系友情的呢?善于解读非语言沟通信号是关键。这一技能是可以训练的,而学习某种乐器能够将这一能力提高50%。经常用手机发送短消息则会削弱这种能力。
此类研究成果不断发表在很多知名科学期刊上。但是,除非你订阅了《实验儿童心理学》(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否则就无法获悉更翔实的科研成果。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读后感(八):是赞美孩子努力,还是夸他们聪明更好?
是赞美孩子努力,还是夸他们聪明?这个问题就是我成长的死结,结论是我非常讨厌被赞美努力。
有小孩之后,翻看的任何育儿守则都只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在夸奖还是的时候,只夸他们努力而非聪明。其中例证无数,看上去全都有理有据。甚至在我的脑海里,这都不是一个需要辩证的题目,而是一个行为准则,关键只是在于,当孩子做对事情或者学会事情之后,不要把那个第一出现在脑海中的聪明脱口而出,而是找到其他角度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能干等等。
都深信不疑不是么。
然而,回想自己成长的历程,我却是觉得,我一直被罩在“努力而不聪明”的这个标签下面。我童年的所有阴影都来自于此。我是一个从小就看上去不错的小孩。成绩数一数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主课和选修都拿得出手,提到就是,这个孩子懂事,乖巧,爸妈省心。不晓得是不是二十年前也有这种说法,努力比聪明更值得表扬,反正自我记事起,所有对我成绩的形容都是,你很努力所以你很优秀。于是,“不聪明”成了我一直以来的阴影。小学初中看似不是大问题,到了高中,这种不聪明的标签的弊端就暴露出来。我开始发现,不管我多努力,我还是没有办法成为那个最优秀的人。于是,我开始自暴自弃,因为我不聪明,所以,不管我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成功。
不聪明成了我的理由和借口。对,因为不聪明,所以,高中学习别人要做到1点的试卷,我要做到3点。因为不聪明,所以别人报3门辅导班,我要报5门。渐渐的,这种无论如何要努力,以及无论多努力无法超越别人的压力笼罩着我,成为了一种宿命论。无论怎么做,我都不会聪明。这种只夸努力,不夸聪明的做法把所有的骄傲从身体里带走。再需要爆发和运气的时候,成为一个诅咒,再也没办法赌赢。
现在,我的女儿一岁,我其实很难夸她努力,因为当她认识试图卡片,当她会开始使用工具,当她知道对你卖萌讨好。这本质上真的不是努力的结果,就是大脑突然开窍的,上了一个段位的聪明。我希望你是那个带着小聪明骄傲的灵巧女孩,我希望你会撒泼耍赖的善良姑娘。而不是全世界都在要求你,你不聪明,所以你要努力,不断努力的别人家的小孩。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读后感(九):如果只推荐一本育儿书,那么就是这本。
如果只推荐一本育儿书,那么就是这本。因为它很全面,基本上最重要的点都指出来了,有些是别的书也讲过的,有些是大部分书都忽视了,但却极其重要的。所以没有读十本的时间,可以就读这一本。这本书叙述简明扼要,亲切易懂,虽然有脑科学家的专业背景做后盾,但却一点不觉得枯燥,也不压人,可能跟作者自己也是父亲,多年奋战在育儿一线有很大关系。如果能在怀孕时候就看到它,也许……。还好现在看到了,也是幸运的。
结合对自己和身边人的观察,我非常认可书中提到的,会对孩子未来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两个:自控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自控力,即抵抗诱惑的能力、过滤干扰信息的能力以及平复情绪的能力。培养自控力的关键,竟然是如何表扬孩子,有点意外又是情理之中。因为表扬孩子的方式会影响孩子是形成成长思维定势还是固定思维定势。而这种思维模式会影响他是否能够做出对长远更有益的选择。
情绪调节能力,会对孩子的幸福水平产生重要影响。而养育水平的高低就体现在,父母是否能够敏锐地关注到孩子的情感并给予积极的反应,书里的科学用语叫共情反射,就是感同身受的基础上,能推理出情绪背后的原因,当然还有引导走出情绪困扰,寻找解决办法。“只有在你想出解决方案的时候,发泄情绪才是有用的”。其实这取决于父母是否能妥善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能够为别人的高兴而高兴,悲伤而悲伤,共情的能力也是关系婚姻幸福的关键。
不得不承认,这二者很大程度上是受遗传影响的。但也给后天的养育环境留有或多或少的改善空间。大量社会调研的数据统计显示,最佳养育风格是积极响应同时要求严格。此处要求严格是相对放任型溺爱型而言,而不是指对孩子有过高期望而对实现过程冷眼旁观的那种要求严格,(那是一种压力,会引发孩子的安全危机,扼杀他们真正的好奇心和内生动力)。其实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能够敏锐地察觉孩子的情绪,恰到好处地把握住教育时机,给予明确一致及时的规则教育和奖惩信息,最终引导孩子自律和自主。
此外,散落其间的教育建议有重视面对面的交流、体育锻炼、音乐、开放性玩耍环境、阅读,都是老生常谈了,但这也正说明这几项就是“规律”!
确实像作者所说的,当你当爸妈越来越得心应手,你对自己对他人也会越来越有耐心,情感世界也会更加丰富,因为你学会了更加真心地付出爱。育儿的过程需要常常反省自己,做那些希望孩子模仿的事情,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学会爱自己爱另一半,才能学会爱孩子。
。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读后感(十):理论性和学术性更胜操作性
个人觉得这是一本理论性和学术性更强一点的书,书中有很多数据佐证加之实证分析,让人不得不信服。但在操作性方面稍逊一筹。看看豆友整理的干货足以,无需特意买一本来读。
新生儿的降生会加速夫妻关系的恶化,即便是那些关系较好的、主动选择生孩子的夫妻也不例外。—之前一直听同事和朋友说,生了孩子之后夫妻之间的矛盾会变多,当时即便是现在也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还有几天我的猴妹妹就要出生了,anyway这一点倒是给我提了个醒。
大脑最关心的是安全,然后才是学习。—尽管是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要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感。
多和孩子面对面交流,而不是让他们看电视。—孩子需要的不是益智类的玩具,而是我们的陪伴,哪怕只是说说话。不要给2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
有安全感的宝宝更聪明。
夸孩子努力,而不是夸他们聪明。
每天引导孩子进行开放式游戏。
孩子需要真实的情感交流,而不是简化的数码交流。对话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就算是给3个月大的宝宝念书也是有益处的。语言交流是智力发育的肥沃土壤。
有益于智力发展的举措有:母乳喂养;多和子女进行语言交流;让孩子进行开放式游戏;对他们付出的努力进行表扬。
培养子女不是参加比赛,也不要把子女当成是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虽然竞争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但过于激烈的竞争将会损伤孩子的大脑。无休止的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较不会让你心想事成,也无法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果你想让孩子获得幸福,那么久应该教会他们如何交朋友,一级如何维系友情。
家长与孩子之间专注且耐心的互动真的能够促进孩子的大脑健康发育,并让孩子的情绪变的稳定。
培养出幸福孩子的家长都有标注情绪的习惯。家长应学会体察自己的情绪,并且教会孩子正确表达内心感受。P164、165页的例子可以参考。
父母直面问题,没有逃避,而且还说出了孩子的感受,确认了她的情绪,并表达了你的理解,这就是共情。P170页的例子。
父母应该承认孩子的情绪感受,并鼓励他们把情绪表达出来,而不是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不要对孩子的情绪进行限制,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有情绪的孩子才是有思想的真是的孩子。情绪是孩子幸福的基石,也是伦理决策的基础。
如果家长在训导时能让孩子感受到充满爱意的关切,那么道德的种子就更有可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深根发芽。
对不良行为的缺失进行表扬和对良好行为的出现进行表扬是同等重要的。—并要及时。
如果家长制定并坚决执行清晰、一贯的规则,并向孩子进行详细解释,那么孩子就更有可能具备良好的道德感。
这本书的强力推荐的一个词”共情“,的确这是一个人性格中很有益的一个部分。一个具备”共情“能力的人(不仅是孩子)都会让人更容易接受与喜欢。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