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26 02:45: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摘抄

  《一问一世界》是一本由杨澜 / 朱冰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问一世界》精选点评:

  ●杨澜女士真的很厉害,至少在肯拼以及努力的程度上,她可以让很多人黯然失色。#比你优秀的人,比你努力多了#

  ●我跟感兴趣的是那些被访谈的人的总结,而不是《杨澜访谈录》的成长史。

  ●最近读书有一个毛病,总想快点将书看完,好接着看下一本。但在看杨澜的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慢慢看的,里面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思考,书中的很多观点都值得学习,真的建议大家都读一读,能收获到很多

  ●感谢有机会一起分享你历经的世界的宽度,理性的深度和人性的温度,以及尽力追求理想的态度。至少在这段时间里给了我长长的激励。

  ●文笔挺扎实的,易读,而且很冷静,读起来很理性,让你觉得很佩服。杨澜是真的女性主持人中的佼佼者了,思维逻辑都是在一个很高的层次,敬佩!

  ●读完杨澜的这本书后是真的很想活成她的那个样子。对这个女子是真的爱了。原来七年前这本书就已经出版过了,当时遗憾没能读到,现在赶上新版,很庆幸这次没有错过。力荐!

  ●挺适合买来给上高中的女儿读的。平装本适合阅读,装帧却精致的像精装本,看得出里面的排版和纸张的选用都是很用心的。读杨澜的提问,能够明白很多事情,打开眼界,发现世界就在一问一答中若隐若现

  ●作为一个行业记者,三年来我一直在学着如何提问。谢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杨澜的职业精神。

  ●看完《一问一世界》之后,真是不由喜欢上了杨澜。可能这才是一个媒体人的风骨和觉醒吧。自身超级努力,天赋也极好,她的成功是必然的。

  ●很喜欢的封面!温婉大气的配色,美丽有气质的杨澜,让人眼前一亮!干干净净的封面,也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图案,但是就是这样的封面设计却让人读之走心,整颗心都沉了下来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一):喜欢杨澜写的那一部分

  一本书为什么要有两个作者,先是杨澜写采访别人的故事,然后朱冰写杨澜的故事,觉得这两种结合很勉强。第二部分很难读进去,全是赞美和抒情,我们只想了解真实的杨澜,她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而且朱冰写杨澜的的部分占了绝大部分篇幅,意思是借助朱冰的笔来写杨澜吗?我真的没有搞懂,我也只看了杨澜写的那一部分。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二):再读《一问一世界》2019年版

  与10年前的版本相比,本书多了两个章节的内容。

  一问选择与被选择,在信息渠道爆裂式增长,媒体行业被颠覆的风浪里,《杨澜访谈录》的选择是什么?

  二问谁动了谁的奶酪,在人人高喊AI+的时代里,人类和机器的差别在哪里,而出路和方向又在哪里?

  不得不说,在把握时代的脉搏这道命题里,我一直相信记者的天然嗅觉,而《杨澜访谈录》也交出了自己对这两问的答案。

  2017年和2018年访谈录分别推出科技类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和文化探索节目《匠心传奇》。前者用1年时间走5个国家、20多座城市、30多个顶尖实验室,采访80多位行业专家,这样的系列感怕是只有天然的电视新闻人才能做的吧?网络内在的注意力分散特性已在侵蚀我们领会长篇大段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访谈录依旧坚持世界的宽度、理性的深度和人性的温度,这便是她的选择。纵使亏损,然而他们用一个巨制成了媒体圈绕不开的超级科教派,并顺利开始了第二季。而后者更让人动容。“人类的创作是一种‘表达’,而机器只是‘反应’”。在时间的长河里,人拥有更多的耐心和更坚强的意志。这是在与未来对话、与技术发展的撞击中,再一次对人的探索。坚持初心,或许显得愚勇,或许与众人前行的方向相悖,但是“人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和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在风浪里不失风度,让我对杨澜和她的访谈录更褒有一分敬意。感谢在失序的时代下,还能让我们抓到一丝丝肯定,你背负着代价,带来微光。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三):打开未来界面,看遍人间值得

  深度人物访谈20年、电视行业黄金30年,成就了50岁的成功女性——杨澜。她说“有人愿意用所有财富换回18岁,而我不愿意,因为不曾虚度,所以不必回头。”出走多年,归来不一定是少年,但一定是更好的自己。杨澜用波澜壮阔、堪称传奇的媒体生涯,凝结成了这本《一问一世界》,她告诉我们:回望历史,要问“为什么”,面向未来,要问“为什么不”,生命有无数的可能,你的梦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克服时代女性贤妻良母的惯性思维,把女性权利重新定义,让社会在经历阵痛来适应新一代女性的崛起,杨澜驾驭着心灵机车奔驰于生活和事业的“双轨”,对于成功,她认为没有固定可循的模式,是否具备判断力、抉择力才是关键。从申奥大使到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从阳光卫视到杨澜访谈录,每一个角色,每一次挑战,除了丈夫吴征的陪伴与支持,杨澜更多的不是和表面的“成功”拥抱,而是敢于和背后的“困境”握手。

  深厚的人类文明是经得起碰撞的,交锋处自会山岭巍峨,相融处又何妨柳暗花明。杨澜不断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变迁,打开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眼界,她开出的这一朵花叫仙人掌,长在沙漠里却顽强地撑出一抹绿色。

  黄霑说:“有一天晚上,我坐在大棚里录影,其他人都走了,灯还亮着,很冷的感觉,我觉得那个大棚有太多的故事要说给我听,繁荣是过眼云烟,色即是空,看了20年的佛经,在空山灵雨中都没有感悟,那一刻有了。”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交出了青春的一部分,换回了阅历,愿我们所收获的都比失去的更为珍贵,在成熟与成长交互的大舞台中,打开未来界面,看遍人间值得。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四):世界在一问一答中若隐若现

  20200126《一问一世界》

从小我就知道杨澜,脑海中代名词是“知性、魅力、大方···”但仅仅是印象,不知道她到底有“多美”。这趟看下来的感受:有一种美是大写的漂亮——杨澜,一个完整的女人,应该是既会穿优雅的高跟鞋,有可以在脚踏平底鞋的泥土地上接地气的生活。想到一句话“期待什么才会欣赏什么”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五):2020/2/29

  “记录一个人和TA的时代。” “虽然媒体在不断地塑造着公众的舆论,然而在一个成熟的社会当中,公众是不是也应该对媒体有更高的鉴别能力呢?媒体所提供的见解也许只是一种见解,所有的见解也只是一种偏见而已。那么,真相到底在哪里呢?《杨澜访谈录》的答案是:真相,就在你不断突破偏见而最终掌握的背景之中。” “你没法改变石头,也不需要改变自己,你只需要找到两者相适宜的角度。” “当我们不再以反对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还能为这个世界贡献什么样的叙事呢?” “任何痛苦和磨难,都是砥砺性格和信念的机会。” “拥有权力并不是意味着能控制多少人,或者控制多少钱,而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他人,激励他人,改善他人的生活,成就他人的梦想。” “生活大致平静,心中总有波澜。我相信今日中国的女性,是世界上的女性之中,身处重大变革的一群,也是内心的观念冲突最为强烈的一群,她们在创造可能是最幸福的生活,同时,也在经历着可能是最为复杂的心路历程。正像我所经历的一样。我相信这是时代的成长,也是女人的成长。” “孩子回答说,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约翰·克里斯朵夫》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歧视,公平竞争的方式,来促进友谊,相互理解与团结,教育青年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真正的成功不是从不失败,而是历经失败都不失热情。”—丘吉尔 “你不必是个体育迷,不必是个奥运迷,你只需要对人们所表现的勇气着迷。” “电视应该记录生活的本来模式,而不是反映那些经过记者修饰过的生活;我们应该按照电视媒介反映生活的规律来展示生活,用一种富有戏剧性的电视语言来叙述故事。”—罗伯特·德鲁 “重点在于中国人可以尊重和接受一个运动员的选择,而不是把集体的意志强加给他,这就是中国的进步。”—吴征(刘翔退赛事件) “体育是一种人类身心发育的双重途径,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应该是对完整的人格的尊重,而不是与人性背道而驰的金牌膜拜。” “生活就像一把梯子,人们都以为我在一步一步地向上爬。他们有所不知,我实际上在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回到了我的根基—那些爱我、我爱的人当中。我从未感到如此坚强而踏实。”—席琳 “我的孩子们长大了会是什么样的,这是我最希望知道答案的谜。” “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大的红利是思想的解放和个人选择权的释放。” “我们正在相向而行。我们都认识到,中美两国的关系不是建立在纯粹互信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两国都认识到可以通过合作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约翰·克里 “人的艺术是关于我们的主观感受的,常常是我们的偏见,我们自身的不完美定义了作品。但机器的作品看上去很正确,它似乎还是方法的,而不是理念的,更难以表达意义。”—叶永青 “人类的艺术创作是一种‘表达’,而机器的只能算是‘反应’。” “因为不曾虚度,所以不必回头。”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卡夫卡 “人可以用来好好面对死亡的,就是曾经好好地活过。”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一位朋友送给我的,她在扉页上写着:“愿你我都能成为被这个世界需要的人。”

  初读这本书时,有繁重的任务在身,看书也看得浮躁不已,翻着这里面的故事,只觉得鸡汤味道太浓厚,故事没有感染力。

  一个月以后,任务已做完,再次翻阅这本书,倒觉得有别样的感动。

  我大概还是不能做到随时随地静下心来读一本书。

  看到了许多有能力、有方向、有执着的可敬可叹的人。

  看到了许多热血的、纯粹的、蓬勃的心灵与精神。

  那么,我也会努力,做一个被这个世界所需要的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