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學:物哀、幽玄、侘寂》是一本由大西克禮著作,不二家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880,页数: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美學:物哀、幽玄、侘寂》精选点评:
●这书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认识了王向远老师
●物哀是面对器物、遗憾、残缺而怀有悲悯,是一种纯粹深刻的情感体验,"自然美的流动,投过生活体验的投影,移情作用,终究被视为人类存在本身的一种虚无脆弱的象征",好比村上春树,川端康成文字笔触的细腻,阴柔,好比残酷美学暴力美学对于死亡的异样情结,物哀是深潜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积淀。
●出于打消自卑感发源出来的一切确实也达到了目的
●对物哀的一些理解分享
●装帧太美。
●男性美的最完美类型,正如弥尔顿所刻画的撒旦那样的人。(波德莱尔)
●人与物应和谐共生。
●这一套的装帧是真的美啊~~ 《物哀》,说文解字,已上升到心理学、美学、哲学层面。日本人自带的忧愁、痛苦、隐忍、阴郁的特性在任何方面都体现的真真切切,并视为美学。美中有哀,开心中有痛苦,开心是美,痛苦也是美,风景很美,但因人心情不同,美中也透着哀。 《幽玄》更强调一种隐含的、朦胧的、隔着一层纱的、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美,没那么直接、生硬,没那么露骨、尖锐…幽玄是美丽的竹林之景隔着一扇木质的窗,清澈冷冽的江水上罩着一层雾…… 《侘寂》,三本中最喜欢的一本了,主要形容的是一种外表粗糙丑陋,内在细致美丽,外表自然不经雕琢,内在干净清朗的美。这本讲的轻松易懂,以千利休为例,用茶道比喻侘寂,很有意思。只是他们的初衷是为了不在茶具的奢侈上做文章,越原汁原味儿手工制作越显朴实,然而事与愿违,越手工的越买不起了。
●以分析的视角,用精确的语汇,描述空灵的精神境界。这个美国人干的算得上成功。
●很一般 说到一块就戛然而止……三十分钟阅读
《日本美學:物哀、幽玄、侘寂》读后感(一):“东方的神秘”美学
《日本美学:物哀、幽玄、侘寂》讨论的是日本传统美的三个象征性概念,作者是日本著名美学家大西克礼。他主修哲学,曾留学欧洲,受到现象学派美学理论的熏陶,然而后来却试图走向西方美学的反面,从“东方的神秘”出发,建构出属于日本人自己的美学体系。 “哀”发源于平安时代,是哀怜,也是感叹、赞扬,是极特殊的独自的美;“物哀”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微妙的感受力,《源氏物语》即是这一理念的经典注脚。“幽玄”源自老庄思想与佛法,指向一种幽暗中的美感。而“侘寂”源自道家,是寂寥,是舍弃装饰的平淡简朴之美,和沉静中带着孤寂感的境界。这三大美学概念无不体现出大西克礼所宣扬的“美的脆弱性是美的本质属性”之理念,成为日本文学、诗歌、绘画艺术的精神核心。 日本人在消极的世界观中,积极找出了美学,从“山寺春向晚,杳杳钟声过,樱花飘散落”的哀愁中,走入“究竟微妙,洞达幽玄”,在时间的流逝里,以侘寂的心性去接受漏旧与拙缺。繁体竖排版本的好处是让你不得不放慢阅读的节奏,去品味那种自得与洒脱。
《日本美學:物哀、幽玄、侘寂》读后感(二):人尽皆知却不可言传的日系美学
侘寂是一个以自然为基础的美学范式,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活艺术的理智与均衡。
侘寂,又被称为:物之禅。它所要传递的,正是禅宗的实质:反对抽离现实寻求超越体验,把对彼岸的眺望收回到当下,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挣脱个体生命的局限,实现个体与集体、短暂与永恒、局部与整体、有限与无限圆融贯通,进而达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的核心,是通过人与物的交流,获得宗教般的审美体验,由人来定义物。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满足欲望一瞬间,而是长时间彼此达成的一种情感联系,耐心使用和真切体会,是充实内心的过程。
侘寂从来不实某一类存在的专属,它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美学建构,一种思维方式,是不平凡的你参透着平凡的真相,却依然怀抱情感和热爱。重要的一直是你。
人,才是审美活动的主体,环境和器物,都不重要。对一个人来说,做重要的永远不是身上的名牌服装、珠宝首饰,而是这个人本身。
如果你身上有一种“万物于我皆有备”的自信,哪怕穿的是粗布麻衣,也遮挡不了你的万丈光芒。
《日本美學:物哀、幽玄、侘寂》读后感(三):浅谈物の哀れ
这里先浅谈物の哀れ。
这本《物哀》是大西克礼的日本美学三部曲的第一部。
我买的这套是不二家出版的,装帧极美。从右至左繁体竖版的排版,读起来稍微费劲了点,反倒让人更能体会到紫式部在《源氏物語》中描写的那种日式物哀美學。
本书从「哀」的定义谈起,说明了引发哀的情感中包含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再结合《源氏物语》《石上私淑言》等日本文学著作中对「哀」的解释,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探究古代日本人的感情生活模式。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哀」这一美学观念,不只是情不自禁的一声叹息,而是要用理性思考去探究发出叹息时心中感动的深度。
在作者看来,「哀」的概念有五个阶段:第一是“哀”“怜”等狭义上的特殊心理学的含义。第二是对特殊的感情内容加以超越,用来表达一般心理学上的含义。第三就是在感情感动的表达中加入了直观和静观的知性因素,即本居宣长所说的“知物之心”和“知事之心”,心理学意义上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体验的一般意味由此产生。第四,“静观”或“谛观”的“视野”超出了特定对象的限制,而扩大到对人生与世界之“存在”的一般意义上去,而多少具有了形而上学的神秘性的宇宙感,变成了一种“世界苦”的审美体验。于是“哀”的特殊的审美内涵得以形成。第五,“哀”将优美、艳美、婉美等审美要素都摄取、包容、综合和统一过来,从而形成了意义上远远超出这个概念本身的特殊的、浑然一体的审美内涵,至此,“哀”在意义上达到了完成和充实的阶段。
除此之外,作者在书中的一些观点也让我很有共鸣:“虽然,哀里也有可笑或高兴,但在种种人情之中,有趣或愉快的感受往往并不深刻,人们对于悲哀、忧伤或思恋等感情,却不由得刻骨铭心”(第52页)。这与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的观念不谋而合:(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里不经意说过“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这句话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
对于从「哀」到「美」的快乐与满足的心理状态,作者也试图结合西方的一些哲学思想作出一种普遍性的解释。“正如西洋美学中把悲壮、悲怆也视作一种特殊的美的满足和快感来看,这是由于对象、事态的特殊性所造成的特殊复杂的美的体验。”(第88页)“马克思舍勒在解释悲剧美的融解的原因时曾指出,悲剧性的哀伤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世界的“存在关联”。因此悲剧性的价值否定,也就是所谓的困境已经超过了个人的意志。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的心灵便得到了一种慰藉,这种形而上的倾向无疑是存在我们内心的。以这种心态来观察世界,就会感到人生与自然的深处,隐藏着巨大的「虚无」的形而上的「深渊」,人类所有的悲哀、哀苦、喜悦、欢乐最终都会被吸入,不过是漂浮在「生命」之流的泡沫而已。”(第103页)
这样的论述,无疑把物哀的美学价值推向了颇具宗教色彩的“虚无主义”的深渊,甚至讨论“哀”存在的意义本身也变的虚无了。但无论「哀」何以为美,何以超脱哀的概念朝向宇宙完成美学的概念,这都是一个没有办法一个判断标准去完成的日式审美哲学。
(未完待续)
《日本美學:物哀、幽玄、侘寂》读后感(四):美學
《物哀:櫻花落下後》
「美」的基本範疇:美的本質存在方式,具有崩落性或脆弱性。(貝克.存在哲學)
美的瞬間「存在」之後產生滅亡+ 超越性反諷態度——浪漫主義、唯美主義
藝術之美在於簡單抽取自然之美。
「哀」的概念解讀
代表:紫式部「源氏物語」
1、「哀」:哀愁、憐憫—— 特殊情感體驗性質的狹義心理學含義
2、「哀」:感動、感嘆—— 一般情感體驗性質的一般心理學含義
3、「哀」:感動+直觀、靜觀(覺察、觀照)—> 知物之心、知事之心—— 心理學角度的美學意識和美學體驗的一般含義
4、「哀」:3 + 1 + 人生與世界的存在—> 接近形而上學與神秘論的宇宙體驗—> 世界苦(眾生皆苦)的美學體驗—— 特殊美學含義
5、「哀」:4的分化—> 攝取、綜合、統一從美的基本範疇直接發展出的優美、艷美、婉美等元素—— 渾然天成的美的內涵。
4 —>5 「哀」美學的完成
「哀」的情趣象徵
1、生理學對心理學的因素(五色、六塵、六識)
2、純粹心理學的因素(移情作用:一般的知覺+感情融合)(心識)
3、本質直觀因素:當我們看到某種色彩,並不是因為聯想才與某種感情產生連結,而是相反的,我們觀看了色彩中的直接情感。對於以某種感情為名表示的一種本質,我們直觀了它被賦予的顏色,聯想才得以成立。「紅色:熱烈(本質)/ 火或其他事物(聯想出的客體)」
自然造物的變化與律動。
春夏秋冬四季輪回,樹木發芽抽枝繁盛開花結果落葉,來年循環往復,留下年輪印記。對照之下,人類的個體生命是無法重復畫圈的,是一條不能回頭重來的有終點的直線。以此生發出對「生死」的觀照,對宏觀宇宙的虛無發出「哀思」。縱使萬物浩大磅礡也終將歸於沈寂,心有戚戚,不知所往。
《幽玄:薄明之森》
「物の哀れ」(心境)vs「幽玄」(情境)
和歌風體之幽玄體、高情體。抒情性(感動) + 敘景性(直觀)的緊密融合。詞姿 + 景氣(觀照性)
東方美學:藝術美 + 自然美
西方美學:形式美 + 素材美
東洋藝術的構造:【藝術的形成 + (藝術美的形成 + 自然美的形成) + 素材】 = 藝術品。其真髓在於:提升或深入人類精神的終極本質 + 具有與自然本身超感性狀態一致的認同。
「萬物本性不生不滅,本性無關時間、具備萬理。本性非先天地而生,亦非後天地而生,是萬物根源。和歌之理亦如是。」(自然感的美)
美學享受、美學創造的本源統一性。歌學藝術對於形式的反省 + 自然美體驗的反省並行。
「幽玄」的概念解讀
和歌、能劇之韻文,幽玄一詞源發於中國,表達莊子哲學與禪宗思想中幽深、玄妙的境界。
1、非美學的、一般意義(知性意義)——一般性的概念
2、幽玄是訴諸我們的心(感情)的心理面效果下的美學意義(情感意義)——心理學上的幽玄美學
3、綜合1 + 2,從根本上探討幽玄的美學價值內容的成立緣由,對於幽玄美學的深層構造進行現象學省察,以及思辨性的解釋。——幽玄的美學價值
「幽玄」概念的美學分析
1、幽玄是某種形態的掩藏或遮蔽,即不顯露、不明確,收攏於某物的內部,是當下面對對象的直接知覺被微薄遮蔽的狀態。
2、幽暗、朦朧、薄明。是站在與露骨的、直接的、尖銳的事物相對立的一方,具有一種溫柔、委婉與和緩。添加了一種雲霧瀰漫的朦朧姿態。
3、1 + 伴隨著微暗、隱蔽的寂靜。幽玄美學情感——物哀
4、時間+ 空間上的距離 + 一種特殊的精神性意涵。深遠。心深。有心。佛法幽玄。
5、充實相。幽玄本身的內容:隱藏的、微暗的、難解的,還藏有集聚了無限大之物凝結後的(有內容的、有意義的)充實相(與藝術形式的「形式」相對的「內容」的充實性)。「詞少而心深,鍛鍊龐雜之物,更有可觀之處。」
6、神秘性/ 超自然性/ 形而上學(宗教/ 哲學概念下的意義)的幽玄,被感受為美學意識,形成一種特殊情感指向——是特殊情感指向本身所具有的意義,不包含成為和歌題材的宗教思想與觀念。是以最純粹的方式表達人類靈魂與自然萬物深深結合後,剎那間產生的美的感受。(巫山神女傳說)
7、漂泊、飄渺、余情,不可描述。
「幽玄」美學概念的最核心意義
在價值美學觀點下,幽玄最核心的意義就是美學意義上的「深度」,從主觀性概念方向轉向客觀性概念方向。
對於自然感的美學價值依據:所有精神的自發性意識創造原理,以及在它的另一極被塑形的,委身於對「自然」的純粹靜觀中的超越邏輯、形而上學的意義。從自然靜觀的美學意識中,來思考那種純粹的、全面相「存在」本身的想法。/ 將「存在」本身的想法的象徵(對精神創造性的揚棄,也就是將「自然」的賦予性歸依為全部的「我」一種沈潛的純粹靜觀,或是徹底達到「止觀」境地,自然與精神/ 對象與我,合二為一,在剎那顯露出「存在」本身全部;「個」的存在朝向「全」的存在,小宇宙朝向大宇宙擴展),投射到整個美感體驗的一種有如「陰翳」的東西( 美學體驗的特殊相貌)。
幽玄之歌:我們的心在美學體驗的剎那,與整個「存在」結合時的一種感觸。
藝術性的美學價值依據:一種美學的明證體驗/ 感情的明證(明瞭性)vs 自然(外界自然 + 人類內部所含有的自然)美的深度中的幽暗性
美學價值的結構
1、藝術感的價值原理(藝術的形式與內容)
2、美學範疇
基本美學範疇
1)、美—> 唯美—> 物哀
2)、崇高—> 衍生出的特殊形態—> 幽玄(「美」本身的一種特殊性,即「深度」/ 崇高美中的「幽暗性」)
3)、幽默—> 氣質—> 寂
幽玄是言語無法表現的余情,余情中的隱藏景色。是余情和美兩者統一之後那種難以捕捉的、美的余情的漂泊狀態。——藤原俊成
極上之歌皆在理之外。所謂幽玄,就是有心,卻不訴諸於詞。薄雲遮蔽月光,滿山紅葉被籠罩在秋霧中,如此風情就是幽玄之姿。——正徹
凡幽玄之物,在佛法、在王法、在神道、不在於我。關鍵在於盛氣姿態,至深至遠,柔和卻不負於物,姿態調和。五行之金是幽玄,明鏡是幽玄,岩石是幽玄,鬼神也是幽玄...然而,不知真正性理者,不能言幽玄。——禪竹
《侘寂:素樸日常》
「侘寂」,是在樸素、不完整的事物中感受到美。
俳諧的風骨:滑稽、灑脫 + 寂
俳諧的精髓:隨著念念不斷的生的流動,俳諧的關心,在生活與季節推移之間緊密微妙的關係,諦觀變化不止的自然,再加以表現。
代表:松尾芭蕉(蕉風)
「乾坤之變,為風雅之種。飛花落葉,觀之聽之,是無止境。」
「寂」由三種含義組成
1、寂廖:寂靜、空寂(感性意義)—> 具象化—> 單純、質樸、淡泊、清淨(美學性質)—> 空間性的減滅
2、積累(宿)、古、老,(古雅)—> 在對象的感性和外在方面借由減殺、衰退等概念來顯現(現象上的豐富性、充實性被逐漸磨滅)—> 生鏽/ 植物的枯朽—> 時間性的集積(古拙,藝劫)
真正的藝術是伯牙。在自然美的撩撥下,我們內心深藏的琴弦被喚醒,傾聽無言之語,凝視無形之物,於是回應。對於長久以來被遺忘的記憶,自然,會帶著全新意義回到我們身邊。——岡倉天心
自然當中的生命—> 時間性的外部集積變化,其中的精神—> 內部的沈澱。二者統一的現象,又出現在有機的生命,以及與精神生活的世界當中。—> 寂的美學與生命或精神有所關聯。—> 花鳥風月—> 萬物有靈
自然的物質經過加工而形成的廣義上的器物—> 時間性的集積
在觀照背後,根柢上包含了對象與人類的「生」之間無法切離的深刻聯繫。
寂當中的自然感情或世界感情,是在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中,看出所有千古不易、寂寞不易的事物(或是有如虛無的深淵),並將它的發展導向隱微曖昧與預感的方向。就寂的藝術本質而言,一方面它隨著變化的「生」流動,高度地實現了想掌握自然姿態的企圖;另一方面,它暗示了一種與形而上、萬古不易的寂然相對的強烈預感(一種極為幽微曖昧的預感,隱藏在那些傑出的寂美學作品背後的,是對於生動的真實性更高層共鳴的強烈暗示;同時它又像是背景的陰影,能讓畫面或者物象浮出)。
寂,企圖借由極度純化、精煉的藝術手段,掌握這個世界的直接與真實。
「不易」:不拘於變化流行,立於誠的是姿。
在寂的藝術表現中,生的體驗,會永遠地流動並照出新的光。在永劫不易的古老中表現的美,也就是寂的本質所在。
3、物的本質(然帶)
「寂」為上,「寂」太過,如見骸骨。
寂存在的前提條件:經歷古老與劫,讓事物本身最重大、具有特性的本質(事物本來的屬性)能露出呈現,得以觀照。
美包含了兩個客觀因素:理念,以及感性和個別形象顯現。
一切事物都是存在與本質,是相反規定的具體統一。——黑格爾
從感覺方面來說,本質性與感覺性在某種層面分離的同時,在另一方種層面上達成了更高度的統一;從本質性的方面來說,這表明瞭本質更深、更內在的移動。—>這就是美的現象本身所具有的某種意義上的自我破壞與自我重建的結果。
本質上的重點移動,讓神與自然、心與物一如,個別物體的本質貫穿了特殊的世界觀背景—>一切萬物的形而上本質。
所有表述若要暗示萬古不易、寂然不動這世界的終極相,就不能不使用然帶。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達到洞察世界與宇宙的終極本質,要反過來凝視現象世界中各種事象,我們對於精神面向的所有積極價值現象,會湧起一種冷漠的幽默輕視,與此同時,在相反的意義上,我們對一切事象以幽默為基礎,又得到了一種可以稱為寬闊的態度。
茶道:和敬清寂。茶禪一味。
茶的心以淡味為宜,如水滴,不滯不留,無處不居,是品嘗淡味的心。——川上不白
「虛」與「實」
「觀念論」:將所有外物單純視為我們的心的主觀觀念,或看作一種心像。(唯心)
「實在論」:將外物原原本本地看作一種實在的事物。(唯物)
(浪漫的)諷刺唯心主義,理論上屬於觀念論,心靈的態度或思維游走於虛實之間。
—>
漂游於所有事物之上,否定所有事物的藝術家的眼光。否定直接肯定了外在事物實在性的簡素態度,再以位於更高的自我意識立場上,對於將外物視為單純觀念或心象的態度也加以否定。
—>
「寂」的消極美學因素:孤寂、貧寒、缺乏、粗野、狹小等,在將現實世界視為空虛的心的幻影的精神態度上,脫離一切痛苦感情便成為可能,我們的心境通過一種不感性,對這些因素的消極性不再感到消極。(忌視一切為「空」,難以形成特殊美學意識)
「空間美學」:當我們看待審美對象時,重點是形式、意象,而不在物質本身。——德·利普斯
俳句中「虛實」的觀念
1、「遊戲」與「認真」的對立:滑稽、灑脫vs寂。
生是嚴肅的,藝術是快樂的。——席勒
所謂俳諧之道,比起虛實自在,更在於遠離世間的理論,遊戲在風雅道理中。——各務支考
茶是慰藉,對沒有道理的事物有所心得。萬事皆虛,如何立於虛看到深處的真實。若迷惘於趣味,而無深切的深度,茶道將走入惡途 。不談道理,只由虛入實處,實就在人人心中。——片桐石州
2、「假象」與「實在」的對立:藝術的表現/ 美學對象的假象性(非現實性)vs 現實生活及其中的實踐與道德。—> 居於實,游於虛。
3、(基於一種諷刺美學的觀念論)自我於本質上在世界的「假象」與「實在」/ 「假象」與「現實」的對立:倒逆關係—> 假象會成為現實,現實會成為假象。
與宗教意義大徹大悟的解脫不同,此種安居的精神世界里的空虛難解,仍有回響,寂寞潛於深處,一切不由自己。—> 居於虛,而行實。——支考、露川
以上,是讀書筆記摘錄與自己初步的理解混合写在了一起,這三本書對美學概念性的定義、辯解和思考非常細緻了,有些部分現階段還不能理解,做摘錄可以再次幫助消化。
看完用處蠻多的,幫助理清了古典美學與浪漫美學的定義,東洋美學與西洋美學的區別,茶道與道學禪宗的關聯,佛教涅槃與聖經基督的本質,藝術創作的本源等等。活學活用,看電影的時候更能帶入思考畫面的美感與意境,畫作、詩作鑑賞方面也會有幫助。研究人員不易,为他们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