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看日本美术的眼睛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看日本美术的眼睛经典读后感10篇

  《看日本美术眼睛》是一本由[日] 高阶秀尔著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3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日本美术的眼睛》读后感(一):从东西比较中透视日本美术

  这本关于日本美术的著作,最大的特点是从东西方对比角度,来透视日本美术的独特之处。书中的不少看法可以给读者不少启示。这本书写得深入浅出,从文学艺术风俗历史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让读者对日本美术的文化背景有了一个比较透彻了解

  本书的作者高阶秀尔先生是日本著名美术史论家,他曾经留学巴黎大学附属美术研究所,对西方美术有很深的造诣。后来回来日本,主要从事日本和西方美术研究,曾经担任东京大学美术史研究室教授、国立西洋美术馆馆长,现任日本西洋美术财团理事长。从他的求学和治学经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东西方美术都是比较精通的。他的著作《看日本名画的眼》就由中信出版社组织在中国翻译出版,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如同其他很多方面一样,日本文化一开始都是学习中国的,从古代一直到明治维新前。日本美术一开始也是一直学习中国的,日本受到中国优秀美术的巨大影响。从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日本美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是,日本无论是学习西方还是学习中国,在模仿之后产生出东西与原来的东西还是有所不同的,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特性。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美术对日本美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这是可想而知。但与此同时,日本的工艺美术也对欧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时在欧洲出来了所谓的“日本主义”的热潮。在您看来,在书中,作者指出 “日本主义”对欧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西方美术的转型期,例如印象绘画出现,还有工艺美术作品,陶瓷器、漆器等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西方美术史的发展中,日本美术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西方观念中,绘画、雕塑是纯艺术,地位比较高;而工艺品、家具、日常生活用品虽然需要,但地位是比较低下的。而日本美术从一定程度改变了这个观念,工艺美术不仅是技术,还有思想观念,生活也是艺术。这可以说是日本美术对世界美术的一个贡献

  《看日本美术的眼睛》读后感(二):画中丘壑画外知

  日本画家去西方游学,笔下仍是日本风味;西方画家借日本浮世绘开辟新视野,照旧不脱西方特色。这或许正是兼容并蓄之美:因融合有了新气象,又因各自文化底蕴忠于内心表达。日本美术史论家高阶秀尔的形容非常准确,其根本被称之为艺术之“眼”。继《看名画的眼睛》之后,有了《看日本美术的眼睛》一书。

  日本的绘画,先是师承中国画,后借鉴西方技巧,却受一方水土滋养,特点鲜明,很难将一幅日本绘画跟中国画或西洋画相混淆。基于传承先后,它的笔意是否略逊于中国画?技巧是否不若西洋画?高阶秀尔认为,单以此评价作品优劣有失偏颇,欲观画中丘壑,必先识画外文化。

  日本画家安井曾太郎的名画《金蓉》是最能代表日本美术之眼的。乍看上去,画家似乎犯了一些新手的问题:离观者较远的右肩比左肩画得大、裙下的腿部轮廓模糊不清、脸和身体扭转的角度也很别扭。彼时的安井不是初出茅庐的新手,在法国留学期间受过严格训练,几乎月月获奖,怎会犯如此错误呢?这要追究到日本传统中的平面“视觉形式”,日本特色的“自然态”与西方正相反,追求真实性的透视法则无法阻挡画家内心的文化羁绊。这与日本西洋画先驱高桥由一的作品一脉相承

  以此日本美术之眼,可观画作之魂。日本美学崇尚小而简,因此除作品主角,多为单一底色,鲜少背景铺陈;对细部的关注体现在多视角构图上,相较于统一整体,日本美术更偏爱写实细部的堆砌;同理,诞生放大对象部分的构图法,虽不完整别有洞天;重过程甚于目的,“表现体验时间空间时连续展现的各种相”,传统画卷之美和常修常新、重造仍称“古建筑”的伊势神宫本质上是相通的……

  高阶秀尔提到,十九世纪西洋画引入日本时,曾让人大吃一惊。透视法、明暗法、描绘法,可将从正上方看下去的圆镜与盆区别画出来。不过,在东西方融合高度成熟的今天,我们已不会为此兴叹,更不会妄自菲薄。更多的思考反而是如何发扬民族传统的优势,在传承和创新间坚持自身的特色。

  日本美术之眼不尽然是助我们鉴赏日本艺术的切入点,也让我们反思中国美术之眼。悠久的文明,有过“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细腻,也有“画中无人”、“胸有成竹”的疏狂。怎忍心只以此眼窥历史,不假他山瞻前路?而今确有更多平台博采众长,但正如日本画家不经意的流露,令我们走得更远的,或是血脉中文化的根本。

  ——丁酉年读高阶秀尔《看日本美术的眼睛》

  《看日本美术的眼睛》读后感(三):用另一个视角欣赏

  《看日本美术的眼睛》是高阶秀尔的作品。他是一位对美术很有研究的作家,对日本美术发展史有着深入的了解,主要从事日本和西方美术的研究。本书作者将日本绘画特点和西方绘画特点进行有价值的比对,将日本美术的美充分体现出来。

  读这本书,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视角改变了,能看出美术作品的门道了。尤其是对日本画的欣赏,似乎懂了不少。这对于一个只是喜欢美术,并不太会欣赏的读者来说,就是最大的收获。比如作者高阶秀尔告诉我们日本美的个性,从列举的一些美术作品中,详细地阐述出来,读后有茅塞顿开之感。

  日本美术有它本身的个性,一幅画,可以从不从的观察点进行组建,完全不是我们认为的一个观察点,这么多观察点集中在一幅画上,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但这就是日本美术的个性。背景以金色为衬,忽略了其他,看起来金碧辉煌,这就是它的个性。球的立体画,在日本绘画里,是体现不出来的,西方绘画的引入,才让那些物体立体起来了。平面的球体是不是也算是一种个性?所谓个性,坚持住了,而且发展了,那么就属于你自己了。

  尤其在建筑上,古代建筑流传至今,它的精髓应该是“古老”,但日本的每20年重修一次的伊势神宫,到底是不是古建筑呢?东西方的观念是不同的。不管算不算,这都是一种文化。

  垂枝形象的美术构图成为日本美术的又以特色。一棵树,因画面被截断,但它的枝条重新垂入画中,给人以柔媚之感。别具一格的构图成为一种日本特色。还有日本画的装饰性,日本美术不追求西欧绘画意义上是三维世界的表现。相反他们尊重、强调二维平面的画面本性。几幅著名的屏风绘画,让我们看到了从不同观察点下的似乎是平面图的装饰效果

  东方遇到西方,美术的发展变化了,不同时期,大家对美术作品的看法也随着社会大背景而改变,西方美术对日本美术存在一定的影响,但东方美术对西方美术的影响却是很大的。诸多的美术人,他们用自己的实力,在美术发展史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人,他们起到不可限量的作用。无论哪一种艺术,都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在向艺术奉献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一大批的爱好者们。

  这是一本让读者受益的书,日本美术如此,中国美术呢?

  《看日本美术的眼睛》读后感(四):拥有一双包容一切的审美眼睛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上的需求就变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迫切。近几年来,连着出了很多名画赏析的通俗读物,以日本作家中野京子《名画之谜》为代表,“高大上”的名画欣赏似乎也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比起中野京子,高阶秀尔没有那么接地气,甚至有些学院派的感觉,不过,归根究底,这依然不是一本专著,读起来不生涩,不枯燥

  继《看名画的眼睛》一二之后,这本《看日本美术的眼睛》探讨的是日本名画。说起日本画作,大抵在我们普通人脑海中就会浮现“浮世绘”三个字吧,如果说,哪一副日本名画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熟悉的,那一定是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图》。当我们想到这些的时候,翻阅《看日本美术的眼睛》就会惊觉,我们对日本的绘画了解的太少太少了,仅次于了解我们自己的名画。

  谈油画,脱离不了西欧的名画。群星荟萃,名画辈出,似乎也在那片欧罗巴大陆上。小时候我家里有一副世界名画的挂历, 我一直搞不懂这到底是照片还是画作,每每驻足观看,总觉得和照片是有不同的,但是人物太逼真,皮肤的纹理和光影的重叠都恰到好处,所以那时候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如果是画的话,他们到底怎么做到的?

  长大之后才知道,名画之所以为名画,一定有其道理。绘画不仅仅是艺术,也是科学,还是技术。西方的透视法、质感画法、明暗法再现的三维空间和三维人物,把平面的画布变成了一个可以凝固的空间。在摄影技术产生之前,它为后世留下了最直观的视觉资料。一幅名画的内容太多了,不仅仅是画作,还有文学、历史等等。

  不过,艺术是没有标准可言的。如果用西欧名画的标准来衡量《金蓉》似乎是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比例不协调啊,位置不准确啊,但是,这里是亚洲,亚洲人对画作的有着自己的审美,那就是在亚洲人看来,平面的似乎要比纵深的更美。在中国,一种集体意识也是更爱工艺美工画。

  谈到日本画,绕不过去的日本人灵魂深处的审美——物哀怜。那些小的,稍纵即逝的,是日本人最爱的。这也呈现在日本名画中,另外,日本人对美有一种大胆的割舍,被称为“否定的美学”。一幅欧洲名画中,从大的轮廓到小的细节有无数丰富的内容,但是日本人却只给你看一样,让你过目不忘,或者说,这是一种极简主义。

  在当代日本,也极为崇尚“断舍离”,越简单而割舍繁杂的是日本人骨子中自带的审美,看日本美术作品时,不得不注意到这一点。以葛饰北斋为代表的名家画作中,充满了俳句一位,甚至一些名画就被称为“歌画”。画作中不但有画,也有诗,不但有诗,还有吟唱的意味,甚至观画的时候,会在脑海中形成一种诗画共鸣的感觉。这些,都是日本美术的特色。

  艺术是没有标准的,虽然看似日本美术和西欧业已成型的画作习性方法不同,但是不能否认其艺术特色。只要不是带着有色眼镜总会得到最美的享受

  也许,每个国家的画作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我的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拥有一双看日本美术的眼睛,也就能拥有一双欣赏一切不同的眼睛吧。

  《看日本美术的眼睛》读后感(五):一个教你如何对日本美术批评的方法

  上学的时候一直有一个困惑,那就是美术课的名字。美术这种课明明就是在画画,为什么不叫绘画,偏偏叫美术?美术二字到底有何深意?不过由于自己在美术上的天赋是负值,所以对美术的思索也就到此为止了。看过这本《看日本美术的眼睛》,突然又想起了这个曾经的疑惑

  必须承认,这本书里的插画是极美的。作为一名抵制日货的支持者,我一直非常不认可有关日本的一切。当然,有些东西日货的确有它的实力,比如汽车相机、摄像机等电子设备以及宅男们必备的日本爱情动作片,除此之外,我真的认为日本的东西都是差的。在我的眼中,日本是个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国度。他们的历史源自中国,他们的文字都是偷窃我们的,若不是在近代他们成功的明治维新,他们是永远可能走在我们前面的。不过,这些认识都是在自己对日本的认识过于浅薄基础之上,当自己对日本的了解越来越多的时候,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不管再怎么不喜欢日本这个国家,我们必须承认,他们是世界上的强国,昔日是,现在也是。作为一个强国,必然有强国的文化积淀,这本《看日本美术的眼睛》正是讲述了日本美术的积淀和历史。

  全书二百余页,十六万字,同时还有大量的画例,内容很丰富。全书仅分为三章,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向我们这些外行们介绍了日本美术的前世今生。尽管自己带着极大的抵触心理来欣赏这些日本画作,但我还是不得不承认,其中的绝大部分真的是很美。同时也就是在这一瞬间,我突然灵光一闪,原来这些漂亮的画作的确可以给人带来美感,把绘画称之为美的艺术,的确名副其实

  作者一直在拿日本美术和西方美术做对比,虽然不时地会提起中国美术,但可以看出,作者骨子里是把西方美术当成美术的正统的。在后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正是以西洋美术史为专业的,那是它的强项,拿日本美术与西方美术对比,也属于正常之举。

  作为一名美术外行,作者列举的那些画作以及美术流派,自然是一个也没有听过,不过这一点并不影响阅读这本图文并茂的佳作。因为漂亮的画作带来的美感是世界通用的,美术是一种世界的语言,尽管我无法掌握,但也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美感,得到美的感触。于是乎就是着这些美感下肚,那些略显晦涩的文字便变得可爱了许多,我们也就可以轻快地阅读了。

  总体来讲,这本书是相当专业的,可以说是一本专业的日本美术史。正如本书的题目所讲,这是一个看日本美术的眼睛,阅读这本书,你就相当于长了一只能够读懂日本美术的眼睛,这本书其实正是对日本美术进行评论的教材。

  《看日本美术的眼睛》读后感(六):观日本美术的表现手法

  ——读《看日本美术的眼睛》

  作者:姽婳小术

  对于美术类的书,我看的并不多。

  早先接触的是傅雷著作《世界美术名画二十讲》,这二十讲,主要针对西洋美术。傅雷于自序中说:“观夫马奈、凡·高之于日本版画,高更之于黑人艺术,盖无不由斯途以臻于创造新艺之境。此研究西洋艺术所不可不知者二。”《看日本美术的眼睛》一书后记中,高阶秀尔也说:“本来我的专业是西洋美术史”。

  由此可见,西洋美术和日本美术,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共通性,或者说,两者都有借鉴之处。

  傅雷的著作主要讲述了文艺复兴初期到十九世纪中叶的西欧美术作品,从名家出发,到名画的赏析,宏观与微观之间寻求平衡。

  和傅雷异曲同工的是,高阶秀尔在《看日本美术的眼睛》中,也采用了宏观与微观,去点评日本美术的特点,深入浅出,细致入微。

《看日本美术的眼睛》一书一共三章节:

第一章:日本美术的方法

  顾名思义,高阶秀尔从日本美术创作的方法讲起,从日本美的个性,到这样的美如何被当作艺术品,且还存在于日本人的生活里。日本的美,从细节到整体,由小到大,并创造出一个整体美的世界。

  高阶秀尔在这章里,用了《牡丹图屏风》、《洛中洛外图屏风》等名画来讲解:对“小的东西”“细致的东西”或“缩小的东西”的强烈偏爱,就是日本人的表现“美”的一大特色。并指出,西欧所呈现的“美”,是与“强大的东西”“丰富的东西”相对应的。这就存在日本美和西欧美的差异。

  《看日本美术的眼睛》读后感(七):艺术鉴赏的门槛

  艺术鉴赏的门槛

  ——《看日本美术的眼睛》教会的审美情趣

  6月份想要去意大利,办签证,查攻略,都搞到头大,被同学说脑子有坑是世界文化遗产旅行的爱好者,为了看看《最后的晚餐》已经想要上网预定了……两次去日本玩,一次关东线,一次关西线,也有很多文化类的景点。倒不是真的为了装逼,其实大部分的时候也没能觉出来美在哪里,毕竟对于历史文化的攻略做的还是不够全面,但是更重要的是,艺术鉴赏除了我们高中课本上曾经自说自话给我们展现的关于那些艺术流派的提纲挈领式的填鸭教育,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看书,除非是专业类的学生,还是很难找到一个切入点的。

  《看日本美术的眼睛》某种意义上就是一本教会我们跨过这个艺术鉴赏的门槛的一本比较随意的人文类书籍,并不是那种纯理论没有感受或者纯历史没有鉴赏的文章,它教会我们用文化的角度来对比看待那些精致的艺术。从闻名遐迩的日式的屏风画到伊势神宫,从西欧印象派画作与日本画家的空间结构处理方法的对比,通过典型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能够比较清晰的了解日本美术想要传达的理念,也从中理解了大和文化对于这些艺术家的影响。

  如果不是对文化都有较为明确的了解的艺术学生,大多数人都是不能从这些画作当中理解的,我们只知道这个东西好,却不知道东西好在哪里,说不出美的来由,而这种艺术鉴赏类的书,则是在教会我们一种品味美的方式,说白了,就是审美情趣的问题。

  庭前花开花落的意境,或者是柳枝飘动的意境,我们其实容易遇到这样的自然景观,但如何去品味这其中的美,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我们没有被教育过,我们自然不能理解那些当代艺术的作品了,这未尝不是一种遗憾。

  所以有时间的话,读读这样的书,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尤其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说起来,今天的购物车里,有没有放上新的从未被发现的中意的书呢?

  y 林怿

  2017-4-23 21:53:46

  写于御庭园

  《看日本美术的眼睛》读后感(八):教你看艺术《看日本美术的眼睛》

  教你看艺术《看日本美术的眼睛》

  看到这本书才想起很多很多年以前看过的另一本小书,算起来应该有二十多年了吧,小书不大32开本,名字叫做《看名画的眼睛》,作者都是高阶秀尔。我是学艺术的,二十多年以前,用通俗的语言来介绍艺术史的书还真不多,更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小顾聊绘画》,所以就感觉这本小书特别亲切。虽然书里面的内容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但是这本书,至今也一直保存在我的书架上。

  相比之下《看日本美术的眼睛》就做得漂亮得多了,开本大了,还是彩色印刷,里面配了很多插图,字体也是双色的。纸张和封面设计也都无法和当年同日而语了。

  书的开头是从整体上讲一讲日本美术,题目是“日本美术的个性”,这个个性就是日本美术喜欢小的、可爱的、细致的、缩小的东西,对这些东西有强烈的偏爱。日本国土面积本来就不大,还有很多山,平地就更小了,加上人口比较多,所以房屋就比较小,东西都做得很细致,这不仅仅体现在美术上,也反应在日本文化的很多方面。

  在第二篇“物与形”里面,作者讲的是建筑,用日本的伊势神宫和喜欢建筑进行对比。伊势神宫是日本神道教的最神圣最古老的道场,日本除了佛教还有本土的神道教,就类似中国的道教,不过日本人对神道教的虔诚程度可比我们对道教要强烈得多,在日本殖民东北时期,在每个县都设置了神社,一共有一百多个。现在日本全国有八万多神社。平均一千五百人一个。伊势神宫就是最重要的神道教道场。不过按照规矩神社每二十年就要拆开,在旁边一块地上重新建造起来。所以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伊势神宫至今不是世界遗产。这就是东方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区别,因为木构建筑时间久了,就要腐烂,或者垮掉,所以要定期落架大修,就是拆开,去掉腐烂的木头,然后重新组合起来。然后描漆,变得焕然一新。当然也有从来没修过的,比如梁思成发现的唐代佛光寺,就因为被遗忘在五台山的一个角落,一千多年也没重修过。而世界遗产天安门都曾经落架大修。只是没有像伊势神宫这样频繁,20年一修有点太短了,已经重修了六十多次,而且还是异地重建的,伊势神宫的建筑很简单,里面的木料都早已不再是当年的了,也没有保留下来壁画,墙体,等文物,所以只能认为是新的建筑了。

  书中的视点很特别,看文章题目就知道,比如“垂枝形象”就是画面中带垂柳啊,树枝啊,从上方,近景进入画面,这是一种构图,却被作者写成了一篇美术史方面的文章。还有“行旅图”也是一个很特别的类别,被作者抓住以后进行了演绎。虽然没有系统,但是艺术就是这样,从点滴之间,就能够看到艺术的本质。

  作者这本书,就是让你通过这些文章,给你一个视角,让你通过它来用你的眼睛去看日本的美术。

  《看日本美术的眼睛》读后感(九):捍卫自己审美的权利

  昨天,和朋友聊天。他说,女星出轨这事你怎么看?

  用手机看呗,我说,难道你有高清资源不成。玩笑归玩笑。舆论一边倒之前,吃瓜群众能对出轨产生多种看法,本身就是多元化的胜利。放在封建社会中,出轨是不会引发“你如何看”这类话题的。只有在多种生活标准碰撞的情况下,才会有互相表达看法的机会。世上哪有无缘无故的美丑对错,一个人选择这样做、那样做,总有他的道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看日本美术的眼睛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