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侘寂》是一本由[日]大西克礼著作,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侘寂》读后感(一):宅到人在宅,再到寂
侘寂之极简,读懂日本,回归东方,追溯历史之源的同时理解当代日常,从艺术理念到生命意识的多重层面中,找寻东方文化中的独创理念与内在活力。
引用这段话其实是想说,我们的文化中不缺乏这样的概念,回归东方,谁最能代表东方,根在中华,只是我们提炼得不够,我们刚刚能吃饱饭没几年。接下来需要用几代人来提升精神层面。译后记说得真好,“和,敬,清,寂”四字经,最终要达到寂,当我们不再害怕“寂”,而能够直视他的双眼,面对他,才能够感受它的美,才会去享受它给你我带来的乐趣甚至美!颤颤巍巍的又怎会理直气壮的享受一切!
《日本侘寂》读后感(二):俳句之寂,风雅之寂。
这个版本的装帧引言几页的图文排版很喜欢,可以很直观的略微感受到“侘寂”的表露。
俳句之寂,风雅之寂。“侘寂”作为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特别是俳句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和重要范畴,也是与“物哀”“幽玄”并列的三大美学概念之一。这本书从语言学范畴引申至历史、艺术审美范畴很详尽地探讨了“寂”的概念,它比“幽玄” “物哀”更加抽象,书中还引用很多松尾芭蕉以及很多俳句大师的言语以传意会心,是对这一美学概念的一个很好的感受和引导。如果有日本古典文学爱好和日文基础的人应该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微妙。语言、艺术和历史都是相通的,了解了一发而更想去知悉全身。
《日本侘寂》读后感(三):露骨与点睛
坦白说,这两本书,导读部分比正文要好。侘寂,幽玄和物哀,是日本美学三个很重要的概念。色气其实相对而言排不上号,但提出来写它,免不了和它香艳的瞎想有点关系。 色气和侘寂都可以是一种状态,色气源自日本的游里文化,也就是妓院。因为游女的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空间上的压抑,使她们只能在当好女人这件事上得到爆发性的释放。她们要将女性的柔,女性的媚和女性的傲,充分拿捏到自己身上,这样才能让富豪在她们身上体会到家中妻子不具备的不食人间烟火气。但你要把她们想象成是只想傍大款的人,那就是你不够色气,层次低的表现了。拥有极致的魅力,却又不依赖于此,一切拿捏有度,这就是色气的核心内涵。(其实吸引人的女性,大多很色气) 再说侘寂,侘寂我认为要比色气层次高,虽然日本人并不会这么排序,给审美排序本身就很荒谬。侘寂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成年累月置身于繁华中,那么他会失去对繁华的感悟能力。所以需要以一种近乎苦行的态度来恢复你感知美的能力。所以侘寂的美学表现都是枯藤老树昏鸦的样子,很多日料店和茶馆,基本都是按照侘寂的感觉来布置的。 我觉得这两本书8.6分应该到不了,7.6还差不多。导读虽然切中要害,但是描述太过露骨。正文虽然底蕴深厚,但是不够点睛。这样大多数人看完了会觉得,色气是什么?侘寂又是神马
《日本侘寂》读后感(四):侘寂的幽默感
作为审美范畴的“幽默”,必须包含着人对世界的实相加以透彻洞察之后还抱有深沉的“爱”,或许也可以说是包含着对人生与世界的一切事物的局限、缺陷、矛盾、丑恶的一种消极的谛观,但这个谛观并不能成为让我们消逃遁的原因,它只是让我们从客观世界的实践主体、行为主体的直接的反应关系中超脱出来,采取一种自由的、静观的态度,一种深沉的爱心,积极地面对人间世界的真实。 ——《侘寂》大西克礼 侘寂、物哀、幽玄,是根植于日本传统审美精神中的三大美学概念,从关照对象来说,物哀论就的是情感的敏锐性,幽玄涉及的是思想的深远性,侘寂围绕的则是心境。 不同于产生自贵族审美情趣的“物哀”与“幽玄”,取于茶道的“侘”与取于俳句的“寂”,更贴近晚进的平民文化,讲求关注日常以消化无常,转变老旧或孤寂之类消极对象为积极的审美对象,去理而求玄,而又并非无关乎人之教诫。 而这其中最能称之为“侘寂”特色的审美要素之一就是幽默感,这种幽默感并非为好笑或滑稽而刻意求之,而是讲一种潇洒的心态。进一步说,就是享受自我的自由性。侘寂,并非要人人走禅道或佛教式的“‘空’”,而是要人对现实对象做出感性反映的自我超越,在流行中捕捉恒常,在有限中捕捉鲜活。 换言之,侘寂并非视落寞或寂寥为主体,而是借恰到好处的静谧达成通道,历练经验,发展精神和思维的饱满和高度。所以侘寂并非指向状态上的寂寞空灵,而是讲时间和空间的作用力应放在内在的丰富与格调的追求上的事。
《日本侘寂》读后感(五):美妙的奇异的日本文化
选择此书时,映入眼帘的是《日本侘寂》四字,其独特的三层封皮,让人眼前一新。在左下方关于作者的阐述 大西克礼-日本美学大师,这本书是他的奠基之作且影响当代生活,看见侘寂对现在生活的意义之广。侘:在阴暗处照亮美;寂:从破灭中寻找真。围绕这两个汉语解释在全书中寻找关于侘寂的概述。这其中收录松尾芭蕉灯古典俳句大师创作论;从俳句到茶道,从艺术理念到生命意识理解侘寂,才是真正理解了日本。书封上的汉译充分的让我为接下来研读此书有了一个目标。感谢王向远老师的精美译作,让我能够如此直接了然的去通读全书。
开篇介绍庭园:岩石青苔,寂之所生。就像我们人一样,由于岁月的洗礼,外貌上的改变已然覆盖其原有美貌,变成爱人眼中的糙大叔,朋友眼中的成熟男~哈哈 这太贴合自我了。
花器:关于乾坤变化乃风雅之源。换做职场或人生中,更注重的是在人一生中的经历,见闻以及世事,我个人理解为结果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体验在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
后以各种植物作为阐述之对象,其中在支考的《续五论》对此则作了详尽的阐述,其中 ‘金色屏风上的古松啊,也在冬眠’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风雅一词在俳句中的使用意义,直接使用风雅之寂来表达其中的概念。看到书中闭关之说中所写,好色为君子之所恶,佛教也将色置于五戒之首。虽说如此,然恋情难舍,刻骨铭心。人不知暗部山夜梅之下,私定终身,如梅香浸衣,恋情难耐,避人耳目,悄悄幽会;紧跟夜早睡、晨早醒,醒睡之间所思虑者何也?愚者多虑,只会徒增烦恼。有存一技之长者,囿于厉害得失,从此一技之长为维生之术,人欲横行之事,易急功近利,如同田间小溪,浅薄狭隘。这便是当今社会每个人所需要做的事务啊!倘若要悠然度过余生可不是得有一技之长存于人间?关于此书中摘录的名人名言,也需要一一品读过后再做详尽思考其在本书中的作用。文末感谢一页,它们出的这本书让人很是惊艳~
《日本侘寂》读后感(六):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角度
今年冬天继续凭着自己的一丢丢文采赚了本公众号的送书,依旧是来自日本。
虽然同为亚洲,日本吸取了中国传统却又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从而产生了日本二次元电影动漫等的独树一帜。作为一个理工科知识背景的人来说,看日本的作品总是有种似是而非的新鲜感,时间长了更想好好了解一下背后的逻辑,于是这本书来的正好。
常常看到日本影视中的一个片段,树林掩映中的宅院,竹筒的水过溢而流下,嗒的一声接着跳出一只青蛙。这个特别的镜头是侘寂美学文化的一个体现。
本书从茶道着物的照片开始,给观众一个侘寂的影像氛围,然后就开始了关于此文化的层层剖析。
侘寂是风雅之寂,是源自茶道和俳句所外延产生的一种独特美学,所以它不仅包括了世俗生活的风雅,更超脱了升华成一个审美状态。在虚无与现实之间回环又反身,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由。
侘寂的概念有三种层次,幽玄之空间的外延,物哀之时间的沉淀,最后还有然带之幽默的心境。我们从超时间、空间去观照自然,又倾注自己有限的精神生命,是所见悲凉,又心中欢喜,逻辑对立又统一。
所以,现在更理解了很多日本作品里不断展现的细微之物,幽静又灰暗之色,在时间的迟缓中踱步出人生的唏嘘来。
你不懂,便不在。
《日本侘寂》读后感(七):读后感——我与侘寂的一次亲密接触
2019年春节,我和猪仔去了日本旅游。我们俩都是第一次去日本,经朋友介绍,报了个没什么深度的团,从大阪一路走马观花,观到了东京,7天之内走了很多地方。行程当中肯定少不了体验日本茶道这一项。
2月3日, 我们一大早离开酒店,大巴载着我们走上雪山间的公路,来到了藤枝市的“玉露の里”。全团20人挤进小小的茶室里,脱下的鞋子铺满了玄关的地面。接待我们的都是中年妇女,穿着非常合身的和服,发髻也经过精心的梳理,美感其实不是非常两眼,但这正是符合“侘寂”的程度,即淡雅。 在一串寒暄之后,我们的茶道体验开始了。但是这门票价格510日元的体验,省略了沏茶的步骤。大姐们给我们每人分了一颗甜腻的和果子,让我们先吃下,然后就直接上茶了。于是还没睡醒的游客们模仿着大姐们转动茶碗,一口就把抹茶喝进肚子里。一浓一淡,果子的甜味得到了平衡,顿感身心舒畅,人也醒过来了。 就这简单的几分钟品茶,已经让我的腿有点麻痹。但是茶道体验马上又结束了,我们穿回鞋子,来到了室外,在庭院中拍照。那天的气温不算太寒冷,我们在空荡荡的庭院里,拍拍梅花,在浅水池旁边拍拍人,本想找个椅子坐下,但是整个庭院就两张长椅子,都被团里的老团友占据了。我和猪仔一边躲避玩闹的小朋友,一边在绕圈子。 20分钟后,我们走到隔壁的特产商店,买了一点抹茶粉和抹茶糖,就回到大巴,去下一个景点了。 这一段简单的茶道体验之旅,就是我和“侘寂”最亲密的一次接触。 现在看来,跟团体验茶道,似乎是跟“侘寂”背离的。 人太多,首先就不“侘”。茶室本来就不是为了招待大量的客人的,这里的体验馆我想已经是扩大版的茶室了,却还是难以容纳20人以上。我们的那个团几乎没人深入了解过茶道,体验的过程中,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感觉非常的新奇。兴奋的我们自然而然地交谈起来,20把声音交叠,茶室里充满热闹的气氛,这就不那么“寂”了,甚至是它的相反。但是无论我们多么热闹,小孩如何在庭院里追逐打闹,只要我们专注于其中的花、其中的水、其中的跳水的青蛙,那么一种闲寂的心情还是慢慢浮上了心头。这么说来,“侘寂”的精髓就是不被外界的喧嚣所扰乱的,自然的本质。 时隔一年多后阅读《日本侘寂》,让我对那一段短暂的时光多了一分了解。
至于俳句方面,我的了解实在太少。这本书对我的另一个影响,就是把我对松尾芭蕉的印象从《日和》那个逗比身上带回正常水平了,哈哈。
《日本侘寂》读后感(八):论侘寂美学
侘寂美学,是我最欣赏的日本文化精神,因为懂得克制是一切幸福感与安全感的源头。
每一个人都想要改变自己,但难免在以往的经验里找方法,或者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别人,但这都难以做到真正的改变。
日本老牌的美学概念“侘寂”,虽然源头来源于中国,但在唐宋期间,中国的审美处于秀外慧中,精致,匀称,奢华的状态,而日本人却是完全另辟蹊径的选择一种老旧拙朴之路,无论从视觉还是精神上都与当时的审美完全不同,道是有了自己无可比拟的力量。
现代的品牌,无印良品,苹果都真正的得到了“侘寂”的美学精神。
从8世纪左右开始,“清静”之类的意象开始被运用在日本诗歌的世界里。这种意象一点一点地发展演变,逐渐与茶道中所说的“侘寂”联系起来。日本文化之中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冷静、侘寂这样的意象:朴素、残缺、无常之美,它影响着各种各样的事物。
这个日本美学的概念颇有禅意。"侘",源于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侘茶之道,以黯然枯寂为美,强调岁月洗练后的古雅、简朴、收敛与粗糙。"侘"就是清静无垢的佛世界,拂去甬道、草庵的尘芥,主人、客人倾心交谈,规矩尺寸法度可以不讲。
生火、水、喝茶,此外别无他事。"寂"则源自古典俳句,尤其是松尾芭蕉及其弟子所秉持的独特创作理论:吟咏苍古,又保持距离,带着游戏的姿态自如游走于日常生活间。
quot;所谓美,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被美俘虏的人,要么会成为美的牺性者,要么成为美的毁灭者,却难以成为美的守护者、美的创造者。" 而"寂"恰恰是面对审美对象,可以倾心之,但不可以占有之,要做到不偏执、不痴迷、不执着、不胶着。
给你一双理解日常生活的审美慧眼,物哀,幽玄,侘寂,不少日本文学就像樱花一般,有着寂寥的悲哀美。这种朦胧的哀伤,或许就是一条若有似无的分界线,悲伤却又温情。看似安静却是隐没有千言万语,恰似风平浪静下的暗涌,有时觉得平静也是一种残酷。
侘寂,一种以接受短暂和不完美为核心的日式美学。侘寂的美有时被描述为“不完美的,无常的,不完整的”。它是从佛教三法印派生的概念,特别是无常。侘寂的特征包括不对称,粗糙或不规则,简单,经济,低调,亲密。
《日本侘寂》读后感(九):收获了很多疑惑的一本书
为了防止被喷,我先承认是我的水平不够,所以体会不到大家对这本书的赞美。
出于对日本美学文化的好奇,也是因为一些非常巧合的宣传,让我知道了并且有机会读了这本书。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大西克礼关于“侘寂”内涵的解释,以及在茶道、俳谐中“侘寂”一词内涵的异同与运用,以及一些简单的案例举例。 第二部分则是松尾芭蕉及其门下对于俳谐中的“侘寂”运用,和一些讨论、学说的记载。独到此部分中的《去来抄》后半部分,我最终选择停止阅读这本书。 所以,现在你看到了是一个没有坚持把本书阅读完整的读者,对这本《日本侘寂》的一点个人感觉,不全面和个人倾向是必然的。 在第一部分,说实话我是被引言部分的“日本美学关键词”的图片和高深的短句吸引的。但不得不说,这个吸引我的部分,其实有点鸡肋。 虽在阅读正文后对照着看,也能看出是在写侘寂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但有些“关键词”,例如自然、着物,就只有苍白的寥寥几句,说不上是解释还是形容的话,且正文中好像并未提到相关内容,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甚至觉得有些牵强了。 当然需要承认的是,跟着本书大西克礼的解说,的确能让对日本美学几乎不了解的我学会了“侘寂”“幽玄”“物哀”这类代表日本美学概念,又能装逼的词。也了解了侘寂的三层境界和其表现,在这一点上,还是言之有物的。 至于到了解释“寂之心”的内涵,与所谓的寂包含的四个论题的部分,内容就开始变得艰深而虚无了,毕竟都是宽泛的理念,比起一目了然的数理公式必定是有他的难懂性在里面,也能从他的例子中体会到作者想要更精准传达的欲望,至此,虽阅读速度变慢,但依旧也能懂个一二。 而到了之后关于茶道、俳谐及“寂”的四重语意的部分,就不是那么令人愉快了。 首先,即使举例,文章也并没有很明确的将四层语意解释清楚,并让我有一个较为明晰简洁的概念,去分辨他们。 第二,重复提起的一些概念总觉得在被反复提起,越看越迷糊,语言既不够通俗易懂,也不能在内容和含义上进行很好的分割。 如果说把他当做一本入门书籍,其实还是有点不及格的,我们想看的,是结合相关的案例所做的关于“侘寂”美学的分析与阐述,而不是单纯严肃且毫无阅读欲望的教条。 可能有所积累的人读,应该能体会到乐趣吧? 治愈本文的第二部分,就更为匪夷所思了,除了松尾芭蕉的部分,很大的篇幅都是其弟子去来的“笔记”,只是随意记录了一些零散的关于俳句的讨论,当然这也是体现侘寂的一部分,但这本书的名称既然要叫《日本侘寂》,用这么大篇幅展示俳句,不太合理吧?
后面的部分我没有读下去,书评也就写到这里吧,这可能是我2019读完的最后一本书,希望2020年,能够读些更“名副其实”的好书吧。
《日本侘寂》读后感(十):日本美学的极致解读
每一个民族的美学都是根植在本民族的文化沃土之上的,日本美学也是如此。日本由于历史上收到中国的影响颇多,因而在美学上同中国美学有诸多共性。共性的存在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日本美学,同时也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干扰,我们有可能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日本美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特征是同中国美学中的是一致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大西克礼的《风雅之“寂”》是一部关于日本美学中的,尤其是透过茶道所体现的,“侘寂”的很好的介绍。作者从语言学和修辞学等角度论证了侘寂一词的来源,并且通过在日本著名辞书《大言海》中寻找与之相近的语词对侘寂一词的词汇概念进行确认。我这里说确认,而不是确定,是因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通过其它若干个词来确定与之相关的一个语词的词汇意义只能是无限的逼近,而不能得到其十分精确的含义。这有点类似于数学上利用夹逼准则来测定一个函数是否连续的方法,数学上测定一个函数是否连续就是在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找到一个点,然后通过求这个点两端的函数的极限值来进行确认。如果理论上函数两端的极限值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函数是连续的。语言学借助其它若干个词汇来定义语词的结果的精准度当然是不能同数学上的那个界定相比的。
同样,我们认为界定一个诸如侘寂这类具有深刻文化和美学内涵的语词是不能采用单一维度的,必须从多个维度出发。因而译者很明确地指出侘寂有三个层次,分别是寂之声、寂之色、寂之心。简化一下,我们可以认为这三个维度就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层次。大西克礼的论证就遵循了这个分类方法。但是与之不同的是,大西克礼从多个维度对每一个侘寂的每一个层次都进行了语言学式的论证和探讨。作者认为侘寂是一个不同于寂静、孤寂,也不仅仅是古、老、旧等语汇所能表达的,而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之上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味在里面。我们可以将作者的这种认识简单理解为人文化的自然物,因为侘寂的空间和时间表现都是同人的认知密不可分的,而人的认知是在社会性的活动中形成的。
侘寂集中体现了日本茶道的自然同人文密切混合又存在冲突的两个方面。第一,追求自然的本真和寂静,但又不是那种纯粹的寂静,不是那种如水一般的死寂,而是富有生命的灵动之上的一种寂静,我们或可以称之为祥和或者安宁、安静。因为祥和、安宁和安静在汉语中表达的是一种富有生命的环境中的自然的本真和寂静。其次,追求的是一种古色和古香,但是这种追求不是单纯的对时间久远而产生的古老的追求,而是要有一种认为在里面。打一个不是很合适的比方就是,喜欢一块经过雕琢和装饰成年老料。从这两个层面来看,似乎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对美的追求上面存在一些共性,都是追求极致的宁静和古老。在这两个层面内,将追求推向到一种极致的同时又不去单纯得苛求这种极致,而是在将要到达极致的同时,追求一种谐和和完美,富有生命和灵动的谐和和完美,这样一来人和自然的和谐就得到了极致的体现,也构成了日本人极致的也是最精深专注的审美。
日本人独特的这种审美观来自日本历史上那一段平和美好的时光,是在丰臣秀吉突破这种审美强行登陆北韩之前就已经形成,它深入到了日本的文学和日本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今的日本人,行事上的谦逊和严谨,似乎也是美学上侘寂的一种生活化表征和体现。日本茶道集中体现了这些审美和要求,茶室和茶具的要求上就是这种美学的深刻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