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汉字智慧:中国人的小心思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21 02:55: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汉字智慧:中国人的小心思读后感1000字

  《汉字智慧:中国人的小心思》是一本由程玉合著作,认知空间出品 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字智慧:中国人的小心思》读后感(一):生活处处皆汉字智慧

  感觉这本书很实用,很多汉字问题真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像“启示”与“启事”,我也傻傻分不清楚,经常弄错,就是记不住,这本书从字的意思开始讲解,加上一些小故事,还有生动的漫画,让人读完就容易记住。

  作为一个吃货,有时看到好吃的,想上网搜一搜,字不认识,换好几次拼音都打不出来字,真的好有挫败感。看到书中“知道这些,你才是一个合格的吃货”,真的引起了我这个吃货的共鸣。看完书,我知道了“簋街”怎么念、“饸饹”怎么读,也算大有收获。

  还有老祖宗的小心思,古人的玩字术,武则天造字最有名的当属“曌”字了,文中还介绍了她造的另一些汉字。每篇文章都能让人知道一些关于汉字的智慧,文章很好懂,也好记,很实用。

  后面的汉字诞生记、汉字变形记,讲了汉字的很多知识,在感觉好玩的同时,也让人领略到汉字智慧的博大精深。

  最后的“汉字王者”大挑战,像变形的语文试卷,很有挑战性,目前还没敢做。作者作为语文老师,编写的这本书,真的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对中考、高考非常有用,小孩子也可以增长阅读趣味,还有好多漫画,非常有意思。

  通俗易懂又涨知识,被这本书圈粉了。

  《汉字智慧:中国人的小心思》读后感(二):寻找汉字背后的民族智慧

  作者:俞耕耘

  汉字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系统,要想窥见其中的奥妙,需要好奇、专注、思索和热情,通过阅读程玉合的《汉字智慧:中国人的小心思》再合适不过了。它虽是一本汉字故事书,却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立意。作者正是从日常生活、历史传统和诞生演变等意义出发,寻找汉字背后的民族智慧。

  约定俗成,是汉字延续传承的原则,它从生产生活实践积淀而来。汉字的正确读音,一定是长久以来,大多数人如何约定,怎么去读,才得以确定。相反,一种字音,即使有先前正确的读法,但如今已很少有人再这么读,那么即使正确的读法也将被取代。

  书中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便是在姓名中出现多音字,应如何去读?

  这种问题表面看似模棱两可,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深入到生活里,听他周围的同事亲友怎么念,听其本人认可选择哪种读音。所谓的对错问题就变成了认同问题。有些名字包含了特定的词组和典故出处,这时就应该察义而择音。因为揣摩本身,就是理解与尊重的过程,既是对汉字的敬畏,也是对他人的重视。比如,书画家程十发的名字看上去不可能读错,但不明就里的人却念不对。发,念fà才正确,因为老先生的字,原本为“十髮”,汉字简化采用同音合并后,才写为“十发”。《说文解字》有解释:“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用十根头发的长度来抽象计量一程,就是用字来解释姓,构成巧妙互训。

  又如老舍的“舍”为何读shě,而不读shè,在于笔名的内涵叫“舍予”,有舍除无我之意。王朝闻为何读“zhāo”,不读“cháo”,源于“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名句。作者用浅显的例子说明汉字的读音问题绝不是一个孤立偶发现象。它有其隐在的意义链条,这种潜在的文化语境就像冰山基底。

  这就像阴阳总是对立统一的道理。我们要善于理解精准里的不确定,含糊里的意向性,这也是中华文化思维的高妙处。作者从姓名来说汉字,目的正是揭示某种日常性和透明性。汉字作为无所不在的工具,有时让你察觉不到其存在,甚至往往忽略了本身价值。它始终不能远离生活,因为远离就意味失落与消亡。

  汉字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显示出它的指示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普察周边之物,四海之事。汉字文化的普及也必定是一个由切己生活、当下日常推演到历史意识和民族心理的过程。从总体上看,《汉字智慧》一书也遵循这种讲述逻辑,旨在通过趣味小品把推广普及做到有温度、有故事,同时也能有思考、有延伸。

  从这里看,汉字给人带来了强大的交互体验感,这也是其他文字鲜有能及的高度。它具有一种超越性,不仅满足实用功能,还成为文化延续的精神载体。换言之,我们与祖先、传统的纽带,只能依赖这套理解系统,它就是一个贯穿古今的肉身,让世世代代的民族魂魄可以依托其上。我们理解汉字贵在深入历史语境中,文化土壤里。否则,汉字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沦为没有生机的符号。小心思里面其实潜藏着一种思维模式、表达方式和文化惯性。

  在全书尾声,作者极简梳理了两大核心问题:汉字的造字法和汉字书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指向了诞生和流传。这是一种回溯本源,理清前世今生的总结。汉字诞生建立在东方思维的感悟传统之上:象形是形象的直观,指事是象征的符号化,会意是一种合体,形声一半读音一半,假借是解决字不够用的“字荒”。汉字智慧显现了抽象和具象、再现与表现、组合与拆解的成熟圆融,呈现出中国古人以有限穷尽无限的从容自信,是对世界感知、体察、推演与思辨的高度结晶。(解放日报)

  《汉字智慧:中国人的小心思》读后感(三):程家有女初长成

  

原创: 张三的邻居 东篱下南山南 6月15日

老程是我认识多年的朋友,他最近家中有喜事。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三个孩子:一本好看的书——《汉字智慧:中国人的小心思》。

  他的第一个孩子是他儿子,一名英俊青年,在读研究生。第二个孩子是《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在当当网热卖的一本书。《汉字智慧:中国人的小心思》是他的第二本书。写作的人,把一笔一笔写成的书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珍爱,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我对老程说:这次是个美丽又聪明的女儿吧,名叫“智慧”,爱称“慧慧”,我算是“慧慧”的姑姑了吧?

  我和老程,从没有见过面,但是熟悉得就像是邻家大哥。

  他生活在北京,我生活在山东。天涯咫尺,熟悉的陌生人,这是网络时代才会有的事情。

  每天,我都在朋友圈里看他,看他走在北京的路上——他走路上下班。遇上风了,遇上雨了,遇上美女了,遇上一朵花了,他就在朋友圈里写几句,有时是打油诗,有时就几句话,比如:“微风吹,我走在人群里,风告诉我,对他们笑,你自己也会快乐。我就笑了。”

  那天,我在山东的一条路上跑步,看到这句话,我也笑了。

  点赞。现在有个词儿叫“点赞之交”,我与老程就是点赞之交。我在朋友圈晒跑步,晒我的花,老程也经常点赞。

  我们还有几个共同的微信群。偶尔一起在群里怼人或者被人怼,网络时代,了了的几句话,隔着千山万水,就能分辨出哪个人与你三观一致。对很多事物的看法,我们有共同的观点。

  老程,本名程玉合,山东人,在北京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作为一个小时候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长大的人,我对在北京的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敬畏,觉得他们个个都透着高大上。何况老程,不仅是北京师范大学专门研究语言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而且是名师,而且是畅销书作家,他的上一本书,那个叫“错字”的,好长一段时间高居同类书籍畅销排行榜前几名,老程全国各地去签名售书,去电台、电视台作节目,动不动就一群人围着,二流明星的样子。

  但是这个程老师,老程,他实在不会摆架子,太谦虚、太平和、太亲切,让人怎么也“敬畏”不起来。他动不动就调侃自己,比如上班路上看美女耽误了走路,比如怕说错了话被程大嫂打等等,何况微信群里还有他的几个大学同学,动不动就给他起外号。“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感觉,老程本来是“山高水长”的水,结果不知怎么回事,变成了一杯“凉白开”,他不用苦辣酸甜来刺激你的味蕾,却平淡清沏,很轻易就走进了很多人的内心。

  说了半天老程,现在该说一下老程的女儿了。

  说女儿随爸爸,慧慧这孩子,我仔细研究了一下,确实是老程亲生的。

  明明遗传基因很好,纯粹的学院派,高深的语言学,甲骨文、汉字的演化等等都在其中,把自己妆扮成书香门弟的大家闺秀或者“星二代”都是没有问题的,但偏偏,这孩子太平易近人,穿件自己缝的棉布裙子,也不化妆,就这么一派天然地出来了,手里还拿着个棒棒糖,见人就去拉人家的手,说:来,尝一尝甜不甜?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懂的人都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美人胚子。

  这样一个平和的小女孩儿,小朋友们会喜欢的,她从不说让人不懂的话,就像书里的那些小章节,如《一个“混账”还有那么多故事》《启示还是启事》《老舍怎么读》《自大一点就是臭吗》等等。

  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老师们也会很喜欢吧。她动不动就说一些很有见解的话,让人学习不少知识。如《弄獐宰相,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你去不了的远方只是地名没今对》《一棵小草的大学问》《写法最多的汉字居然是它》《年轻父母为什么偏爱“梓”字》等等。

  这样一个聪明的小女孩,大人们也会很喜欢的吧。她还会说一些很有启发的话,让人琢磨不少道理。如《孝,你真的懂吗》《幸福是什么》《无论如何都要笑》《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好面子》等等。

  万物皆字,字里人生。

  慧慧这个孩子,我很喜欢,也很看好她的成长。不只是因为她的基因良好,她还有健康的心态,美丽的灵魂。

  《汉字智慧:中国人的小心思》,她已经登上了当当网等比较大的平台,她会长得很快,她会“女大十八变”,她会“回眸一笑百媚生”。

  祝贺你,老程!

  祝福你,慧慧!

  《汉字智慧:中国人的小心思》读后感(四):《汉字智慧:中国人的小心思》序:汉字的大智慧与小心思

  蒋玉斌

  文字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传播信息和知识主要依赖口语;后来有了文字这种交流信息的约定俗成的视觉符号系统,就突破了口口相传的时空限制,既可以远距离传递信息,也可以将知识经验传诸久远。 在中国现存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中,有写作的“智”字,这一字形表示大人用口向孩子传授简册上的知识。简册上用文字记录的,就是知识,就是智慧。有了文字,知识就可以持续地积聚,文化就容易被继承和发展。文字,的确是人类的大智慧。 在世界古老文字中,独立起源的自源文字有楔形字、埃及圣书字、汉字和玛雅文等几种。其中传承下来并使用至今的,只有汉字一种。汉字具有独特的大智慧。 汉字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但让人有最直观感受的,还是一个一个的单字。窥见汉字的大智慧,也要从单个或单组汉字入手,品味其中的小心思。 汉字形体适应表达需要而出现的时候,就存在若干规律,古人归纳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有些形体的构造还非常巧妙,如“受”古文字作,上面一只手表示授予者,下面一只手表示接受者。可授受的东西很多,中间写“舟”,是由于“舟”“受”古音相近,选择“舟”代表授受之物,可以兼起表音的作用。“奉”古文字作 ,为双手捧物形,“丰”代表所捧之物,也兼起表音的作用。据形能会其意,据“舟”“丰”能辨其音,可见匠心。人们给象声词“pīnɡ”“pānɡ”造字,选择音近的“兵”字做基础,再对其形体稍加删改,就有了“乒”和“乓”。由“乒”“乓”容易联想到“兵”的读音,因此学者把“乒”“乓”一类字叫做变体表音字。汉字的形体变化也往往体现出各种用心。古代的大炮本来是抛石机,写作“砲”或“礟”,后来演变为火炮,就写成“炮”,很好地反映了事物属性的变化。现代汉字多是从古汉字演变来的,为什么这些写,为什么不那样写,例如规范汉字中“释番”中的“釆”竖笔不能写断,“采”的竖笔不能上连;“肺沛芾”中的“巿”不能写作“市”;“冒冕”的头部不能写成“曰”,这些都有道理可说。 人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也赋予汉字很多文化意义或有趣的意蕴。先秦时期常见把汉字合写在一起的现象(合文),在合写时有省并相同形体的,如“君子”写作;近现代仍有类似现象,像“黄金萬(万)兩”写作,别具一格。汉字是形音义结合体,人们也经常利用形音义的某些特点造成不寻常的效果。作家冰心说她喜欢一副对联:“氷(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其巧妙之处在于充分利用上下联前三个字的字形特点,并能组合字词为有意境的联句。绕口令常把一些发音相近的字(词)编排起来,像“八百标兵奔北坡”,每个字的声母都是双唇音b或p。 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编过一篇《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连缀若干音shi之字词成文,把汉语中的音同(近)义异演绎到了极致。试想,如果此篇是用拼音文字写成,或是由他人读出,恐怕难以理解文意。用汉字写出来,看后可知是一则有血有肉的故事。这篇文字游戏虽属极端的例子,却也说明汉字在分别汉语同音词时具有独特作用。上举种种,都体现了利用汉字形音义特点的智慧。 使用汉字汉语的每一个人,按其规约或在其容许范围内使用汉字,同时也就传承着汉字与汉字智慧。例如使用汉字取名,不论古今,都很见心思。明代皇室子孙的命名规则,朱姓后的两字,一个是各支系的辈份,其后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以即皇位者为例,有朱棣朱标,朱高炽朱允炆、朱瞻基、朱祁钰朱祁镇、朱见深、朱佑樘朱佑杬,朱厚熜、朱载垕、朱翊钧、朱常洛朱常洵、朱由校 朱由检。这缘于朱元璋迷信五行相生的观念,又充分利用了形声字的形旁。名字中的音也值得注意。像ang、ong韵的字读起来比较响亮,但这些韵多个字连起来就不很好读;如果取的名字读来像绕口令,听感必然很不好。名字中相连各字的声韵调如何搭配,也有一些讲究。人名中的字词在意义上往往有所寄托。如古代的延年、汉强,现代的柔嘉、兴邦,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跃然可见;其中的个人情思、时代印记,均不难追索。名字中的汉字可见人们的追求,在使用汉字的其他各种情境,汉字的大智慧和小心思可以说无处不在。汉字及其承载的中华文化的基因,就被你、我、他,一代代的使用者传承,在手下,在口中,在心里。只是有时我们习焉不察,日用而不知罢了。 现在程玉合先生将汉字汉语中的智慧从多个侧面呈现出来,一条条一则则娓娓道来。心思缜密,笔触亲切,语言生动,值得品味。这是我们了解汉字汉语和文化的一种新颖方式,又何尝不是大智慧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汉字智慧:中国人的小心思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