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肠子的小心思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19 04:38: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肠子的小心思读后感锦集

  《肠子的小心思》是一本由【德】朱莉娅•恩德斯 / 【德】吉尔•恩德斯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肠子的小心思》读后感(一):评《肠子的小心思》

  书名:《肠子的小心思》

  作者:(德)朱莉娅•恩德斯

  译者:钱为

  开读时间:2019.8.5

  第一章:迷人的肠子

  分别介绍了排便便、马桶姿势、消化道(唾液腺、扁桃体)—肠胃系统(食道、胃囊、小肠、盲肠、大肠)—所需食物(碳水化合物、脂肪、氨基酸、过敏以及食物不耐受)—便便外刊

  语言生动形象,仿佛作者一不小心把幽默的因子撒了一地,字里行间都是诙谐搞笑的知识普及,深入浅出,非常赞。对自己的身体又有了深入的了解!突然间感觉粑粑都是一副可爱清秀的模样。

  《肠子的小心思》读后感(二):你真的懂肠子吗?

  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我将摘取一些知识点,除此之外文中还有解决便秘、晕车等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些有益的知识点:

  1.相对于马桶,使用蹲坑更有益。马桶虽然舒服,但要配合小板凳和身体前倾使用。

  2.嚼口香糖可以帮助分泌唾液,清新口气。

  3.解决口臭的三大方法:

  (1)认真刷牙

  (2)嚼口香糖

  (3)检查扁桃体

  4.酒精能让细菌以千倍速繁殖,引起胀气

  5.饭后休息有利于食物消化。因为身体放松有利于小肠高效工作。

  6.阑尾是免疫组织的一员,即使切除,大肠里的免疫细胞还能发挥作用。

  7.橄榄油好处很多,但炒菜不适合它。

  8.多摄入膳食纤维有利于肠道加速蠕动。

  《肠子的小心思》读后感(三):评《肠子的小心思》

  书名:《肠子的小心思》

  作者:(德)朱莉娅•恩德斯

  译者:钱为

  开读时间:2019.8.5

  第一章:迷人的肠子

  分别介绍了排便便、马桶姿势、消化道(唾液腺、扁桃体)—肠胃系统(食道、胃囊、小肠、盲肠、大肠)—所需食物(碳水化合物、脂肪、氨基酸、过敏以及食物不耐受)—便便外刊

  语言生动形象,仿佛作者一不小心把幽默的因子撒了一地,字里行间都是诙谐搞笑的知识普及,深入浅出,非常赞。对自己的身体又有了深入的了解!突然间感觉粑粑都是一副可爱清秀的模样。

  第二章:有趣的肠神经

  分别介绍了食物在体内消化的旅程、泛酸的现状和解决方法、呕吐以及防吐窍门、便秘怎么办、肠脑和大脑对于情绪的反应

  突然间对于我们的肠道有了一点崇拜,原来一直以为的大脑之外还有与之比肩的肠道在运转身体,保障健康。他就像一个精密仪器在不断的计算着人体的各个方面,然后做出卫道士的坚决和义无反顾,然后默默守护着这个庞大躯体,我会对你好点的哇。肠子君

  《肠子的小心思》读后感(四):评《肠子的小心思》

  书名:《肠子的小心思》

  作者:(德)朱莉娅•恩德斯

  译者:钱为

  开读时间:2019.8.5

  第一章:迷人的肠子

  分别介绍了排便便、马桶姿势、消化道(唾液腺、扁桃体)—肠胃系统(食道、胃囊、小肠、盲肠、大肠)—所需食物(碳水化合物、脂肪、氨基酸、过敏以及食物不耐受)—便便外刊

  语言生动形象,仿佛作者一不小心把幽默的因子撒了一地,字里行间都是诙谐搞笑的知识普及,深入浅出,非常赞。对自己的身体又有了深入的了解!突然间感觉粑粑都是一副可爱清秀的模样。

  第二章:有趣的肠神经

  分别介绍了食物在体内消化的旅程、泛酸的现状和解决方法、呕吐以及防吐窍门、便秘怎么办、肠脑和大脑对于情绪的反应

  突然间对于我们的肠道有了一点崇拜,原来一直以为的大脑之外还有与之比肩的肠道在运转身体,保障健康。他就像一个精密仪器在不断的计算着人体的各个方面,然后做出卫道士的坚决和义无反顾,然后默默守护着这个庞大躯体,我会对你好点的哇。肠子君

  第三章:喧闹的微生物世界

  本章重点介绍了很多细菌比如乳酸菌、沙门氏菌、幽门螺杆菌、益生菌、抗生素等,还讲到了弓形虫和蛔虫等。

  这一章的内容大部分都比较严肃一点点,但是却更加深刻的告知我们关于好细菌与坏细菌之间的差别和不同,没有完全敌视坏细菌,而是辩证看待,很不错哇。

  2019.8.7日读完

  《肠子的小心思》读后感(五):花花肠子大心思

  初初拿到书,随手翻看了一下,封面上一个超大标题下还有一行小字“一个被人类低估了的超级器官”,而且还号称火遍大街小巷,让全球读者看的放不下。我的大脑第一反应就是,这本书真的有这么火吗,还是只是夸大的成分比较多。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肠子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毕竟中国人嘛,很少关注肠子这个问题。更多的就是有了胃病或是已经检查出了直肠癌之类的,同时疼得已经忍无可忍的时候才想到要正视一下自己到底有什么问题。而且,就算是检查出来了也并不一定很准确地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更多的情况是,我们得了肠胃病,自己却不自知,讳疾忌医,认为一些镇痛类的药物便可让我们高枕无忧,殊不知越是被无视,防线崩塌的时候便越是彻底。 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学习压力大,工作压力大,导致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肠胃疾病。但是有并不代表就被重视,我以前上学的时候觉得自己年轻有活力,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天天早上觉得早餐吃不吃也无所谓,中餐和晚餐按时吃就行了。却不知大脑觉得不需要,并不是胃也觉得不需要。只怪自己当时太年轻,也不够有幸遇到这本书。 深入读了这本书之后,发现花花肠子的奥妙果然无穷无尽,而且整篇文章还写的非常通俗易懂,既具有口语表达的日常化,同时也具备了学术的严谨性,让并没有医学知识基础的人,看起来也一点都不吃力。当然这是基于原著本身写的非常棒,加上翻译本文的大大也很牛逼就是了,国外的有一些俚语小玩笑之类的话也能被翻出其原本的神韵,此处真的该喝一声彩。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书封上写的大小标题一点都不夸张,确实是让人读了停不下来,越读越想读,越读越能了解自己的身体出了什么问题,心里也会沾沾自喜自己比别人又多了解了未知领域,同时也心痛不能早点发现这本好书。当然好东西要懂得分享,这些对大家的生活都有益处的好书当然应该被推而广之,但是人总是习惯而其道而行,越是叫好越是怀疑,这也跟国内的学术环境息息相关,但是我相信只要一个人捧起了他,肯定都会有想继续读完的欲望。 生命这一科学我们有限的时间未必能探索出其中一二,但是已经探索出的,大部分时候也被束之高阁,或是发表在一些学术论坛,仅供一些专业人士阅览,这些著作一开始的定位就非常高,只有一些极其有求知欲的人才可能从众多书籍里找到这些明珠,就算找出来了,艰难的阅读过程也会让人中途放弃,这就导致了学术研究与现实运用脱节,我们只能通过和医生交流才能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是文中也曾疑问的闭门研究,不为外人道也这个问题。但是有了这本书的诞生,让我看到了希望,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这类型的书籍诞生!

  《肠子的小心思》读后感(六):关于便便的那些事儿

  不得不说,这本由德国医学博士朱莉娅.恩德斯所著的《肠子的小心思--一个被人类低估了的超级器官》是一本让人脑洞大开的科普书。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人类最隐秘与令人尴尬的屎尿屁被作为科普知识讲述,曾经以为无关紧要、无关痛痒的身体“出口”,其实与“入口”同样重要,甚至决定了你的生存状态、你的喜怒哀乐。是不是很神奇呢?这本书,一方面,本着科普的出发点,向读者系统介绍了肠子的来龙去脉、肠子与大脑的紧密关系,以及体内微生物的“江湖世界”,可谓集系统性、专业性于一体;另一方面,书的语言幽默风趣,既有学术的严谨风格,又避免了专业书籍的教条式说教,讲解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还有些“重口味”,尤其是配图直观又不失趣味,让读者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对书中的小幽默会心一笑,印象深刻。

  说到每天都离不开的吃喝拉撒,看似简单,可要是深究起来,这可真是个技术活。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曾经的食不果腹、饿殍遍野,到现在的琳琅满目、天南海北的各式吃食,真的是一种极大的进步,可是,适应了几千年进化发展的人类胃肠道,是否能在这短短几十年的变革中跟上时代的步伐,确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吃什么、怎么吃,是现代人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中国人对吃,向来是很讲究的。东南西北各地的口味、特色都各不相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不同的食物使我们成为不同的人,然而,人与人之间又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从口腔进入到人体之后,会经历怎样消化吸收的旅途,进而通过排泄的方式排出体外,这真是一个神奇的过程。

  从食物到便便,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旅途。先是口腔经过牙齿咀嚼切割食物,分泌唾液帮助消化,通过食道进入胃部,由胃酸进行消化分解,再到小肠,细菌对食物进行进一步分解,进入大肠,再次吸收能量提取有用物质,最后将无法分解和吸收的剩余物质排出体外。作为旅途末端的产物--便便,原来也并不是完全无用之物。便便的性状可以辅助医生判断一个人有什么病,是否健康。最理想的便便应该是像香肠或蛇一样,光滑且柔软的,而如果便便呈水状,没有固体的成分,或者呈一颗颗硬像坚果一样的球型,那就说明你的身体存在某些问题,是时候去看医生了。

  排便是一件人生大事。排便的顺畅与否除了对当天心情有所影响之外,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的肠道健康状况。

  《肠子的小心思》读后感(七):健康生活从琢磨肠子的小心思开始

  说实话,大多数人肯定是“颜控”。我也不例外,所以我想说其实吸引我接触并阅读这本《肠子的小心思》,70%的理由是它的封面,20%的理由是它的研究对象——肠子。另外10%的理由是近期书荒,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

  在此,特感谢最后10%的理由,感谢推荐它的朋友们,让我没有错过这本好书。那么先来看看它的封面吧!

  “一个被人类低估了的超级器官”这是封面上对肠子的评价。如果你阅读过此书,一定会有同感。

  感谢译者钱为,他在序中提到,译书的时候,他总是想着怎么样解释才能让他妈妈看明白,德国小青年间说的笑话怎么说才能让他妈妈妈也会心一笑。感谢他的这种心情,传达给了看这本书的我,我想告诉他,这本书也带给了我他所希望的启发。

  对于便便这个话题,在中国人的道德观里,是不太文雅的。比如我的家教中就有一条不能随便说“我要拉屎”这句话,而是文雅地改成“我要去卫生间”。又比如,饭桌上是绝对不允许出现任何关于屎尿的字眼。从小到大的这种教育,让我对便便既好奇又羞涩。我家乡的同学父母大都也是这个观点。

  然而有一天,我看到好友发了一条朋友圈,配上了下图:

  当时一群好友在评论区回复,哪种最好?甚至开始在小群里讨论起关于便便的那些事儿。我也成为了那些探索便便知识的一员。(读者朋友可以猜猜看上面哪种是最理想的便便)

  现在回想起来,原来我早已接触过这本书,在看完这本书后,我还去找了好友问她当初是不是看了这本书,她说是的,这本书很好看,比市面上那些“养生”书有用多了。她可不是一个随意过活的人。

  第二个吸引我的知识是扁导体。小时候我身体很差,总是动不动就感冒,感冒的步骤是:嗓子疼-咳嗽-感冒。嗓子疼真的是最煎熬的。长大了去医院,这时候医生开始改“嗓子疼”的诊断为“扁桃体”发炎,扁桃体是什么东东?我竟然连总是欺负我的器官名字是什么都不知道。

  再次感谢本书的科普。关于扁桃体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咽喉一圈有免疫组织覆盖最下面的是舌扁桃体,左右两侧是腭扁桃体,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扁桃体,上侧还有咽扁桃体,临近鼻子和耳朵(小孩子患扁桃体炎的时候经常会在这里肿很大)……而扁桃体的职责是“发现侵异物、训练免疫细胞”。作者生动地描绘扁桃体发炎的原因竟然是上述的扁桃体家族过于好奇勤劳的副作用。

  那么到底要不要切除扁桃体?作者的答案是“对我好点就不摘掉你”,7岁后可切除,而且被割掉的只是腭扁桃体而已。

  本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拉大便的正确姿势,唾液腺的作用,食道、胃、小肠、大肠的各种作用,食物的旅程,口臭怎么办,益生菌的好处……

  总之,读了本书后,我的第一感受是我觉得我可以让我的生活更健康,而这些知识原来都藏在肠子里!所以强烈推荐此书!另外,再次感叹译者的文字功底,翻译过来的文字还是很幽默生动,通俗易懂。

  《肠子的小心思》读后感(八):肠子比你想得更神奇更伟大,请好好对它

  

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应该不少人都听说过,先后有两位小仙女都给我推荐过它----《肠子的小心思》。看封面的宣传,据说这是一本火遍德国大街小巷的书。

260页的内容,我看完真的大呼推荐!推荐! 写肠子的书,乍一听不是那么光鲜吸引人,但厉害的是作者就像说单口相声似地把有关肠子的这些大小知识娓娓道来。不管你爱不爱看书,肯定都能看进去。

要是说到心脏,神经,大家都会觉得超级重要,但是说起肠子,一个被大家想当然和粑粑与臭屁联系在一起的器官,可能大家都会有点“不屑于”了解。但是看完这本书,相信我,你会发现原来肠子的功能比你想的厉害多了,所影响的功能范围也是非常之广。

1.人体构造的原材料:

一个人是由一团胚胎细胞生长而来,简单地说,我们差不多是由三根“管带”衍生而来。 第一根管带贯穿我们全身并在中间打了个结,这是血管系统,中间的结就是所有血液汇集的地方---心脏。 第二根管带几乎与背平行,这是脊髓中的神经系统,从这里衍生出遍布全身的大小神经,管带的一头向上膨大,形成大脑。 而第三根管带由上而下,纵向贯穿整个身体,这就是原始肠道,简称原肠。由原肠形成了肺、胆囊和胰腺、而后是胃囊等等复杂的消化系统。

2.有益菌的储存营:

肠子除了是消化系统的祖师爷,也是人体微生物的大本营,人体有超过90%的微生物都聚集在大肠中生产搬砖,参与我们的新陈代谢。 在我之前分享过的《病者生存》、《皮肤的秘密》、《薄世宁医学讲义》里都强调过人体微生物的重要性,菌群的平衡生存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如何保持平衡呢?①不要过度清洁,不要滥用抗生素。清洁用品和抗生素不分好坏全面打击,会把有益菌和坏菌一起杀掉,没有了有益菌的屏障作用,其他有害菌反而可以趁虚而入,从而导致菌群失调。腹泻、感染、过敏等等的概率都会增加。

细菌或许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比如大家熟悉的幽门螺杆菌,除了坏的部分--可能导致胃癌,也有好的地方--可以刺激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从而降低过敏和肺部疾病的概率。身体中的细菌关键是平衡。 ②多补充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以增加肠道的蠕动,减少便秘。也是很多有益菌喜欢的大餐。 ③补充益生菌:比如酸奶等,既不会乳糖不耐受,还可以补钙。虽然有的理论认为酸奶进入肠道的只是细菌的空壳不是活菌,但是可能还是会有那么一小拨精壮部队抵达最后的。

3.可能蕴含巨大未知的--肠脑:

众所周知,大脑是身体的总指挥,如果身体的某个局部中断了和大脑的联系,那就会立刻停工。比如腿会瘫痪,肺不能呼吸。 但是肠神经系统就是个例外,即便切断它和大脑间的联系,一切消化活动依然按部就班进行。 肠道就像一个庞大复杂的后台系统,它感知着身体的内部世界,运行在潜意识层。

从婴儿时期开始,肠子就和大脑一样,和“自我认知”关联,不管是吃饱的满足、饿肚子的失落,还是爸妈轻轻拍打小肚子的舒服和疼爱。 长大后,这个连接更加紧密。如果肠道除了问题,会暗暗导致我们情绪低落,而一个健康,营养充足的肠道则会悄然改变我们的情绪。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人体自身的血清素(幸福荷尔蒙)有95%是由肠道细胞生成。 肠脑目前还是一个非常前言的研究领域,据我所知,咱们国内中科院心理所也有团队在研究,相信未来还会很多新的理论来刷新我们对肠道的认知,更加了解它的重要性。

最后根据书里内容对于便秘也提几个小建议: 1.补充膳食纤维和益生菌益生元,这个的作用上边说了。除了水果蔬菜,也可以考虑下膳食纤维类的补充剂。 2.多喝水:经过小肠消化后的产物进入大肠后,大肠会从其中抽取水分,这个水量还不少呢。所以如果环境干或者喝水少,那么身体也会优先其他器官的水分供给,从而便便就会变得很硬。 3.不要憋大便:有感觉的时候就一定要去厕所,尤其到了平时习惯的时间点,因为这是你和肠子之间的不成文的规定。如果肠子想按规矩来,你不干,那肠神经和肌肉只好配合再运回去。 一来二去,这个点不把便便往外运而往回运成了新规定。同时便便在等待区的时候,肠子还会吸收水分,所以就更硬了。 4.可以试试这个示意图,更符合肠子排泄时候的结构特点。

  《肠子的小心思》读后感(九):肠子的小心思

  肾脏每分每秒都在一丝不苟的过滤血液里的毒素,不但比世界上任何一台咖啡过滤机都要细致精妙,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还终生免修。肺的结构设定是超节能型的,只有吸气的时候耗能,呼气则是全自动的。

  在肛门处,你能有意识收缩和放松的那部分,叫外括约肌。肛门向里的几厘米处有一块功能相似的肌肉叫内括约肌,但这块肌肉是我们无法自主控制的。外扩约肌服务于较为高级的主观意识,内扩约肌则隶属于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体内世界。

  如果内、外扩约肌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你离便秘就不远了。对孕妇来说,即便没有故意忍着不上厕所,也可能出现产后便秘。这是因为,负责在内、外括约肌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极为纤细,分娩时它们很容易断裂。

  腮帮子内侧的粘膜乳头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分泌唾液,比如吃饭的时候;而舌头下面的粘膜乳头则会全天无间隙的分泌唾液。

  由于正对着源源不断分泌唾液的舌下腺开口处,下门牙的里侧很容易形成牙结石。牙结石本身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是相较于我们自身光滑的牙釉质而言,它的表面实在太粗糙了,很容易沦为引起牙周病或龋齿的病原微生物的寄居之地。

  唾液其实是被过滤了的血液,血液经由唾液腺过滤形成唾液。唾液腺负责把红细胞筛选、拦截在血管里。相反的,钙、激素或者免疫系统的抗体则会顺利通过唾液腺的筛选被保留在唾液中。唾液腺除了筛滤功能,还会往唾液里添加一些额外的物质,比如之前说过的含钙物质,甚至有镇痛功能的物质。我们的唾液中存在着一种比吗啡还强效的阵痛成分,这种物质直到2006年才被发现,被命名为唾液镇痛剂(Opiorphin)。当然,这种成分在唾液中含量是微乎其微的,不然的话我们估计每天都会处于“嗨了”的状态。

  睡觉时我们几乎不会分泌唾液。一整夜近8小时没有唾液冲洗,对口腔里的微生物来说只意味着一件事——彻夜狂欢。所以睡觉前、起床后刷牙是个好习惯。睡前刷牙可以大大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数目,当我们熟睡时,活跃在嘴巴里的细菌就只剩残兵败将了;而清晨醒来刷牙则可以帮助我们清扫掉“一夜狂欢”后的混乱。

  我们走路迈每一步时都会自动绷紧腹部肌肉,这时腹部的压力差不多是平时的两倍。当我们大笑或者咳嗽时,腹部的压力甚至会增加到4倍。这个压力会由下往上传给胃。假设食道正正的接在胃上方,那就出大事了。多亏了食道绕到胃的右侧接上贲门和胃囊巧妙的倾斜角度,自腹部上来的压力得以分散掉很多,最后落在食管上的压力只有很小一部分。

  贲门的侧面设计虽然好处多多,但也有一个副作用——胃气泡。在所有X光片中都能看到胃的上方有一个小气泡。如果是躺着打嗝的话,往左侧躺打嗝会容易很多。要是你习惯往右侧躺,那胃胀气的时候换个方向睡,会让你舒服很多。

  胃的位置比我们想象中要高很多。它差不多始于左边乳头的下方,终止于右肋弓的下方。如果你的胃痛低于这个倾斜的区域,那应该就不是胃痛,很可能是肠子痛。

  在酒精的作用下,产生气体的细菌能以千倍的速度繁殖,有些细菌还直接把酒精当作他们的食物。

  当我们吃饭时的时候,喝下的液体流出食道后可以顺着胃右边较短的一侧直接抵达小肠的入口,固体的食物吞下后则被扔给胃较长的一侧。胃就是通过这样的分工来有效工作的,可以直接进入下一环节的走一边,需要进一步消化分解的走另一边。

  其实整个肠子只有最后一米才和粪便有些关系,在这之前的肠道里面是非常干净的,而且也没有臭味。

  如果把小肠壁的面积全部加起来,整个小肠差不多能摊到200平方米呢,是我们体表皮肤的100倍。

  烹饪相当于外包了第一步原本应由胃来完成的“解体”工作,这样本来需要消耗体内能量来完成的事,在体外便可以完成了。

  所有小肠的毛细血管会汇总起来,把吸收的养分输往肝脏接受质量审核。一旦发现有毒有害物质,肝脏会把它就地消灭,防止它混迹在大部队中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如果吃的太多,肝脏还能帮我们把过剩的养分储存下来,这里是人体的第一个能量仓库。

  盲肠炎手术切掉的部分其实是拖挂在盲肠末端的阑尾。

  大肠最后几厘米血管的血液却不经过肝脏,而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理论上来说,但凡能被吸收的,之前也被吸收的差不多了,到了这里也没什么好吸收的了。医生很好的利用了这个“漏洞”,制造出了栓剂。与口服的药片相比,用栓剂的需要的药量不是那么多,起效却更快。口服的药片剂量比较大,是因为它要先经过肝脏才能到达病灶,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有效成分已经被肝脏“解毒”给过滤掉了。

  如果想消耗脂肪,至少需要运动一个小时以上。只有当你开始觉得体力不济的时候,能量现货(糖原)被消耗的差不多了,身体才会舍得开启轻易不会动用的能量储备(脂肪)。

  淋巴管工作起来经常需要重力的帮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早上刚睡醒的时候,眼睛常常是肿着的。即使脸上的每根小淋巴管都是开张忙活着的,可是睡觉平躺的状态下重力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等我们起床站起来,淋巴管里一整晚从血管里运送过来的组织液才能开始往下流。

  一般常用酸价作为脂肪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酸价越小,说明油脂质量越好,新鲜度和精炼程度越好。老百姓常说的出现哈喇味,就是酸价超标了,这是食物已经不适合食用了。

  炒菜的高温对蛋白质来说是种礼遇,而对于橄榄油里的不饱和脂肪酸来说却是从里到外的煎熬,因为高温会破坏掉它的化学结构,使橄榄油的健康属性大大降低。所以炒菜最好用炒菜油或者固体油,尽管这些油只有饱和脂肪酸,但是他们的化学结构即使在高温下也很稳定。

  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不仅耐不住高温,而且还容易和空气中的自由基发生反应。使用完橄榄油后一定要拧紧瓶盖,并且放在冰箱里冷藏。

  每日摄取的脂肪含量应该占所有膳食能量摄取的25%左右,最多不超过30%。平均来说。这差不多代表每天55~66克脂肪的摄入。一个麦当劳巨无霸差不多就能占据每天脂肪需求量的一半,而赛百味的一个照烤鸡肉三明治只含有2克脂肪。

  乳糖酶是小肠绒毛自家产的,如果不能生产乳糖酶,没有被水解的乳糖不会穿过肠壁进入血液,而是会直接滑入大肠——这下可美了大肠里的“生气”菌。 它们可以利用乳糖发酵,产生大量气体,算是作为感谢你喂饱它们的礼物。

  每个人都有生产乳糖酶的基因,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75%的人这个基因的活性会慢慢失去。除了西欧、澳大利亚和美国一带,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喝牛奶完全没问题的成年人基本上等同于珍稀动物。

  年龄越大,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概率就越大,这件事可不一定是等到六七十岁才中奖。如果哪天你发现自己一吃奶制品就肠胃胀气或者轻微腹泻,我只能说,年龄到啦。

  不过千万别以为得了乳糖不耐受就不能喝牛奶了,大多数情况下,肠子里总还是有一些乳糖酶的,只是它们的活性可能差不多只剩下原来的10%~15%那么多。一般来说,咖啡里加点牛奶或者吃块奶油蛋糕应该还是可以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量后,你就可以放心大胆的享受生活了。

  对于果糖不耐受的人来说,不能吸收的果糖一路向下抵达大肠,可乳糖不耐症一样,全都便宜了大肠菌群。

  血清素不仅能带来好心情,还能提供饱腹感。

  被亚硝酸盐处理过的肉制品都有红亮亮的颜色,这就是为什么火腿香肠即使煮熟了也不会呈现出和新鲜熟肉一样的棕灰色。现在,精明的肉食加工厂都已经改用以维生素C为主、少量亚硝酸盐为辅的方法来加工肉食,这样可以储存的又久又安全。

  我们的祖先都是靠打猎和采摘野果为食,每年摄入的植物能多达500种,而如今我们的食谱绝大部分来源于17种常见的农作物。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我们的肠胃系统能一下全部适应才怪呢。

  服用抗生素、压力过大或者胃肠道感染也有可能让身体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样食物比较敏感。一般来说,只要压力解除、身体恢复健康后,健康的肠道也会慢慢恢复平静。

  便便的3/4都是水分。我们每天差不多要这样排出去100毫升水分。除去水分,固体部分有1/3是细菌,它们都是从肠道菌群里光荣退役的。还有1/3的固体是无法消化的植物纤维。我们吃的食物中蔬菜和水果越多,排出来的便便就越多。最后1/3固体是个杂牌军,基本上就是身体的垃圾,比如残留的药物、体内的色素或者胆固醇,等等。

  血细胞中的红色素先会变成绿色,然后再变成黄色,这个颜色渐变的过程在你撞青了胳膊的时候就可以观察得到。黄色素的一小部分可以通过小便排出体外,而大部分则是通过肝脏到达肠道,然后被细菌再加工成棕色。

  如果肠道菌群状态不佳,黄色素没法被加工成棕色。服用抗生素或者腹泻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黄色的便便。

  对于标准的腹泻,食物在你体内就是穿肠而过,当然这个穿肠的过程再快也需要10小时。

  如果便便是像石头一样迅速沉下去,说明片面里可能还有太多的营养成分,它们在排出来之前还没有被彻底吸收掉;如果便便漂了一小会儿才慢慢沉下去,说明里面还有气泡,这是肠道菌群在好好工作的表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肠子的小心思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