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波兰史》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3-14 15:57: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波兰史》读后感1000字

  《波兰史》是一本由[英] 亚当·扎莫伊斯基著作,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兰史》读后感(一):命运多舛的波兰

  《波兰史》读后感(二):波兰衰落的根源是什么?

  很多对历史一知半解或者别有用心的人,往往把波兰当作贵族民主制服失败的典型,并进而否定一切民主制度的合理性。

  碰巧我这学期在学波兰语,也读了一点波兰史。在16,17世纪,东欧的文化中心不是维也纳,后者当时还是个野蛮人的城市;而是克拉科夫。然而那已经是波兰最后的辉煌了。

  随着北海―波罗的海贸易路线的衰落,英格兰和低地国家承担了大部分汉萨城邦的贸易功能,原本作为汉萨城市经济腹地存在的德意志中部和波兰无可避免的衰落了。30年战争和大北方战争不过时毁灭它们的最后一步。

  《波兰史》读后感(三):小记

  

追溯下自己关于中东欧及苏俄的阅读轨迹,从大学看崔卫平的电影随笔到她的哈维尔译作、不可避免的到同时期瓦文萨的波兰,再到流亡重归的米沃什,以及柏林老头对卫星国背后幽灵苏联二十世纪的文化政治反思,个中的同一性很难不自我观看,后苏联时代的中东欧就是我们的镜子。如波兰这样有联邦公国时期贵族对王权的长期制衡传统,文化宗教的包容,在可笑的自由否决权影响议会效率和国家决策下,还是不愿冒险承担大政府带来的可能后果。十八世纪末苏奥普的瓜分,再经过战争几近休克后不带喘息便迅速被拉入极权大网,无法否认波兰的近现代大多是悲情的,甚至是悲壮的,但这些挣扎可以被真实书写出的当下波兰,本身就是一种荣光再现。作者最后结语里提到《文化》杂志关于波兰处理周边关系的讨论,是极具外交远瞻的话,“波兰人要逐渐学会对其他国家平等相待并且认可他们各自的愿景的合理性”。各自愿景的合理性,这样温和基础的认知在我脚下的土地上依然被忽视,而2020的噤声与阉割也依然被更大的娱乐消费狂热所掩盖。看看我们自己,看看hk,同样再看看不久前的乌克兰和眼下的白俄,内心有多少感慨,就给到多少祝福吧

  《波兰史》读后感(四):波兰——一个拥有悠久的分权传统的国家

  波兰人的记忆最终没有被俄国人与德国人彻底消除,但恢复昔日波立联邦的梦想又与新兴的民族主义产生了深深的鸿沟。这种鸿沟表现为,如何看待过去联邦国家的乌克兰、白罗斯、犹太等民族。毫无疑问,这些国家的人民也在梦想着践行自己的民族主义,与纯粹的波兰人有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正是这个原因,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只有一墙之隔。波兰第二共和国没能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分到一杯羹,反倒为二十年后开始的新的悲惨故事埋下了伏笔。

  自由的波兰人厌恶苏联强加给自己的共产主义枷锁,这使得统一工人党中的投机分子与蛀虫在官僚机构横行。我想,即使是最坚定的左派,看到1991年波兰首次议会选举中工人党几乎没有任何支持声音的惨败,也不再愿意让波兰保持这样的停滞下去,即使“改革”意味着官僚和公安领导摇身一变为富可敌国的寡头。这种分权式的精英资本主义,或许更适合这个国家。

  夹缝中生存的弱小国家注定会成为强权的工具。拿破仑时代,波兰是法兰西帝国插入沙俄的一枚楔子;二战前夕,它又成为英法绥靖政策的牺牲品;今天,北约的棋子仍在对它的邻居大喊大叫。

  扣一星一方面是因为原作错误细节略微多了(也感谢辛苦考证的译者),另一方面也与作者在波兰现代史中表现出来的主观情绪有关。此外,作者不是按时间线性叙述的,也不是严格根据政治经济文化依次展开,部分事实被重复提及,这使得(尤其是雅盖隆王朝之前的历史)显得有些混乱,但此书整体上为佳作。

  《波兰史》读后感(五):【推迷会荐书团】波兰史-----田野之民的自由奋斗史

  照例感谢出版社和推迷会给予的这次机会

  .听说波兰这个国家与我而言相当早,大概五六岁时就听过哥白尼的故事了,当时虽然年龄小,听的也懵懵懂懂,但是当大人绘声绘色描述哥白尼研究的艰辛,自己也跟着多少有了一些概念。后来则是因为著名的钢琴诗人肖邦的美妙乐曲,至于“波兰不会亡!”这句振聋发聩的口号也随着时间,遗忘在了记忆的深处,波兰这个国名也成了一个影影绰绰的,若隐若现的背影,变得模糊而遥远。

  上高中后,自身对历史兴趣渐浓但由于史料缺乏,波兰虽然知道了像波兰立陶宛联邦啊,18世纪被三次瓜分啊,二战被德国闪击啊之类的点,但依然是孤立的,断续的,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这一部《波兰史》。那个民族模糊的影子,那些孤立的点终于清晰地,连续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本书作者亚当 扎莫伊斯基为波兰裔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本书共分24节,大体叙述了波兰民族起源—苏联解体的现代的历史。中译本共446页,从体例和篇幅不难看出,本书实质上算是一本历史通识读本,为作者将自己的名作《波兰之路》运用同样的体例与结构再构成而出现的一本书。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这本书里完全没有参考文献,这本书里所写的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本书都无意提出任何开创性的观点和意见,因此,我觉得各种注释地编号会影响读者的判断。正由于这样的观点,本书的文稿写得像是一部24集的记录系列片,引领着我们走了一遍波兰民族的时光隧道。

  波兰在当时的语言中是“田野之民”的意思,直到国王梅什科一世因为防备日耳曼人而受洗,波兰的历史才正式开始,而由瓦斯迪瓦夫家族转向雅盖隆家族的统治时,波兰公国扩大成了“波兰—立陶宛联邦”从那时波兰才走入发展的快车道,而一个让人不解的问题是:波兰人似乎对自由这个词极度偏执,他们似乎极度不相信公权力,我觉得可能是古老的贵族阶层从梅什科一世那个时代起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贵族认为过强的公权力会侵犯它们的利益。这种自由是好的:波兰在十六世纪几乎成了整个欧洲大陆上的明珠,运转良好的国家,美丽的城市,富足的人们让整个欧洲都觉得艳羡。这种自由又是坏的,日耳曼,普鲁士,奥斯曼帝国,沙皇俄国,德意志第三共和国,波兰这个国家每一次遭受的苦难都与这“自由”有关

  但是波兰人依旧热爱着他们的故土与自由,波兰为了抵御日耳曼人的普鲁士向沙俄靠拢,为了摆脱沙俄干涉试图改革自强,却被沙俄利用保守派贵族的邀请粗暴打断,在法国不可一世的拿破仑陛下的军队中,他们是最英勇的战士!他们一刻也未曾忘记祖国!

  经过了二战,苏联两重血与火的考验,不屈不挠的“田野之民”终于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向着自由光明的大道,昂首挺进!

  《波兰史》读后感(六):《波兰史》:热爱自由,不止是法国人的专利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荣获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这让波兰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当然,托卡尔丘克并未开创历史,在她之前,亨利克·显克维支、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维斯瓦娃·辛波斯卡三位波兰作家,以及波兰裔美国作家切斯瓦夫·米沃什,都先后被授予这一荣誉。不过,在这阵热潮过后,波兰可能很快会从公众的闲谈中退却,因为相比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她在欧洲事务上的重要性可谓有限,而且似乎一直如此。

  近百年的波兰历史,以及相应的历史教育,逐渐给公众留下了这一印象:波兰总是地缘政治的牺牲品,被俄国、奥匈帝国这样的大国玩弄于股掌之中,建立民族国家的愿望时常落空。这的确是真实的历史,但只是局部真实的历史。毕竟,“屡战屡败”稍稍转变一下顺序就是“屡败屡战”,后者很好地总结了近百年来很多波兰人的形象:哪怕遭遇各式各样的镇压,他们对自由和独立的追寻从未改变。

  这种形象对很多中国读者来说是陌生的,毕竟,在我们的历史教育中,革命、自由与平等是法国人的专利,特别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然而对《波兰史》的作者亚当·扎莫伊斯基来说,这种形象再熟悉不过。在扎莫伊斯基眼里,波兰的历史与其说是“一个破产企业的故事”,不如说是“一个经历波折最终东山再起的企业的故事”,这个企业是“一个创造了自己独特社会和政治文化的国家”,她的未来可能并不确定,但她充满信心。

  波兰人的一大特征是对自由的热爱,这种特征再怎么称赞都不为过。波兰人始终对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持怀疑态度,在多数时候认为小政府才更可靠,与此同时,社会得往往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尽管这种态度要为后来在面对帝国(比方说拿破仑的法国)时的作战不利负责——他们没有正规军,而是依赖墙头草般的雇佣军,但不可否认,这是波兰历史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

  尽管近百年来波兰以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小国形象示人(有时甚至亡国,比方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但是稍稍浏览历史可以发现,波兰曾经是欧洲不可小觑的大国——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组成部分,它的实力与法兰西这样的帝国相比也不逊色。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联邦最终解体,波兰也逐渐走上了沦为列强鱼肉之路,直至数百年的不懈斗争方才最终成立共和国,并在新世纪拥抱自己的未来。

  《波兰史》读后感(七):自由的悖论 — 波兰史简明读书笔记

  因为本书是普及类的通史著作,所以抛开种种历史细节不论,如果要寻找贯穿波兰史的核心细节,一定是“自由”,“自由”定义了波兰的历史和政治角色,是祝福也是诅咒。

  1,皮亚斯特王朝是形成国家雏形的前自由时期。和很多中世纪王朝一样,很难说这时的波兰是一个“国家”。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窗口(神圣罗马帝国初创,基辅罗斯及其他罗斯国家还未成形,周边斯拉夫和波罗的民族弱小),波兰王国得以产生和发展。

  2,从1374年的《科希策法案》开始,贯穿整个雅盖隆王朝、瓦萨王朝各个时期,是波兰联邦王国的自由政治时期。相比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王朝,其时也是波兰贵族自由的红利期。波兰贵族从古典罗马吸取养分,学习意大利地区的先进文化,以及偏居一隅相对安全的生产环境,在累积财富的同时,培育出强大的贵族武装力量集团。这使得他们在与周边民族,条顿骑士团,神圣罗马帝国,瑞典,俄罗斯,甚至奥斯曼土耳其的战斗中获取了许多标志性的胜利。

  3,自由是一柄双刃剑。按照福山的理论,成熟政府的构建是建立在四个重点要素上的:国家建设,负责制政府(民主),自由,法治。波兰的贵族自由发展的太强大,成了吸收其他营养而结出的巨大而畸形的果实。在这里,自由直接妨碍了需要集权的国家建设,负责制和法治仅仅成了贵族的工具,他们从国王手中拿过了民主和法治,却忘记把同样的精神施惠给自己的属民,巨大的财富浪费在萨马尔特式的挥霍中。到了18世纪,联邦王国制的波兰再也撑不下去了。

  4,波兰之生是抓住了历史窗口,波兰之衰是错过了历史窗口。17世纪以降,东西两边的列强都开始了民族国家构建和帝国主义建设的进程。唯独波兰还生活在自己的自由传统中。1772年的第一次三分波兰,其历史意义其实不该被过分夸大,实质上是周边新帝国对封建边疆的调整,国王接受了,绝大多数利益没有损失的贵族无动于衷,农民不过是换了个领主而已。更讽刺的是,叶卡捷琳娜的“永久原则”是对贵族自由的保护,因为她知道,这样的自由才能使波兰永远处于缺乏凝聚力的状态下。

  5,俄罗斯获得了波兰,而且会越拿越多,但是俄罗斯自己也不会想到,波兰是他们宿命般的诅咒。第一次瓜分的国际背景是启蒙时代,启蒙运动直接触发了革命时代的到来。波兰的自由精神此时获得了一个突破口,1791《五三宪法》是这种特殊的政治土壤的产物,反过来也成就了近代波兰的自由旗帜。随后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波兰,性质发生了改变,成了帝国主义对民主主义的干涉。这时,俄罗斯扮演了一个特别不光彩的角色。如果说普鲁士的要求是最合理的(连接传统上是条顿骑士国的北方地带),俄罗斯的举动就是最野蛮的。叶卡捷琳娜的吃相与斯大林大有一比。更不巧的是,此后所有波兰与俄罗斯之间的斗争,都被描绘成了自由与专制,独立与强权之间的较量。因为拿破仑之后,英法主流用民主包装帝国,则俄罗斯被西欧国家视为另类,不必等红色政权专政,实从罗曼诺夫王朝即已开始,此后种种,包括与法西斯德国吞并波兰、卡廷惨案,苏联专政等等,只是把自己在“反自由”的耻辱柱上越钉越牢。

  7,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第三共和国有本质上的区别吗?没有。他们都受制于效率低下的议会,都是西欧牵制苏俄的前线。第三共和国的存续,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的三十年,是国际多边主义运作成熟的三十年,是苏联落进深渊、俄罗斯艰难恢复的三十年,是美国全球战略扩张成功的三十年,是欧洲认同最流行的三十年。三十年过去了,风向会变吗?留给第三共和国的时间或许也是有限的。

  《波兰史》读后感(八):全面而又纠结,自带立场的波兰历史作品

  《波兰史》读后感(九):【推迷会鉴书团】自由与宗教——波兰史的两条线索

  书中还提到了犹太人的问题,波兰这个国家民族主体的问题,还是挺有兴趣的,不过和本文主旨关系不大,就在这里末尾聊备一笔吧。

  《波兰史》读后感(十):《波兰史》读后感

  波兰,位于欧洲的中部地区,本身属于斯拉夫文化。其东方是东斯拉夫人,包括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俄罗斯人。西部即是西欧;北部是居住斯堪迪亚维纳半岛的北欧人;南部的奥地利匈牙利与其同属中欧地区,更南方的巴尔干半岛则属于南欧。总的来说,波兰地处欧洲中央,是四方之通衢,战略之要地。在古典时期和帝国时代,不论是东边的俄罗斯,西边的法国德国,南边的奥地利奥斯曼,亦或是北边的瑞典,波兰都是必争之地。

  然而,虽然领土广大,可是波兰国家并没有形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制度。贵族把控了国家的政治,并且驯服了国王。在英国大宪章签订后的两百年,波兰通过一系列的法令,剥夺了国王大部分的权利。这个时候波兰处于欣欣向荣的阶段,经济文化的发展,让波兰成为了一片乐土。尤其是当天主教和新教进行教会战争时,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都因为天主教和新交的斗争,导致全国上下一片血海。而波兰却能保持宗教的宽容和文化的多样性。不仅如此,训练有素的翼骑兵,无数次击退了俄罗斯人和土耳其人的野心。波兰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好景不长,到了十七世纪,波兰进入了选王时代。因为前一个王朝的绝嗣,波兰贵族修改了法律,波兰国王现在是由国内具有贵族地位的人选出来的,并且接受议会的约束。这种制度很容易受到外国势力的影响,尤其是在波兰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下。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人等国家纷纷对波兰国内的贵族施加影响。其中还包括被神圣罗马帝国隔在外头的法兰西。加上波兰立陶宛联邦本身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乌克兰民族的独立战争,打击了波立联邦的国势。同时,因为农业贵族天生趋向于买办,波立联邦国内只输出原材料,却没有工业产品。经济、政治和外交局势的直转急下,让波立联邦成为了俄罗斯人、普鲁士人控制的附庸。直接导致了俄普奥三国三次瓜分波兰。

  波兰灭亡后没多久,消息传入了中国,康有为因此撰写了《波兰分灭记》,从而触动了光绪皇帝。波兰虽然灭亡了,可是波兰的精英奔走呼告,希望英国人维持大陆均衡的政策下,能够让波兰复国。波兰人对俄罗斯人的反抗精神,也激起了大部分西欧乃至于美国知识分子的同情。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成功的复国了。

  胜利的乐章还没有奏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苏两国再次瓜分了波兰。在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一直处于苏联意识形态影响下。可是苏联一手造成的卡廷惨案,已经成了波兰人心中永恒的伤痛。并在苏联解体后,造成了如今波兰社会的割裂和仇恨俄罗斯,亲近欧美的思潮。

  波兰的确可以给中国以一定的治国启发,作为原先的中欧大国。在政治制度上和文化上,要超过当时的德意志和俄罗斯人。可为什么波兰人保不住自己的国家呢?可能是他们过于文明,围棋上常说金角银边草肚皮,波兰人处于四战之地却没有扩充疆土的欲望。今年不征,明年不战,让普鲁士人和俄罗斯人坐大。与此同时,波兰的外交策略因为其选王制度而没有延续性。时而亲俄,时而亲普,让外国势力肆意的干扰波兰内政。政治上,贵族共和的民主国家,厌恶战争,使得波兰军备不振。一个没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大国,就是周围国家的肥肉。所以治理国家,经济为首,军事为拳,教育为脑,三者是立国之本,不可动摇。

  封建社会下,贵族和平民的割裂,使得波兰衰落后,没有很多的力量来复兴国家。马克思主义最佳的一点就在于,让我们体会到了精英阶层是离不开平民阶层的。国家的强大在于精英阶层,而精英阶层生存的环境是由平民阶层打造的,精英阶层的来源也是通过平民阶层补充的。我们既要认识到精英和平民的差距,同时也要保证平民阶层通过奋斗能够成为精英,并享受其待遇。这也就是常说的上升渠道要畅通。同样,精英阶层要帮助平民阶层在整个国家里树立公平公正的制度,不能让精英用其智力、势力和权利来欺压平民。平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短时间之内他们没有反抗的力量,可是这种不信任感和绝望的感情会迅速传播到其他平民阶层。从而导致整个国家文化环境恶化,上下解体,互不相信。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也包括这种情况呀。总而言之,国家的执政集团,既要保证精英阶层有足够动力来建设国家,又要驯服他们,不让他们为非作歹。

  在此我不禁感叹中国领导人的伟大远见,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是深入到我们血脉中去了,贸然改变这一制度只会造成巨大的昏乱,甚至于国家的解体。况且苏联的中央集权制度,本身就是受中华帝国影响的,所以中国采用了苏联道路之后,会发现如此的合辙。可是欧美人仍然用有色眼镜来看待我们的制度,并不能理解这是我们长期文化和历史的结晶。欧美人又代表了如今最先进的文化,我们的领导人只好不断在开放和保守之间进行拉扯,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出现一种新的思想。这种思想既足够先进可以取代旧的思想,又能继承我们的文化精华。这种思想将在中国人心中形成一种共识,我们在这种新的共识重塑中国社会,并将其完全转变为现代国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波兰史》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