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与死亡》是一本由[德]帕·聚斯金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爱与死亡》精选点评:
●关于爱的第三个故事,讲的是托马斯·曼??
●虽然是薄薄的一册,读来却感觉很厚重呢!顺便说一句,封面设计弹眼落睛,内页也很好看。
●主题宏大,小说家笔法,读了也就读了,讲了几个故事和神话,没让人特别惊动的地方。结论好像是: 为爱而死,是美的。
●好看好看。哪怕这种薄薄小书是什么“快餐火车站飞机场书”,这样的书也多多来些吧!(揶揄耶稣笑死我了)
●甜娃真的是一个对读者非常友善的作家,在写完一系列富有隐喻的小说后,还出了这本“创作手册”作为解谜线索。对耶稣的评论很有意思。能过审也很有意思。不许联想。
●“俄耳甫斯的故事直至今日依然打动我们,因为这是一个铩羽而归的故事,这一试图将爱情和死亡这两种人类存在中谜一样的力量彼此和解,并且促进这两者中更蛮横的力量至少做出一次小小的妥协的妙不可言的尝试终究失败了。”
●聚斯金德的一篇小文章。无论是不点名地写托马斯·曼晚年情事还是实名分析歌德和克莱斯特的短长,都非常精彩,对死亡产生性的渴望那种极端爱欲的观念大概就是《香水》产生的动因。将《圣经·新约·约翰福音》里耶稣复活拉撒路事件进行新闻式分析,还是挺敢言的,即使德国并非天主教国家,他认为在这一事件中耶稣的表现与任何一个近现代政治领袖无异:“条件反射似地试图转化这件事,使其对自己有利,并借机大肆自我炒作。至于有一个人病倒了,遭受病痛的折磨,这个无关紧要。而重要得多的则是,如何大张旗鼓地救治病人,要尽可能引发公众效应,并以此提升自己的声誉”,由此得出结论:与俄耳浦斯因爱而鲁莽行事相比,这种政治领袖式对待死亡的态度堪称残忍。
《论爱与死亡》读后感(一):并不适合一般文学青年
一般。这个书不是一般文学青年可以驾驭得了的,它涉及的要素太多太多。第一部分,"爱",整个部分围绕柏拉图哲学的一个关键术语ερος展开,很显然,聚斯金德对ερος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更不用说不熟悉柏拉图哲学的读者了。在P.17和P.45分别有两个翻译错误。P.17两处“柏拉图的理念”均存在翻译问题,根据上下文,“理念”指的应该是柏拉图哲学体系最核心的术语ιδεα,因此,这里应该译为“相论”或者“理念论”,否则会让人误解为是柏拉图关于某一个具体事物的看法;P.45 倒数第二行,《死亡的历史》,很显然,这个书名是错误的,不知道是聚斯金德的笔误,还是译者的笔误,该书是法国社会学家阿里耶斯的《面对死亡的人》,法文为 L'homme Devant la Mort;第二部分,要素太多,但从主题出发,着墨最多的应该是萨德、波德莱尔和歌德这三位。聚斯金德的才华毋庸置疑,但这本书并不好读。
《论爱与死亡》读后感(二):爱比死更冷
文学的两大母题,主题宏大,难出新意。聚斯金德很聪明地从日常生活的三件小事出发,剖析爱的神秘与不可知--十字路口的“美女与野兽”,聚会上“与世隔绝”的老妻少夫和类似《死于威尼斯》那样突如其来的摄魂之恋。愚不可及的、智慧过人的人都难抓住爱情的翅膀,反而是处于中间的庸众沉溺幻象、自欺欺人、自得其乐。
死亡不是爱的“对手”,有时候死亡就在爱情之中,是爱的明证,人们希望通过相爱来对抗死亡的恐惧和孤独,通过爱抵达不朽,在死亡中达到爱的巅峰,因此才有了为爱决斗、牺牲、自杀。两个极端的例子是莎乐美和俄耳普斯,莎乐美为了占有爱人不惜杀死爱人,而那位爱人没有勇气面对爱情,却有勇气赴死,看得最透的是王尔德,他笔下的莎乐美还是个孩子,对爱懵懂,对死则一无所有。
作者的犀利之处在于以神话和宗教的两个极致例子来说明爱与死生发的不同意义,作者认为,在耶稣身上通过死亡和复活证明的奇迹和大爱本质爱的还是权力,是“炒作和宣传”,还是正面的故事。俄耳普斯的故事更动人,因为主人公更执着也更天真,不是为爱殉情赴死,是希望爱人死而复生,象征着爱与死搏斗失败的永恒悲剧。看的时候想给作者补充一个看起来很俗的例子: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的爱情悲剧之所以动人或许就在于只在这个故事里,相爱的人各自见证了一次恋人的死亡。
《论爱与死亡》读后感(三):好想谈恋爱的社畜看完依然不明白啥是爱
在书店的推荐位看到了这本书,当时内心os是,谁的胆子这么大,要来论述这么大的一个题目啊,爱与死亡,看到腰封上写着《香水》作者唯一的一本非虚构类的书籍,好的吧,我对于非虚构还是有兴趣的。
诗人不是写他已知的东西,而是写他有所不知的,且是基于某些他们虽然不知道,却务必要知道得一清二楚的原因。这种不知道,这种“我不知道这是何意思”,就是让他们挥洒笔墨,奋笔疾书或弹琴吟唱的最初动力。(愤怒、悲伤、激情、金钱等完全是次要的东西。)倘非如此,那世上就不会有诗歌,小说和戏剧,而只有那些官方公号了。翻开书的开头,被“爱究竟是啥?”这个问题所吸引了,作为一个大龄单身北漂搬砖女青年来说,我也很想知道爱情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究竟是什么味道的呢?很明显,作者自己也说了,自古以来,爱情究竟是啥,很多艺术家、诗人、作家也在苦思冥想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答案。好的吧,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看完这本书也无法得出“爱情究竟是啥”的结论了。
就像是豆瓣网友评论的,翻开这本书,就像是听一个朋友跟你叨逼叨爱是啥,死亡是啥,听完他的长篇大论之后,单身社畜明天还得上班,新生活是你将前往的荒野,干巴爹
《论爱与死亡》读后感(四):论爱与死亡/❤️
#论爱与死亡#
正如他的作品《香水》输出的思想一样,爱与死亡是无法分割的主题,二者相辅相成,陷入爱情的人无惧死亡。
书中提及三个例子,一是陷入爱情不顾旁人疯狂表达爱意的一对年轻情侣,二是陷入爱情默默用眼神动作,温文尔雅表达爱意,不愿彼此分离的老年情侣,三是一位老诗人突然对餐厅同性服务员的一见钟情以及深深迷恋。
这三者均是爱情,无关乎性别,无关乎场合,无关乎形态,都是人陷入爱情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病症”。
可见即便是上世纪,也从未有人把爱情划分三六九等,划分出LGBT群体,爱就只是爱罢了,书中对其定义为“在美丽的事物中孕育和诞生”。
那位老诗人在晚年从对这个年轻的同性服务员的沉迷,得到了灵感,写下了数篇爱的情诗与杰作,他也只是温柔的暗恋着罢了,直到生命的最后才给这位年轻服务员书写了一封信表达其感谢,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就如作者所写这位服务员无论是男或女,爱情就是发生了。
书的后半段提及爱与死亡,拿耶稣与俄耳甫斯做对比,前者以神的名义复活了一位亡者(书中将此规划为宗教的宣传),后者以爱的名义复活了自己的亡妻,虽然最终抵挡不住人内心的欲望而失败了,但是整部故事下来你可以知道神面对死亡与爱面对死亡的区别。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七情六欲。
这本书非常薄,很快就读完了,但是可以不停反复阅读,真的很不错。推荐!
《论爱与死亡》读后感(五):《论爱与死亡》:一次举重若轻的杂谈
《论爱与死亡》是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唯一一部非虚构作品。阅读前,我对于这本书的期待在于电影《香水》。疯狂的情节和电影男主角最后自杀的场景让我试图通过文本进一步了解这位德国作家。
读完这本小册子之后,我忽然明白《香水》中献祭式的自杀结局和男主角对杀死的第一个少女的爱究竟是怎么回事。作者在这本书中对于死亡和爱的态度和电影中类似,为了爱可以抛却死亡的恐惧。
这种态度在书的末尾对照耶稣和俄耳甫斯的对照中尤其明显,同样是复活。耶稣拯救拉撒路的行为,被作者看来是天衣无缝的宗教宣传(在西方居然可以过审?),其目的在于人的敬畏与臣服。如果不是如此,他本可以使青年拉撒路和亲人免去一场悲剧的痛苦,而不是带着命令显灵,让腐烂发臭的尸体复活。在作者眼中,这种死亡不可与俄耳甫斯复活爱人失败同等比较。关键在于,俄耳甫斯因过失造成的爱人二次死亡是艺术和爱的结合。孤绝地走向冥间多少带有一腔孤勇,这或许就是现在难得的爱人的能力,但是身为天才歌者没有得到回应最后却促使了爱人的死亡。
在作者看来,爱本身应当是纯粹、疯狂、神圣的。前三则现实的故事,从车上的年轻男女的爱得妄自尊大;酒席间难舍难分的中年夫妻爱得旁若无人,乃至最后诗人对同性青年的爱而不得,渐渐指向爱的创造性和纯粹性。最后一则更是给人单向的爱更为纯粹之感。
而失去了对象的爱如此美,究竟爱面对的是对象,还是别的东西。人类终极的追求莫过于超越时间与空间,世人在感叹爱之短暂易逝的同时,也总是有着长相厮守的理想结局。而究竟这个“长”,能否可以跨过生死?
因此死亡的命题就此展开,曾经听说一个PUA男宣扬最骄傲的事情莫过于一个女人为他自杀。掌控着另一方的生命权力,让其心甘情愿去死,这是一种怎样偏执的控制欲。然而作者在本书中以《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克莱尔特的自杀深化原本在道德上很明朗的主题。如果这种爱近乎虔诚,那双双赴死以超越肉身的行为能否被理解?
最终作者也没有给予解释,他用一种极其克制的方式只是说,俄耳甫斯更合乎人性。人在人性和神性之间的张力也许就在这里,就像贫民窟那个被撕咬无痕的男孩。
这本小册子很薄,像是和好朋友扯开话无边无际地聊,但触及的东西却没有这样轻飘飘的好对付。不过我倒是越来越喜欢这个作者了,期待下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