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爱与死》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爱与死》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爱与死》是一部由伍迪·艾伦执导,伍迪·艾伦 / 黛安·基顿 / 费奥多尔·阿特金主演的一部喜剧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与死》观后感(一):Love and Death 1975

  黛安基顿A与伍迪艾伦B在这部里的对话台词

  A:“假如上帝存在,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这样一来,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你不去杀人呢?”

  :“杀人是不道德的。”

  A:“道不道德是很主观的。”

  :“是啊,可主观性有其客观一面。”

  A:“从理性的感知体系看没有客观性。”

  :“感知本身是非理性的,它意味迫在眉睫的事。”

  A:“但是对任何系统判断,或现象之间先验的关系,存在于任何理性的、或形而上学的、或至少是认知论上的,对一个抽象的经验主义概念——诸如存在、或将要存在、或将要在事物内部发生、或与事物本身想联系——的矛盾之中。”

  :“是啊,这我说过许多遍了。”

  A:“我们必须相信上帝。”

  A: “爱就是一切,B。我希望能遇见某个男人,一起登上激情高峰。某个能体现爱的三大要素的男人——智力上、精神上、肉体上。”

  : "嗯,我们当中这样的人可不多啊,不过,你的愿望可以实现的。"

  A: "那么多女人轻易地就出卖了自己

  : "我知道,可怜的人。"

  A: "她们为金钱结婚。"

  : "金钱!是啊,金钱。"

  A: "但是,我跟你说,我会觉得,那仿佛是在浪费我的生命,如果我没有深深地爱上一个男人,一个具有令我尊敬的头脑,和在精神上与我相当的男人,他还与我有着同样的、对肉欲的激情所产生的难以抑制的贪恋,那简直让我发疯了。"

  : "你是个不可思议复杂的女人。"

  A: "我想你可以这么说:我一半是圣徒,一半是娼妓。" (I guess you can say me ‘half saint, half whole’.)

  : "看看他,如果我不杀了他,他就会把整个欧洲拖入战争。可是谋杀?苏格拉底会怎么说?所有的希腊人都是同性恋。天呐,他们的聚会一定疯狂极了。我打赌他们一定挤在克里特岛的一间房子里度过夏天.(一)苏格拉底是男人。(二)所有男人都会死。(三)所有男人都是苏格拉底。那就是说所有男人都是同性恋。我不是同性恋。当然有一次,几个哥萨克士兵朝我吹口哨。我碰巧拥有那样的体形,可以激发起两性的性趣。但是,你知道,有些男人是异性恋的,有些男人是双性恋的,而有些男人则根本对性毫无兴趣。你知道,他们就成了律师。"

  A: "爱就是遭罪。为了避免遭罪,就不要去爱。但是这样一来又会因为没有爱而遭罪。因此,爱是遭罪,不爱也是遭罪,遭罪就是遭罪。要幸福就要去爱,要幸福于是就要遭罪,可是一遭罪又不觉得幸福。因此,要想不幸福就必须去爱,或因爱而遭罪,或因太多的幸福而遭罪……"

  To love is to suffer,

  To avoid suffering,

  one must not love.

  ut then one suffers from not loving,

  therefore to love is to suffer,

  ot to love is to suffer,

  to suffer is to suffer.

  To be happy is to love,

  to be happy then is to suffer,

  ut then suffering makes one unhappy,.

  Therefore to be unhappy one must love,

  or love to suffer

  or suffer from to much happiness.

  : "问题是,我有没有从生命中学到什么东西?我只知道人类可以被分为两大块:心灵和肉体。心灵拥抱所有高尚的志趣,譬如诗歌哲学,而肉体获得所有的乐趣重要的事,我认为是不要痛苦失望。你知道,要是果真存在着上帝,我不认为他是个坏蛋。我想你最多可以说他基本上是个力不从心家伙。不管怎么说,你知道,生命中有比死亡更糟糕的事。我是说你要是和一个保险推销员过过一个夜晚,你就很明白我的意思了。这里的关键是,我认为,不要把死亡看成是终结,更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非常有效途径,可以用来削减你的开支。至于说到爱…呵……你知道,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要计较你发生性关系的数量,重要的是质量。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数量降到了每八个月一次以下的话,那么我肯定要仔细检查一下了。好了,我的故事差不多讲完了,朋友们。"

  quot;The question is: have I learned anything about life? Only that... only that human beings are divided into mind and body. The mind embraces all the nobler aspirations, like poetry and philosophy, but the body has all the fun. The important thing, I think, is not to be bitter. You know, if it turns out that there IS a God, I don't think that He's evil. I think that the worst you can say about Him is that, basically, He's an underachiever. After all, you know, there are worse things in life than death. I mean, if you've ever spent an evening with an insurance salesman, you know exactly what I mean. The key here, I think, is to... to not think of death as an end, but think of it more as a very effective way of cutting down on your expenses. Regarding love, heh, you know, what can you say? It's not the quantity of your sexual relations that count. It's the quality.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 quantity drops below once every eight months, I would definitely look into it. Well, that's about it for me folks. Goodbye."

  《爱与死》观后感(二):第97名:美国影片《爱与死》——影史100部反类型片全盘点

  死得不冤

  《爱与死》 Love and Death 年代:1975年 / 类型:反战争 / 导演:伍迪·艾伦 / 主演:伍迪·艾伦、戴安·基顿

  一句话评价:《战争与和平》之无厘头戏谑版。

  看伍迪·艾伦的电影对于有抑郁症的人来说,那真真儿是极好的。他妙语连珠的台词总会把人逗得捧腹大笑。之前读《中央公园西路》时,就恨不得一口气看完。他把情侣偷情这常见的现象发挥到了极致,让一个家庭里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藏有秘密,而当秘密一同爆发时,便一发不可收拾。《中央公园西路》是把爱情翻过来,给你看它底部那些灰尘。但《爱与死》却与之相反,爱在先,即便是死,也是为爱而死。

  爱得太晚

  这部电影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毫不起眼屌丝形象鲍里斯,他曾经机会眼看就要成为一个名流千古的大人物,但是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说鲍里斯毫不起眼一点都不冤枉他,他戴着一副大眼镜,看似呆头呆脑,但其实说起话来比谁都像连珠炮。他除了写诗什么都不会(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他的诗究竟写得怎么样)。就是这么一介草民,生活在俄国一个普普通通的犹太人家庭,但在拿破仑将要出兵攻打莫斯科的时候,他不得不加入军队保家卫国。跟别人不同,鲍里斯极力推掉入伍的机会,深知自己不是打仗的料,但潜台词是“我TM怕死啊!”不过看起来很衰的人,一般都不会有很衰的运气,杜海涛一定会同意我的说法。鲍里斯也是如此,他尽管在队伍里笑料百出,笨手笨脚,可是阴差阳错歪打正着立了战功。这小兵的命够硬的。

  鲍里斯的确踩了狗屎运,他还抱得了美人归。这个美人就是索嘉。鲍里斯已经暗恋她许久,但迟迟没有说出口。索嘉爱的是鲍里斯的哥哥伊万,但伊万并没有娶她,这让她一怒之下嫁给了一个鱼商。接下来的故事在《中央公园西路》里也有类似表现:偷情。因为不爱丈夫,索嘉无所顾忌的搞破鞋,连她自己都觉得数不过来。鲍里斯在当兵期间,也跟伯爵夫人外遇为此他还跟伯爵进行决斗。在决斗前,他向索嘉求婚,索嘉以为他第二天一定会被杀死,所以就草率的跟他结了婚。鲍里斯不愧是命硬,他在决斗中并没有死。这下索嘉傻眼了,但木已成舟,她也只能接受另一个自己不爱的丈夫。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爱情似乎始终是不对等的,即爱一个人往往得不到对方的爱,而自己爱的人又不爱自己。这样的矛盾就会酿成感情破裂的潜在因素,除非两个人都能试着做出改变。偷情只能暂时让人将注意的点转移开,但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索嘉和鲍里斯之间,索嘉的爱情观显然是十分轻浮的,她将爱情当做报复和施舍的工具,却全然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依据。好在鲍里斯的真诚逐渐打动了索嘉,虽然爱来得有点晚,但至少他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

  “死有余辜

  前面说到拿破仑要进攻莫斯科,全民皆惊。而实际上,拿破仑真的攻下莫斯科了。索嘉是个有远大抱负的新女性,她一手策划了一次暗杀拿破仑的计划,鲍里斯毫无悬念的成为参与者。他们先是劫下要去觐见拿破仑的西班牙公爵姐弟,然后换上他们的衣服来了个狸猫换太子,还真的把那些人唬住了。拿破仑见到索嘉色心大起,想要夜里来偷情。按照计划,鲍里斯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趁机杀死拿破仑。但是关键时刻手忙脚乱了半天也没有机会出手,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索嘉只好把拿破仑打晕,并让鲍里斯开枪。鲍里斯并没有那样做,他实在下不了手。在一番犹豫之后,他还是没有打死拿破仑。

  时间退回到之前,鲍里斯被迫跟伯爵进行决斗,伯爵开枪打中了鲍里斯的手臂,轮到鲍里斯开枪了,但是他没有朝伯爵开。因为他觉得自己并不应该夺走一个人的生命,伯爵也因此留住了一条命。这件事令伯爵十分感动决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显然鲍里斯并不是为了制造感动而刻意为之,他的心里保留着一块写着“人之初性本善”的石碑。人和人本来就应该以和为善,为了一点小事哪怕是背叛也不应该以生命作为牺牲代价。鲍里斯的语境中,死是最高级,每个人都不应该越过这个底线

  鲍里斯放过拿破仑也是一样。只不过这时的拿破仑代表着另一层含义,即战争的始作俑者。战争是欲望膨胀的恶果,无数人失去自由和生命只为了少数人的欲望。这些人的死是负值的,但在大时代背景下又不得不为之,就像鲍里斯这样。但鲍里斯以德报怨,实际上是对战争最大的讽刺。因此这部电影尽管充满喜感,但笑声背后却是反战的呐喊。当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不可自拔,进退两难,伍迪·艾伦也适时的借古喻今,来了一出当代的《大独裁者》。

  伍迪·艾伦最后拿鲍里斯开了涮。他在影片最后,被法国人处死了。在伍迪·艾伦看来,死亡就像爱一样,来的有早有晚,但迟早都会来。

  反类型指数:

  ★★★★

  适宜人群:

  喜剧爱好者

  《爱与死》观后感(三):Love and Death, particularly Death

  如果果真存在上帝,我不认为他是个坏蛋。我想你最多可以说他是个力不从心的家伙。 不要把死亡看成一个终结,更应该把它看成一个有效的途径,可以用来削减你的开支。 死亡,大概是我脑子里萦绕了很久的一个词语。多么可怕,你知道它即将降临到你爱的人身上,却不知道何时,当然,有一天我也会死。依然记得小时候梦见外婆去世,在梦里哭醒。也记得去年父亲与我的谈话。他是个极其obsess于”孝顺“二字的人,他叫我要多打电话给爷爷奶奶和外婆,问候他们。他说他们年纪大了,说不定哪一天就去了。我在浴室里刷牙,还是父亲,他问我:“你知道死是什么吗?”说实话,我真不知道。我以为父亲要用教育幼儿的口吻解释死亡,但他一句话也没说。

  为什么人会对未知的、概念模糊的东西如此恐惧,那种恐惧不是在安静正午时分观看日本恐怖片的那种恐惧,确是悄悄地·、静静地躺在那里,你知道它总会来的,却不知道何时。

  片尾伍迪与死神蹦蹦跳跳地走在湖边小径,一下被击中了。感谢伍迪艾伦,这部片对于一个最近对于死亡很惶恐很疑惑的青少年,是醍醐灌顶的(看,我又在运用不懂的四字词语了)。

  《爱与死》观后感(四):1975年的伍老爷子其人其片着实奇怪

  很久没有看电影了,尽管偶尔还去碟市淘一淘,都摆在家里当收藏了。觉得不能倦怠了仅有的一点点兴趣,于是把刚买的盘《Love and Death》看了, Woody Allen1975年自导自演的片,一部足够奇怪的电影。大导演年轻的时候都会有些奇怪而诡异的想法,所以整部片子的台词貌似充满了匪夷所思的爱与死式的哲理思想,应该是绞尽脑汁了。可笑的黑色幽默,有些桥段甚至让我想到了刚刚进军喜剧时的星爷,都很无厘头。

  故事发生在1812年的俄国大地,拿破仑入侵俄国时期。在美国人的剧本下,这段历史更像是一出闹剧。这个发型糟糕思维怪异的矮子把本该宏伟悲壮的战争场面搞得像一场混乱的运动会,却让自己在电影中当了一回歪打正着的英雄。

  “爱与死”的思想有些难以理解,我更喜欢小老头现在的片子,明白的剧情清晰的结构养眼的演员,当然全是好莱坞风格的商业片。所以说我受的艺术熏陶还不够,离开了恶俗的商业元素就看不下去了。突然想到了不久前一部口碑很不错的片《Babel》,就是因为片中演员对着中国记者的镜头说:“…很高兴这部片子在中国上映了,大家都去看吧!跟《情人》一样好看…”我就全然没有兴趣了,因为我真的真的不觉得被那么多人引为经典的《情人》有多精彩,更不觉得号称最性感的梁家辉的臀部有多性感,肉欲跟情欲而已。

  扯远了点…总之电影都会跟艺术扯上点关系,所以我的品位还有待提高,这是时间问题,不着急。

  《爱与死》观后感(五):简单感想~

  深陷于woody这种极度悲观虚无的讽刺荒诞的喜剧里

  爱与死 伍迪常用的两个主题 完美的体现在这个戏剧化的故事里 Sonja在爱与不爱之间徘徊却几乎没有幸福过 村里人用舞蹈庆祝节日 Boris却与死神共舞着走向死亡 爱是遭罪不爱也是遭罪 死也不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减少开支的途径

  或许爱与死一样 人们最终都会因一项从未犯过的罪行而被处死 被爱折磨

  伍迪用90分钟表达的对爱与死的看法 又怎能用只言片语讲清楚 不过能清楚的感受到那种空洞的空虚

伍迪和黛安的那段好棒 看到片头的Woody Allen Diane Keaton就知道不会差

  《爱与死》观后感(六):台词录

  要是我们只是一群荒谬的人群,没有理性地在那里跑来跑去怎么办? 但是如果没有上帝,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还要活着,为什么不干脆自杀算了? 假如说不存在上帝,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想干什么干什么,那么这样一来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你去杀人呢? 杀人是不道德的。 道不道德是主观的。 是的,但是主观性有其客观性的一面。 从理性的感知体系看没有客观性。 感知本身是非理性的,他意味着迫在眉睫的事。 但是对任何系统的判断,或现象之间先验的关系存在于任何理性的或形而上学的或至少是认识论上的,对一个抽象的经验主义的概念~诸如存在或将要存在或将要在事物内部发生或与事物本身相联系的矛盾当中。

  男人爱情的三大要素: 智力 精神 身体

  一半是圣徒 一半是娼妓

  动物般的磁性

  谁能说说什么是道德? 道不道德是很主观的。 主观性有其客观的一面。 道德观包含了本体的属性,而这些本体仅存在于相互联系的对偶性之中。 但是不能作为一种本质论存在的本质开拓。

  我爱你,但是我没有爱上你

  没有爱的性是完全空泛的经历

  爱是遭罪 不爱是遭罪 遭罪是遭罪 去幸福就是去爱 要幸福于是就要遭罪 可是一遭罪又觉得不幸福 因此,要想不幸福就必须去爱,或因爱而遭罪,或因太多的幸福而遭罪

  人类可被分为两大块: 心灵和肉体。心灵拥抱所有高尚的志趣,譬如诗歌和哲学,而肉体获得所有的乐趣。

  不要把死亡当做终结。更应该把它看做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可以用来削减你的开支。

  《爱与死》观后感(七):to live and go on

  I didn't quite get what's in this movie... But I hate people talking about death without respect acting like that they are brave enough to take death as a joke. There're so many things for us to live for, as what allen said in manhattan, like kafka, dostoy, cole porter, all those cute town and countryside, the farbulous nature and the faces of those you love....

  《爱与死》观后感(八):【To Love Is To Suffer】--by Woody Allen

  To love is to suffer,

  To avoid suffering,

  one must not love .

  ut then one suffers from not loving,

  therefore to love is to suffer,

  ot to love is to suffer,

  to suffer is to suffer.

  To be happy is to love,

  to be happy then is to suffer,

  ut then suffering makes one unhappy,.

  Therefore,to be unhappy one must love,

  or love to suffer

  or suffer from to much happiness.

  《爱与死》观后感(九):《愛與死 Love and Death》 觀後感

  1.感覺Woody Allen是亂拍的,想到什麼拍什麼。

  2.這幾天下來一直在看Woody Allen的片,感覺我好像每天都跟林澤豫朝夕相處,甚至大學四年來都沒這麼親密過一樣,看完會不其然聯想到林澤豫是一個超會接吻的人,然後感覺毛毛的,真的長太像了(當然才華也像哈)。

  3.深深覺得我人生的確需要多一點幽默感,就算我人生沒有悲觀,我需要多一點幽默感來改變我人生的固執跟古板,當然還有脾氣。

  4.影片最後在跑字幕的時候,我聽到了後面有一個女生跟他的女友人說了一句話:『噢!Boris是Woody Allen演的喔!原來我們剛剛看的是Woody Allen的電影喔?』我非常有理由相信他是故意的。可是不管是不是故意的,我認為這是這部影片最精彩也最諷刺的結尾。

  這就是我的總結。

  《爱与死》观后感(十):字幕太差,没看懂

  再次领悟到,他的片子一定要学好英文才能看全懂的道理。

  我捕捉到2个他向伯格曼致敬的地方。当然,这种致敬也不是传统的恭敬式,还是经他幽默戏谑的口水浸泡过的腌菜般可口。一个是死亡的物化和实体化,出现死神(伯格曼的死神是黑色的,他却来个白色的,拿的镰刀还像个农具);另一个是片尾2个女人面孔的重叠——虽然这里显得很生硬。也就是说本片中至少有2个向伯格曼致敬的地方。听别人说他很崇拜伯格曼,不知真假。

  由大量逻辑辨证关系错综复杂的对白,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倾注了他颇多心血,或者说做得很认真的作品。毕竟他的电影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玩票性质的。

  关于几段大篇的辩论,我也没看得太透彻,期待更好的字幕。等几年后我英语过了六级肯定也看不懂全部,因为俚语。还是要同时精通中美文化的人来翻译。

  diane keaton很漂亮,此片是75年的,比我喜欢的《安妮霍尔》还早2年。不知道之前还有没有合作。

  总之,我个人认为这是伍迪艾伦很重要的一部作品。如果你喜欢他,绝对不能错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爱与死》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