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2-13 01:33: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读后感精选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是一本由[美]玛丽·皮弗(Mary Pipher)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19-1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读后感(一):一本不知所云的书

  不知道对于从事心理咨询师的人而言,这书是否有不一样的意义。但对于我,对于普通大众,真是没啥意义,基本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流水账,内容上毫无价值可言,书快看完的时候,只感觉浪费了我太多时间。书名起得很好,每一章节标题起的很好,就是通篇文字,不知道在写些什么。

  有关心理学的论点,知识点,深入的点,完全没有提到。我读到的她作为心理咨询师,为他人做的就是给出各种她自己内心设计定好的建议,做咨询真的是这样吗?结论也是碰巧有的人适用治好了心理问题,很多人不适用,她也无能为力。现代心理咨询师可不应该是这样的...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读后感(二):小众,值得

  

#读书.01月.11.011#2020年1月23日,用微信读书,花了4小时6分钟读完了《只有心理医生知道》。24年前,一个少年在填高考志愿的时候,第一志愿是兰州大学的图书管理专业,第二志愿是西南师范的心理学专业,当然,他没去成,不是家长的阻挡,而是,他分数不够[偷笑]世界便少了一个好的心理学家或一个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嘿哈]这本书,文笔优美,通俗专业,老太太通过20几封给学生的信,由浅入深的总结了自己几十年专业感受和技巧,不要玩弄花招,尊重个案,学会比喻,接触大自然,学会放松,如何而对家庭个案,要认输,要保护自己,没有绝对的耐力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做不好心理医生。总之很好,虽然出版方包装很好,但注定小众,他是面对心理从业人员的,而不是大众心理的。很好的书,有兴趣可看。窗外的大雪,我不想说武汉加油,只想说,现在必须举全国之力,因为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不是武汉自己的事,记住[握手]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读后感(三):温暖治愈

  

作者从事心理咨询师几十年,这本书可视为她的半自传,书里还有很多分享给年轻咨询师的经验和教训,文字朴实但温暖有爱。

心理咨询师在美国就一普通职业,在国内似乎被抬得有点高,不知未来会如何,至少现在还不能被广泛认可。

摘录:

如果你分分秒秒地盯着这个世界,你会发现你周围有一大堆痛苦的事物。

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思维水平来解决问题。

心理问题跟外在环境息息相关,都源自我们极不健全的社会文化。

我们都有伤心事,但是不能因此就免掉我们应尽的义务。

幸福,就是对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激。

不要只培养一种嗜好或仅有一种谋生方法,要像绩优的股票组合一样,凡事都要分散风险,保持多样化。

人类痛苦的根源来自我们已拥有95%的完美生活,却仍想要追求最后的5%。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读后感(四):治疗世界的良药

  玛丽·迪弗作为哈佛心理学教授,美国家庭治疗方面的权威专家,在其从业三十多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病例资料,对这些病例资料的详细研究与分类总结,成就了这部《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著作的问世。

  这部著作以书信的方式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精神上,物质上、社会环境翔实的呈现于读者面前,二十七封信,总结出复杂的人类社会下独特个体的惨痛或幸运的故事。悲苦自知,有些经历创痛者终其一生没有走出痛苦的折磨,幸运者在他人善意的帮助下能够重归正常的生活。

  在无能 为力的自然灾害经绍飓风,洪水,干旱,地震下的命运沉浮又怎能不使心碎悲恸?而消亡于人类自身罪恶之下的冤灵诸如战争,瘟疫,这些横加之祸更是让人痛彻心扉。

  玛丽·迪弗由小处着手,全书将人类社会的故事付诸笔端,致辞力于改善心灵深处的黑暗,虽是微光,这微光却带给读者诸多启示,若人人都能发生微光温暖周身,这社会这世界这地球的环境,是否会变得更好。而须臾的生命是否也更有意义?看似是一本描绘浮生的书,其实更深层地的却是引起这些诸多悲剧的根源。根源不除,安宁与平和,温暖与阳光永远弥足珍贵不可得。

  人与人之间因为缺少有效的沟通导致误会与纷争,国与国之间为了利益的攫取产生战争,这些看似与个体不相连的不和谐,玛丽·迪弗在《只有心理医生知道》敏感提出了互不伤害的真知灼见。若能做到互不伤害,何来书中所述的诸多悲剧?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也让中国读者看到国外的心理医生如何发挥自己的专长来帮助他人。 不同的国情不同的视角,《只有心理医生知道》不仅对普通读者具有启发意义,在他人的悲苦里感悟生命健康平安存在的不易,更有对从业者启迪作用,同行本不相轻,为了让这个多难的地球变得更美好而多份善意的期待。

  一个人的力量微薄,所有正向力凝聚便会成为战胜灾难绝望的力量,正如作者玛丽·迪弗所说,“当我们打开心胸,拥抱世界的苦痛时,我们就会变成治疗世界的良药。”当然,前提是你治疗世界前,拥有保护好自己的能力。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读后感(五):除了心理医生,大众也想知道的心理学知识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一书是哈佛心理学教授、美国家庭治疗方面权威专家玛丽•皮弗30年来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经验分享。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她是用了书信的方式来撰写的这本书,通过假想自己给萝拉写信的方式(萝拉是作者最钟爱的研究生,并且极其喜欢心理学),总结了自己对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解和感悟,在咨询成败得失、行业压力、心理医生的身心自救、人际关系、原生家庭、婚姻幸福等方面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在每一封信的最后,还写出了这封信的中心思想,更加方便了读者的理解。

  上学的时候,老师就讲过,书信体写作的最大优点是:以第二人称的角度来进行对话,这样子就非常亲切、易懂,而且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会慢慢的想象自己就是萝拉,每一封信都是老师写给我的,所以就越看越入迷,越看越觉得亲切。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人们无时无刻都会面临许许多多的压力,久而久之很多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某某明星患抑郁症”的消息更是频频上热搜,普通人也开始更加关注心理健康了。但是遇到一个好的心理医生能救你脱离苦海,不好的心理咨询可能会将人推入深渊。《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这本书是专业的心理学教授玛丽根据自己的从业经验所写,内容科学但不枯燥,所以这本书不光是年轻心理医生的业内教科书,也是普通大众了解心理学的钥匙。

  书的作者玛丽老师用她娓娓道来的语气为每一个“萝拉”讲述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遇到的或喜或悲的故事,以及通过这个故事所想告诉我们的道理。而且关于一些可能看不懂的地方,比如说人名、地名,还贴心的写了注解,方便读者更好的去理解。玛丽老师虽然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30多年的权威专家,但是她并没有为了炫耀而去写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也会勇敢的讲述自己在从事心理咨询的道路上犯过的错、出过的丑。让读者更加理解的心理咨询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好的心理医生也不是一天养成的,是无数年的心血和经验才成就了一个好的心理医生。

  这样的书不应该只有心理医生知道,普通大众想要了解心理学也应该看看。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读后感(六):你不知道的心理医生

  我们生活在节奏快速的时代,压力也随之增大,生活中多多少少也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又无法宣泄于口,久而久之,有些人承受不住这些压力,心理就会产生问题。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小问题,只是有些人能自己调节,而有些人深陷其中,却不自知。 玛丽.皮弗的《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记录了她从业30余年来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解与感悟。不管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还是准备当心理咨询师来说,都是很好的一本科普书。既满足了我们对心理治疗的好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不错的积极的人生建议。不过书中既没有那些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也不像医生日志一样无趣。玛丽采用了书信的形式,把她这些年来的经验、感悟,以及如何做一名心理咨询师,都写给了她最钟爱的萝拉,也写给了每一个对心理学有兴趣,想要探索的普通人。 近年来“原生家庭”问题可以说甚嚣尘上。很多影视作品中也有讨论,像之前比较火的《都很好》。里面的每一个子女都因为父母的不同对待,演变成了不同的人格。大哥苏明哲喜欢逞强,二哥苏明城理所当然的啃老,而三妹苏明玉性格倔强。人生的很多不如意,性格缺陷,甚至于交不到朋友都可以怪罪于原生家庭的身上。我不否认原生家庭对于我们的影响,但也不应该把过错都归结于家庭,甚至仇恨自己的父母,就像玛丽说的 “家庭或许是一种不完美的制度,但是它也是我们的生命意义、人际关系和人生快乐的最大来源。” 而另一个我们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就是婚姻。每一对新婚夫妻步入婚姻的时候彼此相爱,而经过几年的相处之后,几乎每对夫妻都会出现危机,有些更是以离婚收场。这是因为两个拥有不同兴趣、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共同生活几十年,开始的激情褪去后,那些矛盾就会显现出来。如果不能好好解决,就面临解体的风险。好的婚姻没有固定的形式,但都珍视自己的伴侣,两者有良好的沟通。找到属于自己的相处模式,你们的婚姻也就会很幸福。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或是对心理咨询有好奇心,那你一定不能错过这本《只有心理医生知道》,因为它不仅能帮你了解心理咨询,更能给你解开一些你困惑的问题。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读后感(七):由浅入深学心理-

  由于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思想情绪,所谓的读心之术无疑是一门天大的学问。毕竟心理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我们普通人群时下都会去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为自己答疑解惑,解决相关自己无法攻克的心理问题。

  当看到《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这本心理学读本,我抱着既好奇又探求的心理细细开始翻看阅读。源自于本能的潜意识,我其实早就知晓调控自我心理的重要性。毕竟谁都会有遇到问题时出现打不开的心结。无论是对我自身,又或者是对我的家人亲友,掌握相关心理技能将会受益匪浅。

  也许本书出自于专业的心理医生之手,所以其中的分析讲评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真实性。作为一本心理书,这本册子最为有趣的看点就在于编辑陈述的方式问题。不是传统形式下千篇一律的心理知识讲解,本书采用的是以心理医生用书信形式的问题讲解和分析。成长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并非人人都能当心理医生;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抨击家庭并不能解决问题----诸多的话题,真实的事例,信件形式下的零距离交流;生动贴切的分析和表达。所有的这些无疑让本书分享给读者更多切实有用的心理技能,沟通技巧,分析能力。从某种程度意义而言,本书的侧重点更在于强调心理知识能力的普及和应用。对于普通的非专业的读者群体而言,我们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觉得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尤其是我个人觉得书中的很多分析都相当容易触发读者的共鸣,触类旁通的领悟提升,,由此及彼的灵活运用。

  每个信件主题中的内容在层层递推中我们读者也是不断地茅塞顿开。类似于『称职的父母教出自控力强的子女』就颇为让我触动深刻。因为家有三娃,我总是身不由己地沦陷在痛苦教育的深渊。很多时候孩子的犯错往往让我抓狂不已。借由着心理专家的讲述,我觉得原本让我茫然彷徨到根本无法适从的失败感从某种角度得以解脱。看待教育问题时,我居然豁然开朗地发现其实还有更多释放的空间。教育不是生搬硬套地强制孩子们务必达到规定的标准版本。教育其实更是一种懂得放手下的积极引导,接受残缺的失败,但是更应该用心去接触更宽广的境地,那么为人父母的我们其实更可以寻觅到一片海阔天空的育儿大空间。

  由浅入深学心理,不一样的心境拥抱更生动精致的人生!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读后感(八):《只有心理医生知道》心理医生哪有那么简单

  可能全世界只有中国当一名心理医生的门槛如此低,只要大专毕业可以考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前几年我的很多当小学教师的同事,都去考二级心理咨询师证,而且基本上只要报名缴费听课参加考试,最后都能够得到一个证书,而拿到这个证书就意味着可以在中国开业行医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了。还有前几年毕淑敏写过一本小时《女心理师》,里面对心理咨询描写得神乎其神,简单的几次谈话好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一下子就找到了病因,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改变人生。

  其实心理咨询哪有那么简单,国内有一位资深咨询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从来没真正治愈过一个病人。”让我很震撼,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就好像医生说“自己的工作,其实大部分是在安慰,能够治愈也很大成分是靠病人自身的抵抗力”一样,承认现代医学对于疾病的抗争还存在太多的不了解。而且心理咨询要承受的往往都是各种各样病人内心的阴影和需要疗愈的伤痛,心理咨询师还必须保密,不能泄露隐私。

  我看过一篇文章介绍在美国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相当不容易,比当医生更困难,要心理学专业博士毕业,还要完成好多年的案例积累,才可以开业。而且成为正式的心理咨询师以后还要接受本地心理咨询师协会的督导。督导就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每周都要向更高层次的咨询师去进行付费的心理咨询,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才可以将自己的案例和自己处理的方法向督导者透露倾述。

  这本书也是在讲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的,作者是每个的一个资深的女心理咨询师,这本书采用的是书信体,是一封封写给她最得意的研究生女弟子的信,27封信讲述了二十七个内容。里面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关爱自己,恋爱和结婚哪有那么简单,家庭带来幸福同时也在制造伤痛,而好的关系可以疗愈伤痛,如何处理我们的情绪,如何进行运动,心理医生要善于讲故事,心理医生也会成为受害者,而失败的治疗总是不可避免,对病人最多的可能就是安慰。

  其实心理问题往往可以归结为童年,的确童年的创伤对我们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过分,甚至可以说童年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可是同样的创伤,有的人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而有的人缺能够顽强的战胜它,依然阳光,他们依靠的可能是社会的力量,书籍的力量,朋友的力量,爱情的力量,学校的力量,当然也可能来自心理咨询师的力量。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读后感(九):不止心理医生知道

  这几年,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人的心理出现问题的概率急剧攀升,原来被很多人认为“矫情”的心理疾病,被人们正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这几年反复被强调的“原生家庭”有这么重要吗?心理医生就是万能的?人格量表、心理投射测试结果就一定准确?心理学走入大众视野没多少年,或许好的心理医生曾经帮助无数心理有些问题的人走出困境,但是我们在心理疾病探索方面,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也踩过不少雷,不盲从、不迷信,多思索、多实践,而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可以让心理医生少走些弯路,可以让我们少走些弯路。

  这本书书名是《只有心理医生知道》,没有读书前,我以为是一些事情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而认真读了书之后,发现更深层次的解释是“你一定要知道一些只有心理医生知道的事……”,作者是一个有着30年经验的资深心理医生,她在书中以书信的方式分享她在咨询伦理、咨询成败得失、心理医生的身心自救、人际关系、原生家庭等方面的真知灼见,适合刚刚走上心理咨询工作的新人,也适合每一个对心理运行感兴趣的你我他。

  书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挑选婚姻这个模块说说。“婚姻可不是只有风花雪月、光鲜亮丽,而是要去判断一个人在很多情境下的行为反应”。婚姻,几乎是世俗中的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抛却婚姻中的婆媳、亲子关系,在度过你侬我侬的蜜月期后,仅仅是婚姻里的两性关系处理,就可以让人焦头烂额。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幸福的婚姻,但是幸福的婚姻并不代表着完美,允许存在一些长久未决的问题,这是作者给出的观点,这一点似乎有些颠覆我们之前的理解,但确实是这样,寻找两个完全合拍的人似乎不怎么靠谱,而如果我们转变我们的心态,将追求完美转为追求幸福,如果更加珍视我们的伴侣,婚姻中的许多冲突变无形化解。书中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案,当然,也不会给出答案,毕竟每对夫妻的性格特点、生活方式、相处模式迥异,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虽然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案,但到达罗马的道路却有千万条,书中于我们有些启发,比如,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并不是把每件事都说的清楚,重要的是沟通的态度,开开心心的说话,再冷硬的心肠都会融化。再比如,对配偶保持正面的错觉,人嘛,吃五谷杂粮,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我们带着“有色眼镜”看对方,放大对方的优点,无视对方无伤大雅的小缺点,平和积极的心态,总能让我们幸福很多。

  没事了常翻翻,总会找到些灵感。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读后感(十):走进心理医生的心理世界

  第一次知道“心理医生”这个职业是源于一部记不清名字的电影。一位心理医生在为他的病人做完心理疏导之后,走进隔壁的房间,那里同样也有另一位心理医生在等着他为他做心理疏导。从此开始了解到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为人医心病的医生,也知道了原来即便是心理医生也同普通人一样是会有“心病”的。

  很多时候,心理医生在人们的眼中就好像是懂得读心法术的一样。他们能够通过的语言和行为来了解病人,从而走进病人的心理世界。这也给“心理医生”这个职业增添了几分神秘性。那么心理医生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毕竟心理医生也是普通人,就像是上面所讲的电影中所出现的那位心理医生一样,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心里烦脑,也未必是完全的心理健康。

  就让这本出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作家玛丽·皮弗之手的《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这本书来告诉我们。一位心理医生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将会面临什么?他们究竟知道多少普通大众不知道的事情,又有多少事情是他们所必需知道的。

  一本《只有心理医生知道》带领读者走进心理医生的心理世界,看到的、了解的不仅仅是心理医生的秘密,更是我们这些普通大众的人性心理秘密。

  不同于以往所看到的那些按照分类编排章节,逐条逐句讲述的心理类书籍。这本书别开生面的采用了书信体的形式来讲述。作者曾经在这本书的一开始提到,在她十几岁的时候看完了《安妮日记》这本书,并因此而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印象。在她的心中,作者安妮就是一位伟大的英雄。而《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正是通过与一位虚构出来的朋友进行信件交流的形式来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或许作者也受到了安妮的影响。她的这本书也是通过书信的形式展开的,只不过写信的对象并非虚构而是确有其人,是一位她最为钟爱的名叫萝拉的20岁研究生。

  此书一共收录了作者写给萝拉的二十七封书信。书中列举了许多作者在工作中所遇到了临床事例,但是读起来的感觉又不同于别的心理科普图书。作者尽可能的避免使用一些专业的心理学术语,同时还加入了许多自己喜欢的语录来与读者分享。以至于在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甚至会忘记这是一本心理学知识书籍,让人感觉这明明就是一部日常信件的合集。

  这便是此书作者创作的高明之处,她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了心理医生的坚守、禁忌、伦理、方法与底线,以及心理治疗的秘密,同时开始针对书中所提到的一些事例来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试着学会自我心里开解。一些曾经让我们迷惑不已的问题,就这样悄然的被打开了心理的大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